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兔年”到底是rabbit,hare还是bunny?

2023年到了,我们迎来了农历癸卯兔年。说起兔年的英文表达,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呢?

兔年英文是什么

英文单词rabbit一般指家养或者宠物兔子。英文单词hare多指野兔。

兔子的另外一个英文bunny指的则是兔宝宝,是兔子的昵称,一般用于儿语。

一般来说,兔年的英文表达是Year of the Rabbit。需要注意的是,实词Year和Rabbit的首字母大写,生肖前加定冠词the。

“我属兔”英文怎么说

生肖的英文可以说Chinese zodiac,单个生肖可说animal sign。

当别人问“What's your animal sign?”(你的生肖是什么?),你可以回答“I'm a Rabbit.”(我属兔),也可简答“Rabbit.”(兔)。请注意,生肖首字母通常要大写。

在十二生肖中,兔子排在了第四位。传说中兔子总是对自己的速度很骄傲,因此在玉皇大帝(the Jade Emperor)按照到达宴会的顺序排生肖时,兔子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就边走边打盹。可当它醒来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三只动物到了。

One day, the Jade Emperor said the zodiac order would be decided by the order in which the animals arrived at his party. Rabbit set off at daybreak. But when he got there, no other animals were in sight. Thinking that he would obviously be first, he went off to the side and napped. However, when he woke up, three other animals had already arrived.

而正是因为兔子的性格特征明显,英语中也有一些关于兔子的表达。

arabbit in the headlights/a rabbit caughtin the headlights

因紧张而说不出话

在这里,headlights指的是汽车的前灯。兔子生性胆小,晚上开车时打开前车灯,如果路中间突然跑来一只兔子,那这只兔子一定会被吓得瑟瑟发抖,以至于忘了跑走。所以这个习语用来形容因为极度紧张或惊讶而无法移动或思考。

例句:

Each time they asked him a question, he was like a rabbit caught in the headlights.

每次当他们问他问题时,他都像一只被车灯照着的兔子。

pull a rabbit out of a hat

做出惊人之举

pull sth. out of a hat意为某人像变魔术一样从帽子里变出一个东西来,指的是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帮助你获得成功,尤其是在面临一些失败的局面的时候。

例句:

Incredible! Messi pulled a rabbit out of a hatand scored in last night'sgame.

不可思议!在昨天晚上的比赛中,梅西踢进了一个叹为观止的球,得分了。

A happy bunny

快乐积极的人

在口语表达中,它的字面意思是“快乐的兔子”。但这个词组实际指的是高兴、内心充实的人。相反,“not a happy bunny”也可以表示非常不满、生气的心情。

例句:

I'mahappy bunnybecause the boss is giving me a pay rise.

我很高兴,因为老板要给我加薪了。

rabbit on

喋喋不休

这个词组形容的是某人喋喋不休的唠叨,长时间地讨论一些不是很有趣的话题。

If youdescribesomeone asrabbiting on, you do not like the way they keeptalkingfor a long time about something that is not very interesting.

例句:

He's always rabbiting on about his stamp collection.

他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他收藏的邮票。

关于兔子的表达你都记住了哪些呢?快把这些新知识分享给你身边的伙伴吧。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中国为什么要用兔子代表?那兔中角色背后的寓意与文化

中国,拥有着广阔的疆土,在这之上,除了身为万灵之长的人类,还一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动物。毛主席曾经也曾为这美丽的大地作出诗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每一个国家在国际中,都有特殊的代表动物,这些动物形象,或是谐音,或是精神,或是行为,总有一个方面代表着这个国家特点,这往往会让大家一看到这个动物就会很快明白过来,哦,是那个国家啊。

在《那年那兔那些事》中,也是用着众多动物代表着各个国家。可是,中国的形象代表,既不是龙的传人中的龙,也不是憨态可掬、人见人爱的大熊猫,为何是有着两只长长的耳朵,雪白身体的小兔子呢?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深刻地解析一下《那年那兔那些事》中各类角色和兔子背后所代表的寓意与文化。

