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徐婷
餐桌上有“大鱼大肉”,才能称得上是丰盛一餐,这里的“大鱼”,通常指的就是海鲜。尤其是像我们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平日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美味海鲜。海鲜吃起来非常美味,但是处理的过程会有点繁琐,而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做不到随时随地都能吃到海鲜,这时候,海鲜干货,就成为了我们的备选。在海鲜干货中,有着“海八珍”之一之称的海虾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味美食。那么海虾米都是由什么虾制作的?旅顺海虾米在我们市场上缘何如此受宠?海虾米都有哪些营养价值?……带着诸多疑问,记者与旅顺口区渔业协会的吴高晨,来一起聊聊我们经常会吃的“海虾米”。
◆ 海虾米是啥?
海虾米也称虾米,即干虾仁,又名海米、金钩、开洋,是用鹰爪虾、脊尾白虾、羊毛虾和周氏新对虾等加工的熟干品。即经加盐蒸煮、干燥、晾晒、脱壳等工序制成的产品。因如舂谷成米,故称海米。以白虾米为上品,色味俱佳。海米食用前加水浸透,肉质软嫩、味道鲜醇,煎、炒、蒸、煮均宜。
◆ 旅顺海虾米有哪些历史?
虾米之称始见于唐代颜师古注《急就篇》的注文。明代《本草纲目》指出:“凡虾之大者蒸曝去壳,谓之虾米,食之姜醋,馔品所珍。”
“旅顺海虾米”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在《鸭江行部志》中就对辽东半岛的物产、地形、有着细致的记载,已有千余载。
◆ 旅顺海虾米有何殊荣?
“旅顺海虾米”是旅顺地方特色的海味品之一,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有 “金钩海米”的美称。
2014年5月22日,农业部批准对“旅顺海虾米”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旅顺海虾米用的是什么虾?
渤海海峡是大洋性鱼虾洄游的必经通道,受辽东湾浅水影响,水温回升快,成为各种洄游性鱼虾类栖息、产卵场所和洄游通道,近海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良好,尤其适合“旅顺海虾米”加工生产所用的原料脊尾褐虾、脊尾白虾等小型虾类生长、繁育,且资源量较大,具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可观的经济价值。
◆ 海虾米是如何产生的?
由于脊尾褐虾、脊尾白虾等小型虾类质量优良鲜度好、数量大,在产量过剩的情况下,将鲜虾制作成同样美味的虾米更容易储存,20世纪初,旅顺便逐步出现了规模化的小作坊式加工生产。
21世纪初,“旅顺海虾米”的生产加工工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开始从传统的原始加工方式向工厂化精深加工工艺转变,从鲜品原料到成品采用全物理加工过程,从而“旅顺海虾米”的产品质量得到提高,食品安全卫生有保障。原料损失浪费现象减少,生产加工环境得到改善。
◆ 旅顺海虾米有哪些特色?
由于“旅顺海虾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制作,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其产品质量上乘,色泽金黄品相好,肉质坚实,极富弹性,味道鲜甜。
◆ 海虾米有哪些营养价值?
海虾米是著名的海味品,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清末民初,民间将其收作“海八珍”之一。
海虾米的营养成分比较高,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很多,特别是钙,还有55%的蛋白质,大约是蛋和奶的几十倍。据测定,每100克海虾米含蛋白质58.1克,脂肪2.1克,糖类4.6克,钙577毫克,磷614毫克,铁13.1毫克,还有多种维生素等。
◆ 海虾米的功效与作用?
海虾米养肾补肾、补阳壮阳、补气益气、调理肠胃。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虾米。中老年人、孕妇、心血管病患者、肾虚阳痿、男性不育症、腰脚无力之人尤其适合食用虾米。
◆ 食用海虾米有哪些禁忌?
海虾米不能与芹菜一同食用,以免伤元气。宿疾者、正值上火之时者、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的老年人、患有皮肤疥癣者忌食虾米。
◆ 如何选购海虾米?
一般味道鲜甜的都是比较优质的,完全没有咸味的,可能是盐放少了,很容易腐坏,所以没味道的海米很可能放入了其他的防腐剂。
尽量选择弯曲度较重的,因为活的虾在死亡时,身体会逐渐收缩,但也不能保证弯曲的就一定是活虾,只能说死亡时间不会太久。
一般来说颜色比较鲜亮,呈现淡红和透亮的黄色,就是优质的海米,如果颜色发白,可能是海米晒干度不够,发黑就是变质或不新鲜。
◆ 海虾米可以保存多久?
