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道尽头是骨科”,微博上骨科医生的一句调侃,很快上了热搜。与之相随的是,在冬奥会影响下,冰雪运动热了、参与人数多了,以及快速增长的滑雪损伤救治医疗需求——即使是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成都。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蒋涛,刚刚做完3台骨科手术,“还有几个正在来医院的路上。”他的手术对象,都是滑雪爱好者。
同样在成都,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主任乐劲涛,2月10日一天就接收了10名滑雪受伤的人,“一例小腿断了,一例大腿断了,一例膝关节韧带断裂,一例上臂至肩位置断了。”
从事行业7年,西岭雪山滑雪学校校长梁钊明介绍,滑雪运动大部分受伤都不会很严重,多数发生在刚学会基础滑雪技巧的人身上。不过,他也不否认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受伤。
医生蒋涛同时也是一位入圈6年的滑雪界人士,他了解的严重受伤,多数发生在高速滑行中的碰撞。“滑雪是一项有风险的运动。”蒋涛同时也认为:“未来,我们国家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
热搜上的滑雪:
成都一家医院一天接诊10例滑雪伤者
“昨天白天来了5个滑雪受伤的人,晚上又送过来5个。”2月11日上午,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主任乐劲涛说道。他表示,这10名伤者都是成年人,受伤程度不一,主要集中在四肢,其中有4人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一例小腿断了,一例大腿断了,一例膝关节韧带断裂,一例上臂至肩位置断了。”
“2月10日是星期四。我们估计,这个周末伤者数量可能还会更多。”乐劲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感觉到,今年春节前后,因为滑雪受伤的患者明显增多了,“受伤位置主要在膝关节、脚踝以及手腕等处。”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蒋涛,同时也是有6年滑雪经验的圈内人士。他2月10日晚上做了一台手术,11日已经做了两台,“还有几个在来的路上。”这些手术对象,都是蒋涛的滑雪圈朋友,受伤都与滑雪有关。
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六,蒋涛在太子岭滑雪场度过,“现场也遇到不少滑雪受伤的人,帮他们先简单处置了。”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认证名为“骨科毛睿”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其2月9日的一条微博上了热搜。在微博里他感慨“雪道尽头是骨科”,并表示“今天9台手术,7台是滑雪滑的,4个前叉,1个髌骨脱位,1个踝关节,1个半月板……”
微博上认证医生发言:雪道尽头是骨科。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月9日,“丁香园”在官方微博中提到,2021年一篇研究文献,对中国崇礼某大型滑雪场人群的损伤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以此来预测2022冬奥会前后人民日益增长的滑雪愿望下,同样快速增长的滑雪损伤救治医疗需求。”
进一步,“丁香园”转述文献内容:“研究汇总了两个雪季的情况,共发生753例损伤,其中167例出现关节和(或)韧带损伤,147例出现骨折或骨裂,53例患者出现脑颅震荡或内脏损伤。”
“丁香园”引述专业文献。
滑雪爱好者:
摔伤后进了“干瞪眼”群 群内多为骨折
前述“丁香园”引用的论文中表示,一方面可能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本身就是滑雪运动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其身体素质较好,更容易追求刺激和冒险。
成都的刘女士是前年接触滑雪的。“融创雪世界开业后就去了。”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一开始,自己对滑雪就有清醒的认识,“雪道上不是玩的,这是一项运动。”因而,第一节课她就请了私教。尽管如此,刘女士还是出现了几次印象深刻的受伤。
“第一次受伤速度不快,背朝山下往后摔倒了。”她形容这次受伤,就像是网上视频里谷爱凌受伤后短暂失忆、脑震荡,“我当时脑袋里嗡嗡响,大脑短暂空白。”缓了好一会,刘女士才有所恢复。不久,她遭遇了第二次受伤:身体朝前扑了出去,“胸口一直痛了两三天,我一度以为肋骨断了。”好在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只是肌肉受伤。
刘女士说,学习这项运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初级阶段,“贴膏药、喷云南白药,是经常的事。”
同一年入圈的赵女士,也是开始就请了教练,并且从旱雪场、室内真雪、户外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项运动。
与刘女士不一样的是,赵女士一度进入传说中的“雪季干瞪眼养伤群”。“干瞪眼,就是受伤了,一段时间不能滑雪了。”她表示,每次滑雪都会按照要求,穿戴好护具。不过,自己还是经历过手腕受伤、臀部受伤的情况,“受伤后,被拉进了那个微信群。”
“干瞪眼”群在网上也引起了围观。赵女士介绍,雪季时群里隔三差五就会进新人,“几乎都是骨折。如果只是肌肉扭伤等情况,入不了群。”
渐起的滑雪热:
滑雪者、教练、场地大幅增加
“最近两三年,西南地区滑雪人数,包括这项运动的发烧友,在大幅度增加,大家的热情很高。”从事行业7年了,西岭雪山滑雪学校校长梁钊明有这样的感觉。
他掰着指头数起成都周边的雪场:西岭雪山滑雪场、融创雪世界、太子岭滑雪场,广元曾家山滑雪场、阿坝州鹧鸪山滑雪场……与之对应的是,教练人数也在增加。“三四年前,我们滑雪学校专业教练大约有20人,现在已有200多人。”