《那年那兔那些事》中代表中国的兔子

那年那兔那些事

2011年,一部漫画悄然走红,引起了大量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关注,这就是《那年那兔那些事》。

作为一部以中国近代所经历的各种重要的事情为题材的漫画,那兔并没有画的刻板,充满教化的意味,反而用着自身漫画的优势,画出一部在诙谐幽默的搞笑中,引出了令人深思,使人默默流泪的漫画作品。

在各种文化作品中,单纯的喜剧往往都只能让人一笑而过,不能牢记在心。莎士比亚甚至说出了:“悲剧才是永恒”的话语。但是,一个好的喜剧,不仅只会带给人们欢乐,也会让人们开怀大笑的同时,不断回味,忆苦思甜。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喜剧,往往都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内涵,无论是曾经在春晚上必出经典的赵本山,还是现在被众多网友称之为“欠你一张电影票”的周星驰,他们的作品中都从各个角度映射出对于人生的探讨。

在那兔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非常简单,就是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有关军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就摆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边的书籍和网络得到想要的知识,但是这些东西也非常深刻和困难。

深刻在,这是整个中国的近代史,这是中国混杂着血与泪的历史,在这之中,有屈辱,有骄傲,有贫穷,有富强;困难在,这是一个包含着中国最为复杂情感的地方,所有人,都想要触碰,却又不敢念想。

但是那兔,却做到了,他用简单的话语,用着各种风靡当下的Q版动物形象,让人们再次看到了当年的历史,再次看到了曾经的英雄,再次让我们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在这部漫画中,众多的Q版动物,无疑是这部漫画成功的关键之一。那么在这众多动物中,代表都是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中国的动物形象是兔子

那兔中为了让作品能够更加地亲近读者,使用了Q版动物形象代替国家的操作,在漫画中的动物形象都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只有这样,在对应的历史事件中,出场的Q版动物才会让读者很自然的接受,不突兀,不至于让读者会有中出戏的感觉。

说起中国的近代史,就不可避免地提到苏联、美国以及欧洲各国和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在面对设计他们的动物形象,那兔应该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这中间,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些国家动物形象的由来,就更能理解为何中国是以兔子作为代表出现了。

美国,是一只白头鹰,这毋庸置疑,因为按照美国国徽上所特有的白头海雕,也是他们的国鸟所创作的。

象征美国的白头鹰

毛熊,以及后面出现的各种熊,是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也不难猜测,苏联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就是拥有着很多毛熊,而且,苏联人也经常有不怕毛熊,与其游玩的视频、新闻爆出,那么毛熊自然是苏联形象的表现。

还有日本,这个国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侵华战争,给予中国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在日本形象上,必然不能将其创作成光辉伟岸的形象,甚至,呆萌可爱都会让人无法接受,只能让其以脚盆鸡的形象出现,既保留了Q版漫画所特有的风格,也让日本形象被读者接受。并且,日本很喜爱鹤,降鹤为鸡,也是对于日本在近代中的行为做出的暗喻。

象征日本的脚盆鸡

英国,作为绅士的国家,在这之中,竟然是以约翰牛的形象出现,这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解,但是我们了解英国之后就应该看出,英国是一个很爱自嘲的国家,文学作品中,讽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手法。

《约翰牛的生平》就是这之中的佼佼者,这是苏格兰作家写的一部讽刺小说,英国不仅不对这本书表示生气,却乐在其中,所以,就有了约翰牛的说法。

高卢鸡,是法国的象征,这个由来已久,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在世界杯上,法国的球迷,拿着高卢鸡为国家队加油助威。高卢鸡是法国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被视为法兰西民族先祖的图腾。

后面还有表示印度的白象,白象,在佛家中常常出现,而且,在印度,白象也是祥瑞的象征,不仅如此,在印度,大象数量众多,白象虽然只是中间的一个变种,但是也可在印度看到。

