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邵逸夫:中国电影史上的首创

邵逸夫的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玉轩,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因此被人称为“六叔”。邵逸夫在美国人开办的“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上学时,便加入了兄长邵仁杰于1924年创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协助他开拓外埠发行。毕业后,他放弃了升学,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制作中。在18岁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摄影师,作品包括《珍珠塔》(上下集)和《西游记》等。

天一电影公司在创业的头两年发展迅速,其他电影公司组成了“六合影业公司”,一起抵制“天一”,导致上海和南洋的大戏院不再播放天一的电影。这一事件被称为“六合围剿”。1927年,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推出了流动放映车,为星马乡村送片上门,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首创。

从1928年开始,邵家三兄弟不断收购星马的戏院和游乐场,组成了自己的院线和发行网络。十年间,他们开设了110间电影院、9间游乐场和剧场。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设备,并学习了当地的技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局势不稳定,“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

1934年,天一凭借邵逸夫引进的技术,推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中国人独立制作的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为中国电影技术带来了突破。

1938年,天一影业正式更名为“南洋影片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相继沦陷,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战后,二哥仁棣回到香港重建业务,并于1948年将“南洋影片”更名为“邵氏父子”。

同时,邵逸夫与三哥仁枚的新加坡电影公司“邵氏兄弟”也重新开始运营,但“父子公司”在香港的发展并不顺利,被“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夹击。因此,邵逸夫决定接管香港的电影生意。

1957年,邵逸夫回到香港,以32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开始兴建邵氏影城。随后,他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开始自主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后,立即向当年的另一个对手“电懋”挖角,成功地吸引了林黛等多名影星到邵氏。周文怀担任宣传主任。

邵氏兄弟的创业作品是林黛主演的黄梅调电影《貂蝉》,结果票房不俗,成为李翰祥导演的成名作。这部电影在第五届亚洲影展上获得了五大奖项,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此后拍摄的黄梅调电影都创下了票房记录,例如《江山美人》等,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在香港和台湾两地屡创卖座记录,将黄梅调电影的热潮推向了顶峰。邵逸夫十分注重发掘新人,例如1959年参与香港小姐的筹办,为冠亚季军提供试镜机会。

1964年,邵逸夫开设南国电影训练班,培养了黄沾、罗文、罗烈、郑佩佩、陈鸿烈等一批新人,还提拔了张彻担任制作主任。

1966年,邵氏公司推出了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开创了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热潮。随后,拍摄的《独臂刀》、《天下第一拳》等电影都广受欢迎。在西方世界,《标杀令》系列电影也受到了邵氏武打电影的影响,成为了向邵氏致敬的经典之作。

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制片量也进入了高峰期。在1974年,邵氏公司拍摄了50部电影。邵氏公司的年产量是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一贯拍摄国语电影的邵氏公司,在1973年推出的《七十二家房客》刷新了票房纪录,重新确立了粤语电影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的性解放运动也在兴起,邵氏公司拍摄了不少艳情片,结果受到了非议。甚至有文化工作者发表公开信,批评邵逸夫。

然而,时至今日,许多邵氏艳情片仍然被视为经典之作,例如《爱奴》、《金瓶双艳》等。除了自制电影,邵逸夫还投资了许多西方电影,其中最经典的是1982年的黑《银翼杀手》。到了1970年代中后期,邹文怀创立了嘉禾电影,开始与邵氏公司竞争。加上1980年代新艺城的兴起,逐渐蚕食了邵氏公司的票房。邵逸夫决定转向新兴的电视行业,邵氏公司开始减产或出租电影院线。

1980年,邵氏公司正式停产。在停产之前,邵氏公司推出了超过1000部电影,并获得了至少30个本地和国际电影奖项。停产之后,邵氏公司仍在断断续续地投资电影,例如《审死官》、《十万火急》和最近上映的《七十二家租客》等电影。

回溯到1965年,当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经纬和英美资金共同获得了香港免费电视牌照,并于1967年正式启播。由最大股东利孝和担任主席,邵逸夫则担任常务董事。

1980年,利孝和去世,而英美资金也不愿入主无线,邵逸夫便增持了无线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2010年,台湾智慧型手机宏达电公司董事长王雪红以个人名义与香港锦兴集团主席陈国强武当派Equity 罗勒私募公司联手买下了邵氏兄弟(香港)公司手中的香港无线电视公司26%的股权。邵氏公司也因此全面退出了TVB的经营。

邵逸夫主政期间,虽然亚视多次易手,但无线的领导地位一直保持至今。无线公司也成为了市值超过百亿港元的传媒企业。

2003年,邵氏兄弟宣布斥资1.8亿美元,在将军澳重建邵氏影城。2006年,部分影城建成,预计于2009年全面启用。方逸华曾表示,启用之后,邵氏公司会再次拍摄电影。