乐劲涛和蒋涛都觉得,这个雪季由于受冬奥会影响,虽然成都是南方城市,但成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更高了。
“去年春节假期,我也去了太子岭滑雪场,今年去的时候,感觉初学者大大增多了。”蒋涛表示,相应地,受伤人员中初学者比例也在增加。
另一方面,蒋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疫情前,一些圈内人士会去国外滑雪,疫情后只能在国内滑雪,“当然受伤也是在国内了。”春节后,他接手的手术伤者,都是在新疆滑雪受伤后,回成都找他医治的。
不是简单的娱乐:
“滑雪是一项有风险的运动”
怎么看待滑雪运动和受伤的关系?梁钊明认为,滑雪运动大部分受伤都不会很严重,多是扭伤、肌肉拉伤,多数发生在刚学会基础滑雪技巧的人身上。“这个阶段人们会产生误区,认为自己可以上高级雪道滑行。但是上去后,因为没有按照正确姿势发力,不太能刹住车,就可能发生碰撞和摔倒。”
“国外曾经有人将滑雪运动和其他运动做对比。有趣的是,他们得到的结论是,滑雪受伤的几率,和到路边贩卖机里取货受伤的几率差不多。”梁钊明介绍道。不过,他也不否认会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受伤,“一个雪季会出现两三个,主要是在高速滑行中发生碰撞所致。”
“我是一个过来人,也受过伤。”蒋涛介绍,滑雪过程中比较严重的受伤一般不会有,但是膝关节韧带摔断、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等都会遇到。
他表示,自己现在滑雪时速一般保持在五六十公里,“这在雪圈里已经算慢了,快的人会达到八九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这个速度下来,稍微控制不好,不论是和别人碰撞,还是自己摔跤,都很容易受伤。”
关于碰撞的后果,蒋涛举例说,去年年底,《滑雪宝典》作者Ron LeMaster,与另一名单板滑雪者发生碰撞,不幸去世;法国演员加斯帕德·尤利尔,在阿尔卑斯山脉的萨瓦滑雪时与人相撞,头部严重受伤,之后去世。
“滑雪是一项有风险的运动。”蒋涛说道。
如何防范滑雪受伤:
要认识滑雪,要心存敬畏
“未来我们国家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蒋涛判断道。在他看来,这是因为滑雪运动具有独特的魅力,加之受到冬奥会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
对于有兴趣参与这项运动的人,蒋涛建议,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项危险的运动,“要带着敬畏的心理,不要觉得好玩。”实际滑雪时,最好请教练,或者由熟练人员带领。“请教练固然要花钱,但绝对值得:除了教基本动作,也会让你更加安全。”此外,不要贸然进入高级道,“初学者进入高级道后,由于掌握不好刹停、发力,很多时候只能任凭自己冲下去,在圈内这被比喻为‘鱼雷’,对自己、对别人都有风险。”
梁钊明表示,对滑雪有兴趣的人,首先应当认识滑雪运动,在按照要求做好基本的防护措施后,真正滑行时不要贸然上高级道,“尽量请教练进行专业指导。”即使会滑雪,“也不要盲目冲坡、放速度、放直板。”
如果发生碰撞或者摔倒,梁钊明表示,应当把自己置于安全位置。如果能行动,就向雪道两侧移动;动不了的话,可以呼叫周边游客或者安全巡逻队员,“雪场都配备有安全巡逻队员。”
乐劲涛补充说,在雪场中摔倒或者碰撞后无法移动,出现腰部、颈部或者脊柱疼痛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脊柱受伤了,“应当特别注意,脊柱受伤需要专业人员搬抬,否则容易加重损伤。”
红星新闻记者 彭亮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雪道尽头是骨科”,微博上骨科医生的一句调侃,很快上了热搜。与之相随的是,在冬奥会影响下,冰雪运动热了、参与人数多了,以及快速增长的滑雪损伤救治医疗需求——即使是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成都。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蒋涛,刚刚做完3台骨科手术,“还有几个正在来医院的路上。”他的手术对象,都是滑雪爱好者。
同样在成都,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主任乐劲涛,2月10日一天就接收了10名滑雪受伤的人,“一例小腿断了,一例大腿断了,一例膝关节韧带断裂,一例上臂至肩位置断了。”
从事行业7年,西岭雪山滑雪学校校长梁钊明介绍,滑雪运动大部分受伤都不会很严重,多数发生在刚学会基础滑雪技巧的人身上。不过,他也不否认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受伤。
医生蒋涛同时也是一位入圈6年的滑雪界人士,他了解的严重受伤,多数发生在高速滑行中的碰撞。“滑雪是一项有风险的运动。”蒋涛同时也认为:“未来,我们国家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
热搜上的滑雪:
成都一家医院一天接诊10例滑雪伤者
“昨天白天来了5个滑雪受伤的人,晚上又送过来5个。”2月11日上午,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主任乐劲涛说道。他表示,这10名伤者都是成年人,受伤程度不一,主要集中在四肢,其中有4人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一例小腿断了,一例大腿断了,一例膝关节韧带断裂,一例上臂至肩位置断了。”
“2月10日是星期四。我们估计,这个周末伤者数量可能还会更多。”乐劲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感觉到,今年春节前后,因为滑雪受伤的患者明显增多了,“受伤位置主要在膝关节、脚踝以及手腕等处。”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蒋涛,同时也是有6年滑雪经验的圈内人士。他2月10日晚上做了一台手术,11日已经做了两台,“还有几个在来的路上。”这些手术对象,都是蒋涛的滑雪圈朋友,受伤都与滑雪有关。
