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Hugo叔。很多《不思议迷宫》已经去到外域M05的玩家(虽然目前刚开了M06),天空爬高还是在1000层左右。其实掌握一些小窍门,比随意爬爬,有时会差60-70层这么多,下面本叔就来说说爬高有什么注意点吧。
一、天空称号加点
爬高其实撞脸的机率很低,一切全靠火力、装甲、幸运与机动四个维度数值的综合比较,因此天空加点,只要尽量做到四维最优化,会爬得高几十层。主阵营加点:中、中、左、左、中、左,副阵营全部选中、中、中、中、左、中。
这个相比主阵营全部选左,副阵营全部选中的方法,好处在于能平衡主阵营与副阵营的差距,降低当出现其他阵营的时空裂痕较多时,爬不上的机率。
说到阵营顺便说下,目前除了刚开天空战不久的非氪玩家,可能会用奥刃之外,其他老玩家基本上都用深渊爬高了。但本叔觉得还是要看你现时爬高时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果老是卡在时空裂痕,可以尝试下用游荡为主阵营,打时空裂痕这种消耗战,游荡可是拥有高机动这种天然优势。
二、特殊称号
很多人爬高,并不会特意去天空商店购买特殊称号,其实有些称号只有天空商店才能得到,且对于高层爬高很多用。这里推荐一定要去天空商店买神使与控火师这两个称号。神使满级能在受创后,12%概率发动,提升24%己方总战力,同时四维各提升8点。控火师满级后则能在攻击后,15%概率发动,造成30%主炮威力的威力伤害,使敌人陷入燃烧1个回合。虽然发动概率较低,但在高层打怪物浮岛时,有时就靠这两个称号能爬多那么几层。
三、飞艇组合
这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要说最好且最没争议的飞艇肯定是死星啦,但那是大佬的玩意,我们还是说下平民化的配置吧。还在外域M01阶段的玩家,就选阴影之龙吧,加载梵音与伽马射线,对普通怪物浮岛没问题,如果机动不够,又要打时空裂痕,则要选钢铁之拳,搭配吸能光束与深渊之石。
过了M02又没有死星的老玩家,不妨改变下固有思维,尝试下蝉鸣护卫舰,搭配梵音与死亡棱光。蝉鸣第一轮的麻蔽效果,能降低对手30%输出,这意味着很多第一轮被秒的情况,通过高能压电炮可以存活,达到多输出一轮的目的。这与大家都喜欢深渊免伤和复活炮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他们能为你争取到额外的战斗轮数。护卫舰是你打四神与高火低装甲浮岛的极佳选择,已经有不少大神实战验证,用蝉鸣打四神毕业。
四、各种浮岛攻略建议
基本上十个玩家有八个,都是被各种奇葩浮岛拦住了去路而被迫放弃爬高,下面的各式浮岛建议请收好:
1. 高火力高装甲低机动浮岛,用奥术飞弹一发带走,不行就用瑞亚的时光匣。
2. 高火力高装甲低机动浮岛,机动比它高就用光明原力,不够则用完美进化。
3. 低火力高装甲低机动、低火力高装甲高机动、高火力低装甲高机动浮岛,都可以尝试用傀儡核心或避难所撑过去。
以上都不行,就不用再尝试了。
最后一点小建议,高能炸弹、传送门以及漂流瓶,一定要留到实在爬不动时才用。高能炸弹最少起码可以帮你爬多四层;传送门选择波动强时驶入,又能再爬多二十层左右;漂流瓶重置前选丢弃,下次爬高又能加多几百探索点。
关于天空爬高的窍门,就都说完了,如果喜欢本叔文章的欢迎转发、点赞或收藏,感谢您的本次阅读。
陈薇女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玩毒”29年,救人无数抗击的杰出科学家“埃博拉的终结者”被认为是《战狼2》中doctor chen的原型
2020年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01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陈薇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
2天后(1月28日),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4天后(1月30日),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比现有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
快!
