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柏拉图,孔夫子式西方哲学家

柏拉图是最伟大的天才哲学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圣”。

柏拉图生于雅典的贵族之家,长得英俊潇洒,运动比赛表现优异,是摔跤和赛跑能手,看不出一点哲学家的样子。一直到柏拉图遇见老师苏格拉底,他才在这个全希腊最有智慧的老人身上发现了哲学的魅力,从此便不顾一切地投身于哲学的领域中。

后来,苏格拉底被一群讨厌他的民众陷害而被处死。再加上古希腊经过了几次战争,变得动荡不安,柏拉图便离开雅典到各国去旅行。柏拉图漫游各国的经历有点像孔子,但运气比孔子差,有一位国王听了柏拉图的长篇大论后,大发脾气,竟然把柏拉图送到奴隶场拍卖,幸好有人付了赎金把他救了出来。

当柏拉图回国时,脑海中已经涌现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为了传扬自己的理想,他在雅典近郊的一座花园里开办了一座学校,聚集一些爱好哲学、数学的年轻人,开始了教书的生涯。这可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所正式大学。从此,柏拉图把全部心血都投注在学校和他的著作上。

柏拉图发明一种新鲜的写作体裁——“对话体”。在文章中,各种不同的意见,可借两三个人的对话、辩论或一问一答表现出来。

比方说,

甲:人身上有羽毛吗?

乙:没有。

甲:人是用两只脚走路吗?

乙:是的。

甲:那么身上没有羽毛,用两只脚走路的动物就是人了。

乙:不,不能这样说。

甲:为什么?

乙:因为······

《理想国》就是用对话的方式“讲”出来的,书中对话的人名有真有假,包括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也在其中。柏拉图自己想说的话,常常借苏格拉底的口中说出来。

公元前 347年,柏拉图在写作中死去,享年八十一岁。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西方一千多年之久。

柏拉图为何憎恨?

