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怀旧」APU的始祖,却是最没存在感的平台——回忆AMD A8-3870K

非常季节,记得要保持平常心~~

Hello大家好我是尤娜,硬件数码爱好者一只。按原计划其实是要给i7-2600K那篇文写后续的,但一样关键道具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迟迟到不了我手边,就只能暂时搁置了……今天的怀旧系列,让我们转投红色阵营,重温当年的初代APU——AMD A8-3870K。

A8-3870K诞生于2011年,与i7-2600K同岁,就连命名方式也十(peng)分(ci)相(xian)似(yi)——然而二者命运却截然不同。由i7-2600K引领的LGA1155平台,至今仍活跃在大部分人手中;而由A8-3870K引领的FM1平台却连“垃圾佬”群体都很早就看不上了,和同期推土机系列一起沦为“i3默秒全”的笑柄。

当年的它到底为什么而生?普通人入手以后是什么样的体验?现在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历史

2006年收购ATI之后,AMD成为当时全球唯一同时具备高性能CPU/GPU研发能力的厂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2年,Intel方凭借Arc独显成为了第二家。在此之后AMD就一直有个计划:推出将CPU与GPU融合的产品,让二者相互补足,实现异构计算加速以发挥最大性能。这从当年AMD的宣传口号“融聚未来”便能看出。

但和后来的Xilinx不同,当年AMD是用现金收购的ATI,这导致公司遭遇了非常严重的现金流问题,事实上后来AMD在CPU领域受到的挫折也甩不开它的影响。辗转来到2011年6月,AMD终于推出第一代加速处理器(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简称APU),代号为Llano(emmmm跟第二年成立的深圳绿巨能撞车了)。

Llano的架构代号Husky,基于羿龙2系列使用的K10改进而来。桌面端首发A8-3800/3850、A6-3600/3650共4款型号;后来9月份又推出了A4-3300/3400。A系列产品线各自区别与定位——

A8系列:对应上代羿龙X4系列,桌面主流定位,4核4线程,搭载拥有400个流处理器的HD 6550D核显;A6系列:仍对应上代羿龙X4系列,桌面主流定位,4核4线程,搭载拥有320个流处理器的HD 6530D核显;A4系列:对应上代羿龙X2系列,桌面入门定位,2核2线程,搭载拥有160个流处理器的HD 6410D核显。

至于对应上代羿龙X6系列(桌面高端定位)的,自然就是再后来10月份发布的推土机家族了。

上述内容放到如今也算是破除了许多谣言——

APU的A是“加速”的意思,并不是“AMD的某些CPU就叫APU”;APU并非AMD“推土机失败后,为了蚕食入门市场,推出以田忌赛马”的产物,它的诞生比推土机更早;APU的A4/6/8命名分级,指的是搭载核显,并不是要碰瓷那边Intel的i3/5/7。实际上下一代APU又推出了A10系列,确实也是搭载的比A8系列更高一级的核显;下下一代倒是出现了某款A10和A8核显一样的情况,也算是“开摆”让上述碰瓷谣言实锤了。CPU-Z

今天本文的主角A8-3870K是FM1平台的旗舰,推出时间较晚来到了2011年12月;它屏蔽核显的版本X4-651K反而出来得更早一些。其针脚个数为905,与前作AM3/同期AM3+(均为938)以及后作FM2(904)均不兼容——一代主板只兼容一代CPU,这不光AMD,Intel历史上也不多见。

我挑选了华硕F1A75-V PRO主板作为它的座驾,这个主板一大特色是拥有DP接口——FM1系列APU和同期2~3代酷睿一样,核显走HDMI接口最多只能输出1080P 60Hz;而想要带动2K显示器必须通过DP接口。

它还拥有图形界面BIOS,比它更晚出的更高端的推土机系列,反而不少还是蓝底白字的复古扁平化BIOS。BIOS支持CPU/核显的自动超频,幅度会因搭配CPU而异。

A8-3870K的CPU默频是3.0GHz,选截图上“OC调节”可一键超频至3.3GHz;核显默频是600MHz,选截图上“GPU Boost”的Turbo/Extreme Mode,可分别一键超频至800/900MHz。

不知为何,CPU在BIOS和Windows里都被识别为A8-3870没有K,实际上它确实是不锁倍频的。截图可见它的指令集与羿龙2系列一样,没有后来推土机支持的SSE4.1/4.2、X、AES等;最那啥的是把三级缓存完全去除了——现在的5600G/5700G砍半已经让不少人不满,谁料当年的AMD下刀更狠。

工艺倒是更新到了格芯32nm,和推土机相同,因此功耗表现肯定还是要优于普遍45nm的羿龙2们的。

(我这个截图是主板自动超频以后的结果,默频应该是3.0GHz)

CPU搭载的核显倒是有一个很正式的名字HD 6550D,现在AMD终于想起给6600H/6800H也给取上了。注意它并没有沿用AMD经典的GCN架构,而是比GCN更加古老的TeraScale 2架构,对应桌面端HD 5000/6000系列独显的。前面已经介绍过它拥有400个流处理器,这个规模与桌面端HD 5570/5670独显一样。

(代号竟然是“相扑”……GPU-Z给错识别成了320个流处理器)

AMD早已于2016年便停止了针对TeraScale 2架构显卡的更新支持。因此这个驱动界面跟上次你们看到的Intel核显一样,非常具备年代感……

对比一下今天的Radeon Settings——

测试平台

我给A8-3870K找来的对手是Intel于第二年(2012年)发布的三代酷睿i3-3225,其基于Sandy Bridge改进而来的Ivy Bridge架构,Intel 22nm工艺,2核4线程主频3.3GHz无加速。最后一位“5”代表它拥有与众不同的核显——HD 4000,比i3-3220/3230们的HD 2500要高出一档(实际不止一档)。主板就是上篇i7-2600K的文里出现过的ROG M5G(Z77芯片组)了,它可以通过内存超频提升酷睿核显性能,而H/B系列主板不行。

内存也还是上篇文里的三星金条。只要了2根,因为我觉得对这个级别的CPU而言,8G双通道已经够了。

搭配的独显,铭瑄GTX 650 Ti Boost曾经专门为它写过文,蓝宝石RX 590在上篇i7-2600K的文里大家也已经见识过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看。另外还有一张著名的亮机卡影驰GT 710冰鳞 1G版,它采用无风扇的纯被动散热设计,外观像一条漂亮的鱼。

(它还有好多个配色,GT 610也有类似外观的。实际上GT 610的2G(业界讹传为1T)“疯牛病”版本是最值得收藏的,但它没有HDMI接口……因此我还是入了GT 710,它的性能也更适合与HD 6550D还有HD 4000对比)

主盘因为我不想重复装系统,故A8-3870K使用了另一块240GB的金泰克盘。这盘的性能相比i3-3225使用的841是要差不少,因此所有应用我都给装在了副盘里,以尽量控制变量。

散热器属于没办法,雅浚G3这种较新的散热器已经不支持AM3/3+还有FM系列平台(也包括Intel的775平台)了,只能采用伴随了我好多年的旧版“”400。它的散热性能比雅浚G3是要差不少的,更接近B3。

然而散热器还不是A8-3870K最要命的问题——目前主流的监控软件,甚至包括AMD自家的OverDrive(现在锐龙系列普遍采用的Ryzen Master的前身),都没法准确读出它的温度!推土机和速龙/羿龙系列也是如此。

我手里这颗A8-3870K可以在1.488V电压下超频到全核3.5GHz并稳定通过AIDA64 FPU测试——此时在玄冰400镇压下,两个传感器显示的温度分别为67/56℃。而待机时呢?67℃那个在7~20℃之间跳,而我光房间室温都有24℃了;56℃那个稳定在33℃附近倒还马虎,但按我的经验,玄冰400并不足以把100W+的它压得如此凉快。

这也是为何我一般都不推荐入手AMD锐龙之前的垃圾。性能弱是其次,最关键你都不知道它有多热。

另外可以看出,尽管与羿龙2同架构,FM1 APU们的超频能力却相当弱。羿龙2的CPU如X4-955,其超频电压拐点普遍在3.6GHz,体质好的上4.0GHz一般都没问题;我这A8-3870K再往上到3.6GHz,就连跑分都会报错了。

(因为我是用Overdrive超的也就是“软超”,所以Cinebench R15显示的还是主板自动超的3.3GHz)

参赛选手最终被我划分成4组——

A8-3870K默频3.0GHz,核显为默频600MHz,搭配1600MHz内存,时序9-9-9-24(后文简称“自动组”);A8-3870K超频至3.5GHz,核显超频至900MHz,搭配1866MHz内存,时序9-9-9-24(后文简称“双超组”);i3-3225,GT 710独显,搭配2133MHz内存,时序10-11-11-30(后文简称“i3独显组”);i3-3225,核显超频至1350MHz,搭配2133MHz内存,时序10-11-11-30(后文简称“i3核显组”)。

FM1平台最大支持1866MHz内存,实际可以通过超外频再提升至2000MHz左右,但这里我选择了维持原状。

自动组之所以仍维持1600MHz,是因为1600MHz的DDR3在当年属于绝对主流(1333普遍都能超1600,但1600也不一定能超1866)。核显性能与内存频率息息相关,我这样做更能还原当年普通用户的体验。

i3核显组之所以选择核显超频+拉高内存频率,是因为HD 4000性能还是太低,这样做可以尽量拉近它与HD 6550D默频还有GT 710的表现。有意思的是这两根三星金条搭配i7-2600K默电是可以稳跑2133MHz CL9的,搭配i3-3225就连加压都不行,必须CL10,看来内存控制器体质也有差距。

这里还是再强调下:内存时序、延迟包括后面DDR4/5时代的分频,并不影响核显性能。核显性能只吃带宽。

跑分

惯例总结放前面,详述放后面,太长不看的同学可以只看总结然后快进。

有些分数的绝对值过高,为了让图表更好看一些,我做了除以10处理。独显基本不会影响到纯CPU部分的分数,因此i3核显组我就只放了图形分数。

先额外来一波喜闻乐见的娱乐大师经典版。自动组的图忘记截了,CPU分数是4W出头,核显在1.1W上下。GT 710独显是9300左右,HD 4000核显在被我超了一通后约7000,这个娱乐程度如何就请看后面了。

双超组CPU可以跑到4.6W以上,比后来的奔腾G5400(基本就是6代i3-6100)都还高了,果然娱乐。核显可以有接近1.6W分,这个成绩跟后来的UHD 630/Vega 3两枚核显比较接近。

篇幅所限,以下若无特殊说明,只放双超组的截图。

CPU-Z跑分因为要用到完整版SSE4.1指令集,只有精简版SSE4A的A8-3870K是明显吃亏的,它的前辈羿龙2也是。即便超频到3.5GHz,单核也才175,还不如上一代Intel最弱的赛扬G530;多核不到700,也就比下一代奔腾G3220强了那么一点点。

Cinebench R15的分数就比较正常了,超频后单核能跑到接近90分,多核347分相当于半个i7-2600K;即便默频时多核也比较接近i3-3225,单核悲剧,毕竟K10架构已经是2007年的了。

我们来简单粗暴算下每GHz的分数,权当“IPC”——

A8-3870K为89/3.5≈25.4;i3-3225为120/3.3≈36.3;打桩机的FX-8320E为107/4.5≈23.8;初代酷睿的X3440为118/4.0≈29.5;酷睿2的E5450为95/3.6≈26.4。

这么看来羿龙2的同频性能在诞生年份其实还不错,即便FM1上三缓已经被砍掉了,相比酷睿2差距也不远。反而是打桩机还没它强(推土机更是比打桩机还要低8~10%),开倒车实锤。

Cinebench R23就别难为它了吧,X指令集都没有的玩意……来跑跑同年代的3DMark 11。

表现还行,但即便双超组物理分数还是没打过i3-3225。图形分数自动组略低于GT 710,双超组就明显要更高;HD 4000在这一块表现比较悲剧,即便双超也只有两位对手的约70%。

新3DMark也来一下,跑压力最低的Fire Strike。这次自动组与GT 710差不多,双超组明显领先;HD 4000的表现回勇了,竟然比GT 710与自动组都要强,这么看来Intel核显倒是有些“战未来”?

Time Spy跑不了,HD 6550D和HD 4000都不支持DX12。GT 710倒是支持。

最终幻想15也跑不了,它要求CPU必须完整支持SSE4.1才能打开。i3-3225是可以跑的,推土机/初代酷睿也可以跑,可见羿龙2是真的属于过时架构了。(其实酷睿2 45nm的版本也可以跑,但跑不了后文的起源、2077们)

办公

看完前面的跑分,相信无论A饭还是A黑同学都要震怒了。堂堂旗舰的A8还超了频,结果大多分数仍打不过对面的i3——这放今天大概相当于Intel把13代酷睿从i3到i9全铺满货了,结果AMD只能拿出来一套上限是R5-5600G的系列产品来与之竞争。那它还靠什么立足市场,就凭一个强一截的核显吗?

