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一年春节,要说年末干什么年味儿最重,除了吃以外肯定就是焕新了,趁着年货节买几件新衣服、打扫打扫房屋卫生,以一个新面貌迎接新年,让随后这一年清清爽爽,讨一个顺顺利利的好彩头。
不过,年末清洁房间这一工作却让广大“懒狗”们犯了难,平日就很少收拾的房屋放了一年后,收拾起来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窗户上积累一夏天的泥沙雨渍清洁起来不仅费劲,探身擦外窗还十分危险。到底有没有办法摆脱烦恼?那肯定有!用上今天笔者推荐的这套装备,不仅能化解年末大扫除的燃眉之急,更是能让你在接下来这一年每天享受干净整洁的居家环境!
这套装备,便是科沃斯最新推出的旗舰扫拖一体机器人 地宝X1 OMNI和旗舰擦窗机器人窗宝W1 PRO。
不用频繁维护的扫地神器地宝X1 OMNI
作为一名懒人,挑选扫地机器人的黄金准则就是维护越少越好。像那种每次都得自己动手清理尘盒垃圾、清洗满是污垢拖布的机型是绝对不行的!高端机型必须安排上。地宝X1 OMNI作为全球首款整合自动集尘、自动清洁拖布、自动补水、自动热风烘干拖布、银离子除菌的“全能”机型,就相当适合各位懒人使用。
地宝X1的基站OMNI STATION集成了自动集尘、自动清洗拖布、自动补水、自动除菌和自动烘干五大功能。平常扫拖机器人清洁完地面,就会主动回到基站,OMNI STATION会使用流动活水清洁两块旋转拖布,最后还会用热风烘干拖布防止异味和霉菌的形成。至于灰尘,OMNI STATION会通过大吸力风机,把地宝X1收集的各类垃圾从尘盒吸入基站内的2.5L密封尘袋当中。平时正常使用频率下30天换一个也没有问题。所以日常清洁维护就变成了倒掉污水箱中脏水、再把清水箱接满。怎么样?很简单吧!
除了维护简单这一特色外,地宝X1还通过科沃斯全新推出的AIVI 3D技术和自动驾驶级别的地平线旭日3高算力AI芯片,感知物体的种类和感知速度大幅提升,像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数据线、毛绒玩具都能有效识别并避让,甚至能识别人形物体并绕行,一系列硬件“堆料”让地宝X1不仅能扫得干净,清洁速度也获得了大幅提高。咱们在使用时也不必担心地宝X1被各种障碍物卡住,地面清洁放心交给它!
最后一点,科沃斯地宝X1 OMNI还拥有YIKO智能语音助手。它能通过机身顶部的三颗麦克风,轻松接收使用者的口语指令,并使用强大的语音知识库和语音识别技术,准确理解用户的意图,进一步转化为扫拖机器人的操作指令,懒人动口不动手,几句话就能指挥扫地机器人工作啦。
比人工更安全的擦窗神器窗宝W1 PRO
年末大扫除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清洁窗户了。传统的亲自爬高探身擦窗不仅十分危险,洁净效果没法保证。使用传统工具总会留下一些水痕,十分影响观感。但如果用上窗宝W1 PRO,就能轻松化解难题,不管你是住在1楼还是31楼,都能用它对室内外玻璃进行深度清洁,甚至比人工擦得都干净!