象征印度的白象

还有代表东南亚的猴子,这很简单,东南亚盛产香蕉,也热爱猴子,也把猴子视为祥瑞。河马,代表的是非洲,因为非洲大草原上,有很多河马。

之后,还有众多的国家,都是通过中国人对于这些国家的印象起的外号,或者说是国家的代表动物,或者是国家在文化中对外输出所最为人知的动物形象所设计的。

从以上这么多的形象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兔子,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形象,作为中国的Q版形象,作者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可是,这就令人疑惑,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不用龙或者熊猫,而是用兔子呢?这之中,可能的思考就很多了。

首先,当然就是谐音梗的应用。在近代史中,“同志”这个词广为出现,方言中,和兔子的发音非常的相像,而且,“同志”的拼音开头也是兔子的开头,这就让兔子在曾经爱好讨论国家大事的网络论坛中频繁出现,既然如此,作者看到了,应该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不仅如此,在这之中,也是和中国现在所坚持的合作共赢等多外国际思想有关,中国最为世界大国,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都一直坚持着爱好和平,合作共赢等思想在国际社会中发展。

而兔子,在动物世界中,和美国,苏联等国所代表的动物不同,是素食动物,并没有很强的攻击性,对于世界,都是安全的。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兔子不吃窝边草”,也是表明,中国在对于周边各国,没有野心,没有威胁,只想和周边各国共同发展,一同繁荣。

但是,兔子也不是没有力量的,兔子虽然是食物链底层的动物,但是,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兔子急了会咬人”,任何国家都不能小觑中国,中国只是爱好和平,但是一旦涉及到底线,中国也会做出强有力的回应,来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而且,兔子的生活习性也很适合中国人,既可群居,也可独居。在野外,一般是独居的,这一点,也是表明了中国人,独立自强,但是,在威胁来临的时候,会汇聚成一股力量,来抵御外敌。

兔子的眼睛也是红色的,更是象征着,一颗红色的中国心。并且,“兔子蹬鹰”也是当初的网友,对中国未来可以更加繁荣昌盛的希望,也希望中国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

在兔子出现之前,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有些铮亮的光头,和兔子相比,只是少了两个耳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这是代表着当初中华。

兔子是自嘲,更是自我谦虚

在那兔中,中国的动物形象是这里面最弱小的,无论是食肉的白头鹰或者毛熊,还是吃素的骆驼和猴子,兔子都比之不过,从体型上,力量上,都无法与之相抗衡。

那么,是中国真的弱小吗?不是的,这就像喜欢自嘲的英国人一样,中国,是一个谦虚的国家。看起来兔子是对中国的弱化,是一种自嘲,实质上,是中国对自己国家的谦虚。

莎士比亚说过:“玫瑰花即使换一个名字,还是一样芬芳。”所以中国,无论形象是龙,还是兔子,都不是最主要的,而是在形象后面,中国站起来后,无惧于什么形象,都对自己有着自信。

在漫画中,脚盆鸡一直都把自己比作是鹤,可我们都清楚,他只是一直鸡。哪怕他一直上传下跳,一直对中国耀武扬威,哪怕在战争结束后,依然趾高气扬,但是,他的内里,都没有改变,都一直是那只脚盆鸡。

中国,在现在的国际社会上,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能报以轻视,中国14亿人已经屹立在了世界上,更是站上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兔子是一种谐音,也是一种国人对中国的美好比喻,在这之后,我们回顾漫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那年那兔那些事》感动着所有人,我们现在可以向之前为国付出的英雄们大声地说出,“这盛世,如你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作为明清时期的神话形象,兔爷咋就成了“断背”男的指代了

