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诗经》记录的先秦爱情与民俗

《诗经》记录的先秦爱情与民俗

演讲人:李山 演讲地点:深圳图书馆 演讲时间:2023年6月

《诗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创生时期产生的精神花朵,其三百余篇歌唱所表达的内涵、风情、韵律,展现的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在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传统时的所思所想、追求与崇尚、对生存的理解感悟、对美恶的判断处理……一言以蔽之,《诗经》的内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著有《诗经析读》《诗经新注》《中国文化概论》等。

20世纪以来,人们常说《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样的看法大体不错,但说《诗经》是“集”难免让人误会,将《诗经》中的“诗”与后世李杜元白集中的“诗”等同来看。其实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既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作为文学经典,《诗经》诗乐相谐的特质、情景交融的手法、意象玲珑的境界、直面生活的态度确立了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情调。作为文化经典,《诗经》是周朝礼乐的组成部分,表现了周人农事、宴饮、战争、婚恋各个方面的情形,展示着先民对天人、家国、上下、男女关系的理解。不仅如此,《诗经》在广泛的传承传播中不断参与着后世历史文化的构建。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里,我国古代各个朝代对《诗经》的阐释最终形成一套体系庞大的学问,直指政治运行秩序和个人伦理生活。

《诗经》所录作品,最早的距今已有三千年,最晚的距今也有两千五六百年。从时间上看,《诗经》距离我们不可谓不远,但如果回到生活,就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独领风骚”“逃之夭夭”“泾渭分明”这些词语便出自《诗经》的诗篇,我们时常赞美的夫妻和睦、上下和乐等都在《诗经》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诗经》中的爱情与家庭

《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分“风”“雅”“颂”,其中“风”的时代最晚,“颂”略早,“雅”中有一些跟“颂”时间差不多,有些则略晚。而《诗经》开篇就是“风”的《关雎》,从形式安排上看属于“倒卷帘”。

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墓地出土的周代盛放化妆品的铜盒。资料图片

关于《关雎》,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对于这个观点,我并不反对,《关雎》的确描述了深挚的爱情,它体现了先秦古人对“好婚姻”是什么样子的理解:两个人在一起,无论是日久生情还是一见钟情,好的婚姻一定是缱绻之情。正如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所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爱情是人类普遍现象,许多人也根据这首诗的这种表达,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

但是实际上,《关雎》还有别的内容的表达。“关关雎鸠”,“关关”即“呱呱”之意,而对于这个“雎鸠”,它究竟是何种鸟类,历代有多种解释。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告诉我们,它提到的“雎鸠鸟”是发出“呱呱”叫声的雎鸠,“呱呱”叫的鸟类往往都是水鸟,而水鸟往往都是候鸟,“在河之洲”则指的是北方的河流沙洲之上。那么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其实是“呱呱”叫的候鸟来到了北方的沙洲之上。候鸟出现在这里,说明北方的冰雪正在消融,春天到来了。春天在中国古人的文化观念中,代表着生长的季节,就是在这样的季节中,才有下面提到的淑女与君子的结合,它体现的是古人应和大自然的态度。这里我们补充一些其他的相关内容,关于候鸟在春天的北方沙洲上捕鱼这样一个描述,仰韶文化中有很多彩陶都采用了这个主题。古人确定春天的到来、确定春夏的分别,需要借助一些自然界的典型细节。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人称形态的表述,明显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开篇四句,以河中沙洲鸟鸣起兴,祝福婚姻美满。鸟鸣、沙洲、波光粼粼,乃至微风拂面,融为一境;古诗艺术的灵魂,初露于此。诚如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细咏自见。”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是拔取之意,紧接着就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表述的是好婚姻的难得。真正的两情相悦、一生深情,这样的好婚姻是难得的,所以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寤寐”就是醒着睡着、连续不断,“思”是语词,“服”是放在心上。接下来的“悠哉悠哉”就很有意思了,这到底说的是夜长还是思绪长?这就是诗的语言,需要读者自己体会。所以才会“辗转反侧”。“辗转”这个词在《诗经》中很独特,它既双声又叠韵,取的是语言的音乐性。我们的汉语是非常有特点的,其中有些字属于零声母,没有辅音有元音,其音乐性是很强的。接下来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和谐比喻的是夫妻关系很好,此后关于夫妻关系的“断弦”“续弦”等比喻都是从这里引申开去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之”也是拔取、选择的意思。“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句中的“乐”字,我们经常被问到应该读lào还是应该读yào,我们认为读lè就可以。

整首《关雎》读下来,如果说它是爱情诗,诗中确实描述了深挚的情感,“窈窕淑女”的“淑”是善的意思,淑女是外形好气质佳,所以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者睡不着觉、辗转反侧,这确实是对深情的描写。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祝愿,祝愿婚姻美好,采取的修辞策略就是描写这个婚姻成功着实不易。其实古人也不认为仅仅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可以把男女“拉郎配”成好婚姻了,但是在古代很多时候,婚姻是受到历史条件制约以及时代局限的,不过即便如此,古人也是知道什么才是好婚姻的。

值得注意的是,《关雎》中提到的器物——琴瑟、钟鼓,琴瑟是木质弦乐器,还可以认为是个人拥有,而钟鼓出现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在《诗经》的时代,钟鼓制造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寻常人家是无法配备的,通常是在典礼的场合才会有钟鼓,而且一般的大夫家里的典礼也是不敲钟的,这是当时的高级贵族才能拥有和使用的器物。王国维《释乐次》写道:“金奏(即敲击钟、磬、鼓等)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此诗中的“钟鼓乐之”,有可能是周天子婚礼用乐。

可能有读者也会注意到,《关雎》中还提到了“采荇菜”等农活,这与钟鼓匹配高级贵族的推断是不是矛盾呢?按照文献记载,周代举行典礼仪式的时候,周天子要亲自下地劳动,王后也是要去养蚕缫丝织布的。在周代文化中,周天子等人象征性地劳动,保存的是古人对男耕女织的朴素认知。所以我们认为,《关雎》中出现了钟鼓,意味着它记述的这场婚姻典礼的级别很高。而《关雎》中的钟鼓与琴瑟,正与《仪礼》等记载典礼文献所载奏乐情况吻合:堂上歌唱用琴瑟,堂下奏乐则有钟鼓,诗既表钟鼓,又言琴瑟,符合贵族之家典礼用乐的情形,也暗示了一个典礼的场合。

另外,《礼记》的《郊特牲》《曾子问》等文献中有“婚礼不用乐”“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的说法。不过《关雎》为婚礼歌唱这一判断,前人亦有此论,清姚际恒《诗经通论》、程晋芳《勉行斋文集·读关雎》以及方玉润《诗经原始》等著作中,已提出诗篇为婚礼歌唱的说法。我以为,《诗经》中除了《关雎》,《周南·桃夭》《召南·鹊巢》都是与婚礼相关的乐歌;而《关雎》为西周诗篇又殆无疑问。然而《礼记》考察成书时间至早不过战国,再考察《礼记》成书地域并非西周《关雎》所出之周南之地,二者相去不啻千百里,时间相距数百年,地域相去千百里,在《诗》与《礼》考辨之间,当以《诗》更可信。

《关雎》这首诗被编为《诗经》开篇,这就涉及了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的人伦从哪里开始?我们的社会关系从哪里开始?《易传》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在古人的认知中,正是由男女结合才有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才有了兄弟关系、姐妹关系,这才有了人伦关系。因此人伦关系正是从婚姻缔结开始的。对于家庭,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是说,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他到了社会上就不会作乱。这是顺读,如果逆读就是“好的家庭,造就好的社会分子”,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家庭父母是人的第一学校”,所以《关雎》被编到《诗经·周南》第一篇,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在歌唱婚姻,歌唱婚姻是人伦的开始,映现在哲学的层面,就是先秦古人的认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夫妻然后有父子人伦——这样一个文化逻辑的表述。

西周早期礼器何尊。新华社发

《诗经》中记载的先秦婚恋风俗

《诗经》中的《郑风·女曰鸡鸣》描写的是黎明时分一对夫妻的体己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女曰鸡鸣”,女子先说鸡已鸣,言外之意就是男子你该起床了。男子怎么回答呢?“士曰昧旦”,认为天尚黑时间还早。这是非常富于生活气息的表述。然后女子又说“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让男子看看天空已亮,明星已经稀稀疏疏了。然后是“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女子催促男人去打雁,说现在是大雁要起飞的时刻,正当射猎。这里的“弋”是指弋射,古人称以拴系丝绳的箭射取高飞禽鸟为弋。弋射所用之箭称矰,不开刃、平头。据考古发现,制作考究的矰还有各种纹饰。连着矰的绳称为缴,以生丝制成;丝线的另一头还要拴系长圆形石球。弋射就是用矰的缴把大雁的脖颈缠住,然后把大雁拖下来。“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女子又对男子说,你打完雁之后我给你“宜”,此处意指用适当的方式烹饪。接下来“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男女一起吃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呈现的是古人所认知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子打猎归来,女子用适当的方法烹饪猎物,形成很好的配合,岁月静好。

