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淘宝开启了图片搜索功能,直接拍照需要购买的物品,即可找到对应的产品,搜索也能如此简单,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下具体的操作过程:
1、在手机淘宝页面单击左上角的“扫一扫”按钮;
扫一扫
2、在新弹出的页面里单击右下角的“拍立淘”按钮,接着拍摄实物照片,即可找到想要的产品;
拍立淘
3、这里我以鼠标为例,给大家做个示范,对准鼠标后单击屏幕下方的“拍照”按钮,即可出现搜索结果;
拍照
拍立淘结果
4、当然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拍立淘界面单击右上角的图片图标,选择手机里对应物品的图片,也能进行搜索。
选择手机里图片
手机淘宝的图片搜索真心方便,不过目前的识别精度尚待提高,一般常用物品都能轻松搞定,期待后续功能更加强大。
期待你的赞赏、留言、转发、收藏和点赞,你的肯定就是我前行的动力!
手淘的两个摄像头识别入口——「扫一扫」和「拍立淘」,很多小伙伴大概都使用过吧?这两个属于强调智能体感、自带神秘色彩的技术流派产品,如今都已跨入千万用户俱乐部的行列。
实际上,许多较大的平台型APP 上都能见到扫一扫的身影,而通过「以图搜图」,帮助用户找到相似同款商品的「拍立淘」,则从诞生开始就打上了电商平台的特殊印记。
作为设计师,又该如何在两个技术为王的产品中推进体验升级的设计与落地?本文就将为大家一一道来。
△ 手淘首页的两个摄像头智能入口
机遇和挑战的博弈
扫一扫和拍立淘在近期都经历了一次较为彻底的体验升级,这次升级恰逢应用场景拓宽、产品转型以及技术提升的关键节点,既得益于产品快速扩张时期的试错积累,又需要系统解决智能感不足、新旧场景交替等棘手问题。
△ 扫一扫和拍立淘改版前后对比
1. 用户诉求不同了
首要的一个变化是,产品的服务对象不再只是 C端的普通用户,也包含了行业运营、品牌商、零售商和内外合作方。从满足用户识别二维码、寻找相似同款商品的基础诉求到尝试激发用户参与互动的扩展诉求,发现性变得尤为重要。
2. 技术是万能的吗?
识别精准度依赖于算法优化,而图像算法的核心是视觉相似性,通过不断训练可以获得持续提升,但时至今日仍需面临识别结果不是用户想要的窘境。
△ 视觉相似性高不代表识别结果符合预期
究其根本,用户并不在意图像的绝对相似,而是需要找到图片背后对应的商品或物品,这两者永远存在一个无法自动连接的间隙,而我们需要不断探寻缩短这个间隙的可行性方案。
△ 机会点洞察
3. 机会点洞察到设计策略成型
从用户、技术、商业三个维度,我们梳理了可切入的机会点:智能感塑造无法单纯依赖图像识别技术的提升;现有产品框架无法承载新场景和发现性诉求的扩展。
围绕切入点结合设计思考进行进一步的推演,从而得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基于摄像头识别特性打造多元场景体验,突显智能体感;定制统一分层框架,支撑新旧场景更迭和沉淀。
△ 设计策略推导
智能识别的新尝试
极致的智能识别体验应如同科幻电影一般,对准想要识别的目标,无需多余操作就能立即获得预期结果。但理想和现实无法一步转换到位,因此在实际项目推动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场景分级策略,实现智能感的逐步升级。
1. 打通不同识别方式的应用场景
识别方式和应用场景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好基友,用户不知道什么场景用「扫描识别」,什么场景又该用「拍照识别」,识别花草和识别普通商品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们尝试重新梳理了两者的匹配关系,将识别方式的场景边界逐渐模糊化,让一种识别方式尽可能兼容多种场景。
△ 扫描和拍照两种识别方式的场景逐步打通
2. 找到场景划分的金字塔规则
我们将分散的应用场景聚拢成了2大类:确定性的精准场景和非确定性的通用场景(泛场景)。
如下图的金字塔分布所示,塔尖部分属于少量的精准场景,率先提供实时、自动、准确的智能识别服务。
△ 场景分级的识别体验示例
基底的通用场景则适用范围广,可以通过设计实时识别标签引导用户手动确认目标物,通过大量训练,逐步向塔尖体验靠拢。
△ 通过微动效体现动态识别
「识别不准」怎么办?
