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花缘》其书
《镜花缘》这部清代百回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被认为是“与《西游记》、《封神榜》和《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翟文明)。清朝《负暄絮语》中评价为:“是书在说部中,为晚近之作,文笔视《红楼》、《水浒》,良有不逮,然而诙谐间作,谈言微中,独具查世之眼,似较他书为胜。” 另有鲁迅和胡适(《〈镜花缘〉的引论》)对其也颇为欣赏。
《镜花缘》一书旁征博引、包含万象,其中涉及除传统的琴棋书画外,还有医学、占卜、观星等,另有民俗风情如灯谜等。因此被认为是“论学说艺,数典谈经。” 然而鲁迅先生对此中创作手法并不认可,并在《中国小说史略》写道:“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则博识多通又害之。”
《镜花缘》强烈而独特的文风来自创作时期独特的社会和历史背景。雷逢春“动荡的社会、的吏治、封建道德的沦丧、世风日下等等社会大背景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奠定了《镜花缘》成书的思想基础。” 鲁迅介绍小说成书的时代背景为:“雍乾以来,江南人士惕于文字之祸,因避史事不道,折而考证经子以至小学,若艺术之微,亦所不废;惟语必征实,忌为空谈,博识之风,于是亦盛。逮风气既成,则学者之面目亦自具,小说乃‘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史以为‘无可观’,故亦不屑道也;然尚有一李汝珍之作《镜花缘》……””
《镜花缘》的结尾中李汝珍讲述了仙猿和这本书的来源:
“这仙猿访来访去,一直访到圣朝太平之世,有个老子的后裔,略略有点文名,那仙猿访的不耐烦了,没奈何,将碑记付给此人,径自回山。此人见上面事迹纷纷,补叙不易。恰喜欣逢圣世,喜戴尧天,官无催科之忧,家无徭役之劳,玉烛长调,金瓯永奠,读了些《四库全书》,享了半生清福,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余冬,以文方戏,年复一年,编出这本《镜花缘》一百回… … ”
(二)李汝珍其人
《镜花缘》的作者为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约1763—约1830) 。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因此人称“北平子”。出生于北京的李汝珍9岁随兄李汝璜来到海州,此后一生中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海州。
李汝珍在其音韵学著作《李氏音鉴)中写道:“壬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之秋,珍随兄佛云,宦游朐阳,受业于凌廷堪仲子夫子,论学之暇,旁及音韵。” 李汝珍聪敏好学,从经学大师凌廷堪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年少时著《音鉴》一书。精通音韵学,《李氏音鉴》。颇擅长棋艺,编撰有《受子谱》一书。李汝珍有机会拜著名的乾嘉考据派学者凌廷堪(1755—1809,字次仲)为师:“论文之暇,旁及音韵”。
李汝珍性格直率,对科举八股文颇为厌恶,对官场人情风气也极为反感:“平时嫉八股,冷眼对功名。傲世文章阔,悠然豁性情”。因此即便他学识渊博、思想深刻,却仍然未能在有生之年平步青云、在官场上谋得高位,据称他一生中最高位即河南县丞。
来自百度百科
随着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逐渐增大,李汝珍对官场诸事颇为失望,于是转而进行文学创作,自1795年始直到1815年完成《镜花缘》,历时二十年。李汝珍他自己在小说第100回中也说: “恰喜生逢圣世……读了些四库奇书,享了些半生清福。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余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这《镜花缘》一百回……小说家言,何关轻重! 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在小说末尾李汝珍描述了自己创作时的感受:“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第四辑光绪宣统两朝版本.余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这一百回,而仅得其事之半”。由于李汝珍的《镜花缘》最初拟作200回,但只完成了100回,因此,小说第100回最后说:“若要晓得这镜中全影,且待后缘。”据称李汝珍本想完成二百回全稿后再将《镜花缘》出版,但友人劝他:“子之性既懒而笔又迟,欲脱全稿,未卜何时;何不以此一百回先付梨枣,再撰续编,使四海知音以先睹其半为快耶?” 虽然李汝珍自称《镜花缘》的写作源自“心有余闲,涉笔成趣”,但另有孙吉昌《镜花缘题词》道出写作的艰辛不易:“而乃不得志,形骸将就衰。耕无负郭田,老大仍驱饥。可怜数十载,笔砚空相随。频年甘兀兀,终日惟孳孳。心血用几竭,此身忘困疲。聊以耗壮心,休言作者痴!”