在光影中感受时代风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圆厅。

中国电影博物馆外观。

《定军山》拍摄场景复原。

电影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对电影的发展史和幕后故事感兴趣,中国电影博物馆绝对不可错过。

在北京市朝阳区南影路上,中国电影博物馆巍然耸立。主体建筑以黑色为基础色,外层装饰有镂空图案的金属板。在这座建筑前,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断续的斜墙构成形如场记板的组合。

这是一座年轻的博物馆,2007年正式对公众开放,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现有电影剧本、服饰、道具、器材等藏品14万余件。在这里,观众可以回望中国电影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感受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勃勃生机,还可以通过互动体验探索光影艺术的奥妙。

回望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自1905年影片《定军山》问世以来,中国电影已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国电影博物馆常设展览《百年历程 世纪辉煌》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展厅中,复原了《定军山》拍摄场景,旁边展出了该电影制作人任庆泰70岁时拍摄的照片及金属底版。1905年秋,民族实业家任庆泰与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合作,摄制了京剧《定军山》片段,并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影戏院放映。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的拍摄和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这块金属底版是现今仅存的任庆泰相关实体文物,它所使用的铜质材料也较为稀有,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挂满一整面墙的经典影片剧照,胡蝶、阮玲玉等影星的画册,《电影画报》《电影月报》等电影出版物……丰富的展品讲述着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展柜中,一本纸质泛黄的延安电影团照片资料册格外珍贵。这是电影人袁牧之和摄影师吴印咸1938年拍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时留下的剧照、工作照集,真实记录了在中国领导下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业迎来了大发展。环形展柜中一组彩塑引人注目:《英雄儿女》中身背步话机的王成,《烈火中永生》中大义凛然的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小兵张嘎》中滑稽可笑的胖翻译……这组彩塑包含了1949年至1978年间近700部国产故事片里的100个代表性艺术形象,由天津电影制片厂设计、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制作。“这是张瑞芳演的李双双,这是于蓝演的江姐,这些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非常熟悉的银幕形象。”头发花白的周奶奶指着展柜中的彩塑向身旁的家人说。不少中老年参观者凑近展柜,寻找自己当年喜爱的电影角色。

继续向前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电影”“美术电影”“儿童电影”“科学教育电影、译制电影、新闻纪录电影”等展厅依次呈现。《春桃》剧本手稿,主旋律影片《大战沪宁杭》的分镜头场景图、景别规划图,《重庆谈判》的场记表、导演工作台本等,展现了这些影片幕后制作的精细;《生死擂》中的道具打擂棒,《英雄》中甄子丹饰演的长空所使用的枪、李连杰饰演的无名所用的剑,《蒋筑英》中巍子使用的手表等,仿佛将观众带到了电影拍摄现场;动画片《大闹天宫》人景合成画面、《骄傲的将军》人物设计线稿、《草原英雄小姐妹》原画等,吸引了不少孩子饶有兴趣地观看。

见证新时代电影业腾飞

位于中国电影博物馆一层的专题展《奋斗新时代》,从电影产业、创作、技术、公共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集中展示了党的以来中国电影取得的辉煌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国产电影数量不断增长,创作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49%。展厅中展示了《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近年来票房口碑双丰收影片的海报,彰显了国产影片日益强劲的竞争力。

展厅里,各种先进设备让观众了解中国电影业的“黑科技”。大疆如影2增稳云台、大师摇轮控制器、“悟”2型航拍无人机等,体现了“中国制造”在电影摄影机研制领域的实力。玉宇数字电影放映氙灯,是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放映机氙灯光源,打破了进口产品对特种光源行业的市场垄断。中影光峰激光发射器在诸多技术指标上拥有世界领先的优势,引领着全球电影激光放映的方向。“中国巨幕”系统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巨幕系统技术,采用大于22米的巨幅金属银幕、沉浸式多维还音系统和量身定制的影厅,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由中国主办的电影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是中国电影业日趋繁荣的一个侧影。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电影节等,为世界各国电影和电影人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展厅中展示了许多电影节的奖杯和活动照片,勾勒出中外电影文化交流的多彩画卷。

多角度体验电影魅力

1895年电影诞生时使用的电影摄影机复制品、19世纪法国卢米埃尔家族工厂生产的玻璃底片、19世纪法国摩尔登尼放映灯……在中国电影博物馆,观众可以看到不少讲述世界电影起源的珍贵展品。

位于博物馆四层的电影技术体验区,介绍了大量电影制作技术和电影知识,揭示了电影制作各个环节的奥秘。展厅里的“农家小院”摄影棚是“网红”打卡点。这是一处北方乡村风格的布景,通过声光变化和造雪机等设备的应用,模拟出清晨黄昏、阴晴雨雪等不同场景,令人啧啧称奇。