熟悉陈薇的人都知道这是她最大的特点。
走路快、说话语速快、工作节奏快,这是她20多年来科研生涯养成的习惯,因为她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这种快节奏甚至让周围的很多男性同事汗颜:“她的思维非常敏锐,能够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总是跟不上她的节奏。”
而成为女科学家,这是学生时代的陈薇从没想过的事情。
1966年,陈薇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
陈薇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但容貌秀丽,还是一名成绩优异且稳定的“学霸”。
1988年,陈薇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但这时的她,并没想做科学家。
她长发飘飘,前卫而时尚。
生性活泼的陈薇,虽是理科生,但是喜欢文学和舞蹈,常常光顾周末学生食堂舞会。她还是大学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
1990年,一次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取抗体的机会,让她了解了这里,她被这里的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所吸引,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1991年,硕士毕业的陈薇作出了一个选择:参军,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科研。很多人并不理解她的选择,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签约了南方一家著名的生物公司,如果按照之前的计划,她将过上高薪白领的生活。
但独立有主见的陈薇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1998年,32岁的陈薇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同年,她成为了一位母亲,但只休了一个月产假,就回到了实验室。几年时间里,陈薇很少在夜里12点之前回家、回宿舍。
渐渐地,陈薇开始领衔重大科研任务并崭露头角。
2003年春天,“”爆发,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停业,全国陷入一片恐慌。
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病毒的疫苗。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她天天泡在实验室。
照顾孩子的事情就交给了丈夫麻一铭。
两人相识于火车上,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陈薇,受同学之邀去山东泰山旅游,途中邂逅了麻一铭。临下车时,麻一铭问陈薇要电话。性格开朗的陈薇说:“正好,我们宿舍刚装了一部电话。”然后便将号码给了麻一铭。
麻一铭如获至宝,牢记在心。
在麻一铭的追求下,1992年两人走到了一起。
婚后,麻一铭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科研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能的“浪费”,觉得她做别的事情更有价值。
02
2003年,陈薇所在的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的元凶。
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
虽然团队拥有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但相对应的防护服根本不够用,陈薇团队坚持依靠现有的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
根据常规,人在负压实验室一次最多工作5个小时就必须出去透透气。但是为了和疫情抢时间,她和同事们不顾实验室里负压缺氧的环境带来的剧烈头痛,进去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为了多待一会儿,他们进实验室前,还尽量不吃饭不喝水,使用成人尿不湿,以减少出来的次数。
在实验最关键的时候,陈薇和组员们在实验室48小时没有合眼,终于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果:由于干扰素的保护,细胞在“”病毒的攻击下安然无恙。
在随后进行的大动物与临床实验中,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
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麻一铭和4岁半的儿子没办法见到陈薇。
一天,有人告诉麻一铭,当天的《》节目可能会有陈薇的镜头,他就和儿子在家里盯着电视机等。陈薇一出来,儿子就扑上去亲吻电视屏,这一幕被细心的麻一铭拍了下来。
陈薇跑遍了全国83个“”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收集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2003年4月28日,她和团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
为满足急需,陈薇组织全室人员加班加点生产,在营区外连续奋战20多个昼夜,使“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的日产量,由最初的几百支很快增加到2万支。
事后,她又亲自将2000多支喷鼻剂及时送到小汤山医院。据统计,全国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同时采取了其他防护措施,无一例感染。
记者问她:“跟‘’病毒每天面对面怕不怕?”
陈薇脱口而出:“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
这一年,她获得了“2003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2008年5月,汶川地震。
陈薇担任国家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副组长,组织编写《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冒着余震率队入川,战“疫”长达两月。
从灾区回家后,她又立马投身“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功处置多起生物疑似事件。
与“毒”共舞
2004年,陈薇将目光转向了致死率最高的病毒“埃博拉”。
2006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发全球恐慌。
为了将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陈薇不顾艰险,率队赴非。2014年,世界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研制成功。不久后,陈薇团队拿到了境外临床试验的准入证,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
2015年,陈薇团队走进了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二期临床试验,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展现了中国有能力为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智慧的大国形象。
有人问她:“埃博拉是什么?”“你做埃博拉疫苗有谁用?”当时的陈薇没有回答。
也有人说,如果没有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暴发,你们做的事情岂不是白做了。
“如果疫苗没有应用,我觉得很庆幸,至少全世界人民都是安全的。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说很常态,我的前辈、老一辈的科学家,很多人我不知道他们一辈子在做什么,但我知道,一旦国家或者军队需要我们拿出力量、展示我们的力量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军队的力量在,从SARS、禽流感、汶川、奥运安保到埃博拉都是。”
03
近30年的军旅岁月,在陈薇看来,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始终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更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在生物安全防控的战场上,他们是一线中的一线。有同事跟她说,“陈薇,你少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可她的脑海里,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这些烈性微生物的影子挥之不去,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和恐怖袭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她对铸造“生物盾牌”就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201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举行晋升少将军衔仪式,49岁的陈薇,成为当天晋升的唯一一名女军官。
2016年,因“抗埃”贡献突出,陈薇荣获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教授。
2019年11月,53岁的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于在阻击、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陈薇也被视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百米”赛跑中的“种子选手”。
抵达武汉的第5天,在金银潭医院,陈薇见到了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仍坚守一线的张定宇院长。她对张院长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
张院长回复她:“彼此彼此。”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稀缺的资源。“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陈薇说。
1月31日,拿着国家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这让陈薇非常感动。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
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
我们目前在疫区,就是要打仗的,
而准备打仗,
就是此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积累,
也包括技术方面的储备。
我们要把养兵千日的“兵”动员起来,
以最快的速度,
投入到这场特殊的战争之中。
这,是陈薇的态度。
由陈薇和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创下多项第一,目前已经获得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批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研发疫苗的短短半年时间,陈薇的头发由黑变白,许多人看了十分心疼。陈薇说:“我们承担了更多的困难,我们承担了更多的危险,人民会受到更少病魔的折磨,更多的过上健康生活。”
04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陈薇院士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陈薇在当天的座谈会上表示,虽然国内疫情已经防控得非常好了,但国外每天还有数以万计的感染病例,抗疫还是任重道远。
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召开学习钟南山、张伯礼、陈薇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陈薇之子麻恩浩在会上发言:“非常有幸作为家属,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我很激动,亦很自豪。记忆中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总是很少,但她从来不会对我提过高的要求,对我的每个选择也都充分支持。母亲曾对我说:‘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可以,第一件事是娶自己喜欢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自己喜欢干的事业。’我非常感激她的这份‘放养’的政策。受到母亲的影响,我也选择了与母亲相似的专业,并且以全A的成绩和最优毕业生的身份毕业。”麻恩浩表示,作为年轻人,应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他会和母亲一起“战斗”。
感谢陈薇院士
致敬巾帼英雄
来源/全国妇联网信中心综合CCTV-7《军旅人生》栏目、福建卫视《中国正在说》第一季、中国妇女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军事科学院、光明日报、央视新闻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孟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