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维多利亚港的名称要不要改?我觉得还是不改的好

维多利亚港位置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香港曾经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而维多利亚港现在是香港的。这是近代中华“V"型国力的生动缩影和见证。

网友们议论维多利亚的名称要不要改?我觉得关键是想改咱就能改,但改不改呢,那得看是改好还是不改的好。

璀璨的维多利亚

不改有哪些好处?

1.维多利亚,本身还是很有美感的,国际化的名字。

2.维多利亚就是“多维利亚”,就是”多角度有利于亚洲“,这很符合香港的发展史,也预示着香港未来的使命。

3.不改说明一个道理,本来是我的曾经是你的,曾经是你的现在又是我的。本身也有个勿忘国耻的意义。

4.另一方面,实际也有种欧洲人炫耀战利品文化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感觉。反正我个人对这个洋名没什么不适,这本质上还是不同于一个楼盘叫个洋名崇洋媚外挂羊头卖狗肉。

维密天使

5.这本身也体现了我们文化的包容性,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我祖上就是农民,我不惦记你,你也别惦记我,进来就同化你,实际上就是消化掉你,有用的吸收,没用的排泄掉。

6.维多利亚四个字,也不是普通的四个字,曾经的大英日不落帝国女王。香港的回归预示着国力超越世界曾经的老大,下一步,井蛙?就是超越现在老大美丽国的时刻。重新统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重新回到世界巅峰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台阶跨越。从这个意义看,这个名字也算是这个伟大进行时的自勉。

7.用女王的名字命名,本身说明了英国对这块土地的重视,也说明女王对这里的向往,她想把这颗东方之珠作为她王冠上的一颗珍珠。如今呢,你的名字只是我们一座城市的一个港湾。坦率地说,香港的繁荣也有不少英国佬的功劳这也是所谓的祸兮福所依。所以上大度的”纪念“一下那一帮子海盗,也算是一种格局。

太平山视角看维多利亚

改的好处呢?

1.去英国化,断了他们的念想。仔细想,西方想把香港作为反对我们的抓手,你改不改他总要做的,实际也就是个形式。他丫的没事找事,和改不改名关系不大。

3.看以前叫什么,恢复原样,正本清源,追根溯源。这应当是很合理的。但实际上常山还石家庄呢,汝南还驻马店呢。名字也不是说就不能改,更多的时候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

个人认为,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目前还是不改的好。大家觉得呢?

《维多利亚》舞剧剧照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2)

宪章运动虽未能达到目标,但19世纪却仍是个变革频繁的世纪,社会的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变革也为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可,自觉的变革逐渐成为风气。

约翰.罗素

政治改革受到最大阻力,1832年议会改革后辉格党宣称改革已经到头,再进行改革就会损害英国的国体。罗素勋爵是改革法案的起草者之一,他一再表示,这次改革就是最后的改革了,不能再容忍新的变革。但宪章运动改变了许多人的看法,其中包括罗素勋爵,运动中表达的千百万人的呼声,其坚定的意志与顽强的精神,都使人们意识到:新的变革不可避免,阻挡变革只会造成更大的动荡。许多人感到宪章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基本成熟,他们在运动中体现的克制、坚韧的态度,说明他们有资格获得选举权。50年代起,上、中阶层都有人主张给工人阶级选举权,让他们成为社会共同体中负责任的一员。在中等阶级中布莱特成为新的改革的鼓吹者,在上层人物中,罗素勋爵则一再提出改革的主张,他在担任首相时(1846-1852年)就开始倡导新的改革,后来又在1853年、1860年几次提出改革动议。在保守党方面,新的政治领袖本杰明·迪斯雷利于1859年也提出改革方案;可见在五六十年代,各社会集团都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新的改革。但问题是:上层的改革倡议没有群众基础,找不到群众运动为其作支撑;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辉格党内部,而辉格党从1832年起就几乎一直在掌权。