窗宝W1 PRO擦窗干净又卫生的秘诀,在于其搭载了双边自喷水功能。大家在使用时,只需要向机身内添加专用的清洁液或自来水,窗宝W1 PRO就能在擦窗工作中均匀地将清洁剂或清水喷在行进方向前方的玻璃表面。再配合高锁水一体成形特种纱线制成的抹布,擦窗时快速吸走多余水珠,将窗宝 W1 Pro喷出的清洁液连同灰尘一网打尽。
窗宝W1 PRO还有一项懒人优化,那便是抹布两面都植入了大量的超细纤维,正反都可使用,正面脏了翻过来,用魔术贴贴好就跟新的一样,洗抹布次数直接减半!而且超细纤维带来的不仅是优秀清洁效果,通过精致的制造工艺,还带来了更强的横向密封性,保证WINBOT W1 Pro在运行时能稳定贴合玻璃,避免跌落意外发生。
当然,擦窗机器人好用肯定是不够的,毕竟贴在窗外的东西一旦发生意外,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科沃斯在安全性上为窗宝设计了足够的冗余。8大措施时刻保护窗宝的安全运行。窗宝 W1 Pro通过搭载高性能风机,实现了高达2800pa的强大吸附能力,再搭配上严密贴合的浮动抹布与四角光耦合传感器,让窗宝 W1 Pro在正常工作时可以紧紧贴靠在玻璃上。如果遇到窗沿缝隙,窗宝W1 Pro还会自动调节气压进行吸力补偿。
当遇到断电情况,科沃斯WINBOT W1 Pro还能依靠内部的蓄电池进行供电,保持30分钟断电吸力维持。如果窗宝W1 PRO真的掉下窗户,能轻松承重80kg的3.5米弹力安全绳也能保证主机不会砸到楼下的行人,进一步保证财产损失与意外不会发生。
这套懒人专用清洁神器套装你心动了吗?用上它们,就能让你的年末扫除轻松渡过,甚至未来也能每天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整洁居家环境。目前科沃斯地宝X1 OMNI已经上架京东商城开启预售,下定金20,尾款立减1500,到手5999!同样,沃斯窗宝WINBOT W1 PRO现在下定金20元,付尾款立减500元,到手仅需2899。想充分解放双手的小伙伴,快趁着年货节入手它们吧!
新疆若羌无人区的戈壁滩上,沙尘暴常在夜幕降临。卡车司机老三遇到过很多次。
最先到来的是风声,接着砂石卷上公路,远方的地平线被沙尘盖住。风拍上车身,几十吨的卡车像片摇摇晃晃的叶子。老三会找个地方停下避风,但风仍会裹着小石子砸过来,啪啪啪地响。
车外没有一丝光,整个世界似乎只有车里的三嫂和他相依为命。一两个小时后,可能会有一辆车经过,同样是拉货的卡车。
老三姓王,在家里排行第三,平日里开着卡车、带着媳妇儿三嫂,往来于各个城市的物流园、工业区和工地。他们把不同的商品货物、机器设备运往目的地,走过丘陵、平原和雪山,轨迹遍布大江南北。
行车途中的老三夫妇。驾驶室后排就是卧铺。
在中国,卡车司机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以车为家、与路为伴,长年奔波在运输一线。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汪洋讲到,2020年,全行业1728万货车司机完成了全社会货运量的74%和周转量的31%。
巨大运力和周转量背后,是外人难以体会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个人上路的孤独,长期缺乏规律的饮食与睡眠。老三把这些感触和跑车故事拍进视频,呈现在了他的今日头条账号@老三v卡车人 上。
看了他的头条号,一位曾经的卡友留下评论:“这种心酸只有卡车司机能理解。”
老三的今日头条账号主页。
01
生活在路上
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卡车才是老三和三嫂的家。
那是一辆13.75米长的半挂卡车,车头是中国重汽的汕德卡,橘红色。侧面寥寥几笔画着一个咆哮的虎头,也是老三的微信头像。去年3月,老三把一辆高栏卡车换成了这辆半挂卡车,他在视频里骄傲地宣布:“我的草原我的马,我的座驾汕德卡。”
老三的橘红色汕德卡。
无论路上还是家里,两口子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唯独对汕德卡出手大方:轮胎漏气、电瓶旧了,直接换新的;机油、空气滤芯,尿素滤芯,每隔几个月总要更新一次。从保养车子的店里出来,三嫂拿着两三千块的账单有些心疼。老三却蹦出了顺口溜:车上赚钱车上花,一分别想拿回家。