通过《女曰鸡鸣》这样一个细节,我们看到的是《国风》所表现的先秦生活风貌,尤其可贵的是,此诗在做这样描述的时候,并不是立于生活之外,而是置身生活之中。而今天的我们在读这些诗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类似对话。这种家庭小事,可能也正是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男子可能会在早起的时候犯懒,因为工作累想多睡一会儿,而女子则催促男子早起,那时候钟表又没有那么普及,人们要早起进行体力劳动,往往都是这样的生活程式。

《诗经》还记录了一种先秦时代的民间风俗,这就是男女在一定时期的自由恋爱。

《郑风·褰裳》写的就是这样的“男女相悦”: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这个“惠”字在句中表示的是疑问,即“你思我吗”,“褰裳涉溱”,如果思我的话就撩起裙子渡过溱水,这种描述是非常活泼的。在25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每到春天冰消雪化之际,郑国的男女们就来到溱水河边对歌。“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说的是你若没看上我也不妨,今天这个日子河边男男女女众多,我还可以找别人。紧接着“狂童之狂也且”,就是女子口吻在质问“这傻小子为什么不接我的话茬呢”,之后的一段表达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两情相悦那就无条件地好,如果不好那就一拍两散,颇具“最后通牒”意味。从文学角度来审视,在之后的唐诗宋词中,写女子的作品往往是出自男子视角,但《诗经》不是,它是让女子作为主体来发声。而且诗篇只是截取了男女恋情关系的一小段,并不写“狂童”如何狂,不写女子所受情感折磨,所有细节都从一句骂詈中带出。这是诗篇用笔的经典之处,由此突出了女子性情的爽利。所以短短的小诗,却提炼出了特定关系、特定情状下的一种性格、一幅人情样态,颇具魅力。

《周礼·地官·媒氏》载,先秦时代,每逢仲春之月,男女“奔者不禁”,允许男女自由相会,相会地点一般是在桑林、水边等。在这种日子里,男女盛装前往互相对歌,正因男女相会有时间规定,所以才会有《褰裳》中所要求的痛快决断。《褰裳》之外,《山有扶苏》《野有蔓草》等,都是先秦这一婚恋习俗之下的风情之歌。

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像。新华社发

《诗经》的采诗

“王官采诗”又称“采诗观风”,可能始于周初,至西周后期趋于频繁。从采诗的执行人、途径到内容,文献说法不一。

《礼记·王制》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孔丛子·巡守篇》说:“古者天子命史采民诗谣,以观其风。”《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书·艺文志》则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以上诸说,虽有分歧,如有的说是周天子巡守时“大师陈诗观风”,即大师演奏天子所巡之地的诗篇,以便让天子知晓当地民风,有的文献特别是汉代文献则谓采诗是专职官员负责,与巡守没有关联;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诗”是可以“观民风”的。这些“诗”可以由专职人员“采”,还可以由专业音乐官员“陈”;周天子可派人去“采”,诸侯也可以“采”,诸侯“采”的“诗”,要让天子了解,“陈”就是一种途径。关于“采诗”之人,有认为是“行人”,有认为是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的“无子者”,即无依无靠的人,《孔子诗论》称之为“贱民”,官府派他们采诗,以此换取度日衣食。一般来说,“采诗”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民间现存的歌唱,采集过来稍作加工,被之管弦加以演唱;二是采诗官或大师采集一种社会风俗,将其加工成篇章。

需要说明的是,“王官采诗说”在现代的学术界中是存在争议的。我一开始也不大认同此说,但是后来我在读这些诗的时候发现,如果不是“王官采诗”,可能对《诗经》的某些内容是解释不通的。

比如说,《诗经·邶风》里有一首《谷风》。这首《谷风》是一首弃妇诗,说的是当地有一位弃妇,因为年老色衰被男子抛弃,她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诗:“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湜湜意为清澈貌,这句话的意思是,陕西有泾水和渭水,泾水原本很清,因为渭水的缘故才变得浑浊。变浑浊的水静下来,还会是清澈的。这是诗中人以泾水自比,言自己婚姻生活的失败是因遭到别人的破坏;并言日久好坏自见,自己的好,早晚会显现出来。

《谷风》经过汉唐历朝释意,一直到清代乾隆皇帝那里,他不解此句说的到底是泾水清还是渭水清,于是他就找陕西巡抚秦承恩去实地查证此事。秦承恩勘察之后回报说,泾水清一些,因为其河床为石子底,而渭水浑一些,因为其河床系沙底。乾隆皇帝还为此作《泾清渭浊纪实》一文,收入御制文集。由此,问题就出现了:一位清朝皇帝都搞不清楚泾渭孰清孰浊,还需要派人去现场勘察确定,而《谷风》一诗出自卫地《邶风》,即现今河南北部一带,2000多年前此地的一个女子,为什么会比清朝皇帝还要了解陕西的泾渭分明情况?

面对这个问题,“王官采诗”就相对容易解释了——当初可能是来自陕西的采诗官,被派来卫地采诗,在邶了解到当地一个弃妇的情况,于是这位陕西采诗官使用了他所熟悉的陕西语汇来描绘这个情况。

由此展开,采诗官采集的可能不是原汁原味的诗,而是民间的一些故事,然后采诗官要对这些素材进行语言加工。而且这个加工是层层进行的,所以我们能够从有些《国风》诗篇中看出来,《国风》中的一些诗句和《小雅》是一样的,《小雅》本是陕西一带的语言和音乐,很可能是因为采诗官到各地采风,才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先秦时期,存在着一种地域差异现象:越人唱的一首歌,楚人可能是听不懂的,需要翻译加工。而《诗经》包括十五国风,从语言上来阅读没有任何问题,且押韵、句法也都一致,这说明它们经过高度的整理。

采诗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后来汉武帝要兴王道,他也组织人去采诗,了解民间疾苦。令人遗憾的是,班固等人写历史的时候没有把所采集的内容记录下来。汉乐府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遵循了《诗经》的精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朝白居易写新乐府,这种文学创作也是古代现实主义精神的一个传承。

小结

通俗而言,《诗经》所记录的就是我国最早的诗,它在周代本来是用来唱的,比如结婚的时候,典礼旁边有人歌唱;宴饮的时候,歌唱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战争发生的时候,有些人为国而战牺牲生命,这个时候也需要歌唱,表达对这种献身精神的敬意。农耕的时候,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的君王,周天子也要下地去,表示对农耕的尊重,这时候也需要歌唱。所以我们说,三千年前的周人,他们是唱着《诗经》中的篇章,开始缔造生活。

放眼望去,在世界各个古老文明中,《诗经》所展现的这种文化现象可谓中国独有,它代表着先秦古人很早就把文学的触角伸向了下层人士、伸向了劳动者,用文学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三千年前到两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古代文学可以做出这样的实践,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2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国文学史上的高潮!

\r\r\r\r\r \r \r\r\r\r 第一编 先秦部分\r\r 诗歌\r\r 诗经\r\r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诗歌艺术的高潮。

\r\r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诗经》的篇数为三百零五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六篇“笙诗”,它是一部配乐演唱的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约于公元前六世纪编定成书,产生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不可考。《诗经》作品的来源,有采诗说、献诗说和作诗说: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观风俗,知得失”;献诗说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作诗说认为是百工庶人贵族有所感发而作诗。

\r\r

《诗经》六义即“风、雅、颂”三种诗歌艺术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r\r

风、雅、颂,是依据诗歌的音乐风格来分类的。

\r\r

“风”也称“国风”,指地域或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共一百六十篇。

\r\r

“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

\r\r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内容分为祭祀与祝颂),共四十篇。

\r\r

赋、比、兴,则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r\r

“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r\r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r\r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r\r

《诗经》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r\r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多为每句四言二拍,两字一拍,舒缓而稳健,而时有杂言,则又灵动多变。

\r\r

周南·关雎

\r\r

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2〕。窈窕淑〔3〕女,君子好逑〔4〕。

\r\r

参差荇菜〔5〕,左右流之〔6〕。窈窕淑女,寤寐〔7〕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悠〔9〕哉悠哉,辗转反侧〔10〕。

\r\r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3〕。

\r\r

【注释】

\r\r

〔1〕 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拟声词,雌雄水鸟相对和鸣声。雎鸠(jūjiū):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也有学者认为是天鹅。

\r\r

〔2〕 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栖息着。洲:水中的陆地。

\r\r

〔3〕 窈窕(yǎotiǎo):娴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r\r

〔4〕 好逑(hǎo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r\r

〔5〕 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菜:多年生浅水性植物,叶片形似睡莲,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r\r

〔6〕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r\r

〔7〕 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

\r\r

〔8〕 思服:思念。思:语气助词。服:思念、牵挂。

\r\r

〔9〕 悠:长久。

\r\r

〔10〕 辗(zhǎn)转:半转。反侧:翻来覆去。

\r\r

〔11〕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交好。

\r\r

〔12〕 芼(mào):选择,采摘。

\r\r

〔13〕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快乐。

\r\r

【鉴赏】

\r\r

“诗”有“四始”。四始的意义有多种解释。最清晰的是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历代都将《诗经》作为王道教化的工具,每类诗的第一篇,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r\r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是《诗经》的第一篇,具有深刻含义。汉儒的《毛诗序》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其实表达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代表着周代人对理想婚姻模式的理解,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君子淑女,琴瑟和鸣。

\r\r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具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诗歌所写恋爱行为具有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爱得很守规矩,真正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r\r

这首诗从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合乎“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的诗教风范,既喜气洋洋,又雍容端庄。历来被视为周代贵族婚礼上用的贺婚诗。

