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骑士-月光 出击!pid_59596413
舰长,今晚的任务,琪亚娜不想去了~琪亚娜想陪陪舰长。pid_60626576
傲视一切~pid_61215922
看腿!pid__64293722
演员冯兵杀青的那一天,张译想找他提前对词和排练走位。但《狂飙》剧组工作人员快翻遍了医院的场地,也没找到他。
准确地说,张译要找的那个人,不是演员冯兵,而是剧中与他对戏的杀手“老默”(角色全名为陈金默)。
老默去哪了?
老默,早就离开了那个拥挤的、热闹的演员休息舱。他背向人群,独自拖着一把椅子走过走廊,走啊,最终在病房区停下来。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安静地看剧本。这一场戏,杀手老默将要留下女儿,死在医院。
孤独,是演员冯兵进组以来的状态,不是本性,而是刻意去贴合角色的孤僻。晚上就要开拍最后一场戏,冯兵在准备,在酝酿,在赎罪,在告别。
一个背负着多条人命的杀手,无法摆脱高启强(张颂文饰)的控制,在一次任务失败后,决然自戕,以保全人质女儿,也保护了既是恩人也是敌人的警察安欣(张译饰)。
“杀人机器”,是老默在《狂飙》剧本中的工具属性,但因为这个角色的战斗力、人格魅力以及与女儿相处时的反差温馨感,这个杀人前吃一根棒棒糖的老默,甚至被一些观众评价为“《狂飙》中最令人意难平的角色”。
陈金默
演一个反派的意义是什么?冯兵告诉南风窗:“绝不是为了演一个杀手而去‘杀人’,那就丧失这个角色作为人的意义了。”
一个反派,首先是一个人,才会有角色的弧光。
这些年,军人出身的演员冯兵,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不少反派:《狂飙》中的老默、《猎罪图鉴》里的骗婚杀人犯曹栋、《特战荣耀》里的毒贩坤猛、《双探》里的绑匪那海……他在饰演这些坏角色时,一直在思考和代入,一个人为什么会变坏,坏人的人生是怎么样的,怎么“成为”而不是表演一个坏人……
冯兵在《猎罪图鉴》中饰演杀人犯曹栋
《狂飙》完结之后,冯兵告诉了南风窗,他的思考。
但思考再往前一步,不是表演技法完善,而是一个演员潜入生活、又跃出水面的方,是一个人和世界的相处、相照。
杀手之爱,之悲剧回到那个病房区,那个幽暗的空间,角色的孤僻、偏执、决绝,正肆意地滋生。
而演员冯兵要做的,是将那份暗黑力量紧紧攥住,无声地收进身体里。直到场记板打响,他才会把老默以卵击石般的爆发力释放出来。
在《狂飙》第25集,杀手老默中了警察的埋伏,但他早已事先将炸弹捆绑在自己身上。这似乎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警匪双方早已在原地搓手等待,在经过“狸猫换太子”的戏份后,双方才亮明身份,亮出枪口。
但老默的枪口并未指向对方。因为对方,是警察安欣,曾经点亮自己世界的恩人。
老默曾受恩于安欣,始终对他报以善意
在遇到安欣前,“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对于犯人老默来说,几乎没有意义。但当安欣告知老默,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女儿在等着他出狱的那一刻,老默的眼睛史无前例地一瞬间透亮,“我有一个女儿,我有活下去的必要”。
从拿到剧本到建立人物,冯兵一直在填充这个角色的特质和使命,不只把老默当作反派,更要当作人来呈现。
老默是恶人,但他也有作为父亲的温柔、作为兄弟的情义。最初一接到《狂飙》的剧本,冯兵就爱上了老默这个暗黑的角色背后那一丝绝望的光亮。“我必须得演这人物,太喜欢他了。”冯兵说。
进组前,他做了大量功课。
阅读真实案例的资料,向在公检法系统工作的战友请教,尽可能接触真实案件的当事人,去弄清“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冯兵找到在福利院工作的朋友,去倾听一件件发生在福利院里的故事,到那里去走,去感受一名父亲和被寄养在福利院的孩子重聚后的连接和责任。
老默和女儿黄瑶
这些前期的准备,是冯兵在剧本之上做的加法。
“告诉老默,我想吃鱼了。”《狂飙》中,在高启强不召唤的时候,老默是一个普通的鱼贩,而在领到老大任务之后,老默会毫不手软地杀死一个留有良知的警察,杀死一个向自己释放善意的老人,绽放出心狠手辣、精准职业的杀手本性。
在最普通的鱼贩,和最职业的杀手之间,老默还有一个女儿。
女儿告诉他:在你不开心的时候,吃一根棒棒糖就好了。最后,老默去“执行任务”之前,都会给自己剥开一颗棒棒糖。
绝地暗黑中,仍保留一丝人性,老默的这丝人性不保留地献给了自己的女儿和恩人。为高启强杀人,为女儿入瓮,为安欣自戕。
老默在执行最后一次杀人任务前剥开一根棒棒糖
杀手老默的故事,有着如《麦克白》罪与恩的矛盾性,这是人物的内核,也注定了人物最终会滑落到古典戏剧的悲剧中去。
