进入三月份,被观众寄予厚望的英美剧皆纷至杳来。
比如蒸汽朋克风格的《爱,死亡和机器人》;
讲述单身女子“Fleabag”整天浑噩度日却又能看到些许希望的《伦敦生活2》;
关于金钱罪恶的高分剧集《亿万》等等。
但还有一部佳作不能被忽略。
虽然cult元素满满,尺度惊人,但不可否认地是,它是近几年来最为成功的改编之一。
不卖关子,它就是——
《美国众神2》
这部集黄暴与重口味为一体的剧作,在第一季热播时就引来不少热议。
比如示巴女王比奇丝与男人交合时吞噬掉对方;
水手之间的相互残杀等场景的出现,直让观众惊呼。
“这样的电视剧也能上?!”
是,若你不了解北欧神话和小说原作,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但若你看过该作品,便会忍不住为小说作者尼尔·盖曼的想象力点赞。
该书在2011年推出后,就拿了科幻文学奖的大满贯。
其中包括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大奖。
尼尔•盖曼,也因此被誉为“奇幻文化代名词”。
这本书里,他将北欧神话故事中的众神,隐藏在了人群之中谋生。
表面上他们依附信仰,风平浪静地生活着,而实际上,一场变革正悄然上演。
当然,小说中有很多不可描述。
镜头如何能精准地传递出原著中的精髓,又不能让剧作沦为一部靠、暴力为噱头的低俗片,无疑是编剧们最大的难题。
以高质量著称的H(黄)B(暴)O(哦)在面对这个大IP时一直蠢蠢欲动,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还是杀出重围,获得了改编权。
不过,HBO的编剧们惹怒了尼尔。
虽然制作出品了《罗马》、《监狱风云》、《权力的游戏》等大尺度剧作,但这回HBO显然是没能对了尼尔的胃口。
剧本出来,尼尔十分不满,于是把版权卖给了HBO的死对头starz。
Starz拿到版权后,信心十足地打磨了剧本,但没多久也出幺蛾子了。
第二季的预算严重超标引起了制作方的不满,在协商无果后,两个制片人都被炒了。
紧接着,新任制片人杰西进组没几个月后,因为不合群觉得被边缘化也愤然离开。
主创们之间的矛盾升级,让第二季拖拉了一年才得以上映。
好在,第二季一开画就收获了超高的口碑,让人看到了于魔幻、恐怖、惊悚为一体的精良美剧。
《美国众神》看似是讲述了旧神与新神之间的对抗,但其实是一个生存与信仰的故事。
第一季开始,时光回溯到维京时代。
怀揣追梦探宝的梦想,人类开启了未知的奇幻旅程。
却未曾想到北美这片土地,对他们来说危险重重。
一不留意,就会暗箭难防,死无葬身之地。
他们用同伴的眼睛和鲜血献祭,祈求众神之王——奥丁能赐予他们活下去的机会。
那时候人类世界与众神息息相关。
人们把不可抗拒、不为人知、主宰着宇宙的自然力量,统统称为神力。
他们坚信万物都有众神主宰,神祗稍有不悦,人就会从此消亡。
当美洲大陆上,活人所剩无几时,奥丁终于显灵。
从此美洲,有了很多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移民。
与此同时,伴随着他们一起到这里定居的,还有那至高无上的神祗们。
然后镜头一下子回到了如今的美国。
男主影子因妻子不幸车祸身亡,提前获得了假释。
影子本想去见爱人最后一面,却在飞机上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不速之客——星期三。
星期三先生为影子提供了一份工作,并开出了高昂的报酬。
在星期三的软磨硬泡之下,影子答应了他。
但殊不知,此时的影子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中。
他们一路前行,却遇到了形形的神明。
有拿着锤子砸脑袋,曾经风光无限,如今混迹屠宰场的混乱之神。
当年万人膜拜,现在只能亲自动手屠宰牛羊献祭给自己的场景,令人唏嘘。
还有贡献了床戏的火之神和示巴女王。
火之神在纽约当司机。
某天他遇到一个失意的男孩,两人迸发出了爱的火花。
火之神交合的方式很特别——把体内的火直接释放到对方身上。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示巴女王。
她曾拥有职高的权利和荣耀,如今一无所有。
甚至,连自己的神庙都被ISIS烧毁了。
现在,示巴女王只能流落街头,干着皮肉生意。
旧神的衰落,起因于工业革命。
时代飞速发展,老移民的消逝让旧神的神逐渐失去了信徒。
在这个手机、电视、信用卡无所不在的时代,滋生了新神。
而神的力量来自信徒的献祭,没有了信徒的支撑,旧世界终会被新势力代替。
星期三生怕这样的变革到来。
所以他带着影子一路游说旧神,劝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
然后,发动战争消灭新神,恢复往日的荣耀。
星期三究竟是谁?又为什么选中了影子参与?