50年代末期情况有所变化,约翰·布莱特奔走全国,号召中下层人民支持新的改革。作为反谷物法同盟的领导人,他对中等阶级有很大影响;同时他又与琼斯等人关系良好,与工人阶级保持密切的接触。然而在60年代初,大多数人对改革的兴趣仍然不大,因此布莱特的宣传活动效果不明显。

1865年,新的改革形势出现了,罗素勋爵第二次出任首相,原先的皮尔派威廉·格拉斯顿这时投奔自由党,成为党在下院的领袖。格拉斯顿是新一代的政治领袖,他在政治上信奉完全的自由主义,把自由主义学说及政策基础运用于国家事务的各个方面。他出掌自由党帅旗表明辉格党向自由党的转变终于完成了,这个党也从贵族的党转变成中等有产阶级的党。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对改革十分有利,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开始行动起来,全国出现了许多政治性的群众团体,其中有两个组织最重要,一个是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全国改革联盟”,另一个是以中等阶级为主的“全国改革同盟”。更重要的是工会运动正式表态支持改革,驻伦敦的五大工会领轴全都发表声明,要求进行新的改革。

威廉.尤尔特.格拉斯顿

这些情况让格拉斯顿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在1866年3月中旬提出一项《人民代表权法》,其中把城市选民的财产资格从原先的10英镑房产持有降为7英镑,农村则从50英镑租约金下调为14英铐。据测算,这样可以增加40万选民,使选民总数达到120万。此外,他还打算进一步取消衰败选邑,使议席的分布更加合理。

保守党不反对改革,但认为改革的步伐太大,于是要求修改其内容。但改革的反对力量主要在自由党内,以罗伯特·洛为首的旧辉格党人不愿让工人阶级取得选举权,因此对改革持敌视态度。3月底,洛在一次演讲中把工人阶级说成是“贪婪、无知、醉酒”的一群,是“冲动而不计后果的狂暴之人”,这样的人不能取得选举权。洛集团和保守党站在一起,共同反对格拉斯顿提案。6月份,自由党政府被迫下台,由保守党组成以德比伯爵为首的政府,迪斯雷利是其中事实上的领袖。这两人现在是第三次搭档,在1852年、1858-1859年,他们曾两次组成短暂的政府。

保守党上台时面临国内的激烈情绪。洛的演讲造成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即工人阶级被激怒了。自1848年以后,工人运动的激烈风暴就已经过去,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已沉寂了近20年。但洛的讲话重新唤起群众运动的风暴,而且这一次工会运动卷了进来,使工人的政治斗争带上了新的色彩。许多地方出现群众集会,游行也比比皆是。6月27日伦敦就出现一次自发的游行,的群众结队走到格拉斯顿的官邸,高呼:“格拉斯顿与自由!”这好像是100年以前,人们高呼“威尔克斯与自由”那样。7月23日改革派在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组织大规模群众集会,当局关闭公园大门,结果集会群众推倒栅栏,破墙而入,并与士兵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人受伤。由此至25日,群众连续在海德公园集会,气氛显得相当紧张。北、中部工业区的工人群众也行动起来,工会会员走上街头,要求改革,怒斥洛对工人的污蔑,而布莱特和其他中等阶级激进派则和工人们并肩游行。游行队伍可以持续几个小时,格拉斯哥、曼彻斯特、利兹和爱丁堡都出现大规模活动。人们很快意识到不进行新的改革已经不行了,工人阶级和中等阶级已经结成了同盟。