这种内核不需用大量的动作和语言呈现。在导演喊“开机”后,冯兵反而用减法,将老默的情绪向内收,只用杀人时候的冷静与空洞、得知背叛自己的前女友已死亡时情绪复杂的苦笑、望向女儿时的温柔和无措,与面对恩人时的敬重,见微知著般,用微表情和眼神来呈现老默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有戏”,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瞪眼、撇嘴、咆哮。
但一切的内收,都在最后那一场警匪对峙的戏份中爆发。无论是求死赎罪的决绝,还是保全恩人和女儿的情义,都被老默声嘶力竭地释放了出来。
冯兵的最后一场戏,与警方对峙
一朵黑色的恶谷之花,最后一次绽放。
敲碎自己,塑造人物拍完这场自杀戏份后,张译和冯兵仍沉浸在角色当中,导演的一声“咔”,意味着冯兵在《狂飙》中戏份的杀青。该告别老默了。
当晚,冯兵安静地换回便服后,坐上了车,离开了片场。
回到宾馆,为了缓冲抽离角色的痛苦,他在房间里听着音乐,平静地坐着,几乎一个通宵,他都在等待夜晚的离开,也在等待角色从自己身上的抽离。
第二天,他就坐着飞机回到了山东。他在青岛和朋友出海,后来又回到北京,爬了香山。在一个多星期里,他用各种自己在生活中喜欢的事,去填充角色抽离之后的空虚,让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回归到日常。
整顿之后,他如常地进入不同剧组拍戏。
直到3年后的今天,《狂飙》作为今年开年的“现象级”爆款剧,老默重新回来。而“告诉老默,我想吃鱼了”,也成为了一个网络流行梗。
冯兵所饰演的杀手“老默”,终于成功地被观众记住了。
有人夸赞冯兵演技的细腻,有人欣赏“老默”的重情义,也有人批评“杀人工具”的血腥。资深影评人梅雪风发博文认为,老默是剧中最完整的人物,“着墨不多却很有感染力的人物”,兼具动物性和道德感。
《狂飙》剧照
一名刑警也私信冯兵说,自己父亲是一名70多岁的退休老刑警,“老默”和老刑警年轻时办结过的一个案子犯人很像,表达和情绪也一模一样。这位老刑警观众,还因此断言,被儿子转达给冯兵:“要么这个人(演员)就在监狱蹲过,要么就是说这人就是干这行了。”
虽然是一句带着玩笑和略微冒犯的话,但冯兵依然很感动与开心,因为自己的演绎得到了老刑警的认可。
他在回复私信里表达了质朴的感谢,“只是工作而已,我继续努力”。
“老默”下线的情节播出当天,冯兵在微博上发了一段长文,向“老默”正式道别。
演员冯兵,在现实中当过16年兵,却一直在电视剧中演反派。这篇长文中,他写道:“能接到你这样的角色很不容易,我几乎是敲碎了自己,才塑造成了你。”
采访中,冯兵告诉南风窗,敲下那些文字的时候,自己已是崩溃不已。他现在依然不敢去看《狂飙》,因为他害怕,“老默”的状态会回到自己身上。
或许也因为,角色呈现的状态,已经满足了自己的预期。
“老默”之后,有人告诉冯兵:你红了。但冯兵却没有太大感觉:“我真不知道什么叫‘红’,我也不知道‘红’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但我希望大家喜欢‘陈金默’。”
跟本人相比,冯兵还是希望自己的角色能被观众熟知。角色身份,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一道安全的墙,他不希望把这道墙打破。
冯兵
墙后的冯兵,养猫养狗,也爱吃鱼,常常下厨,热爱音乐、游山玩水,喜欢安静,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雪天里,与鹰并肩在成为演员之前,冯兵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已经很多。
2001年,冯兵18岁,入伍当兵,当了整16年的兵之后,在2018年正式退伍。
这一次采访中,冯兵两次提及,18岁当兵时的部队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边防野战军团二连,那里有他无法磨灭的记忆。
冯兵曾入伍当兵16年
北漠的草原和荒地,是这个来自山东淄博古城的孩子从未领略过的广阔。冯兵当时站岗的哨塔,是全内蒙古军区最高的一个。在那里,他见识过沙尘暴的酷烈、风雪天的冷厉,大自然的威严。
他还记得,一个下雪天里,他在站岗。当时特别冷,接近零下30℃,天上下着大雪,雪花落在了头顶的伞上,突然,他的身旁落下了一只鹰。
鹰展开的翅膀约有4米长,爪子肥厚到估计可以捕拎起一只羊。
就这样,人与鹰互不打扰地一同在雪天里伫立着。此情此景,如此寂静,竟然让这个18岁的小兵落泪。
事到如今,冯兵依然很难用语言来解释当时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只是大自然的宏伟、万物的伟大,一下子映衬得人类太渺小了。
