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通讯非常方便,智能手机、手表电话等都随处可见,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也可移动办公,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那是个通讯近距离靠吼、远距离靠书信的年代。
即使第一台摩托罗拉民用机在1983年问世,但到我生活的那个小镇,还是需要时间差的。
到了九十年代,极个别家庭安装了固定电话,村里小卖部嗅到商机,也安装了电话。人们过来打电话就收0.5元/分钟,在那个教师工资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年代,电话费还是挺贵的,一般非常重要或紧急的事才打电话。
电话接听是免费的,于是,我们会告诉亲戚们邻居家的电话,每当有电话打来时,邻居会大叫:“**,你有电话。”听到呼唤后,我们会放下手中一切活,匆忙跑去接电话。所以,电话一般都在晚饭时间打。当然也会有不凑巧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在家,那电话只能下次再打,或请邻居转告一些事情。
转告的话有时意思就发生了变化。记得有一次,我父亲和村里几个人一起去路桥帮人插秧了,母亲平时是在村里的小电线厂上班,那天厂里没活,就在家里和我一起做些家务。那天下午,厂里老板的小女儿过来,说:“刚接到一个电话,让你去路桥下里桥。”我妈一听,觉得不对,就问:“是谁打来的?是让我去吗?现在就去?有说什么事吗?”小女孩被突然一连串的发问给吓着了,但她也不太清楚事情,就是:“不知道谁打的电话,就让你去路桥下里桥。”我妈开始脑补一些情节,越想越着急,因为我爸天没亮就骑着自行车去路桥了,到现在还没回来,边想边忍不住说:“会不会是路上出了什么事?或者是干活时受了什么伤?路桥下里桥刚好有个医院,是不是人已经在医院了?”说着说着,就带上了哭腔。
边上的邻居闻声围了上来,大家七嘴八舌开始出主意。最后形成较统一的意见是:可能我爸遇到了什么事,让我妈马上去医院找人,路上应该会有熟人接应的。可我妈平时不怎么出门,虽然家住黄岩与路桥交界地带,但对路桥不熟,而且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被我爸骑走了,加上心里着急,没了主意,而我又太小了,帮不上什么忙。于是,邻居大姐姐主动提出她和我妈一起去,让我妈先去楼上找点钱带上,以备急用。接着两人简单收拾一下,就去村里大路等车,看到熟悉的就让他送到了桐屿镇上,然后两人雇了一辆三轮车,往路桥医院赶去。
我在家里焦急地等待,天很快黑了,父母都没有音讯,我开始抹眼泪,走到村口去等。也不知等了多久,父亲一行人骑着自行车回来了,看到他平安归来,我哭得更大声了。不久后,母亲终于也回来了,她一见人就哈哈大笑,说自己闹了个乌龙,人没事就好。父亲当天赚了60元,母亲来回一趟全花完了。父亲得知母亲着急奔波的事,并未责备她冲动花钱,只是腼腆一笑。村里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这事,晚上来我家,有安慰的,有心疼钱的。厂里的老板娘也来了,原来当时电话对面的人是叫我父亲一行人明天去下里桥插秧的,小女儿没有转告完整,我母亲关心则乱,没去问清楚,才导致了这场乌龙。
九十年代末,摩托罗拉终于来到我们村里,有个人买了个“大哥大”,像块砖头那么大,可随时打电话,拿在手上可神气了,那人还梳着中分发,油光发亮的,嘴里叼着烟,一副上海滩大哥大的样子,所到之处引来村里小伙子一阵羡慕。
摩托罗拉“大哥大”
能用上“大哥大”的大哥毕竟是少数,于是有些人就退而求其次,买上了call机,也叫BB机,这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盒子,当有人给你打电话时,会通过一个呼叫中心,给你发类似于来电显示这种,收到消息后,需要找个公共电话拨回去。这种BB机别在腰间显要位置,这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一定会让人看到。不久,BB机被BP机取代,两者样式差不多,但BP机可以传简讯,显示简短的内容,免去一些电话回复。
BB机
我哥哥去部队当兵后,我们通过书信联系,基本上一周一封信。收到信后,家人围坐在一起,我念信给父母听。他们听完后,再口述回复,让我来写信。那时,镇上的文具店会有漂亮的信纸卖,是彩色的、有图案,我会买来专给哥哥写信用。写好的信也是要到镇上的邮局买来邮票贴上,再寄出去,一般省内买八角钱的邮票就够了,但跨省要一元两角的邮票。我会仔细地写上邮编,详细的地址和部队编号,信一旦塞进邮筒,就只能等下次哥哥再寄回信才知道他收到信。
