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上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寻根祭祖黄帝陵 勠力同心创伟业”为主题的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
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以“寻根祭祖黄帝陵,勠力同心创伟业”为主题,共九项仪程:第一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第二项,唱《黄帝颂》;第三项,敬献花篮;第四项,恭读祭文;第五项,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第六项,乐舞告祭;第七项,“龙飞中华”;第八项,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第九项,种植桥山柏。
乐舞告祭后,一条56米长的中华飞龙,从祭台中心盘旋腾跃而起,穿越五千年的历史时空,凝望日新月异的现在,飞向光明宏大的未来。
上午九时五十分,公祭典礼正式开始。全场肃立,击鼓鸣钟。击响的34通鼓声象征着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崇敬初祖的共同心声,9响钟鸣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无限景仰和无比感恩。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理事长、海内外杂志社社长续炳义感言,这虽然并不是他第一次参加黄帝陵祭祀,但每次参加感想都很多,“这次跟之前形式差不多,主要是人员有所不同。黄陵祭祀主要是黄陵的文化,我们要宣扬同祖同根、国家统一、民族自信、国家发展创新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华民族也需要这样的一种凝聚力。”续炳义表示,作为媒体人来讲,一定利用这个机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陕西故事、讲黄帝文化,这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世界华人协会总干事兼会长特别助理邵志权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以前世界华人协会就在主办公祭活动,但此次是他第一次来到现场参加公祭活动,“虽然现在我们是由原来的组织方变成了被邀请方,但仍然怀着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情来敬畏我们的祖先,敬畏中华民族。”邵志权说,自己前一天专程从深圳乘坐飞机来到西安,“一下飞机我们就得到了西安人民的热情接待,我希望以后我们世界华人协会能够常来西安,我也希望以后也有机会参加黄帝陵公祭典礼。”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身临其境觉得特别感动,身为炎黄子孙也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茵说,自己在北京从事出版工作,这次活动让她更加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要传播,一是要把我们好的故事讲给人们听,二是向海外推广出去。我也想我们的孩子、学生们也能在寒暑假等空余时间来到这里,感受历史文化,寻根问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牢牢扎根于心。”
华商报记者 郭蓉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每年清明时节,人们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还会踏青郊游,享受春天的美好。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先人、缅怀历史的节日,也是一个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应该铭记先人的功德和教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同时也要顺应自然规律,珍惜生命财富,创造美好未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 清明与春分之后的寒食节和上巳节相近或重合,因此三者逐渐融合为一个大的春祭活动。到了唐朝,寒食扫墓被定为“五礼”之一,并与清明合并为一日。 清明作为时序标记,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但作为一种节日,则是在唐宋以后才形成。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按照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清明祭祖主要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