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部落冲突

部落冲突

策略塔防|181.2MB

部落冲突无限金币钻石圣水...

下载

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丨流动的营盘——来自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的观察报告

来源:学习军团·中号

流动的营盘

——来自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的观察报告

■解放军报记者 邵 薇 柴 华 梅世雄 单慧粉

飞行训练。杨泓涵 摄

初秋的南营内,一块高两米的山石,静静矗立在白色营房前的绿茵之上,被晒得烫手。

“猎擒”——刻于石上的两个遒劲大字,鲜艳的红色笔触,仿佛要在烈日下燃烧起来。

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组建6年,部署换了多地。流动的营盘,铁打的军魂,他们在上一处营区镌刻的这块“奠基之石”,今年初随队一起被搬进了新部署的营区。

官兵们舍不得这块“刻着使命”的石头。

“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推进侦察预警、联合打击、战场支撑、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官兵们说,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简短的字句,紧紧连着这支新生部队的使命任务。透过这些字眼,他们读出营盘流动的意义,也深切感受到部队发展的紧迫。

置身流动的营盘,心怀如磐的信念。

“组建运行以来,几次移防、常态任务,我们在流动中不断成长,在机动中不断壮大。”该部政委对记者说,“新番号、新装备、新战场,作为新质作战力量,我们要时刻争当猎鹰先锋、打造信息铁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速度,必须紧跟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节奏,不能慢,也慢不得!”

因战而生、向战而飞,这支自组建就“动起来的部队”,在海天之间飞出一条加速成长的航迹。

(一)

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云是天空的主角。

在该部飞行员眼中,海上的低层云,不是美景,而是练兵砺翅的阵地。

下达口令,调整高度。8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腾挪于变换的密云阵脚之间,该部部队长驾驶战机准时到达指定空域,全力保持飞行姿态,后舱任务人员迅速展开训练。

“这是我们开训的新课目,目的是打造体系作战新能力。”他向记者介绍,该部机组目前已完成这一课目的阶段性训练。

“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突出抓好重点课题专攻精练”“推动新装备新力量加快形成实战能力”“推动作战体系整体升级”。4月11日,习主席到南部战区海军视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该部组织官兵认真学习领会。

移防部署,目标空域始终如一;营盘流动,战斗力主题贯穿始终。从北到南,每一次部署,该部官兵都清楚,落脚的这片土地,并不是“第二故乡”,而是又一次起飞的跑道。

“抓住一切时机飞,拼了命地练”,无论从哪个部署地起飞,在广阔的“海空练兵场”,该部官兵努力刷新着战斗力生长的边界。

“我们部队的战斗力与体系作战能力直接相关。每一种机型的任务能力,都是必须打造过硬体系链条的一环,不能松了劲,更不能‘掉链子’。”该部副部队长手中,一张张飞行计划表上密密麻麻。他的身后,一架架战机接连升空。

“边接装、边改装、边训练、边战斗”。采访中,这一组高频词,官兵们反复提及、丝毫不差。这是部队提出的建设口号,也是他们工作训练的真实写照。

2017年,作为在改革号角中应运而生的新质作战力量,一纸调令,官兵们跨越千里,移防南国海滨。

2018年春天,新时代的人民海军以一场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展现向海图强的全新姿态。受阅的空中梯队中,有1个就来自该部。该部部队长驾机掠空而过,任务舱内的战勤人员组网建链,指挥10个空中梯队米秒不差翱翔在统帅的目光里。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统帅铿锵的话语,澎湃南海的春潮,鼓舞将士的斗志。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的紧迫感,是我们这支部队与生俱来的基因。”该部部队长告诉记者,执行受阅任务时,部队组建还不到1年。

没有万事俱备,只有分秒必争——“边接装、边改装、边训练、边战斗”,意味着部队组建与发展同时展开、人才培养与使用同期进行、战备机组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这是一边“变新”,一边“变老”。