本杰明.迪斯雷利

于是保守党政府提出他们自己的改革方案。迪斯雷利早在1859年就提出过改革问题,他认为保守党应接过改革的主动权,通过主动变革为党争取工人阶级选民。保守党上台后,他很快提出改革的动议,但格拉斯顿认为这个方案太温和,不肯支持它,而保守党又有一批人联合洛集团一起反对改革,使改革动议大大受阻。1867年,迪斯雷利下决心与自由党改革派结成同盟,把第二次议会改革推进到底,他提出第二个保守党改革方案,其内容大为激进。但格拉斯顿们认为改革幅度太小,一度曾想推翻整个法案,却未得到党内支持。于是他就改变策略,对保守党的法案逐条逐句进行修改,最后把这个法案修改得面目全非,当时有人评论说:这是在“按格拉斯顿的指示,行布莱特的原则”。总之,修改后的改革法案已大大超越迪斯雷利的初衷了,在很多问题上,比格拉斯顿的原则还要激进。

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扩大了选举权。在城镇,凡交纳济贫税、又拥有住房(无论是产权所有或仅仅是租用)的人都可以成为选民;寄居者只要房租达到每年10英镑,也可以参加选举。在农村,具有年值5英镑的财产或租用年值12英镑的地产的人都可以有选举权。这些规定使选民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大大超出了格拉斯顿原来的设想。事实上,工人阶级的主体都得到了选举权,被排斥在外的是两大职业集团:矿工和农业工人。

1884-1885年,格拉斯顿第二次组阁时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这时,人们对变革已习以为常了,对工人阶级参加选举也认为天经地义。自由党和保守党考虑的主要是谁争取主动进行改革,谁主动,谁就能争取更多的选票。第三次议会改革后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也就是说,工人阶级最基本的要求到这时终于成为现实。这个时候,距宪章运动的爆发大约是半个世纪,距伦敦通讯会的成立则是90多年,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工人阶级最主要的政治目标总算达到了。这次改革还重新划分了选区,原来的城镇和农村选区大体上取消,按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界限,并实行单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选出一名议员。这个措施使宪章运动的第二个要求也达到了,即选区的选民数基本相等。宪章运动的第三个要求是在1872年实现的,那一年开始实行无记名投票。随后又取消了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1912年议员开始领取薪金。经过70多年的演变,《人民宪章》的所有要求中除一条之外,其余全都实现了。而除了普选权是经过长期而艰巨的斗争才得到的,其他变化都在静悄悄之中就得以完成。总之,英国已习惯变革了,维多利亚时代确实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随着议会制度不断变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1853年发表的《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即《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为建立现代文官制绘制了蓝图。1870年的枢密院令以此为蓝本建立文官制,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文官制的建立纠正了政党政治中政治分脏的弊病,同时也使国家政策有连续性,不因政府变迁而中断行政过程。

与文官改革同时的是军队改革,在这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取消买卖军阶的习惯,而把军功作为晋升的惟一标准。这项改革触犯了贵族的利益,上院于是拒不批准改革方案,政府只好以国王令状的形式加以颁布。地方政府也进行改革。迄至19世纪为止,地方政府基本沿用中世纪的残存制度,没有规范形式,职责也各有交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别更是混乱,像曼彻斯特、利兹这样一些新兴起的工业大城市在行政上属乡村治安法官管理,老萨勒姆那样的衰败选邑则是城市归属。80年始进行地方政府改革,调整原有的行政划分,建立一个三层结构的地方政府体系,最高一层是郡(包括郡级市和伦敦都市区),中间一层是市、乡和非郡级市,最基层是教区。每一层管理机构上都设有民选议会,即保持原有的自治传统,又适合现代制。