别急,现在让我们请出PCMark 8,没错就是笔记本评测文里常客——PCMark 10的上一代。由于已经属于过时套件,现在它在UL官网是免费下载+激活的,头条限制不能发链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

PCMark 8激活后的完整版包括了家用(Home)、办公(Work)、创意(Creative)三个主要场景;每个场景又拥有常规(conventional)和加速(accelerated)两个运行选项,后者可通过调用GPU里的OpenCL模块,为每个场景里面的任务加速以提升性能。多提一嘴,这三个场景各自在笔记本上还可以进行续航测试,而且测出来的成绩相比今天PCMark 10还有Mobile Mark们,是要更贴近实际使用情况的。

家用场景,A8-3870K自动组与双超组均不敌i3-3225,不过差距也不算大,均不到10%。我另外用GT 710独显搭配默频的A8-3870K也跑了一遍,结果是2167,反而不如A8-3870K+核显。

勾选OpenCL加速后,A8-3870K实现了反超,即便自动组也战胜了i3-3225!也不知道那年代有没有“AMD YES”的口号……另外A8-3870K自己搭配GT 710的表现是2165,与加速前在误差范围内相当,远不如核显。

办公场景,默频的A8-3870K落后i3-3225 16%,加速后提升也不算大。搭配GT 710后成绩为2306,依旧不如核显。

勾选加速后的场景很是滑稽:A8-3870K有小幅提升,仍未战胜无加速状态的i3-3225,反而是i3-3225自己在勾选加速后大滑坡跌到2369,这是加速还是减速啊……(Intel:哼,你家Vega核显后来剪视频不也一样)

GT 710在这个场景里表现最好,即便和A8-3870K搭档也来到3142,明显胜过核显。

创意场景,这个场景是A8-3870K被i3-3225甩开最远的了,默频时候差距来到26%,超频后也有12%。默频+GT 710独显的表现是1973,相比核显有一定提升但不大。

勾选加速后再次华丽翻身,默频即战胜了i3-3225。搭配GT 710时候为2150,远不如核显。

PCMark 8还支持与Office/Adobe套件里常用内容的联动测试,我的老硬盘里恰好装有Office 2016,因此再顺手测了一下Word/Excel/PPT三件套。

这个场景A8-3870K没有打过i3-3225,默频时差距17%,超频后下降到10%。默频搭配GT 710的表现继续下降到2223,反而是i3-3225还可以略微提升到2811,此时二者的差距已经比较接近理论跑分的了。

到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APU里面那个“A”确实还是有意义的,这也是那几年AMD苟延残喘的资本之一:通过异构计算领域的积累,尽量在硬件层面去融合CPU和GPU。在HD 6550D核显的帮助下,A8-3870K可在支持OpenCL加速的场景(而不单单是游戏)里实现性能提升,HD 4000和GT 710相对就比较捉急。

最后我也跑了一遍现在通行的PCMark 10。话说Win11都出来一年多了,UL你家啥时候更新11呀?

这次A8-3870K就没那么好运了,基本是完败给了i3-3225。但聪明的同学应该不难猜出原因:PCMark 10发售于2017年;而HD 4000和HD 6550D的驱动,恰好都停更于2016年!失去更新支持后,较量基本就只能依靠纯CPU性能大力出奇迹,于是i3完胜A8。

不过此时更尴尬的是GT 710——前面PCMark 8里面,它整体对A8-3870K已经是“拔掉独显以提升性能”了,考虑到理论跑分也不如吃饱了的HD 6550D核显,这个还可以理解;问题是面对理论跑分也不如的HD 4000核显,它也全面落败,也成了“拔掉独显以提升性能”。

GT 710是发售于2014年的独显,驱动更是一直来到2021年才基本停更,分别比两位核显对手晚了2/5年——充分可见,入门级独显是在变得愈加尴尬的,同样不单单是游戏。实际上在今天,后缀10的独显已经非常鲜见(真有人会买GT 1010?),当然这个不能完全说是AMD的功劳,Intel也有份。

核显游戏

鉴于这俩核显还有GT 710的性能都过于“感人”,只能在1280*720,也就是所谓720P分辨率下进行游戏测试,毕竟“HD”也就是720P的意思嘛。测完以后给我的感觉是眼睛都要瞎了——我用的是2560*1440也就是眼下最流行的2K显示器,降到720P不是传说中的“点对点”么!但实际给我的观感是远远远远远不如降到1080P。

不过话说回来,A8-3870K诞生的年代,720P还确实属于主流分辨率。毕竟一直来到2014甚至2015年,许多家用笔记本,依然搭载着1366*768(这里请自动脑补45%NTSC色域+TN面板)的屏幕。

有些游戏截屏显示的其实是0.1%最低帧数,1%是我手动记录的。

一代显卡杀手孤岛危机发售于2007年,距今已经有15年历史了——尽管刚诞生时主流分辨率甚至是1024*768,仍然需要三张8800Ultra显卡组SLI(在当年约能买下北京2.5㎡房),才能满足最高画质+4AA下60帧流畅玩的需求。其实如果你想开中低的画质玩,倒也不需要那么好的显卡,只是画质下降就比较惨了。

720P+中画质下,A8-3870K表现不错,自动组便以较大幅度战胜了GT 710和HD 4000。超频组更进一步提升到平均帧数53最低38,再适当降低一些细节画质,基本就可以流畅游玩了。

GTA4发售于奥运年2008,其实它在系列历史上地位是一点不输后辈GTA5的,但尤其在中国人气寥寥。R星几乎没怎么优化就把它搬上了PC,而且由于是Vista年代的游戏,今天的Win10玩起来还有不少兼容性问题。

四位选手表现均不尽人意,HD 4000垫底,连平均帧数都是不可玩的25。A8-3870K自动组的表现也很捉急,双超组的表现好了不少,战胜了GT 710,但想达到“畅玩”的程度还是勉强了些。

街霸4发售于2009年,这款游戏堪称那个年代最亲民之一了,很低配置的电脑也可以流畅运行。

高画质+0AA的设定下,即便最弱的HD 4000也能基本保持全程60+帧数(最低帧58出现在嘉米对CV发大招的时候,其实完全不影响)。A8-3870K表现更是突出,双超组的最低帧都超过对手们的平均帧了。

2010年的黑手党2是个人十分喜欢的一个冷门游戏,画质在那个年代称得上是一流,枪战/驾驶的手感明显胜过GTA4,与GTA5相比就见仁见智了。配置要求不算很高,手里有低配电脑又想玩“枪车球”的不妨一试。

不过对今天的4位选手而言,想要带动它还是挺吃力的,A8-3870K也只有双超时能维持全程30帧以上玩。

(我明明安装的是Win10,它怎么给识别成Win7了……前面街霸也是识别正常的啊)

2011年也就是和A8-3870K同年诞生的尘埃3同样力荐,就看风景而言个人认为它完全不输地平线系列,在许多作NFS之上。飙车手感倒是见仁见智,许多驾驶类游戏都有自己的操作风格,切换时一般都需要适应。

这个游戏属于A优游戏了,A8-3870K自动组即有平均60帧的表现,双超组更能做到稳定60帧。从左上角的监控数据看,4GB内存也能流畅驾驭它,当然如果是用核显玩那最好双通道。

同年的人气网游LOL估计不用我多介绍了吧……

emmmm,这次AMD NO了,自动组平均帧数甚至不足60,打团会卡;双超组改善了一些,但仍然远远不如GT 710还有HD 4000,估计这就是“腾讯游戏多A黑”的来源了。实际上真相是A8-3870K自己的不足之处开始显露了——三缓都没有,玩这种需要频繁与内存交互处理数据的游戏,表现就不要想好了。

(我测的是人机,人人正常还要打8折左右,这时候建议再降到中画质去玩)

2012年也就是和i3-3225年同年诞生的热血无赖,配置要求开始明显上升。基本以这个时间点为分界线,更后的游戏就推荐你上8GB内存;2018年则是16GB内存的分界线。

A8-3870K双超后才能跑到中画质平均31帧,最低帧数低到21,仍然不可玩。如果继续降到低画质,倒是可以勉强玩玩,GT 710同样可以,HD 4000就比较捉急了(实际上HD 4000在这个游戏里还有贴图错误)。

同年的人气网游CSGO经常被渲染成“非常吃CPU的游戏”,其实它吃的更多是单核性能,无非今天i9/R9们论单核性能确实比i3/R3强,才导致媒体KOL们测出来的成绩普遍占优。

这里A8-3870K的表现倒是比想象中好,凭借核显优势,双超后可以达到平均76最低57的表现,休闲玩玩还是可以的。HD 4000虽然平均更高来到77,但人丛中/烟雾升起时最低帧数会低到45以下,体验并不好。

2013年发售的古墓丽影9是一代经典了,续作崛起/暗影虽然有更好的画面,评价却都不如它。

这是A优游戏,不过对HD 6550D核显鸭梨依然沉重。自动组只是略胜GT 710和HD 4000,双超组一举提升到平均46最低37幅度已经非常大了,但离玩得舒服显然还有不小距离,而且中画质观感也着实不如高画质。

2014年发售的暗影魔多是当年年度最佳游戏之一,在多核优化方面同样也堪称教科书,8核推土机的表现可以比肩2~3代i5带K。

不过它对显卡的压力使得A8-3870K也不能流畅驾驭中画质,锁个30帧再用手柄玩得了。有意思的是这应该是N优游戏,开篇大大的NVIDIA LOGO诶,可GT 710的表现还不如HD 4000是几个意思?

2015年(PC版)的GTA5差不多就是A8-3870K旅程的终点了,此时距离它发售已过3年。再怎么勤俭节约,玩一款3年以后的3A大作还用核显也未免太……

表现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双超虽然平均帧数能过30,但最低帧数没有丝毫改善,在市区里开车可以用PPT来形容。GT 710这两块表现都比它好,能玩;HD 4000凭着更强的CPU有更好的最低帧数,但还是卡到你发晕。

最后补了一个2020年发售的新人气网游原神,想不到居然还能玩……默认的最低画质其实是把渲染比例调到了0.8的,我给拉到1.0后仍然能平均冲上30帧,当然需要双超才行。GT 710和HD 4000均非常勉强,除非调0.8。

LOL和原神因为没有测试脚本,用MSI Afterburner手动记录帧数表现——

整体看来,A8-3870K+HD 6550D核显这套组合,在720P分辨率下,驾驭同期优化好的游戏问题不大;但若是优化差的游戏如GTA4、黑手党2,即便在当年也没法玩得舒服。这个现状同样可以折射到今天的R7-6800H们。

搭配独显游戏

APU到底还是没法很舒服的玩游戏,要知道上面测的一堆,还都是瞎眼级别的720P分辨率。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个场景:你在2011年底或者2012年初入手了A8-3870K——玩了一年尘埃3、街霸4、NBA2K11可能还有无主之地2以后,感觉确实不够用了。整机换太贵,要不再加个独显凑合下?

正常版

APU用户上GTX 690这样的核弹也不太现实,2013年中发售的显卡性价比较高的是GTX 650 Ti Boost,恰好我手里也有这么一块显卡(2G版的)。闲话休提,开造——

注意分辨率我都统一提升到了1920*1080也就是所谓1080P,画质也普遍提升了。

篇幅限制下面只发帧数记录了,不发游戏截图。

孤岛危机因为诞生在单核CPU都还没完全消失的中古时代,自然是“祖传单核优化”游戏,A8-3870K的表现明显不敌i3-3225,不过超频以后基本还是能够胜任流畅游玩的。1080P高视觉效果感觉跟720P是两个世代啊~~

GTA4的渣优化依旧,i3-3225相比超频后的A8-3870K小有优势。

街霸4轮到A8-3870K扬眉吐气了,默频平均帧数便直追i3-3225,超频后更是胜出。尤其i3-3225的最低帧数不知为何一直明显偏低,这对Intel而言可不正常呀。

黑手党2开始显卡其实也有点瓶颈了,A8-3870K默频时略输i3-3225,超频后略胜。

尘埃3默频时最低帧数上不去60,超频后稳60,与i3-3225相当。

LOL依旧是A8-3870K的悲剧,超频后平均80最低62,按“打八折”算仍然够不到流畅游玩标准,最好是降低一档画质为“高”。不过i3-3225也就是赶路时帧数比较高,打团时就好得有限,想玩得舒服还是建议至少2~3代i5。

热血无赖已经比较吃CPU多核了,但i3-3225仍然凭借单核性能明显胜出A8-3870K一筹。

CSGO A8-3870K表现还是比想象中好,不似LOL。超频后略输A8-3870K但可认为是同一级别的,毕竟是开的低画质瓶颈在于CPU。

古墓丽影9开始GTX 650 Ti Boost已经不能任性调高画质了,瓶颈落到了显卡上。A8-3870K默频和超频表现完全一样,i3-3225各自1帧吊打它们。

暗影魔多开始众生平等……A8默频/超频/i3,平均/最低都是完全相同。

GTA5使用GTX 650 Ti Boost仍然可以驾驭高画质,此时瓶颈在于CPU。因为多核性能不足,三位选手的最低帧数都跌到了40帧以下,只算勉强能玩,基本上GTA5也是A8-3870K或者i3-3225能带动的游戏极限了。

我实际打开游戏做了一个任务,CPU全程吃满,市区开车时的体验还是比较难受的;i3-3225同。

原神我测A8-3870K超频组时候放了大,战斗场面其实更复杂,结果平均帧数竟然还比i3-3225高……不过其实CPU占用率还是经常飙到80%以上,i3同理,这个游戏想要玩得舒服建议至少2~3代i5。

吕布骑狗版

再来点娱乐性质的。这次把显卡换成强了3倍以上,放今天仍旧不太落伍的的RX 590。

古墓丽影9直接拉到最高画质,平均帧数111/112,i3是113一帧吊打。最低三位均为84。

暗影魔多也是最高画质,平均帧数85/95,超频后可以和i3-3225相同。最低帧数默频47,超频62,i3还是要技高一筹可以达到69。

GTA5非常高画质,默频/超频/i3下平均分别为51/60/54,i3反而有些撑不住了。最低三个依然都是悲剧,分别为25/35/29。

继续跑更吃配置的大作。2015年的古墓丽影崛起第一次让我感受到恶意:非常高画质跑到基准测试最后一个场景,竟然闪退了!超频无效。

i3顶得住这一波,不过成绩其实也不咋地。降到高画质以后超频组平均最低帧数分别为74/52,竟然还小胜了74/49的i3。默频组我觉得已经没必要再测试了吧……

2016年的原始杀戮加载速度倒是不满,就是卡卡卡卡卡非常的卡。默频组都已经不再测了,次高画质超频组平均47最低30;i3-3225平均高到58倒是吊打了,最低却低到25被反吊打……

2017年的刺客信条起源……这游戏要求SSE4.2指令集,A8-3870K是打都不要想打开了。放个i3-3225的测试结果,高画质平均33,最低跌到惨绝人寰的11,实际上之前大家应该还记得i7-2600K也要超频才能玩得舒服。

同年的人气网游吃鸡它倒是还打得开,但首先是光大厅就加载了2分钟,i3也差不多;其次就是跑图还算流畅,但一对枪就卡成PPT(截图没截到最低帧数)。超频后三极致画质平均44最低15,i3还更低一点平均40最低15,卧龙凤雏了属于。

2018年的古墓丽影暗影它居然还能完整跑完,那前面崛起是怎么回事……超频后高画质平均50最低34,i3同样也更低一点是平均49最低32。补充一句,最后一个场景同样是都加载了约2分钟。

再补充一句,虽能跑完,但最后一个场景已经很明显出现了各种贴图错误,截图可见肉案子背后的人都没了,惊悚一点还可以看到无头人,i3同理。按我当年各种低配置肝游戏的经验,应该玩不到15分钟就会闪退。

2019年的全战三国它居然还能打得开?这游戏我印象中指令集都运用到X2了啊!