编者按

“古代希腊人知道并不是人民统治,而是避免的一种方式。这也就是他们曾经实施‘流放制度’长达80多年的缘故。这个制度是避免暴君或者,也就是所谓的民粹分子——这是我们现在用的名词——利用群众掌权;这种人擅长炮制,鼓动人民,夺取。‘流放制度’的功能就是让善于驾驭人民的领导者,没有施展本领的空间,将他流放出国。但是,这个人不能算是被告,因为他没做什么错事,只能当作一种预防措施,防范深受百姓欢迎的人。”卡尔·波普尔在《二十世纪的教训》(The Lesson of this Century)中的这番话提醒我们,对于民粹主义者应有的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多数人永远是对的”并不能被视为的原则,当年在奥地利获得了90%选票就能验证这一点。由此,你不难发现,和专制看似对立,实则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前者却成为了的肇因。现在回看柏拉图的某些观点,当然也有其天真的一面,但不能否认的是,虽然哲学王治国过于理想,不过其对于的反思仍旧具有重要意义。古希腊的与哲学颇具盛名,但天赋异禀的哲学家柏拉图却又极度反对治理城市。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基石,它的问世标志着人们对政治生活的首次伟大探索。尽管写于公元前375年左右,书中对伦理和政治生活的见解却十分深刻,即使是对现代世界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潜移默化中,《理想国》影响着世世代代西方人的思想。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怀特海(Alfred Hitchock Whitehead)声称:“欧洲哲学传统中随处可见柏拉图的影子,这种说法还是比较稳妥可靠的。”20世纪,的思潮席卷欧洲大陆,欧洲政治思想随即开始被对价值观的评定所主导。但这似乎与柏拉图的的想法相左,他以《理想国》为例,强烈地谴责了制度,并认为正是导致了大众的无知、歇斯底里和最终的专制。古代雅典的柏拉图目睹了制度在雅典的逐步建立,尽管他十分不情愿。古代雅典的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雅典是一个城邦,而现在的我们是一个国家,也就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运作的主要治理单位。因此,对少数人进行治理使形式显得更为“直接”,而不同于当代宪法所赋予的“代表性”形式。所有公民(即拥有相关资格的自由人)都有平等参与政治的机会:由议会作出重要决定,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其中大多数职位都是通过抽签来分配的。古代雅典没有专业的检察官和法官。所以,提起公诉、担任陪审员和对审判结果进行审议等都成了普通公民的工作。19世纪菲利普·福尔茨(Philipp Foltz)的画作,它描绘了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cles)在国会前发表著名葬礼演说的画面。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古代雅典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是柏拉图尊敬的导师和朋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由一系列对话组成的,苏格拉底则是对话中的主角,但他自己并没有写过什么作品。因此,对于《理想国》中不知出自谁口的观点,通常都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公众生活中可以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但他又十分的引人注目,一生致力于同有前途的年轻人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对话。然而,对柏拉图产生重大影响的不仅是他的一生,同时还有他的死亡。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一小群作为公民检察官的人审判。他们指控苏格拉底腐化了雅典的年轻人,引入新神并忽视了城邦中作为公民爱国主义目标而存在的神。苏格拉底被判有罪,接着被监禁起来,最终被处决。雅典没能从苏格拉底的思想中获益,这使柏拉图心生悲愤,进而他得出结论:与哲学是对立的。——无知者的统治柏拉图认为,专业知识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关键属性之一,且在制度下基本不会有此类人物出现。相反,那些可以轻松操纵的无知者当选率甚至会更高一点。为了阐释这一点,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六卷中打了一个航海比喻:为了选出合适的船长,全民投票是无效的,因为人们可能会被候选人的外表或者其他无关紧要的因素所左右。相反,我们应该寻找最有学识的那个人,因为他拥有干好这份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柏拉图说明了在选举船长时是多么的愚蠢:……真正的航海家必须学习四季、天空、星星、风向以及与其职业相关的所有知识,才能符合成为船长的标准。选民们却认为,要掌握驾船这一专业技能是完全不可能的,更不存在所谓的航海艺术。 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画作《愚人船》。因此,柏拉图相信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当热爱知识、忠于事实,只有执着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有资格指导他人,因为他们的学识足够渊博。“哲学”在希腊文中意为“爱智慧”,因此,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是一个纯粹寻求心灵快乐的人。据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说,这种对智慧纯粹的爱,否定了一切虚假、肉体愉悦、物质崇拜、卑鄙和怯懦的爱,能抑制所有可能导致领导阶级的欲望和倾向。然而,在一个国家里,领导人往往会忽视那些令人不快的事实。在英国脱欧运动期间,英国著名政治家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拒绝透露任何一个支持英国脱欧派经济学家的名字,他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已经受够了‘专家’这个名词。”由此可见,这种对哲学(真知)的敌视早已在《理想国》中被预言。洞穴之喻中的囚徒,象征着不会哲学思考的民众,从而置身于一个次级复制品的人造世界或者臆想世界。而不会哲学思考的民众的看法是狭隘的。在著名的洞穴之喻(《理想国》第六卷)中,柏拉图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当洞穴中其中一个囚犯走出洞穴,发现外面的世界与洞穴中完全不同后,他返回洞穴同其他人讲述了这个事实,却因此引起了他们的愤怒。