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是一个有多种读音的汉字。
根据字典上的说法,宿即可以读作“sù”(宿舍,名宿,宿姓),也可以读作“xiǔ”(住了一宿),还可以“xiù”(星宿)。
而除了这三种读音之外,在若干地区的方言中,宿还有“xu”的读法(含义涵盖宿舍、宿姓和住了一宿,而星宿属相对专业的书面词汇,方言口头较少提及,暂不确定发音),胶东半岛既是如此。
以上现象,笔者此前就有所注意,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介绍。而前几天在提到莱州市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恰好涉及此话题。择日不如撞日,既然遇到,就借此机会跟大家简单讨论一番。
前几天,我们曾介绍过莱州市程郭镇的金牌村。根据《四续掖县志》的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金牌村附近还曾设过一个“金牌乡”,其辖区除金牌村之外,还有东南、胡埠、南徐等地。此次要讨论的话题,就与其中的“南徐”村有关。
有当地朋友看到“金牌乡”的介绍之后,给我们留言说:“南徐的写法有误,应该是南宿。”
(▲金牌村与南宿村的位置示意)
所谓“南徐”和“南宿”,指的都是“金牌”的一个邻村。在如今的地图上,它诚然标注为“南宿”。但在《四续掖县志》中,它又的的确确写作“南徐”——朋友提出疑问之后,笔者又重新对了一遍掖县志,白纸黑字,确为“南徐”而非“南宿”。
同一个村庄,为何前后有两种不同的写法?这其中的缘由,志书中并无直接记载,只能进行侧面推敲。而推敲的主要线索,就是村名的由来。
对此,《莱州市地名志》的记载是:“南宿,明万历二十二年,张姓由掖县城迁此建村,地处交通要道,赵、韩二姓在村东南堡里设馆,往来行人大都在此住宿,又因位于胡埠村南,故得名南宿。”
而《四续掖县志》中虽然没有提到“南徐”的由来,但却有这样一段记载的记载:“九曲河,源于七区金牌乡南徐家村南云头山。”照此记载,“南徐”似是“南徐家”的简称,按村庄命名的常见格式来说,中间的“徐”(或者宿)应该是个姓氏,而非其他含义。
考虑到《四续掖县志》成书较早且行文更为严谨(当代很多县市区的地名志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民间演绎说法),笔者倾向认同其“南徐家”的解释。
以此综合推测:南徐(南宿)最初有可能是徐姓(或宿姓)建村(或其名下田庄),但一方面村里姓氏结构发生变化(其他姓氏成为大姓),一方面徐和宿在方言中的发音相近,经年累月之后,当地就只留下“南xu”这个地名读音,而没有人能说清到底是“徐”还是“宿”。因此,《四续掖县志》修撰的时候(上世纪三十年代),编者就按照“南徐”(南徐家)记载;而到了后来,人们又习惯写作“南宿”了。
至于到底是“徐”还是“宿”,由于这两个姓氏在莱州都属常见(据《莱州市志》记载,徐姓人口规模在当地百家姓中排名第七。宿姓在胶东半岛中部和东部虽然鲜见,但于莱州和平度等地有集中分布,程郭镇以北的平里店镇就有个宿家村),在没有其他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暂时难以判断。
在安徽省北部有地级市宿州市,在它直线距离近400公里的西南部有个宿松县,是安徽省直管县。而邻省江苏省距离仅130公里的地方又有个地级市——宿迁。宿州、宿松、宿迁,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宿”字,那么在这并不算太大的范围里有三个以“宿”为名的地方,是不是三地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呢?
