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茶道,现代日本与唐宋中华的灵魂连接——评冈仓天心与《茶之书》
(日) 冈仓天心(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年5月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终于茶人利休之死,意味深长。
大名鼎鼎的明治维新时代,真正具备国际视野的日本人并不多。口称“西洋”“世界”“国际”的时髦兴起,大都是随波逐流的起哄,无意也无力去思考日本面对世界的何去何从。具备西洋的知识,又有思想之力者,不过两人:福泽谕吉与冈仓天心。而这两位,恰如硬币的两面,背靠背地望着两个方向。
福泽氏的“脱亚入欧”论,后来是用日军的铁蹄践行了,侵略朝鲜,震动中国乃至于天竺。丰太阁的宏愿,竟在福泽氏的“文明开化”事业中成功了。
冈仓氏从文化角度出发的、和平的“亚洲一体”论却是寂寞的,这也不奇怪。一生从事美术事业、未与政治有染的冈仓氏,无力左右现实的政治。“善待中国”“东西方互相包容、互相扶持”,在福泽版“太阁伟业”的威光之下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领教了原子弹的“文明威力”之后,“福泽太阁”的梦碎,连独立也做不到——福泽氏名言“没有独立气魄的人,总是依赖成性,为非作歹”,这是巨大的讽刺。而冈仓天心的文化日本、美学日本、和平日本却在战后高歌猛进,成为东亚文明的代表,与“日本制造”一起,走向了世界。
“天下人”丰太阁的强横可以轻易夺走茶人利休的性命,气势巍巍的大阪城却阻挡不了利休“祖佛共杀”的宝剑。数百年后,“福泽太阁”与茶人冈仓的思想交锋,又重演了这一幕。——美是柔软的,却是永恒。
了解冈仓天心的情怀所在,才能读懂他的《茶之书》,理解其真正的价值。能以一百多页的短小篇幅,讲明东方千年茶事,已非常人可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碗茶,尽显儒、释、道的精神与日本美学的灵魂,在那个东西碰撞、物是人非的时代中坚定本心,非大智大仁不能为。
开篇的《人情之饮》,有着以茶为桥、沟通东西方的“野心”,宛如利休“欲以茶道统一天下”的气魄。“茶的哲学并不仅是单纯的唯美主义,它同时蕴含着伦理和信仰”,简洁地表达出了东方文明见微知著、兼容并蓄的精微之处。
冈仓天心建构了与坚船利炮、成王败寇的西风隐然对峙的东方信仰。在茶的世界中,美与善合二为一,慈悲与高贵融为一体,有主客相敬之道,没有国家、民族、阶层的畛域。享受二战以后国际秩序的今人,完全可以批评冈仓氏的文明观出于想象。他们无法想象冈仓天心的心境,在他的时代可没有唾手可得的和平与繁荣。
狄更斯在1859年如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那个时代的“西方”的形象远比今天复杂得多。文明与野蛮、自由与压迫、富裕与贫瘠,光影交织、爱憎纠缠。福泽谕吉以两度游历的浮光掠影,从欧美取回了船坚炮利的强国梦想;深入西方世界的冈仓天心,看到的却是物欲横流、精神躁动的危机。他感慨道“当日本沉浸在温柔和平的艺术之境,他们(西方,下同)习惯于称其为粗野蛮夷;当日本在满洲战场上大举杀戮,他们却转而称赞她为文明之邦”。唯有美术家以纤细敏感的心灵,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荒谬,才会有“应该将东方精神观念深入到西方”的想法。而福泽氏那样脱亚入欧论者,或者后来中国的全盘西化论者,都只要西方的称赞,并不理解何谓文明。
但是,冈仓天心也不是愤世嫉俗的东方主义者,他所称赞的东方信仰是以审美的尺度细细裁量过的。他用了很大的篇幅细细叙述了茶在中国的起源、发展、传播,如数家珍般地讲述了陆羽的茶经、儒道释对茶文化的影响,对古代中国文明灿烂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对同时代的中国人,他的批评极为沉痛:“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他们慢慢变得像是现代人了,也就是说,变得既苍老又实际了”。
