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无剧透,请各位放心阅读。
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摔手柄的。毕竟现在游戏做的也都不是特别难,也很难有摔手柄的机会。但是,万万没想到,我会因为《地平线 西之绝境》(下文称之为《地平线2》)这个游戏摔了两次手柄……
笔者情况:游玩平台PS5,白金(这代的奖杯有点过于放水了),完成度90%(不想扫图了)。所有训练场竞技场满分通过,支线任务几乎是全做。留着没做的是遗迹,无人机,叛军据点。
本文主要是吐槽向,如果有不同意见请轻喷。
首先说说画质,毕竟是一部索尼第一方PS5游戏,所以对画质其实还是有期待的。但是没想到,多少有那么一点点失望。游戏两种模式,高画质模式(4K30帧)和性能模式(1080p? 60帧)。游戏默认给你开的是高画质模式。
第一感觉其实是特别好的,画面饱和度很高,细节做的也很棒,光影做的很美。又一个旅游模拟器的感觉了。但是,毕竟是30帧,我就调回了性能模式,结果……我是真的觉得,没有1080p。性能模式是可以满足60帧不掉帧,但是,分辨率牺牲的有一点点高了。切换完明显画质糊了一大片。这也是我碰到的第一款高画质模式和性能模式差距这么大的游戏。
为了后续游玩的流畅度,我后面的体验就都是性能模式了。
接下来我要吐槽的是整个战斗部分,也是我对这部游戏最为不满的一块。其实本作确确实实是一部二代作品。整体的风格和一代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就导致,游戏的主要战斗优势和劣势也继承了下来。就连官方自己都说埃洛伊是擅长用弓的。
所以游戏的主要输出是远程的弓为主,近战主要是针对人型敌人来使用的。当然,毕竟是二代,无论是远程还是近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强化。特别是近战,都已经有连招了,连得好还是能打出比较高的伤害的。
但是近战的手感依旧是飘忽不定。特别是当我玩完老头环之后,再去上手地平线2的近战,我就觉得我到底在打个啥?关键是,毕竟这游戏给近战做强化了,那得让玩家好好体验一下我们的近战。于是乎,就搞了近战训练场这套东西。
这套东西怎么形容呢?不知道有没有人玩过赛博朋克2077里面的打拳任务线。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模一样。东西做的不咋滴吧,还非得来这么一套强制任务。
还好任务线上大部分BOSS战都不难。除了天空部族的训练场,BOSS是二打一,这个部分也是让我摔手柄的地方。本来近战做的就不咋滴,还要二打一。打死其中一位之后还不退场,在那里原地CD等复活。结果就导致人其实是没退场的,经常发技能打到原地等复活的那位BOSS身上。好在就这一个比较恶心的,其他的部分都不是特别的难。
远程部分也同样有训练场,不过可能是因为加了近战训练场和竞技场的缘故,射击训练场的数量就缩减到3个。而且内容也和一代有了本质的不同。一代的训练场主要是以挑战为目的,让你用特定的武器或者特定的方式击杀机械兽。而这代的训练场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教学。通过训练场告诉大家:“我们还有很多武器的哦!可以好好试一下的哦!” 当然,最后的情况,我是让我体验的部分也就只有在训练场里才会用。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代的远程武器了。其实这代的远程打法还是挺固定的,但是和一代不一样。一代打大型的怪物主要打法就是用绳枪把怪固定在地上然后对着弱点进行输出。这代这招基本不行了,不行的原因是绳枪必须要在完全开弓的情况下才能插到怪的身上,而这代的机械兽,实在是过于活泼了。
这个上蹿下跳的频率,不晕3D的也多少被搞得晕3D了。所以绳枪根本没办法用。因此这代的主要打法就是用冰把怪打脆皮或者用电把怪打瘫痪再进行输出。而且,这招基本上从游戏前期就已经成形了,一直是用到最后。可以说是相当重复了。
至于这代新加的飞盘和机关枪,基本上也用不太上。飞盘的点在于如果你能接到返回的飞盘那么你的就不会消耗。但是……这就必须要求你离怪得有一定的距离,好能判断飞盘返回的时候是从哪返回的。这就只能是在一对一且你跟怪有一定距离的时候才比较有效果。
而机关枪以及所有重型武器的点在于,当你拿起武器的时候行动速度会特别慢,如果你是捡怪身上掉下来的武器的话,翻滚武器还会掉下来。我上面也提到了,这代的怪过于活泼,这就导致当你拿起重型武器的时候,怪基本上就跳到你身边了,当你打算输出的时候,怪基本上一招就把你撂倒。
