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做饭烧水都是用柴火,不像现在大都改用了液化气、天然气。
但做什么饭、烧什么柴,还是要区别对待的。细说起来,还是有点儿意思的。
首先是麦秸。其实麦秸分两种,华秸和麦秆。麦子从地里割下来——再早是拔下来,拉回家后,要用铡刀从靠近麦穗的地方切断,下截叫麦秆,直接垛成麦秸垛;而“跟着”麦穗的那截,则要跟着经受打场机的“打压”。
打场机学名叫小麦脱粒机,因为农村管小麦脱粒叫打场,所以农民就给它起了这个更通俗、贴切的名字。
麦秸经过磨难后,就变成亮黄色的扁平形状了,而且光滑、闪亮。我认为这是土话管它叫滑秸的原因。滑秸是边给小麦脱粒,边用四股铁叉从地下挑出来的,要单独垛成垛。
有时候母亲喊我去抱柴火,会特意叮嘱:“要滑秸啊!”为什么强调滑秸呢?因为它的火焰柔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火,最适合烙饼时用了。次之才用麦秆。
而麦秸垛的隐蔽角落,往往会成为小孩子意外发现鸡蛋的宝藏。
类似的柴火还有花生壳、从地里割回来晒干的杂草,以及秋天捡回家的杨树叶。后边这两样柴火,主要是我们小孩子贡献给家里的,当然量也不会太大。
蒸馒头、炒菜用麦秸就不好使了,得烧棒子秸、棒子核(hu)。这样的柴火质地相对紧密,火焰温度高,是猛火,而且燃烧时间长。
一般是先烧棒子秸引火,等灶堂里的火旺起来,再烧棒子核。
棒子秸就是砍下来的玉米秸秆,以前都不粉碎,也不扔在地里,而是拉回家,靠院墙外面晾晒,干了就可以抱到灶边烧火了。
棒子核就是挼(rua)完玉米粒后剩下的木芯。挼棒子是土话,就是手工往下搓玉米粒,这是玉米主产区的农民,冬天在家里进行的主要农业劳作。
后来陆续有了手摇脱粒机、电动脱粒机,再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农民才算解放了双手。
还有一种柴火也是玉米身上的:玉米根茬。那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秋天收完玉米犁地,拖拉机拖着犁杖把整块地翻一遍。那些砍玉米秸时留在土地里的根茬就被翻上来了,这时候我们小孩子也出现了,背着筐,拿着二尺镐,踩着松软、湿润、清凉的土地去搂茬子。
那玉米根茬满是泥土,搂出来后得用二尺镐头背面把泥土打下去,再背回家晒干当柴烧。
还有棉花秸、树枝、劈柴,炖肉就得用这些了。
至于煤炭,只有在冬天取暖时才“让它”兼职烧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