名字中有“宿”的三地
名字来源于古宿国的宿州据光绪《宿州志》舆地志记载:
宿州,南北要冲地,属徐豫二州。夏以前沿革莫考。周封宿男,近济水,在东平无盐县,庄王十三年,宋闵公迁宿人,封内以为附庸,宿为宋地。秦废封建为郡县,若相、若铚、若符离、若蕲。历代分历无常。唐元和四年于汴水埇桥建宿州,元和郡县志云,宿州取宿国为名。
春秋宿国开始在今天东平一带
在记载中可以得知,宿州本来是周朝时所封的“宿”男爵,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71诸侯国中非姬姓的国家之一,最开始在今天的山东东平县附近,由于宋国闵公为了把宿国当作附庸,就把宿国强迫迁到宋国的地盘之内,也就是今天的宿州一带,在秦朝实行郡县制之后,原宿国之地被划为相、铚、符离、蕲等县。唐元和四年(809年)在古宿国之地置宿州,宿州之名来源于古宿国。
虽然在古宿国之地,但是名字却非来源古宿国的宿迁宿州和宿迁两地直线距离仅130公里,在春秋时期也脱离不了一个国家的范畴,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说宿迁的“宿”也是来源于古宿国。
1895年《江苏全省舆图》中宿迁图,红圈中即古宿预城所在地
《水经注·泗水注》记载:“泗水又迳宿预城之西,又迳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康义矣。晋元皇为安东也,督运军储而为邸阁也。”意思是今天的宿迁市是东晋元帝司马睿作为邸阁之处。
邸阁是古代存放军粮的仓库。据《汉书·文帝纪》的记载,邸本为邸舍,“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也就是诸侯王及诸郡在京城的朝宿之馆,这个朝宿之馆在京师就称为“邸”。
因在这里置邸阁,以“邸”之意,得“宿预”之名,同进也恰巧位于古宿国之地,以“宿”为名也是应得之意。
《中国城郭概要》中的宿迁城图
宿预城临泗水,南近淮水,南北朝时为重镇。开始为县,在北魏太和中还成为了宿预郡治。后为南徐州州治、梁朝为东徐州州治、东魏为东楚州治,陈朝为安州治。北周至唐开元中,历为泗州、下邳郡治。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讳,宿预县改为宿迁县。
由此可见,宿迁之“宿”既可说来源于古宿国,也可以说不是来源于古宿国。
和古宿国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宿松之“宿”“宿”字除了古宿国之外,还有宿姓、过夜的意思,此外还有旧的、长期的意思。安徽省西南部的宿松县之“宿”有很大的概率是后者。
宿松县地图
在今天的宿松县,汉朝时为松滋侯国,后来侯国除为松滋县,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设松滋郡。但因战乱境内百姓迁移到了今天湖北松滋一带,遂侨置松滋郡,后改为松滋县。而在原松滋郡处则为高塘郡,因湖北有松滋县,原松滋县也改为了宿松县,取“旧日的松滋”之意。
综上所述,宿州是由原古宿国而以“宿”为名;宿迁既是因古宿国,又因曾是邸阁而以“宿”为名;宿松县之“宿”则完全是因为该字之意而得名。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我们都知道,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蚩尤也姓姜,可见,在五千年前,华夏的姓氏多为单字,也有少数复姓,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文明自成一体,汉字才是一个音就是一个字,在那个时候,姓氏文化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成熟,可见,华夏文明远远不止五千年。
姓氏是谁创造的呢?
确切的说,姓,或许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华夏先民以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为姓,或依山傍水为姓。
根据史书记载,姓氏文化起源于伏羲,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封禅泰山(今山东),从甘肃到河南到山东,一统华夏部落,正姓氏、制嫁娶、创八卦,这些创举至今影响着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
伏羲给自己取姓为风。各大归顺的部落一一效仿,大多都以一音为姓,传承至今。风,是最古老的姓氏。
伏羲,给直系后裔建立四个方国,为任、宿、须句、颛臾四国,这四国就在泰山周围负责祭祀太昊,成为神守国,虽然力量微小,而正因为是伏羲后裔,血统高贵,得以一直传承到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这四国后人就以国名为姓。
任姓:源自任国,任国一直到秦朝建立才灭亡,今为山东济宁任城区。
宿姓:罕见姓氏。源自宿国,念做(xu),宿国最早在山东泰安东平县宿城,后迁至今安徽宿州。江苏宿迁一带。
须姓:罕见姓氏。源自须句国。
句姓:太昊之后,见《左传》,其子孙以古国须句为氏,或省句为须氏,或省须为句氏。
颛姓:罕见姓氏。源自颛臾国,一说颛顼高阳氏之后。
臾姓:罕见姓氏。源自颛臾国。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
东姓:《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伏羲之后,望出太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
包姓:姓源于风姓包氏,出自中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易经系辞》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鲍姓:源自庖牺氏,即使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
伏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安伏乡、伏洼村、伏湾村、伏家峡)、河北尚义,山东临沂,山东昌乐、东平,辽宁清原,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扶风等地皆有分布,源于风姓,出自上古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的字为氏。
程姓: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凌姓:源于地名,传说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以居邑名称为氏。
后姓:源于太昊氏,後氏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太暤的后代子孙。太暤又称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别称。“後”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姓氏的氏族,在今天都简写成“后”,不分彼此。
希姓:罕见的姓。《路史》:“希氏,伏羲之后,希羲古通用”。
宓姓:宓姓出自上古的伏羲氏,因伏羲又叫宓羲,宓姓和伏姓在古代是相通的。宓姓历史名人有洛水之神宓妃、春秋时期鲁国单平侯宓不齐等。
东方姓:“东方”是个古老的姓氏。早在远古时期,上古帝伏羲创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孙仲,世掌东方青阳之令。古书记载,相传他出生的时候,“出于震,位主东方”,即根据八卦图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为“东方”,因此,就以“东方”为姓氏。
乘姓:《姓氏考略》:“咸鸟生乘厘。伏羲孙也”。
巴姓:以水为姓。据《姓氏考略》和《路史》载,上古时伏羲氏(姓风)有个后裔叫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