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图文解字(连载)|说“周”

说到“周”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周易的“周”,周朝的“周”,周姓氏的“周”,当然还是周全、周密等表示遍布、完备之意。

汉字的魅力即在于此,而其流弊却往往被盖以“博大精深”的高帽,而让人望而却步。而今,我们要从说的这个“周”字开始以图文化的形式来展现汉字演变至今所深藏的一些实际意义,让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够更加为身处现代的我们更清楚的认知我们文化的本源,而这样做的代价可能会打破很多“本该如此”的权威之言。

图文解字

说到最初形成完整的汉字体系,莫过于甲骨文,那么早在甲骨文时期的周字是什么样子呢?

源自《汉字演变》

很形象的在“田”字每个方框中间加了一个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所以有稠密、周遍的意思。再演变至金文、小篆周字都在原有的“田”字下面加了一个“口”而且原来四点也都不在了,所以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同样是汉字,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谁的说法更准确?我想两位大家也容不得我们来评判。

当然,我们说过要“摘帽子”,那么这种以文解字的思维惯式就该适时地放下。所以,前面所说的周,无论是田中的稠密禾苗亦或是口头上周密功夫,古人在最初创周、用周的目的,恐怕不会有这样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有了之后的各种解读。

所以,我们在研究汉字的演变时不仅应考虑到以文解字所能带来的丰富性,而要探究本源时就应该时刻考虑如何回到初创者的时空环境下表述的唯一性。

我们在表述一个事物完备、周而复始状态时。最原始的方式恐怕就是在地上画上一个圆圈,并以此图像来形成一种直观思想的表达。这也是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图像化本源的内涵所在。所以,要揭示一个文化体系根源的内容就应该走入文字本身的图像,而不是永远徘徊在以文解字人云亦云的大门之外。

神奇的圆圈

我们之所以要先说“周”,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神奇的圆圈演变至今,包含了田间耕作所要遵循的时间规律,更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夏、商至周无文字记载之前,仅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所描述的一套真正完备的知识体系。

说他是知识体系,远不及用“智慧”来形容更为恰当,这也就是为何我们今天要开始给大家一点点说清楚的“周”,因为它实属是关于我们华夏文化本貌的图文化记载,也因此而几千年来绽放着智慧的光芒。

走出文字、再走入图

周易总是被冠以玄之又玄,常人难以接近的“光环”。其实要把这个“○”说清楚,就需要抛开华丽的辞藻、文人的情怀,这点对于象你我这样的常人而言恰恰更为简单。那么走出依文解文的桎梏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着真正走入那一幅幅图画般的现实场景中。这种场景的高度浓缩便是这张方圆图,一张外圆内方,由六十四卦卦符组成的数列图、矩阵图。

朱熹的《周易本义》中方圆图

上图北宋时曾被称为《宓义》,被公开出版的原始版本最早出现在宋代,并且朱熹在书中说明了他的来处。其后一直称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简称《方圆图》。

要说清楚这张图的,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冠之以“伏羲”的称谓,虽然准确的表达出了初创者为伏羲,但却忽略了这张图上图形符号形成“周备”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不是在伏羲所处的时代能够完成的。这种惯用的“借圣人之名”的做法虽无可厚非,然而却在此图的形成和传承线路上让人产生了种种误读,甚至有些人以为伏羲所处无字时期是下面这样的一张无字的版本。

无字方圆图

也正是这种误读的存在,使得周易在形成的历史阶段被误认为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等等不同种类的存在。《周礼·春官》中:“太傅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的立论更是让无数人确信有三种易经的存在。鲜有人能接受,这其实是易经得以周备,所经历不同历史阶段性记载形式的说法。

小结

其实,周易可以称之为“周”原本就只有一种存在,也就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规律在实践中研究记录形成各种图像化的内容,直至方圆图逐步形成、演变到今天把这些信息再还原给我们。

再次重申从本文开头便给大家所阐明的一种观点,借对文字的研究进而走出文字、再走入图中、走入自然和历史的场景当中,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作为可称作周的“方圆图”历经了怎样的一种演变,进而清楚为何有了现在这样一种形态的展现。这不仅是对易经创造者的一种由衷的敬畏,更是作为华夏儿女对文化传承至今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那么让我们下期来接着就“传承”这一话题来为大家继续解读《图文解字|“乾”和夸父逐日传说》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