干的海虾米保质期在半年到一年内,如果保存得当的话可以适当延长虾米的保存时间。虾米是一种腌制的干货,因此保存虾米时不可以受潮,否则虾米会立即开始变质。
冷冻保存比较好,时间会更久一点,鲜味更持久。也可以使用其他不同的保存方法,比如摊在阴凉处风干,然后装进瓶子里。也可以把大蒜同时放在瓶子里,以防蛀虫。
相关链接
虾米虾皮虾仁
它们如何区分?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记者 徐婷
虾米虾皮虾仁的原料都是虾。但是选用的虾的品种不同,加工方式不同,长得自然也不一样,因此也就有了下面的区别。
海虾米的制作原料正文中已有介绍。它有水蒸法和汽蒸法两种加工方式。目前市场上卖的主要以水蒸法制成。
虾皮选用的原料是毛虾,可以分成生虾皮和熟虾皮两种。生虾皮是毛虾捕捞上岸后,直接烘干或晒干后制成;熟虾皮还加了一步用海水煮熟的过程。因为毛虾实在是太小了,因此不存在去头尾和去虾壳的过程。
虾仁选用的原料是活虾,将活虾用清水冲洗干净,去掉虾头、虾尾和虾壳后,得到的无壳纯虾肉就是虾仁。市面上卖的虾仁多为速冻品。严格说,虾仁不属于海鲜干货,而是属于鲜制品或者冷冻品。
从个头上看,虾仁要大于海虾米,海虾米要大于虾皮。
来源: 大连晚报
■ 田中全
9月,正值开学季,青年学子们意气风发迈入大学校园,踏上人生的新高地。如今,生活条件改善,物质丰富,交通便捷。家境稍好的大学新生,到外地求学或飞机或火车,有的还由父母陪同到学校报到。自己空手或拎点轻小物品,长辈有的拖着拉杆箱,有的扛着大皮箱。更有甚者,还有亲人各种手续,好像皇子、公主出行一样。想到当年的我们入学报到,感慨万千。
1952年,国家实行大学统一招考、统一分配,不论是师范学院,还是综合大学,全部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因急需人才,除了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招收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同时也要求只读完二年半(五个学期)的高中生提前毕业应考。该年夏天,我刚读完崇庆县高中第五学期(称高十四班),需与同窗一起,和高十三班的学长们同时应考。
经过一个半月的突击补课,大约8月下旬,我们参加了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
我填了三个志愿:第一,复旦大学新闻系,想的是毕业后当记者,可以广见闻,历练久以后搞文学创作;第二,兰州大学中文系,也是想毕业后当作家;第三,四川大学化学系,这是比较随意填的。
放榜那天,我从四川日报密密麻麻的上榜名单中,在兰州大学中文系一栏找到了我的姓名,不胜欣喜,既有对学有所成后得偿夙愿的期待,也有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色的神往。
由于去西北方向学校报到的同学较多,出发时专门编成了一个十多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这个车队属于陕西的汉中汽车运输公司,车子是一色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美制道奇大卡。车厢蒙着军绿色的厚厚帆布篷。每车需坐近四十人。但在司机的指导下,还是挤坐下了。那是这样坐的:车厢西侧各坐一排,中间背靠背各坐一排,与对面车厢边坐者对应,一腿插入对方两腿之间,另一腿插入对方相邻者两腿之间,当然,对坐者的腿也如此安置。而坐具就是各人的铺盖卷。那时的同学行李都很少,除了个别人有箱子外,大都是一个铺盖卷加一个网袋,内装洗漱用品,几本书之类。司机说,现在是很挤,车开动就松了。现在的大学生看到这样的描述,可能是觉得很难接受了。但彼时的我们,特别是我,别提有多开心了。因为我记得以前从家乡去成都,都是徒步走一天,80多里啊。汽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看到过,这回坐上它,算是开洋荤了。
车队一大早就从成都循化街出发。先是平路,到梓潼后,渐渐离开成都平原,进入山区。果如司机所言,车开动不久,几次摇晃,搞得满满当当的车里,人与人之间,居然有了稍微宽松的感觉。我坐在车的尾部,一眼不眨地看着车外的景物。进入陕南,即三国时的汉中郡后,风景特别秀丽,公路右侧长满了树,不知是枫,还是木梓,叶片金红,让人心醉。有时还看到远处竹木葱郁的山景。