一年后,家里也安装了电话。一楼装的是只能接听的电话机,二楼卧室的才能拨打号码,所以,要打电话时都要跑到二楼。常联系的几位亲戚家的号码写在一个本子上,就放在电话机旁。文具店里有专门用于登记电话号码的笔记本卖,大部分都很小巧精致。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一路狂奔,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商思维也更加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我国的无线电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通讯工具也在飞速地更新迭代。
到了2000年底,“小灵通”横空出世。这要感谢“UT斯达康”和它的CEO吴鹰,这是一个不逊于今天“二马”的人物,对中国移动通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小灵通”最大的特点是能打电话,能聊QQ,在电脑并不普及的年代,能上网交友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于是,小灵通一经上市便很快脱销。半年后,UT斯达康就实现了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路猛涨。
小灵通广告
为适应市场需要和年轻人的审美,小灵通手机的外观和样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更美观、更时尚了。
UT斯达康的小灵通
2002年,我到杭州读大学。宿舍一楼阿姨处放着两部公用电话机,是插IC卡的,要打电话需要先买电话卡,是一张像身份证那么大的卡片,面值有30元的也有50元的,里面有个芯片,卡里的钱快打完时,电话机会有提示的。尽管不便,但两部电话机的使用率仍非常高。那时的马路边也会有公共电话厅,只要插卡就能打电话。同学们陆续用上了手机,但一大部分还是没有的。我嫌IC卡太贵,听说杭州有个邮政市场里,可以买到便宜的邮票和IC卡,于是我就去了,果然用16元买到面值30元的,用26买到面值50元的。当场就批发了一叠回去,到各寝室去兜售,30元的卖20元,50元的卖30元,小小地赚了一笔。
各项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刚兴起没几年的通讯霸主“小灵通”很快被人嫌弃了,因为它打电话信号不是很好,上网网速又不快,还总是会受到服务区的限制,只适合本地人在本地使用,加上新款的互联网手机陆续上市,“小灵通”迅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大学第二学期,我也买了手机。那是白色的诺基亚,功能简单,显示屏小小的,只能显示黑色的文字,比如来电号码和短信,但我很知足了。诺基亚质量很好,手机不小心掉在地上,电池、后盖散了一地,但捡起来自己拼装一下,还是可以继续用的。后来又去手机店配了一块电池,这样一块在充电,另一块可以使用。
诺基亚早期手机
几年时间里,店里的手机品牌越来越多,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LG等;机身不再是单调的黑白,有红、蓝、灰等;样式越来越丰富,有直板的、翻盖的、上滑的,还有像手持游戏机型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西门子首推彩屏手机,于是,不同品牌的争相模仿;夏普实现手机摄相功能,很快,手机店里的手机又更新了一批。
各类型的手机
我的第二部手机,依旧是诺基亚的。
2008年7月,苹果公司CEO乔布斯推出iPhone3G手机,开启了智能机时代。iPhone移动数据传输速度更快,还支持GPS,仅在推出当年,销量就达到了1700万部。此后,苹果一年推出一款新手机,到今年已是iPhone14。
曾经的众多非智能霸主,比如仅凭一款型为1100机,卖了2.5亿台的诺基亚,都被时代淘汰了,留下我们这一代人深深的回忆。怀念充一次电,待机7天;摔N次机,仍完好无损。相比现在的手机一天一充,动不动就碎屏,略显矫情。
时代巨轮总是滚滚向前,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迅速又果断,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共同富裕,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是那么孜孜不倦。
手机的进化
曾经的苹果粉们纷纷转投华为。国产公司华为,成为新时代的通讯和技术标杆。华为手机成了新一代的霸主,华为5G技术、专利令世界仰望。
从方便、快捷、智能,到更方便、更快捷、更智能,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会出现什么?通讯方式还会变成怎样的?没法预料,唯有拭目以待!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成果
成果名称:八零后记忆系列
负责人:李菊红
推荐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黄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