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六,蒋涛在太子岭滑雪场度过,“现场也遇到不少滑雪受伤的人,帮他们先简单处置了。”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认证名为“骨科毛睿”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其2月9日的一条微博上了热搜。在微博里他感慨“雪道尽头是骨科”,并表示“今天9台手术,7台是滑雪滑的,4个前叉,1个髌骨脱位,1个踝关节,1个半月板……”
微博上认证医生发言:雪道尽头是骨科。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月9日,“丁香园”在官方微博中提到,2021年一篇研究文献,对中国崇礼某大型滑雪场人群的损伤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以此来预测2022冬奥会前后人民日益增长的滑雪愿望下,同样快速增长的滑雪损伤救治医疗需求。”
进一步,“丁香园”转述文献内容:“研究汇总了两个雪季的情况,共发生753例损伤,其中167例出现关节和(或)韧带损伤,147例出现骨折或骨裂,53例患者出现脑颅震荡或内脏损伤。”
“丁香园”引述专业文献。
滑雪爱好者:
摔伤后进了“干瞪眼”群 群内多为骨折
前述“丁香园”引用的论文中表示,一方面可能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本身就是滑雪运动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其身体素质较好,更容易追求刺激和冒险。
成都的刘女士是前年接触滑雪的。“融创雪世界开业后就去了。”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一开始,自己对滑雪就有清醒的认识,“雪道上不是玩的,这是一项运动。”因而,第一节课她就请了私教。尽管如此,刘女士还是出现了几次印象深刻的受伤。
“第一次受伤速度不快,背朝山下往后摔倒了。”她形容这次受伤,就像是网上视频里谷爱凌受伤后短暂失忆、脑震荡,“我当时脑袋里嗡嗡响,大脑短暂空白。”缓了好一会,刘女士才有所恢复。不久,她遭遇了第二次受伤:身体朝前扑了出去,“胸口一直痛了两三天,我一度以为肋骨断了。”好在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只是肌肉受伤。
刘女士说,学习这项运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初级阶段,“贴膏药、喷云南白药,是经常的事。”
同一年入圈的赵女士,也是开始就请了教练,并且从旱雪场、室内真雪、户外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项运动。
与刘女士不一样的是,赵女士一度进入传说中的“雪季干瞪眼养伤群”。“干瞪眼,就是受伤了,一段时间不能滑雪了。”她表示,每次滑雪都会按照要求,穿戴好护具。不过,自己还是经历过手腕受伤、臀部受伤的情况,“受伤后,被拉进了那个微信群。”
“干瞪眼”群在网上也引起了围观。赵女士介绍,雪季时群里隔三差五就会进新人,“几乎都是骨折。如果只是肌肉扭伤等情况,入不了群。”
渐起的滑雪热:
滑雪者、教练、场地大幅增加
“最近两三年,西南地区滑雪人数,包括这项运动的发烧友,在大幅度增加,大家的热情很高。”从事行业7年了,西岭雪山滑雪学校校长梁钊明有这样的感觉。
他掰着指头数起成都周边的雪场:西岭雪山滑雪场、融创雪世界、太子岭滑雪场,广元曾家山滑雪场、阿坝州鹧鸪山滑雪场……与之对应的是,教练人数也在增加。“三四年前,我们滑雪学校专业教练大约有20人,现在已有200多人。”
乐劲涛和蒋涛都觉得,这个雪季由于受冬奥会影响,虽然成都是南方城市,但成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更高了。
“去年春节假期,我也去了太子岭滑雪场,今年去的时候,感觉初学者大大增多了。”蒋涛表示,相应地,受伤人员中初学者比例也在增加。
另一方面,蒋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疫情前,一些圈内人士会去国外滑雪,疫情后只能在国内滑雪,“当然受伤也是在国内了。”春节后,他接手的手术伤者,都是在新疆滑雪受伤后,回成都找他医治的。
不是简单的娱乐:
“滑雪是一项有风险的运动”
怎么看待滑雪运动和受伤的关系?梁钊明认为,滑雪运动大部分受伤都不会很严重,多是扭伤、肌肉拉伤,多数发生在刚学会基础滑雪技巧的人身上。“这个阶段人们会产生误区,认为自己可以上高级雪道滑行。但是上去后,因为没有按照正确姿势发力,不太能刹住车,就可能发生碰撞和摔倒。”
“国外曾经有人将滑雪运动和其他运动做对比。有趣的是,他们得到的结论是,滑雪受伤的几率,和到路边贩卖机里取货受伤的几率差不多。”梁钊明介绍道。不过,他也不否认会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受伤,“一个雪季会出现两三个,主要是在高速滑行中发生碰撞所致。”
“我是一个过来人,也受过伤。”蒋涛介绍,滑雪过程中比较严重的受伤一般不会有,但是膝关节韧带摔断、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等都会遇到。
他表示,自己现在滑雪时速一般保持在五六十公里,“这在雪圈里已经算慢了,快的人会达到八九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这个速度下来,稍微控制不好,不论是和别人碰撞,还是自己摔跤,都很容易受伤。”
关于碰撞的后果,蒋涛举例说,去年年底,《滑雪宝典》作者Ron LeMaster,与另一名单板滑雪者发生碰撞,不幸去世;法国演员加斯帕德·尤利尔,在阿尔卑斯山脉的萨瓦滑雪时与人相撞,头部严重受伤,之后去世。
“滑雪是一项有风险的运动。”蒋涛说道。
如何防范滑雪受伤:
要认识滑雪,要心存敬畏
“未来我们国家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蒋涛判断道。在他看来,这是因为滑雪运动具有独特的魅力,加之受到冬奥会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