优化还真不错,没有贴图错误,超频后中画质平均56最低38。i3还是要更低一点平均53最低37,多核性能一旦不够用了,哪怕你有指令集优势也没辙。

2020年的赛博朋克它打不开了哈哈哈哈,这游戏要求SSE4.2。放i3-3225的,中画质平均40最低17,咦竟然比前面的AC起源要好……

2021年的永劫无间它……居……然……也……还……打……得……开……

不过不能玩了,训练场还行,一进多人游戏整个屏幕就开始哗哗哗哗闪,吓得我还以为是我的显卡坏了。没有记录帧数,就截个图告诉你这环境我竟然都还打死了一个人(机)……

i3表示俺也一样,闪得还比你更夸张……

不知现在各位是否见识到“低U高显”(更流行一点的说法叫“吕布骑狗”)是怎么一种体验了?

以后要有人问这个或者类似“普通用户能感受到CPU的性能差距吗”,就直接把这篇文扔给TA好了~~

功耗及其它

AIDA64和HWiNFO都读不出A8-3870K的封装功耗值,只能用功率仪来展现整机功耗了。

默频时待机和视频播放还行,制程老了一代(32nm对22nm)之下,功耗表现仍然和i3-3225+核显差不多。随着负载加重开始愈发放飞自我,好在即便双烤+双超输入功率也就200W出头,老式电源足够带;如果搭配GTX 650 Ti Boost独显然后超频+双烤,插线板我读出来在260W以下,没虚标的300W电源应该也还撑得住。

HD 6550D核显可以开启1080P视频硬解并跑满60FPS。

但无法承受1080P高码率视频+完整弹幕同时播放,须降至普通码率或精简弹幕。4K就不用想了,哪怕是它的CPU部分也不具备软解4K能力,想要软解4K 60FPS流畅至少需要i7-2600K/E3-1230V2级别的CPU。

这些没有三缓的APU(FM2我测出来也是,更早以前有三缓的羿龙2不是)跑老版本的娱乐大师有个坑,显卡部分无论如何都只能平均60多帧,最终分数只有3.5~4W。但其实跑3DMark啥的还是相对正常的。

当年的APU还支持核显与同级别独显交火(CF),像A8-3870K实际上可以和HD 6670/6750独显交火,性能叠加。但最终效果仍然依赖于硬件优化,关键性能上限也不怎么样——到头来这一功能,反而成了电脑城JS坑小白的利器之一,许多同学估计都对下面这种动辄“三卡交火”的笔记本有心理阴影。

结语

虽然以“垃圾佬”自诩,但今天这块A8-3870K却是近年来玩过的,真正能让我有“垃圾”感受的硬件……尤其是前面720P测游戏那一段,太痛苦了。尽管我确实是玩着更低的480P分辨率游戏长大的,尽管哪怕是HD 4000都比我人生第一块显卡要强,但如今的我仍然没法想象,之前那么多年我到底是如何过来的。

不过永远要相信一点:世界上还是囊中羞涩的人居多,只有垃圾的价格,没有垃圾的产品。以2011年的视角审视A8-3870K以及它所代表的FM1平台,它仍然可圈可点——小超后可获得类似3代i3的物理性能+GTS 250独显的图形性能;在用它过渡一年以后,续上一块GTX 650 Ti Boost(也可以2年以后选择GTX 750 Ti或者是R7 260X),还能继续玩到4年后的GTA5和巫师3。最重要的是——它的国行版首发价仅为899元,来到第二年7月已经低到约730元,在当年对平民玩家而言还是非常实惠的。

而AMD倡导的“融合”也并非简单胶水一个核显,实测即便在理论跑分差距巨大前提下,APU确实仍能在某些实际应用里维持相当——其实有兴趣你用今天的5500套个RX 560一类的独显,再和5600G比一比PCMark 10还有Adobe 2022等应用,都会发现惊喜。只可惜当年AMD实在是没有话语权,这块努力评测媒体不会吹,消费者也看不到——既然你不能在游戏里把A8变成i5,那么“i3默秒全”就完事了。

“融合”最终也没有在PC上拯救AMD,而且从第二代APU更换为推土机架构后,最高只能4核的设定使得它的日用体验反而变差,毕竟推土机的4核实际只有约3.3~3.4核的多线程倍率。现在回首看来,它最成功的产物应该是PS4;反而是今天的苹果M系列处理器,真正实现了许多当年APU画的饼,这不禁让人倍感唏嘘。

当年的AMD怀揣梦想,可惜与它的fans们一样囊中羞涩,一切也无从延续。

今天的AMD倒是重回正轨了,成为了市值比肩Intel的千亿级大公司,CPU/GPU两开花。

那它还会记得自己年少时的梦吗?

本文到此结束。我是尤娜,硬件数码爱好者一只,期待和大家的下一次重逢~~

扩展阅读

「怀旧」活着的传奇——回忆酷睿i7-2600K(上篇)

「怀旧」千元卡=90%甜点卡的年代——回忆GTX650TiBoost

「怀旧」捡垃圾系列:E3的荣光!2021年,E3-1230V2还能再战吗?

苹果 M1 性能详细分析:一万字的总结

我是很多年的 macbook 用户,对苹果双 11 发布的 M1 电脑很感兴趣,我没有买,但一直在关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了解到的信息吧。有点长,大概一万字。

下文把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分别简称为 MBA、MBP。

M1 的 CPU 是什么水平

M1 有两个版本,7 核 GPU 版、8 核 GPU 版,只有入门款 MBA 是七核 GPU,其他都是八核 GPU。

CPU 性能测试使用 Cinebench、Geekbench,两款软件均已适配 M1。以下是 The Verge 的测试结果,三款电脑都是 8 核 GPU 的 M1:

Cinebench R23 之所以跑了一次 30 分钟,是为了观察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后,M1 的性能是否下降。结果显示 pro 和 mini 不受影响,但 air 性能下降了,多核跑分从 6803 下降至 5369。Cinebench R23 单次测试,air 的得分也低于 pro 和 mini,应该也是发热导致。

Geekbench 跑分带来的发热还不至于让 air 性能下降,所以三款电脑得分一致。

air 没有风扇,体积小,散热效率相对低,所以 air 的性能更易受发热影响。mini、pro 散热好,性能很稳定,真的很稳定。

下一个问题是,M1 和 intel、AMD 比,大概处于哪个位置?

Anandtech 用 M1 Mac mini 进行了对比评测,由于三款 M1 电脑所配置的 CPU 是一样的,所以跑分可供其他两款参考。

Anandtech 一个有趣做法是,分别使用适配了 M1 的 Geekbench,以及没有适配 M1 的 Geekbench 进行测试。根据后者的跑分,我们可以推测运行那些未适配的软件时,M1 性能如何。

上图是 Geekbench 跑分,黑色是 M1 的数据。

使用未适配的 Geekbench 进行跑分,M1 得分大概打 7.6 ~ 7.8 折。

M1 的单核得分超过了 Ryzen 9 5950X,这是 AMD 最新微架构 zen 3 下的产品,是目前已发布的性能最强的 zen 3 处理器(注意是已发布的),发烧级定位,主要用于台式电脑。比 5950X 还强的 zen 3 处理器就是 Threadripper 系列了,用于工作站和高端台式机,但还没有发布。

M1 的单核得分也超过了 intel i9-10900K,它是 intel 10 代中最强的 S 系列处理器,S 系列是台式处理器,比 S 系列定位更高的是 X 系列,例如 i9-10900X,定位于高端台式机。但事实上 10900K 的 Geekbench 跑分比 10900X 还高。

苹果在发布会上表示,就单一核心而言,M1 的高性能核心全球最强,这在 Geekbench 的跑分中得到了验证。

至于多核得分,4 高性能 + 4 节能核心的 M1 明显落后于 10 核的 intel 10900K,更比不上 16 核的 Ryzen 9 5950X 以及 zen 2 架构的 Ryzen 9 3950X。这在意料之中,毕竟核心数量不同。

和中高端台式处理器对比,多核跑分 M1 自然处于劣势,所以下面的 Cinebench 主要对比笔记本处理器。

M1 在 Cinebench 中的位置没有 Geekbench 那么靠前,媒体通常认为前者更能反映 CPU 的性能。

黑色是 M1 的数据,没有适配 M1 的跑分,大概打了 6.5 ~ 6.7 折。

单核方面,尽管在 Geekbench 的测试中 M1 高于 Ryzen 9 5950X,但在 Cinebench 的测试中,M1 稍弱于 5950X。intel 参战的是 i7-1165G7(笔记本处理器) 而不是前面提到的 i9-10900K(台式处理器),单核得分 M1 比 1165G7 低了一点点,可以认为几乎一样。

多核方面,AMD 派出 Ryzen 7 4800U、Ryzen 9 4900HS 上场迎战,它们都是 8 核高端笔记本处理器,都是 zen 2 架构(zen 3 台式处理器发布了,但笔记本处理器尚未发布,所以这里对比 zen 2),其中 4900HS 差不多是 zen 2 最强的笔记本处理器,仅次于 4900H。这轮对比,M1 明显败下阵来。

多核测试 i7-1165G7 远远落后于 M1,毕竟 1165G7 是四核。因为核心数不同,这样对比对 intel 有点不公平,而且 1165G7 远远不是 intel 最强的笔记本处理器,所以接下来和 intel 进行更多对比。

intel 已发布的 11 代处理器中,i7-1165G7 仅次于 i7-1185G7,即 1185G7 是已发布的 11 代处理器中最强的产品(注意是已发布)。根据 ars 提供的数据,M1 的 Cinebench 单核跑分低于 1185G7,但差距很小可认为一致,多核跑分因为 1185G7 还是只有 4 核,所以 M1 明显领先,如下图所示:

为了充分了解 M1 所处的位置,最好可以和 intel 最强的 8 核笔记本处理器进行对比。

intel 的笔记本处理器性能从低到高,大概可以分为 Y、U、H 系列,并不是 H 系列的每一款都强于 U 系列,但 H 系列的最强者通常比 U 系列的最强者要快。目前看来 1185G7 是 11 代 U 系列(现在改名叫 UP3 系列)最强者,已证明不敌 M1,但 11 代 H 系列还没有发布,所以无法对比,不过可以和 10 代 H 系列的最强者 i9-10980HK 比比。10980HK 是八核笔记本处理器。

laptopmedia 的测试结果显示 Geekbench 跑分,M1 单核比 10980HK 高 22%,多核 10980HK 比 M1 高 19%。两款处理器都是 8 核,但正如我前面说过的,M1 是 4 + 4 的设计。

苹果目前在售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价格超过 2 万,是最贵的苹果笔记本,可选配 i9-9980HK 或 i9-9980H,它们是 intel 第 9 代 H 系列八核处理器。11 代 H 系列未发布,10 代 H 系列单核败于 M1,可推断 9980HK、9980H 的单核也比不上 M1。至于多核,根据 appleinsider 给出的数据,Geekbench 跑分 M1 胜出,Cinebench 跑分 M1 不敌,如下图所示:

appleinsider 给出的这张表格还包括了 2019 年发布的最低配的 Mac Pro 工作站,它搭载 intel Xeon W-3223 处理器,这是一颗 8 核 3.5GHz 可 Turbo Boost 到 4.0GHz 的处理器。前面提到的 i7、i9 等等都是 intel 的 Core 子品牌处理器,而这里的 W-3223 是 intel 的 Xeon 子品牌处理器,主要定位于服务器、工作站等。

从跑分可知,单核性能 W-3223 明显不敌 M1,但多核跑分强于所有 Macbook 处理器。换言之,M1 电脑的 CPU 多核性能比不上最低配的 Mac Pro。

appleinsider 没有给出 iMac Pro 的数据,但目前在售的 iMac Pro 最低配也是搭载 10 核的 Xeon W-2150B 处理器,geekbench 跑分是 1069、8701,多核跑分也超过了 M1。换言之,M1 电脑的 CPU 多核性能也比不上最低配的 iMac Pro。

最后看看下面这份由 wccftech 整理的数据,数据给出了 intel、AMD 高端笔记本处理器的制造工艺,M1 是 5nm,AMD 是 7nm,intel 是 10nm 甚至 14nm,这说明 intel、AMD 可以通过提高制造工艺拉大或缩小和 M1 的差距。