兔爷在现代可不是什么好的名词,之前指的是被包养的男人,后来又演变成断背男(受)的名词。但其实人家兔爷是名副其实的,有神话流传的传说形象。

据说兔爷起源于明末,形象各异,有身穿盔甲的武将、也有后背插旗版、骑乘麒麟和各种一首的版本,在当时民间地位非常高。明朝时期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说到“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习俗基本在老北京比较流行。

不要以为流传不广就拿兔爷当野神,人家的背景也不小,原身是兔中的天花板,被三界所有男神都羡慕的存在,整天猫在嫦娥怀里的玉兔。

传说一年京城闹瘟疫,众御医束手无措。老百姓纷纷祈求上天怜悯。要不说女人心软呢。嫦娥第一时间就把玉兔派到人间救助黎民百姓。

玉兔于人间化形,走进一户老农家里,言明身份。而老农愚昧,却因玉兔一身白衣竟觉得不吉利,把她给撵走了。无奈的玉兔只好跑到一座将军庙中,借将军雕像的一身盔甲凑合着穿上。因为人间的封建思想,玉兔变化男子形象行医治病,方便行走。

因为借来的衣服是要还的,于是玉兔一边行医,一边到处借衣服。于是便以众多形象出现在百姓面前。大家都在好奇神医究竟是谁,玉兔第一次遇见的老农说到“应是天上嫦娥的玉兔仙子。”

后来瘟疫止住了,老北京人为了感谢玉兔,兔爷的形象便出现了。

根据时间猜测,兔爷形象出现的时间与明末的一场鼠疫比较接近,这场鼠疫发生在1633年的山西,1641年传播到北京。当时的文字记载是这样说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仅仅1643年8月到12月之间四个月的时间,京城内就有五分之一的人都死于这场疾病。

据说当时北京来了一位后补县佐的福建人,用“刺血法“治病,而且随着冬天来临,气温骤降,不少老鼠都被冻死,再加上那位大夫的诊治,北京城内的鼠疫最终才逐渐消失。

当“千禧一代”遭遇爱情,阶级与金钱变得更加重要?

最近,根据畅销小说《普通人》

(Normal People)

改编的同名剧集,在国内外引发了诸多关注与讨论。小说由爱尔兰青年作家萨莉·鲁尼创作,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玛丽安娜与康奈尔在爱尔兰西部小镇最后的学校时光,到两人前往圣三一学院读书的生活展开。

故事中看似平淡轻巧的讲述,却戳中了当下年轻人亲密关系中的诸多硬核问题。萨莉·鲁尼,这位来自爱尔兰的90后年轻女作家及其作品也因此成为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从中窥探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年轻人的思考、欲求与渴望。

《普通人》剧照。

而这些情绪很大程度上普遍存在于“千禧一代”身上

(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即2000年以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这代人的成长时期几乎同时和互联网的形成与高速发展相吻合)

。萨莉·鲁尼近两年出版的《聊天记录》与《普通人》因同样的特质引发关注,她笔下的这些年轻人有着复杂、多元的亲密关系,但与此同时,也遭受着爱情的失落——当他们全神贯注想要从爱情中获得慰藉时,得到的却总是挫败。

阶级与金钱在爱情中扮演的角色似乎重新变得重要。这也让许多“千禧一代”的恋爱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在整个浪漫爱的观念变迁中,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撰文|重木

1 阶级与金钱,

在爱情故事中“重现”

去年国内翻译出版萨利·鲁尼的作《聊天记录》时,市场的宣传一方面完全照搬了西方媒体对她的盛赞,另一方面也结合了这些年国内文学界对于“90后”青年作家讨论和关注的热潮。

西方诸多评论热情地把鲁尼称作“千禧一代的代言人”,并指出其小说展现出了这些生于20世纪,并在21世纪逐渐进入成年——几乎伴随着互联网的形成和高速发展期——的一代年轻人所面对来自世界、社会、人生和个人生活中的遭遇时所产生的种种尝试、挫败、越轨和虚无等情绪,以及他们如何“不可救药地悲伤着”。