对于有兴趣参与这项运动的人,蒋涛建议,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项危险的运动,“要带着敬畏的心理,不要觉得好玩。”实际滑雪时,最好请教练,或者由熟练人员带领。“请教练固然要花钱,但绝对值得:除了教基本动作,也会让你更加安全。”此外,不要贸然进入高级道,“初学者进入高级道后,由于掌握不好刹停、发力,很多时候只能任凭自己冲下去,在圈内这被比喻为‘鱼雷’,对自己、对别人都有风险。”
梁钊明表示,对滑雪有兴趣的人,首先应当认识滑雪运动,在按照要求做好基本的防护措施后,真正滑行时不要贸然上高级道,“尽量请教练进行专业指导。”即使会滑雪,“也不要盲目冲坡、放速度、放直板。”
如果发生碰撞或者摔倒,梁钊明表示,应当把自己置于安全位置。如果能行动,就向雪道两侧移动;动不了的话,可以呼叫周边游客或者安全巡逻队员,“雪场都配备有安全巡逻队员。”
乐劲涛补充说,在雪场中摔倒或者碰撞后无法移动,出现腰部、颈部或者脊柱疼痛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脊柱受伤了,“应当特别注意,脊柱受伤需要专业人员搬抬,否则容易加重损伤。”
红星新闻记者 彭亮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在探测月球这个领域,中国并不是最早一批取得成果的国家。但是,在这些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注定会造福全人类的事情上,中国虽然可能会迟到,但却绝对不会缺席。
2020年12月17日凌晨,我国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带着在月球表面采集的月球样品返回了地球。12月19日,国家航天局局长、探月工程总指挥张克俭,将重1731克的月球样品正式交接给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至此,我国成为了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成功获取月壤的国家。要知道,自从1976年苏联探测器最后一次采集月球样品之后,人类已经有44年没有获取新的月球样品了。一直到最近嫦娥五号带回了1731克月壤,才总算是填补了这一历史性的空白。因此,我国嫦娥五号的这次登月采集行动,无疑将会对全世界的月球科学,乃至整个深空探测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
嫦娥4号
面对中国探月工程获得的这一巨大成功,各国的官方反应都各不相同,其中,美国的回应可以说是最耐人寻味。2020年11月24日,我国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了预定轨道。针对这一国际性的大新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一时间就在推特上做出了官方回应,NASA表示:通过成功发射嫦娥五号,中国加入了美国和前苏联,即将为人类取得月球样品作出贡献。我们希望中国能像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和阿尔忒弥斯计划那样,和全球科学界分享中国探月工程所获得的一切数据,以增进我们对于月球的了解。
表面上看, NASA的回应虽然稍显冷淡,但却非常礼貌客套,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量一下,就会发现,在这短短的几句话当中,其实暗藏了不少玄机。首先,NASA在回应的前半段说,“通过发射嫦娥五号,中国加入了美国与前苏联获取月球样品的行列。”这也就是在委婉地指出,中国只是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的国家。美国和他当时的对手前苏联,早就已经先中国一步完成了这一项任务。嫦娥5号虽然发射成功了,但它也只不过是在步美国阿波罗号的后尘。可以说,NASA的这一表述虽然不太好听,但相对而言还算是比较客观,因为毕竟中国的探月之路,起步的确要晚于美国和前苏联。但是后半段,就不得不让人反复推敲了。
阿波罗11号
在这条推特的后半段,NASA提出,希望中国能效仿美国以往的阿波罗计划和即将进行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向全球的科学界分享中国探月工程所获取的全部数据。听到这话,有些人可能会凭直觉判断,美国是因为中国探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而感到眼红了,他们害怕中国会在月球研究上超越美国,所以迫切地想要从中国这儿,得到相关数据,以支持自己国家的月球研究。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其实,NASA要求中国分享数据这话本身是没有毛病的。科学无国界,月球探测本来就是关乎到全人类福祉的事情,我国有义务向世界其他国家共享我们获得的数据。但是即便和世界各国共享数据这个事情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这个要求,是由NASA这一美国政府下辖的机构,在我国嫦娥五号刚刚发射成功的重要关头所提出的,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语境赋予了这一要求一些尚待解读的弦外之音。
NASA航天局
在深入分析NASA这个看似无可挑剔的呼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NASA提出要让中国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探月工程的相关数据之前,中国早就已经这么做了。在一个叫“中国探月工程数据发布与信息服务系统”的网站上,所有人都可以不受任何阻碍地浏览和下载从嫦娥一号到四号的所有原始数据。这个网站甚至提前预留了一个名为“月球样品”的版块,显而易见,这就是在,为向公众公开嫦娥五号的月壤数据做出准备。这个网站的存在,说明中国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向世界毫无保留地公开自己探月工程所获取的数据,以期能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研实力和自信,也展现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所应该具有的担当。