“老员当新员用,新员当老员飞。”部队组建之初,一批有20多年飞行经验的轰炸机“老飞”们站上新赛道。他们改变多年形成的操作习惯,从头学习新技能,提前完成改装新机任务。

紧接着,“老飞”潜心带飞,新员全力跟飞,新机长合格一个、单飞一个,飞行人才成长周期缩短了一半。几年前部队接装新机,一名飞行副大队长当年就带教学员,第二年下半年独立带队执行战备任务。实现学员、教员、战斗员的三级跳,他仅用了1年多时间。

采访中,新机长们告诉记者,如今“老飞”们的飞行强度,“仍然像一个个在冲锋的小伙子,保持状态满格”。“老飞”们向记者称赞,新机长们有飞行时长和经验打底,“在战备任务中表现出超越年龄的老成”。

——这是一边压缩,一边延长。

起步即加速。只要天气允许就有战鹰轰鸣,是这个部队克服临时部署的重重困难,始终保持的状态。压缩的人才培养周期和战斗力生成周期,不是从天而降的成果,靠的是几乎达到极限的“拼搏式延长”。

部队组建之初,该部部队长既要带新员改装,还要执行战备任务,第一年“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铆在了飞机上”。其他机长,年平均飞行时间也超过年度规定计划数倍。

从24小时到36小时,再到48小时,该部组训时主动自我加压加码,不断增加连续在空训练航时,在多个训练课目中检验完善多套训法战法,在挖掘人员和装备极限潜能中锤炼全时段全天候连续作战能力。

——这是一边行稳,一边致远。

“空中态势瞬息万变、分秒必争,不训扎实、不抠细节无法过关。”为获得参加战备任务资格,一名90后飞行员先后完成紧急升空、连续飞行、夜间航行等多个高难度课目训练。

然而,因为不能适应任务需要,一名有26年飞行经验的教员被降为副驾驶。为夯实基础,该部坚持标准不降。“大家并肩战斗,哪个飞行员也不愿落后,哪个领导也不愿作出降格的决定。但所有人又都清楚,战场不会迁就任何人。”该部政委告诉记者。

这是量的递增,更是质的递进。几年间,面对主战装备更新换代、作战力量合成多元的实际,该部战备机组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翻番,跨区转场、异地驻训成为常态。

“平时怎么练,现在就怎么办。”那一年,一架战机在返航时遭遇特情。处置过程中,从塔台指挥员的耳机里传出的机组舱音十分冷静。听到舱音的指挥员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波澜万千。他为90后的年轻机组捏一把汗,更为他们平安归来倍感自豪。

新与老,快与慢,质与量。没有按部就班,唯有求实奋进,该部在流动中绘就的这条战斗力上升曲线,拼搏的成色十足,加速的质量坚实。

(二)

“那片海越来越近了。”

在流动中抵近,在抵近中流动。该部移防部署的过程,就是形成侦天探海力量的过程。

“今年以来,感觉更忙了。”采访之初就听说“部队长很忙”,整个交谈中,这位部队长的语速一直很快。

他告诉记者,施训组训的时间都更紧迫。其中一个大的变化是,如今每周制订部队的训练计划,不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几家商量着办”。这“几家”,可能是不同的军种和部队、不同的装备和平台。“商量着办”,不是等待上级的安排,而是主动联合的对接。

作为联合作战的重要支撑点,该部积极参与合训合练,不断完善与兄弟部队作战平台的空中联调联试、信息联通等环节,计划每周都在调整、都在更新。

一名作训参谋至今印象深刻:那一年,他随队参加一场重要演习,指挥大厅里,许多领导和专家围在他和战友身边,关切地询问该部新装备是否形成作战能力,能不能拉得出来、顶得上去。

