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宏亮瞻局|“霹雳火”首飞20周年,后武直时代即将来临?①

2012年11月14日14点35分,珠海,直-10武装直升机如约而至。

没有现场主播在“八一”和“俄罗斯勇士”表演前的暖场铺垫,也没有“百年灵”双翼老爷+妙龄少女的光彩夺目,在一段迅速膨胀的闷雷般咆哮后,直-10“霹雳火”已经秒杀了现场所有人的“胶片”。在以几个文静的俯仰机动形成点头动作,向全场观众致意后,它相继做出了原地转向、左右位移、后飞、定点向心盘旋,以及莱维斯曼等机动动作。约20分钟紧凑表演后,直-10迅速消失在珠海灰蒙蒙的天际,听说它并未在珠海三灶机场降落,而是直接飞回了某部驻地。

10年前的这次航展之旅并不是我第一次见到直-10。2006年,当它还只是一个坊间传说时,笔者就曾在西北某机场的某机库门口“一睹真容”,但铁鸟只有在空中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魅力。世界所有的航展都有明星,2012年的珠海,一架在我面前翻滚的直-10就是最大牌的明星。

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展示的直-10武装直升机及其。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谢瑞强

断代史与里程碑

从首飞至今,中国的第一款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已经走过整整20年。而2012年在珠海的首次公开亮相,也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此前的10年,“霹雳火”一飞冲天、破茧成蝶,并于亮相次月正式装备部队;此后的10年,它重任在肩、日臻完善,并在“航空飞镖”、驻港部队以及对外军贸中名扬海外。再往前追溯,从2003年4月29日首飞成功前推也是10年,即1992年正好是直-10立项之时,因此也可以说该项目距今正好经历了三个堪称里程碑的10年。

据公开资料介绍,直-10武装直升机主要由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并于1992年责成全国40余家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9·5”计划重点攻关项目。直-10自立项伊始即得到军方总装部领导的重视,时任总装部副部长徐怀中中将曾几次到研制企业视察项目进度,有消息称期间中方还曾向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付费咨询过。另据《简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科研相关人员在直-10的研制阶段,数度访问欧洲与南非,因此西方猜测直-10也可能参考了欧洲“虎”式、意大利A-129“猫鼬”以及南非“茶隼”三款主流中轻型武装直升机的设计。

其实解放军对专用武直的渴望又何止30年。早在直-10立项之前就有一个WZ602-2武直方案存在过。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曾决定在直-9(法国“海豚”国产版)基础上研制两款武直,其中WZ602-1方案就是后来的直-9W和升级版直-9WA,而WZ602-2则是一个更为彻底的专业武直方案。

WZ602-2最明显的特征,是采用了类似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纵列双座布局,同时和AH-1一样采用了滑橇式起落架,增强了抗坠毁能力,并且还能以不对称方式挂载“霹雳”-7空空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该方案没能修成正果,却也并非毫无收获,我们可以在今天解放军装备的直-19轻型侦察武装直升机身上看到WZ602-2的诸多痕迹。

为了满足部队需求,在直-9多用途直升机上发展了武装型直升机。

先解决有无问题

从WZ602-1、WZ602-2方案再到直-10、直-19工程,中国逐渐掌握了武装直升机的独立设计和全系统研制能力,并解决了专业武直的有无问题。由于直-19只是一款4吨级的轻型侦察武直,集大成之作自然是直-10,后者代表着中方对武直战术价值的理解,以及中国直升机工业当前最高的全系统实用化成就。关于直-10的具体设计特点、技术性能、作战使用方向等,自其2012年底首次公开亮相并服役后就常见于国内外媒体及网络讨论中,其中不乏央视等中国官方媒体的专业深度报道,笔者不再赘述,总体而言这是一款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中型武直。值此首飞20周年,笔者将主要对该项目的前景做进一步讨论。

先给结论:一直以来影响并决定直-10发展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动力不足,而间接背景则是当下各国对于武装直升机战场价值的再评估。

2012年美国国防部宣布,经过6年调查,发现普惠(加拿大)公司向中国出口涡轴动力设备和软件系统。与中国国产战斗机一度面临的大功率涡扇发动机瓶颈类似,直-10如想与世界一流武直比肩,也同样需要一颗强有力的“心脏”。据称其在研制过程中曾考虑过多种涡轴发动机,包括俄罗斯的VK-2500、乌克兰的TV3-117及加拿大的PT6C-67C。在样机试飞阶段全部使用PT6C-67C。不过由于在美国压力下加拿大放弃了向中国出口PT6-67C,直-10的“心脏”问题最终还得由中国自己解决。2011年初,《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成功为直-10更换了国产涡轴9发动机。

该型国产发动机单台功率约1000千瓦左右,与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的958千瓦相当,但逊于PT6-67C的1300千瓦,以及装备AH-64D的T-700改进型的1400千瓦。对于直-10这样的7吨级中型武直来说,该发动机基本够用,但如想进一步增加武器挂载和装甲防护水平,或安装毫米波雷达的话就比较吃力了。