\r\r

《关雎》以水边相向和鸣的雎鸠起兴,表达了对于和谐美好婚姻的渴望,又借助水边随水而动的荇菜,衬托出求偶时的惶恐和迷茫,是十分典型的“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起兴的景物都在水边,则又隐含着古老而神秘的与水有关的原始婚恋崇拜。

\r\r

周南·芣苢

\r\r

采采芣苢〔1〕,薄言〔2〕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3〕之。

\r\r

采采芣苢,薄言掇〔4〕之。采采芣苢,薄言捋〔5〕之。

\r\r

采采芣苢,薄言袺〔6〕之。采采芣苢,薄言襭〔7〕之。

\r\r

【注释】

\r\r

〔1〕 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r\r

〔2〕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r\r

〔3〕 有:取得。

\r\r

〔4〕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r\r

〔5〕 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r\r

〔6〕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r\r

〔7〕 襭(xié):把衣摆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摆里面塞裹。

\r\r

【鉴赏】

\r\r

这首诗通篇用“赋”,手法轻灵而不铺陈。

\r\r

重章叠句是《诗经》最为典型的结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有特色却也是绝无仅有的。第一章:“采采”二字,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而这六个动词却又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完整地描绘出来:呼朋引伴去采芣苢,各种手法采摘芣苢,牵衣扯襟兜满芣苢。

\r\r

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喜悦满足的心情。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价鉴赏这首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方玉润的鉴赏,引导我们想象这首简单的《芣苢》所描绘的不简单的画面和宁静祥和的简单的快乐。

\r\r

邶风·绿衣

\r\r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1〕。心之忧矣,曷维其已〔2〕?

\r\r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3〕。心之忧矣,曷维其亡〔4〕?

\r\r

绿兮丝兮,女所治〔5〕兮。我思古人〔6〕,俾无訧〔7〕兮。

\r\r

絺兮绤〔8〕兮,凄其以〔9〕风。我思古人,实获〔10〕我心。

\r\r

【注释】

\r\r

〔1〕 里:上衣的衬里。

\r\r

〔2〕 曷(hé):何时。维:语气助同,没有实义。已:止息,停止。

\r\r

〔3〕 裳(cháng):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

\r\r

〔4〕 亡:止。停止,消失。

\r\r

〔5〕 女(rǔ):同“汝”,你。治:纺织。

\r\r

〔6〕 古人:故人,古通“故”,这里指作者亡故的妻子。

\r\r

〔7〕 俾(bǐ):使。訧(yóu):古同“尤”,过失,罪过。

\r\r

〔8〕 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

\r\r

〔9〕 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一说通“似”,像。

\r\r

〔10〕 获:得。

\r\r

【鉴赏】

\r\r

这首诗被尊为悼亡诗之祖。通篇用赋,通过细节描写,睹物思人,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沉感情。

\r\r

第一章第二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表明抒情主人公把故妻所做的衣服拿起来里里外外地看,借着亡妻留下的衣物,睹物思人,将思念落在实处。第三章写抒情主人公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想着这件衣服从纺丝开始到成衣,都是亡妻亲手所做。这既让他想起亡妻有条有理的治家才能,又由此想到亡妻与他的感情从新婚之初慢慢累积,而至于一往情深。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直到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看着合身的衣服,品着细密的针线,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而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恸,都将是无穷尽的。

\r\r

这首诗构思巧妙,由外衣到内里,由外入里,由身而心;由成衣追溯治丝,由治丝条理,联想办事的条理,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想到亡妻的贤德,由本溯源,层层生发,因而,抒发“我思古人,俾无訧兮”就显得真实而深切。最后,通过粗葛布、细葛布带来的皮肤触感的微凉,衬托丧偶后内心的悲伤,再说“实获我心”,描写细腻,深入到身心内部情感深处,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r\r

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

\r\r

邶风·击鼓

\r\r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

\r\r

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

\r\r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8〕?于以〔9〕求之?于林之下。

\r\r

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r\r

于嗟〔12〕阔兮,不我活〔13〕兮。于嗟洵〔14〕兮,不我信〔15〕兮。

\r\r

【注释】

\r\r

〔1〕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r\r

〔2〕 踊跃:双声联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r\r

〔3〕 土国:为国兴土功。城:作动词,筑城。漕:地名。

\r\r

〔4〕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r\r

〔5〕 平:和好,据《春秋传》,这次战争是公孙文仲带领卫、陈和宋等诸侯国共同伐郑。所以称“平”陈、宋。

\r\r

〔6〕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r\r

〔7〕 有忡(chōng):忡忡,忧愁状。

\r\r

〔8〕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何”,在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r\r

〔9〕 于以:于何。

\r\r

〔10〕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r\r

〔11〕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r\r

〔12〕 于嗟:即“吁嗟”。

\r\r

〔13〕 活:借为“佸”,相会,到来。

\r\r

〔14〕 洵:信用。

\r\r

〔15〕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r\r

【鉴赏】

\r\r

这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r\r

第一章是全诗的线索和基调。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造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伐郑,其艰苦就更甚了。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久久征戍不能返乡,越想越令人悲酸。第三章写抒情主人公看着身边因战争带来的悲惨状况,写自己无家可归的茫然。走失的马能找到,可是亡故的战友再也回不来。为后文作铺垫。

\r\r

要解释第四章全章诗义,可以试着调整语序。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使得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而这样改变词序,突出了“生死契阔,与子偕老”誓言的真挚,造成独特的诗歌表现力。唐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句,也是改变了词序,既押韵,又能凸显长安的独特和对长安的怀念。

\r\r

第五章则是换了说法,其实还是反复重申第四章之义,感慨本有“生死契阔”成说誓言的人,却再也无法执手,无法践约,成为失信之人。第三、四、五三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结构紧密。

\r\r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战争的残酷对小我的真实幸福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r\r

邶风·式微

\r\r

式微〔1〕式微,胡不归?微君〔2〕之故,胡为乎中露〔3〕!

\r\r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4〕,胡为乎泥中!

\r\r

【注释】

\r\r

〔1〕 式:作语助词。微:日月亏缺不明。在这里指黄昏。

\r\r

〔2〕 微:非。不是。微君:不是(为)君主。

\r\r

〔3〕 中露:露中。倒文以叶韵。

\r\r

〔4〕 躬:身体。

\r\r

【鉴赏】

\r\r

这是一首征役诗。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

\r\r

全诗共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诗经原始》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r\r

在艺术表现特点上,第一,这首诗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服役,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第二,独特的用韵方式造成声韵流宕以烘托情感。全诗共二章八句,句句用韵,又非一韵到底。每章一二句叠词起句,诗句复沓,并且每句押韵。三四句换韵,两句相压,而两章又换韵。故而全诗每章前两句感觉气息悠长,如欲叹尽胸中不绝的怨愤;后两句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绝望心情。

\r\r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由此也可见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r\r

王风·黍离

\r\r

彼黍离离〔1〕,彼稷〔2〕之苗。行迈靡靡〔3〕,中心摇摇〔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5〕苍天,此何人哉?

\r\r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r\r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r\r

【注释】

\r\r

〔1〕 黍(shǔ):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

\r\r

〔2〕 稷(jì):高粱。

\r\r

〔3〕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迟缓貌。

\r\r

〔4〕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r\r

〔5〕 悠悠:遥远的样子。

\r\r

〔6〕 噎(yē):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伤积郁难以呼吸。

\r\r

【鉴赏】

\r\r

《王风·黍离》的作者,应该是一位贵族大夫。诗中所表现的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但满目所见,一个曾经是国家权力最集中的所在地,代表西周王朝最高文化的宫殿,不复巍峨轩昂,不再富丽堂皇,不仅未剩断壁残垣,甚至夷为平地,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在废墟上尽情地生长。此情此景,令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种悲痛,虽然看起来是如此的平和,却远胜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国都被攻破了,但山河依旧,城池依旧。而《黍离》这首诗中,城池不再、万千宫殿皆变成了田地之后,长出绿油油的麦苗。麦苗是无知无识无感的,可是人却知道这里曾经的繁华兴盛。于是在这无感的庄稼面前,诗人的感情显得更加沉重。而黍由“苗”而“穗”而“实”,也暗示着时间的漫长,悲痛的深远。这痛苦的深长,通过“摇、醉、噎”这三个形容心情的、一个比一个更强烈更刻骨却也更无法言说的动词表现出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反复咏叹所表现出的知音难觅的孤独沧桑感和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凝固成“黍离之悲”这个成语。

\r\r

《诗经原始》对《黍离》的这个特点作出非常高的评价:“三章只换六个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观其呼天上诉,一叹不已,再三反复而咏叹之,则其情亦可见矣。”“专以描摹虚神擅长,是凭吊诗中之绝唱也。”

\r\r

王风·君子于役

\r\r

君子于役〔1〕,不知其期〔2〕,曷至〔3〕哉?鸡栖于埘〔4〕,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5〕!

\r\r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6〕,曷其有佸〔7〕?鸡栖于桀〔8〕,日之夕矣,羊牛下括〔9〕。君子于役,苟〔10〕无饥渴!