而美国,在中国本就一直坚持共享数据的情况下,通过NASA发布的官方推特,当着世界人民的面,第一时间“敦促”中国公开获得的数据,这体现出了西方国家对我国一直持有很深的偏见。在西方,政府和人民多多少少都对中国有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他们觉得中国是个信息极度不透明的国家,而且这种信息不透明既存在于国家内部,也针对于国际上一些和中国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美国此次公开要求,中国公开探月科研数据,就是想当然地把中国想象成了一个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国家,他们不负责任地揣测、认为中国只想将自己的发现据为己有,不愿意参与国际的科研交流,想以此来扩大中国在月球研究上的优势。
宇航员
可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刻意隐瞒过探月数据,也丝毫没有隐瞒的意图,因为和全世界科研人员分享数据,是一个心怀天下的科技强国应有的度量。中国不会因为NASA发了这条消息才选择公开数据,也不会因为NASA不发这条消息就拒不公开数据。 NASA这条呼吁,只是在引导世界人民,把中国想象成一个不愿意主动公开科研数据的自私自利的国家。这条呼吁,既印证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刻板印象。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中国科学界基于对本国病情病况的深入分析研究,在各大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很多对后续各国疫情防控有着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全球新冠病毒的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在欧美各国陆续爆发疫情之后,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给世界各国带去了科学、有效的应对指导。而欧美各国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一边借鉴应用中国的研究成果,把中国早就已经普及到了广大群众中去的防疫知识当作自己的最新发现,一边在各大媒体上带节奏,指责中国”信息不透明”,抹黑中国,说中国政府对内不公开具体感染数据,对外不公开全部防疫资讯。
月球表面
看明白这些,再来反思NASA对中国共享探月数据的公开呼吁,这就不得不令人再三揣摩,在美国高调要求”分享”的时候,他到底是在真心地传递科研合作的意愿呢,还是只是在借这种话术暗示世界人民中国”不愿意分享”,从而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呢?相信大家的心中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从政治话术和外交辞令的角度,分析NASA对于中国外空事业发展的态度,是一种过分解读。科学界的事情就应该让它停留在科学的层面,说不定美国真的就只是心急地想要快点拿到中国的数据,然后好加班加点搞科研呢?对那些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我只能说,你该多读读历史,只要你对人类外空科技的发展历程有一丁点的知识储备,你就会知道,近现代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来都和政治脱不了干系。
人类探索外空的开始,和以争霸为宗旨的军事较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战结束之后,由于苏联在东欧和亚洲势力的扩张,再加上从根源上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本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世界霸主各自为营,开启了长达44年之久的冷战。正是在这样的世界政治环境之下,1957年,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标志着人类从此就步入了“外空时代”。如果说在此之前,人类还只是蜷缩在地球襁褓之中的婴儿,那么在此之后,人类的征程就变成了无尽的星辰大海。
月球
在斯大林时代,空间科技被认为妨碍了苏联的军事进步,因此遭到了由上至下的严令禁止。但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对待发展空间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于政治上的“解冻”和苏联远程导弹试验的成功,空间科技在导弹设计师们自下而上的推动下,逐渐上升到了国家决策的层面,并与苏联新的对外政策相结合,成为了苏联在冷战中展示军事实力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进攻性武器”。
在1954年的“人造地球卫星”报告中,苏联科学家吉宏拉沃夫写道:“苏联可以发射一颗设计简单的人造卫星…… 虽然这颗卫星不具有科研意义,但是这一颗卫星,将会给苏联国防带来极大的益处。”听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些纳闷:一颗设计简单且不具备任何科研意义的卫星,听起来就人畜无害,这样一颗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卫星,要怎么给国防带来极大的益处呢?实际上,在同一份文件里,前苏联的科学家就已经对此作出了解释,他们试图说服苏联军方:“即使这颗卫星不具有科研意义,但谨就第一个发射卫星的事实,就将为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它证实了我们国家科技的先进水平。”
也就是说,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向太空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根本就只是一个政治武器,它的科研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各国关于外太空的探索,包括我国嫦娥五号的探月任务的时候,政治永远都是一个占据主要位置的因素。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解读NASA推特的前半部分,我们就会发现,NASA对美国以及前苏联,在采集月壤这一外空活动上先行者身份的强调,可能并不只是在逞口舌之快,而是具有更深一层的政治意味。