萨莉·鲁尼,1991年生于爱尔兰西部的梅奥郡,2013年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系,作品发表于《格兰塔》《白色评论》《都柏林评论》《蜇人的飞蝇》等杂志。

正因为鲁尼的盛名在外,当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正常人》

(Normal People,国内译制组翻译为《普通人》其实是错误的;中文版小说翻译作《正常人》,既符合英文原意,也与整个故事所希望展现和表达的内涵相符)

出版并占据畅销榜名单时,对其的改编便已经提上日程,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普通人》。

鲁尼的这部新作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例如主人公大都是热爱或正在学习写作和文学的年轻大学生、对的探索和描写、弥漫在现代爱情故事内部的诸多越轨行为以及那个看似古老但却在这位90后年轻女作家笔下“再次”出现的阶级、金钱等问题……而无论是《聊天记录》中女大学生弗朗西斯与尼克的婚外恋,还是《普通人》中玛丽安和康奈尔之间纠缠多年的感情,串联起这一系列复杂元素的始终是爱情。

在这些“现代爱情”故事中,我们时常看到诸多本该矛盾的因素缠绕在一起。鲁尼笔下的爱情十分具有当下性,被认为精准地铺捉了“后金融时代”年轻人的现状,即充满了多元和冒险,以及对传统观念中遭到侧目的越轨行为的关注。在《普通人》中,玛丽安和康奈尔的感情几乎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校园恋爱,而这在当下的中国——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文学

(尤其是各种流行和网络文学中)

——随处可见。

另一方面,在这“现代”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却又惊奇地发现那些或被隐藏或被历史与现代观念暂时压制的旧日幽灵再次出现。如诸多评论家所发现的,鲁尼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想起简·奥斯汀的小说,曾经贯穿在奥斯汀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故事动力——阶级和金钱,在鲁尼的小说中再次出现。

Normal People,作者: Sally Rooney,版本: Faber & Faber,2019年5月

在《聊天记录》中,恋人之间

(弗朗西斯和尼克)

存在着年龄、阶级以及经济收入上的差距,而正是这些因素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比单纯的婚外情更加复杂。而在《普通人》中,存在于玛丽安和康奈尔之间一个无形的隔阂也正是他们之间的阶级差异。虽然这一点鲁尼始终没有过分强调,但这一阴影却在康奈尔心中层层累积

(从小镇斯莱戈进入大都市都柏林所导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问题,也与之相关)

,这也是导致他始终“缺乏自信,观点不清”的重要原因。康奈尔因获得三一学院的奖学金得以旅游欧洲,并与在意大利度假的玛丽安和她男友见面,作为富二代的男友几番嘲讽都是针对康奈尔的阶级和中下家庭出身,并指出这是他和玛丽安难以真正理解的主要原因。

2 爱情神话的衰落

现在的年轻人不谈恋爱了?

正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鲁尼敏锐地发现了在当下年轻人——尤其是当他们遭遇爱情时——所面对的诸多处境中,曾经因为现代爱情观念的诞生而遭到贬斥的诸如阶级、金钱和利益等因素“再次”出现,并且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与其说鲁尼书写的是现代“千禧一代”爱情故事里的诸多遭遇和尴尬,不如说在其背后所暗涌的其实是整个恋爱观念的变迁和发展,而其中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曾经的爱情神话的衰落。

在《聊天记录》中,弗朗西斯及其大学朋友们对社会、哲学、政治以及世界等问题夸夸其谈,讨论文学、诗歌与那些深奥晦涩的哲学问题。而无论是弗朗西斯还是《普通人》中的玛丽安,她们都有着现代年轻人所关注的自主、自信和独立以及对复杂问题思考的能力。玛丽安在小镇斯莱戈的“不受欢迎”和被当作“怪胎”的原因之一也是其对于自身学识的自信和骄傲。康奈尔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却发现自己是如此格格不入,并且渐渐产生了自卑感,除了其小镇背景之外,也与某种对于学识和世界的掌握与了解有关。这些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们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此当他们遭遇爱情时,尤其是当那些充满了各种流行文化甚至经典文学中的“爱情神话”遭遇了现实中的诸多尴尬和无奈后,他们才或许朦胧地意识到自身在洪流中的颠簸和困境。

