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的妻子,赤水氏的女儿听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被放逐到长江岸边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术器。术器的头是平顶呈方形,他发明了通过翻耕土地而导致农作物丰收的方法,并回到祝融曾经住过的长江边居住。共工生了后土,后土生了噎鸣,噎鸣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
《尚书·尧典》是最早记录共工的文献资料:"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神异经》中是有记载的: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髪,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顽愚,名曰共工。也就是说:在西北的荒野上,有一个长着人脸红头发,蛇的身子,人的手脚的人,吃五谷,和禽兽一样顽固不化,也可以理解为一根筋,这个人的名字叫共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共工为什么叫共工呢?其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邰甲嫁到女方以后,不久有了个儿子,起名叫工。邰甲的父亲听说邰甲有了儿子,就想:“不行!还是要让孩子姓邰!我去交涉。”
邰甲的父亲到了舜的家里,说明来意后,说:“帝啊! 这孩子应当姓邰啊!”
舜把邰甲妻子的老祖母请了来,把邰家的话转达给她。老祖母说:“帝啊,我们部落的规矩从来没有变过,孩子随母亲的姓,天经地义呀。”
舜思量了半天,说道:“这样吧,这孩子两家共有,就让他姓共吧!将来他长大了,让他自己决定,愿意姓尧就叫尧工,愿意姓邰就叫邰工,你们看怎么样?要紧的是,两家世代姻亲,不要失了和气。”
邰甲的父亲只好同意。从此,工就叫共工了。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史传尧舜之际,中原地区发生了一次大水灾。这次大水灾,由于气候反常,降雨量骤增,导致河流泛滥、山洪暴发、坡面流水剧增。
共工氏殚精竭虑,以治水为首务。史书上对共工氏的记载,也都与治水有关。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国语·鲁语上》亦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共工氏被尊为水神,他的后代也因平土治水,而被称为后土,被尊为土神和社神。
共工氏在尧舜时期依然是水利工程的工匠大师家族,也是有历史传统的贵族。尧帝开始并不信任共工氏,但是驩兜等人推举,一时没有合适人选,还是使用共工氏治水。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尧帝时期要求大家推举贤人担任领导治水。结果驩兜推举说“共工方鸠僝功”,即夸奖共工有本事,可以建功立业。
尧帝说共工“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即认为共工自为谋言,起用行事而无信誉,貌象恭敬而心傲狠。尽管尧帝怀疑共工的能力,但是众人推选,只好采用。
但是共工氏的治水之术徒费功夫,全作打水漂。共工氏采取的措施是挖肉补疮,削平高丘,土壤用来堙塞低洼,以绝水患。结果上游的洪水受堵四溢,临近的各部落大受其害,怨声鼎沸。于是共工氏成了中原公敌,人人欲诛之。
尧帝时期共工治水大约两年后被免。由于驩兜极力推举共工,所以共工被处罚的同时,驩兜也被牵连。驩兜荐举共工,被视为比周之恶。尧帝认为驩兜荐举共工,志不在公,私相朋党。共工行背其言,心反于貌。共工与驩兜罪过并深,俱被流放。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
因此史书对共工给我们提供了两点关键信息,一是共工生活的年代在尧舜禹时期;二是共工是反面人物,残害天下,遭到陶唐氏(帝尧)讨伐,并最终被流放。
历史上共工曾经多次起兵造反作难。尽管每次共工造反被镇压,但是事后依然要依靠共工氏家族建造大型工程。对于共工的强大威力,后人一直心有余悸。《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
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共工对于治理洪水是非常的在行,而且在那个时代就没有人能比共工更好的治水的水平了。而且共工氏乃是炎帝之后,颛顼则为黄帝亲孙。这看起来大家就清楚了,当年的炎黄阪泉之战,炎帝战败了,黄帝夺取了帝位,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如果没有黄帝,部落联盟的首领本来应该是共工的,可是现在却是黄帝的后裔颛顼(也就是尧帝),他岂能服气。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那么共工既为水神,对于农耕灌溉,筑堤蓄水之事更是十分熟悉。因而时常以此教化生民,使风调雨顺,水润万家;共工的呼声在部落渐长。
颛顼那儿自然是急了。颛顼见状,则有意打压共工派的势头。你共工不是好治水吗?那我们可以来一个治水之辩。共工氏针对地势有高有低,往往高地干旱缺水,而洼地频受旱涝之灾,指出需要人为改造地势,挖去高地之土填补低洼之初,使水均匀供给,则此害可除。当然,颛顼表示反对,认为此举不妥。大肆改造自然劳民伤财,弗如移民,使群体迁移,这样更加节省人力物力。
共工氏是上古的显赫大族,“共工”一词本意是水官,在尧舜时期,共工氏其实是一个善于治水的部族,《管子》就曾说“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
再加上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也就是说在尧那个时代他也是一个贵族,而且是共工部落的首领,他对于尧任部落联盟首领就很不服气,尧帝也当心共工部落的强大而影响到他的统治。
就在尧要把帝位禅让给舜的时候,共工终于发怒了,共工大放厥词,极力反对:谁会把天下让给一个普通人?并准备起兵谋反,尧很是恼怒,于是发兵攻打共工,将他诛杀于幽州之都。因而后世史书将共工描述为一个桀骜不驯、残暴不仁的反派巨孽,甚至背上了“水患祸首”的黑锅。
这里就有一个传说,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面说过因为共工是炎帝的后裔,所以颛顼更是看他横竖不是。这回共工发明了“筑堤蓄水”,颛顼更是极力反对,处处阻挠。他心想,在部落首领中,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应该只有我,你共工要把高山削平,而且民望不断地提高,这不是挑战我的权威,公开和我作对吗?整个部落联盟只能听从我一个人的号令,你共工有什么资格与我斗争呢?
于是,颛顼就以深挖土地会让上天神帝发怒为由,反对共工实行他的计划。两人争来吵去,都没有达成一致的协定。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论力气,共工更强一些,论机智,颛顼却显得更胜一筹。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一怒之下,他便跑到天上,约集和他一样对颛顼心怀不满的天神们,立誓推翻颛顼的统治,夺取部落联盟。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带领共工族部众,短刃轻骑一路向天国京都杀来。
颛顼闻变,倒也沉着冷静,他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急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这样,一场激烈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场战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乃至部落联盟领导权的争夺。最后以共工的失败以告终,绝望之中,共工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他驾着坐骑飞龙,从半空中猛地朝下面的不周山撞去。折断了顶着天的柱子,扯断了拉着地的绳子,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大地向东南方向下陷,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插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但是共工氏并不是真正被唐尧灭族了,而是被驱逐出豫北冀南平原,流徙到北方的幽陵。即幽州。共工氏最终融入北方戎狄部落。
共工氏的灭亡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逸周书·史记》云:“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由于共工氏之君刚愎自用,放僻淫逸,加上连年水患,民穷财尽,终于被唐尧所灭。《国语·周语下》对此作了十六个字的总结,云:“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