这不仅映射出雅典人对待苏格拉底的方式,同时也表明了知识型领导人无法在中生存下来。因为在参选者努力提高支持率的过程中,也会随之被扭曲、被疏远。是歇斯底里的就柏拉图的观点来说,兴奋性、情绪以及大规模的动员活动会煽动人们去进行歇斯底里的行为。公众支持的异想天开违背了理性,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致命的不一致性。公元前427年发生在雅典的“米蒂利尼之争”(Mytilenian Debate),就是这种歇斯底里的明证。据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记载,雅典议会担心进一步的造反发生,匆忙判处反叛城邦米蒂利尼的所有男性公民死刑,而妇女和儿童则作为奴隶被卖。第二天,当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惨绝人寰后,也已不复存在。除了不一致性之外,柏拉图还坚信的歇斯底里会以其他方式导致自身的灭亡:“以牺牲一切为代价,对自由过度渴望,是破坏和导致的原因。”在这个自由泛滥的社会里,公民、移民和侨民之间几乎没有区别。老师害怕学生,年轻人不尊重老人,一切都充满了自由的精神,甚至连动物都带着“权利”二字走在街上。在今天,上述自由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人们的庆祝。但事实上,柏拉图对拥有公民身份和动物权利的移民持有明显的谴责态度,且在当今自由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苛刻。但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并没有谴责事实,而是担心这个社会将引起更大的冲突。政治冲突让人们渴望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甚至是一个暴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柏拉图早在2400年前就提到的问题,至今仍然是热门话题,而且往往是政治争论的主要来源。在整个西方政治话语中,政治紧张的根源之一就是移民和公民身份的问题。从《理想国》第八卷中的一些观点来看,唐纳德·特朗普的上台似乎表明了对渴望强大领导的自由意志主义政治的反抗。在其他地区,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取消了穆斯林民族的公民身份,后又有穆斯林在街头遭遇杀害。因此,在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内,人民开始出现情绪。柏拉图可能会将这种专制归因于围绕印度教民族主义立场的歇斯底里,但这也让莫迪能够在两次选举中胜出。反观历史,最著名的从到专制的转变发生在一战到二战期间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停战条约规定德皇威廉二世必须放弃君主制。由于担心主义的胃口越来越大,德国国会担起了责任,提出要引入制。随后建立起了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1919年魏玛共和国成立时,似乎有希望在德国扎根。新的宪法及其扩大的权利法案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宪法之一。关于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历史学家提出了许多解释,其中之一是《凡尔塞和约》的惩罚性质,它使几代德国人承受着经济匮乏的负担,背负着战争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的所谓“罪责条款”。1935年在英德对阵的足球比赛中德国人行纳粹礼。罪行和经济崩溃激怒了德国人,他们觉得这是对民族自豪感的巨大羞辱。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此类情绪会导致政治上的歇斯底里,从而使得人们对强大领导能力的渴望和实施暴力复仇的意愿被暴君所利用。我们都清楚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群体按不同的社会效用划分开来,如战士人口和农业人口,人们没有权利任意改变职业。在这种功能专门化的体系下,人格的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现在来看,国家对公民的生活行使此类控制权是对人类自由的极大冒犯。柏拉图没有谴责奴隶制度,也不认为它是罪恶的根本。这映射出了邻国斯巴达的社会结构——一个拥有大量农奴人口的军国主义寡头。他通过一位超然客观的哲学王精心组织社会,打破了中提供给人类自由的自决理想状态。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柏拉图提出的对艺术、诗歌和坏角色(《理想国》第三卷和第十卷)的审查主张可能会与自己理想状态中的国家结构相左。著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及崇拜者,但他对自己老师的纯理论方法提出了批评。亚里士多德以历史的鉴赏力和实践的敏感性追求政治知识,这反映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理性主义者柏拉图和经验主义者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的分歧。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忽视下层阶级人口是十分危险的,同时,像培养经常无所事事的战士人口这样的观念也是不切实际的。领导者应该听取哲学家的建议,接受公民的建议。与阻止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政治对话相比,这种宪法模式的思维可以赢得更多的统一。如前文所述,虽然有转变为专制的例子,但还是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一篇发表于《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的文章称,民众有充分的理由反对者:“一般来说,国家比非国家更富裕,参战的可能性更小,而且在打击方面也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塑造自己和孩子的未来。世界上许多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愿意冒险来实现,这证明它真的有很强的吸引力。”20世纪价值观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了富裕、自由与和平,这将推翻柏拉图关于不和谐哲学的统治证词。尽管柏拉图试图以毒攻毒来治愈,但《理想国》还是为我们传递了许多重要信息。2018年,《世界自由度报告》(Freedom in the World)记录了全球自由度连续下降的第13个年头,这种逆转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国家,包括像美国这样的长期国家。我们可以从柏拉图和他的著作《理想国》中学到很多东西。也许就而言,我们必须对柏拉图所提到的无知和歇斯底里保持警惕,以防止倒退回专制。