路上的时间有短有长,有时,两人在车里一住就是三个月。
春天,他们从浙江义乌出发,开到新疆喀什,卸货后向西南460公里到阿克苏装货;之后一头扎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又到安徽、浙江,并再次开往新疆。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从茂密的山林到开阔的玉米地,又变成一望无际的荒山和戈壁滩。
旅途上的风景。
于是,在义乌集散的生活用品被送往西北,新疆的棉壳成为东部地区菌菇的培养基,工地和工厂的防火砖、钢板和机器设备也流动起来。
跟着老三跑车前,三嫂很少出远门,坐在副驾驶位上总觉得新鲜。卡车开出义乌,一路向西,三嫂感慨:“山咋这么高!桥咋这么大!”以前谈恋爱时,老三会为她送上各地特产,云南的鲜花饼、广西的木瓜、青海的牦牛肉和若羌的红枣,现在她可以亲眼看看这些地方的风景了。
到了暑假,夫妻俩偶尔带着孩子跑一程。三嫂给7岁的女儿换上新裙子,帮5岁的儿子带上奥特曼,驾驶座后面的一人铺位能躺下两个娃,拥挤又热闹。孩子们对父亲的职业兴趣满满,爱在车上打滚玩闹,喜欢在途中停靠的热闹小城里吃烧烤、抓娃娃。但带着孩子出车的时间不能太久。一是路程太长太辛苦;二是孩子们太兴奋,甚至都不能好好吃饭。
老三夫妇带着孩子一起出车,孩子们就睡在后排的卧铺上。
除去这些乐趣,卡车上的生活其实多有不便。比如早上起床,夫妇俩要站在车边,对着公路旁的草原刷牙;想在途中洗澡,多数时候要去加油站——如果遇到带公共浴室的加油站,三嫂会“高兴得像个孩子”。
大部分情况下,洗衣服要在路边、仓库边进行,车底的大水箱连着出水口,三嫂拿出塑料盆和洗衣液,蹲在地上便开始搓洗脏衣脏鞋。洗完,拧干,衣服就晾在路边的树上、竿子上,或车头与货物间拉起的晾衣绳上。
衣服迎风摇晃,出发了收好,没干的到了下一站继续晾。视频里,青海都兰县洗的上衣,到了格尔木市才被吹干。两地相隔300多公里。
02
异乡的疏离感
老三是河南周口人,1994年出生。身为卡车司机的父亲,打他记事起就跑在路上,一年到头只能回家一两趟。老三十几岁时坐上副驾驶,跟着父亲一起出车,不到20岁就加入了卡车司机队伍。眼前的景色自此开阔,人与车四海为家。
但自由的另一面,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毫无规律的生活。
每次发车前,工人会用叉车或履带把货物放置到车上,接着就是老三上阵。他要拿着十几米长的绳子站在卡车一侧,抡起膀子,将绳子的一头甩到另一侧,把货物捆牢。之后他会手脚并用地爬上三米多高的货堆,将硕大的篷布拉到车顶,再一点点展开,把货物的每一个角落仔细盖好。
篷布是防水材料,每块长宽各有十几米,百十来斤重。老三一般会盖三块篷布,每块篷布还要打个对折,相当于盖了五六层。
如果付些钱,这样的累活有工人愿意代劳。但一半为了省钱,一半为了稳妥,他总会亲自操作。
老三爬上车顶盖篷布。
在那些捆货物、盖篷布的视频里,老三经常在货堆里爬高下低,干一会儿,歇一会儿,时不时地抬手擦汗。尤其这个夏天,将近40度的高温下,汗扎得眼睛都睁不开。他脱下短袖衫轻轻一拧,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滴。
一旦开车上路,更要时刻警醒。毕竟车长十多米,拐弯、调头、进出货场都不容易。而且长途行车时,每一个细小的风险都会被漫长的旅途放大。所以老三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每次停车就仔细检查:货齐不齐、绳结是否结实、车胎有没有裂痕。车胎纹路里的石子要抠出来,气路、油量、机油量、水量都要查验;如果是长下坡,还要看看轮毂是不是过热,以防频繁刹车使它变形、起火。
十几米长的大车,调头、倒车都要十分小心。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司机每行驶4小时就要休息至少20分钟。但货主有时催得急,司机们只好整晚奔波。一次,老三从许昌拉铝锭去温州,路上1100多公里。货主头天晚上8点开始装货,第二天早上9点就打来电话催促。老三说自己只睡了三四个小时,但遇上堵车快不起来,对方不依不饶。老三也有些起急,“司机不用睡觉吗?”