总结一下 M1 的 CPU 跑分:苹果表示 M1 的高性能核心全球最强,这在 Geekbench 中得到了验证,但 Cinebench 认为 M1 单核比 AMD 最强的处理器还差了一点,和 intel 的最强者大体相同;至于多核性能,目前 AMD 有多款笔记本处理器明显强于 M1,intel 似乎也有三四款。台式处理器无论是 AMD 还是 intel,由于可以拥有更多核心,多核跑分比 M1 高的有很多,当然也有比 M1 差的台式处理器。

所以 M1 并没有所向披靡,有对手,而且不少。

和苹果自家的 mac 产品线进行对比,16 英寸 MBP、iMac Pro、Mac Pro 所搭载的 CPU 多核性能均强于 M1,M1 只是比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MBA、13 英寸 MBP、Mac mini 强,还强不少。如果以 Geekbench 跑分为准,M1 也强于 16 英寸的 MBP。

当然啦,M1 毕竟是苹果第一代处理器,也是苹果最入门的处理器,苹果只要把 4 + 4 改为 6 + 2 或 8 + 2,完全可以挑战 iMac Pro、Mac Pro 的部分配置。

以上只是根据跑分得出来的结论,具体到某个实际工作,M1 电脑可能快于 iMac Pro、Mac Pro,后文会有相关例子。

接下来看看 M1 的 GPU 性能。

M1 的 GPU 是什么水平

目前搭载 M1 的三款苹果电脑均没有独立显卡,仅依赖集成在 M1 的 GPU 核心。本文开头已经说过,M1 有 7 核 GPU 版、8 核 GPU 版。

Anandtech 通过 Mac mini 测试了 8 核 GPU 的 M1,测试工具是 GFXBench,结果如下:

黑色是 M1 的数据,数据显示 M1 的 GPU 性能和是否适配 M1 无关,这意味着 macOS 的所有游戏能马上从 M1 GPU 受益。

当然,任何一款游戏的运行都需要 CPU、GPU 同时发力,而 M1 的 CPU 需要适配才能充分释放性能。GFXBench 是纯 GPU 测试,所以上图 M1 的两个分数相等。

运行 GFXBench 5.0 Aztec Ruins 离屏测试,在 1440p 的高分辨率下,M1 的帧率达到 77,在1080p 的分辨率下,帧率达到 204。

数据显示 M1 的 GPU 性能不敌独显 GTX 1650,但差距不是很大,GTX 1660Ti 则比 M1 领先了 60% ~ 70%,至于 RX 560、RX 560X,均落后于 M1 的 GPU。

Tomshardware 提供的数据还表明 M1 强于 GTX 1050Ti,如下图所示:

GTX 1050Ti 是英伟达 GeForce 10 系列的中端 GPU,发布于 2016 年 10 月。GTX 1650 和 1660Ti 则分别是 GeForce 16 系列的入门、中端 GPU,16 系列是为了填补 20 系列所没有覆盖到的入门 ~ 中端市场而推出的。20 系列是高端 ~ 发烧友级别,30 系列作为 20 系列的延续,也定位于高端 ~ 发烧。

所以 M1 的 GPU 性能大概相当于 4 年前的英伟达中端独立显卡,和一年半前发布的入门独显 1650 有差距,和 20 个月前发布的中端独显 1660Ti 差距较大。有观点认为,GTX 1050Ti 可以满足诸多 AAA 游戏的最低配置要求,所以性能与之类似的 M1 GPU 应该也能满足 AAA 游戏的最低配置要求。

RX 560、RX 560X 都是 AMD RX 500 系列的入门独显,分别发布于 2017 年和 2018 年。

Anandtech 用《古墓丽影:崛起》这款游戏进行了实测,数据如下:

数据显示,在 1366 x 768 中等设置下,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mini 帧率可以达到 73,相当于 560X 的水平。如果是 1080p 高设置下,M1 帧率为 39.6,优于 560X。

虽然在前面 GFXBench 5.0 的跑分测试中,M1 并没有比 GTX 1650 低多少,但在实际的游戏表现中,M1 的帧率比 GTX 1650 差不少。可能的原因是,虽然 GPU 性能和是否适配 M1 无关,但游戏运行和 CPU、GPU 都有关,而该游戏并没有适配 M1。

Anandtech 还测试了 M1 的能耗,使用 GFXBench 5.0 Aztec 跑分时 GPU 的功率是 10W,GFXBench 差不多是纯 GPU 测试,所以 CPU 功率低至 0.16W,10W 应该也是 M1 的 GPU 最大功率了。运行《古墓丽影:崛起》,CPU 和 GPU 同时作用,功率分别是 7.5W、7W,如下图所示:

作为对比,1660Ti、1650、1050Ti、560 所设计的显卡功率分别是 120W、75W、75W、60 ~ 80W,远远高于 M1 实测得到的 16.5W。

苹果目前在售的笔记本中,只有 16 英寸 MBP 配置独显,最低采用 Radeon Pro 5300M。至于台式机,21.5 英寸 iMac 可能配置入门独显,而 27 英寸 iMac 最低也采用 Radeon Pro 5300。定位更高的 iMac Pro、Mac Pro,可配置的 GPU 性能就更强了。

所以 M1 的 GPU 性能比不上 16 英寸 MBP,比不上 27 英寸 iMac,更比不上 iMac Pro、Mac Pro。

总的来说,Anandtech 认为 M1 的 GPU 是核显的王者,是入门独显(诸如 560、560X、1050Ti)的挑战者。对于很多 AAA 游戏,不要期待 M1 能在高分辨率、高画质的设置下还能达到 60fps 的流畅度,但调低分辨率、调低画质应该能应付大多数游戏。

Anandtech 的测试是基于 Mac mini 的 8 核 GPU 版 M1,基础款的 MBA 搭载 7 核 GPU 的 M1,它的性能表现如何?macworld 在基础款 MBA 上测试了两款游戏表现,结果如下:

左边是《古墓丽影:崛起》的数据,最上面是 M1 MBA,在 1920 x 1200 高设置下帧率为 37.4,在 1280 x 800 中等设置下帧率是 60.6。右边是 《文明6》,1280 x 800 中等设置、高设置的帧率分别是 33.8、54.5。

M1 电脑的实际体验

Rosetta 2 真的这么好吗

没有适配 M1 的软件是通过 Rosetta 2 运行的,Rosetta 2 就像一位翻译,它把 M1 不能直接识别的代码翻译为 M1 能识别的代码。前面 Cinebench 和 Geekbench 的测试显示,通过 Rosetta 2 翻译后再运行,会让 M1 的 CPU 得分打 6 - 8 折,GPU 不受影响。

很多用户对 Rosetta 2 的第一印象是快,从跑分看它确实影响了软件运行速度,但还是很快,用户通常感知不到 Rosetta 的存在。

但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

Adobe 软件没有适配 M1,The Verge 表示使用非常流畅,速度很快,只是评测期间他们发现了 Premiere 一个奇怪 bug:导出的视频码率可能只有 intel 电脑的一半。多了一步,增加了复杂性,Rosetta 2 可能无意之间增加了软件的 bug。

因为还没有适配 M1,微软表示第一次打开 office 可能要等大概 20 秒,但下次打开速度就正常了。这是因为 Rosetta 2 是在应用安装或首次打开时完成编译的,并不是实时编译。当然啦,第一次打开虽然慢,但通常不需要 20 秒。

有些应用,例如 screenflow 无法通过 Rosetta 2 运行,即完全不可用,只能等修复或适配。再比如字节跳动出品的飞书完全无法运行,无限重启。

有些应用,例如 Handbrake 1.1 虽然可以通过 Rosetta 2 运行,但根据 pcmag 的测试,其导出视频的速度可能慢于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开发者 Steve 表示 Rosetta 2 会严重影响视频的编码/解码效率,因为这个环节不能事先编译。

有些软件,例如未适配 M1 的 Chrome,The Verge 表示它在 M1 电脑的耗电量高于它在 intel 电脑的耗电量。

有一个网站 isapplesiliconready 整理了一些软件的兼容性,如果你好奇某款软件能否正常使用,可以去看看:

过去 15 年写给 macOS 的软件都是基于 intel 芯片写的,从 intel 到 ARM 的过渡恐怕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但目前看来开发者的反应还是比较积极的。

苹果以身作则,随着 Big Sur 的发布,苹果更新了一大波应用,Final Cut Pro 、Logic Pro 等所有苹果自家的应用均已适配 M1。macrumors 连续点击差不多 20 款苹果应用,打开速度很快,如下:

苹果在发布会上表示 Adobe Lightroom 将于 12 月适配 M1,Photoshop 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适配,至于 Premiere 的适配计划我没有找到。

微软也表示在安排了,mac 版 Office 有望变得更快。因为根据已有的数据,应用适配之后速度提升都很明显。

Chrome 也很快适配了 M1,ars 使用 Speedometer 测试的数据显示,适配后的 Chrome 速度提升了 80%,但和 Safari 比还是差了一点。我没有找到 Chrome 适配以后的续航,但推测会有提升。

Handbrake 的最新测试版 1.4 beta 适配了 M1,导出同一个视频,M1 MBP 从 17 分钟下降到 8 分钟,M1 MBA 从 18 分钟下降到 11 分钟,而配置了 GTX 1650Ti 独显的 Spectre x360 是 10 分钟。

ars 安装并测试了 120 个应用,除了少数 3D 游戏之外,其他应用都能正常打开,不会觉得慢,个别 UI 不协调,但不至于影响使用。

Mac 应用商店不会标志应用是否适配 M1,Jonathan 发现活动监视器会用 Apple、intel 进行区分。

打开 Finder - 应用程序,选择一个应用,通过 command + i 可查看该应用的信息,这里会标记该应用是 universal 还是 intel 还是 native 应用,如果是 universal,还可以强制它总是通过 Rosetta 打开: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 Homebrew 无常使用,但强制 Terminal 通过 Rosetta 的方式运行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糟糕的 iPadOS、iOS 应用

The Verge 表示 iPadOS、iOS 应用虽然可以运行在 M1 电脑,但使用体验有点混乱:1)并非所有 iOS 应用都能运行在苹果电脑,开发者可以选择不上架 Mac 应用商城;2)有些应用,例如在线视频应用 HBO Max,无法全屏播放,甚至不能调整窗口大小;3)有些应用,例如 Telegram,收到新消息通知时,Telegram 窗口会自动跳出来,挡住正在使用的其他应用;4)有些应用,例如 Tumblr 打开时闪退,无法使用。

运行在 mac 电脑的 iOS 应用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按键模拟触控操作,例如按下空格键相当于单击窗口中间的位置,按下方向键模拟左右滑动屏幕,可以想象体验并不好。

Techcrunch 表示,在 mac 上运行 iOS、iPadOS 应用听起来振奋人心,实际体验下来更像是营销噱头,用户体验令人失望。

我个人认为 iPadOS、iOS 应用在 mac 电脑体验虽然不好,但毕竟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交互问题,还有很多优化空间,相信会改善。

一位在阿里巴巴工作的博主 @蒸米spark 表示,允许 iOS 应用运行在 macOS 可能存在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1)没有在 Mac 应用商店上架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先在 iPhone 上安装,然后把该应用的 ipa 安装包从 iPhone 导出至电脑,最后双击 ipa 包安装在电脑;2)在 macOS 运行的 iOS 应用,其用户数据保存在可见的文件目录,可轻松获取。

人见人爱的续航

M1 MBA、MBP 电量不变,但续航大幅增加。苹果表示 MBA 续航最长 18 小时,比之前多出 6 小时,MBP 续航最长 20 小时,比之前翻倍。

这些数据可能有点理想化,The Verge 评测后表示,MBP 综合使用可达 10 小时续航,要想在 8 小时内消耗完,你要出力地去压榨它。MBA 日常使用可达 8 ~ 10 小时,对大多数用户而言,8 ~ 10 小时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日。当越来越多的应用适配 M1,它们的续航还会继续提升。

WSJ 的测试显示,M1 MBP 可以连续观看 16 小时 YT 视频,MBA 可以连续观看 10 小时 45 分钟。

Engadget 在文章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发布的 intel air 九点上班开始用,下午四点就要充电,而 M1 MBA 下午五点下班时,还有 38% 的电量。

Techcrunch 认为:M1 MBP 性能确实强,但令人震惊的不是它的性能,是它的续航。

下图是其他用户关于续航的表述。用户一:在 M1 MBP 上写了 40 分钟脚本,电量依然显示 100%。用户二:使用 M1 MBA 听音乐、发推、安装应用、用 Safari 冲浪,一个小时后,电量显示 99%。用户三:在 M1 MBP 安装系统、传输数据、初始设置等,3 小时后电量显示 94%。

M1 电脑在盒盖的情况下几乎不消耗电量,如下图所示:

虽然合盖时耗电极低,但 M1 依然保持定期活跃,Surge 的开发者 Yachen Liu 测试后表示:

即使在电池供电且合盖的状态下,M1 设备 CPU 依然会定期的保持活跃,和 iDevice 一样,而且这个活跃不是系统特权。 旧的 MBA 合盖后几分钟内依然活跃,然后就彻底休眠了。

于是搭载 M1 的 Macbook 可以像 iPhone 那样实现立即唤醒,Yachen 发现即使合盖了一整晚,第二天依然能「瞬开」,这和 iPhone 的体验差不多。作为对比,Yachen 还补充说:

在原来 Intel 的机器上,未接电源下唤醒时先要黑屏个几秒,再卡顿个几秒,解锁后的几秒也是卡的一笔,没个十秒根本无法进入正常使用状态。

说到黑屏,开发者 Steve 表示 M1 Macbook 另一个令人赞叹的表现是:更改分辨率或连接外置显示器,电脑能立即显示新画面,没有任何延迟。

这个我有经验,我的 2017 年 13 英寸 MBP 连上外置的 4K 显示器,马上黑屏,等,接着屏幕重新点亮,先显示桌面,等,最后再显示应用窗口,总耗时大概 9 秒。更换壁纸,我的 macbook 大概有 2 秒延迟。