火箭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而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就是蠢才。这句话告诉我们,荣誉的奖章只会颁给开创者,只有第一个做某件事情的人,才值得被尊重,而第二个、第三个做这件事情的,就只能沦为可悲的模仿者。同样,对于各国的外空活动来说,争当“第一”,也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冷战期间美苏的外空竞赛中就可见一斑。
在苏联还没正式下达建造发射人造卫星的文件之前,美国政府就率先发布了一个声明,1955 年 7 月 29 日,美国白宫的新闻秘书哈格迪在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作为地球物理年会的参加者,将会在会议召开之际发射一枚小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而在同一时间,苏联天文代表团正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第六届国际天文大会,当会议主持人弗兰德 · 杜瑞特向全部与会人员宣布来自美国的这条最新声明之后,苏联天文代表团团长西多夫,于当天下午就立即在哥本哈根的苏联大使馆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在会上,西多夫宣称,“我认为,苏联在未来两年的时间内完全有可能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接着他又补充道,“我们可以期待苏联的卫星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
苏联首颗卫星返回舱
这是苏联第一次向外界公开宣布苏联的卫星计划。西多夫这番话向外界释放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信号,那就是苏联不仅开始了卫星计划,而且已经具备了发射卫星的实力。这番话显然不应该由西多夫这样身份的人来说。在苏联高度集中的权利体制下,一名科学家是无论如何也不敢代表苏联政府,向外发布官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看法和决定的,尤其是“外空计划”这个在苏联内部尚且还处在争议阶段的敏感话题。因此西多夫很有可能事先收到了苏共高层领导人的暗示,提示他苏联政府即将启动某些外空项目的研究,或者西多夫本身就是在苏共高层和苏联科学院领导者的命令下,为了挽回苏联的声势,才对美国的声明作出了公开的反击。
在白宫发布美国即将发射人造卫星这一消息的六天之后,赫鲁尼切夫、里亚比科夫、科罗廖夫等苏联科学家,就苏联的人造卫星计划,再次向赫鲁晓夫提交议案。文件称“据美国新闻界通报,美国将在1957年-1958年之间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因此在苏联导弹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人造卫星的发射。”该文件指出“地球人造卫星对苏联在外层空间军事技术和科技的发展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份报告提交的三日之后,也就是1955年8月8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出台了一个绝密级别的文件,也就是“人造地球卫星计划”。该文件决定由航空工业部部长赫鲁尼切夫等人,负责人造卫星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在一个半月之内向苏联中央委员会提交卫星研制计划书和发射卫星的新闻公报。
艾森豪威尔
显然,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地球物理年的声明,直接催化了苏联的人造卫星计划。既然美国打算在物理年之际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那么苏联就一定要抢在美国之前完成这个计划。因为只有当苏联成为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才能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从这个事件的结果上看,成功发射人类首颗地球卫星的光环,也的确显著地改善了苏联当时的安全环境,同时也削弱了对手美国的国际影响。苏联发射的这颗在科研层面几乎毫无用处的人造卫星,最终成为了为苏联争取第三世界,扩大苏联在世界范围内势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因此,我们发现,在外空活动上能够领跑全世界,做到全球首次完成某项任务,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从精神上去征服世界的绝佳契机。
在和前苏联的外空竞争中,美国好几次都落于下风。因此,肯尼迪上台之后,美国宇航局曾多次建议他尽快启动载人亚轨道飞行项目,以免让苏联人再一次抢占先机。根据已知的绝密档案材料,中央情报局曾不断地向白宫发出警告称,苏联在3月9日和3月25日已经两次成功地运载小狗进行了亚轨道飞行,他们必然不会满足与此,下一步很有可能就要进行载人飞行试验。在1961年4月11日,中央情报局又再一次提交报告,警告说苏联人将在几小时内发射载人飞船,提醒白宫紧急应对此事。不过,轻敌的肯尼迪并没有将这些警告放在心上。他根本不相信苏联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将人送入外空并且环绕地球轨道飞行。他从他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的载人飞行,只不过是苏联别有目的的宣传手段。
东方号飞船