1873年的《司法权法》是现代司法制度的基石,该法统一了从中世纪遗传下来的混乱的司法体系,设一个最高法院,下分高等法庭和上诉法庭两个庭。高等法庭又分三个审判庭,即大法官庭、王座法庭和遗嘱、离婚与海事庭。此法原打算将上诉法庭的判决作为终审判决,但几年后进行了修改,让议会的上院继续发挥最高上诉法院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社会改革也如火如茶,政府用立法手段纠正了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迪斯雷利任首相的6年(1874一1880年)里表现得特别明显。作为保守党的领袖,迪斯雷利继承了过去托利党与工厂主阶级持对抗态度的一些传统,对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他早年曾当过作家,写过小说《西比尔》,书中暴露工业家的冷酷,又表达了对工人问题的关切。他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他主张保守党打起社会改良的大旗,在工人中培植保守党的选民,这就是所谓的“新托利主义”。在他任首相期间,保守党政府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75年》、《工人住宅法》(1875年)、《工厂与工作场所法》(1878年)这样一些与工人福利直接有关的社会立法,对工人的生活条件、劳动环境、工作时间等进行规范。他还废除了自由党政府在1871年制定的限制工会活动的立法,让工会获得完全的法律地位。迪斯雷利的政策确实为保守党争取到大批工人选民,在工人阶级大多数获得选举权之后,保守党仍能得到近40%的工人选票。

1847年,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制法》,对纺织厂中的女工童工实行10小时工作日制度。这是缩短工作时间运动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也是托利党对工厂主实施的一次重大打击。这以后限制工作时间和规范劳动条件逐渐为两党都接受,并成为两党立法的重要内容。1901年,在保守党领袖索耳兹伯里侯爵任首相时期,议会通过另一项《工厂与工作场地法》,把过去半个世纪中有关工厂问题的立法汇总为一项法律。至此,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劳动条件恶劣、工作时间长、工伤事故多、劳动没有保障等最严重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得到缓解,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立法的重大贡献。

自由党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方面。自由党是一个“自由贸易”的党,更主张实行“自由放任”,不愿用立法手段来干预经济运行,因此对社会政策较少注意。但自由党比较关注工人的政治权利,在自由党的推动下,议会一再实行扩大选举权的改革。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正是为了争夺工人阶级选票,两党才争取改革,使19世纪下半叶成为一个“改革时代”。

自由党政治还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迄至此时,国家一向不过问教育,甚至把学校看成是一种“产业”,应该放任自流让私人去经营。许多学校从教会那里得到补贴,而宗教分歧就因此而进入教育领域,非国教徒不愿让子女接受国教的教育。因此自己开办学校,使英国的教育制度十分混乱。这种情况造成英国的教育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1833年,辉格党政府制定第一个《教育法》,规定国家每年搜款2万英镑资助初等教育。这是国家第一次对教育领域进行干预,但其拨款力度太小,后来虽说数次追加年度拨款,但到60年代末,仍有近一半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学。1870年,自由党政府决定统一全国的教育制度,这一年的《教育法》规定由地方政府建立学校董事会,负责筹建并管理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经费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家长分担,各地可根据情况规定5一13岁的儿童必须上学。这项法律的出发点显然是好的,内容也很合理,但它忽视了亲教问题,结果差一点流产。人们抱怨说:由纳税人出钱、地方政府经办的强制性教育会迫使学童接受其家长不喜欢的宗教课程,因此家长宁愿抵制也不愿把子弟送到学校去。政府后来对法案进行修改,规定由地方税资助的学校只能进行一般的教教育,而不讲授某一教派的特别教义;同时还规定:宗教课应放在一天的开始或一天的结束,使家长有可能不让孩子参与其不喜欢的宗教课。这项教育法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但正如上文所述,由于宗教信仰分妓,教育问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这长期影响着英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19世纪下半叶两党竞相改革,表明在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两党已没有实质性差别。表现在政治上,就出现两党轮流执政的现象,尤其以格拉斯顿和迪斯雷利交替上台为特色。50年代末期开始,迪斯雷利三次掌权(1858-1859年、1866-1868年、1874-1880年,虽然仅最后一次由他自己出任首相),格拉斯顿则四次出任首相(1868-1874年、1880-1885年、1886年、1892-1894年)。这两个人都出生于富商家庭,迪斯雷利还是一个犹太人转教的徒。这两人掌权表明中等阶级已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国家的未来应该是他们的。迪斯雷利去世后,索耳兹伯里侯爵接掌保守党大旗,于1885-1886年、1886-1892年、1895-1902年三次出任首相。但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坐庄的态势不变,直至1905年——这个时候,维多利亚女王已经去世了。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达到强盛的顶峰,当时,它的工业生产能力比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它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英国的富庶已经使新老世界为之瞩目,1851年一个法国人参加了在水晶宫举办的博览会后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养活了它的人民;而法国,一个的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进行生产。“1851-1881年。英国经济持续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从5.23亿英镑上升到10.51亿英锈,1901年再上升到16.43亿英镑。如果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产值从24英锈上升到36英镑,再上升到53英锈,上升一倍多,而人口的总数却大大增加了。19世纪下半叶的50年中,国民生产总值按2.5一3.3%的年率增长,人均增长率在1.3-1.9%之间。经济的增长是持续的;尽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穿插其间,从长远来看,其总趋势却是增长。

