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2020年高考是否延期?教育部最新回应来了

央视网消息:现在距离全国统一高考只有80多天了,不少人都非常关心高考到底会不会延期举行。对此,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昨天(3月13日)表示,教育部正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各省区市,包括考生代表和考生家长的意见,近期将会作出决定。

  而对于中考,目前,有的省份已经决定将中考推迟一个月,王登峰表示,中考是各个省区市的事权,各个省区市有权做出这样的决定。

高考时间的变与不变:高考延期的再思考

高考时间的变与不变:高考延期的再思考

网易号 教育最前沿 2020-06-24

晨雾 / 转帖

作者简介

钟秉林/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王新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讲师,本文通讯作者

高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高考改革也备受社会的瞩目。2020年3月3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教育部决定将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到7月举行(湖北、北京除外);4月12日、21日,北京市、湖北省先后发布通知,决定将高考时间延期到7月,与全国同步,北京等级性考试同期举行。高考延期充分考虑了疫情防控的实际和全国范围内区域、城乡的教育公平问题,但也有观点认为高考应该固定时间不变,给予考生及家长稳定的心理预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时间多数固定在同一时间进行,也有过些许微调,高考时间变化引起的社会反响是教育治理中值得反思的重要问题。

一、高考时间的“变”与“不变”

新中国成立至今,高校招生考试的时间安排经历了逐步趋于稳定、在稳定中进行微调的过程(见表1),与考试管理效率、考生考试安全、教育公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影响到高考改革的平稳推进。

表1 1950—2020年高校招生考试时间安排

(一)逐步趋于稳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各大行政区内高校联合或者统一招生的模式,教育部只规定了高校招生考试的时间段。1950年,教育部为逐步调整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态,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特规定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生日期由各大区教育部或文教部决定,华北五省二市由中央教育部决定,考试时间在7月21日到8月10日之间,各大行政区教育部可在此范围内自行掌握。1951年,教育部将考试时间段缩小为7月15日至7月17日,考试安排在固定时间举行。1952年,为便于组织领导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中央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除个别学校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外,一律参加各区统一招生,开始实施全国范围的统一招生,考试时间确定在8月15日至8月17日进行。1954—1965年,高考时间段相对固定,基本都在7月进行。我国实施统一高考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出于公平与效率的考虑,高考时间的相对固定是高考招生管理效率的体现。

(二)稳定中的微调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由于筹备工作等原因,当年的考试招生推迟到第四季度,安排在12月的7—9日举行。1978年,全国统一考试时间,定于7月20—23日进行。从1979年开始,除了1983年之外,全国统一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9日三天进行。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中将这一时间作为规章制度固定下来,一直持续到2002年。2001年,基于考生安全和考试安全角度考虑,教育部开展深入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从2003年起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的通知》,肯定了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的积极作用,提出:“为缓解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对高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考生身心健康、提高考试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经调研论证,并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03年开始调整高考时间,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这次高考时间的调整主要考虑自然环境变化因素,提前2年正式发布通知,即便2003年广东、北京等地爆发了疫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考试时间仍如期提前,并一直延续到2019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仅四川省6个重灾区中受灾严重的40个县(市、区)高考推迟至7月3日至5日举行。高考时间的相对稳定和必要微调,折射出我国教育治理重视以人为本、社会参与的理念,体现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以及考试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

(三)改革中的变化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大大增加了入学机会,但是统一高考“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也遭到学术界与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我国部分省市探索实施春季高考试点改革,2014年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克服这一弊端。2000年,北京、安徽两地率先进行春季高考试点改革,有29所高校参加春季招生,但是春季高考由于参加高校不多、考生兴趣不高、组织成本较高等因素,试点未能推开。近年来,山东、上海等地再次开始探索春季高考,如2012年山东省重点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同时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举行春季高考;2015年,上海实施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实施“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的考试科目,同时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春季考试“两考合一”。2014年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探索考试次数和时间的调整。浙江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外语与选考科目一年两考,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总体来说,无论是春季高考还是新高考多次考试机会,目的都是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缓解夏季高考压力,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说,这是考试时间在改革中的微调,也仅仅是在部分试点省份实行,而统一高考时间始终保持稳定。这一时期,尽管也有观点建议将高考时间调整到每年6月的第1个周末进行,但多数观点认为,高考时间还是应该固定为好。