这段经历,总让冯兵在日后塑造人物时想起来。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都有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每个生灵都是如此。
怎样将剧本里平面的角色打磨成立体的人物?冯兵的经历告诉自己:一切在时间和生活里寻找。
在北境当兵的经历,让他相比于同龄人,多了许多扎实的生活经历。
早上站岗结束,士兵们就回到营地养羊、喂猪、种菜。在现代化的轮子急剧向前滚动的世纪初,这样能够清楚嗅到泥土气息的生活,反而是一种稀缺。
在内蒙古待了一年多后,冯兵被借调到北京军区空军当通信兵,开始学写小品,获得了不少奖项。后来又到了北京军区空军演出队,从辽阔的天地间钻进了一方舞台,冯兵觉得,少了点什么。
2008年,在演出队期间,他还保留军籍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那时,他把国内国外的电影轮流着看,尤其喜欢现实主义的题材。对现实的关照也慢慢积累起来。
读书时,一位北电的老师问他:“大兵,你最害怕什么?”
“我特别怕我有一天老了,回头想我这一辈子没做出什么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也没有什么能让我有更多回忆的标志,比死还痛苦。”冯兵回答。
他试图在现实生活里找到点什么,哪怕是表演,冯兵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给观众带去点意义,给这广阔的世界创造些价值。
201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他先是回到了演出队,后来又到了空政文工团。当时他想,今后的路要怎么走?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对舞台已经没有了。他渐渐察觉,自己参与的小品,“只表演兴奋点,并不表演过程”,所饰演的角色,状态是“装”出来的,而不是作为本我的真实反应。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无法阐释他对表演的理解。
他曾经向团队里的导演提出过建议,如何优化剧本和人物,如何提升演员的表演,但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后,冯兵出走了。
5年前,他参加完中央电视台的元宵晚会后,当时身上的任务完成了,决定是时候“要重新开始我的人生了”。
一根棒棒糖离开舞台时,冯兵已经35岁,而影视圈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鲜血液涌入,在别人眼里,刚入行的冯兵,“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冯兵有过一段接不到戏的时间。新人入行,他不知道行业环境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找关系、是不是要给钱找渠道才能接到戏,只得到处碰壁。
外界的想法,冯兵可以不在乎。“年龄跟数字,我根本不care这件事情。”冯兵说。但父母的想法,是他最在乎的。
当兵离家16年,冯兵觉得自己对父母有很大的亏欠。在部队的16年里,父亲经历过三次心脏手术,母亲做过一次肠道手术。手术之前,要强的母亲甚至没有通知过冯兵,因为担心影响儿子在部队的工作。但冯兵觉得:“作为儿女来说,这太不称职了。”
父亲的最后一次手术,是在北京一家医院进行的。直到父亲马上要被推进手术室,母亲才打电话来告知他。冯兵收到电话之后,马上请假,跑到医院去陪护。
冯兵能理解父母对自己事业的重视,也曾对父母叮嘱,“有什么事情跟我说一声”。但父母总只是嘴上答应。
从小,父母对冯兵的管教很严格,也对他寄予了期望。当兵的经历,令父母为他感到骄傲。所以,当冯兵脱下军装、在剧组之间流连时,父母劝过他,“换种更稳定的生活”。
“但是我想说,什么叫稳定?”电话里,冯兵开始不断推论:“稳定其实是把双刃剑。我只能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才最重要。”
冯兵不与父母去争论何谓稳定生活,他尊重父母的想法,但也想用行动来告诉父母,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
就像《狂飙》里女儿黄瑶给老默的那一根棒棒糖,代表的是老默人生唯一的一抹亮色。在那段无人知晓的新人演员岁月里,父母的期待和对表演的热爱,就是支撑冯兵坚持做演员的那一根棒棒糖。
今年《狂飙》火了,就是冯兵给父母的一张答卷。今年春节回家,父母每天都在追《狂飙》,但冯兵自己还是不敢看。
母亲追着儿子,让他剧透。冯兵知道剧情,但他调皮地不想告诉父母,卖个关子。
《狂飙》剧照
母亲夸赞了剧里的演员们,也夸赞了冯兵,“反差特别大”。