大家在车上时而摇摇晃晃假寐,时而齐声高唱一首当时流行的励志歌:我们是西南的青年,站在革命的最前线,面临着滚滚的金沙江,背负着云贵高原峨眉山……
车子晓行夜宿,傍晚就找一个学校搭地铺睡觉。有年纪大的同学好几个作为领队,下车后先去交涉住宿事宜。路上停车就餐,也由他们去打点。
足足坐了五天半的长途汽车,翻越秦岭后,才抵达宝鸡市。这时车队就散了。一部分学生坐火车往关中地区的咸阳、西安,大部分学生则继续西行往兰州方向。记得当时从宝鸡坐火车还不能直抵兰州,离兰州还有约二十公里未修通。而且,这条铁路新建,路基还未压实,车速较慢,个别地段甚至慢得像骑自行车一样。就这样,除去在宝鸡停留等车的时间,大约又用了一天半,才开到了天水以后火车不能再开的路段,由兰州方面派来的汽车把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以及迪化(乌鲁木齐旧称)俄文专科学校的同学,分别接送到各自学校报到。
这里还要说一件当年轰动兰大校园的奇人奇闻。大约是我们到兰大报到半月后,一个约有二十七八岁的学生,背着行李,拄着竹杖,方来学校报到。这个奇人叫许明宗。他来自川东山村,考取兰大历史系后,不便和大部队合乘汽车,便由山间小道抄近路,步行半月才到校。途中渴饮山泉,饥啃干粮,夜晚投宿农家。许明宗的经历令全校师生啧啧称奇。更奇的是,他还写了一篇长文,详记此次旅程的经历和见闻,包括美景、风习、特产等等。并将文章投寄《旅行家》杂志发表,得了一笔60多元的稿费。加上学校补发的近50元交通费,这在当时很了不得了。
大学头三年,校舍为甘肃学院旧址,位于西关萃英门内。后门出去百余米,即黄河铁桥,过桥就是白塔山。我们拾数百级台阶而上,登临山顶,俯视下面沉沉一线的大河,以及兰州市区的全貌,远望大河北岸的臬兰山。
那时的学生真是勤奋,怀揣着成为各种国家所需人材的理想,感恩人民为我们的付出——每个学生一年所花费用,相当于18户农民苦干一年的收入——这是曾任陕北公学的林迪生校长,给我们作报告时说的。
1956年夏,我们终于结束了四年的臬兰求学生涯。我们班四十七八人,有一半以上分到北京。阎纲、谢永旺分到《文艺报》,曾昭安分到《人民日报》,王孔诚、王懋昌、张平亚、韩秉仁、韩国英分到新华社,还有同学分到国务院、出版社、大学、中学……而我,于当年年底来到武汉,走进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组,开启我的编辑生涯。
(作者历任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组编辑、副组长及文艺部一编室主任,长江文艺出版社小说编辑室主任、总编辑,编审。《当代作家》主编。)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
原文:[馓子]:揉面成丝,连其两端,以油灼之,入口松脆。
淸 袁枚 夏曾傳《随园食单》点心单
八月初,应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小吃委员会侯嘉会长邀请,参加“小吃大艺,巡味中国,走进淮安”活动。北京的名店代表、小吃传人,新闻媒体、美食达人一行约40余人,到达淮安河下古镇,受到淮安政府的热情,周密,周到盛情招待。为了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小吃文化,打造中华小吃品牌,提升小吃企业创新力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小吃产业升级发展,淮安政府与北京万丰传统小吃有限公司投资合作,创办淮安万丰中华传统小吃文化街,此项目建成以后,可带动淮安地区的旅游市场,淮安市民和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尝遍天下小吃美食。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 “苏、杭、淮、杨”,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做为随园菜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此次来淮安意义非凡,有点寻宗探古的味道,因为袁枚和淮安有着很深的渊源,《随园食单》记载了大量的淮安美食。《随园诗话》《小仓山房诗集》也有大量淮安人物,如程晋芳程鱼门、蒋士铨、谢蕴山等。袁枚的子不语中也有不少淮安的风情雅趣。这次我们参观淮安府署,周恩来故居,河下古镇,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漕运都府。品尝正宗的淮菜,大家别忘了淮安与扬州等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没有淮安,这淮杨菜的淮字又从何而来呢,这里的淮杨菜绝对正宗,做工细致,味道鲜美。