所以,如果你十分执着于重型武器输出的话,那么你将会体验到埃洛伊根本打不到怪的“美好体验”。
而这种美好的体验,我在射击训练场的最后一关体验的淋漓尽致。要求是用猛犸象身上的重型武器打死3只机械兽。猛犸象有X个重武器,我选的是输出比较高的象鼻子处的加农炮。然后这关给的三个小怪是三个猛爪兽。
这个怪是我觉得这个游戏里中型怪中最粪的一种。弱点基本没有,行动力还个别高。所以我就打这个挑战的时候,是先把猛爪兽打残,之后加农炮收尾。
结果就是不是拿到武器了打不到怪,要不就是怪准备好了武器打不下来,或者武器凭空消失。导致我打这个挑战整整打了一个多小时。摔了两次手柄。
再至于场景陷阱这块,我大部分的体验就是,没弄到怪几次,倒是自己被拌线搞得七荤八素的。所以基本上我就没用过。
这代远程强化的点除了新武器之外还有新的人物增益主动BUFF以及武器特殊招式。这两个都是需要消耗一定的槽的。人物主动增益BUFF是消耗紫槽,紫槽是随着你击败敌人逐渐积累的。武器特殊招式是消耗黄槽,黄槽是固定,会随着时间慢慢恢复的。
这两个设计确确实实让战斗的多样性增加了。但是多少也有限,毕竟当玩家熟悉之后,基本上用的也就是那么几样效率最高的增益BUFF和武器特殊招式了。
关于战斗最后一个点,我想说的是怪物分布。这代我经常会碰到地图上并没有写此处有怪,但是路上就莫名其妙的冒出来一群怪物,而且也不是很好打。导致我在打这群意外之喜的时候,躲着躲着就躲到了地图上标记的怪物聚集区了。
于是乎,上一波怪还没打死,又来一波新的怪……当然我不是说不能有野怪,但是,个别区域的怪的密集程度是不是有点过于高了。特别是雪山和低地这两块。第一次去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好不容易打完一波怪了,补给都用完了。本来想着沿路找找药草,结果,草药没找到,又碰到一波怪……
总的来说,这代的战斗,近战体验极差,远程体验和一代一样,重复度确实有点高。虽然准备了不少东西,玩是玩的下去的,只要你不追求太完美的目标。
接下来说说整个游戏收集要素和体验项目。
这代当我游戏进程推进到进入西之绝境之后,我的感觉就是,这代已经变成一种育碧式开放世界的游戏了。真的是啥都有。除了正常的战斗,以及和战斗配套的武器装备强化系统之外。也加入了开放世界里一直很火的桌游。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的斗兽棋其实还可以。虽然平衡性上也有点小问题,基本上你比对方多一个子,赢得概率就大很多。但是整体来说还不错,能平静一下我战斗之后暴躁的心情。
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大开眼界的是骑乘赛。就,我千算万算没想到,在广袤无垠的西之绝境的土地上,在一个文明水平还是原始部落的世界观下,能搞出来马里奥赛车道具赛这种程度的赛车游戏。只不过把车换乘了冲锋兽,而且,一切竟然是那么的合理。并且还做出了地平线2自己的特色。
干扰对手的方式不仅仅有简单的放道具,还有射箭和用长矛直接打。十分符合地平线2的世界观。可以说,骑乘赛这块,是本作非常意外也非常出彩的一部分。感觉可以做的再正规一点就好了。
剩下的收集要素就属于这个世界观下可以理解的收集要素了,上代也有很多,这代都是属于正常。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过我倒是想提一个我自己不太满意的点。就是这代的很多能力是只有通过剧情才能解锁的。比如水下自由呼吸,燃光孢,金属花,飞行能力。这些阻碍探索的技能都是需要剧情才能解锁。
虽然说这样很正常,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有很大的不爽了。因为我自己在打一代的时候,采取了一种很非主流的打法。就是当我能出村之后,我就开始扫图,没有推主线,直到我把地图上所有的问号都清掉之后,我再推主线。
一代,除了几个剧情才会开放的大关卡之外,其他所有的探索部分都可以直接完成,没有任何的阻碍。我当时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我想比较完整的体验这个游戏的剧情,所以我就先把其他的部分都处理掉之后再看剧情。而这代,就只能一边通主线一边做支线。这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没有了。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和游戏本身无关。但是不妨碍我对这部游戏的吐槽又多了一分。
最后一个关于探索的吐槽是这代的攀爬。这代给攀爬加了很多戏份,让人一时间恍惚,以为自己在打神秘海域。但是,在攀爬的时候,特别是很多主线攀爬和遗迹攀爬这种唯一解的路线上,会卡住你。