(三)《镜花缘》故事梗概
《镜花缘》全书大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至6回,主要叙述了《镜花缘》故事来源。故事开篇讲百花仙子在西王母寿诞蟠桃宴上拒绝了嫦娥百花齐放助兴寿宴的要求,并发愿如果百花齐放,自己甘愿堕落红尘受孽海无边之苦。谁料在天星心月狐奉玉帝命令下凡之前,嫦娥告知如果可令百花齐放,则可彰显人主威名。心月狐下凡后转世为武则天,称帝后在残冬赏雪的酒宴上命令百花齐放:“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道;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此时正巧百花仙子外出,因此众花神只得奉命开放,其中唯有牡丹不从,被贬至洛阳。天帝知晓后大怒,叱责百花仙子错乱阴阳,“呈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并将百花仙子连同九十九花仙谪降凡尘。百花仙子被玉帝贬到人间后转世成为秀才唐敖的女儿唐小山,其他花仙下凡转世为各地才女,一行人历经劫难后才得以返回瑶池。
第二部分是第7至52回,主要鞋写唐敖和唐小山父女的海外游历。
唐敖在“梦神观”得梦神指示,得知百花中有十二名花飘零外洋,要他往海外寻回。唐敖因此搭乘妻舅林之洋的商船出海,一路经访君子国、大人国、无肠国、无股国、黑齿国、白、淑士国、两面国、歧舌国、女儿国等二十余国,并逢才女骆红蕖、廉锦枫、尹红萸、黎红薇、卢紫萓、魏紫樱、司徒妩儿、余丽蓉、姚芷馨、薛蘅香、枝兰音、阴若花十二人人,正是十二名花。唐敖返回途中遇到风暴,搁浅在小蓬莱仙山, 因缘际会下唐敖入山成仙。唐小山为找寻父亲,与舅父林之洋等再度出海,最终抵达小蓬莱仙山,在镜花岭水月村的一位樵夫手中得到了唐敖的书信。唐敖在信中命小山改名唐闺臣并上京参加女科。
第三部分从第53回开始至第100回结束,主要讲武则天开试女科,唐闺臣和其他99位花仙转世的才女中举。
唐闺臣(唐小山)为了与父亲团聚回京参与女科,后被录取为百位才女之一。女科后武则天设“红文宴”,百位才女各显其能,在酒筵中饮酒作赋,可谓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红文宴之后,唐小山再度出海,也归隐小蓬莱。此后徐敬业后人再次起兵,逼迫武则天逊位, 后唐中宗登基,尊武则天为太后。
(四)《镜花缘》特色
《镜花缘》的文学特色体现在以神话为故事构架的新颖特色,以较为少见的海外游历为故事主线,并将神话与想象再创作的海外小国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主题和写作方法做出了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的创新。并且由于他的深厚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李汝珍在这部长篇小说《镜花缘》中融入了自己的道德观、善恶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他毫不留情的批判了当时一些陈旧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现象,“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具有一定的思想,同时,又蕴涵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翟明)。
同学们,今天的中学名著导读模块,我们重点来介绍《镜花缘》以及它的作者李汝珍。
1.作者简介。
李汝珍大约生于1763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乾隆当皇帝的这一时间段内。字松石,号松石道人,又称“北平子”,清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主要代表作有《镜花缘》《李氏音鉴》等。
小时候的李汝珍,对八股文没有多大的兴趣,反而对乐律、历算、疆域沿革等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刻苦攻读,李汝珍成为了一名学问深厚的大文学家,从1795年开始,李汝珍专心投入到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他前后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镜花缘》这部长篇小说,在文学艺术价值上,这部小说堪与《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媲美。
2.作品内容和主要人物介绍。
《镜花缘》这部长篇小说,以五十回为界限,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唐朝秀才唐敖、多九公等人乘坐着大船,前往海外各地游历的故事,比如君子国、无肠国、女儿国等,经见了许多奇闻异事。
作品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的是一代女皇武则天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才女的故事,以百花仙子托生而来的唐小山以及其他花仙子托生的才女成功考中后重返仙山的经历。
主要人物之唐敖
唐敖才华出众,风度翩翩,却没有心思参加科举考试,只是考了一个最低等的秀才。唐敖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他一定要发奋努力,最少也要考一个会元功名。唐敖从此发奋读书,后来考上了探花,谁知因为和徐敬业、骆宾王交往密切,最后又被降为了秀才。