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有了坚实的回应。

“我们的任务是在海天之间织网布阵。如今,网,越织越密;阵,越布越强。”这名作训参谋语气十分坚定。

该部官兵知道,第一次移防部署时,原本营区定在内地一座江边古城。“大家也了解到,那里除了不具备抵近的战备条件,各方面保障都很完善。”一名后舱指挥长向记者回忆,部队最终没有在那里部署,而是落脚在“能够支撑快进快出、长时间制空,但保障条件不太具备的南国海滨”。

对一支部队而言,舒适永远不是目的,胜利才是目标。

一年增加一地,常态多地执行任务——布势海天之间,这支年轻的部队在不断地流动与机动中,抵近前沿,抵近对手。

部队在流动,人员在机动。部队的许多官兵甚至从年头到年尾都没有太多机会见面。一名飞行副大队长回忆,部队第一次移防部署后,当时身为中队长的他就到外地执行改装任务。时任飞行大队长感慨:“一年时间,这个中队长我就没见过。”

的确,他们前出时,有时距离对手比距离战友还近。

“对手,不会等你准备好了再出现。他们不在远处,就在眼前。”一名90后战勤人员,第一次上机升空就感受到这片海域斗争形势的复杂,也理解了领导和战友们口中“起飞就是战斗,升空就要迎敌”的含义。

经历过试探,遭遇过挑衅,最接近的时候看得清对方飞行员的头盔……这一切,倒逼着这支装备新、人员新、任务新的年轻部队,加速形成“出航即出战”的作战能力。

“任务倒逼,对手倒逼。经历得多了,能力就上来了。”说这话时,一名年轻飞行员语气中带着自豪,“在训练中遇到敌情,立即‘训转战’,这是部队战训耦合的常态。大家想的,是每一次起飞都一定要完成好任务,收获些经验,增长些本领。”

“大纲有强度设定,但作战没有强度规定。因为抵近,所以联合。因为抵近,所以强大。”一名飞行大队长说,如今抵近前沿,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体系推进。多地执行任务,接受不同单位的指挥、锻炼不同方面的能力,部队的体系作战能力不断强大。

“每次遇到形势紧张的时候,年轻的战友们会说,‘看我们的时候到了!’”他告诉记者,这句话的背后不仅是年轻军人的血性,也是因为有平时的反复研练和战备强度打底,大家有信心应对突况。

“如今,任务舱的屏幕上,机型越来越多,有对方的,更有我方的。我们的身后是一个大体系,这才是打仗的样子。”一名飞行员接过话茬。

在与兄弟部队交流时,兄弟部队战友常为该部能够在一天内完成成建制跨区转场而称赞。“大规模转场是大任务,需要提前统筹计划、指导把关,但我们平时‘动’得很多,就感觉‘不是个事’。”这名飞行大队长说,“如果没有平时的高强度拉动,如果生活中有许多的坛坛罐罐,心里也有许多的‘坛坛罐罐’,我们就实现不了‘说走就走’。”

(三)

“浪漫”,采访中,空勤人员不约而同用这个词形容海军航空兵的飞行。

穿云破雾,翱翔海天,远远近近的岛礁,仿佛镶嵌在碧海中的宝石;夜航归来,身披皎洁月光,远处灯火璀璨——“战鹰翼下,山河无恙,是一种独有的诗意和浪漫。”

官兵们很少提及,浪漫的底色是艰苦。

新组建部队,一切从零开始。“先飞行、再办公、后生活”,在“创一代”“创二代”官兵的记忆里,这是备战的顺序,也是取舍的排序。

组建之初,营区生活训练配套设施不完善,官兵住在板房、吃在帐篷,12平方米的集装箱就是指挥飞行的“塔台”。遇到下雨天,急促的雨点敲击着板房的铁皮噼啪作响,就像战斗的鼓点。

