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是从化的特产,据《广州市志》中从化荔枝蜜的名称早在建国之前已经就已经形成,当代著名散文大师杨朔在从化温泉观看放蜂采蜜并亲口品尝后,满怀,书写了享誉中外、脍炙人口的散文《荔枝蜜》,该文被收录入中国语文教科书作为典型散文教材,并入录《中华散文珍藏本》(杨朔卷),“从化荔枝蜜”从此名扬天下。
荔枝蜜虽然好,但是制作过程不算轻松,所以市面上会存在大部分人工假制荔枝蜜,这些假的吃起来不仅味道不同,外观不同,就连给人体带来的作用都是大不同的。
据专家报道,假的蜂蜜会导致人体血糖过高、腹泻、肥胖、影响智力,对于儿童来说很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对于老人来说容易引发骨质疏松,贫血等症状。
那如何分辨真假荔枝蜜呢?
真荔枝蜜
真的荔枝蜜:
颜色:荔枝蜜的颜色多呈琥珀色,质地透明且有光泽。
气味:荔枝蜜芳香馥郁且带有浓烈的荔枝花香味,事实上根据气味就可粗略鉴别出荔枝蜜的真假。
口感:荔枝蜜味道甘甜适口并微带荔枝果特有的酸味,在这一点上人工勾兑成的假荔枝蜜也很难能模仿出来。
结晶:荔枝蜜是偏易结晶蜜种且结晶后呈乳白色细粒状。
假荔枝蜜
假的荔枝蜜:
颜色:用白糖熬成的或用糖浆冒充的假蜂蜜,外观淸澈透亮,真蜂蜜中成分很复杂,含有蛋白质、生物酶、矿物质、维生素和蜜源植物花粉等成分,外观呈透明或半透明色,不是很淸澈。
气味:假蜂蜜有化学品气味,闻起来感觉刺鼻或有水果糖味,而真蜂蜜气味纯正自然,蜜味浓郁,有明显花香。
口感:假蜂蜜口感甜味单一,且甜味口感不正,有的仔细品味还有化学品的怪味,而真蜂蜜的口味醉厚、绵润清爽,柔和细腻,回味绵长。
结晶:从结晶判断,真蜂密结晶较为松软,呈松花状或大油状,用筷子能很容易插入,放在手指上能很容易捻化,而且感觉很黏腻,放少许于纸上,会成珠状;而假蜂蜜析出的白糖沉淀较为致密,用筷子不容易插下去,放在手指上捻时,有沙粒感。
长期食用假的荔枝蜜会导致高血糖等疾病
而长期食用真的荔枝蜜可以促进消化、美容养颜、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健脾益气镇静安神以及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身体代谢功能,营养身体的肌肤,有良好的补血养血和美容养颜的功效和作用。
对于幼儿期间的身体成长和发育,有着积极的补充营养和辅助生长作用。它还具有生津止渴止泻的功效,对于身体体质虚弱、病后津液不足、胃虚寒证、疝气或者是淋巴结核、脾虚泄泻的症状都有良好的调理和治疗作用。
对于身体出现的胃肠道疼痛以及五脏紊乱的症状,有良好的调理和助消化、健脾等功效。
醉心甜蜜的感觉,又不想承受“糖”的负担,一些号称无糖、低糖的饮品开始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然而,面对包装上诸如“0糖”“0蔗糖”“代糖”等花样繁多的“健康宣示”,不少人还是傻傻分不清。那么,这些糖到底有啥区别呢?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据科信中心此前开展的一项“中国消费者甜味剂认知调查”显示,超八成消费者选购无糖食品和饮料时通过“不含蔗糖”“0蔗糖”等标识来判断产品是否无糖,从而存在被误导的可能。
阮光锋解释说,标识“0蔗糖”,只代表产品不含蔗糖,但不一定代表无糖,甚至不一定是低糖。如果配料表中有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蜂蜜、浓缩果汁、果酱等配料,那就说明它仍然是有糖的。
而“0糖”食品或饮料,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0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大家在选择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查看营养标签,注意区分。
所谓“代糖”,其实就是甜味剂,即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大类。
天然甜味剂包括天然物的衍生物和非糖天然甜味剂。前者有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味素)、纽甜等,味质都接近于蔗糖,后者则主要有罗汉果甜苷(罗汉果提取物)、甘草类甜味剂(甘草提取物)和甜菊糖苷等,风味各异。
人工合成甜味剂,是采用化学合成、改性等技术得到的有不同特性的甜味剂,甜度远高于蔗糖,常用有糖精或糖精钠、甜蜜素等。
甜味剂须按照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明确规定了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用量,也明确规定了哪些食品不允许使用甜味剂。只要是按照标准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
目前,饮料行业广泛应用的代糖大致有营养性代糖与非营养性代糖两种,前者以无糖饮料中常见的赤藓糖醇为代表,后者则以甜菊糖、罗汉果甜苷、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为代表。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前述调查发现,消费者对糖和代糖(甜味剂)的认知较为模糊,存在大量混淆。比如大约70%的消费者认为糖精是糖,大约60%的消费者认为三氯蔗糖、甜菊糖是糖,但其实它们都是代糖,即甜味剂。同时,近30%的消费者认为结晶果糖不是糖,但实际上它是货真价实的糖。
阮光锋建议,消费者选购食物或饮品时应该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营养成分表会标注每100毫升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能量情况。部分食品或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会单独标注“糖”的含量,这有助于消费者判断所购买产品是否真正为“0糖”。(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