比如你都看到下一步该往哪里跳,但是你死活跳不上去,试了很多次以为可能路线不对吧,然后无意间发现,你刚才死活跳不过去的地方跳过去了。再比如你以为你是要搭绳索滑下去,但是你却怎么都跳不上这个绳索,你兜兜转转发现确实没别的路的时候,再试了好几次才跳上去。
再比如远距离跳跃,有时候会有那种剧情演出,埃洛伊抓住了远处的把手,但是会有一个一只手脱手的演出,这个时候就算你使劲的向上推摇杆,使劲的按X,你还是会掉下去。而且反复好几次都是一样的结果。
这种情况我不知道是我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还是其他人都有,但是确实非常影响体验。因为你是唯一解,你不这么走不行,但是你却完不成一个你怎么也想不到会卡你的地方。这种情况非常多,当遇到的太密集的时候,也会让人心情十分的暴躁。
那看到这,有人会想,是什么促使你玩下去这部游戏的呢?也就是这部游戏的剧情了。
我是非常喜欢地平线这个系列的世界观的。一代由于我这种奇特的通关方式,我一气呵成的体验到了这部游戏的剧情。因为在当时2017年,这种风格的后启示录的世界确确实实还是独一份。它超脱了很多人对于后启示录世界的想象。
这代是延续之前的故事,并且把整个世界观再一次的完善了。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大地上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也更深刻的了解了这个世界观下的运作机制。
当然,这代更像一部大女主剧集的感觉。整个游戏的故事剧情确确实实基本上都是能猜到下一步的走向。不能说多故事有多精彩,但是也算得上是还不赖的爆米花剧情。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从漫威那边吸取了经验,整个游戏的故事结构特别像复联。一开始由一个线索引开,主人公要去一个地方去找寻答案。找寻答案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远强大于主角的敌人,不过由于主角光环主角逃过一死。
逃过一死的主角发现自己能力不够开始找方法提升自己,并且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了一些人,这些人为了报答主角开始加入主角的团队帮助主角。
当主角准备好并开始发起反击的时候,由于能力还是不足,导致主角最珍视的人挂掉,主角也再次陷入危机。这时候从天而降一股势力愿意帮助主角,并且让主角功力大涨。
主角再次重整旗鼓去打大BOSS,结果发现真正的大BOSS另有其人。然后主角干倒最后大BOSS,迎来短暂的胜利。而巨大的危机也即将到来。
大概的故事结构其实就是这样,具体的剧情这里就不透露了。对于我而言,一代延续下来的对这个世界观的喜爱支撑着我玩完这代。
我很享受埃洛伊在这个世界中探索的感觉,各种支线任务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中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以及人们对于当今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认识和表现。这种感觉是很新奇和令人愉悦的。
总之这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游戏。游戏的最后也预示了三代必然会出。
不过三代我应该不会再玩了,如果还是这样的话……希望不要再做成这个样子了。最后只能说,要是没玩过一代的话,我应该会弃掉这部游戏。
经过3年的沉寂,赛车游戏画质天花板,极限竞速地平线5终于 于11月9号正式上线了,地平线5除了可以享受在墨西哥狂野大地自由驰骋之外还能体验迄今为止最广阔且多样的开放世界,虽然steam上这款游戏,哪怕标准版也要238元的价格,确实让人有点望而却步。
但是微软 XGP这月推出的8元开会员,可以畅玩百款正版游戏3个月的活动中,就包含了地平线5,我想应该有不少小伙伴跟我一样,都薅上了这波羊毛,如果想薅又不知道咋薅的朋友可以看我8元开通XGP会员教程那期。
回归主题,在玩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玩地平线5用什么外设玩,最爽呢?或者哪一个可以让我们跑得最快呢?我把键盘、手柄还有方向盘模拟器都准备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三种不同的外设,玩地平线5分别有怎样的体验?哪一个可以让我们跑得最快?有没有必要为这款游戏去额外购买外设?