但事实却狠狠地给了肯尼迪一巴掌。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顺利完成地球轨道飞行。针对这一成就,赫鲁晓夫得意地称:“让资本主义国家追赶我们吧。”《纽约时报》对此评价说,“苏联人将会利用这次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领导人施加压力,逼迫他们在一些国际重大的热点问题上向苏联做出让步。”
在苏联人举国欢庆的时候,肯尼迪却不得不面对媒体的狂轰乱炸。在加加林飞行成功的当天傍晚,美国政府在白宫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记者们不断对肯尼迪尖锐发问,有记者甚至将肯尼迪上任之后的表现与苏联的这次成功联系起来,提问说:“总统先生,有位国会议员说,今天再次看到美国落在苏联的后面,他已经厌倦了美国 ‘老二’的位置,我想他的想法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在这里我想问您,您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立即向国会申请了巨额的资金,用来推动美国空间科技的发展,那么,我们能否在这一领域内赶上苏联或者超越他们。对于美国未来的前景您怎么看?”面对这样的提问,肯尼迪几乎被问得哑口无言,根本没法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肯尼迪
尽管肯尼迪在公众面前极力维持自己一国总统应有的形象,但在私底下,他早就已经急得跳脚,他气急败坏地对自己的智囊团说:“现在再也没有比赶超苏联在外层空间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事情了。”
这场外空竞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两国之间关于科技水平的较量,但它同时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心理战。在这场外空心理战中,苏联始终将争夺第一和制造轰动效应放在首要位置。“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第一次实现载人飞行”,这许多的“第一次”,让苏联这些外空活动具有了一定的表演性质,因此吸引世界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苏联,并借此给苏联的外空活动带来了可观的附加值。对此,《华盛顿邮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政府必须正视苏联外空飞行带来的心理效应……从欧洲到亚洲、非洲、美洲,苏联既没有耗费一兵一卒的军力,也没有使用任何商业、或者其他形式的收买手段,就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这些国家的仰慕和好感,而且这些人很快就将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面对苏联的步步紧逼,如果美国再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抵御苏联来自外空的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将会受到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害。针对这一情况,美国亟需尽快展现自己在外空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以此来重建自己对于苏联的威慑力,同时挽回那些开始慢慢倒向苏联的中立国家。
卫星
如果说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可以凭借这项功绩震动全世界;那么,成为第一个把脚印留在月球上的国家,则无疑能够将这一荣耀永远地载入人类的史册。
因此,阿波罗登月计划应运而生。4月14日美国宇航局副局长索伦森在白宮召幵记者会,他公开宣布,美国对于加加林飞行的反应“极为强烈和富有戏剧性,为战胜苏联我们要去登月! ” 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向外宣布美国的外空竞争目标。而且,为了在精神上压倒苏联,美国设立了一个极为宏大的目标,曾被艾森豪威尔废弃的阿波罗计划重新浮出水面。对于肯尼迪政府来说,或许只有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才能重振美国国民的士气,并向世界展示美国真正的力量。
1962年9月12日,肯尼迪在莱斯大学发表了著名演讲《我们决定登月》。在这一极具煽动力的演讲中,肯尼迪慷慨激昂地说:“我们的先辈使这个国家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波浪潮,掀起了现代发明的第一波浪潮,掀起了核能技术的第一波浪潮。而我们这一代,绝不会甘愿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时代的浪潮中倒下。我们要加入其中――我们要领先世界。为了如今仰望太空、注视月球和遥看繁星的人们,我们发誓,我们决不允许太空被那些敌对国家所征服,我们会看到自由与和平的旗帜在永远飘扬。”
阿姆斯特朗登月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踏上地球以外星体的宇航员。从此,美国国旗就永远地竖立在了月球之上,无声地向着整个地球宣示美国的光辉和荣耀。
