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

休闲益智|854.7MB

我的世界国际免费游戏是一...

下载

一堂既有深度更有高度的太空科普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吗?就在我头顶。”屏幕上,航天员桂海潮指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内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介绍说,“它可以制备出地面无法实现、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物质,这种物质的原子会呈现特殊状态,会显现肉眼可见的宏观量子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探索量子力学的奇异事件。”

9月21日15时48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也是“天宫课堂”首次在梦天舱内举行。来自北京、内蒙古阿拉善盟、陕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宁波5个地面课堂的约280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

航天员吞掉“比赛用球”

在结束对梦天舱的介绍后,桂海潮在舱内点燃了一根蜡烛。与地面上的烛火对比可以发现,太空里的火苗近似球形,颜色偏蓝。

桂海潮说,在地面,火焰燃烧后热气上升、冷气下降,形成浮力对流,因此蜡烛的火焰呈锥形。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几乎消除了浮力对流,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相同。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张璐对此解释说,太空里气体对流现象减弱,火焰燃烧时,获取氧气等助燃剂的过程是以扩散为主,获取得非常均匀,速度比较缓慢,当燃烧稳定后,整体呈现出的就是燃烧非常充分的蓝色状态。

展示了火,航天员又玩起了水。他们挤出一个水球,打算来一场“太空乒乓球赛”。水球飘到乒乓球拍上,“啪”的一声黏住了,但用干毛巾裹住球拍,却能把水球弹开。于是朱杨柱、桂海潮各持一拍,你来我往地较量起来。最后,朱杨柱还一口把“比赛用球”吞了下去。地面现场的孩子们瞪大眼、张大嘴,看得全神贯注,看到有趣的地方,一些孩子边乐边挥起了手中的国旗。

比赛结束,航天员没忘记解释原理。原来,他们的毛巾表面布满微绒毛,其微纳结构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类似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大家穿的冲锋衣、速干衣都是如此。

陀螺是历次“天宫课堂”中常用的道具,但这次航天员拿出的陀螺相较以往的更大一些。当陀螺旋转起来后,桂海潮悬浮身体,双手握住陀螺的中心轴,像骑自行车一样改变其方向,身体竟也随之转动起来。该实验展现的是力矩与角动量的关系。这个原理有什么用?桂海潮说,我们的空间站就是这样在太空中自由转身的。有网友感叹:“教授们真的想要教会我空间站工作流程。”

实验环节结束后,孩子们与航天员展开热烈互动。“太空中能看见太空垃圾吗?”“在空间站看到的太阳和地球上看的有什么不同?”“太空中没有明显参照物,怎么判断空间站的姿态和轨道是否发生变化?”一连串问题让航天员连连点赞,直夸“既有深度更有高度”。

短短48分钟,背后不简单

本次“天宫课堂”全程约48分钟,背后却不简单。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助理研究员石玉生介绍,那场奇妙的乒乓球比赛,其实并非最初设计方案,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原来,地面工作人员设计的实验方案,经在轨验证后发现效果不理想,但这难不倒有着“博士乘组”之称的神十六航天员。他们在轨自主探索,利用有限的条件和材料,自制了特殊球拍,并设计出最终方案。

本次活动的直播图像清晰、话音稳定,但要知道,空间站在相距地面约400公里的轨道上高速运行,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如何保证“天地传佳音”?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研制人员在任务实施前仔细比对了前期在轨飞行数据,针对相关飞行指令和飞行状态开展精心设计与规划,设计了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两舱中继天线接力的数据传输模式,保证直播信号不间断;设置了图像和话音设备的工作状态,保证图像话音的清晰稳定;设置了整站网络状态,保证系统网络通信的稳定。所有人员大力协同,精心参与到任务的方方面面。

“天宫课堂”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在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该活动还将持续开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继续广泛征集关于“天宫课堂”的创意和建议。(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一堂既有深度更有高度的太空科普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吗?就在我头顶。”屏幕上,航天员桂海潮指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内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介绍说,“它可以制备出地面无法实现、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物质,这种物质的原子会呈现特殊状态,会显现肉眼可见的宏观量子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探索量子力学的奇异事件。”

9月21日15时48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也是“天宫课堂”首次在梦天舱内举行。来自北京、内蒙古阿拉善盟、陕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宁波5个地面课堂的约280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

航天员吞掉“比赛用球”

在结束对梦天舱的介绍后,桂海潮在舱内点燃了一根蜡烛。与地面上的烛火对比可以发现,太空里的火苗近似球形,颜色偏蓝。

桂海潮说,在地面,火焰燃烧后热气上升、冷气下降,形成浮力对流,因此蜡烛的火焰呈锥形。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几乎消除了浮力对流,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相同。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张璐对此解释说,太空里气体对流现象减弱,火焰燃烧时,获取氧气等助燃剂的过程是以扩散为主,获取得非常均匀,速度比较缓慢,当燃烧稳定后,整体呈现出的就是燃烧非常充分的蓝色状态。

展示了火,航天员又玩起了水。他们挤出一个水球,打算来一场“太空乒乓球赛”。水球飘到乒乓球拍上,“啪”的一声黏住了,但用干毛巾裹住球拍,却能把水球弹开。于是朱杨柱、桂海潮各持一拍,你来我往地较量起来。最后,朱杨柱还一口把“比赛用球”吞了下去。地面现场的孩子们瞪大眼、张大嘴,看得全神贯注,看到有趣的地方,一些孩子边乐边挥起了手中的国旗。