首先我们从体验感来讲,在最先开始接触赛车游戏的时候,我是用键盘来玩的,键鼠肯定是每个朋友的电脑的标配,无论是像英雄联盟这样的塔防游戏还是射击竞技类游戏,键鼠用起来都是非常的顺手,玩赛车游戏,跑跑、QQ飞车这些能喷氮气娱乐性强的赛车游戏还好。
但玩地平线键盘 直上直下的触发设计,无法进行线性控制,油门刹车还是转向不管按的轻与重都是直接到底,循迹刹车之类的想都别想。虽然早已练成通过按键频次来控制油门转向力度,但每当被其他玩家各种虐的时候,我都在想键盘会不会就是我菜的原罪。
手柄较键盘来说的话呢,有些应用场景在pc端肯定是没有键鼠广泛的,但是就地平线5来讲,手柄集成度会更高。控制方向呢是由摇杆控制,根据推杆的力、力度可以控制转向的角度。油门、刹车控制则是左右扳机,通过扣动扳机的深浅可以精准控制油门大小和刹车的力度,操作上会更加奢华一些。
虽然刚从键盘换到手柄的时候,你肯定会有一段适应期,但是熟悉手柄之后,对于车辆的控制,手柄肯定会比键盘用得更顺手。而且手柄呢基本都带有震动功能,只要是车辆打滑或者是路面颠簸,都会通过震动传递到你的手上,增加了一定的拟真感。而且手柄的门槛并不高,基本百元起的手柄都带有以上的功能。
但是说到拟真感,大家肯定都会想到一个东西,那就是方向盘模拟器。方向盘模拟器呢可以说体验感上这三个外设当中最理真,但是门槛也会更高一些,基本入门也就是千元。起了,应用场景也很单一,针对的就是赛车游戏。正常套件是由方向盘和脚踏板组成,并且它可以增加手刹和挡杆,套件和现实中的开车是一样的。对比手柄,除了震动反馈之外,方向盘还有力回馈,会当你转向过度或者是打滑的时候,反馈到手上的力度是不同的,对于玩家的操作呢也会更加的细腻。
但是地平线五作为一个半米真的赛车游戏,以罗技G29为例,游戏中方向盘的角度是180度,但是G29是900度,实际操作你会发现方向盘和屏幕中的是不一样的。虽然地平线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是自适应,但是漂移仍然需要方向盘打满,如果你是兜风党,方向盘提升的体验感肯定是最大的。如果说竞技要跑出好的成绩,可能在硬件调参和练习上要花的精力绝对是比手柄和键盘要多得多。
那么体验感讲完了,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这三个外设哪一个可以让我们在地平线舞当中跑得最快呢?当然啦,这个测试肯定是称不上严谨,设备只能取决很小的一部分。跑得快不快主要还是要看操作的这个人他的熟练度。所以呢为了尽量保证公平性,我设置了两个对照组。首先是我三种设备我均已达到熟练的程度,虽然不厉害,但也不偏科。再就是只玩手游的嘟嘟瘤,对于主机游戏完全小白,我们一起来跑地平线五的第一关,飞机表演赛,同时操作难度这一块呢我们统一设置为平均,我们看一下三种设备我们的成绩最快。
首先先来看我使用三种设备分别的表现,键盘来讲对于控制其实还是有很高的容错率,打方向和油门力度均可通过按键频次来调整,只要不玩骚操作,不会出太大问题,救车什么也相对简单。手柄由于有了线性控制其实在进弯道和砂石路面油门控制可以更细腻,更大几率避免了打滑和转向过度甚至像漂移进弯这些,可以控制油门力度调成车辆姿态感觉最丝滑。
方向盘正常公路上还是稳的一匹,四肢协调控制车辆操作也很精准,但是一旦进了砂石泥地真的滑成宝马,再就是由于对操作也更细腻救车难度远比键盘和手柄要大得多。
最后成绩如图所示:
在我的操作中,手柄稳居第一,键盘操作与手柄相差8秒而方向盘则是最慢的,当然有朋友可能会说:键盘手柄用的多方向盘用的少呗,那我们再来看嘟嘟牛的成绩。
同样是飞机表演赛,从不玩PC游戏的嘟嘟牛的成绩分别为
通过我们两人的同一场地三个设备的对比,第二个问题哪一个设备地平线5跑得最快:我的不严谨答案是手柄。
那最后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为了这款游戏额外去购买设备吗?