久坐不动、不规律的生活,让很多卡车司机患上了职业病。《2021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卡车司机里患有胃病、高血压、颈椎病等职业病的比例高达86.5%。
老三也没能逃过这一劫。24岁那年,头痛、胃痛全都找上了门。去药店对他来说就像逛超市,胃药、感冒药、消炎药、中暑药,总要提上满满一袋。
但最让老三困扰的,是这份工作的异乡感。
因为不熟悉当地路况而违章、开进死胡同、甚至被误导的情况不时发生。在仓库、工地、物流园内,货主和装卸工彼此熟悉,唯有拉着货物的卡车司机像个“外人”,无人照应。不少卡车司机在老三的评论区调侃,“为啥货主都喜欢用外地车?不熟。”
老三的头条号发过这样一段视频:一片局促的场地内,一位司机尝试着把卡车开进狭小的仓库,仓库门大概只比卡车宽上十几公分,车头开进去,车身根本没有回旋余地。那辆卡车在进退两难中腾挪了几小时,后面堵了不少等待装卸货物的大车。
但老三没有一点责怪和抱怨,“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没办法。你说开进去就出不来,货主根本不信,所以只能开进去、卡住,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他想起了早年与父亲一起出车的经历。父亲经常连夜开车,一脸疲惫,可一到达目的地就会换上笑脸,给货主和工人们递烟,陪他们说笑。
03
“跟车卡嫂”
与老三相仿,三嫂也有很多亲友是卡车司机,旅途上的故事、装卸货的难处她听过不少。2016年结婚后,三嫂原本在家照顾孩子。但老三换成半挂卡车后,倒车难度和路上的风险增加了,三嫂不放心,决定跟着男人一起出车。
三嫂这样的女人,通常被称为“卡嫂”。据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2018年《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中国的卡车司机中,95.8%为男性,其中89.5%已婚。而36.5%的卡嫂和丈夫一起跑车,成为“跟车卡嫂”。
2021年3月,三嫂开始出现在@老三v卡车人 的视频里。她有一张鹅蛋脸,皮肤白皙,又大又长的眼睛经常弯弯成一条线。粉丝们都很喜欢她,说她“天生一幅笑模样”。
三嫂先带上车的是一只蓝色塑料箱,放在车头侧面的储藏室内。箱子里是碗筷和厨具,盖上盖子,塑料箱就成了操作台,可以连接移动式燃气灶,还能架炒锅。无论家乡风味的菜馍、煎饼、土豆丝,还是福建的海蛎、西北的羊排,三嫂收拾起来都很利索。老三吃过媳妇儿现买现炖的羊肉后赞不绝口:嫩,没有膻味,香!
三嫂在路边支起箱子,炒起了土豆丝。
没多久,驾驶座和副驾驶中间又多了一个小冰箱,右边的冷冻室里放着路上打包的大盘鸡,左边的冷藏室里有咖啡、红牛、新疆买的脆甜西瓜。炎热的夏夜,加油站旁有时会有停车休息的卡友,三嫂会主动递上两块瓜。
有了饭菜的香气,汕德卡越来越像一个家。老三经常整夜开车,天蒙蒙亮时躺下,清晨被热气腾腾的饭菜唤醒。三嫂会在笼屉上蒸几个馒头,炒一盘豆芽或白菜,或者煮个面条。有时,她想让老三多睡一会儿,但没过多久又来推他,“老公,醒醒,面该坨了。”
老三起床,拉开挂在车窗上的褶光帘,从后排的卧铺挪到驾驶位。两人侧身对坐着吃饭,车窗外的卡车呼啸而过。
自从三嫂上车,车上的一切变得井井有条:驾驶室干净了,被子被全国各地的阳光晒得暖烘烘的,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老三说,自己想找个指甲钳,三嫂都能变出来。
从跟车第二天起,三嫂还跟着老三装货、检查车况,了解各种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装货时老三扔捆绳,她就在另一头接着;老三盖篷布,她就在地上帮忙系绳;卸货时老三从车顶扔篷布下来,她就跟在后面叠。
没过几天,她就拿起撬棍,学着老三的样子下车检查轮胎,紧绳结,紧篷布,看货物是否牢固。三九天,大西北冷得不行,一下车手就冻僵了。即便坐在车上,她也总是望着后视镜,帮忙盯着路况。“她以前胆小,连爬到副驾驶位都害怕。”老三说。但现在的三嫂,已对车子的各种细节了若指掌。
三嫂和老三一起检查车辆。
在老三看来,和媳妇儿结婚的头五年,两人聚少离多,直到一起跑车,他们才有了共同的事业和生活。但每次出车前,奶奶总要把两个孩子哄去吃肯德基,夫妻俩才得以抽身;几个月后再回家,孩子们的个子会往上蹿一截。在路上,三嫂总会翻看孩子们的视频,“一边看一边掉眼泪”。
老三把妻子的辛劳看在眼里,会主动承担卡车内几平米小家的家务。有时赶路时间长,三嫂清晨时还睡着,老三会主动做一次早餐,让媳妇吃顿现成的。
今年的情人节,老三从公路边的田垄上摘了几朵油菜花,再摘片叶子一包,就是一捧爱的花束。他把花递给三嫂,“人家有玫瑰,咱这也有叶有花的。”她一脸笑意地接过来,“今天晚上给你炒油菜花啊!”