关于噪音、散热

续航其实和噪音、散热是直接相关的。M1 性能虽然强悍,但能耗低、散热少。

得益于此,M1 MBA 取消了风扇,仅采用铝金属散热片,始终静音。

M1 MBP 虽然保留了风扇,但 The Verge 表示 M1 MBP 的风扇不会轻易转起来,一些很容易让 intel MBP 风扇转起来的应用,却很难让 M1 MBP 的风扇转起来,例如在 Chrome 使用 Google Meet。

The Verge 让 M1 Mac mini 连续跑了 30 分钟 Cinebench,竟然没有听到风扇在转。

WSJ 的评测重点恰好是散热、噪音,作者做了多项对比测试。

测试一:

在 M1 MBA、MBP 分别使用未适配的 Chrome 打开 25 个网页,两部电脑都很流畅也很凉爽,打开 50 个网页,依然凉爽,但 air 速度变慢,pro 继续打开 100 个网页,依然流畅,并且完全静音。

作为对比,今年年初发布的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air 使用 Chrome 打开 35 个网页时,风扇就发出明显噪音。对于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pro,打开 65 个网页时,风扇也发出了明显噪音。

测试二:

打开一个四人在线的视频会议,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air 和 pro 都发出了噪音,但搭载 M1 的 air 和 pro 完全静音。

测试三:

运行同一款游戏,intel air 风扇发出明显噪音,M1 air 没有噪音且流畅,M1 pro 风扇完全不转。

测试四:

极限测试来了,在 M1 MBP 上同时使用 adobe premere 导出一个 4k 视频、运行游戏、打开 chrome,这时候 M1 pro 的风扇终于转起来,可以听到噪音。

网友 myiphone 对比了 M1 air 和最新的 intel air 的发热情况,高负荷工作一段时间以后,M1 air 的键盘处最高温为 26.5 度,intel air 键盘处最高温是 34.2 度。

Max Tech 做了类似测试,在开机但是空闲的情况下,M1 MBA 的键盘处最高温度是 28 度,intel 是 33 度,intel 高温部分面积更大。

先连续使用了一段时间,接着跑 Cinebench,期间测试键盘最高温,M1 air 是 40 度(下图左边),intel air 是 41 度(下图右边),几乎一样。但 M1 air 仅通过散热片散热,没有噪音。

有风扇的 pro、mini 发热应该比 air 好,根据前面的 CPU 跑分,pro、mini 的连续高负荷工作下,性能依然表现稳定。

8GB、16GB 内存够用吗

M1 电脑最低只有 8GB 内存,最高只有 16GB,它的内存是所谓的统一内存,和 CPU、GPU 集成在一块板子上,数据在它们三者之间传输的速度更快更高效。部分媒体及用户认为 8GB 的统一内存相当于更多的一般内存。

下图是 ifixit 拆解公开的 M1 外观,左边是处理器的顶盖,右边是集成在一起的统一内存,看起来有点奇怪。ifixit 拆解的是 8GB 的版本,所以右边有 2 个 4GB 内存条。

techcrunch 用 16GB M1 MBP 做了一项测试,用未适配的 Chrome 打开 400 个网页,虽然 Chrome 卡得无法用,但不影响继续看视频、听音乐。接着他用 Safari 打开 400 个网页,Safari 却很流畅,点击任意一个标签,可马上切换到该网页。

techcrunch 用未适配的 Chrome 测试,网友 themaster 则用适配后的 Chrome 打开 400 个网页,他说没任何问题,也是 16GB 的版本。

以上是 16GB 的测试,下面看看 8GB 的。

9to5mac 的 Stephen 把 8GB 的 M1 MBA 连接到外置显示器,用浏览器打开 7 个全屏 YT 视频,还打开了 13 个其他应用,表现流畅:

Tyler Stalman 在 8GB M1 MBP 使用还未适配的 Photoshop 编辑多张 4500 万像素的照片,照片还有很多图层,零卡顿,丝毫不觉得变慢,完全静音,他表示很意外。

Rust(腐蚀)这款游戏要求最低 10GB 内存,有网友在他的 8GB M1 MBA 上测试了 Rust。把画质开到最高,分辨率设置为最高的 2880 x 1800,帧率只有 10 左右,很卡;把分辨率降到 2048 x 1280,画质不变,帧率超过 25。

但他没有继续测试下去,我猜测如果再稍微调低分辨率,把画质设置为中等,帧率应该能达到流畅。

其实 8GB 毕竟是 8GB,有时候还是不够用的。

博主李自然分别在 intel 六核 i5 16GB Mac mini、M1 8GB Mac mini 上分别载入并显示一个巨大的文本文件,用时分别是 66 秒、31 秒。我们不知道这个文件具体是多大,但 M1 可能输在了内存。

另一位自称非程序员/设计/工程人士的博主表示,『M1 8GB 完全够用』这种说法极具误导性,虽然 Safari 可以打开上百个标签,但 70% 的标签载入延迟,30% 是彻底 reload。这种说法和前面 techcrunch 用 Safari 打开 400 个标签但依然流畅的测试,是矛盾的。双方的观点供各位读者参考。

视频处理能力

单独说一下 M1 对视频工作者的提升,先看数据。

techcrunch 用 final cut pro 导出一段 5 分钟的 4K 60fps 视频,M1 MBP 远远快于 2019 年 13 英寸 MBP,但不敌 16 英寸 MBP,如下图所示:

但导出一段 5 分钟的 8K 视频(体积高达 81GB),三款 M1 电脑用时为 33 ~ 36 分钟,16 英寸 MBP 用时不到 15 分钟,Mac Pro 只要 5.5 分钟。可见 M1 差距很大,如下图所示:

M1 的用时差距,和它们的硬件差距是吻合的,16 英寸 MBP 和 Mac Pro 的配置明显高于三款 M1 电脑:

2019 16” MBP:8核 i9-9980HK、Radeon Pro 5500M、32GB2019 Mac Pro:12核 W-3235、AMD Radeon Pro Vega II、48GB

techcrunch 同时统计了它们的电量变化,结果是令人意外的。M1 MBP 连续工作 33 分钟电量从 100% 降至 83%,16 英寸的 MBP 工作 15 分钟电量就跌至 79%,13 英寸的 intel MBP 单次充电甚至无法成功导出这段视频,需要再充电。

看看 MKBHD 的测试数据,导出一段 15 分钟的 4K 视频,M1 MBP 慢于 16 英寸 MBP 和 28 核的 Mac Pro,但差距远远小于它们的价格差。

其实导出视频的速度,M1 不一定远远落后于 Mac Pro,有可能远远快于 Mac Pro,这和视频的格式有较大关系,接下来的测试可以证明这个说法。

Max Yuryev 的 Mac Pro 和 techcrunch 的 Mac Pro 搭载了一样的 CPU 和 GPU,用 final cut pro 导出一段 8 bit 4k 视频,视频长度未知,M1 MBP 和 Mac Pro 用时几乎一样:

H.265 10-bit 4:2:2 是一种有点特别的视频格式,Canon EOS R5、Sony S7S3 等相机在拍摄 10 bit 视频时,可以保存为 H.265 4:2:2 格式。市面上似乎还没有支持硬解 H.265 4:2:2 的显卡,所以没有电脑可以流畅地剪辑 4k 10-bit H.265 4:2:2 视频。Max Yuryev 的 Mac Pro 在 final cut pro 的时间线上播放这段视频,效果是这样的:

这里要来一个转折:虽然 M1 的 GPU 和 CPU 性能均比不上 Max 那部近 10 万人民币的 Mac Pro,但 M1 电脑可以流畅地剪辑 10 bit 4K H.265 4:2:2 视频。其实 iPad Pro 也可以,M1 和 A 系列芯片有很多共同的设计。

Max Yuryev 在两部电脑分别导出这段 5 分钟的 4K H.265 4:2:2 视频,M1 MBP 比 Mac Pro 快得多:

techcrunch 表示 M1 MBP 可以流畅剪辑 8K 视频,但 Max Yuryev 的测试发现 M1 MBP 无法流畅剪辑 8K ,但 6K 没有问题。我猜测可能和视频的格式、剪辑效果等因素有关。

techcrunch 没有加入 iMac Pro 进行对比,但我找到博主 @悉尼顾俊 的测试数据,他手头的 iMac Pro 配置 W-2150B 十核 CPU、Radeon Pro Vega 56 独显、128GB 内存,售价 5 万+,配置没有前面的 Mac Pro 那么高,但也明显强于 M1。

@悉尼顾俊 测试的三段视频如下,分别用两部电脑导出这些视频:

第一段视频(4k h264 10bit 422 7分36秒):

- iMac Pro:11.5 分钟左右

- M1 MBP:10 分 20 秒

第二段视频(4k h265 10bit 422 30秒 100fps):

- iMac Pro:1 分 20 秒

- M1 MBP:45 秒

第三段视频(8k h265 10bit 422 30秒):

- iMac Pro:2 分 47 秒

- M1 MBP:1 分 2 秒

@悉尼顾俊 还表示,他的 iMac Pro 在 final cut pro 上无法流畅播放 4K 10bit H.264 422 300fps 的视频,注意不是 H.265 422 而是 H.264 422,降低帧率慢速播放,这时候才算流畅,但 M1 MBP 无需慢速播放,能直接以 100fps 流畅播放这个视频。

总结一下:M1 剪辑 4K 视频无压力,8K 看情况;剪辑 H265 422 视频 M1 似乎没有对手;至于导出视频的速度,@悉尼顾俊 的测试表明 M1 比他的 iMac Pro 快,但 techcrunch 和 MKBHD 的测试显示 M1 可能慢于 16 英寸 MBP,和 Mac Pro 的差距更大,我猜可能和视频格式、剪辑效果等有关系。

前面看了这么多 M1 的积极评价,不妨再看看用户小紫的观点:

编程速度

还是先看 techcrunch 的数据,参与对比的三款 intel 电脑的配置和前面的一样,分别如下:

2019 16” MBP:8核 i9-9980HK、Radeon Pro 5500M、32GB2019 13” MBP:4核 i7-8569U、16GB2019 Mac Pro:12核 W-3235、AMD Radeon Pro Vega II、48GB

首先测试了 webkit 的编译时间,M1 MBP、M1 Mac mini 用时和 Mac Pro 几乎一样,M1 MBA 慢了一点,但也比 16 英寸的 MBP 快。

有趣的是,编译结束后,13 英寸 intel MBP 只剩下 24% 电量,16 英寸 MBP 只有 61%,两款 M1 电脑均剩下 91%,摇摇领先!

另一项测试是解压缩 Xcode 压缩包,测试结果和 webkit 编译类似,由于所用时间较短(5 分钟出头),M1 MBA 性能没有下降,所以三款 M1 电脑用时接近,远快于 intel mac。该测试表明,M1 的多核跑分虽然比不上大部分 mac 台式机,但处理某些工作时,可能更快。

Surge 开发者用三款电脑分别编译 Surge 源码,测试 3 次,结果都是 M1 胜出,如下:

MacBook Pro (2020, M1, 16GB):38 秒 / 39 秒 / 41 秒iMac Pro (2017, 3 GHz 10 核 Intel Xeon W):46 秒 / 43 秒 / 44 秒MacBook Air (2019, 1.6GHz 双核 Intel Core i5):208 秒 / 207 秒 / 206 秒

Overcast 开发者 Marco 编译 Overcast,64GB 内存 10 核 iMac Pro 用时 56 秒,M1 MBA 用时 39 秒,即使性能受限,用时最高 49 秒。

以上数据对开发者非常有吸引力,但开发者对兼容性的要求也很高,一些重要工具,例如 Docker、Virtualbox 等暂时不兼容 M1 电脑。熊猫吃短信的作者 Baye 表示 M1 电脑可能不适合非 iOS 开发者用作生产力工具:

见到几个后端开发的程序员买了 M1 后退货了,因为还没法用来干活。目前尝鲜并且给了高评价的基本都是 iOS 开发者,苹果自己的生态肯定是没啥问题的。非 iOS 开发者如果打算买来做生产工具,还要是慎重考虑下。

建议买吗?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度有强烈的购买冲动。我最先看到用户分享 M1 在视频剪辑、代码编译、压缩包解压上的出色表现,数据显示 M1 吊打 intel MBP,力压贵得多的 iMac Pro 甚至 Mac Pro。我相信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但同时认为这只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全面反映 M1 电脑的使用体验。

看了 M1 的跑分,你会发现 M1 的性能确实很强,CPU 的高性能核心如果不是全球最强也是最强之一,但说到整体性能 M1 还有很多对手。有人把 M1 和一些高端台式机比,虽然某些任务 M1 更快,例如剪辑 H265 422 视频、解压缩 Xcode、iOS 软件编译等,但不要天真地认为 M1 已经打败了大多数台式处理器,事实上苹果台式机的 intel CPU 多核性能基本都强于 M1,没办法,它们核心多。但即使是笔记本处理器,都是八核,AMD、intel 也能拿出多核性能强于 M1 的芯片,而且并不少。

再说 GPU,有网友分享了很多用 M1 玩游戏的视频,效果似乎不错,让人误以为 M1 已经上升到游戏本的水平,事实上 M1 的 GPU 只相当于入门独显。游戏性能提升大,只能说明 intel macbook 起点太低,从原来的卡成 PPT 变成 40fps,从原来的 40fps 变成 70fps,大概是这样吧。M1 电脑要想获得稳定的 60fps 的体验,很多时候还是要降低分辨率、调低画质。前面 techcrunch 的测试也表明,使用 fcp 导出 8k 视频,Mac Pro、16 英寸 MBP 因为配置了明显更强的独显,速度比 M1 MBP 快得多。

