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长城往事书于石

2009年,国家测绘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我国明长城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青海境内的明长城为363千米,是长城海拔最高的一段。

青海境内的363千米的长城,是明代青海各族人民历时51年修建的。2008年,在湟中县上新庄镇贵德峡石壁上发现的修筑长城墨书题记,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有力佐证。

据《秦边纪略》记载,明朝中叶以后,游牧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的蒙古俺达部落南下,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进入青海湖地区,时常骚扰西宁卫。

位于今天湟中与贵德两县交界处的贵德峡隶属湟中县,也称为小峡、归德州峡,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河湟谷地通往环湖草原的驿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闫璘先生介绍:“虽然贵德峡狭窄难行,可由此进入环湖草原耗时最少,堪称捷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为了消弭隐患,明朝政府下令在青海东部地区修筑边墙,开挖战壕,构筑防御体系,贵德峡就是明长城的修建地之一。

发现长城题记

2008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明代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在贵德峡内的一面石壁上,发现了一处明代修筑长城墨书题记遗存。

墨书题记位于一处被当地百姓称为石门的地方,那里地势险峻,一道东西向的石梁与两边的石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门闸,石闸宽12米。修筑长城墨书题记就写在石门不远处的石壁上,石壁表面有人为砍削过的痕迹。墨书题记的下面就是湟中县明代长城南端的起点,此段长城属壕堑构造。壕堑是在山坡上从高处向下削挖,形成5米至7米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向下开挖形成的,是青海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闫璘先生说:“石壁上的题记距地面1.9米,共20个字,分三行。第一行因为损毁严重,仅存一个直径4厘米的篆书‘寿’字。第二行从右到左残存墨书‘贾尔吉五丈□□尔加四丈□□□五丈’。第三行残存墨书‘共十八丈’。还有一些文字,因为石壁表面钙化严重,已无法辨识。”从这些残存文字中,考古工作者解读出了很多历史信息。

闫璘先生介绍,第一行中的“寿”字很有可能是当时负责修筑此段长城的负责人的姓名。可是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并没有发现包含有“寿”字的人名。第二行中几丈的记载,可能记录的是修筑长城百姓所承担的工作量。

贵德峡修筑长城的墨书题记中,并没有注明题记下长城的修筑时间。根据《西宁志》的记载和青海境内明长城的分布情况推测,现存于贵德峡内的明代长城,应该修筑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所以贵德峡内修筑长城墨书题记的年代也应该是隆庆六年。

青海长城各民族浇筑

修筑长城是一件繁重而又艰苦的工程,据史料记载会有数以千计的戍卒和民夫参与其中。贵德峡修筑长城墨书题记第二行中残存的“贾尔吉五丈□□尔加四丈□□□五丈”,就是当时修筑长城的参与者,以及他们所要完成的工作量。

闫璘先生考证,题记中的“贾尔吉”和“□尔加”可能是当时活跃于西宁卫及周边的少数民族。贾尔吉,又称作嘉尔即、加尔即等,明朝时驻牧在镇海堡等地。史书记载,明代早期,贾尔吉族和明王朝的关系比较亲密,贾尔吉还曾向明王朝朝贡。题记中的“□尔加”,由于字迹模糊,第一个字难以辨识,根据文献记载,可能是指索尔加族,明代早期驻牧在贵德峡内。

“明代时,修筑长城的民族可能远远不止题记中记载的几个。贵德峡修筑长城墨书题记记载,贾尔吉族需要修筑五丈长城,索尔加族需要修筑四丈长城。《西宁卫志》记载,从隆庆六年至万历二年间,西宁卫修建的长城总长度为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丈,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此可见,当时位于西宁卫及周边的很多民族都参与了长城的修筑,而且采取的方式是分段修筑。”闫璘先生说。

题记实为督工日记

青海修筑长城是明代最重要的国家工事之一,长城的工程质量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为了有效监督工程,修筑长城时往往要求管理施工的官员甚至是施工者留下姓名,以备检查或是在长城出现坍塌等情况时追责。明代律法规定,如果所修长城出现小问题,负责的督工要修补,如果检验不合格,或是没有按规定时间完工的,各级官员都要受到处理。

所以,湟中县修筑长城墨书题记并不是当时人们修筑长城时,一时心血来潮创作的,而是在当时在督修长城过程中,为了保证修筑质量由相关负责人写下的“督工题记”,上面一般要记录当时修筑此段长城的主要督修、参加人员等相关信息。

闫璘先生说:“从贵德峡修筑长城墨书题记中可以看出,青海明代长城修筑的管理方式与全国基本相同,采取的是分段承包、各负其责的方式。湟中县的这段长城是由名字中有一个‘寿’字的督官负责的,修筑的人员就是贾尔吉族和索尔加族等少数民族。

青海人自筹资金修长城

在《西宁卫志》中,留下了不少明朝时青海人民修筑明长城的相关情况,其中就有百姓修筑长城“俱不支钱粮”的记载。这也是青海明代修筑长城与其他省份所存在最大差异的地方。

史书记载,明代修筑长城是由国家出资修建,其中包括工人的工钱、官员的俸禄等。每修一丈长城大约需要工料米等50两银子的支出,这在全国很多地方发现的关于修筑明代长城的相关文物中都有记载。

“青海的长城则是由修筑者自备粮草,衣食住行必须自行解决的情况下修建的,贵德峡内的这段长城也是在‘不支粮草’的情况下修建的。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国库空虚,官员的俸禄比较少,所以青海修筑长城‘不支钱粮’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当时西宁卫的统治者将应该支出的钱粮转嫁到了劳动人民的头上,也加重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劳役负担。”闫璘说。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