袁枚曾多次到淮安,据《随园诗话补遗》批语:“鱼门……与余家有世谊,余自幼见之。”其中的鱼门指流寓淮安的程晋芳,由此可以推知在袁枚年幼之时便很有可能到过淮安。据《小仓山房诗集》卷三《除夕泊淮上》,在1742到1743年间,袁枚曾到过淮安;据《小仓山房诗集》卷十《甲子秋携陶姬至淮,今一星终矣。重有泛舟之夜,怃然成咏》,据此可知在1744年袁枚也曾到过淮安,而且这次是有他所钟爱的陶姬随行;据《小仓山房诗集》卷六《赴淮作渡江吟四首》、《到淮游程蓴江晚甘园作》、《不见程南陂比部,投诗而归》诸诗,袁枚在1749年亦曾到过淮安;据《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在1754年袁枚又到淮安,拜访了他的座主尹继善,会见了老朋友程晋芳,并游览了淮安著名的书院——荷芳书院,并写有《黄河秋决,闻陕督尹公移节清江,寄呈四首》、《到清江再呈四首》、《留别荷芳书院四首》、《淮上乞鱼门盆松,得松而归》等诗;据《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九,在离开十一年后,袁枚在1765年又来到淮安,看到风景依稀,而故人寥落,不禁唏嘘不已,不由发出了今后可否再来的疑问,写有《到淮感故人寥落,归舟口号》一诗;据《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三,在1791年袁枚又到淮安,这一次袁枚的淮安之行,大饱口福,遍尝了清江浦的美味佳肴,并写有《到清江题河库观察谢蕴山先生种梅图》,兹节录其诗曰:“我来袁浦试肴烝,美膳家家记不清。怪底公家称独绝,雪中久已学调羹。”以上袁枚的几次淮安之旅,仅根据袁枚诗集的记载,实际上袁枚来淮的次数当远不止此。
在淮安袁枚交往最多的当属业盐的安徽歙县籍程氏家族成员。徽商“贾而好儒”,明代有人把徽商分为\"儒贾\"和\"贾儒\"两种。儒贾以经商为名而行儒教之事,贾儒以崇儒为名而行经商之事。据袁枚《随园诗话》:“淮南程氏虽业禺荚甚富,而前后有四诗人:一风衣,名嗣立;一夔州,名崟;一午桥,名梦星;一鱼门,名晋芳。四人俱与余交,而风衣、夔州,求其诗不得。”程晋芳,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由内阁中书改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被举荐纂修《四库全书》,书成,改翰林院编修。晋芳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曾从刘大槐学古文,晚年与朱筠、戴震游,乃究心训诘。著述甚丰,有《勉行堂诗集》、《勉行堂文集》、《礼记集释》、《春秋左传翼疏》等,袁枚与程晋芳的交往十分密切。
程晋芳初名廷璜,字鱼门,号蕺园,歙县岑山渡(属安徽)人。乾隆南巡,程晋芳献赋,作《江汉朝宗赋》四章,拔置第一,赐举人,授中书舍人。乾隆三十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总目协勘官。与当时的翰林院尚书刘墉共事,成为莫逆之交。程家家世殷富,他独嗜图书,积30年倾资购书5万卷,3万余册,招致喜文好学之士,互相讨论经史。因庭前桂树数株,藏书楼有“桂宦室”,另有一为“拜书亭”。程晋芳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家里很富有,但他一心放在读书和做学问上,史载程晋芳为人“好周戚友,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付会计于家奴,任盗侵……负券山积,势不能支”。他把大部分的资财都用在买书和接济读书人上,他买了5万多册图书,不是自己占有,而是供那些想读书的人来读,有很多贫穷的读书人到他这里来读书,有书看,还提供食宿,还能与他交流学问。鱼门老兄当年那也是富的流油,传至程鱼门手中,千万家产竟让他在“畜声伎狗马”和“桂宦藏书”之间瞬间荡光,若大的家业给败没了,老年时贫病交迫,自称“与子往还今五春,子贫如故我贫新”。