总的来说 M1 在同级产品中拥有顶级性能,有时候甚至能挑战高端台式机,但不要被这个『有时候』蒙蔽了双眼,不要过分地越级比较,比不过。

我觉得能耗才是 M1 最大的优势,M1 电脑的发热明显低于 intel 电脑,因为省电,续航相对上一代产品大幅提升,也很安静,很难让它的风扇转起来,如果有风扇的话。关于续航我还没有看到任何负面观点,完全是人见人爱。

intel、AMD 虽然有不少处理器强于 M1,但相似性能的处理器不可能用在 MBA 这种超长续航的轻薄本上,更不可能取消风扇。相似性能的处理器只能用在 16 英寸的 MBP 或台式电脑上,这样才能塞入更大的电池、更大的风扇、更多的散热片。M1 以更薄的机身,更低的能耗,获得了中端 ~ 高端笔记本的性能,这是令人震惊的。

没有风扇且空间狭窄的 MBA 对处理器而言,是严苛的生存环境,M1 即便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如鱼得水,说明 M1 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中,给它加上更好的散热装置,M1 肯定能把翅膀张得更宽,飞得更高。这让创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也是我最后决定暂时不买 M1 电脑的原因。苹果这次发布的三款 M1 电脑外观设计几乎没有变化,尤其是 Mac mini,网友拆机后发现它内部闲置了很多空间,完全可以做得更小。

目前只有 MBA、入门的 MBP 转换了阵营,苹果定位高端的 MBP、iMac、Mac Pro 也会逐步过渡,但苹果需要拿出比 M1 更强的芯片才能配得上这些电脑的专业定位,另外,统一内存效率再高,16GB 也远远无法满足专业需求,这意味着苹果芯片未来两三年会快速地升级迭代。

除了硬件,从 x86 过渡到 ARM,整个软件生态也需要重新适应。虽然看看网页写写东西之类的简单需求完全可以满足,但如果用作严肃的生产力工具还是再等一等比较好。

应该也不用等多久,我猜不出一年,各行各业的主流生产力工具都可以适配过来,届时第二代苹果芯片,姑且叫它 M2 吧,可能也发布上市了,MBA、入门的 MBP、mini 说不定也会采用新的内外部设计,高端的 MBP、台式机说不定能用上比 M1 强得多的苹果芯片。

-----

文章有点长,看不完的可以收藏、再看。

苹果 M1 性能详细分析:一万字的总结

我是很多年的 macbook 用户,对苹果双 11 发布的 M1 电脑很感兴趣,我没有买,但一直在关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了解到的信息吧。有点长,大概一万字。

下文把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分别简称为 MBA、MBP。

M1 的 CPU 是什么水平

M1 有两个版本,7 核 GPU 版、8 核 GPU 版,只有入门款 MBA 是七核 GPU,其他都是八核 GPU。

CPU 性能测试使用 Cinebench、Geekbench,两款软件均已适配 M1。以下是 The Verge 的测试结果,三款电脑都是 8 核 GPU 的 M1:

Cinebench R23 之所以跑了一次 30 分钟,是为了观察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后,M1 的性能是否下降。结果显示 pro 和 mini 不受影响,但 air 性能下降了,多核跑分从 6803 下降至 5369。Cinebench R23 单次测试,air 的得分也低于 pro 和 mini,应该也是发热导致。

Geekbench 跑分带来的发热还不至于让 air 性能下降,所以三款电脑得分一致。

air 没有风扇,体积小,散热效率相对低,所以 air 的性能更易受发热影响。mini、pro 散热好,性能很稳定,真的很稳定。

下一个问题是,M1 和 intel、AMD 比,大概处于哪个位置?

Anandtech 用 M1 Mac mini 进行了对比评测,由于三款 M1 电脑所配置的 CPU 是一样的,所以跑分可供其他两款参考。

Anandtech 一个有趣做法是,分别使用适配了 M1 的 Geekbench,以及没有适配 M1 的 Geekbench 进行测试。根据后者的跑分,我们可以推测运行那些未适配的软件时,M1 性能如何。

上图是 Geekbench 跑分,黑色是 M1 的数据。

使用未适配的 Geekbench 进行跑分,M1 得分大概打 7.6 ~ 7.8 折。

M1 的单核得分超过了 Ryzen 9 5950X,这是 AMD 最新微架构 zen 3 下的产品,是目前已发布的性能最强的 zen 3 处理器(注意是已发布的),发烧级定位,主要用于台式电脑。比 5950X 还强的 zen 3 处理器就是 Threadripper 系列了,用于工作站和高端台式机,但还没有发布。

M1 的单核得分也超过了 intel i9-10900K,它是 intel 10 代中最强的 S 系列处理器,S 系列是台式处理器,比 S 系列定位更高的是 X 系列,例如 i9-10900X,定位于高端台式机。但事实上 10900K 的 Geekbench 跑分比 10900X 还高。

苹果在发布会上表示,就单一核心而言,M1 的高性能核心全球最强,这在 Geekbench 的跑分中得到了验证。

至于多核得分,4 高性能 + 4 节能核心的 M1 明显落后于 10 核的 intel 10900K,更比不上 16 核的 Ryzen 9 5950X 以及 zen 2 架构的 Ryzen 9 3950X。这在意料之中,毕竟核心数量不同。

和中高端台式处理器对比,多核跑分 M1 自然处于劣势,所以下面的 Cinebench 主要对比笔记本处理器。

M1 在 Cinebench 中的位置没有 Geekbench 那么靠前,媒体通常认为前者更能反映 CPU 的性能。

黑色是 M1 的数据,没有适配 M1 的跑分,大概打了 6.5 ~ 6.7 折。

单核方面,尽管在 Geekbench 的测试中 M1 高于 Ryzen 9 5950X,但在 Cinebench 的测试中,M1 稍弱于 5950X。intel 参战的是 i7-1165G7(笔记本处理器) 而不是前面提到的 i9-10900K(台式处理器),单核得分 M1 比 1165G7 低了一点点,可以认为几乎一样。

多核方面,AMD 派出 Ryzen 7 4800U、Ryzen 9 4900HS 上场迎战,它们都是 8 核高端笔记本处理器,都是 zen 2 架构(zen 3 台式处理器发布了,但笔记本处理器尚未发布,所以这里对比 zen 2),其中 4900HS 差不多是 zen 2 最强的笔记本处理器,仅次于 4900H。这轮对比,M1 明显败下阵来。

多核测试 i7-1165G7 远远落后于 M1,毕竟 1165G7 是四核。因为核心数不同,这样对比对 intel 有点不公平,而且 1165G7 远远不是 intel 最强的笔记本处理器,所以接下来和 intel 进行更多对比。

intel 已发布的 11 代处理器中,i7-1165G7 仅次于 i7-1185G7,即 1185G7 是已发布的 11 代处理器中最强的产品(注意是已发布)。根据 ars 提供的数据,M1 的 Cinebench 单核跑分低于 1185G7,但差距很小可认为一致,多核跑分因为 1185G7 还是只有 4 核,所以 M1 明显领先,如下图所示:

为了充分了解 M1 所处的位置,最好可以和 intel 最强的 8 核笔记本处理器进行对比。

intel 的笔记本处理器性能从低到高,大概可以分为 Y、U、H 系列,并不是 H 系列的每一款都强于 U 系列,但 H 系列的最强者通常比 U 系列的最强者要快。目前看来 1185G7 是 11 代 U 系列(现在改名叫 UP3 系列)最强者,已证明不敌 M1,但 11 代 H 系列还没有发布,所以无法对比,不过可以和 10 代 H 系列的最强者 i9-10980HK 比比。10980HK 是八核笔记本处理器。

laptopmedia 的测试结果显示 Geekbench 跑分,M1 单核比 10980HK 高 22%,多核 10980HK 比 M1 高 19%。两款处理器都是 8 核,但正如我前面说过的,M1 是 4 + 4 的设计。

苹果目前在售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价格超过 2 万,是最贵的苹果笔记本,可选配 i9-9980HK 或 i9-9980H,它们是 intel 第 9 代 H 系列八核处理器。11 代 H 系列未发布,10 代 H 系列单核败于 M1,可推断 9980HK、9980H 的单核也比不上 M1。至于多核,根据 appleinsider 给出的数据,Geekbench 跑分 M1 胜出,Cinebench 跑分 M1 不敌,如下图所示:

appleinsider 给出的这张表格还包括了 2019 年发布的最低配的 Mac Pro 工作站,它搭载 intel Xeon W-3223 处理器,这是一颗 8 核 3.5GHz 可 Turbo Boost 到 4.0GHz 的处理器。前面提到的 i7、i9 等等都是 intel 的 Core 子品牌处理器,而这里的 W-3223 是 intel 的 Xeon 子品牌处理器,主要定位于服务器、工作站等。

从跑分可知,单核性能 W-3223 明显不敌 M1,但多核跑分强于所有 Macbook 处理器。换言之,M1 电脑的 CPU 多核性能比不上最低配的 Mac Pro。

appleinsider 没有给出 iMac Pro 的数据,但目前在售的 iMac Pro 最低配也是搭载 10 核的 Xeon W-2150B 处理器,geekbench 跑分是 1069、8701,多核跑分也超过了 M1。换言之,M1 电脑的 CPU 多核性能也比不上最低配的 iMac Pro。

最后看看下面这份由 wccftech 整理的数据,数据给出了 intel、AMD 高端笔记本处理器的制造工艺,M1 是 5nm,AMD 是 7nm,intel 是 10nm 甚至 14nm,这说明 intel、AMD 可以通过提高制造工艺拉大或缩小和 M1 的差距。

总结一下 M1 的 CPU 跑分:苹果表示 M1 的高性能核心全球最强,这在 Geekbench 中得到了验证,但 Cinebench 认为 M1 单核比 AMD 最强的处理器还差了一点,和 intel 的最强者大体相同;至于多核性能,目前 AMD 有多款笔记本处理器明显强于 M1,intel 似乎也有三四款。台式处理器无论是 AMD 还是 intel,由于可以拥有更多核心,多核跑分比 M1 高的有很多,当然也有比 M1 差的台式处理器。

所以 M1 并没有所向披靡,有对手,而且不少。

和苹果自家的 mac 产品线进行对比,16 英寸 MBP、iMac Pro、Mac Pro 所搭载的 CPU 多核性能均强于 M1,M1 只是比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MBA、13 英寸 MBP、Mac mini 强,还强不少。如果以 Geekbench 跑分为准,M1 也强于 16 英寸的 MBP。

当然啦,M1 毕竟是苹果第一代处理器,也是苹果最入门的处理器,苹果只要把 4 + 4 改为 6 + 2 或 8 + 2,完全可以挑战 iMac Pro、Mac Pro 的部分配置。

以上只是根据跑分得出来的结论,具体到某个实际工作,M1 电脑可能快于 iMac Pro、Mac Pro,后文会有相关例子。

接下来看看 M1 的 GPU 性能。

M1 的 GPU 是什么水平

目前搭载 M1 的三款苹果电脑均没有独立显卡,仅依赖集成在 M1 的 GPU 核心。本文开头已经说过,M1 有 7 核 GPU 版、8 核 GPU 版。

Anandtech 通过 Mac mini 测试了 8 核 GPU 的 M1,测试工具是 GFXBench,结果如下:

黑色是 M1 的数据,数据显示 M1 的 GPU 性能和是否适配 M1 无关,这意味着 macOS 的所有游戏能马上从 M1 GPU 受益。

当然,任何一款游戏的运行都需要 CPU、GPU 同时发力,而 M1 的 CPU 需要适配才能充分释放性能。GFXBench 是纯 GPU 测试,所以上图 M1 的两个分数相等。

运行 GFXBench 5.0 Aztec Ruins 离屏测试,在 1440p 的高分辨率下,M1 的帧率达到 77,在1080p 的分辨率下,帧率达到 204。

数据显示 M1 的 GPU 性能不敌独显 GTX 1650,但差距不是很大,GTX 1660Ti 则比 M1 领先了 60% ~ 70%,至于 RX 560、RX 560X,均落后于 M1 的 GPU。

Tomshardware 提供的数据还表明 M1 强于 GTX 1050Ti,如下图所示:

GTX 1050Ti 是英伟达 GeForce 10 系列的中端 GPU,发布于 2016 年 10 月。GTX 1650 和 1660Ti 则分别是 GeForce 16 系列的入门、中端 GPU,16 系列是为了填补 20 系列所没有覆盖到的入门 ~ 中端市场而推出的。20 系列是高端 ~ 发烧友级别,30 系列作为 20 系列的延续,也定位于高端 ~ 发烧。

所以 M1 的 GPU 性能大概相当于 4 年前的英伟达中端独立显卡,和一年半前发布的入门独显 1650 有差距,和 20 个月前发布的中端独显 1660Ti 差距较大。有观点认为,GTX 1050Ti 可以满足诸多 AAA 游戏的最低配置要求,所以性能与之类似的 M1 GPU 应该也能满足 AAA 游戏的最低配置要求。

RX 560、RX 560X 都是 AMD RX 500 系列的入门独显,分别发布于 2017 年和 2018 年。

Anandtech 用《古墓丽影:崛起》这款游戏进行了实测,数据如下:

数据显示,在 1366 x 768 中等设置下,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mini 帧率可以达到 73,相当于 560X 的水平。如果是 1080p 高设置下,M1 帧率为 39.6,优于 560X。