\r\r

【注释】

\r\r

〔1〕 于役:到外面服役。于:往。役:服劳役。

\r\r

〔2〕 期:指服役的期限。

\r\r

〔3〕 曷(hé):何时。至:归家。

\r\r

〔4〕 埘(shí):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r\r

〔5〕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犹说“对此”。

\r\r

〔6〕 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r\r

〔7〕 有佸(huó):相会,来到。

\r\r

〔8〕 桀(jié):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

\r\r

〔9〕 括:来到。音、义同“佸”。

\r\r

〔10〕 苟:诚,犹如实。

\r\r

【鉴赏】

\r\r

这是一首通篇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

\r\r

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这首诗选择的时间是黄昏,这个时间,不见丈夫归来,那就意味着一天的希望又将归于失望,等待她的将是又一个孤枕难眠的耿耿长夜。正是在这样期待复归于失望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r\r

诗人笔锋宕开,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然而这画面却很动人,因为它是真实真切而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延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感受到她在邻家团聚热闹中的孤寂失落。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

\r\r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期盼等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r\r

这首诗被推崇为闺怨诗之祖,也首开“因暝色起思愁”的艺术先河。

\r\r

秦风·黄鸟

\r\r

交交黄鸟〔1〕,止于棘〔2〕。谁从穆公〔3〕?子车奄息〔4〕。维此奄息,百夫之特〔5〕。临其穴,惴惴其栗〔6〕。彼苍者天〔7〕,歼我良人〔8〕!如可赎兮,人百其身〔9〕!

\r\r

交交黄鸟,止于桑〔10〕。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11〕。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r\r

交交黄鸟,止于楚〔12〕。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r\r

【注释】

\r\r

〔1〕 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黄鸟:黄雀。

\r\r

〔2〕 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刺,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

\r\r

〔3〕 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r\r

〔4〕 子车:复姓。奄息:字奄,名息。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鍼虎同此,这三人是当时秦国有名的贤臣。

\r\r

〔5〕 特:杰出的人材。

\r\r

〔6〕 “临其穴”二句:《郑笺》:“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

\r\r

〔7〕 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r\r

〔8〕 良人:好人。

\r\r

〔9〕 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r\r

〔10〕 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r\r

〔11〕 防:抵挡。《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r\r

〔12〕 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r\r

【鉴赏】

\r\r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是第一层,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是第二层,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鍼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r\r

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为秦穆公殉葬一百七十七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一百七十四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说明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为。

\r\r

这首诗被推崇为挽歌诗之祖。

\r\r

豳风·东山

\r\r

我徂东山〔1〕,慆慆不归〔2〕。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3〕。蜎蜎者蠋〔4〕,烝〔5〕在桑野。敦〔6〕彼独宿,亦在车下。

\r\r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7〕之实,亦施〔8〕于宇。伊威〔9〕在室,蟏蛸〔10〕在户。町畽〔11〕鹿场,熠耀宵行〔12〕。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r\r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13〕,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14〕至。有敦瓜苦〔15〕,烝在栗薪〔16〕。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r\r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17〕其马。亲结其缡〔18〕,九十〔19〕其仪。其新孔嘉〔20〕,其旧〔21〕如之何!

\r\r

【注释】

\r\r

〔1〕 徂(cú殂):往。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r\r

〔2〕 慆(tāo)慆:久。

\r\r

〔3〕 士:通“事”。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

\r\r

〔4〕 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

\r\r

〔5〕 烝(zhēng):久。

\r\r

〔6〕 敦(duī):团状。

\r\r

〔7〕 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

\r\r

〔8〕 施(yì):蔓延。

\r\r

〔9〕 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

\r\r

〔10〕 蟏蛸(xiāoshāo):一种蜘蛛。

\r\r

〔11〕 町疃(tǐngtuǎn):野外。

\r\r

〔12〕 熠耀:光明的样子。宵行:磷火。

\r\r

〔13〕 垤(dié):小土丘。

\r\r

〔14〕 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

\r\r

〔15〕 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

\r\r

〔16〕 栗薪:犹言蓼薪,束薪。

\r\r

〔17〕 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

\r\r

〔18〕 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

\r\r

〔19〕 九十:九或十,言其多。

\r\r

〔20〕 新:指新婚者。孔嘉:极好。

\r\r

〔21〕 旧:指已婚者。

\r\r

【鉴赏】

\r\r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从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复杂细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地吟诵,不只是音节的简单重复,更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r\r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情绪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在叙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接着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从九死一生的沙场幸存下来了,战火和血腥的战争渐渐被抛在身后,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制彼衣裳,勿士行枚”,这句话将抒情主人公解脱了征役之苦的侥幸、后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r\r

下面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作者用“比、兴”的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军旅生活。“独”字则揭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r\r

第二段是抒情主人公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臝之实……熠燿霄行”,这六句,是主人公在归乡途中对家的状况的想象,基于沿途看到的房屋破败、田园荒芜、鬼火飘忽的现实,更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以及对战争无情的控诉。

\r\r

第三段抒情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他们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通过设想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而更加凸显诗的悲剧色彩,从而深深扣动读者的心弦。

\r\r

第四段是抒情主人公继续沉湎于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的甜美幸福还萦绕心头,而重逢的喜悦又将如何的强烈!

\r\r

这首诗成为中国传统诗歌中反对战争最具代表性的著名诗篇。《东山》控诉战争的视角独特。从诗歌中回忆的婚礼场景分析,《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贵族,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可是诗中没有雄赳赳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位历经艰辛的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r\r

小雅·鹿鸣

\r\r

呦呦〔1〕鹿鸣,食野之苹〔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3〕,承筐是将〔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5〕。

\r\r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6〕。我有嘉宾,德音孔〔7〕昭。视民不恌〔8〕,君子是则〔9〕是效。我有旨〔10〕酒,嘉宾式燕以敖〔11〕。

\r\r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2〕。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3〕。我有旨酒,以燕〔14〕乐嘉宾之心。

\r\r

【注释】

\r\r

〔1〕 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r\r

〔2〕 苹:艾蒿。

\r\r

〔3〕 簧:笙上的。笙是用几根有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r\r

〔4〕 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r\r

〔5〕 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r\r

〔6〕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r\r

〔7〕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r\r

〔8〕 视:同“示”。恌(tiāo):同“佻”,轻佻。

\r\r

〔9〕 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r\r

〔10〕 旨:甘美。

\r\r

〔11〕 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r\r

〔12〕 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r\r

〔13〕 湛(dān):通“耽”,喜乐。《毛传》:“湛,乐之久。”

\r\r

〔14〕 燕:安。

\r\r

【鉴赏】

\r\r

《鹿鸣》是《诗经·小雅》之始,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r\r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诗以鹿鸣起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使得臣下原有的拘谨和紧张,很快宽松下来。

\r\r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r\r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主人或专职的傧相“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三章大部分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r\r

小雅·采薇

\r\r

采薇〔1〕采薇,薇亦作止〔2〕。曰〔3〕归曰归,岁亦莫〔4〕止。靡室靡家〔5〕,猃允〔6〕之故。不遑启居〔7〕,猃允之故。

\r\r

采薇采薇,薇亦柔〔8〕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9〕,载饥载渴〔10〕。我戍〔11〕未定,靡使归聘〔12〕。

\r\r

采薇采薇,薇亦刚〔13〕止。曰归曰归,岁亦阳〔14〕止。王事靡盬〔15〕,不遑启处〔16〕。忧心孔疚〔17〕,我行不来〔18〕!

\r\r

彼尔维何?维常〔19〕之华。彼路斯何〔20〕?君子〔21〕之车。戎〔22〕车既驾,四牡业业〔23〕。岂敢定居〔24〕?一月三捷〔25〕。

\r\r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26〕。君子所依,小人所腓〔27〕。四牡翼翼〔28〕,象弭鱼服〔29〕。岂不日戒〔30〕?猃允孔棘〔31〕!

\r\r

昔我往〔32〕矣,杨柳依依〔33〕。今我来思〔34〕,雨雪霏霏〔35〕。行道迟迟〔36〕,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r\r

【注释】

\r\r

〔1〕 薇: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史记·周本纪》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刺就是指《采薇》。《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

\r\r

〔2〕 作:指薇菜冒出地面。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r\r

〔3〕 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r\r

〔4〕 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r\r

〔5〕 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r\r

〔6〕 猃允(xiǎn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r\r

〔7〕 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r\r

〔8〕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r\r

〔9〕 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r\r

〔10〕 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又……又……。

\r\r

〔11〕 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r\r

〔12〕 聘(pìn):问候的音信。

\r\r

〔13〕 刚:坚硬。

\r\r

〔14〕 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r\r

〔15〕 盬(gǔ):止息,了结。

\r\r

〔16〕 启处:休整,休息。

\r\r

〔17〕 孔:甚,很。疚:病,苦痛。

\r\r

〔18〕 我行不来: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r\r

〔19〕 常:常棣,即郁李,植物名。《毛诗》作“棠棣”。

\r\r

〔20〕 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r\r

〔21〕 君子:指将帅。

\r\r

〔22〕 戎:车,兵车。

\r\r

〔23〕 牡(mǔ):雄马。业业:高大的样子。

\r\r

〔24〕 定居:犹言安居。

\r\r

〔25〕 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r\r

〔26〕 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r\r

〔27〕 小人:指士兵。腓(féi):庇护,掩护。

\r\r

〔28〕 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r\r

〔29〕 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r\r

〔30〕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r\r

〔31〕 孔棘:很紧急。棘(jí):急。

\r\r

〔32〕 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往:指当初去从军。

\r\r

〔33〕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r\r

〔34〕 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r\r

〔35〕 雨(yù):动词,“下雨”的意思。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r\r

〔36〕 迟迟:迟缓的样子。

\r\r

【鉴赏】

\r\r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与《东山》诗一样,这首诗也是一位久戍的战士在归乡途中按捺不住思乡之情而咏唱的歌。《诗经》以采集植物起兴的诗,往往与思念有关,成为一种套语。本诗首句以采薇起兴,“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应句“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阳止”,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点出士卒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乡的渴盼。