《为爱成婚: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作者: [美]斯蒂芬妮·孔茨,译者: 刘君宇,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20年3月

在斯蒂芬妮·孔茨的《为爱成婚: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中,作者通过对婚姻

(制度)

的历史梳理指出,爱情与婚姻的结合是十分晚近的故事,并且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伴随着启蒙运动

(以及浪漫主义)

对爱情的礼赞和推崇,曾经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婚姻渐渐开始因为爱情而存在。“无爱的婚姻”成为最大的悲剧,而伴随着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与文化反抗运动的发展,导致婚姻

(制度)

也开始遭到质疑和冲击,而其结果之一便是进入21世纪的多元发展,即结婚不再成为个体人生的重要“任务”;并且爱情也随之独立,成为人们主要追逐和享受的感情,也不再作为婚姻的附庸出现。

在《聊天记录》中,婚外情、出轨以及性少数的婚姻故事和模式都曾出现;在《普通人》中,玛丽安和康奈尔之间分分合合的感情、他们彼此与其他人之间的恋爱、开放式关系以及中的、虐恋等都在现代的日常生活、网络与流行文化中层出不穷。就如帕斯卡尔·布吕克内在其《爱的悖论》中所发现的,现代关于爱情和性话语的蓬勃暗示着生活中的开放和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人们更加注重爱情本身,而渐渐剥离其所附带的诸多历史因素。

《聊天记录》,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译者: 钟娜,版本: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7月

然而,我们在鲁尼小说中并未看到曾经那类典型的爱情模式,即一对年轻情侣遭遇种种困难最终在爱情的鼓励和抗争下终成眷属,反而是一地鸡毛且狼狈地看到作为存在于社会中的爱情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和壁垒。也正是在这里,她悄无声息的把笔触指向那些在现代爱情故事——或说是社会中——再次浮出水面的东西,就如简·奥斯汀曾经一针见血甚至是严酷地指出的爱情和婚姻里的阶级与金钱的秘密。

中国“千禧一代”或说是“90后”,对此大概更加能感同身受。尤其是当他们年轻的爱情遭遇婚姻时,或是当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却依旧单身而引起父母和长辈们的关注,并希望为其安排相亲时……虽然我们依旧能在各种风靡的网络或流行文化中看到各种典型的爱情故事,但一些“90后”作家却也已经发现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他们遭遇着某种进退两难——爱情神话消亡,婚姻制度脆弱——的状况,而最终四顾茫然,独落悲伤或虚无。而这不正是《普通人》中玛丽安和康奈尔在其感情历程中所遭遇的,只不过他们没有婚姻的压力,但却依旧需要面对一切稍纵即逝且总是处于不稳定中的恐慌。

对于这一变化,社会学家项飚在接受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时便有提及。他十分疑惑地问道,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谈恋爱了?却希望父母为其安排相亲?项飚笑称当他们年轻时,如果是父母安排相亲都会是件羞愧之事。在李海燕的《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一书中,作者指出,现代中国对“爱情”的发明所产生的结果之一便是恋爱和婚姻自主,摆脱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重新以自己的喜恶和选择作为标准。项飚与许知远所继承的便是这样的爱情观念,对于自主和选择意志的坚持,但当“千禧一代”遭遇这样的爱情时,作为似乎最“自由”且十分“个人主义”的他们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伴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转型而彻底改变。项飚曾经拥有的东西如今似乎他们依旧拥有,但却已经变得十分沉重且充满了束缚。