虽然在前面 GFXBench 5.0 的跑分测试中,M1 并没有比 GTX 1650 低多少,但在实际的游戏表现中,M1 的帧率比 GTX 1650 差不少。可能的原因是,虽然 GPU 性能和是否适配 M1 无关,但游戏运行和 CPU、GPU 都有关,而该游戏并没有适配 M1。

Anandtech 还测试了 M1 的能耗,使用 GFXBench 5.0 Aztec 跑分时 GPU 的功率是 10W,GFXBench 差不多是纯 GPU 测试,所以 CPU 功率低至 0.16W,10W 应该也是 M1 的 GPU 最大功率了。运行《古墓丽影:崛起》,CPU 和 GPU 同时作用,功率分别是 7.5W、7W,如下图所示:

作为对比,1660Ti、1650、1050Ti、560 所设计的显卡功率分别是 120W、75W、75W、60 ~ 80W,远远高于 M1 实测得到的 16.5W。

苹果目前在售的笔记本中,只有 16 英寸 MBP 配置独显,最低采用 Radeon Pro 5300M。至于台式机,21.5 英寸 iMac 可能配置入门独显,而 27 英寸 iMac 最低也采用 Radeon Pro 5300。定位更高的 iMac Pro、Mac Pro,可配置的 GPU 性能就更强了。

所以 M1 的 GPU 性能比不上 16 英寸 MBP,比不上 27 英寸 iMac,更比不上 iMac Pro、Mac Pro。

总的来说,Anandtech 认为 M1 的 GPU 是核显的王者,是入门独显(诸如 560、560X、1050Ti)的挑战者。对于很多 AAA 游戏,不要期待 M1 能在高分辨率、高画质的设置下还能达到 60fps 的流畅度,但调低分辨率、调低画质应该能应付大多数游戏。

Anandtech 的测试是基于 Mac mini 的 8 核 GPU 版 M1,基础款的 MBA 搭载 7 核 GPU 的 M1,它的性能表现如何?macworld 在基础款 MBA 上测试了两款游戏表现,结果如下:

左边是《古墓丽影:崛起》的数据,最上面是 M1 MBA,在 1920 x 1200 高设置下帧率为 37.4,在 1280 x 800 中等设置下帧率是 60.6。右边是 《文明6》,1280 x 800 中等设置、高设置的帧率分别是 33.8、54.5。

M1 电脑的实际体验

Rosetta 2 真的这么好吗

没有适配 M1 的软件是通过 Rosetta 2 运行的,Rosetta 2 就像一位翻译,它把 M1 不能直接识别的代码翻译为 M1 能识别的代码。前面 Cinebench 和 Geekbench 的测试显示,通过 Rosetta 2 翻译后再运行,会让 M1 的 CPU 得分打 6 - 8 折,GPU 不受影响。

很多用户对 Rosetta 2 的第一印象是快,从跑分看它确实影响了软件运行速度,但还是很快,用户通常感知不到 Rosetta 的存在。

但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

Adobe 软件没有适配 M1,The Verge 表示使用非常流畅,速度很快,只是评测期间他们发现了 Premiere 一个奇怪 bug:导出的视频码率可能只有 intel 电脑的一半。多了一步,增加了复杂性,Rosetta 2 可能无意之间增加了软件的 bug。

因为还没有适配 M1,微软表示第一次打开 office 可能要等大概 20 秒,但下次打开速度就正常了。这是因为 Rosetta 2 是在应用安装或首次打开时完成编译的,并不是实时编译。当然啦,第一次打开虽然慢,但通常不需要 20 秒。

有些应用,例如 screenflow 无法通过 Rosetta 2 运行,即完全不可用,只能等修复或适配。再比如字节跳动出品的飞书完全无法运行,无限重启。

有些应用,例如 Handbrake 1.1 虽然可以通过 Rosetta 2 运行,但根据 pcmag 的测试,其导出视频的速度可能慢于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开发者 Steve 表示 Rosetta 2 会严重影响视频的编码/解码效率,因为这个环节不能事先编译。

有些软件,例如未适配 M1 的 Chrome,The Verge 表示它在 M1 电脑的耗电量高于它在 intel 电脑的耗电量。

有一个网站 isapplesiliconready 整理了一些软件的兼容性,如果你好奇某款软件能否正常使用,可以去看看:

过去 15 年写给 macOS 的软件都是基于 intel 芯片写的,从 intel 到 ARM 的过渡恐怕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但目前看来开发者的反应还是比较积极的。

苹果以身作则,随着 Big Sur 的发布,苹果更新了一大波应用,Final Cut Pro 、Logic Pro 等所有苹果自家的应用均已适配 M1。macrumors 连续点击差不多 20 款苹果应用,打开速度很快,如下:

苹果在发布会上表示 Adobe Lightroom 将于 12 月适配 M1,Photoshop 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适配,至于 Premiere 的适配计划我没有找到。

微软也表示在安排了,mac 版 Office 有望变得更快。因为根据已有的数据,应用适配之后速度提升都很明显。

Chrome 也很快适配了 M1,ars 使用 Speedometer 测试的数据显示,适配后的 Chrome 速度提升了 80%,但和 Safari 比还是差了一点。我没有找到 Chrome 适配以后的续航,但推测会有提升。

Handbrake 的最新测试版 1.4 beta 适配了 M1,导出同一个视频,M1 MBP 从 17 分钟下降到 8 分钟,M1 MBA 从 18 分钟下降到 11 分钟,而配置了 GTX 1650Ti 独显的 Spectre x360 是 10 分钟。

ars 安装并测试了 120 个应用,除了少数 3D 游戏之外,其他应用都能正常打开,不会觉得慢,个别 UI 不协调,但不至于影响使用。

Mac 应用商店不会标志应用是否适配 M1,Jonathan 发现活动监视器会用 Apple、intel 进行区分。

打开 Finder - 应用程序,选择一个应用,通过 command + i 可查看该应用的信息,这里会标记该应用是 universal 还是 intel 还是 native 应用,如果是 universal,还可以强制它总是通过 Rosetta 打开: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 Homebrew 无常使用,但强制 Terminal 通过 Rosetta 的方式运行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糟糕的 iPadOS、iOS 应用

The Verge 表示 iPadOS、iOS 应用虽然可以运行在 M1 电脑,但使用体验有点混乱:1)并非所有 iOS 应用都能运行在苹果电脑,开发者可以选择不上架 Mac 应用商城;2)有些应用,例如在线视频应用 HBO Max,无法全屏播放,甚至不能调整窗口大小;3)有些应用,例如 Telegram,收到新消息通知时,Telegram 窗口会自动跳出来,挡住正在使用的其他应用;4)有些应用,例如 Tumblr 打开时闪退,无法使用。

运行在 mac 电脑的 iOS 应用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按键模拟触控操作,例如按下空格键相当于单击窗口中间的位置,按下方向键模拟左右滑动屏幕,可以想象体验并不好。

Techcrunch 表示,在 mac 上运行 iOS、iPadOS 应用听起来振奋人心,实际体验下来更像是营销噱头,用户体验令人失望。

我个人认为 iPadOS、iOS 应用在 mac 电脑体验虽然不好,但毕竟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交互问题,还有很多优化空间,相信会改善。

一位在阿里巴巴工作的博主 @蒸米spark 表示,允许 iOS 应用运行在 macOS 可能存在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1)没有在 Mac 应用商店上架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先在 iPhone 上安装,然后把该应用的 ipa 安装包从 iPhone 导出至电脑,最后双击 ipa 包安装在电脑;2)在 macOS 运行的 iOS 应用,其用户数据保存在可见的文件目录,可轻松获取。

人见人爱的续航

M1 MBA、MBP 电量不变,但续航大幅增加。苹果表示 MBA 续航最长 18 小时,比之前多出 6 小时,MBP 续航最长 20 小时,比之前翻倍。

这些数据可能有点理想化,The Verge 评测后表示,MBP 综合使用可达 10 小时续航,要想在 8 小时内消耗完,你要出力地去压榨它。MBA 日常使用可达 8 ~ 10 小时,对大多数用户而言,8 ~ 10 小时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日。当越来越多的应用适配 M1,它们的续航还会继续提升。

WSJ 的测试显示,M1 MBP 可以连续观看 16 小时 YT 视频,MBA 可以连续观看 10 小时 45 分钟。

Engadget 在文章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发布的 intel air 九点上班开始用,下午四点就要充电,而 M1 MBA 下午五点下班时,还有 38% 的电量。

Techcrunch 认为:M1 MBP 性能确实强,但令人震惊的不是它的性能,是它的续航。

下图是其他用户关于续航的表述。用户一:在 M1 MBP 上写了 40 分钟脚本,电量依然显示 100%。用户二:使用 M1 MBA 听音乐、发推、安装应用、用 Safari 冲浪,一个小时后,电量显示 99%。用户三:在 M1 MBP 安装系统、传输数据、初始设置等,3 小时后电量显示 94%。

M1 电脑在盒盖的情况下几乎不消耗电量,如下图所示:

虽然合盖时耗电极低,但 M1 依然保持定期活跃,Surge 的开发者 Yachen Liu 测试后表示:

即使在电池供电且合盖的状态下,M1 设备 CPU 依然会定期的保持活跃,和 iDevice 一样,而且这个活跃不是系统特权。 旧的 MBA 合盖后几分钟内依然活跃,然后就彻底休眠了。

于是搭载 M1 的 Macbook 可以像 iPhone 那样实现立即唤醒,Yachen 发现即使合盖了一整晚,第二天依然能「瞬开」,这和 iPhone 的体验差不多。作为对比,Yachen 还补充说:

在原来 Intel 的机器上,未接电源下唤醒时先要黑屏个几秒,再卡顿个几秒,解锁后的几秒也是卡的一笔,没个十秒根本无法进入正常使用状态。

说到黑屏,开发者 Steve 表示 M1 Macbook 另一个令人赞叹的表现是:更改分辨率或连接外置显示器,电脑能立即显示新画面,没有任何延迟。

这个我有经验,我的 2017 年 13 英寸 MBP 连上外置的 4K 显示器,马上黑屏,等,接着屏幕重新点亮,先显示桌面,等,最后再显示应用窗口,总耗时大概 9 秒。更换壁纸,我的 macbook 大概有 2 秒延迟。

关于噪音、散热

续航其实和噪音、散热是直接相关的。M1 性能虽然强悍,但能耗低、散热少。

得益于此,M1 MBA 取消了风扇,仅采用铝金属散热片,始终静音。

M1 MBP 虽然保留了风扇,但 The Verge 表示 M1 MBP 的风扇不会轻易转起来,一些很容易让 intel MBP 风扇转起来的应用,却很难让 M1 MBP 的风扇转起来,例如在 Chrome 使用 Google Meet。

The Verge 让 M1 Mac mini 连续跑了 30 分钟 Cinebench,竟然没有听到风扇在转。

WSJ 的评测重点恰好是散热、噪音,作者做了多项对比测试。

测试一:

在 M1 MBA、MBP 分别使用未适配的 Chrome 打开 25 个网页,两部电脑都很流畅也很凉爽,打开 50 个网页,依然凉爽,但 air 速度变慢,pro 继续打开 100 个网页,依然流畅,并且完全静音。

作为对比,今年年初发布的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air 使用 Chrome 打开 35 个网页时,风扇就发出明显噪音。对于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pro,打开 65 个网页时,风扇也发出了明显噪音。

测试二:

打开一个四人在线的视频会议,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air 和 pro 都发出了噪音,但搭载 M1 的 air 和 pro 完全静音。

测试三:

运行同一款游戏,intel air 风扇发出明显噪音,M1 air 没有噪音且流畅,M1 pro 风扇完全不转。

测试四:

极限测试来了,在 M1 MBP 上同时使用 adobe premere 导出一个 4k 视频、运行游戏、打开 chrome,这时候 M1 pro 的风扇终于转起来,可以听到噪音。

网友 myiphone 对比了 M1 air 和最新的 intel air 的发热情况,高负荷工作一段时间以后,M1 air 的键盘处最高温为 26.5 度,intel air 键盘处最高温是 34.2 度。

Max Tech 做了类似测试,在开机但是空闲的情况下,M1 MBA 的键盘处最高温度是 28 度,intel 是 33 度,intel 高温部分面积更大。

先连续使用了一段时间,接着跑 Cinebench,期间测试键盘最高温,M1 air 是 40 度(下图左边),intel air 是 41 度(下图右边),几乎一样。但 M1 air 仅通过散热片散热,没有噪音。

有风扇的 pro、mini 发热应该比 air 好,根据前面的 CPU 跑分,pro、mini 的连续高负荷工作下,性能依然表现稳定。

8GB、16GB 内存够用吗

M1 电脑最低只有 8GB 内存,最高只有 16GB,它的内存是所谓的统一内存,和 CPU、GPU 集成在一块板子上,数据在它们三者之间传输的速度更快更高效。部分媒体及用户认为 8GB 的统一内存相当于更多的一般内存。

下图是 ifixit 拆解公开的 M1 外观,左边是处理器的顶盖,右边是集成在一起的统一内存,看起来有点奇怪。ifixit 拆解的是 8GB 的版本,所以右边有 2 个 4GB 内存条。

techcrunch 用 16GB M1 MBP 做了一项测试,用未适配的 Chrome 打开 400 个网页,虽然 Chrome 卡得无法用,但不影响继续看视频、听音乐。接着他用 Safari 打开 400 个网页,Safari 却很流畅,点击任意一个标签,可马上切换到该网页。

techcrunch 用未适配的 Chrome 测试,网友 themaster 则用适配后的 Chrome 打开 400 个网页,他说没任何问题,也是 16GB 的版本。