比赛结束,航天员没忘记解释原理。原来,他们的毛巾表面布满微绒毛,其微纳结构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类似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大家穿的冲锋衣、速干衣都是如此。

陀螺是历次“天宫课堂”中常用的道具,但这次航天员拿出的陀螺相较以往的更大一些。当陀螺旋转起来后,桂海潮悬浮身体,双手握住陀螺的中心轴,像骑自行车一样改变其方向,身体竟也随之转动起来。该实验展现的是力矩与角动量的关系。这个原理有什么用?桂海潮说,我们的空间站就是这样在太空中自由转身的。有网友感叹:“教授们真的想要教会我空间站工作流程。”

实验环节结束后,孩子们与航天员展开热烈互动。“太空中能看见太空垃圾吗?”“在空间站看到的太阳和地球上看的有什么不同?”“太空中没有明显参照物,怎么判断空间站的姿态和轨道是否发生变化?”一连串问题让航天员连连点赞,直夸“既有深度更有高度”。

短短48分钟,背后不简单

本次“天宫课堂”全程约48分钟,背后却不简单。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助理研究员石玉生介绍,那场奇妙的乒乓球比赛,其实并非最初设计方案,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原来,地面工作人员设计的实验方案,经在轨验证后发现效果不理想,但这难不倒有着“博士乘组”之称的神十六航天员。他们在轨自主探索,利用有限的条件和材料,自制了特殊球拍,并设计出最终方案。

本次活动的直播图像清晰、话音稳定,但要知道,空间站在相距地面约400公里的轨道上高速运行,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如何保证“天地传佳音”?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研制人员在任务实施前仔细比对了前期在轨飞行数据,针对相关飞行指令和飞行状态开展精心设计与规划,设计了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两舱中继天线接力的数据传输模式,保证直播信号不间断;设置了图像和话音设备的工作状态,保证图像话音的清晰稳定;设置了整站网络状态,保证系统网络通信的稳定。所有人员大力协同,精心参与到任务的方方面面。

“天宫课堂”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在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该活动还将持续开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继续广泛征集关于“天宫课堂”的创意和建议。(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航天首位“75后”指令长,曾突然“消失”6年……

空军飞行员“神十四”指令长太空摄影师我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除了这些称号外航天员陈冬还称自己是“检查作业的爸爸”

两次飞天圆梦

他不断创破纪录

2022年12月4日晚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

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安全返回

加上2016年与景海鹏一道

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

陈冬已经两次“飞天”

第一次“飞天”

陈冬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

首位飞向太空的男航天员

他和景海鹏在轨工作33天

创造了当时中国航天员

单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陈冬(左)和景海鹏(右)和在火箭发射瞬间敬军礼

第二次“飞天”

陈冬担任“神十四”乘组指令长

他又成为中国航天史上

首位“75后”指令长

他和战友们在轨工作6个月

陈冬也由此成为我国首位

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

在太空忙碌工作之余

陈冬还会作诗、摄影

神舟十四号乘组被称为“最忙乘组”

在太空“出差”期间他们完成了

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

经历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

2次分离撤离及2次舱段转位

180多天的在轨工作相当充实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

陈冬用诗描绘中国空间站

用相机拍摄美丽的地球

陈冬拍摄的中国华北地区

陈冬拍摄的福建地区

陈冬在空间站拍摄的云

今年中秋,陈冬在空间站拍摄的圆月

他突然间杳无音讯

老师登报寻找爱徒

1978年

陈冬出生在河南洛阳

小时候看电影里的军人手握钢枪

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他的心里特别崇敬

从小就萌发了从军报国的梦想

高考时他只填报了一个志愿

就是长春飞行学院

并最终如愿穿上军装

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刚上航校时陈冬有点虚胖

单杠双杠标准是16个

他只能做三四个

1500米跑是5分10秒达标

他的成绩是7分钟

航校规定

任何一项课目不过关就要被淘汰

于是每次早操

他都要比别人多跑一圈

腿上还要绑上点沙袋

晚上熄灯后

自己加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

然后再跑楼梯,直到筋疲力尽

就这样,3个月瘦了10多斤

陈冬各项成绩都达到了优秀

还当上了区队长

2001年

陈冬毕业分配到空军某团

他年年高标准完成训练任务

11年间累计安全飞行1500小时

2次荣立三等功

……

2009年

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

当时陈冬正带领飞行大队

在西北参加演习

差点就错过了这次选拔

幸好机遇之门再次打开

上级通知他们集体参加补检

……

2010年5月

经过层层严格选拔

陈冬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

此后,陈冬全身心地投入训练

仿佛“人间蒸发”了似的

消失在亲友们的视线里

因为陈冬突然杳无音讯

曾经教过他的姚老师

还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寻找他

直到神舟十一号任务公布

大家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

“检查作业的爸爸”

这次真的回来了

神舟十四号“飞天”之前

陈冬接受了总台专访

当时,陈冬告诉记者

他的孩子们也想上太空

他还给孩子们留了作业

“‘你们为什么想上太空?

上去之后想干什么?’

回来之后我想问问你们

我想王亚平回来时是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我回来就是

‘检查作业的爸爸’回来了”

现在

“检查作业的爸爸”真的回来了

不知孩子们的作业都完成了吗

但可以肯定的是

陈冬和中国航天人的共同努力

已经在无数孩子心中

种下了有关太空梦想的种子

探索永无止境

梦想永不止步

来源:央视军事综合我们的太空、洛阳晚报等

监制丨刘一鸣

主编丨徐蕾莹

编辑丨张聪

央视军事

来源: 央视军事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