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孙权为什么要死磕合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诸葛亮曾一语道破

位于合肥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逍遥津公园,是不少老合肥人的共同回忆。顺着公园门口再走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座古代将军的雕像。

这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就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大将张辽。很多人都知道孙权曾率十万雄兵征讨合肥,却被只有八百余人的张辽拒之城外。此后数年,孙权又连续发兵主动进攻合肥,却总是含恨败北。

那么,被曹操誉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建立江东基业的孙权,在连续吃到败仗后,为何仍觊觎合肥呢?

合肥,为曹操所设扬州的州治,刘馥被曹操任为刺史后,“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苦数千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成为军事重镇。

《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曹围绕合肥的战役有八次,孙权主动进攻的就有五次。分别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九年(公元214年)、二十年(公元215年)、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动用兵力最多时号称十万(“孙十万”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合肥以南地区几乎是无年不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就发生在建安二十年。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孙权从曹军手中夺得皖城(今安徽潜山)。

七月,曹操亲赴合肥,欲夺回皖城。双方相持到十月,曹操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张辽等七千人留守合肥,自己返回许昌。

次年,孙权逼迫刘备与其签订新的边界条款,随之挥兵东击合肥。曹将张辽以逸待劳,率八百余名战士冲击立足未稳的孙军,孙军在初战中便丧失陈武等将领。

初战失利,孙权围攻合肥的底气不足,最后只得撤军。孙权为避免在撤退中发生混乱,本人走在全军后面,差一点被张辽俘获。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不服输”的孙权又连续派兵攻打合肥,结果依旧无功而返。

那孙权为何一定要拿下合肥?如今网上流传最广,受到大家认可的说法是:合肥从交通运输、经济政治、地理位置上看是孙吴军队进攻路线上的一个重要的补给站。

孙权如果攻下了合肥,就能阻挡曹操的军事进程,自己可以利用合肥水路的便利,发挥孙吴军队水军作战的优势;也可以直接攻向曹魏的腹地,出于军事决策上的考量,孙权才会多次进攻合肥。

老话说得好: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孙权已经在合肥这个地区吃了好几次亏,每攻打一次就会削弱孙吴的兵力,若仅仅是战争方面的因素,攻打合肥对孙权来说简直得不偿失。

其实孙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攻打合肥的真实原因,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策略上的考量。

针对孙权反复攻打合肥,诸葛亮曾有过一番真知灼见。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改年号为“黄龙”,蜀汉大臣中有人主张与孙吴绝交。

诸葛亮批驳说:“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

意思就是说,孙权连续派兵攻打曹魏与蜀汉,不是为了“利在鼎足,力有余而利不取”。而是为了在时机适宜时,通过适当的武力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孙权目标远大,他不惜用无畏的兵力伤亡达成的这个“政治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局面,掌控魏蜀吴三国势力平衡,根本意图则是孙吴问鼎中原。

孙权倘若争夺合肥胜利,他可连通江东乃至华中、华东等大片区域,形势一片大好。

但结果孙权连续失利,因为合肥是曹魏控制的地盘,孙权就得维持与刘备的关系,稳固“孙刘”结盟。

蜀汉同样也不是省油的灯,孙权感到威胁,于是继续攻打合肥,在政治策略上有向刘备表示抗曹的效果。

在军事上,则继续打击曹军,强化自己的皖北防务。

说穿了,孙权明知合肥是曹军重点防御的城池,自己拿下该城的可能性不大,却仍将其作为核心战场。

这样即使攻城不能如愿,在政治上却可把握灵活处理孙、刘、曹联盟基本关系的主动权,在军事上亦能给曹军造成压力。

孙权首攻合肥失利,它实行了“先自救而后发展”的方针,采取扶持刘备,阻止曹操东下、西进的举动。

“划江而治遂演化为三分鼎峙”,这是孙权追求的局面,他不断进攻合肥,给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甚至是制导了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局势,对形成三国鼎立这种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

如诸葛亮七次北伐,同样胜少输多。可“智多近妖”的诸葛亮却不惜损耗蜀汉本就孱弱的家底,为的就是争取那一丝丝突破的可能。

有时一城一地的得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通过这场军事行动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显然,孙权通过连续攻打合肥,既强化了孙吴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同时也给曹魏形成了军事压力,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政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延武.孙权北击合肥的历史作用──吴、魏前期战事评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148-153.

#历史开讲#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