“第一次听说新部署的营区在南国,在我这个北方人的想象中,那里是‘诗和远方’。没想到抵达后才发现,除了‘诗和远方’,还有外场边的荒草。”说起第一次移防,一名飞行副大队长语气幽默,“那是一座老旧的留守营区,宿舍还来不及装窗帘。南方日出早,我们每天‘顶着太阳睡觉,踏着荒草进场’。”

官兵们笑说,流动的不只是营盘,还有床铺。很长一段时间,人员补入后,营区的床铺不够用。“好在,总有官兵在外执行战备任务,床铺得以‘轮流使用’,才破解了这一难题。2019年、2020年、2021年这三年的新员,都住了一到两年的‘流动铺’。”据官兵介绍,随着保障条件改善,部队刚达到“一人一铺”的标准,官兵又打起背包就出发。

多少艰苦事,如今官兵们和记者聊起来,“都付笑谈中”。

战场不等人,大家铆足了劲和时间赛跑。无论移防还是驻训,官兵首先了解驻地飞行区域特点,研究训练实施方案,解决制约飞行安全和保障的难题,“其他的事都往后放”。

一名后舱指挥长回忆,当初刚搬进板房,东西还没安置好,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涌到外场研究飞行,回来的时候,衣服上都是汗渍。

组建6年,官兵们今年初才第一次住进空勤楼。

“身在陋室,也要积极向阳。”“宁可生活受点苦,不让训练差毫厘。”取与舍,不仅是取舍生活的艰苦与安逸,也是取舍情感的亏欠与补偿。

2023年初,一纸命令,该部又整建制移防至新驻地。彼时,有的官兵新婚燕尔,有的已在原驻地安家。

“营区没有固定,心态要稳定。”当那一天来临,从干部骨干到普通一兵,没有一个人提困难、讲条件,打包的背囊中装满战备物资,也装满军属的理解支持。

结婚24年,军嫂黄燕为了支持丈夫的飞行事业,像一只迁徙的“燕子”,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历经多次工作变动。她深情地说:“我这只‘小燕子’,总是在追赶‘雄鹰’的步伐。”

“随时准备上战场,没有第二个选项。”采访中,一名飞行大队长告诉记者,奔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去,紧迫感很强,需要自己全身心投入,也需要家人的全力支持。

“不过也很矛盾,有时候家人越支持,心里越愧疚。”他跟记者讲起去年春节的一次失约。儿子5岁了,不曾来队探过亲。去年腊月二十五,妻子带着岳母和儿子坐飞机抵达驻地附近的城市,计划等他休假一起过年。腊月二十七那天,他接到命令,带机组飞赴外地执行战备任务,结果错过了春节的团圆。

“团圆永远在路上。”在该部,很多已婚官兵两地分居。

“一次次临时部署,会不会没有安定感?”记者问。

“军人的安定感从来不是自己的小家安定,而是所守护的海空安定、祖国安定。”官兵答。

该部紧锣密鼓组建的那段日子,碰巧赶上一名后舱指挥长的妻子怀孕7个半月早产。匆忙赶回家的他,只抱了女儿几十秒,女儿便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没等女儿康复出院,他又赶回部队。再见面时,女儿已咿呀学语。

开始,妻子和孩子在老家,盼着他探亲休假;后来,妻子和孩子来到部队驻地,又开始新的等待……

“穿上飞行服,代表祖国飞向更远的海,飞向更深的蓝。对于一名空勤人员来说,这不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保家卫国的光荣事业。”这名后舱指挥长说。

飞行的翅膀很“重”,它承载着军人使命;飞行的翅膀又很“轻”,它卸下了个人得失。

“如果有一天我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请不要为我悲伤,这是军人最高的荣誉。”

这位后舱指挥长把这句话郑重写在一张纸条上,夹在他平日用的笔记本里。他说,如果那一天来临,这是对家人的宽慰,也是对自己的交代。

“在万里海空翱翔,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记者问。

“自由。”一名年轻的领航员仿佛早已想好了答案,清晰地说出这两个字。“这片海空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拥有在祖国的怀抱翱翔的自由。”

这自由,是军人用胜利捍卫的自由,用奉献赢得的自由。

“这片天空,我们警戒着;这片岛礁,我们守卫着;这个目标,我们紧盯着。”营区一隅,这句话被官兵写在雪白的墙壁上。

这句话,也写在每一个流动的营盘里,写在戎马倥偬、旋风一般飞来飞去的官兵心中。

视频加载中...