来源:文章转自 利维坦

作者:Arc Ninian

译/钠钾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关注+星标,不可错过的哲学社区)

●康德:俄罗斯哲学家?

●葛剑雄:如果这样的竞争不终止,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竞争

●一个人的书房,就是这个人的全部

●陈嘉映:我们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娇惯的心灵”

●用苏格拉底的方法思考,不到半小时就能得出开创性新思想

《西方哲学简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谁更伟大?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这本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西方哲学简史》

今天我们主要讲柏拉图,我们都知道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而哪一位对后世影响更大呢?作者罗素认为是:柏拉图,为什么呢?第一,亚里士多德师出柏拉图;第二,后来统治欧洲十几个世纪的教的神学和哲学都受柏拉图影响,而非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乌托邦、理念论、灵魂不死论、宇宙起源论和知识观。接下来,我会分为两次为大家介绍柏拉图的这些思想。在此之前,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柏拉图。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出生于公元前428年的古希腊一个贵族家庭,出生时正逢雅典和斯巴达人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而当雅典战败时,柏拉图已经是一位青年。他在总结雅典战败的问题上,将原因归结于雅典的制度,当然除了他是贵族的原因外,还有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正是死于制的法庭。于是他对斯巴达产生了兴趣,甚至好感。而且他后来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乌托邦的理想国的构建,很多都是借鉴了斯巴达城邦的模式。

作者罗素说:柏拉图极力将斯巴达的集权主义和狭隘的个人主义美化;后人因为柏拉图是伟大的,所以相信他说的一切,被他蒙骗。人们大多不了解他,但却很崇拜他,我则相反,我想去了解他,但是不崇拜他。 前人对于柏拉图的影响也必然会使他偏向斯巴达。他从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中汲取了俄耳甫斯的成分,这一点在他的宗教、灵魂不死论中都有体现。巴门尼德的学说中,柏拉图汲取了永恒和万物不变的思想。后来他又从赫拉克利特那里学到了世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他将这两种思想合在一起,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知识来自理智,而非感官。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对他的影响主要在伦理方面,其中“善”是主导思想。

首先是:乌托邦

什么是乌托邦?乌托邦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在柏拉图那本著名的《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柏拉图论述的理想的国家形态成为后世的国家制度、政治统治的模本,表现了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可以说是近代“乌托邦”思想的源头。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这篇对话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他提到一个理想国,这也是最早的乌托邦。第二部分是讨论哲学家的定义,因为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第三部分中主要讨论各种体制的利弊。 在《国家篇》中最开始要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后由于从大处往小处看更容易,所以转向讨论什么是国家的正义。这里他先假设出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国家,然后再去讨论它身上哪些美属于正义。

柏拉图还描绘的乌托邦的大致轮廓。他认为这个理想国中应该有三种人:普通公民、士兵、卫国者。卫国者的人数要比另外两种少得多,但是只有他们有政治权力。其他两种人别优秀的孩子可以得到提拔,卫国者中非常差的人可以被降级。柏拉图主要讨论了卫国者这一阶级,他从教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考虑了如何才能使卫国者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无论哪个方面,他都提出了许多建议。

比如教育,理想国的教育分为两个部分:音乐和体育(当时的音乐和体育比较广泛,类似现在的文化和运动)。他认为男女是平等的,都需要接受教育,并且同样都可以成为卫国者。被选定当卫国者的男女需要住进同一间房屋,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在理想国,婚姻是个人对国家尽的一场义务。生育是第一位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带走,没人知道哪个孩子是自己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便称每一个长辈为父母,这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社会。

经济方面实行主义,每一名卫国者只有一处小房子和简单的食物,没有其余个人财产。人们之间没有贫富之分。这一切都是为了理想国中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个阶级。

神学方面,理想国中政府制造出神话是为了蒙骗公民。柏拉图说过,撒谎是政府的特权。比如他们用抽签的迷信方式安排婚姻,欺骗公民。柏拉图希望有一些神话能蒙蔽欺骗所有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音乐方面严禁吕底亚和伊奥尼亚的乐曲,因为这些乐曲中含有让人消极的成分。被允许的只有表现勇敢和和谐的音乐。