\r\r

与前《东山》诗不同的是,造成这首诗中的战士陷入战火的原因,是猃允的入侵,抵御外掳、保卫家国的使命感还激荡在他心间,他追忆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军容之壮,戒备之严,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紧接着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r\r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r\r

《采薇》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与《东山》,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r\r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清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r\r

大雅·生民

\r\r

厥初〔1〕生民,时维姜嫄〔2〕。生民如何?克禋〔3〕克祀,以弗无〔4〕子。履帝武敏歆〔5〕,攸介攸止〔6〕,载震载夙〔7〕。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r\r

诞弥〔8〕厥月,先生如达〔9〕。不坼不副〔10〕,无菑〔11〕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12〕,不康〔13〕禋祀,居然生子。

\r\r

诞寘〔14〕之隘巷,牛羊腓字〔15〕之。诞寘之平林〔16〕,会〔17〕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18〕。鸟乃去矣,后稷呱〔19〕矣。实覃实許〔20〕,厥声载〔21〕路。

\r\r

诞实匍匐〔22〕,克岐克嶷〔23〕,以就口食〔24〕。蓺之荏菽〔25〕,荏菽旆旆〔26〕。禾役穟穟〔27〕,麻麦幪幪〔28〕,瓜瓞唪唪〔29〕。

\r\r

诞后稷之穑〔30〕,有相之道〔31〕。茀〔32〕厥丰草,种之黄茂〔33〕。实方实苞〔34〕,实种实褎〔35〕。实发实秀〔36〕,实坚〔37〕实好。实颖实栗〔38〕,即有邰家室〔39〕。

\r\r

诞降〔40〕嘉种,维秬维秠〔41〕,维穈维芑〔42〕。恒〔43〕之秬秠,是获是亩〔44〕。恒之穈芑,是任是负〔45〕,以归肇祀〔46〕。

\r\r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47〕,或簸或蹂〔48〕。释之叟叟〔49〕,烝之浮浮〔50〕。载谋载惟〔51〕,取萧祭脂〔52〕。取羝以軷〔53〕,载燔载烈〔54〕,以兴嗣岁〔55〕。

\r\r

卬盛于豆〔56〕,于豆于登〔57〕,其香始升。上帝居歆〔58〕,胡臭亶时〔59〕。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r\r

【注释】

\r\r

〔1〕 厥:其。初:始。

\r\r

〔2〕 时:是,此。维:为。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tái)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头两句是说那当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嫄。

\r\r

〔3〕 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

\r\r

〔4〕 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一种祭祀的典礼。一说“以弗无”是以避免没有之意。

\r\r

〔5〕 履:践踏。帝:天帝。武:足迹。敏:大拇趾。歆:动,心有所感而体动。

\r\r

〔6〕 攸:语助词,所。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

\r\r

〔7〕 载震载夙(sù):则娠则肃,指十月怀胎生活严肃。震,读为“娠”。

\r\r

〔8〕 诞:时间介词,尤当、方。弥:满。

\r\r

〔9〕 先生:头生,第一胎。达:《郑笺》:“达,羊子也。”赞美姜嫄生头胎如生羊羔一样容易。

\r\r

〔10〕 坼(chè):裂开。副(pì):破裂。指生育容易。

\r\r

〔11〕 菑(zāi):同“灾”。

\r\r

〔12〕 不宁:丕宁,大宁。不:通“丕”,大。

\r\r

〔13〕 不康:丕康。丕,大。

\r\r

〔14〕 寘(zhì):弃置。

\r\r

〔15〕 腓(féi):庇护。字:哺育。

\r\r

〔16〕 平林:大林,森林。

\r\r

〔17〕 会:恰好。

\r\r

〔18〕 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

\r\r

〔19〕 呱(gū):小儿啼哭声。

\r\r

〔20〕 实:是。覃(tán):长。許(xū):大。

\r\r

〔21〕 载:充满。

\r\r

〔22〕 匍匐:伏地爬行。

\r\r

〔23〕 岐:知意。嶷(yí):识。

\r\r

〔24〕 就:趋往。口食:犹言吃食。

\r\r

〔25〕 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

\r\r

〔26〕 旆(pèi)旆:草木茂盛。

\r\r

〔27〕 役:通“颖”。颖,禾苗之末。穟(suì)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

\r\r

〔28〕 幪(méng)幪:茂密的样子。

\r\r

〔29〕 瓞(dié):小瓜。唪(fěng)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r\r

〔30〕 穑:耕种。

\r\r

〔31〕 有相之道:有相土之宜的能力,即观察土地是否适宜稼穑。

\r\r

〔32〕 茀(fú):拂,拔除。

\r\r

〔33〕 黄茂:嘉谷,指优良品种,即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黄嘉谷也。”

\r\r

〔34〕 实:是。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苞:苗丛生。

\r\r

〔35〕 种(zhòng):禾芽始出。褎(xiù):禾苗渐渐长高。

\r\r

〔36〕 发:发茎。秀:成穗。

\r\r

〔37〕 坚:谷粒灌浆饱满。

\r\r

〔38〕 颖:禾穗末梢下垂。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

\r\r

〔39〕 即有邰家室:去有邰成家立业。邰(tái):后稷封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二十五里。

\r\r

〔40〕 降:赐予。

\r\r

〔41〕 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

\r\r

〔42〕 穈(mén,一作méi):赤苗,红米。芑(qǐ):白苗,白米。

\r\r

〔43〕 恒:遍。

\r\r

〔44〕 亩:堆在田里。

\r\r

〔45〕 任:挑起。负:背起。

\r\r

〔46〕 肇:开始。祀:祭祀。

\r\r

〔47〕 揄(yóu,一作yǎo):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

\r\r

〔48〕 簸:扬米去糠。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

\r\r

〔49〕 释:淘米。叟叟:淘米的声音。

\r\r

〔50〕 烝:同“蒸”。浮浮:热气上升貌。

\r\r

〔51〕 惟:考虑。

\r\r

〔52〕 萧:香蒿。脂:牛油。

\r\r

〔53〕 羝(dī):公羊。軷(bá):即剥去羊皮。

\r\r

〔54〕 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

\r\r

〔55〕 嗣岁:来年。

\r\r

〔56〕 卬(áng):我。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

\r\r

〔57〕 登:瓦制容器。

\r\r

〔58〕 居歆:为歆,应该前来享受。

\r\r

〔59〕 胡臭亶时:浓烈的香气诚然如此美好。胡臭(xiù):胡,大;臭,这里指芳香气味。胡臭,这里意指浓烈的香气。亶(dǎn):诚。时:善。

\r\r

【鉴赏】

\r\r

中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但偏重抒情,以叙事为主的诗尤其史诗发育较为迟缓,《诗经》中公认为周部族史诗的只有五篇,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大雅·生民》描述了周部族的始祖后稷神奇诞生的传说及其对农业的贡献,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r\r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r\r

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还有观点认为:第一,这仅仅是一个幻想的故事,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力图在虚幻与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没有必要深究;第二,这则神话中“履帝武敏歆”极有可能仅仅是一个祭祀神明的仪式,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乃具有神奇的魅力。

\r\r

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弃子传说在许多民族的传说中都有存在,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第一,婴幼期被遗弃;第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第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此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矿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r\r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味的内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见其特色,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r\r

诗的最后两章,承第五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远赐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业绩,不断保佑他并将福泽延及到他的子子孙孙。全诗末尾的感叹之词,是称道后稷开创祭祀之仪得使天帝永远佑护周部族,正因后稷创业成功才使他有丰硕的成果可以作为祭享的供品,实际赞颂的对象仍落实在后稷身上,而他确也是当之无愧的。

\r\r

周颂·清庙

\r\r

於穆清庙〔1〕,肃雍显相〔2〕。济济多士〔3〕,秉文之德〔4〕。对越在天〔5〕,骏〔6〕奔走在庙。不显不承〔7〕,无射于人斯〔8〕!