其实在我看来,只是体验游戏的玩法,追求一定的速度感使用键盘完全够了,这款游戏用键盘和用手柄在速度方面我认为区别并不大,而且键盘学习成本最低,我想大部分朋友最熟悉的也是键盘。但如果说你体验了一段时间发现你爱上了这款游戏而且想跑出更好的成绩,那么我认为可以尝试如一个手柄,手柄无论是体验感还是出成绩方面我认为在地平线5这款游戏当中是最棒的。
至于方向盘模拟器,抛开尘埃、神力科莎欧、卡等等只玩地平线5的话,我认为是没有买的必要,首先调参什么会比较麻烦,如果只用默认跑肯定跑不爽,你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一点点修,改各种控制参数。如果是风景党不差钱用方向盘玩还是很爽的但如果竞速练习上所花费精力肯定也要大于手柄,出效果会比较慢。
最近通过XGP入手了《地平线5》,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游戏确实还不错,所以在这里想给还没入手的但是有想法的玩家做一下参考。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这个游戏一定不要用键盘玩(原因下文会解释),键盘根本体验不出这个游戏的精髓,最好的是用方向盘模拟玩,但是方向盘的价格太高,所以退而求其次可以用手柄去体验,手柄中体验最好的是PS5手柄,但是PS5手柄对电脑的兼容不太好,所以有条件的大家可以去买XBOX的手柄体验,或者北通手柄也是性价比拉满。
对于一次没有玩过竞速类游戏的玩家来说(qq飞车,跑跑卡丁车不算),第一次接触这个游戏可能进去就想漂移,但是在《地平线5》里面漂移只是拿来耍帅的,并不适合在比赛中适用,里面跑比赛的方法还是跑线,就是系统给你推荐的线路,那是最快的方法,所以新玩家上来可以把难度调的最低,把除了转向、刹车的辅助全开来练习一下跑线,等熟练了可以一点点的提高难度。
再来说一下刹车的问题,对于第一次接触游戏的玩家来说,游戏提示刹车的时候喜欢一下把刹车按死,这样做会导致车轮失去动力产生打滑,这也是为啥不推荐用键盘玩的原因,而用手柄可以不把键位按到底来刹车,这样也能避免打滑冲出赛道(方向盘更不用说),这里一些好的手柄刹车键位有阻尼,可以更好的模拟刹车的手感,没有也没关系不要直接按到底就行。
这个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可以随意改装自己喜欢的车,像什么兰博基尼、法拉利都可以在游戏中体验,甚至有的玩家改装五菱宏光来比赛,发展车辆的不同玩法。可以解锁广大玩家的改装梦。
最后希望我的文章能对想要加入《地平线5》的玩家有所帮助!