其中,“现代人”三字尤为醒目。冈仓天心与从未来过中国的福泽不同,他多次深入中国考察,发表过“中国如同欧洲,没有通性”、“中国南北文化差异论”等洞见。他深知彼时的中国,并非福泽氏想象的那样“恋恋于古风旧习,与千百年前的古代无异”。他深知成为“现代人”,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然而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难道不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吗?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都要富国强兵、都要变法图强,都追求船坚炮利、扬威世界的进步。只是日本成功了,而中国遭遇挫折。若境遇调转,无非是中国的大人物洋洋自得地对日本说“谢绝恶邻”吧。甚至百年后的今天,这种“现代人”的追求仍然占据了中国社会意识的主流。但,冈仓氏不以为然。他所嘉许的东方,是“唐的浪漫、宋的礼仪”,是儒家的理性、道家的超然,是禅宗的灵性,是利休的决绝。冈仓天心并非否定富强、西方与文明,但是在他看来,失去了美的信仰,那些“现代人”的成就也没有什么可称赞的地方。
对同胞中的“现代人”,冈仓天心也不回护,批评得更为凌厉:“我的部分同胞被你们(指西方)的风格与礼仪过度同化,满以为有了硬领子和高帽子便能收获西方的文明”,冈仓氏称之为“可悲可鄙的造作之人”,“造作”二字实在是用的精准。
冈仓天心对“现代人”,拔出了祖佛共杀的利休宝剑,这才是他谈茶的真意。在美的信仰里,美是唯一的尺度,无所谓东洋西洋、中华天竺,也无所谓古今之别。人之所以卓然于世,正是因其有永恒的灵性,有超越生命的追求。若只是汲汲于一时的功利、一时的强横,与虎狼何异?冈仓天心的可贵之处,就是在那个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峥嵘岁月里,保存了美的信仰,保留了现代日本与唐宋中华、与茶圣利休的灵魂连接。这对“现代人”的中国有着怎样的启示?
(作者:关不羽,系专栏作家)
茶源自中国,东传日本,成为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中有禅,有点茶仪式,充满细腻和谐的美感,成就许多流派,流传至今。
日本茶道中三位宗匠的故事,值得一说。分别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
“茶圣”千利休的死千利休的故事,从他逝世的一幕开始。
1591年2月28日夜,日本京都沛然大雨,雷电交加。在聚乐第的一处邸宅内,千利休一身素白装束,端坐榻榻米上。他神情专注地制好一碗茶,双手捧起,奉给对坐的武士,道:“且先饮茶,余事稍待莫急”。武士是丰臣秀吉派来,将在他奉茶后取其首级回去复命。利休奉茶毕,取来纸笔,写下辞世诗:
人生七十,砥砺几多。
吾这宝剑,祖佛共杀。
青锋本具,而今出鞘。
就在此时,吾命抛天!
千利休,生于日本战国时的堺市,日本“茶圣”。日本茶道,由村田珠光开创“草庵茶”始,到武野绍鸥深化,再由千利休集成,一脉相承。千利休承袭珠光“草庵茶”精神,彻底涤荡茶事奢华,使茶回归淡泊自然。
千利休书法
有弟子问:“茶之精髓为何?”利休答:“制之使其美味,备炭使水沸腾,冬有暖意夏清凉,插花有野花生气,拿捏时机,用心细微,待客至诚。”这就是著名的“利休七则”,平常物事中有非常学问,须用心至诚,才能体味非常之道。
位于日本京都的千利休“待庵”茶室
利休对茶满怀尊重。他的茶室“待庵”素朴简约,室内只有榻榻米和挂轴,入口狭小低矮,武士们需卸下佩刀,低头弯腰,方得入内——意在进入茶的世界,请先褪去尘俗。