作为第一个成功登月并且采集到了月壤的国家,美国将自己这一小步,视作了人类的一大步。美国本身并没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过往,但仅凭这一项功绩,美国的发展史就值得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占据至关重要的一页。正因如此,在中国的嫦娥五号成功发射之际,NASA才会在官方回应当中,貌似不经意、实则阴阳怪气地提到,中国此次月壤采集行为只是加入了美国和前苏联的行列,重走了美国上个世纪就已经走过的老路。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表述,但却提醒了人们,无论中国这项探月工程有多成功,它在人类探月历史上的地位也永远不可能超过美国。而且,接下来在呼吁中国分享数据时,NASA还干脆直接提到了阿波罗计划,说希望在这方面中国能向阿波罗计划学习。这一说法,更是直接把阿波罗计划树立成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标杆,这其实就是美国对中国的一种心理压制。当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登月工程的时候,美国想要通过强调自己人类首度登月的身份,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更有意思的是,NASA在暗示了它辉煌的过往之后,还顺便蹭一了一波嫦娥五号的热度,给美国即将到来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打了一波广告,为美国未来的登月计划造势。 所以,NASA这短短几句看似客气的官方回应,细究起来真是暗藏了美国许多欲盖弥彰的小心思。
月壤
归根到底,美国这种借恭贺之名宣扬自身实力的行为,还是源自于对中国空间实力的忌惮。在人类奔向外太空的宏伟征途上,中国虽然起步略晚于美国和前苏联,但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实力的稳步提升,中国正迅速崛起为一个具备一流外空能力的“空间大国”。
12月1日,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第二天,嫦娥五号就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打包封装。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球样品成功地返回了地球。在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返回以后,欧洲航天局作为中国嫦娥五号的合作方,以官方身份向中国发来了贺电,并在贺电里暖心地说:“欢迎回家,嫦娥五号。”和欧洲航天局的回应相对比,NASA的反应就有意思多了。在嫦娥五号顺利着陆当天,NASA就转发了一段美国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的视频。阿尔忒弥斯计划是NASA正在进行中的一项太空探索计划,目标是重返月球并且登陆火星。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将全力支持该计划,争取2024年实现重返月球。NASA这一反应无疑是在延续冷战时期太空竞赛的那一套,把太空探索当作了政治武器,想要通过宣传阿尔忒弥斯计划,来重新树立美国在太空领域的话语权。
嫦娥5号
12月19日,月球样品正式交接。中国成为了冷战结束以来,首个再度取得月球样品的国家。针对中国这1731克月壤,早在12月2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之后,美国NASA首席科学家托马斯·祖尔布琴博士,就在推特里提出,希望在嫦娥五号带回月球样品之后,所有人都能参与研究这批月壤,并从中受益。翻译一下,这其实就是NASA在公开向中国讨要月壤。可是,既然美国此前已经登月采集过月球土壤,那么这次为什么还要再向中国讨要呢?中国方面又会不会答应美方这一请求呢?
其实,美国之所以开口向中国讨要月壤,是因为这次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嫦娥五号降落的地点,在风暴洋的高纬度边缘地带,离当年阿波罗计划登月的位置较远。这片区域的月球地质情况非常特殊,地质形成的年代也很年轻。通过对前期遥测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一致认为附近的吕姆克山可能是月球最年轻的一座火山。如果月壤分析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将有可能改变我们对月球历史的认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美国手中握着不少之前采集的月壤,但却仍然惦记着中国新带回的这些月球特产。
中国火箭
那么,面对美国的请求,中国会同意吗?当年美国从月球上成功挖回月球土之后,曾经给过中国一些。虽然少得可怜,只有1g,但礼轻情意重,按照咱们中国礼尚往来的习俗,这次中国按道理应该多少回赠一些给美国。但是,怪就怪美国自己作死,在2011年实施了一项名为保护美国安全、实则是在歧视排挤中国的“沃尔夫条约”。这项条约明确禁止了美中两国之间任何与美国航天局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包括禁止美国航天局接待任何“中国官方访问者”,以此来防范中国派出的“间谍”。
2013年11月4日,美国航天局在加利福尼亚州召开了第二届开普勒科学会议,主题涉及美国航天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美国和国际研究团队将对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结果作出报告。然而,就在会议召开前两个月,中国研究人员突然收到了会议主办方的邮件,通知说依据“沃尔夫条约”,会议拒绝所有具有中国背景的研究人员参与。这显然是美国对冷战思维的延续。科学本应当是一个对任何人开放的舞台,以国籍为由,禁止他人参加研讨,违反了学术界多年来的惯例,简直是历史的倒退。就美国自己这德性,还有资格在那儿带节奏暗中抹黑中国不愿意主动公开探月数据呢?
月球样品
这次 NASA首席科学家亲自发声向中国讨要月壤,但即便中国愿意给,碍于“沃尔夫”条约的限制,美国也不一定能顺利地从中国手中拿走令他们垂涎欲滴的月球样品。不过,如果中国哪天心情好,说不准也会打包一点月球样品作为外交礼物送给美国,这个方法从理论上讲还是行得通的。但是,这仍然取决于未来的中美关系。要是美国一直这么阴阳怪气、话里有话的话,那最好还是等着自己伟大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去月球帮他们挖点新鲜的土回来吧。
好啦,那么,今天就到这里,喜欢的朋友恳请您点赞并关注,更多精彩的内容会源源不断地奉上,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见,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