\r\r

【注释】

\r\r

〔1〕 於(wū):赞叹词,犹如现代汉语的“啊”。穆:庄严、壮美。清庙:清静的宗庙。

\r\r

〔2〕 肃雍:庄重而和顺的样子。显:高贵显赫。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诸侯。

\r\r

〔3〕 济济:众多。多士:指祭祀时承担各种职事的官吏。

\r\r

〔4〕 秉:秉承,操持。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

\r\r

〔5〕 对越:犹“对扬”,对是报答,扬是颂扬。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灵。

\r\r

〔6〕 骏:敏捷、迅速。

\r\r

〔7〕 不(pī):通“丕”,大。承(zhēng):借为“烝”,美盛。

\r\r

〔8〕 射(yì):借为“■”,厌弃。斯:语气词。

\r\r

【鉴赏】

\r\r

《清庙》为“颂”之始。《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有说这首诗赞“文王之道”、颂“文王之德”。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为西伯,在位五十年,“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阴行善”,招贤纳士,致使吕尚、鬻熊、辛甲等贤士来归,并先后伐犬戎、密须、黎国、邘(yú)及崇侯虎,自岐下徙都于丰,作丰邑,奠定了周部族进一步壮大的雄厚的基础(见《史记·周本纪》)。他在世时,虽然没有实现灭殷立周、统一中原的宏愿,但他的“善理国政”,却使周部族向外显示了信誉和声威,为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伐纣兴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威德普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开国贤君。

\r\r

这首诗通过清庙之庄严肃穆,高贵显赫的王公大臣们参与祭祀时的尊敬恭顺,衬托出文王的贤德威仪,颂扬他所立下的万世不朽之美名,感激他奠定了周部族兴旺壮大之基础的劳苦功勋。全诗雍容肃穆,舒缓悠扬,赞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r\r

周颂·丰年

\r\r

丰年〔1〕多黍多稌〔2〕,亦有高廪〔3〕,万亿及秭〔4〕。为酒为醴〔5〕,烝畀祖妣〔6〕。以洽百礼〔7〕,降福孔皆〔8〕。

\r\r

【注释】

\r\r

〔1〕 丰年:丰收之年。

\r\r

〔2〕 黍(shǔ):小米。稌(dù):稻子。

\r\r

〔3〕 高廪(lǐn):高大的粮仓。

\r\r

〔4〕 万亿及秭(zǐ):周代以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秭。

\r\r

〔5〕 醴(lǐ):甜酒。此处是指用收获的稻黍酿造成清酒和甜酒。

\r\r

〔6〕 烝(zhēng):献。畀(bì):给予。祖妣(bǐ):指男女祖先。

\r\r

〔7〕 洽:配合。百礼:指各种祭祀礼仪。

\r\r

〔8〕 孔:很,甚。皆:普遍。

\r\r

【鉴赏】

\r\r

此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了丰硕得难以计数的收成堆叠而成的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隐喻着农人的辛勤劳作,昭示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寓动于静之中,在丰收的稻谷、高大的仓廪的画面之外,又以美酒的醇香甜美,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丰收除了农夫们的辛勤劳作,更多靠自然的风调雨顺,而这就要靠上天神明的恩赐和祖先魂灵的庇佑。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r\r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周颂·丰年》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丰年的难逢和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r\r 楚辞\r\r 屈原\r\r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早年由于其出身和才能,深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其职位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奸佞小人的妒忌、谗言、排挤和打击,被怀王疏远,由左徒贬至三闾大夫,继而两次被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被流放到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长期的流放生活,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绝望之情,最后在郢都被破后,自沉汨罗江而死。屈原绝笔《怀沙》开头有“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句,可见赴水是在农历五月,民间传说是在五月初五。屈原的政治主张:在内政上,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盟。

\r\r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共二十四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在楚辞研究史上,除《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他诸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定,《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基本上都是屈原的作品,共计二十三篇。

\r\r

“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称。是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指出了楚辞的特点;二是总集名称。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r\r

湘君

\r\r

君不行兮夷犹〔1〕,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2〕,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3〕兮无波,使江水〔4〕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5〕?

\r\r

驾飞龙〔6〕兮北征,邅〔7〕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8〕,荪桡兮兰旌〔9〕。望涔阳兮极浦〔10〕,横大江兮扬灵〔11〕。扬灵兮未极〔12〕,女婵媛〔13〕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14〕,隐思君兮陫侧〔15〕。

\r\r

桂棹兮兰枻〔16〕,斫冰兮积雪。采〔17〕薜荔兮水中,搴〔18〕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19〕,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20〕,飞龙兮翩翩〔21〕。交不忠兮怨长〔22〕,期不信〔23〕兮告余以不闲。

\r\r

鼂骋骛兮江皋〔24〕,夕弭节兮北渚〔25〕。鸟次〔26〕兮屋上,水周〔27〕兮堂下。捐余玦〔28〕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29〕。采芳洲兮杜若〔30〕,将以遗兮下女〔31〕。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32〕。

\r\r

【注释】

\r\r

〔1〕 夷犹:犹豫不前的样子。

\r\r

〔2〕 要眇(yāomiǎo):美好的样子。宜修:修饰得恰到好处。

\r\r

〔3〕 沅湘:沅江、湘江。

\r\r

〔4〕 江水:指长江。

\r\r

〔5〕 参差(cēncī):即排箫,相传为舜所造,其状如凤翼之参差不齐,故名参差。谁思:谁会知道。

\r\r

〔6〕 飞龙:指水神所乘之快舟,故称飞龙。

\r\r

〔7〕 邅(zhān):楚方言,转弯,改变方向。

\r\r

〔8〕 薜荔(bìlì):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柏:帘子,船屋的门窗上所挂。蕙绸:以蕙草织为帷帐。

\r\r

〔9〕 荪桡(sūnráo):缠绕以荪草的船桨。兰旌(jīng):以兰草为旌旗。

\r\r

〔10〕 涔(cén)阳:地名,在涔水北岸,今湖南省醴县有涔阳浦。极浦:遥远的水滨。

\r\r

〔11〕 扬灵:划船前进。灵:一种有舱有窗的船。

\r\r

〔12〕 极:终极,引申为到达。

\r\r

〔13〕 女:湘夫人的侍女。婵媛(chányuán):忧愁悲怨。

\r\r

〔14〕 潺湲(chányuán):水不停流动的样子,这里形容流泪之貌。

\r\r

〔15〕 陫侧:同“悱恻”

\r\r

〔16〕 棹(zhào):长的船桨。枻(yì):短的船桨。

\r\r

〔17〕 采:摘。

\r\r

〔18〕 搴(qiān):拔。

\r\r

〔19〕 心不同:指男女双方心里想的不一样。媒劳:媒人徒劳无用。

\r\r

〔20〕 石濑(lài):沙石间的流水。浅(jiān)浅:水快速流动的样子。

\r\r

〔21〕 翩翩:轻快飞行的样子。

\r\r

〔22〕 交不忠:交朋友却不忠诚。怨长:产生的怨恨多。

\r\r

〔23〕 期:约会。不信:不守信用,不赴约。

\r\r

〔24〕 鼂(zhāo):同“朝”,早晨。骋骛(chěngwù):急速奔走。江皋:江岸,江边高地。

\r\r

〔25〕 弭(mǐ)节:停船。渚(zhǔ):水涯。

\r\r

〔26〕 次:栖宿。

\r\r

〔27〕 周:环绕。

\r\r

〔28〕 捐:抛弃。玦(jué):圆形而有缺口的佩玉。玦与“决”同音,有表示决断、决绝之义。

\r\r

〔29〕 遗:留下。醴(lǐ)浦:澧水之滨。醴:同澧,即澧水。

\r\r

〔30〕 芳洲:生长芳草的水洲。杜若:香草名,又名山姜。古人谓服之“令人不忘”。

\r\r

〔31〕 遗(wèi):赠送。下女:下界之女。

\r\r

〔32〕 聊:姑且。逍遥:徘徊。容与:舒闲貌。

\r\r

【赏析】

\r\r

《湘君》与下篇《湘夫人》选自《九歌》,各是祭祀湘水男女神所用的乐歌。古人认为万物有灵,神明主宰着自然,并且与人类一样都有着悲欢离合的感情纠葛。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传说湘君指舜,湘夫人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舜帝南巡,死葬苍梧(湘水发源地),即湘君;二妃追至洞庭,南望哭泣,泪洒竹上,斑斑成痕,绝望中投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湘夫人。当远古人们把湘水神明寄托于人类的君主时,就将对自然的崇拜与对先祖的崇敬融为一体而使神明形象具有了现实的丰满血肉与情感,也使得神话传说更具有亲切感。

\r\r

楚国祭祀载歌载舞,以歌舞娱神,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

\r\r

本篇以湘夫人的口气表现湘水女神对湘君的怀恋,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第一节写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她们打扮得宜、乘着精美轻快的桂舟,沿着安静无波的沅、湘、江水,去迎接湘君;第二节写湘夫人想象湘君必然也乘华美的快船前来相会,但久未到达,借湘夫人身边的侍女的流泪潺湲烘托湘夫人心中的失望与哀怨;第三节以冰雪比喻洞庭湖水的澄澈,其实也暗指失望的湘夫人内心的悲凉,且薜荔缘木而生,芙蓉盛开于水中,可却到树上拔芙蓉、到水里采薜荔,正是反衬出湘夫人想与湘君相会却不能实现的无奈;进而对湘君产生怨恨,对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怀疑;第四节写湘夫人内心矛盾与挣扎,她独自来到约会的地点,只看到鸟栖宿于屋、水环绕于堂的凄凉寂静场景,于绝望之下产生了决绝之情,但情深婉转又如何能一绝了之,心中痛苦,柔情寸断。全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景物描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湘夫人的性格得到完满的表现。文笔细腻,情韵悠长。

\r\r

湘 夫 人

\r\r

帝子〔1〕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2〕。嫋嫋〔3〕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4〕。白薠兮骋望〔5〕,与佳期兮夕张〔6〕。鸟何萃〔7〕兮苹中,罾〔8〕何为兮木上?