然而从70年始,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却开始丧失了,其他国家迎头赶上,而以美国和德国最为突出。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例,在1880-1890年的10年中,英国年增长率是2.2%,德国是2.9%,美国是4.1%。1890-1900年这10年英国是3.4%,德国也是3.4%,美国是3.8%。但1900-1913年,英国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5%,德国却增长3.0%,美国增长了3.9%。1880年,全世界制造品出口总额中有40%以上是英国的,1899年却只剩下32%多一点。同一时期中,德国的份额从19.3%上升到22.2%,美国的份额从2.8%上升到11.2%。1913年,这三个国家在制成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变成了29.9%、26.4%和12.6%。英国的下滑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当然,这是一个相对下滑;从绝对数字上看,英国的经济仍在增长,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维多利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富庶,直至它结束时都是这样。

英国经济相对下滑的原因在哪里?有一种解释认为“企业家精神丧失”了,这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企业家精神”只在第一代创业者那里维持着,从父亲到儿子、再到孙子,这种精神就丧失了。如此解释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在英国社会,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第一代企业家创业之后,往往把家庭向贵族方向引,三代人一过,企业家精神就荡然无存了。但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比如英国工业缺乏创新,长期停留在传统的生产部门如煤、铁、棉等行业中,对新兴起的化学、汽车、电力等部门不敏感,结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到了美、德的后面。英国不重视教育,不重视科学研究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不重视管理手段与企业结构的改革,工会的力量太强大,投资者资金大量引向海外,这些都是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归根结底,英国文化中根深著固的一种保守倾向阻碍了英国工业的不断更新,从而使英国在面对世界性竞争时处于被动局面。在维多利亚时代,财富的分配始终不均,贫富对比十分明显。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公馆;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一个国家存在着几个不同的世界。巨大的社会反差到年代以后开始有所缓解,两党都采取措施,努力改变工人的生活状况。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明显的改进,假如以1850年的工资指数为100,那么在1800年这个数字只是95,1900年维多利亚时代在海边的指数则达到了179,而物价甚至还有所下跌,因此生活水平显然是好转了。但工人的生活仍然是艰苦的,工作没有保障,劳动强度很大。

贵族是社会的上层,土地仍是最重要的财富。财产、地位、社会声望等仍然出自土地,最大的地产仍是国家最富有的私人财产。据1873年一项统计,全国4/5的土地归7000个大地主所有,他们只占全国人口的0.03%还不到。迟至世纪之末,地租收入仍占国民总收入的大约12%;相比之下,工资总收入还不到50%,而这是人口大多数赖以为生的手段。在贵族和工人之间,有一道巨大的沟壑。

贵族在政治上也占上风,尽管中等阶级已参与掌权,工人阶级也逐步获得了选举权,但贵族和地主出身的议员在议会里一直占多数,到世纪之末才开始有所改变。每一届政府中贵族出身的大臣总是多数,真正从中等阶级家庭出来的政治人物尽管逐渐增多,却仍抗衡不了贵族的优势。