好友吴敬梓执其手说:“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乾隆四十四年因为家贫不得已,卖出所藏的石涛《竹西歌吹图卷》。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程鱼门已是六十七岁高龄,因难支家用,程鱼门遂向上级请了个假,拖着一把老骨头赴陕。时毕沅为陕西巡抚,鱼门此行打算好了,看看老友那里有没有好一点的栖身之地,若有就辞京城的闲职,落脚到陕西来。若是陕西和京城一样,没什么肥缺,自己就作个西安五日游,会会老友就回京上班。这两手准备应该说还是蛮周全的,他却没有想到自己年届七十,气衰体弱,抵挡不了酷暑之热,至陕后即大病,遂不能起,“未半月卒”(《清史稿》为“抵关中一月卒”)。
程鱼门客死陕西,巡抚毕沅“经纪其丧,赡其遗孤”,松太巡道章攀桂赠给葬地,袁枚焚毁程晋芳所欠五千两的借据,葬于金陵江宁冯家山,出还资把他的妻儿老小接回了淮安程族聚居地,《清史列传·文苑传》袁枚本传“编修程晋芳死,负枚五千金,枚往吊,焚其券,且抚其孤。”那鱼门何时向袁枚借钱呢,其实程晋芳与袁枚往来书信甚多,但其中并无片言只语涉及向袁枚借钱,袁枚和淮安的安徽歙县籍程氏家族成员交往密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淮安的盐业经营中享有股份,袁枚反正不急用钱,钱存于鱼门之处,而程晋芳“好周戚里,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盐务日折阅,付会计于家奴,被侵蚀,了不勘诘,以故逋负山积”,不仅花完了自己的钱,更花完了袁枚的那一份,故“负枚五千金”。袁枚在他的墓志铭当中赞他豪气真挚,发于天性,嗜书籍若饥渴,视朋友如性命。
淮安的饮食对袁枚的《随园食单》也有一定影响,《淮安河下志》云:“方盐策盛时,诸商声华烜赫,几如金张崇恺,下至舆台厮养,莫不壁衣锦绮,食厌珍错”。《庸庵笔记》云:“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争奇竞巧,务极奢侈。即以宴席而言之:一豆腐也,而有二十余种;一猪肉也,而有五十余种;豆腐须于数月前,购集物料,挑选工人,统计价值,非数百金不办也。”袁枚多次来到淮安河下,拜访河督尹继善,更拜访了河库观察谢蕴山,河下饮食的奢靡和南河总督署“官府宴”的求全、求精的饮食之风让其印象深刻,他的《随园食单》中记载 “全羊席”, 就是出自淮安,虽没有注明出处,但《清稗类钞》有文佐证“清江庖人善治羊,如设盛大筵,可以羊之全体为之。蒸之,烹之炒之,爆之,灼之,薰之,炸之;汤也,膏也,羹也;甜也,辣也,椒盐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各异味。号一百有八品者,张大之辞也。中有纯以鸡鸭为之者。既非回教中人,亦优为之,谓之全羊席。”。清代淮安地区还出现了“全鳝席”: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过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至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曰全鳝席。号称一百有八品者,清代五大宴席中淮安独占其二,椐接待人员讲,现淮安还有人会鳝鱼席,日常用者有三十几款。淮安还有一种筵席称“全鱼席”,以淮产鱼类为主料,也是一百零八道,也是一品一味,奇形怪状美佳绝,堪与上述二席并驾齐驱,故称“淮菜三全席”。
袁枚的频频来访为古代淮安增添了许多流风余韵,亦彰显了古代淮安的独特魅力,更成为了今人美好的回忆。《随园食单》使我们了解到康乾时江南,大致吃些什么,和当时苏浙一带的习俗,至今,淮扬菜、本帮菜、杭菜、徽菜,万变不离其宗,怎么也跳不出这本《随园食单》。淮安古自多名肴,此次在准安尝到了许多美食,如钦工肉圆、高沟捆蹄、生熏白鱼、风白鱼、文搂汤包,文楼涨蛋、开洋蒲菜、平桥豆腐羹、朱桥甲鱼羹、白煮淮鲇、水晶虾饼、炖家野、大煮干丝,软兜长鱼等等。淮菜历史悠久,是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发源地,讲究渊源,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名吃,如平桥豆腐羹出自平桥,朱桥甲鱼羹是朱桥特产,软兜长鱼是淮安名吃,每个菜还有还有典可言呢。