香槟、礼花,山峦、遗址,可以让人尽情放松心情的全新嘉年华——墨西哥卷饼风味的。
穿过大不列颠的麦田和原野,我们的公式座驾由迈凯伦SENNA换作梅赛德斯奔驰-AMG ONE,车轮随即卷入墨西哥这片神秘而狂野土地之中。
在《极限竞速:地平线5》(下文简称《地平线5》)正式发售前,我得到了大约四天时间来畅玩这款游戏。我几乎见缝插针的用上了空余时间的每一寸余裕,只为能在这场令人目接不暇的盛会中多停留一会儿,甚至一度忘了这是为了准备一篇评测。我觉得,当你们握上手柄或方向盘后,也会获得与我一样的感觉。
*本次评测基于PC平台进行,分辨率设置:2540x1440,全特效均为最高。
体验平台主要配置如下:
CPU:英特尔 i7-10700K内存:DDR4 3200hz 8GB*4显卡:AMD Radeon RX 6900XT硬盘:西数 sn750 1TB控制器:Xbox One手柄
游戏中大致参数如下:
初始驾驶体验《地平线》系列一贯是炒热气氛的佼佼者,5场的这一幕让我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从彩饰C-130运输机上缓缓投落下的福特Bronco、雪佛兰科尔维特分别向你展示了墨西哥傲人的崎岖山峦和滚滚尘沙,而当终于落地的压轴AMG-ONE躁动着驶入嘉年华舞台中心时,热烈的人潮、香槟和礼花,几乎在一瞬间就将我胸腔这一颗倦怠跳动在凌晨2点的心脏唤醒,仿佛自己正身处其中。
有趣的是,玩家捏人的环节被设计成了“预备登场”,我在这时刚好去倒了杯水,回来时还能听到主持人因为“我”太久没露面而和观众说的圆场话,环境的浸入感一下就出来了。
相较4代而言,开场的捏人环节现在自由度高了一些,角色的可选脸型更多,且加入了义肢和语音项,现在也允许玩家自由选择性别认知和语音。另外,一些基本款的衣物现在花费很少的点数就可以解锁——比如4代很多老哥都想要的墨镜。不过一些同学想要的“和车一起合影”的功能,本作还是没有,静待6代吧。
在正式发售前,《地平线5》就已经释出过多段实机演示视频,你想必也从中得知了一些基本的讯息。在UI、电台、操控模式等方面,《地平线5》都维持了原作的设计,只是做了一些微调。
比如辅助线现在换成了观感更佳的蓝色,在过弯时渐变的红色现在也会有高光显示,更为醒目;
又或者是新加入的“极限竞速LINK”功能,在见到真人车友时会触发提示,与真人车手互动更方便了。
就粗看而言,《地平线5》似乎像是前代的一个“威力加强版”,你熟悉的一切都还在那里,就连插手柄后第一时间推荐关闭的ABS也还是不那么好用(笑)。
当然,画面的提升是实打实的,当你奔走在各种道路上时都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不论是嘉年华的人潮密度和活跃度,森林和水面的细节,轮胎摩擦生成的雾气效果,还是天空云层的体积感,《地平线5》都做得比4代更为出色——当我在聊这些的时候,也请注意一点,上面聊到的这些环节,4代就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当然,画面的细节要聊的话可以单开一篇文章,还是握紧方向盘,先来聊聊车迷们最爱的部分吧。
车辆、手感,以及改装和《地平线4》一样,《地平线5》的许多车辆会在后续的赛季和DLC中陆续放出,作为首发阵容登上车展的车辆目前(以地平线的规格而言)并不算太多,但在4代后推出的新品自然不会缺席,比如丰田GR Supra 2020款就作为初始御三家之一出现在了嘉年华中。嗯……我心虽已是宝马心,魂依然是JDM魂?
《地平线4》的车辆细节的部分已经非常出彩,所以单纯看车的话,5代的建模很难说能给到多么惊艳的感觉,但细节上的提升是实打实的。举例而言,5代的驾驶舱细节做得更加精致,材质比之4代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不会再令人偶尔产生“塑料”和“模型”之类的感觉,
而或许是分辨率的提升,我能感觉到车辆的贴图细节更多,即便是拉到非常近的特写场景也不会露怯。远观时也能感到车身质感更强,更有实感。
另外,在本作当中,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允许切换敞篷或模式的车,现在可以随时进行切换,以本作公式车AMG ONE举例,它就能展开二段变形。
手感微妙的更好了
《地平线5》和4代的驾驶玩法差异不大,也保留了祖传的时间回溯,但手感微妙的更好了——真的很微妙。