二、2020年高考延期的反思

2020年高考延期到7月进行,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延期,这是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背景下,基于健康第一、公平第一的考虑作出的应急响应和政策调整,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证高中学业质量和高考安全与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以人为本,坚持健康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体现出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的发展趋势。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将育人为本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高考改革方案可以说是国家选才、高校选生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新高考在满足学生兴趣与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这一改革导向也体现在高考时间的调整上。一方面,考试时间的固定,可以保证高中的正常教学秩序,给予考生与社会稳定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高考考试时间的微调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的以来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和指南针,也必然体现在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对策略的选择上。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随着各单位复工复产以及海外病例的激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依然是各地的首要任务。因此,教育部经过慎重考虑与多方论证,作出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的决定,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广大考生、教师和社考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同时也给全国抗击疫情工作、高中学校教学安排、高考的人力物力准备和试题命题等工作提供了时间等方面的基本保障。

(二)实事求是,坚持公平导向

保证高考的公平性是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高考公平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优先招收工农子女入学,保障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改革开放后,注重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加人民群众的入学机会;21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成为高考招生的首要价值导向,强调对弱势群体的补偿,通过实施“专项计划”“支援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协作计划”等调整招生计划分配政策等手段,促进教育的城乡公平和区域公平。我国面向新时代的教育公平观,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以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公平观,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爱弱势群体,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共同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补齐短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高考是高利害、高选拔性的国家考试,事关上千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利益,应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备考、参考机会。教育部作出高考延期的决定,有利于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在疫情防控期间,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线上教学,探索“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可能会因为教育技术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校际差异和教师及学生个体差异而带来教学质量问题,从而导致新的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客观而言,疫情复杂地区、农村地区家庭的考生,如果家庭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随着各地高三学生逐步返校复课,加之高考时间推迟,考生们将有两个月左右的在校集中复习时间,无疑有利于改善复习效果,促进机会公平。

(三)科学决策,坚持多元参与

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新冠疫情背景下,国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后,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启动教育系统应急预案,指导各地落实属地责任,各级各类学校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迅速落实延期开学以及“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等措施。高考延期的决定,也是重大疫情背景下教育应急管理能力的体现。

从我国1952年建立起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对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考试时间的稳定性是这一高关注度、高利害性、高权威性的高考制度的一种外在体现,可以给予考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等稳定的预期。因此,对于2020年高考延期与否,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教育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难点,一方面各利益相关群体的诉求更加多元,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这种利益诉求的冲突,应对网络舆情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治理指明了方向,即完善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促进科学决策。2020年高考延期的决定是在重大疫情背景下的应急管理举措,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反应、学校层面的积极应对,以及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都是教育领域应急治理能力的体现。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坚持多方论证、吸纳社会参与,最终作出理性的策略选择,不仅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而且对于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四)保证质量,坚持学业标准

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加快融合,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教学指导、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创造了条件。在疫情防控时期,网络教学突破了个体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满足学生居家学习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预期,这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将会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契机,必将有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在线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依然有实质性的区别,尤其是缺少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启发激励,以及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学习质量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律和家长的监督。同时,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还有信息网络覆盖不到的地方,在基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在线学习也可能会拉大数字鸿沟。以重大疫情防控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为契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质均衡,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将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战略任务。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与公平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尤其是迈入普及化阶段之后,提高教育质量更是我国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这一转变体现在高考招生环节,就是要更加重视坚持高中学业标准、保证高校生源质量。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的背景下,各地高三年级学生陆续返校上课,同时将高考时间推迟一个月,这将为高中课堂教学预留比较充足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保证高中学业标准的达成和高考统考的质量。

(五)高考改革,坚持平稳推进

2014年以来,随着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改革并平稳落地实施,我国已经有14个省份分三批先后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今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份将正式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疫情防控的复杂性与高考改革的艰巨性相互交织,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平稳推进带来新的挑战。北京市决定将高考时间与其他省份同步,等级性考试在统一高考之后举行,有利于将疫情对教学秩序和考试秩序的冲击降到最低。