受到打击的唐敖,就和大舅哥林之洋、好友多九公等人一起结伴出海游玩。在游玩过程中,他们先后去过四十多个国家,中间经历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到了最后,唐敖决定进山修炼,和女人唐小山暂时分别,嘱咐女儿将来考中才女后,两人才能重新见面。
主要人物之林之洋
林之洋是一名小商人,不过他为人重情重义,待人真诚,当他得知妹夫唐敖想要乘船出海时,立即欣然陪妹夫一同前往。唐敖进入山中不愿再出来后,林之洋一开始苦苦寻觅妹夫,后来从石碑上看到妹夫确实无意出山,只好流着眼泪停止了寻找。
唐小山考中才女后,林之洋又陪她出海寻找唐敖,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性格上,林之洋幽默风趣,做事精明,身上带着小商人斤斤计较的作风。
主要人物之多九公
多九公原来是一名读书人,后来科举失败,就做起了跑船的生意。在书中,多九公虽然八十多岁了,不过身子骨非常硬朗,常年的海外生活,让他见多识广,还拥有高超的医术,为人也重情重义,有着忠厚、善良的高尚品行。
主要人物之唐小山
唐小山原本是百花仙子,后来被贬人间,成为了唐敖的女儿。唐小山容貌俊美,才华出众。父亲唐敖进山之前,留给她一封信,让她参加科举,中才女后父女再相见。唐小山回国参加科举,考中了才女,她和其他才女一起重返仙山。
3.作品艺术特色。
《镜花缘》的艺术取材和构思,来自于《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等内容,在作品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采取夸张、反衬、暗喻等艺术手法,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副脑洞大开的海外见闻场景。书中的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等,也都各有特色,读来逸趣横生。
作者 | 中华老道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上古神话中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传说寄寓了人们在原始时代就有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诗经•硕鼠》所表现的就是否定昏暗现实的同时对无剥削乐土的向往,古代文人墨客们笔下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苍白无力的。即使这样,人们也要怀揣着这份希望。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⑥老子幻想着恢复到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原始社会,在那里,不仅没有战争和掠夺,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返璞归真的社会,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勾勒。
其中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许多人理想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⑦一直令人心神向往、梦寐以求。那么李汝珍向往的是怎样的理想社会呢?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⑧李汝珍所推崇的终极理想世界正是这种“公天下”的社会价值观。
《镜花缘》虽然是海外奇谈,但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他对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的憧憬,只能含蓄地用“镜花水月”这样看似可望不可及的幻境来反映。李汝珍的社会理想是在根本上不触碰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仅仅依靠人们对自我的道德约束来实现,显然是行不通的,但他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些内容,却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受压迫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要求。其中大同社会是作者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所寄寓的最高理想。可以从“君子国”和“大人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两个国家都是儒家“礼仪之邦”的典范,上到达官贵族,下到平民百姓莫不是谦和好礼的正人君子。
就连最高统治者君子国的国王也是平易近人,屈尊来到宰相家中商讨国家大事。君主实施仁政、体恤百姓,“国王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整个国家推崇君子仁者爱人的观念,对待乞丐也是如此,将多余的财物施舍需要帮助的人。同样,轩辕国也是礼维义范的最高代表。李汝珍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创造了以儒家大同社会为蓝本的理想世界。这是一个平等开明、人人向善、人尽其才的世界,尽管是一场“镜花水月”,却引人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