带着疑惑,让我们跟随二人沿路行驶。
他们还是一路上,遭到了很多新神的骚扰与挑衅。
这其中有自命不凡的“高科技小子”,能变换不同造型、走在时尚最前沿的媒体之神等。
当然,还有新神的oss世界先生。
起初,新神只是警告旧神交出控制权。
后来,他们开始在宴会上争抢春之神,企图将旧神赶尽杀绝。
好在春之神还是相信星期三。
她决心重新帮旧神赢回人类的尊重,直接收回了春天。
如果人们想要春天那就来祈祷。
而诸神之战,也就此拉开序幕。
也是在此时,星期三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亮出了自己的身份。
他就是伟大的众神之王——奥丁。
新旧神力量形成的矛盾冲突,在剧中比比皆是。
职业上就能看出他们地位的变化。
旧神们沦落到干、屠夫、为人算命、保洁人员之类的底层职业。
而新神们则掌管着人类的娱乐文化等新兴领域,成为了时尚的icon。
旧神们还在听黑胶唱片、看报纸,过时许久。
新神们已经开始cosplay各种流行偶像,制造最新的高科技产物,让人类贪恋沉溺于此。
他们甚至对旧神加以利用和引诱。
把火器之神改造成了之神,还指引示巴女王来到更大的欲望之地——社交网络。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大战一触即发。
星期三亮出真实身份后,第一季落幕。
第二季开始,旧神聚集开会,讨论与新神的战争。
商讨的过程中,迦梨女神并不同意这场战争,而影子成了关键性推动人物。
但此时,新神已先发制人了。
世界先生毫无顾忌地,动用了自己掌握的高科技。
比如,无所不在的监视网与APP定位。
新神把应用装到示巴女王身上,定位到旧神位置,下达了射杀令。
一颗颗突然而至的灭神弹打得旧神措手不及。
黄昏之神就这样倒在了炮火中,含恨而终。
人死不能复生,神被杀死会如何?
旧神在没有信仰者的支撑下,被杀就会直接消失。
旧神的消失,再次敲响了人类信仰缺失的警钟。
人类信仰神,认为神主导幸运灾祸,掌握生老病死。
而神的生命又来源于人的崇拜,失去了信徒的神会像衰老的人那般在无奈中等待死亡。
而男主影子,则肩负着拯救旧神与信仰的使命。
那么他神秘的父亲是谁?新旧神之间的战争又要如何平息?
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美国众神》能获得空前成功,得益于尼尔·盖曼以一种颠覆性的眼光,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
第一季每集开头,都会有段和旧神相关的故事。
那时候人类,害怕死亡,恐惧自然之力。
这是传统文化的来源,也是人们对旧神产生信仰的原因。
但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已经不再害怕甚至能掌控一部分自然之力。
敬畏之心下降,也不再崇拜旧神。
人类从对造物者的敬畏,转到了对自己创造物的迷恋。
正如我们不也是每天把大把时间交给了电子产品,成为他们忠诚的信徒么?
有意思的是,身为英国人,尼尔却对美国传统文化有着比本国人还深刻的了解。
众神随移民到美国,也隐喻了美国社会是全球民族大熔炉。
大熔炉里,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文化的矛盾和抗争是一直存在的。
如何让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和谐统一,俨然成为了尼尔最想要表达的主题。
为了让高不可攀的神祗更接近真实,尼尔还故意把各种神都人格化。
他自己扎根并生活在这个想象共同体当中,走进了每个角色的心里去揣摩。
这也是小说和剧集的最高明之处。
那些神下凡来到人间,不止能张嘴飙脏话,各路手段也无所不用。
你会在他们身上看到人类邪恶虚伪的一面。
奥丁为了能让影子加入自己的团队,设计让影子的太太出车祸,从此能了无牵挂,跟随自己。
世界先生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斩草除根,众叛亲离。
但厮杀过后就会好么?