为解决传统高考模式下“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先行试点省份实施“3+3”科目设置、外语等科目一年两考等改革举措,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笔者在对试点省份的两次调研中,学生对两次考试机会的认可度都在80%以上。但不可回避的是,考试次数与考试时间安排对教学秩序带来了影响。2014年,浙江省作为试点省份,提出外语与选考科目一年两考,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等级性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多次考试机会确实有利于减少考试成绩的偶然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考生备考负担,尤其是两次选考考试在期中进行,对教学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2017年,浙江省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颁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将选考科目等级性考试安排在每年1月和6月举行,学生高三起参加选考科目考试,既保证了教学秩序,也解决了过去高二和高三学生同台竞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目前,大部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的选考科目只保留了一次考试机会,且基本与高考统考时间同期进行,有利于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平稳推进改革。不难看出,只是考试时间的调整就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高考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在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改革共识的基础上协同推进。

三、结论与启示

如何处理高考时间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体现的是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也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带来相应的思考与启示。

(一)维护高考制度的权威性

首先,坚持统一招生制度不变。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1952年建立起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都已经开始探索实行综合评价招生、高职提前招生等多种招生录取方式,可以说是统一高考的有效补充,无论是从人才选拔效率还是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统一高考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坚持固定考试时间不变。考试时间是高考这种高关注度、高利害性、高权威性的考试制度的一种外显体现,可以给予高中教学、考生、家长和社会等稳定的预期。最后,坚持尊重教育规律不变。高考改革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化理解和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尤其是多方利益诉求冲突的背景下,选择对社会稳定影响最小的改革方向,稳步推进改革也是实事求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

(二)提高教育应急治理能力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百年未遇变局之中,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必然反映在教育治理领域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坦然面对这种变化。首先,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治理体系。对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敏感性,加强教育领域的风险预警与监测,构建和完善教育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机制。其次,加强高考综合改革的跟踪评价。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尤其是试点省份改革探索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针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和政策调整。最后,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在教育改革进程中,任何一种改革策略和举措的选择都会面对支持与否定的两难现象,教育行政部门要能够作出理性的策略选择,坚持科学决策的定力,这是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引导考生做好多方调适

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在居家生活、学习的状态下又面临高考延期的安排,身心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带来一些紧张焦虑的情绪,需要引导考生做好多方调试。第一,增强对社会与人类命运的责任感。从个体角度来看,“早考早了”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全球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作为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要关注人类的健康,关注城乡公平和区域公平,关怀相对弱势的同辈群体。面对高考延期这个教育治理环节的调整,应该能够以小见大,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多一些悲悯的情怀与责任感。第二,坦然应对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典型特征,接受不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是新时代高中学生的必要心态和基本素质。新冠疫情这只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只是人类命运复杂性、不确定性在当下时代的表现;高考延期这样的安排,仅仅是不确定性在考生群体上的表现,要坦然应对变化,并将其作为人生中一段难得的经历。第三,要从长远发展的视角看待高考。高考是社会流动的阶梯,确实能够改变个体及其家庭的命运。但是从一生的漫长经历来看,高考不应也不会“一考定终身”,学生在学习知识、检验学习结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尤其是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创造着新的职业类型与形态。高考仅仅是个体成长的一个新起点,未来发展的路径多样、前景广阔,要坚定信念,从容自信地开启人生的新阶段。第四,遵循学习规律,立足当下抓好复习。高中学校已经从安全健康、课程计划、心理疏导等方面对高三年级学生返校复课作出了精心安排,高三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和群体学习的环境中,立足自身,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科学把握复习方法,适度加强身体锻炼,努力做到身心平衡、情绪稳定,不断改善复习效果和效率,力争考出理想成绩。考生家长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合理的期望,调整好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合理宣泄,倾诉内心的感受,并做好孩子复习备考的生活、学习保障工作。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六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信息来源:2020-06-24 网易号 教育最前沿

https://3g.163/news/article/FFTQTDF00536A2TY.html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