在青年作家兔草的《去屠宰场谈恋爱好吗》这篇小说中,两个相亲男女约在一家由曾经是屠宰场而改造成的咖啡馆内见面。在双方的你来我往中,在他们的语言试探和各自关于爱情、婚姻和面对自身的境况而产生的诸多无奈中,他们发现自己就好似曾经那些进入屠宰场待宰的牛羊一般,在这爱情和婚姻市场中待价而沽甚至是任人宰割。而“门当户对”也再次成为择偶甚至是爱情的重要标准。相比于鲁尼在《普通人》中对爱情还留有余地,兔草的小说中更是充满了难耐的涣散和虚无。如果说爱情故事是“描写了男性和女性在亲密关系和交流层面上克服性别角色的区别,达到一个互相分享和互相照顾的关系”,玛丽安和康奈尔必定符合,但兔草小说中的男男女女却完全失去了爱情,因此也就别提之后的互相照顾问题了。

3 祛魅之后,

在渴望与质疑中摇摆的爱情

无论是在《聊天记录》还是《普通人》中,鲁尼对的描写和关注都引起评论家们的注意。

在某种程度上,性既是对情侣之间爱的展现,但同时也是某种总会令人遗憾的东西。当玛丽安和康奈尔时,它将爱表达为持续的相互尊重,是两人的积极互动行为,而爱与性的结合更是给双方带来巨大的身心愉悦。但在玛丽安与其他男友之间的性,即使是她要求的施虐,带来的完全却是走神、无聊和空虚,性彻底失去了光辉而成为最原始的生物行为,并且成为对爱的最大离心力。

成为鲁尼故事中可以依靠和暂时停留的海中孤岛,就像在简.奥斯汀的故事中,找到一门合适的婚姻就是故事的完美结局一样。而就如孔茨所指出的,当十七十八世纪的人们指责把爱情作为婚姻的重要因素时,正是担心建基在这一流沙之上的婚姻制度必然无法稳固,最终自我崩塌。当婚姻不再如奥斯汀时代那般为男男女女带来身心的安定和停泊时,爱情成为新的教堂,但它却同样在21世纪遭遇着更深刻的打击。

在《普通人》中,无论是玛丽安还是康奈尔,这两个敏感细腻的年轻人都感受到了那些几乎是弥散在空气中的不安、无奈和庞大的无物之阵,所以他们难过和悲伤,却无处宣泄。于是爱情就成了相濡以沫的救命稻草,但它却早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坚固,而在如今这个“后金融”和消费时代中变得可疑甚至增加了他们的不安。因此玛丽安和康奈尔依旧在他们的深爱中感受着漂泊和痛苦。

《人的境况》,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译者: 王寅丽,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指出,爱情是最无世界性

(worldlessness)

的,意思是说,在爱情中的两人因为靠的太近而容不下居间物

(in-between)

,所以它是自我封闭的,没有他人的存在,因而无法与世界产生互动与联系。在《普通人》的最后,我们发现玛丽安和康奈尔选择彼此的新征程

(前者留在都柏林,后者前往纽约读创意写作)

,进入世界。

在鲁尼的小说中,爱情虽然占据着舞台中央,但它却始终是匮乏的,并不是人们不再相信爱情或是不谈恋爱,而是说,在现代真实的社会和世界中,它已经失去或是被剥夺了人们曾经利用其而建构起的神话的克里斯马。在金钱、阶级、门户和各种阶层流动的停滞中,在资本主义的娱乐、消费和享受中,一方面爱情在涂脂抹粉中闪亮登场,另一方面似乎人们依旧对其充满质疑。

当我们想从中寻找到什么时,却总是发现它把我们引向他处,就像一直延迟的承诺,在这破碎的世界中漂泊。或许这就是无数正常之人的遭遇——像《聊天记录》里的弗朗西斯,像《普通人》里的玛丽安和康奈尔——但对他们以及每个个体而言,却也从不普通

(ordinary)

撰文丨重木

编辑:董牧孜。张婷;校对:何燕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