表演的使命感《狂飙》的成功,让冯兵特别感谢那个在不被看见的时候依然研究表演的自己,人物情感的细腻度和人物特质的颗粒感,造就了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杀手老默。
如今,他还在边演边学。
冯兵是一个留心的人,进入影视行业后,他与众多实力派演员搭过戏。冯兵能够清楚地说出每一个和他对过戏的演员表演风格的不同。
在《狂飙》里,冯兵主要与张译和张颂文搭戏。张译要求严格,对手戏演员的台词都要亲自“捋一捋”,节奏、语速、语调,每一要素都不能掉链子。张颂文相比起来更强调即兴表演,只要不偏离剧本,只要导演不喊“停”,就可以一直演下去。
在《狂飙》中,张颂文和冯兵一起临时合作了一出即兴表演。
当高启强遭到警察和莽村势力夹击的时候,压力陡增的他回到了最初的鱼档,给现在接管鱼档的老默送茶叶,也想重温昔日卖鱼的平淡日子。
临走前,老默突然叫住了高启强,他从夹克口袋里拿出一把棒棒糖,对高启强说:“我女儿说,压力大的时候,吃块糖心情会好一点。”
这本是剧本上没有的情节,是冯兵在现场的自然反应。突然被叫住的张颂文听到话后,接住了这场临时的加戏。他从愣住的状态,瞬间就变成了双眼泛着泪光,然后苦笑,挤出一句话说:“我哪有什么压力?”语气里是黑帮大佬的故作镇定、故作轻松。
冯兵和张颂文的即兴表演
两个演员之间心照不宣的即兴,是两个角色之间关系的神来之笔,演出了一种江湖道义的厚重和细腻。
这种即兴创作,早就在《狂飙》剧组里传染开来,比如有张译设计出了拉起警戒线推着人往外走;贾冰“中弹”不倒地而是瘫在桌子上;高叶用腰带勒张颂文,在楼梯上发飙摔杯子。
采访中,冯兵介绍,《狂飙》的演员们经常为了戏、为了人物角色交流得很畅快。
剧中,“大嫂”陈书婷是唯一替老默说话的人。
两位演员的惺惺相惜,从戏里延伸到戏外。饰演陈书婷的演员高叶,此前已经和冯兵有过合作。这次,高叶对冯兵说:“大兵,你真是和我在《猎罪图鉴》里看到的是完全两个人。”
冯兵和高叶在《猎罪图鉴》中曾有过合作
《狂飙》开播后,看到了高叶的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冯兵也为她感到高兴。
说到剧组里的氛围,冯兵的情绪原本是非常轻快的。但当他说到“还是可以再多一些这样纯粹的演员……”时,突然停顿了一下,然后是一声沉重的叹气。冯兵说:“……给好演员再多一点机会。”
诚然,《狂飙》大热所引起的,不仅是关于剧情和剧作质量的讨论,还有关于普通演员待遇的问题。张颂文早前的一段采访又被人拿出来讨论:“只有0.5%的演员衣食无忧,剩下99.5%的演员,就是我,(每天)工作18个小时左右,收入极低。”
而这一次在电视剧《狂飙》中崛起的一众实力演员,大多数,都曾是那寂寂无名的99.5%。
但经历了前几年烂片充斥和三年疫情,影视行业正慢慢回归良性,文娱领域的优质作品迎来爆发,《狂飙》就是一个范例。冯兵的希望,有实现的可能。
《狂飙》剧照
2023年春节过后,冯兵回到了北京,准备进组。这一两个月,他也已经接到好几个剧本,正在为下一阶段挑选角色,大多还是反派。
冯兵不排斥反派,毕竟“反派带来的是不一样的价值观视角”,但他也期待能接到一个正面形象的角色。
在采访结束后,他准备在家里下厨,招待几个圈内人,一起聊聊剧本、叙叙旧。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黄茗婷
编辑 | 何焰
新媒体编辑 | 吴擎
排版 | 茜雯
【五环之约】
作者:王忆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肆虐,人们已戴着口罩度过第三年。随着2022壬寅虎年春节一起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无疑让这个寒冬变得多彩而热烈。而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更是让我们为一群特殊的运动员怀揣一分期待与骄傲。此时,残奥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将拼搏、奋斗、不屈,连同汗水和热血挥洒得淋漓尽致。正如奥林匹克精神所描述的:“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就在2022年新年钟声敲响前夕,我在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的官方公众号上,看到了“助力冬残奥,残健融合原创歌曲”征集活动。身为一名残障作家,那时我正为残奥运动员们即将在赛场上拼搏而心潮澎湃,我瞬间迸发出一个念头——希望为祖国即将举行的冬残奥会献上一份来自文学工作者的小小的心意。