\r\r

沅有茝兮醴〔9〕有兰,思公子〔10〕兮未敢言。荒忽〔11〕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12〕。

\r\r

麋〔13〕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14〕?朝驰余马兮江皋〔15〕,夕济兮西澨〔16〕。闻佳人〔17〕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r\r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18〕。荪壁兮紫坛〔19〕,匊芳椒〔20〕兮成堂。桂栋兮兰橑〔21〕,辛夷楣兮药〔22〕房。罔薜荔兮为帷〔23〕,擗蕙櫋〔24〕兮既张。白玉兮为镇〔25〕,疏石兰〔26〕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27〕。合百草兮实〔28〕庭,建芳馨兮庑〔29〕门。九嶷缤〔30〕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31〕。

\r\r

捐余袂〔32〕兮江中,遗余褋〔33〕兮醴浦。搴汀〔34〕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35〕。时不可兮骤得〔36〕,聊逍遥兮容与!

\r\r

【注释】

\r\r

〔1〕 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古代帝子与公子一样,不限于男性。

\r\r

〔2〕 眇(miǎo)眇:极目远视、望而不见的样子。愁予:使我忧愁。

\r\r

〔3〕 嫋(niǎo)嫋:绵长不绝的样子。这里指吹拂貌。又作袅袅。

\r\r

〔4〕 波:生波。下:落。

\r\r

〔5〕 薠(fán):一种近水生的秋草。骋望:纵目而望。

\r\r

〔6〕 与:数、计算。佳期:约好的会面时间。张:陈设。

\r\r

〔7〕 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

\r\r

〔8〕 罾(zēng):捕鱼的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r\r

〔9〕 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茝(chǎi):白芷,一种香草。醴(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

\r\r

〔10〕 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r\r

〔11〕 荒忽:不分明的样子。

\r\r

〔12〕 潺湲:水流的样子。

\r\r

〔13〕 麋:兽名,似鹿。这里是湘君称呼湘夫人。

\r\r

〔14〕 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r\r

〔15〕 皋:水边高地。

\r\r

〔16〕 澨(shì):水边。

\r\r

〔17〕 佳人:美人,古代合乎理想的人都可称佳人,不限男女。此处湘君称呼湘夫人。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往。

\r\r

〔18〕 葺:编草盖房子。盖:指屋顶。

\r\r

〔19〕 荪(sūn)壁:用荪草饰壁。荪:一种香草。紫:紫贝,水产的宝物。坛:中庭。

\r\r

〔20〕 匊:古“播”字。作布解。椒:即花椒,芸香科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r\r

〔21〕 栋:屋栋,屋脊柱。橑(lǎo):屋椽(chuán)。

\r\r

〔22〕 辛夷:木名,初春开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

\r\r

〔23〕 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

\r\r

〔24〕 擗(pǐ):掰开。蕙:一种香草。櫋(mián):隔扇。

\r\r

〔25〕 镇:镇压座席之物。

\r\r

〔26〕 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

\r\r

〔27〕 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

\r\r

〔28〕 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实。

\r\r

〔29〕 馨:能够远闻的香。庑(wǔ):走廊。

\r\r

〔30〕 九嶷(yí):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多的样子。

\r\r

〔31〕 灵:神。如云:形容众多。

\r\r

〔32〕 袂(mèi):衣袖。

\r\r

〔33〕 褋(dié):《方言》: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禅衣即女子内衣,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这是古时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

\r\r

〔34〕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r\r

〔35〕 远者:指湘夫人。

\r\r

〔36〕 骤得:数得,屡得。

\r\r

【鉴赏】

\r\r

《湘夫人》是由男性祭师主唱、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的乐歌。与《湘君》在内容上、结构上有相同,也有变化。

\r\r

《湘夫人》同样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和不渝的情感。而洞庭湖畔烟波杳渺、竹林幽翳,更烘托出神话传说的凄美哀婉。

\r\r

这首诗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未能与湘夫人会面的失望与惆怅。“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与前首的“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能如愿的特殊表达,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思公子兮未敢言”与前首的“隐思君兮陫侧”相呼应,表达出两人同样热烈而深挚却难以宣之于口的爱情。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摹写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第二层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湘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三层与《湘君》中湘夫人久候不至而担心猜疑不同的是,湘君想象与湘夫人会面后要为两人共同生活而精心装扮华美芬芳的居所,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同时又反衬出湘夫人独自等待时环境的凄凉,更让读者平添两人未能如愿见面的深深遗憾。最后一段与《湘君》的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r\r

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r\r 上古神话\r\r

上古神话是原始初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想象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

\r\r

中国的上古神话主要指保存于先秦和汉代典籍中的、远古以来的各种神话传说,是了解中华民族产生历史和文化特点的重要史料来源,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r\r

中国上古神话的内容包括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自然神话以自然力、自然物为中心,反映原始初民对自然从敬畏到试图探索了解的心理历程;创世神话试图解释世界和人类的起源;英雄神话则是半神半人的先祖神,或者带领人民战胜自然,或者带领部族战争,都具有极大的能力和能量;而传奇神话则是关于异域奇闻、怪人神物的神奇传说,反映远古人民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愿望,表现出惊人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

\r\r

上古神话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但是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加以历史化、宗教化和文学化改造,保留的原始面貌较少。保存上古神话较多的先秦典籍有《山海经》《庄子》《楚辞》《诗经》以及汉代的《淮南子》《列子》等。

\r\r 山 海 经\r\r

北山经·精卫填海

\r\r

发鸠之山〔1〕,其上多柘木〔2〕,有鸟焉,其状如乌〔3〕,文首〔4〕、白喙〔5〕、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6〕。是炎帝之少女〔7〕,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8〕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9〕于东海。

\r\r

【注释】

\r\r

〔1〕 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r\r

〔2〕 柘(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r\r

〔3〕 状:形状。乌:乌鸦。

\r\r

〔4〕 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r\r

〔5〕 喙(huì):鸟嘴。

\r\r

〔6〕 其鸣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精卫”。詨:呼叫。

\r\r

〔7〕 是:这。炎帝之少女: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

\r\r

〔8〕 故:所以。

\r\r

〔9〕 湮(yīn):填塞。

\r\r

【鉴赏】

\r\r

精卫,鸟名,又名誓鸟、冤禽、志鸟,俗称帝女雀。这则神话,属自然神话,反映了上古时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先民们与自然抗争的勇气。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描绘了精卫鸟的形状特点,再介绍这鸟儿的不凡而令人悲伤的来历和故事,精卫鸟以小小身躯,衔石子与树枝投入大海,试图填平大海,为自己复仇,也为了不再有溺于东海的悲剧发生。故事以浩瀚的海洋为背景烘托出弱小然而伟岸的精卫鸟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坚强勇敢、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语言精炼,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奠定了中国叙事艺术的良好传统。

\r\r

海内经·鲧禹治水

\r\r

洪水滔天,鲧〔1〕窃帝之息壤〔2〕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3〕。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4〕。

\r\r

【注释】

\r\r

〔1〕 鲧(gǔn):人名,禹的父亲。

\r\r

〔2〕 帝:指天帝。息壤:一种传说中的会不停生长的神土。息:有生长的意义。

\r\r

〔3〕 祝融:火神之名。羽郊:羽山的近郊。

\r\r

〔4〕 卒:最后,最终。布:同“敷”,铺陈。九州:古时分中国为九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

\r\r

【鉴赏】

\r\r

这则神话反映了上古尧舜时期的洪水泛滥。它所包含的叙述元素有治水的智慧:由堵而疏;有上古帝王之间的权力斗争:鲧作为舜的臣下,行事不待帝命,且窃帝之息壤,事败,被舜帝所杀;鲧复生禹,终于治水定九州:这里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有父子相继与恶劣自然搏斗终于胜利;有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方法。从这则神话中还可以寻绎上古巫术的痕迹。禹的诞生,有典籍如《史记》《吴越春秋》《竹书纪年》等认为是由大禹的母亲女嬉孕育所生。另一说则认为大禹生于父亲鲧之腹,“复”通假为“腹”。“鲧殛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路史后纪》,注引《归藏·启噬》)

\r\r

神话传说通常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与某种社会风俗或宗教仪式相联系。鲧复生禹的传说,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几代禹王的传说有关;有学者则认为这可能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出现的“产翁制”的表现;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原始交感巫术思维的体现:通过杀死神王或人从而获得该神或该人的能力。

\r\r

故事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想象奇特,语言精炼,叙述生动,表现出先民们超凡的叙事能力。

\r\r 淮 南 子\r\r

览冥训·女娲补天

\r\r

往古之时,四极废〔1〕,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2〕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3〕,鸷鸟攫〔4〕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5〕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6〕,积芦灰以止〔7〕。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8〕死,颛民生。