相比前作,你现在更能感知到车辆的“重量感”,诸如越野车等重量较大的车,过弯急刹没有处理好时推头会更加明显;而作为GTR R35的忠实粉丝,我能感觉本作R35在过弯时的牵引力更为真实迷人,虽然这种细节恐怕只有另一位R35粉丝摸到游戏时才能感受到。
不过手感的提升可能主要来自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变更项:《地平线4》的Steam版本是没有扳机震动的,但在5代,任何平台购入的版本只要接入微软家的手柄,在按下LT(刹车)和RT(油门)时,都能感到对应的震动。在一款需要键程较大的赛车游戏里,这二者的震动会给到非常直观的体验增幅。对于以PC为主要游玩平台的玩家而言,这个改动非常实在(没有说微软商店不好的意思)。
只是细化了一点点的改装系统
熟悉《地平线》系列的朋友都知道,本系列由于登场车辆众多(几乎达到同类游戏几倍)的关系,在改装上很难做到相当丰富完善。就比如车辆外形,除去一些拥有经典改装款的JDM车型(比如FC、FD和Supra)以外,大部分车辆在改装时都没有多少外观方面的选项,至少你没办法期待有GT里那种给车身加霓虹灯,或者内饰里加个摇头娃娃之类的“街车”风改装。《地平线5》也依然以功能性改装为主,在外形上,现在能期待的还是只有(其他大触分享的)车辆涂装。
众所周知,把引擎盖换成碳纤维可以有效提升性能
在改装环节中,除了引擎、平台与操控、传动系统和轮胎等改装项目外,本作现在在改装界面追加了一个引擎声试听,在改造动力系统——尤其是排气系统时,具备更多的参考价值。不过和前作一样,《地平线5》的改装依然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去理解与浸润,想要彻底玩明白本作的改装,可能游戏时间得去到300小时往后了。
对于纯粹的改装小白,现在也有了一条捷径——自动升级系统,可以一键将你的车改到某个等级的封顶属性值。相信我,如果你真的对改装一窍不通,交给这个系统比自己调要靠谱得多。
光追
《地平线5》并没有赶着上光追这班时髦车,依然选择了采用传统光栅技术来完成所有场景的反射效果,但是在“极限车赏”这个舔老婆环节加入了光追。
这个选择很是稳健,毕竟对于一款场景会极快速变换的游戏而言,在比赛加入实时光追,对玩家的硬件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未必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体验提升。而传统光栅经过时间检验,已经证明了自己完全能够胜任任何材质漆面的车辆在不同环境的反射效果。
当然,因为没有光追,你无法期待车子的漆面能准确反映动态物体——比如对手车辆和场景碎花的实时反射,虽然在对局中你可能无暇留意到这些细节,但在跑完一局看回放时,多少会觉得有些不够。
赛道:地下赛事上了波大分《地平线4》向全球玩家展示了季节与天气系统的美妙与浪漫,遗憾的是,在本次我的游玩时间刚好处在夏天(持续5天)当中,无法亲历一次季节过渡。
在天气系统一侧,除了Playground开局时迫不及待给你展示的沙尘暴天气外,其实传统多见的雨天效果在本作真的也非常出彩,不止是雨水更为密集,你也能观察到车身更为真实的浸染雨水的效果。我在进入嘉年华的活动内注意到这一点时,十分兴奋地拍了一次照。
当然,赛道上的天气效果目前比较稳定,在你进入比赛之前,就可以得知比赛的时间和天气,如果恰好赶上雨天,可以预见到道路上会存在积水的情况,你可以考虑更换抓地力更强的胎面,以确保弯道的稳定性。
我尽力将自己的时间均匀分给了各类赛事。总体而言,除了终极马拉松赛普遍更长之外(歌利亚长了大约三分之一),街道赛、越野赛和拉力赛的体感和前作差异不大,但地下赛事因为地图更为复杂,经常会出现走街串巷和插入隧道的错综感,确实更有地下竞赛的野路子味儿,非常有速度与飙车戏的感觉,好评。
丰富到做不完的活动
《地平线5》的正确玩法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这是一场漫无边际的嘉年华,在这场盛会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漫无边际地奔驰在各条赛道上。除了前作的直线加速赛、淘汰之王(大逃杀)和游乐园等玩法统统得以保留外,本作还通过“赞赏”系统将各类要素的开放做了一轮梳理,不再是将全部赛事一股脑塞到大地图上,而是给予了玩家一个自主选择的开放权。
当然,全部解锁后,看起来还是有点眼花缭乱的
现在,你可以通过比赛逐渐积累赞赏值,并选择你中意的赛事来拓展嘉年华的分会场。往常的街道赛、越野赛、拉力赛、地下赛事和特技赛,现在都拥有了各自的专属会场,一旦完成了分会场的开拓主线,相应的赛事就会出现在大地图中。