文化方面贵族的影响也十分大,英国社会有一种向上看的风气,下层模仿中层,中层追随上层,贵族的价值起表率作用,而维多利亚女王又是这种表率的典范。但中等阶级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胜利之中,“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变成了国家的正统学说,自由主义则更被社普遍接受。维多利亚时代是自由主义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期也就是自由主义的鼎盛期。

中等阶级在19世纪一直呈上升趋势,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居住在地段好的街区或郊外,周围都是中等阶级居民。他们家中有较好的摆设,有艺术品点缀其间。他们家里一定要有女仆,女仆是中等阶级的标志。他们的妻子不能外出工作,否则就要被人看不起,儿子要接受教育,一般要在语法学校读书,毕业后出去独立谋生,去经商、当律师或做其他工作。19世纪,中等阶级的队伍始终在扩大,财富也在增加,但它始终取代不了贵族的优势,它处在社会的中层,努力积蓄自己的力量。中等阶级妇女深受时代的禁铜,她们是女性受歧视、受压抑的典型受害者。上层社会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有许多出头露面的机会;下层劳动者妇女必须外出工作,否则养不活家口,因此她们也有比较独立的人格。惟有中等阶级妇女是一种多余的人,她们是丈夫的摆设,完全没有社会功能,也没有独立性。妇女解放运动最早就是从她们开始的,她们希望挣脱家庭的束缚,去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她曾率领一支救护队赴克里米亚战场工作,其出色的表现和高超的救护技术赢得了所有人的称颂,也为中等阶级妇女走出家门做出了表率。到世纪之末,妇女外出工作已很普遍,出现了不少女教师、女医生,甚至还有妇女担任济贫委员会的委员,参加地方事务的管理。但妇女问题的真正解决要等到下个世纪,19世纪是妇女地位最低下的一个世纪。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维多利亚时代对家庭看得很重,家庭是这个时期道德的基础,多生子女则是一个完善家庭的象征。世纪中期一个英国家庭的平均人口是4.7人,到世纪之末,这个数字达到6.2。1/6的家庭有10个以上的子女,维多利亚自己就有9个孩子。中等阶级家庭是以多生有为荣耀的,在1851-1901年间,英国总人口从1690万上升到3080万,增长80%以上。

宗教在维护道德的严肃性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19世纪是一个虔信的世纪,人们对宗教有真正的信仰。科学家也信仰宗教,进化论的支持者也是宗教的信仰者。福音主义是19世纪宗教的主流,但牛津学派则在后半世纪兴起。牛津学派主张恢复宗教的正统性,提倡比较正规的仪式和更加严格的教义。这些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是“开倒车”,使国教向更加接近天主教的方向发展。介于福音主义和牛津学派之间的是“广教派”,这是一种主张教派宽容的思想,希望各种教义能够兼容。广教派体现着自由主义的时代特色,它预示着进入20世纪的发展方向。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19世纪是一个科学成果倍出的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与此同时,英国科学家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出卓越贡献,有些贡献甚至是奠基性的,比如约翰·道尔顿在原子理论方面,迈克尔·法拉第在电磁学方面,J.P.焦耳在热力学方面,詹姆斯·赫顿在地质学方面等等。崇拜科学是当时社会的风尚,普通百姓也相信科学的伟大,力图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查尔斯.狄更斯

19世纪也是个文学和艺术作品倍出的时代,查尔斯·狄更斯是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他知名作家包括萨克雷、勃朗特姐妹、托玛斯·哈代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科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形象现在已是个世界性人物了,盖斯凯尔夫人撰写的《玛丽·巴顿》则是第一部把工人作为主角的优秀作品。诗歌方面最重要的作者是田尼森,他和拜伦勋爵一样,位居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列。在美术方面最应该提到的是透纳和康斯特布尔的风景画,以及世纪中期出现的“拉斐尔前派”,该派真实细腻的手法体现着一种中世纪的神秘感。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它将艺术的旨趣掺揉到大众生活用品中去,设计出许多简单明快又富于实用感的器具来。历史学方面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马考莱的《英国史》也许影响最大,它开拓了历史学中所谓的“辉格党学派”之先河。

