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们,孩子玩完游戏册中的游戏后,可以对照以下答案核对。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文末和【在看】噢~《亲子》杂志介绍国家新闻出版署推荐的全国优秀少儿期刊22年品质保证来源:中国教育报编辑:黄云越审核:李 姗、曾 杨 核发:王一木来源:【中国教育报】
暑假到啦,
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变多了,
如何让亲子关系更轻松融洽,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游戏里。
益智小游戏不仅能教会孩子们理解/遵照规则,
开发智力,
还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使彼此相互理解,
明白对方的感受、需求和想法。
小编总结了一些暑假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益智小游戏,
家长快带孩子动起来!
NO.01
生活的故事
通过创作性的方式,关注和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允许孩子做自由的表达。
准备一张白纸、一些蜡笔、黏土等材料,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使用树叶、花瓣等材料。
告诉孩子,在这张纸上,可以创作和我们生活相关的故事,可以用准备的材料以“我所期望的生活”“疫情后的生活”“我的暑假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创作完成之后,轮流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
NO.02
密码破译师
通过对不同音调的辨识,训练孩子对数字以及字词句的准确接收和输出。
用猜拳或者依据年龄大小轮值排序的方式,决定谁来当“密码传递员”。
“密码传递员”准备一本“密码”母本,可以事先写好一串数字或字母,游戏开始后“密码传递员”随机选定一串数字或者字母念出来,听到的人需要根据念的顺序,将之记录下来,如“密码传递员”念出688314,负责听和记录的人需要在听完之后在纸上写688314。
“密码传递员”念完之后,向“密码破译师”展示自己的“密码”母本,参与游戏的人将自己记录下来的“密码”与之核对。
谁记录得又快又准,将获评家庭“最佳密码破译师”,有权决定怎么“处罚”在密码记录上出错更多的人。
NO.03
谁是真正的影帝
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的传递,感悟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更好地感知情绪,传递快乐。
游戏参与者先把一些奇思妙想的场景写在纸条里,如在大街上看到大明星、在床下看到一条毒蛇、吃三明治吃出一支铅笔,然后把这些纸条统一放在一个盒子里。
轮到谁表演,需要先从盒子里拿出一张纸条,并按照纸条上的提示做出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大家一起猜表演的究竟是什么内容。
NO.04
记忆翻牌
这个游戏就非常考验孩子的瞬时记忆力。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只要家里有一些识字卡或者认读卡片都可以展开游戏。
让孩子一次可以翻开2张卡牌,如果可以翻到两张一样的卡牌,就算是成功找到配对,如果找到的两张是不一样的卡牌,则要把卡牌变回背对的状态。
NO.05
头脑风暴
通过一来一回的语言交互,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准备足够的卡片,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卡片上写上想到的词语,将卡片背面朝上,游戏开始后,轮到的游戏参与者需要在卡片池里任意拿出两张卡片,并用一句话把他们串起来,如“月亮”“啤酒”可以组成“爸爸喜欢在有月亮的晚上喝啤酒”。
两个词之后可以进阶到三个词的玩法,即抽出三个词语组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比如苹果、泥土、巧克力等。
游戏进行过几轮之后,可以逐渐增加卡片数量,如抽出4个词、5个人词、6个词等,并要求参与游戏的人将自己抽出的卡片创编一个小故事,在每位成员讲完故事后,下一位成员继续抽选词库中剩余的词语,并接着上一位成员的故事继续创编,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版的家庭创编故事大全。
NO.06
谁不见啦
这个游戏考察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把你能拿到的物品,大大小小,长长短短都没关系,放在孩子的面前,让他看3秒钟。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或者转过身,你拿走其中一个物品,并打乱摆放顺序,让孩子再看3秒钟,回答少了哪个东西。
也可以反过来,让孩子来摆放拿走,你来猜。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摆放的物品数量相应减少或增加,观察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或缩短。
看看我摆的这堆东西,倒计时,321。
天黑请闭眼。天亮了,请睁眼,看看少了谁,321!
NO.07
20连环问
这个游戏可以增加孩子知识的储备量。
游戏玩法很简单,大人想出一个东西,然后给出孩子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我们出的题目是鳄鱼,那么我们要告诉孩子,这道题的答案是一种动物。
猜的人有权问20个问题,另一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比如让孩子鳄鱼,他可能会问:
“它是会飞的吗?”
“它身上有毛毛吗?”
“它吃肉还是吃草?”