这对于系列新玩家而言这是不错的设计,有了一段缓冲期,也不至于一开局就被满地图密密麻麻的图标搞得一脸懵。
开启分会场的流程现在拥有一段非常华丽的演出,和墨西哥的当地风土人情有着很深的关联,也加入了一些“寻宝”的玩法。
在某些任务的途中,NPC会与你介绍墨西哥的家族纽带渊源;某些任务中,你会和他们一同深入雨林,探索并搜寻失落遗迹;或者驾驶着巨兽奔驰在活跃的火山上,在蒸腾的热气流中肆意猛驱;又或者驾驶着彩车驶入会场,并在隔日的清晨为盛会来上一个圆满收尾……
比较有趣的是,因为主角获得了赛车游戏主角很少持有的“说话”能力,现在在很多故事中,“你”都能和各路NPC插科打诨。
除了这些存在感很高的活动外,《地平线5》也在漫游中加入了一些小乐子。你现在可以在路边随意拉一辆车开始单挑,之前这些车辆上还会显示难度,获胜的话可以获得单挑胜利次数的累积——前作多少人懒得做的成就,现在达成难度大大降低了。
而在电台一端,4代需要猎人小屋解锁的技术电台现在直接开放给诸君。偶尔轮到歌曲播放时,会给予双倍技术经验的增幅。一个小甜品级的乐子。
除此之外,诸如测速点之类的季节挑战,现在还增加了挑战车辆的型号和等级的需求,变得更“有挑战性”了。
当然,对于《地平线5》来说,赛季活动总是游戏的“主要目标”,大部分稀有车辆都能在这个活动中获得,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季节目标,收集积分,就能够将心仪的车辆纳入车库中。记得经常留意赛季信息,有些车辆一旦错过后得等待相当一段时间才会复刻,届时就只能在拍卖行高价购入了。
“如果有,那么将绝杀”的部分
依然缺失的“新手上路”环节
虽然我相信大部分《地平线5》的玩家都会是车迷,但对于真正的初心者而言,《地平线5》在一些环节中还是缺失了必要的上手引导,只在NPC的对话中零零碎碎地插入了一些微妙的操作暗示。这或许不大够。
举例而言,对于希望了解过弯和漂移技巧的玩家,游戏中并没有安排类似于“驾照考试”的环节,来教导他们必要的操作技巧——比如如何过直角弯,如何外入内出,也没有针对手动模式进行相关的引导说明。
顺带一提,这一作过线时可是能看到车损的哦
除此之外,“车辆等级”和改装模式的引导说明也不够详尽。可以想见的是,很多初心者依然会在游戏初期一股脑将自己的车改到最高品级,然后开始抱怨“为什么不给用”和“为什么起步老打滑”。
如果说《地平线5》是前作的一次改良和加强,那么这个环节,我认为还是可以加强一下。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在4代,我花费了至少30小时来学习和适应如何保速过弯,如果存在适当教学的话,这个时间或许会少很多。
摄影模式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
《地平线》系列在坊间梗图里一直有个“拍照游戏”的美称,也是玩家对其的一种肯定。
但本作的拍照系统完全从前作直接搬运,令我感到有些遗憾。在这套旧的系统里,你很难能拍出如官方展示图片一般的效果(注意是很难,不是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因为拍照模式没有给你自设光源的选项。
对于喜欢钻研摄影的玩家而言,给一到两盏灯提供打光效果,可以更方便拍出漂亮的轮廓线条,而不是现在依然只能依靠环境光源。就比如在一场地下赛事中我突然想拍个照,结果由于环境光过于拟真,导致车体细节在照片中的呈现效果很一般……如果能给到我一盏灯,我就能够把车体轮廓打出来,效果会截然不同。
因为没有办法增设正面补光,实拍效果完全取决于是否有靠谱的环境光源
车辆有介绍文本的话会更好
这部分可能比较主观——我觉得《地平线5》可以试着对所有登场车辆加入一小段介绍文本,令玩家能够在游戏里获取到一辆车时,就能即时知道它的一些信息,比如发售日期、出厂数据,亦或者曾获得的荣誉和车手评语一类。在玩这款游戏的玩家未必能对车辆那么如数家珍,能够加入一些豆知识,其实也能增加获得新车时的成就感。
结语当然,以上说到的这些只是“有肯定更好”的部分,而我能确信的是,对于任何苛刻的赛车游戏爱好者而言,目前的《地平线5》都堪称开放世界赛车游戏中天花板级别的选手,各个指标可以拉出一个规整五边形。尤为难得的一点在于,在做到了趋于完美后,它还能让各个层次、各类爱好的车迷们齐聚一堂,在这场嘉年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