中国电影博物馆十分注重社会教育。中华少儿电影配音大赛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经典社教品牌。这一活动主要面向7至16周岁的青少年,以配音为切入点,结合讲堂、比赛、电影之旅、影片赏析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电影艺术的热爱。

中国电影博物馆还举办丰富多彩的公益观影活动,“回味胶片经典”主打胶片电影展映,“燃烧的生命”主打英雄人物题材电影展映,“电影贺新年”主打贺岁影片回顾……在博物馆胶片放映厅中,一系列主题电影展映活动吸引了许多电影爱好者,有人专门从很远的地方驱车来到这里,只为重温儿时的经典影片。

围绕时下热映的电影,中国电影博物馆还会举办与之配套的幕后展。从《金刚川》到《长津湖》,再到《狙击手》……观众在欣赏电影之余,还能看到电影道具、布景、美术组CG图、导演手稿等,了解电影的幕后故事。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目标是成为高标准的电影收藏展陈中心、高品质的电影文化传播交流共享中心、有影响力的电影学术研究中心和高质量的电影科技体验中心。”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陈玲说,未来将不断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博物馆内设影厅将引入VR、裸眼3D等新技术,让观众领略先进电影技术的魅力。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电影博物馆提供

再看《大鱼海棠》4年后我才明白,传统文化太有魅力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一、民族音乐移植中的呈现

音乐作为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对于影片情节的展幵、人物的塑造、基调的奠定、风格的呈现以及情感的表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电影意义表达的载体,让视觉元素得到了解放。

电影中音乐的出现不仅拓展了画面的表现范围,同时也让情感表达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影片《大鱼海棠》通过旋律与节奏的变幻串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民族音乐的使用更为作品增添了古风韵味。

影片对于民族音乐的移植表现在古典器乐、古典诗词、古典戏曲中。

电影中使用了民族乐器如鼓、锣、风铃、琵琶、古筝等。

民族乐器的使用不仅赋予了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时也通过乐器的演奏延长了电影的镜头感让画面表达更加完满。

影片以《椿之梦》为序曲拉开故事序幕,这首开场序曲正是以古筝为主奏,随着流水声的引入,在一片恬静安宁中,古筝缓缓进入,小提琴、钢琴等其他乐声的加入,使整个画面的节奏层次更加丰富,意境更加幽远。

同时中西民族器乐的结合,也为作品引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

椿梦到鲲终于长大并与其一起跳舞时,《椿之梦》再次响起,此时的这首乐曲仍以古筝为主奏管弦伴奏,通过场景音乐表达了椿对鲲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椿对鲲寄予的美好与希望。

《椿之梦》作为女主角的场景配乐,不仅通过音乐赋予了椿善良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塑造了其温婉美丽的人物形象。

陶笛作为吹管乐器,大多由陶土烧制而成,中国陶笛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山西半坡遗址所出土的陶哨。

陶笛作为影片重要符号元素之一曾多次出现。

男主角鲲的出场就是伴随着婉转悠长的陶笛声,在静谧的夜空下,鲲与妹妹坐着小船出现在画面之中。

此时轻快的音乐也展现了兄妹二人的美好生活。

椿去人间云游时,听到了鲲的吹奏,椿被清脆婉转的陶笛声深深吸引。

在电影中陶笛不仅作为传统器乐,融入在画面配乐中烘托渲染了影片的气氛,同时陶笛也是影片中重要元素之一推动着剧情的发展,鼠婆为了返回人间骗走了陶笛,也正是因丢失了人间信物,鲲第一次没能穿过海天之门。

陶笛作为男主出场配乐的主要演奏器乐,其婉转动听的音律不仅赋予了男主阳光朝气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塑造了其纯洁善良的人物形象。

在椿成人礼这天她即将要去人间云游七日,此时的背景音乐《成人礼》以传统器乐大鼓、锣镲为主奏,欢快的节奏表达了此时椿喜悦兴奋又无比期待的心情,随着苗族特色乐器牛角号的加入,剧情不断向前推进,伴随着音调的高昂和旋律的变化,也更加凸显成人礼的庄严与神圣。

影片中的背景音乐《醒来》也是以打击乐器鼓、锣为主奏,当配乐响起椿从梦中醒来,此时的音乐不仅表达了椿复杂的感情,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做了铺垫,随着风铃和碰钟传统乐器的融入,悠扬的旋律也为观众呈现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影片《大鱼海棠》充分利用民族特色文化,大量使用了传统民族器乐如古箏、笛箫、鼓、琵琶、风铃等。

电影以中国古典音乐为配乐,不仅展现了我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和古典

音律的节奏美感,同时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

影片《大鱼海棠》中的配乐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现代曲风与古典诗词的结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气韵生动的音乐世界。

主题曲《在这个世界与你相遇》、片尾曲《湫兮如风》、印象曲《大鱼》这三首为影片量身打造的曲调,将椿、湫、鲲三人的成长经历,以及自我牺牲和自我救赎的情感主题完整的呈现出来。