总之,维多利亚时代在经济上高度繁荣,在文化上光辉灿烂,它的确是英国历史上值得称颂的一个时代,况且,它以开放的改革精神把英国推向现代社会,达到了高度发展的顶峰。

敌羞吾去脱他衣——那些游戏中诞生的有趣的梗

本文作者:JumpBK

游戏除了其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之外,还衍生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梗,比如《塞尔达传说》和《上古卷轴》中的“杀鸡”,《文明》系列中的“核平使者”甘地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游戏中诞生的有趣的梗吧!

敌羞吾去脱他衣

看到这句话很多玩家可能已经脑补出了一些邪恶的画面

不过实际上这句话最早是古代日本战争中常用的一句战吼:“敵将討ち取ったり!!”(Tekishou, uchitottari),意为“敌将已被击杀”,而空耳爱好者们就将其“音译”为了“敌羞吾去脱他衣”,而光荣出品的《三国志》、《信长之野望》和《真三国无双》系列中大量的使用了这句台词,《真三国无双5》的汉化组甚至直接放飞自我,直接把这句空耳放进了游戏中,从此这句台词在国内彻底走红。(光荣不愧是黄油大厂)

直到我膝盖中了一箭

这可能是互联网上流传最远的游戏梗之一了,其出处为经典的《上古卷轴:天际》,游戏中守卫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曾经和你一样是个冒险者,直到我膝盖中了一箭。”由于游戏中守卫的台词就那么几句,因此这句话的出场率极高,并且语气中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和迷之喜感,使得这句话迅速走红,并被不断化用,只要是想表达“我曾经如何如何,但现在不这样了”的意思都可以使用这个句式。

对了,还有人拿这个梗和《JOJO的奇妙冒险》做了个联动

犹豫,就会败北

这可能是2019年最火的一个游戏梗了,出自《只狼:影逝二度》。游戏中的Boss苇名一心在初次见到主角时就会留下这样一句嘱托,而在后期和他的战斗中如果被他击败的话这句台词就又会回响耳畔,由于苇名一心是一个比较难对付的Boss,导致玩家翻车率极高,这句话被不断重复后就达成了的效果。而且这句话的泛用性也非常广,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在《莱莎的炼金工房》发售之前我一直考虑要不要买,380-390的均价在我看来还是有点贵,结果发售几天后再看游戏售价直接蹿到了500元左右,使得我不禁感叹:“犹豫,就会败北。”

另外这个梗还可以和《CS:GO》中常见的“白给”梗(通俗地说就是送人头)进行结合,进化为:“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会白给。”

惹不起的鸡神

在很多游戏中,玩家凭借高超的技术或是较高的等级都可以做到在游戏里横着走,但也会有几个你惹不起的黑恶势力,比如说《塞尔达传说》和《上古卷轴》中的“鸡神”,在前者中如果你频繁攻击咕咕鸡的话就会遭到鸡群的制裁,甚至有人开发出了用咕咕鸡帮忙打怪的骚套路。

而在《上古卷轴》中,如果你手贱杀了城镇里的鸡,就会遭到全村人的围攻,特别是游戏初期,手里只有一把破剑的你很打过守卫和村民们,就算你打过了,但击杀了任务NPC的话这游戏也没法继续了……

核平使者甘地

新入坑的玩家在向老手们请教经验的时候可能会听到这么一条建议:“如果你的邻国是甘地的话一定要先干掉他。”究其原因,是因为甘地是游戏中数一数二的核弹狂魔,一个不留神你的国家可能就被他核平了。