\r\r

【注释】

\r\r

〔1〕 四极:天的四边。废:坏,指四极折断,天塌下来。

\r\r

〔2〕 爁(lǎn)焱:大火延绵貌。

\r\r

〔3〕 颛(zhuān):善。颛民,善良的人民。

\r\r

〔4〕 鸷鸟:凶猛的鸟。攫(jué):以爪抓取。

\r\r

〔5〕 鼇(áo):大龟。

\r\r

〔6〕 黑龙:传说水中精怪。冀州:古九州之一,黄河流域中原地带。

\r\r

〔7〕 :泛滥的洪水。

\r\r

〔8〕 狡虫:凶猛的怪兽。

\r\r

【鉴赏】

\r\r

女娲,女神名。传说人头蛇身,化育万物,是始祖神。这则神话应该产生于母系氏族时代,歌颂的是无所不能、经天纬地的女性英雄——女娲,反映了母系氏族时代对女性力量与智慧的崇拜。《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女娲神,女娲原型是“蛙”,以一夜春雨蝌蚪遍地,象征着原始人渴盼的繁殖能力,是原始时期生殖崇拜的体现。故而《山海经》说她“一日七十化”,即是对女娲作为母神化育万民的崇拜。只是在父系氏族兴起之后,女娲神被描述为人首蛇身,成为伏羲氏的妹妹,辅助伏羲氏,兄妹成婚共同繁衍人类。传说女娲死后成为最早的高禖神之一,民间尊为“送子娘娘”。

\r\r

补天的五色石,五色,大概源于对天上云彩、霞光、彩虹等的联想,以石补天,则多少反映了原始人的灵石崇拜,可能还因为看过天上落下的陨石,所以他们想象补天的材料是灵石。

\r\r

这则神话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饬,朗朗上口。

\r\r

本经训·后羿射日

\r\r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1〕、凿齿〔2〕、九婴〔3〕、大风〔4〕、封豨〔5〕、修蛇〔6〕,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7〕之野,杀九婴于凶水〔8〕之上,缴大风于青丘〔9〕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10〕,禽封豨于桑林〔11〕,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r\r

【注释】

\r\r

〔1〕 猰貐(yàyǔ):怪兽名,传说状如龙首,或谓似狸,行走极快,能吃人。叫声似婴儿啼哭。

\r\r

〔2〕 凿齿:怪兽名,传说齿长三尺,形状像凿子,露在下巴外面,能操持戈矛等武器。

\r\r

〔3〕 九婴:传说是一种长着九个头的怪兽,能喷水吐火。

\r\r

〔4〕 大风:传说中的凶猛的大鸟,它一飞过,就伴有大风,能毁坏住房。

\r\r

〔5〕 封豨(xī):大野猪。

\r\r

〔6〕 修蛇:长而大的蟒蛇。这些都是上古传说中的怪物。

\r\r

〔7〕 畴华:南方水泽名。

\r\r

〔8〕 凶水:北方水名。

\r\r

〔9〕 青丘:水泽名,在东方。

\r\r

〔10〕 洞庭:即今之洞庭湖。

\r\r

〔11〕 禽:同“擒”。桑林:地名,大概在中原一带,传说商汤曾在此求雨。

\r\r

【鉴赏】

\r\r

羿是上古东夷地区一善射的氏族。不同神话中所指的后羿,是这一氏族不同时代的首领。此处后羿即尧时羿。关于羿的传说极多,整合各种传说,基本可以认为羿是上古东夷的一个善于射箭、勇敢善战的部族,最早的记载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弓箭的发明扩大了原始人的生活范围,保证了食物来源,是人类技术进步的显著标志,神话中包含了对弓箭的崇拜和对善于使用弓箭的英雄的崇敬。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在二万八千年前就已经使用弓箭了,是世界最早制造弓箭的。也有学者认为“羿射十日”是古代历法调整的影射说法。

\r\r

这则神话在长期的流传中被润色,相对于《山海经》中的神话而言,它的语言更丰富,句式整饬,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带有韵文朗朗上口的特点。

\r\r
\r

论《诗经》“经”的意义

作者:乔清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把“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称为现代诗经学或现代诗学。它的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对于其中篇章和其他的爱情、婚姻、家庭、劳作、军事题材的诗有什么区别,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普遍说明不够不透甚或阙如。《诗经》既然叫“经”,则我们对它有更多的文化期待,亦属顺理成章,可现代诗学并不能满足我们这个愿望。事实上,《诗》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今天应当给它一个“经”的定位,这其实也是恢复它原有的地位。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教化、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这叫“诗教”。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谓是对《诗》作为经的作用的最早最精练的说明。《礼记》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经》通过比喻、联想等文学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在性情、人格与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塑造。把《诗》作为经就是把它作为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文明传统的典籍对待。

《诗经》是中华文化重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源头。《论语》讲“为政以德”。《大学》三纲领第一条就是“明明德”,首个“明”是动词,义为彰显;次“明”是形容词,义为光明。在儒家文化中,道德具有照耀和温暖天下的作用。那么,“明德”“明明德”的概念来自何处?《大雅·皇矣》有“帝迁明德”“予怀明德”,当是“明德”的来源(“明德惟馨”出于古文《尚书》,此处不用)。此篇又有“其德克明”一句,《尚书·尧典》也有“克明俊德”一句,这两个“明”都是动词。“明明德”当为“克明”与“明德”的结合。从历史线索来看,从上古先秦到汉唐宋明,“明明德”的思想一以贯之。从《诗经》《尚书》到《论语》《大学》,再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元代科举以《集注》为准,“明明德”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明明德”就属于根与魂的范畴,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命脉所系。《诗经》是中华民族重德传统的源头。不仅如此,诗教还一直扩展至朝鲜半岛、越南、日本,成为东亚共同的精神财富。

“子曰诗云”也具有重要的经学意义。“子曰诗云”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文体、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教化方式。《大学》《中庸》《孟子》中常见这种行文方式。通常是先说“子曰”,接着说“《诗》云”;“子曰”是观点,“诗云”是用《诗》作为论据。从诠释学的观点来看,引用、解释和使用本质上是统一的。孔曾思孟对《诗经》的运用表达了他们对《诗》的理解,他们的理解开拓了《诗》涵养性情、教化民风的意义边界,由此构成的意义世界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从“经”的角度看,通常被视为修辞手法的赋、比、兴,其实是反映人的存在方式的手法。《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兴类似电影中由远渐近、渐近,然后出现人的镜头的表现方式。通过自然场景引出人,透露出人存在于自然,与自然具有关联的内涵。《毛诗》即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郑玄提出:“仁,爱人以及物。”贾公彦解释道:“云‘仁,爱人以及物’者,仁者内善于心,外及于物,谓若《行苇》诗美成王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是爱人及于苇,苇即物也。”孔颖达说:“作《行苇》诗者,言忠诚而笃厚也。言周家积世能为忠诚笃厚之行,其仁恩及于草木。以草木之微,尚加爱惜,况在于人,爱之必甚。”古人把《诗》作为经,引申出“仁,爱人以及物”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文学”这个词很有意思,中文中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孔门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子夏列在文学科。子夏是以传经著称的,所以这里的“文学”其实就是文献、文化,再具体说是经学之义。在欧洲文化中,文学(literature)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分化以后,“文学”概念得到重新整合,演化为文学专业意义的文学。这种新“文学”概念只剩下《论语》“文学”概念的一部分内涵,“五四”以来的诗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并定义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它的解释史。比如上引《行苇》一段,就因为只把它作为没有实质意义的修辞,不得不割去其中凝结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维,也就了无余韵了。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于封建伦理和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缺乏辨别的弊端。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剔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后,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金科玉律,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种认识不可不谓犀利,但也难说就不偏激。“思无邪”乃孔子所说,“温柔敦厚”系《礼记》记载,“经夫妇”一段则出自毛诗序,上述说法意味着《诗经》从孔子开始就讲错了,历史上《诗经》解释全无价值。照这么下来,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讲的?况且,把《诗经》仅视作文学作品,甚至把其中的一些篇目视为爱情诗也不符合历史。古代帝王都是要学《诗经》的。不给他们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的中正情感,而是讲爱情,那不是把他往亡国的道路上引?直到北宋,程颐还强调“《关雎》《麟趾》之意”,强调的是夫妇家庭之道。不懂这些就很难理解《诗》,当然也难以深入地理解理学。《诗经》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传统、文明传统的第一部诗歌形式的经典,现代诗学之所以体现不出“经”的韵味,问题就出在它只把《诗经》作文学看,抽空了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这么说,是否意味着现代《诗经》学全无价值,应该放弃呢?倒也不必。客观、公允地说,一代有一代的《诗经》学,每一代《诗经》学都有其价值与地位。现代《诗经》学截断众流,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无任何文化价值观负载的清爽的《诗经》面目,是它的特点和成就;但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诗经》解释,则不免僭越。古人不可轻易否定。同样,我们也不轻易否定现代诗学。

在《诗》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有两种真实,一是“源的真实”,一是“流的真实”。前者指诗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经》学认为《关雎》的主题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为是颂“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篇兼备美刺两说。可是,无论美、刺,皆非爱情。这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作为经的《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是诗教。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既是诗义不断被“发现”的过程,实质上又是诗义不断被“建构”的历史;既是《诗》作为“经”发挥作用的历史,实质上又是其上升为“经”的历史。《诗经》实在地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形态,所以,《诗经》诠释史与其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道术为天下裂”的学科分隔。研究哲学不从文学中找材料,往往遗漏了“仁,爱人以及物”一类的重要史料;研究文学不做哲学提升,淡化了诗的韵味;总之都没有把传统文化的优秀处展示出来。看来,今后研究《诗经》,不树立国学、中华文化学、中华文明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学方式,而欲觅得《诗》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