如软兜长鱼,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左宗棠到云梯关视察淮河水患,淮安知府即以此菜招待,左宗棠吃了赞不绝口,便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推荐为淮安府的贡品。淮安名菜有很多像文搂汤包、文楼涨蛋、开洋蒲菜、钦工肉圆,给我印象最深的淮安的馓子,其他美食容我慢慢向大家介绍,今咱就聊聊馓子。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屈原在《楚辞》中写了一种食物“粔籹”,据专家的考证,这可能就是最早的馓子。五代时期的南京馓子很有名,被列为“建康七妙”之一,称“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寒具是馓子的又一别名,至于为什么“嚼着惊动十里人”,或者是说馓子的脆,或者是夸馓子的香。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为一卖馓子的老妇写了一首《寒具诗》:“纤手搓成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据说老妪将此诗高悬门上,果然顾客盈门,生意红火。苏东坡的这首诗有说作于海南者,有说作于徐州者,无从查考。但是,现在提到的馓子,当数淮安的茶馓。
淮安制作的茶馓始于明清,盛于乾隆,咸丰五年(1855年),淮安岳文广在原大馓的基础上又加改进。岳家的馓店开设在淮安城中心镇淮楼(又名鼓楼)南约二十公尺处,历经五世,人们习惯称之为“鼓楼茶馓”,亦称“岳家茶撒”。它系选用上白精面、芝麻油、细盐或绵白糖配制,拉成细纤纤、黄亮亮宛如丝线一样,绕成梳子形、蓖子形、扇子形、菊花形、葫芦形、宝塔形等各式各样的图案形状,再放到麻油中泡炸成质地酥脆、味道香美、色泽嫩黄、细如丝线的甜、咸两种茶馓,因此,鼓楼茶馓久负盛名,而岳家独享其利,素有传媳不传女的习俗,亦可见其制作技术上必有独特之处。后来城内做茶馓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便统称为“淮安茶馓”。尽管现在炸茶馓的店铺众多,岳家茶馓的生意却始终十分兴隆,因为它的配方跟制作过程与众不同,风味别具一格,在城内很有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国第一宴”招待中外宾朋选用的是淮扬菜,其中就有名点淮安茶馓。
《随园食单》也记载了馓子:“揉面成丝,连其两端,以油灼之,入口松脆。”下面制做随园菜馓子:上白面粉25千克 精细盐500克、芝麻油、花生油各7.5千克。将上白面粉倒入面缸内,把盐用水充分溶解后,根据不同季节加水(每千克面粉春、秋季节用温水900克,夏季用凉水700克,冬季用温水1千克),与面粉拌匀后揉成团,反复搋揉3次,用湿布盖好饧0.5小时。将饧好的面团搓成桂圆大小的长条,盘旋放入一只抹有芝麻油的缸内。每盘一层,浇一次芝麻油,间隔1小时后再将面条放在抹油的案板上搓成毛笔杆粗的条,仍用上法盘入缸内。将芝麻油倒入锅内,用中火将油烧至八成热。将搓好的面条绕在手上(扇子式的约绕60圈),先用手绷开约23~26厘米长后,把两只长竹筷插入,再绷至约30多厘米长将面条抽细如线,即放入油锅,筷子绷住条,在油锅中摆动几下,然后将两只筷子交错叠在一起使面条错叠成扇形,抽出筷子,炸至茶馓呈金黄色时起锅即成。成品色泽金黄,香酥脆松,宛如金线绕成,环环相连。
淮安茶馓的吃法多种多样,既可干食,用来佐茶很好。也可泡食,泡粥,也可作配菜入菜,如馓子炒鸡蛋、酥馓鱼片、馓子煨牛肉、香菜萝卜拌馓子、生菜卷馓子、茶馓用作辅料,可以与鸡鸭鱼虾等荤料相配制成美味佳肴,将茶馓与蟹肉同炒可是江淮一带的传统佳馔,名“炒蟹脆”。这次尝到了淮安名菜丝瓜茶馓,碧绿的丝瓜、金黄的茶馓,配以香浓的鸡汤,其间出没着红彤彤的火腿片、奶白的虾仁、乌黑的木耳,挑上一口茶馓送入口中,清新筋道,鲜而不腻,整道菜都丝瓜洗干净外皮后用刀切成块,锅里倒入油,中火加热后放入葱姜末,炸出香味,倒入丝瓜翻炒均匀之后加入鸡汤,开之后加入其他原料,用盐调味,然后放入馓子即可上桌,丝瓜本身味道就鲜美,除了盐,不需要其它调料了,不用加味精,自然的香美;吃的就是原汁原味。做此菜馓子一定最后放,提前放就变成烂糊了,馓子虽然是油炸食品,但是入丝瓜汤之后清爽味美,却没有丝毫的油腻感。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