04
抱团取暖的卡友
老三拍视频是从2020年开始的,最初是为了记录跑车的生活。
彼时,三嫂还没跟车,几天几夜的车程对老三来说孤独而又漫长,拍视频成了打发时光、与卡友交流的方式之一。
在排长队的高速路出口,老三会用开水泡面,一边吃一边对着镜头想象,“这一口是炒肉片,这一口是炖牛肉”。在某个小城停留时,他偶尔逛逛市场,拍下夜晚的独自小酌,酒杯靠近镜头,算是和线上的卡友干了一杯。可周围的热闹,更显出他一个人的冷清。
等到三嫂跟车后,拍视频与粉丝分享已经成了习惯。夫妇俩会拍下公路两边的风景、小县城中的晚餐、装货卸货的过程、一次成功又顺滑的倒车,以及自己眼中的对方。每次攒到七八十个镜头,老三就剪出一条视频:找货成功了,到达目的地了,三嫂在某条公路边做了一餐可口饭菜,或者纯聊天讲讲卡车司机的生活。
路上的风景。
老三说,每条视频都要剪上两个多小时。好在司机每驾车4小时就要休息20分钟,他可以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做剪辑。
除了记录生活,拍视频的另一个初衷是纠正卡车司机的刻板印象。
过去几年,与卡车司机相关的新闻与评论负面居多——超载、超速,威胁道路安全。老三想呈现卡车司机生活的另一面,有辛苦和心酸,也有精彩和自由,而且遵纪守法,会尽力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看过老三的视频,许多网友摘掉了有色眼镜,开始重新认识卡友群体。
视频拍了两年,@老三v卡车人 的头条号有了8万粉丝。网友们一边关注他们的行程,一边提出更多问题:晚上住在哪里、路上怎么做饭洗衣、车怎么维修、生活成本怎么控制。老三会用镜头回答这些疑问,视频内容越来越丰满。
如果头条号几天没发新视频,粉丝们就发评论、发私信催更。有粉丝留言:“每天下班第一时间就是看你们的更新。”
与视频相比,网友们其实更在意夫妻俩路途上的安全。老三拉棉花,有人提醒做饭时离远点,“以防引燃”;三嫂的腿磕破了,隔了好久还有人挂念。更多的人打下“一路平安”“夫妻俩不容易”。“这种时候我就知道,他们是很体谅我们的,这特别让我感动。”老三说。
粉丝中有不少卡友,会关注他的旅途、在他的视频下评论聊天。拍风景、拍装卸货的视频下,大家经常一起调侃;但老三要是找不到货,调侃就都不见了,只剩下最朴实的安慰:“老三两口子实在,肯定能赚钱。”“老三一定要坚持下去,好日子一定会来的。”
但坚持下去并不容易。过去几年,生活成本和油价提高,运价却在市场竞争中不升反降,这是老三们共同的感受。有时,跑一趟车的收入连成本都难以覆盖;有时,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趴窝”一周,“不是没货可送,而是价格太低。”
各种因素作用下,卡车司机数量有所下降。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18年,道路货运行业从业人员超2100万人;到了2020年,还剩1728万。
老三的粉丝里,也有人离开了这个行业。比如一位粉丝转行做了外卖骑手,他曾给老三发私信,“脱坑了,车卖了,不跑了,10年卡车一身职业病,每次离开家孩子都拉着手,不让走。”
还有一次,老三在义乌“趴窝”,有粉丝认出了他的汕德卡,拎着几箱饮料过来探望,没想到老三夫妇不在。饮料里,有红牛、咖啡等长途必备的提神饮料,粉丝给老三发了条私信,把饮料放进了挂车连接处的储藏室里就走了。这位大哥的网名叫“用户车夫”,也是一位曾经的卡友。
粉丝给老三夫妇留下的饮料。
在路上的日子,三嫂经常翻看网友的留言,有时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老三还没想好未来的规划,不知道是否会和其他卡友一样离开。但他知道,这辆汕德卡至少还能行驶8年。
于是,三嫂的镜头还是会从侧面对准老三,他指向前方,镜头一转,望向远处的地平线。
老三视频里标志性的动作——一路向前。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