高中历史课讲到,前印度领导人甘地主张和平,倡导“非暴力,不合作”,那么为什么在《文明》系列中的甘地摇身一变变成了战争狂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一个Bug:在初代《文明》中,每位领导人都有一个侵略指数,而甘地的这项指数也被设为了1,很符合史实。游戏中还有一个设定,那就是采用了政体后侵略指数会再次下降2,这时问题出现了:如果甘地采用了政体那么他的侵略指数会变成-1,但游戏中没有-1的设定,所以这项指数就直接变成了最高的255!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甘地会如此热衷于扔核弹了。

后续的《文明》系列游戏修复了这个Bug,但还是保留了一个彩蛋,甘地的核弹指数往往还是会被设计的比较高。

你的恶名从契丹到爱尔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Paradox是一家经常出品战略游戏的公司,其出品的游戏十分硬核,但对于一些人特别是历史爱好者来说毒性极大,很容易上瘾,其出品的《之王2》、《维多利亚2》、《欧陆风云4》和《钢铁雄心4》常被称为“P社四萌”,而“恶名”这句台词就出自《之王2》,这也是游戏中常见的“嘴臭”台词之一,由于它最长听起来最霸气,使其流传甚广。

我有一个计划

这个梗出自2018年的《荒野大镖客:救赎2》,主角所在的范德林德帮派的老大达奇·范德林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Flag狂魔”,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有“相信我”、“干完这一票就洗手”等,而且中最经典的就是这句“I have a plan”(我有一个计划)了,此话一出,玩家就知道稳了:这一票必干不成……

说到这款游戏,还有一个梗,不知道是不是R星学到了中文互联网上的抽象文化……

易溶于水的刺客

在初代《刺客信条》中,玩家扮演一位身手不凡的刺客阿泰尔,在游戏中他飞檐走壁都不在话下,甚至从几十米高的地方跳下来也能毫发无伤(只要有稻草车),但唯独跳进水里就会失去同步,因此玩家们也戏称阿泰尔是一位易溶于水的刺客。

缺钙的杰洛特

和阿泰尔不同,《巫师3》中的杰洛特并不怕水,但恐高!由于早期设计上的一些问题,导致《巫师3》中的坠落伤害异常的高,从一个看起来只有三五米的地方跳下去就可能会让满血的杰洛特直接摔死,摆脱,您可是经过了青草试炼、身体素质远远超出常人的猎魔人诶!

说起来,《巫师2》中有这样一个彩蛋,杰洛特看到一个摔死的刺客模样打扮的人,吐槽了一句:“他们就是不长记性啊!”酸,就硬酸!

还有大家

既然是说梗,自然不能放过迫害尼娅的机会!在《异度神剑2》中,男主角莱克斯和尼娅等人一起冒险,在旅途中尼娅逐渐对莱克斯倾心,但无奈莱克斯在感情上十分迟钝,而且已经有两个老婆了。在之后的一次战斗中,尼娅终于对莱克斯表白,而换来的却是一句:“我也喜欢尼娅!我喜欢尼娅,还有大家!”莱克斯也完美的示范了什么叫铁憨憨。

最后,再提一个并不是出自游戏但和游戏结合很深的梗:

大人,时代变了这个梗的确切出处已经难以考证,一种说法是出自德国剑术大师米夏尔·亨特(Michael Hundt,约16-17世纪)撰写的一本名为《剑术100招》的书,其中最后的第100招是掏出火枪把对方击毙,此招名字叫“大人,时代变了”。但这种说法并不严谨,米夏尔·亨特确实写了一本剑术书,但并没有为招式命名,最后一招也只是建议使用火枪作为副武器。

但总之,这种在冷兵器环境下突然掏出一把枪的做法就被统称为“大人,时代变了”,前文提到的几款游戏也和这个梗完美契合,比如《之王2》中的一场决斗

另外《只狼:影逝二度》中的苇名一心也会在二阶段突然拔枪

图片来自巴哈姆特用户wesker1025s

那么各位还对游戏中的哪些梗印象比较深刻呢?一起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