“它的名字是3个字的吗”
如果小朋友可以在20个问题内猜出正确答案,那么小朋友就赢了,如果超出20个问题,则是想东西的人获胜。
由于问题的个数是有限制的,越到后面,游戏也就越紧张。孩子问的问题,也会更加具体。如果你被问到不太清楚的情况,可以直接告诉他不清楚,并且记录下来,在完成游戏之后直接用手机查询,顺带又能补上一个知识点。
NO.08
数7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一把计算能力,相当于做了好几页数学练习。
游戏规则非常简单,几个人(不少于两人)依次报数,碰到带7或者7的倍数时,比如14、27、49,不能报出数字,要用拍手来代替,否则就算输了,可以事先商量一个小惩罚,比如轻轻弹额头,然后由输者起头继续开始新游戏。
NO.09
翻花绳
让孩子感受自己的童年。
对于这个游戏,相信不少80后、90后的孩子都不会陌生,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会玩翻花绳是小时候必备的技能之一。让孩子体验一下我们那个年代童年的玩具。
NO.10
家务小能手
扫地和拖地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对身体协调很好的锻炼。
不过小孩子对工具的热情往往高过她们的能力,大人的工具孩子操作起来往往比较费力,可以试试给他们准备短柄的扫把簸箕,这样孩子可以用得顺手些。
家长可以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同时设计一些小游戏,如寻宝、废物利用等。
家庭游戏的原则:
家长在家庭游戏中的作用,不是教练、不是老师,而是尽一切可能创造游戏的条件和可能,让孩子身心愉快地参与其中,因此,有一些原则需要事先了解和掌握。
1.适龄原则
只有让孩子参与适合自己的游戏,才能让他们深入参与,真正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真正得到游戏的各种益处。千万不能因为某类游戏有某种好处,就一定让儿童去玩,一定让他们去驾驭,那样的“游戏”更像训练,最终效果并不会多好。
2.安全原则
家庭毕竟不是专门的游戏场所,一定反复检查家中的家具、家电是否固定牢靠,游戏所用的道具、路线设计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确保游戏安全。
3.亲子原则
在游戏中,通过语言和肢体的交互,可以让孩子与家长更加相互懂得,从而在情感和认知等诸多方面获得收益。只有亲子参与,才能玩耍中,让孩子生活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增加亲子间的亲近感和亲密性。
各位家长,快带孩子行动起来吧~
文章综合自 | 星教师、亲子游戏大全、郑州亲子盟v公众号等
图片 | 任赫、王荣佳、贾蒙、赵利
责任编辑 | 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你的孩子是不是每次去幼儿园都哭得死去活来,不肯离开你的身边?你是不是担心他在幼儿园里会不会被欺负,会不会吃不好,会不会睡不好?你是不是觉得他太依赖你,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
如果你有这些烦恼,那么你的孩子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孩子对父母或其他亲密人物的过度依恋,一旦与他们分开就会感到极度恐惧和不安。分离焦虑症通常发生在6个月到3岁之间,有些孩子甚至会持续到6岁或更大。分离焦虑症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学习和情绪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抑郁、自闭和暴力倾向。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5个简单有趣的亲子游戏,让你的孩子在玩中学习,增强自信,建立安全感,远离分离焦虑。
1、物体恒存盒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物体即使看不见了也还存在,从而减少对父母失去的恐惧。准备一个有盖的盒子和一些小玩具,让孩子看着你把玩具放进盒子里,然后关上盖子。问孩子玩具还在不在,让他打开盒子找出来。重复几次后,换孩子来放玩具,让他自己发现玩具并没有消失。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明白父母也是一样的,即使看不见了也还在。
2、挡脸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适应父母的暂时离开和回来,增加亲密感和信任感。用一块布或手帕挡住自己的脸,对孩子说“妈妈(或爸爸)走了”,然后突然把布拿开,对孩子说“妈妈(或爸爸)回来了”,并给他一个拥抱或一个亲吻。重复几次后,换孩子来挡脸,让他体验到离开和回来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慢慢习惯父母的出现和消失,并相信父母总会回来。
3、藏物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锻炼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性和自信心。准备一些小物品,如钥匙、手表、笔等,在孩子面前藏起来,并给出一些提示,如“在沙发下面”、“在桌子上面”等。让孩子根据提示去寻找物品,并表扬他找到了。重复几次后,换孩子来藏物品,并给出提示。让他享受藏物和找物的乐趣。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自己寻找答案,不再过分依赖父母。
4、躲猫猫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社交技能和勇气,拓展视野和认知。和孩子一起玩躲猫猫,让他先躲起来,你去找他,找到后给他一个惊喜。然后换你躲起来,让他去找你,找到后给他一个奖励。重复几次后,邀请其他小朋友或家庭成员一起玩,让孩子和他们互动。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克服怕生和害羞的情绪,增加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
5、过山洞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增强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准备一个大毛巾或床单,把它固定在两个椅子或桌子之间,形成一个山洞。让孩子从一边进入山洞,从另一边出来,并在进入前和出来后说出自己的名字。重复几次后,给孩子不同的角色,如动物、水果、颜色等,并让他在进入前和出来后说出自己的角色。这样,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5个亲子游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住,分离焦虑症并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病症,而是一种正常的儿童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和耐心的态度,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自信的小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