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刚刚得驾驶证,第一次上路开车后的感想

2021年11月27日,从太平开车去柳城。

1、到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前面有车,我开的是二档,着急了,直接踩刹车到底,车熄火了,应该是踩离合到底,点刹车,或者半离合,点刹车,车就不会熄火。(地点:小学后面路口。)熄火后,记得打火要直接打,不能扭钥匙回头再打火。

2、在新街路口,遇到行人可以半离合走,随时准备刹车。

3、过老乡政府后,换三档,过加油站换四挡,路直就可以换到五挡,上坡或急弯用三挡或四档开。

4、超车或者变道,打转向灯,观察变道这一侧,后面有车,就让后面车过去线,没车就逐渐小幅度变更车道。不能猛打方向盘。返回原车道,先打右转向灯,也是要观察右边车辆,确定安全后,逐渐小幅度变更到原车道。(这点,实际操作做不到位。)

5、到鸡公山加油站红绿灯路口,红灯是圆的,右转不用等红绿灯,走左右侧车道,观察安全后右转。进入宽宽的道路,这是可以开五档,走好自己的道,不用猛打方向盘,因为速度不行快。

6、到红绿灯左转,被熄火了,启动后,又被熄火,被熄火的原因是太离合太快了。

7、到县委右转到体育馆的时候,打了右转向灯,当时开的是一档,我的左脚是踩离合的,相当于半离合走的,还没有转好弯,有一辆电动车从后面往右超车,我看到我就想刹车 ,我本想踩离合同时踩刹车的,却听到发动机空转的声音。踩对油门了,幸好离合踩到底。不发生危险。(记得转弯过程中,脚放在刹车踏板上 ,不要加油 ,转弯就给油。)

8、今天停车看到转速表指针在0,我以为是熄火了,我直接打火,听到声音不对劲,才明白,车没有熄火,操作错了。

9、侧方位停车,两头有车不敢停,怕剐蹭。

10、路口左转是应该靠左边路左转,不能占右转的路。

11、遇到有一个球从一户人家里滚出来,当时是一个成年人想去捡球 ,我当时没有意识要刹车减速,如果是小孩来捡球就危险了。(遇到这种情况就点杀,让速度慢下来,缓慢通过。)

12、倒车入库:今天倒车入库,有师傅指点,五、六才把车倒好,真难呀!

没想到学车考驾照,让我得到了那么多的职场感悟

真实案例:2016年10月份我报考C1驾照,学车历程一年多,和我同期一起学车的车友在三个月内就拿到了驾照,但是我整整学了一年才拿到了驾照。

为什么学了那么久?因为我一直过不了科目二,科目二一共考了四次,第四次考试才顺利过关,所以直到一年后才拿到驾照。

回顾整个学车历程,我发现学车和混职场一样,居然存在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突破恐慌区

家里的车早在2010年时就买了,买了车后一直是先生在开,很多朋友认为既然家里有车,那我肯定是要学驾照的。可是我一直认为学车属于我的恐慌区范围内,对于这个区域内的东西我是不敢靠近的。

2016年时,我正好在上半年把一个重要的目标给完成了,觉得下半年无所事事,得找点事情做做,那时正好先生出差,我下班回家无人接送,心想要是自己会开车多好,不然车停在车库没人用,每天自己还要打的回家,真是属于双重浪费,干脆趁这期间把车给学了,于是心一横就报名了。

为什么说学车是突破我的恐慌区呢?

我们可以把学习范围分为三个区域:

一个是舒适区,就是你非常熟练、几乎是下意识就可以完成得比较好的事情;

中间是学习区,就是有一些挑战,但只要踮踮脚、加把劲、努努力就可以掌握;

最外层的是恐慌区,远远超出你的能力,当前非常难以掌握。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舒适区就像我们吃饭时右手拿筷子夹菜,学习区就像是左手拿筷子夹菜,恐慌区就是你左手拿筷子夹一粒花生米。

再比如学车,学车第一天教练会让学员练习转方向盘和踩离合,这属于舒适区,等方向盘和踩离合学好后,教练会让学员试着一档上路,这属于学习区范畴,等真正开车放5档上路时这就是属于大部分学员的恐慌区了。