利休与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共生一个时代,作为秀吉内阁的“茶头”参与政事。丰臣秀吉原是织田信长手下一养马人,因形容猥琐被戏称“猴子”。在极讲究名门渊源的古代日本,出身低微而成“太阁”的丰臣秀吉要稳固统治并非易事,于是他奉名满天下的利休为师,一来为笼络茶界文人,二来也为显示自身品味。
但丰臣秀吉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而利休则内敛自守,以简约为尚。秀吉学茶,就建一座黄金茶室,搜罗名贵茶器置于其中,利休则筑草木为屋,用常见的竹子和黑瓷为器,更注重茶本身。
千利休自制的饮茶竹子杯
江户时期日本黑釉茶道碗
秀吉听闻利休庭院里牵牛花盛开,对利休说:“一边赏花一边品茶,实是极畅快之事。”次日,秀吉趾高气扬而来,却见利休院中牵牛花已尽数砍掉,只剩一片荒芜。秀吉气鼓鼓推开利休茶室之门,乍然间,只见素朴的壁龛上正插着一枝艳丽的牵牛花——意在若真懂花,这一枝就够了。秀吉又要利休总结一套世上只有他们两人会的“茶事秘法”,利休指点秀吉一些方法后,对他说,还有一个是最根本的,秀吉请教,利休说:“那是心的自由本性”。
丰臣秀吉有志于品味而学茶,可在与利休的对话中却显得没品没味。最终,他恼羞成怒,给了利休一个“莫须有”。
利休出资为京都大德寺修山门,寺方塑利休木像于门前表示感激。秀吉便借题发挥:“我秀吉要通过山门还得对你利休抬头仰望,简直无礼之极”,命利休在家“反省”,不久,又令他剖腹自杀。
许多人劝利休向秀吉请求宽恕,但他拒绝,理由是:“茶被诠释为铺张奢华,被当做权力的道具,这是对始祖村田珠光和我师武野绍鸥的绝对否定。我若低头,是对前辈,也是对茶的侮辱”。
日本战国是人心唯危的乱世,千利休在混乱尘嚣中守住内心天朗,最后用生命捍卫了茶道“和敬清寂”的尊严和美感。
始祖村田珠光的瞌睡村田珠光是千利休老师的老师,日本茶道始祖,著有名篇《心之文》,第一个把茶和修心结合,开创“草庵茶”,赋茶以道的内涵。日本茶道有“四规七则”,其中“四规”就是珠光倡导的“谨敬清寂”,后来千利休改掉一字,成“和敬清寂”。
珠光生活于室町时代,生卒年在中国明永乐二十年到弘治十五年。或许跟爱喝茶有关,他足足活了八十岁,这在“人间五十年”的古代日本,是罕见的长寿。
茶叶东传日本,源于念念不忘把中国文化在彼国“复制粘贴”的日本禅师的努力。最早是唐时僧人永忠和空海把茶种带回日本,然后宋朝时的荣西和尚两度来天台山学禅,又带回大量茶树和茶具。荣西还用汉字撰写《吃茶养生记》,大力提倡饮茶,使种茶、饮茶在日本普及,荣西也被誉为日本陆羽。
从荣西到村田珠光,历史已走过两百多年。有趣的是,这位日本茶道始祖,也是个和尚,而且还是个很好玩的和尚。
珠光11岁便在奈良净土宗寺院出家,但他天性洒脱,不守清规戒律,整日只与武士斗茶为乐。寺方忍无可忍,终于在他20岁那年把他赶出寺门。被驱逐的珠光开始在日本各地流浪,25岁时来到京都,自己结庐为居,称“南星庵”,虽不能纵情斗茶,日子也过得清闲有趣。
30岁时,珠光来到著名禅寺——京都大德寺,成了住持一休宗纯禅师的弟子。这个一休宗纯,就是那位可爱的一休和尚,彼时已是八十多岁老人,不料因缘际会,晚年竟收了珠光这个和自己秉性相似的弟子。从此,村田珠光便在一休指导下开始禅修,命运也发生了急剧转变。
一休禅师《兰花》立轴
一休教珠光非常严格,每天让他长时间打坐。可珠光每次打坐都会鼾声大作,不知不觉进入梦乡,一休怎么训斥都没用。珠光于是就在禅室中放置茶具煮茶,每当困意袭来,就急饮一大碗茶以振作精神,继续打坐——许多人相信,这就是日本茶室的开始。
此后数年,村田珠光一心精进于禅和茶的世界。随着悟境越来越高,对茶的理解也日益深入,终于契入“佛法本在茶汤之中(珠光语)”的境界。作为对珠光开悟的印证,一休把所藏中国禅宗大师圆悟克勤的《印可状》授予了他。自此珠光声名远播,41岁时,作为茶师被第八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政请入皇室。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圆悟克勤禅师《印可状》