于是,我不假思索,从一个残障者的角度出发,写下了这首歌开头的第一句:“没有谁能够阻碍,万里之光照耀世界。”作为残障群体,我们多么渴望走出困境,我们也深知,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冲出疾病与困难的重围,任何艰难都不足以阻碍我们与这个光耀的世界交汇。如果说奥运赛场是运动员绽放光彩的舞台,那么现实生活中同样有残障者绽放能量的舞台。近年来,我们更是感受到了国家给予残障事业工作者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于是,我写下:“总有一束光因你而赶来。”在美好的青春里,每个人都是被奋斗之光照耀的一片片璀璨星辰。所以,我在创作歌曲《残健共融拥抱未来》时,把侧重点放在了“残健融合”这一理念上。我运用了“轮椅”“追求”“梦想”“翅膀”这些近乎相反的意象,凸显残障与健全融合的主题。在现实中,轮椅是静态的、有局限性的,然而在文字和韵律中,它有了追求、梦想,甚至有了翅膀,轮椅再次呈现时也就幻化成另一种形态,是激昂向上的,是动态的。
我自出生就被诊断为小脑偏瘫,丧失了行走能力。我只读到中学毕业,后来通过自学、阅读,不断地自我完善,改变了原本平庸无奇的命运。从最初写网络文学,到后来写诗歌,出版诗集,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再到创作长篇小说,经过两年时间打磨写成《冬日焰火》,而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不虚此行来看你》。
记忆犹新的是,在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些人还表示反对,他们觉得一个无法独立的残障人就应该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把简单平凡的日子过好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安慰和帮助。但是,我的心灵和思想不允许我只是一个“活着”的人,灵动的生活、积极的心态、清晰的思路指引着我:你要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你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活着”,在漫长的人生里,必定有一件东西在等待你去探寻。于是,我有幸与文学结缘,开始用最朴素的字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爱”是我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囊括亲情、爱情与友情。“爱”从自我出发,是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我热爱的文学、爱我所爱的一切。这是小爱。我还想把爱传递给广大读者、残奥运动员,传递给城市和世界——也许我们彼此不认识,但通过文字,通过歌声,我们之间产生了共鸣。
文学对我来说是一道理想之光。我用一根手指在写作,我时常把自己敲击键盘的动作,比作我人生赛场上的一场马拉松。我一直在跟自己比赛,跟过去比赛,甚至跟将来比赛,我希望这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比赛。因为那样我便可以一直向着更好的自己奔跑。我用一根手指敲击出一方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且赞赏的人生舞台。我的成长经历一次又一次告诉我,只有不断冲出困境,改变原本毫无生气的命运,你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人生真正的主人。
没有谁能够阻碍
万里之光照耀世界
轮椅追求梦想加快
冰雪纷飞扬起冬奥舞台
总有一束光因你而赶来
我们一起携手向未来
五洲相逢,残健共融
把最炫的翅膀展开
自由飞翔,心潮澎湃
拥抱饱满的热爱
敞开赤诚的胸怀
总有一束光因你而精彩
我们一起携手奔向未来
…………
每一次听到《残健共融拥抱未来》时,我不单单为自己创作了这首歌而感到热血沸腾,更是会想到那些始终奔跑在人生赛场上的坚强不屈的人。当残障人士如同一道道闪亮的光登场,全世界的掌声与欢呼都必然为你而赶来。这让人想到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这世间所有的疫情和灾难终将被人类战胜。正如遇到再凛冽的风雪,运动员们都能够飞扬在绚丽的冬奥舞台。现在就让我们将窗推开,绽放出自己的光彩,碰撞出生命的精彩,牵起手,我们必将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0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