在个人体质方面训练比较严,只允许吃鱼和肉,而且必须是烤的,还不能加佐料。柏拉图声称这种饮食让人永不生病。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的乌托邦是一个幻想的世界,但在柏拉图眼里,理想国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是一个幻想,当时柏拉图也许真的想要去实现它。他的许多规章制度是经过斯巴达验证过的,当时哲学家从政是完全可行的,毕达哥拉斯就是一个证明。当时殖民地非常自由,柏拉图及其追随者要是想去西班牙沿海地区建立起一个理想国是完全可行的。可惜当时柏拉图没有这样做,他去了科林斯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殖民地商业城邦叙拉古,而当时的叙拉古正处于战争状态,忙于与迦太基人争夺海上贸易霸权,他的政治抱负也随之破灭。再之后马其顿兴起,诸城邦衰落,这种政治实验也变得彻底不可能了。

其次是: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其中“理念论”可以说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石。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讨论是什么“哲学家”的话题,并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说哲学家是喜欢探究真理的人。那怎么探究呢?他们并不是沉浸于新事物中,而是清醒地去认识新事物背后的道理。沉浸的人只会获得一些表面的看法或见解,而真正的知识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道理。所以,柏拉图也提出。感官能感触到的表象问题属于意见,而背后隐含的永恒的问题属于知识。例如,你看到好看的花、漂亮的衣服、精彩的歌舞,这都属于意见;如果你能从中看到背后的美,那它就是知识。

柏拉图认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做坏事。一起事物都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前,这听起来跟道家的“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何其相似。但柏拉图认为,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说法是矛盾的、不真实的,但是现实中的事物却又符合这种矛盾,因此现实中的事物是不真实的。所以赫拉克利特会说:“我们踏入的既是同一条河流,又不是同一条河流。”柏拉图的认识论也受前人影响。

表象和真理的论证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例如,每一只猫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可以用同一个“猫”字来指代。无论个体猫是生是死,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说明这个字包含着不同个体的共性。这是逻辑部分,与形而上学部分没有关联。

如果按照理念论中的形而上学部分来讲,“猫”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唯一,只有上帝创造出来的那只猫是猫,世间每一只猫个体都有一部分它的特征,都是这只猫的现象。《国家篇》中柏拉图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理念论”学说。他认为,拥有同一个名字的不同个体之间肯定存在着同一种“理念”或“形式”。例如,“床”这个概念就是“理念”,各式各样的床则都是现象。从这些现象身上只能得出意见,从概念身上得出的则是知识。哲学家关心的是能得出知识的那张床,而非世间各式各样的床。

关于柏拉图的“理论论”,最为著名的就是“洞穴比喻”了,他将不懂哲学的人比喻为被关在洞穴中的囚犯,这些囚犯因为被锁着,所以只能看着眼前的墙壁,不能转头。他们的背后生着一堆火,他们只能看到墙上自己和其他东西的影子。他们无法回头,不知道有火,便以为墙上的影子是实物。某一天,一位囚犯逃离了洞穴,并发现了真相,发现自己以前被影子骗了。如果是哲学家,他定会回到洞中将真相告诉大家。但是在别人眼中,他肯定是傻子。

尽管有许多错误,但是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仍旧是哲学上的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在生活中表达所用的语言中,不可能全是理论性的词汇,必须用到“人”、“狗”、“猫”之类的一般词汇;如果不是这样,人们语言中只有理论性的词汇,那它们将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我们怎么假设,采取何种论证方法,都得不出柏拉图的理论,都与柏拉图所说的相违背。原因是,首先柏拉图没有弄清哲学上语法的用法。比如说,我们可以说花是美的、蝴蝶是美的、衣服是美的。这里美是它们的共性,我们不会说美是美的。柏拉图犯的错误就是认为“美是美的”;理念原本应该是个体之间的共性,但是柏拉图却把这些共性又当成了个体。到后来,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巴门尼德篇》中进行了自我批判。这也是历史上哲学家进行自我批判的先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