在足利义政支持下,珠光开始改造日本原有的讲究铺张和排场的“书院茶”。他建了座只有四张半榻榻米大(约7.29平方米)的茶室,称为草庵,把喝茶由书院移到那里,并现场煮茶。单独隔绝出来的茶室,清净简约,把茶摆到重要位置,使喝茶脱离世俗,着重培养饮茶人的内心。
日本茶具
对于茶器,珠光主张“和汉无境”,反对一味追求中国名贵茶器,倡导用本土竹木制作茶器。他有一句名言叫“名马栓在草屋之侧”,意为好茶亦在平常器物中体现。村田珠光创立的茶事,就是“草庵茶”,是日本茶道的发端。从珠光始,日本茶便有了浓浓禅风。
海边草庵,武野绍鸥的连歌武野绍鸥是村田珠光再传弟子,公认的茶道大师。他又是连歌诗人,一生培养茶道门徒无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家喻户晓的千利休。
绍鸥出生堺市,是家中长子,父亲信久经营皮革生意成富商,母亲名松,是虔诚的佛教徒。夫妇俩婚后长期无子,松便朝夕向地藏王菩萨祈祷,终于迎来灵儿,彼时信久已经四十六岁。
绍鸥聪明伶俐,异于常人,信久觉得儿子将来若像自己经商太可惜,于是在绍鸥成年后把他送上京都,花钱为他谋了个官职。但绍鸥对做官不感兴趣,私下跑去跟当时的第一古典学者三条西实隆学连歌,同时还跟著名茶人藤田宗理学习茶道。
这位藤田宗理的师父,便是村田珠光。绍鸥出生那一年恰逢村田珠光去世,两位出色的茶人一来一去,没能呼吸于同一片时空。
受藤田宗理茶道影响,绍鸥立志成为优秀茶人,于是在三十岁时剃发出家,成为一名僧人,开始参悟佛理。后来又到大阪南宗寺,跟随住持大林宗套禅师参禅,号“一闲居士”,从此与村田珠光一样,成为一名禅僧。
绍鸥继承珠光草庵茶并改造阐发。他用木头和竹子创作一系列独特茶具,称为“侘道具”。在茶室方面,他取消了原本贴在墙上的墙围子,最自然展现茶室本身的美感。作为连歌诗人的他,也写过一首连歌描述草庵茶意境:“放眼处,花与红叶,了无影踪。海边草庵,笼罩秋暮。 ”
日本明治时期 五彩花卉纹钵形茶盏
与珠光不同的是,绍鸥家是堺市首屈一指的豪商,因此他不惜重金,收集了大量书画古董和名贵茶器,包括天目茶碗和高丽茶器,以及雪舟名画和一休禅师的书法。绍鸥家藏俨然当时日本的艺术馆,他曾对弟子千利休说:“尽览天下经典,能培育茶道慧眼,但有机会,就要端坐于名品之前。”千利休成为绍鸥弟子时才十八岁,并且终生奉绍鸥为师,培养了重要的艺术鉴赏力。绍鸥弟子众多,除了千利休,还有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和松永久秀等著名茶人,这些茶人,后来都被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内阁奉为“茶头”。
武野绍鸥集茶人、禅僧、连歌诗人和豪商身份于一身,是日本茶道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1555年绍鸥辞世,他参禅的师尊大林宗套便为他写下一首赞偈云:
曾结弥陀无碍因,宗门更转话机轮。
料知茶味同禅味,吸尽松风不意尘。
茶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到哪里都入乡随俗,可与任何文化结合。日本茶道中所谓“闲寂”与“侘”,实际是把茶演绎为洁净人心烦恼的一碗甘露,崇尚简单清净的禅的意境。
正如岗仓天心《茶之书》中所说,日本茶道,其一切表现,都围绕禅的精神展开,从茶室安排,到庭院设计,再到喝茶程序与礼仪,都是诠释禅的理念。也正如这三位日本茶道宗匠一般,日本茶道的历代大师,首先都是禅的弟子。
总编丨邓雪松
主编丨林育程
执行主编丨程香
本期作者丨王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