直-10机载武器比较丰富,可挂载反坦克导弹、火箭发射巢等武器。

与重型武直的差距

动力不足在直-10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充分发挥现有的武器挂载潜力。该型机虽然理论上可以装备4套4联装复合导弹挂架,却很难达到AH-64和米-28最多16枚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挂载量,自服役以来其所有公开的照片或视频资料中,也的确没有出现过同时挂载16枚重型反坦克导弹飞行的画面。该型机一次任务一般挂载8枚AKD-7重型反坦克导弹,仅与“超级眼镜蛇”、米-24和“虎”相当。根据航展上公开的信息,AKD-10导弹射程超过8千米,性能水平与AH-64的“海尔法”和米-28的“旋风”相当。

除反坦克导弹外,直-10两侧短翼下还可挂载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发射巢,在护航任务模式下可将短翼内侧的火箭发射巢换成“天燕”90轻型空空导弹。直-10的航炮口径为23毫米,小于“阿帕奇”、米-28和卡-52三款重型武直的30毫米。一般认为23毫米航炮用于反直升机护航较为合适,30毫米航炮则更加适合对敌方轻装甲目标执行压制摧毁任务。而直-10没有选择30毫米航炮恐怕也有出于控制整个航炮系统(炮、弹)的重量考虑有关。

为了在保证结构强度并增加升力的前提下,尽量为武器挂载腾出重量,直-10在机体与旋翼部分大量采用复合材料,据称其复合材料的重量比例甚至超过全机空重的90%,比RAH-66“科曼奇”还要高。如此大范围的采用复合材料无疑对全机安全性提出了挑战,据外媒报道,该机座舱防弹玻璃可抵抗7.62毫米侵彻,座舱下的复合装甲也可抵御12.7毫米机枪的射击。

受发动机功率限制,直-10一般挂载模式通常包括8枚反坦克导弹+2个火箭发射巢。

如报道属实,上述装甲防护水平只能说还不错,但与美俄重型武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阿帕奇”和卡-52的重点部位装甲可以抵御23毫米炮弹的射击,米-28的重点部位抗弹水平也达到20毫米口径。此外,直-10也没有装备类似于卡-52那样的飞行员弹射座椅。卡-52的K-37弹射座椅已经在乌克兰战场上得到实战验证,挽救了不少俄军机组乘员生命。以当前中俄军贸关系水平,中国引进或参考相关技术绝非难事,但该系统不仅包括弹射座椅本身,还包括一整套特殊的螺旋桨爆炸螺栓等子系统,如果考虑为直-10配备类似的乘员救生系统,势必还要进一步增加整机重量。

装甲防护只是武装直升机整体防护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乌克兰战场实战经验表明,现代武直面对敌方低空海量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攻击,首先需要做到尽可能不被击中。从2017年开始,一种名为L370“维捷布斯克”的DIRCM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安装在俄军直升机和攻击机上。该系统可探测上百千米半径内来袭的导弹,并自动向导弹攻击方向发射致盲激光和干扰弹。其采用模块化结构,各类组件可按照需求选装在现有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上。目前“维捷布斯克”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L370-1控制单元、L150“粉彩”数字化雷达告警接收器、L370-2紫外告警传感器、L140“响应”激光告警传感器、L370-3S数字化有源干扰机、L370-5红外干扰机、UV-26干扰弹发射器和主动式拖曳诱饵。俄方于高架平台上对米-8实机的全向实弹试验中,在发动机运转的情况下,“维捷布斯克”曾成功干扰了20枚来袭的“针”式导弹。该系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使用效果也很好。但显然,安装这样一套复杂的软防御系统也会增加额外的重量。

我国早已研制成功用于直升机的毫米波雷达,图为直-19旋翼上配备的毫米波雷达。

目前列装的直-10没有装备毫米波雷达,而后者几乎已成为当前美俄新型武直的标准配置。以AH-64D“长弓阿帕奇”的顶置式雷达系统为例,其可以覆盖8千米的范围,每6秒钟就做一次全向扫描,可以同时确定、区分和显示多达256个目标,并且筛选出16个首要目标传送给火控计算机。在打击目标的同时,“长弓”雷达还可以将其余目标的信息传送给其他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长弓阿帕奇”的命中率要比普通“阿帕奇”提高4倍,生存率提高7.2倍。如果为直-10配备这样的雷达,单纯从传感角度看,其在战场监控、察打一体、火力反应、生存概率等方面均会有所提升。

但这样的雷达重量不轻,仍以“长弓”为例,其重达500千克。美军的AH-64D在阿富汗高原作战时,经常还要把毫米波雷达拆掉,并减少机炮备弹才能保证足够的燃料携载,而驻阿英军使用的WAH-64D,则因为采用的法国透博梅卡与英国罗罗公司合作研制的RTM322发动机功率超过1500千瓦,因此可以在阿富汗高原全副武装作战,其综合作战能力反而要优于美军自用AH-64D。中国武装直升机所面临的周边威胁同样包括高原作战环境,直-10的动力瓶颈也将更加凸显。

中国并不缺乏相关雷达技术,但直-10基本型显然没有更多冗余动力来加装这样的雷达。为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重量更轻、武备更少的直-19武装侦察直升机加装该类雷达,再由直-19和直-10组成双机编队执行相关任务。直-19的战场监控信息可以通过数据链即时发送给直-10,再由直-10实施火力输出。这不失为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案,但也的确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方案,用两架中轻型武直执行一架重型武直的任务,其系统搭建的效费比、任务效率,以及系统可靠性都值得商榷。(未完待续)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