旧神的苟延残喘,依然让新神总是岌岌可危。
可身处快消文化的世界里,科技、文化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也让新神们充满了危机感。
所以说到底,人类在物质匮乏的时候恣意盎然地生长,是靠着坚定的信仰历经磨难,创造社会并且改变社会。
但倘若只有物质,失去了内心深处的信仰,人也就丢失了灵魂,社会将停滞不前,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
不难看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是经历了一番思考的。
传统文明有着不可替代、我们不曾重视的价值。
也正是因为这种价值所在,人类才能薪火传承,社会发展才一直进步。
正如原著所言:
亡灵总因为某些原因重回人间。你崇拜什么,你就是什么。
所以直至生命尽头,那生命中至死不渝的信仰终究会带着它的灵魂穿过迷雾,消散在那苍茫的天地之间。
在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斯图尔特·基利写作的《学会提问》一书中,提出了不爱提问的“海绵式思维”和爱提问的“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就像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它的优点是能够更迅速的吸收更多知识,因为“海绵式思维”是被动的,不需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找问题,只要注意力集中,又有不错的记忆力,很快就能吸得满满当当。
如果你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海绵式思维”就存在严重缺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它不能教会人做出独立判断。如果一个孩子始终是“海绵式思维”,他将始终相信吸收到的信息,而不是质疑、探索。对于个体来说,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意味着你的认知是吸收的结果,而不是来自自我理性的判断。
“淘金式思维”是“海绵式思维”的升级,这是一种充满主动性的思维方式,它不再是一味的吸收,而是带着问题去聆听,这个过程充满互动,需要孩子主动参与进来。这种思维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能够轻松辨别出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孩子。
老师在台上讲的时候,两种思维的孩子都认真听着,埋头做好笔记。两人笔记明显不同,海绵式孩子的笔记,往往结构清晰,一个大主题下面条理清晰的列出重点。而淘金式孩子的笔记,没有大段摘抄,只有寥寥数语和一些箭头符号,寥寥数语写的是问题,箭头符号连接着不同的问题,如同一条探宝之路,每个问题都是一个线索,指向某种可能的答案。
当孩子从不爱提问的“海绵式思维”升级到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淘金式思维”后,会具备什么优势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妈妈正在厨房洗碗,她的小儿子忽然跑过来问:“妈妈,你说月球上面会有什么呢?”妈妈说:“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自己上去看看呢?”小儿子蹦蹦跳跳,得意地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留下了那句响彻太空的经典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他的名字叫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不是每个爱提问的孩子都能成为踏上月球的人,但爱提问的孩子,一定能想到更多别人所想不到的。
除此之外,爱提问带给孩子的优势还很多,《提问的艺术》(这书还是挺牛的,雄踞亚马逊商业类图书排行榜TOP100,美国前总统新闻发言人迈克 迈克科瑞及众多知名媒体鼎力推荐,感兴趣的亲可以买一本看看,读完应该会有收获)作者总结出了更深远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善于提问的人能够建立更强大的沟通关系。因为提问,才能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啊,发现对方内心的想法。第二层,善于提问的人能用反思激励自己。因为人们总是善于通过“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带来积极的行动。第三层,善于提问的人能认清自我。说到底,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为什么要这样或者那样做,取决于自己给出的答案。培养孩子喜欢提问的习惯,有三个不错的方法:
1. no question is a stupid question!把“问得好”挂在嘴边2. “把一个问题变成无数个问题”3. “帮孩子打开一扇好奇的门”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但受认知所限,有些东西他们看不见,想不到,好奇心躲在一扇他们自己也看不见的门里。这时候,如果我们看到了那个有趣的点,不妨帮孩子“打开一扇门”,引出他们的好奇心,问题就会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