大部分知识管理的专家认为学习一定是先从学习区慢慢练习然后过渡到恐慌区,按照循序渐进的渐变方式来,但通过此次学车我发现这个规律其实也是可以反着来,突破恐慌区后的好处是突破思维障碍,觉得唉呀,原来如此没啥大不了的。

很多人会恐慌,是因为自己把这件事情妖魔化了,在自己的臆想中把这件事情想象得有多么可怕,就像很多不会游泳的人想学游泳一样,就像我学车前认为教练都是骂人很凶的,学车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实一样,但事实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车其实没想象中那么难,对于恐慌区内的东西,一旦真正接触后你会发现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没啥好可怕的。

所以,当自己想学属于恐慌区范畴内东西时,第一步是想清楚为什么你觉得它被你列入了恐慌区,它真的是恐慌区内的东西吗?恐慌不恐慌恐怕只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而已,当自己建立了坚实的心理防线,突破恐慌后你会发现,对于学习区内的东西反而能更有自我效能感,学习时也会更快乐更自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职场上的人而言,需要反思的是自己每天工作8小时的工作内容分布在这三个区域的比例有多少,如果你一直呆在舒适区,做的事情都是驾轻就熟就可以完成,每天在学习区的练习都不足1小时,那么你只是多了十年的工作经历而不是十年的工作经验, 对于自己职业的长期发展是百害而无益的,分分钟都可以让人替代。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我是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言语智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言语智能突出的人能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说得既简单又明了,而语言智能不突出的人却会把简单的一件事情说得无比复杂,而且还让人听得有歧义。

我的言语智能不错,但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动觉智能(指身体协调能力)非常差,所以在未学车前,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是此女动手能力太差,为了避免一直被教练骂,我得找一个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喜欢骂人的教练(社会上的共识是学车教练都很喜欢骂学员),所以通过朋友的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教练。

在没有上车前我就一直不停反复的向他灌输一个概念--我的动手能力很差,我很笨,你不要骂我。可是当我接触了许多一起学车的车友后,我发现我的动手能力并不像我自己想象的那么差,有许多男车友的动手能力甚至都不如自己,那个时候我自信心爆棚,向教练吹嘘说“看来我的动手能力没那么差呀,XX还不如我呢。”这时候教练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给自己贴标签就是为了让我少骂骂你。”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给自己贴标签,就是自我设限,给自己找一个不会的正当理由,比如这个我不会,那个我不行,所以你得帮我,其实就是变相的逃避和不负责任,不再尝试,以进为退,长此以往,某方面的能力真就退化了。

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有三个,要么自卑承认自己不行;要么装个性,我就这样,爱咋咋地;要么装清高,没什么,看不起什么。

给自己贴标签其实就是妨碍了自我成长,如果一个人对事物丧失了热情和好奇心,他是永远也走不远的。

认清动机,保持乐观的心态

什么是动机?动机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自然持续的想法和偏好,驱动、和决定个人行为,通俗讲动机就是指目的。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如果动机不明,那么事情的结果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不管是冰山理论还是洋葱模型,都说明了动机才是一件事情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因素,我当初考驾照,纯属一时冲动,动机并不明,并没有想好拿到驾照真的一定要开车,所以当科目二考了二次未过我非常想放弃,可是先生一直鼓励我要相信自己,他觉得我之所以过不了科目二并不是技能问题而是心态问题。

科二考了三次未过,在第四次考试时我认真想了下,为什么我一定要拿到驾照?那是因为自己内心还是认同“开车是现代人必会的技能”这个观点,也是为了自己有个多样性的选择,就像以前猎头推荐远的工作单位时,我会觉得距离太远不方便照顾孩子,如果我会开车是不是多了一个可能性?

即使我拿到驾照暂时不开,但以后万一有什么事情必须开呢?想清楚这点后我觉得就是第四次再不过,我还有第五次机会(科目二可以考五次),如果真是五次都不能过,那么就像我朋友所说“如果你真考不到驾照,说明你不适合开车,你就不要出去害人了。”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当心理状况好了后,结果就真的考过了。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