以上是 16GB 的测试,下面看看 8GB 的。

9to5mac 的 Stephen 把 8GB 的 M1 MBA 连接到外置显示器,用浏览器打开 7 个全屏 YT 视频,还打开了 13 个其他应用,表现流畅:

Tyler Stalman 在 8GB M1 MBP 使用还未适配的 Photoshop 编辑多张 4500 万像素的照片,照片还有很多图层,零卡顿,丝毫不觉得变慢,完全静音,他表示很意外。

Rust(腐蚀)这款游戏要求最低 10GB 内存,有网友在他的 8GB M1 MBA 上测试了 Rust。把画质开到最高,分辨率设置为最高的 2880 x 1800,帧率只有 10 左右,很卡;把分辨率降到 2048 x 1280,画质不变,帧率超过 25。

但他没有继续测试下去,我猜测如果再稍微调低分辨率,把画质设置为中等,帧率应该能达到流畅。

其实 8GB 毕竟是 8GB,有时候还是不够用的。

博主李自然分别在 intel 六核 i5 16GB Mac mini、M1 8GB Mac mini 上分别载入并显示一个巨大的文本文件,用时分别是 66 秒、31 秒。我们不知道这个文件具体是多大,但 M1 可能输在了内存。

另一位自称非程序员/设计/工程人士的博主表示,『M1 8GB 完全够用』这种说法极具误导性,虽然 Safari 可以打开上百个标签,但 70% 的标签载入延迟,30% 是彻底 reload。这种说法和前面 techcrunch 用 Safari 打开 400 个标签但依然流畅的测试,是矛盾的。双方的观点供各位读者参考。

视频处理能力

单独说一下 M1 对视频工作者的提升,先看数据。

techcrunch 用 final cut pro 导出一段 5 分钟的 4K 60fps 视频,M1 MBP 远远快于 2019 年 13 英寸 MBP,但不敌 16 英寸 MBP,如下图所示:

但导出一段 5 分钟的 8K 视频(体积高达 81GB),三款 M1 电脑用时为 33 ~ 36 分钟,16 英寸 MBP 用时不到 15 分钟,Mac Pro 只要 5.5 分钟。可见 M1 差距很大,如下图所示:

M1 的用时差距,和它们的硬件差距是吻合的,16 英寸 MBP 和 Mac Pro 的配置明显高于三款 M1 电脑:

2019 16” MBP:8核 i9-9980HK、Radeon Pro 5500M、32GB2019 Mac Pro:12核 W-3235、AMD Radeon Pro Vega II、48GB

techcrunch 同时统计了它们的电量变化,结果是令人意外的。M1 MBP 连续工作 33 分钟电量从 100% 降至 83%,16 英寸的 MBP 工作 15 分钟电量就跌至 79%,13 英寸的 intel MBP 单次充电甚至无法成功导出这段视频,需要再充电。

看看 MKBHD 的测试数据,导出一段 15 分钟的 4K 视频,M1 MBP 慢于 16 英寸 MBP 和 28 核的 Mac Pro,但差距远远小于它们的价格差。

其实导出视频的速度,M1 不一定远远落后于 Mac Pro,有可能远远快于 Mac Pro,这和视频的格式有较大关系,接下来的测试可以证明这个说法。

Max Yuryev 的 Mac Pro 和 techcrunch 的 Mac Pro 搭载了一样的 CPU 和 GPU,用 final cut pro 导出一段 8 bit 4k 视频,视频长度未知,M1 MBP 和 Mac Pro 用时几乎一样:

H.265 10-bit 4:2:2 是一种有点特别的视频格式,Canon EOS R5、Sony S7S3 等相机在拍摄 10 bit 视频时,可以保存为 H.265 4:2:2 格式。市面上似乎还没有支持硬解 H.265 4:2:2 的显卡,所以没有电脑可以流畅地剪辑 4k 10-bit H.265 4:2:2 视频。Max Yuryev 的 Mac Pro 在 final cut pro 的时间线上播放这段视频,效果是这样的:

这里要来一个转折:虽然 M1 的 GPU 和 CPU 性能均比不上 Max 那部近 10 万人民币的 Mac Pro,但 M1 电脑可以流畅地剪辑 10 bit 4K H.265 4:2:2 视频。其实 iPad Pro 也可以,M1 和 A 系列芯片有很多共同的设计。

Max Yuryev 在两部电脑分别导出这段 5 分钟的 4K H.265 4:2:2 视频,M1 MBP 比 Mac Pro 快得多:

techcrunch 表示 M1 MBP 可以流畅剪辑 8K 视频,但 Max Yuryev 的测试发现 M1 MBP 无法流畅剪辑 8K ,但 6K 没有问题。我猜测可能和视频的格式、剪辑效果等因素有关。

techcrunch 没有加入 iMac Pro 进行对比,但我找到博主 @悉尼顾俊 的测试数据,他手头的 iMac Pro 配置 W-2150B 十核 CPU、Radeon Pro Vega 56 独显、128GB 内存,售价 5 万+,配置没有前面的 Mac Pro 那么高,但也明显强于 M1。

@悉尼顾俊 测试的三段视频如下,分别用两部电脑导出这些视频:

第一段视频(4k h264 10bit 422 7分36秒):

- iMac Pro:11.5 分钟左右

- M1 MBP:10 分 20 秒

第二段视频(4k h265 10bit 422 30秒 100fps):

- iMac Pro:1 分 20 秒

- M1 MBP:45 秒

第三段视频(8k h265 10bit 422 30秒):

- iMac Pro:2 分 47 秒

- M1 MBP:1 分 2 秒

@悉尼顾俊 还表示,他的 iMac Pro 在 final cut pro 上无法流畅播放 4K 10bit H.264 422 300fps 的视频,注意不是 H.265 422 而是 H.264 422,降低帧率慢速播放,这时候才算流畅,但 M1 MBP 无需慢速播放,能直接以 100fps 流畅播放这个视频。

总结一下:M1 剪辑 4K 视频无压力,8K 看情况;剪辑 H265 422 视频 M1 似乎没有对手;至于导出视频的速度,@悉尼顾俊 的测试表明 M1 比他的 iMac Pro 快,但 techcrunch 和 MKBHD 的测试显示 M1 可能慢于 16 英寸 MBP,和 Mac Pro 的差距更大,我猜可能和视频格式、剪辑效果等有关系。

前面看了这么多 M1 的积极评价,不妨再看看用户小紫的观点:

编程速度

还是先看 techcrunch 的数据,参与对比的三款 intel 电脑的配置和前面的一样,分别如下:

2019 16” MBP:8核 i9-9980HK、Radeon Pro 5500M、32GB2019 13” MBP:4核 i7-8569U、16GB2019 Mac Pro:12核 W-3235、AMD Radeon Pro Vega II、48GB

首先测试了 webkit 的编译时间,M1 MBP、M1 Mac mini 用时和 Mac Pro 几乎一样,M1 MBA 慢了一点,但也比 16 英寸的 MBP 快。

有趣的是,编译结束后,13 英寸 intel MBP 只剩下 24% 电量,16 英寸 MBP 只有 61%,两款 M1 电脑均剩下 91%,摇摇领先!

另一项测试是解压缩 Xcode 压缩包,测试结果和 webkit 编译类似,由于所用时间较短(5 分钟出头),M1 MBA 性能没有下降,所以三款 M1 电脑用时接近,远快于 intel mac。该测试表明,M1 的多核跑分虽然比不上大部分 mac 台式机,但处理某些工作时,可能更快。

Surge 开发者用三款电脑分别编译 Surge 源码,测试 3 次,结果都是 M1 胜出,如下:

MacBook Pro (2020, M1, 16GB):38 秒 / 39 秒 / 41 秒iMac Pro (2017, 3 GHz 10 核 Intel Xeon W):46 秒 / 43 秒 / 44 秒MacBook Air (2019, 1.6GHz 双核 Intel Core i5):208 秒 / 207 秒 / 206 秒

Overcast 开发者 Marco 编译 Overcast,64GB 内存 10 核 iMac Pro 用时 56 秒,M1 MBA 用时 39 秒,即使性能受限,用时最高 49 秒。

以上数据对开发者非常有吸引力,但开发者对兼容性的要求也很高,一些重要工具,例如 Docker、Virtualbox 等暂时不兼容 M1 电脑。熊猫吃短信的作者 Baye 表示 M1 电脑可能不适合非 iOS 开发者用作生产力工具:

见到几个后端开发的程序员买了 M1 后退货了,因为还没法用来干活。目前尝鲜并且给了高评价的基本都是 iOS 开发者,苹果自己的生态肯定是没啥问题的。非 iOS 开发者如果打算买来做生产工具,还要是慎重考虑下。

建议买吗?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度有强烈的购买冲动。我最先看到用户分享 M1 在视频剪辑、代码编译、压缩包解压上的出色表现,数据显示 M1 吊打 intel MBP,力压贵得多的 iMac Pro 甚至 Mac Pro。我相信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但同时认为这只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全面反映 M1 电脑的使用体验。

看了 M1 的跑分,你会发现 M1 的性能确实很强,CPU 的高性能核心如果不是全球最强也是最强之一,但说到整体性能 M1 还有很多对手。有人把 M1 和一些高端台式机比,虽然某些任务 M1 更快,例如剪辑 H265 422 视频、解压缩 Xcode、iOS 软件编译等,但不要天真地认为 M1 已经打败了大多数台式处理器,事实上苹果台式机的 intel CPU 多核性能基本都强于 M1,没办法,它们核心多。但即使是笔记本处理器,都是八核,AMD、intel 也能拿出多核性能强于 M1 的芯片,而且并不少。

再说 GPU,有网友分享了很多用 M1 玩游戏的视频,效果似乎不错,让人误以为 M1 已经上升到游戏本的水平,事实上 M1 的 GPU 只相当于入门独显。游戏性能提升大,只能说明 intel macbook 起点太低,从原来的卡成 PPT 变成 40fps,从原来的 40fps 变成 70fps,大概是这样吧。M1 电脑要想获得稳定的 60fps 的体验,很多时候还是要降低分辨率、调低画质。前面 techcrunch 的测试也表明,使用 fcp 导出 8k 视频,Mac Pro、16 英寸 MBP 因为配置了明显更强的独显,速度比 M1 MBP 快得多。

总的来说 M1 在同级产品中拥有顶级性能,有时候甚至能挑战高端台式机,但不要被这个『有时候』蒙蔽了双眼,不要过分地越级比较,比不过。

我觉得能耗才是 M1 最大的优势,M1 电脑的发热明显低于 intel 电脑,因为省电,续航相对上一代产品大幅提升,也很安静,很难让它的风扇转起来,如果有风扇的话。关于续航我还没有看到任何负面观点,完全是人见人爱。

intel、AMD 虽然有不少处理器强于 M1,但相似性能的处理器不可能用在 MBA 这种超长续航的轻薄本上,更不可能取消风扇。相似性能的处理器只能用在 16 英寸的 MBP 或台式电脑上,这样才能塞入更大的电池、更大的风扇、更多的散热片。M1 以更薄的机身,更低的能耗,获得了中端 ~ 高端笔记本的性能,这是令人震惊的。

没有风扇且空间狭窄的 MBA 对处理器而言,是严苛的生存环境,M1 即便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如鱼得水,说明 M1 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中,给它加上更好的散热装置,M1 肯定能把翅膀张得更宽,飞得更高。这让创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也是我最后决定暂时不买 M1 电脑的原因。苹果这次发布的三款 M1 电脑外观设计几乎没有变化,尤其是 Mac mini,网友拆机后发现它内部闲置了很多空间,完全可以做得更小。

目前只有 MBA、入门的 MBP 转换了阵营,苹果定位高端的 MBP、iMac、Mac Pro 也会逐步过渡,但苹果需要拿出比 M1 更强的芯片才能配得上这些电脑的专业定位,另外,统一内存效率再高,16GB 也远远无法满足专业需求,这意味着苹果芯片未来两三年会快速地升级迭代。

除了硬件,从 x86 过渡到 ARM,整个软件生态也需要重新适应。虽然看看网页写写东西之类的简单需求完全可以满足,但如果用作严肃的生产力工具还是再等一等比较好。

应该也不用等多久,我猜不出一年,各行各业的主流生产力工具都可以适配过来,届时第二代苹果芯片,姑且叫它 M2 吧,可能也发布上市了,MBA、入门的 MBP、mini 说不定也会采用新的内外部设计,高端的 MBP、台式机说不定能用上比 M1 强得多的苹果芯片。

-----

文章有点长,看不完的可以收藏、再看。

EPIC古墓丽影打不开 闪退解决办法

EPCI正在举行送古墓丽影三个游戏大作的活动,不过虽然其吸引了许多的游戏玩家,但是很多的玩家也出现了许多的网络问题,比如打不开其游戏。那么小编将为大家带来EPIC古墓丽影打不开,闪退解决办法。

EPIC古墓丽影打不开 闪退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一、关闭多余程序

如果你的后台程序过多的话,就会导致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让大家可以选择把后台没有用的程序关闭了,让网速全部集中到EPIC上,并且你的这些多余的程序可能还会与EPIC相冲突。

解决办法二、使用加速工具

目前游玩游戏的人流量众多,所以说经常会造成网络拥挤的情况,总是靠刷新硬挤上去是比较麻烦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网络优化,奇游加速工具可以有效优化网络环境,试用:/d/file/gt/2023-09/3ubwiai0scs

在出现的页面当中,找到左侧中的windows安全中心并点击它。

windows安全中心主要就是管理电脑的安全性和其运行情况的页面,做到这一步时,要再次点击病毒和威胁防护。

将右侧的窗口下滑,看到病毒和威胁防护设置下的管理设置,点击它即可。最后在这个窗口里将里面所有开启的按钮都关闭就可完成了。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其问题解决办法,每一个办法都亲测实用,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