主题曲《在这个世界与你相遇》,歌手陈奕迅用其独特的嗓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空旷深远的异域世界。

“每一条大鱼,都会相遇,每一个人,都会重聚”不仅是对影片生命主题的凝练,同时也呈现了影片道法自然、法道而行的世界观。

片尾曲《漱兮如风》是以《高唐赋》为蓝本所创作而成,歌名“漱兮如风”正是出自于《高唐赋》的“漱兮如风,凄兮如雨”,歌手徐佳莹用低沉婉转的音调用吟唱的方式,演绎了主人公漱的悲惨命运,“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这句歌词正是出自于《诗经绸缪》,也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漱对椿的坚定不移,让我们在动人的旋律下,感受着漱的爱意与执着,如无声吹过的秋风那样令人悲伤。

印象曲《大鱼》既有中式曲风的细腻婉转,又有民族调式的荡气回肠,歌手周深用其空灵悠扬的嗓音,唱出了真正的国风古韵,当深邃而忧伤的旋律响起,此时的观众似乎己经与画面融为一体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感受大鱼的孤独与悲伤。

音乐就是流动着的生命,《大鱼海棠》的配乐唤醒了观众内心的情感,在悠远的乐声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椿、湫、鲲三人不同的感情纠葛与人生轨迹。

在音乐的表达中我们可以与主人公共情,这也正是音乐的力量。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有着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戏曲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凝聚着我国传统化文的精髓,同时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戏曲与影视在各方面不断的进行融合。

《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自己拍摄制作的影片,该部电影就是以中国民族戏曲为题材,将影视艺术与民族艺术相融合,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

影片《大鱼海棠》在40分22秒处的场景音乐,就选择了用京剧的方式进行呈现。

在衍香楼内众人正举办着热闹的聚会,人们在大树下座椅成排观戏纳凉。

伴随着京剧的乐曲,一帧帧喜庆又温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楼外小桥流水楼内彩灯漂浮,四周小店围绕琳琅满目,小孩们快乐的玩耍嬉笑,导演用京剧的音乐场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温暖的画面,同时也与接下来鲲即将被族人发现的惊险剧情形成对比。

京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大鱼海棠》将其融入影片之中,不仅展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赋予了其更层次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影片的审美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不仅成为了动画电影的创作源泉,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借此增添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只有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转化为世界资源,我们才能以更强的姿态应对外国动画电影的冲击,才能真正做到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

二、道具使用中的呈现

对联是以对偶句进行表达文意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中华文化中所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门类,在过去对联经常刻在楹柱上,因此对联也称为楹联,谈起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的上古时代。

相传在上古时期,朔山上住着许多妖怪,这些妖怪想要出门就必须经过桃枝门,桃之门是由朔山上一颗大桃树的枝干形成,因其形状像门便称其为桃枝门。

门的两边有一对门神把守,只要出现害人的鬼怪,这对门神便将其抓了喂老虎,于是所有妖魔鬼怪都惧怕两位门神的存在。

从此每逢过节,百姓们为了镇邪驱鬼,便将这两位门神的画像刻在桃木上,后来人们觉得在桃木上画像过于麻烦,便将画门神的习俗改为了题字,桃木上题字便是对联的前身。

到了先秦时期,文学的创作形式更讲宄对称,人们更加注重对称性和平衡性,到了两晋时期人们更讲宄文采和韵律,对语言的工整华丽有了更高的追求,直到宋代联语不限于写在桃木上,开始张贴在楹柱上,于是“楹联”便开始广为流传,从明朝时除夕贴对联就已经成为了全国的节日风俗。

2006年对联也被列为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化形式,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

对联文化也多次出现在影片之中,每副对联都分别对应着影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暗示其命运轨迹。

影片女主角椿所居住的承启楼,对联内容为“清如瘦竹闲如鹤,座是春风室是兰”,横批为“竹曳花舞”。

这幅对联出自于清代金农之笔。

表达了一种脱离世俗置身于桃源之中的雅致,将这副对联拆开来看,主要描写了四种物像即:瘦竹、野鹤、春风、兰草。

分别也对应了影片中的四个人物角色即:句芒、赤松子、椿、)。

《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为故事架构,将文学与梦境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对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进行了借鉴和改编,既保留了原著中孙悟空勇敢洒脱的性格,又加入了时代性的视觉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文化与动画相结合所释放的艺术魅力;

《白蛇·缘起》故事题材取自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该部影片继承了传统故事的人物关系,但又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大胆创造合理想象,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视觉体验。

这些动画作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解构创新式改编,不仅为作品带来了良好的观众效应,同时也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因此只有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以民族题材为内容,以民族元素为内核,才能创造出属于中国动画的民族品牌。

参考文献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