(解放军报·中号出品)

上海老爷叔连跑4家店被拒!消保委暗访后果然发现猫腻:51家店存在问题

上海一位老爷叔在家门口社区菜店买了几斤鸡毛菜,但觉得这家菜店分量有点不准,于是他跑了附近四家超市和菜店想去复称,但均遭到拒绝……

为什么4家店接连拒绝老爷叔?

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社区菜店的秤,准吗?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对全市990家社区菜店开展暗访,结果发现有51家存在短斤缺两问题,占比5.15%。

老年人每周去社区菜店1-2次

消保委表示,当前上海很多社区周边都有不少菜店,虽然营业面积不大,但品类较为齐全,许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都喜欢到这里买菜。在对全市11675名消费者开展的问卷调查中,近九成消费者表示上海老年人每周至少1—2次前往社区菜店买菜。而菜店计量是否准确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八成的消费者对此表示关注。

为回应消费者关切,今年7—8月,上海市消保委会同16个区消保委,对覆盖全市141个街道的990家社区菜店开展暗访,通过模拟消费者的日常购物习惯,实地了解社区生鲜菜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暗访行动还特别邀请了市人大代表、社区居委工作人员、消费维权志愿者等共同参与。

5.15%菜店存在短斤缺两

暗访结果显示,990家社区菜店中,有939家计量准确,占94.85%。有51家存在短斤缺两问题,占5.15%。

比如,暗访者在浦东新区上钢街道昌里路630号91生鲜超市购买牛腱肉(内蒙古黄牛肉)时,显示重量为870克,复测重量780克,重量差为-90克,短斤缺两比例10.34%。又如,在奉贤区南桥镇育秀路49号鸿芳生鲜超市购买梅花肉(双汇)时,显示重量为670克,复测重量638克,重量差-32克,短斤缺两比例4.78%。

同时,肉类的品牌、品种、产地以及是冷冻肉还是冷鲜肉等信息,与肉类的品质、价格密切相关。问卷调查中有20%的消费者对肉类来源等信息非常关注。而暗访发现,有124家社区菜店没有标注肉类的相关信息。如长宁区万航渡路1498号生态园特价菜销售的猪爪,宝山区河曲路117号明康汇生鲜菜市销售的带皮五花肉,闵行区古美西路272号沪豫生鲜超市销售的土猪后腿肉等,青浦区青湖东路545号稳稳生鲜超市销售的五花肉,均未标注相关信息。

此外,还有很多老年消费者表示,一些菜店标价签缺失,有些标价签较小,导致老年人无法看清,买菜很不方便。

各区市场监管部门已跟进

对此,参与暗访的市人大代表姚海嵩认为,消费者有知情权,商家应该主动明示肉类品牌、来源等信息。希望社区菜店能从老年人需求出发,改进环境和服务。另有参与暗访的居民代表建议,面积较大的菜店可在门口放置公平秤,方便消费者复秤。或者,菜店应像超市那样把肉类信息粘贴在货架上,让大家明明白白消费。

市消保委表示,今年3月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5%。社区菜店是上海老年人的高频消费场景,也体现了城市的烟火气。社会各界应支持社区菜店的发展,社区菜店的规范化经营水平也应进一步提升,尤其应方便老年人消费。

记者获悉,针对此次暗访发现的问题,金山、徐汇、静安、浦东等区市场监管部门已在第一时间跟进,督促经营者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综合:上海市消保委、新民晚报等

来源: 上观新闻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