「识别不准」,无论对用户还是对产品设计师而言,都是最头疼的问题。结合后台日志和上传图片比对,我们发现,除算法模型精准度因素外,误操作问题也会影响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拍摄主体模糊、摄像头距离过远或过近、视角受到遮档、多个识别目标……分分钟带着用户掉入识别不准的神坑。更理想的情况下,需要经历「镜头识别目标→得到不良结果→返回调整取图或重新识别」等多步反复,才可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为降低误操作诱发非精准结果的出现概率,我们采用了实时动态辅助的方案,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搜索质量。在识别过程中,后台通过客户端模型做置信度打分,前台关联分值通过镜头提示来引导用户操作,为整个识别体验过程保驾护航。
△ 辅助用户正向操作,降低识别不准概率
△ 多个目标物的识别引导过程
创造新场景的体验环境
随着扫一扫和拍立淘的产品体验升级,应用场景也由淘宝优势的商品类目进一步扩展到了汽车、花草、宠物等新领域。作为设计师,不仅需要吸引用户注意场景的更新,还要帮助用户快速上手进行体验。
通过以往的实践发现,简单的引导提示容易被用户忽略,即使受到吸引也会由于缺乏体验的环境而放弃尝试。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将功能引导和实际使用串联起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体验式教育」起到上新提示和直接体验试用的双重作用。
△ 新场景的体验式教育
框架统一升级路漫漫
扫一扫和拍立淘是两个入口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功能模式,但同一模式下的识别体验又不一致,用户认知与产品迭代成本都很高。
受用户固有心智和产品流量双重因素制约,两个入口合并具有长期不确定性。因此统一产品内部体验成为更可行的改造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未来彻底融合做足铺垫。
1. 定义新的框架结构
新框架从横纵两个方向进行了结构分层,横向支撑不同模式的差异化体验,满足基础识别诉求;纵向控制同一模式内的识别和互动分区,激发潜在的发现性诉求。
△ 新框架的分层结构
2. 功能模式横向延展
功能模式可按照识别方式、互动技术、应用场景做不同维度的组合或拆分。
△ 实际应用的三种模式:AR、扫描、拍照
3. 识别与互动纵向分区
识别区用于不同场景识别的直接体验,互动区承载场景上新、品牌活动、黑科技玩法的推荐和引导,两者从纵向进行分离。根据场景要求,可以动态调配两个区域比例和互动区坑位数量。
△ 识别与互动区域比例调配
△ 互动区坑位数量和氛围调配
写在最后
如果把平台比作一座宝藏,设计、产品、技术都在从不同角度去挖掘这座宝藏,在相同位置挖掘久了难免会产生「好像没什么可以再挖」的错觉,又可能感叹挖出的东西不够有完整价值。此时不妨转换下角度,蒙尘的原石可能就在原地等候有心人的发现,经过仔细打磨,最后仍有机会串联成珍宝。
扫一扫和拍立淘早已度过初创时期,设计师需要在产品成熟进程中不断挖掘体验进化的新机会。智能互动是个很有趣的研究课题,以上分享的体验升级是感知层强化和框架层改造的初步尝试,后续会结合细分场景差异化设计和互动玩法做更多探索。
“未来,淘宝只需要一个摄像头入口!”
淘宝总裁蒋凡在一次大会上宣布。一个摄像头,根据拍摄画面实时判断用户意图,自动分发二维码、条形码、商品、万物识别结果。所见即所得,这才是真正的智能。
“用户对许多事物有着好奇心,好奇的下一步,往往就是‘占有’的购买需求。所以淘宝必须做万物识别这件事。”拍立淘业务负责人顾岚岚介绍,目前,淘宝万物识别的使用人群正在不断增加,预计到年底,这个数据会达到千万量级。
而这些也为扫一扫的功能升级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今年9月,淘宝扫一扫植入拍立淘,推出“万物识别”功能。通过自动识别功能,用户可在手淘上识别数千种植物、宠物、海淘商品等常见物品。
扫一扫植入拍立淘
9月,手淘新版本上线,扫一扫也随之全新升级。
除了可自动识别二维码、条形码外,还可通过扫码入口识别数千种植物、宠物、汽车、海淘商品,以及常见类目物品。
也就是说,打开淘宝的扫一扫,对准身边的物品,就可以实时获知物品类别、名称等信息。点击信息条,可获取更为具体的百科词条,相似商品推荐,周边服务及购物攻略。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功能来自淘宝另一个摄像头入口,图像识别产品——拍立淘的技术注入。
淘宝联合微软推出“混合现实”科技——淘宝买啊
不同于其他APP,淘宝首页存在两个摄像头入口,扫一扫和拍立淘。拍立淘位于淘宝搜索框内,起初孕育于扫一扫内部。上线之初,拍立淘是为了满足用户基于图片的搜索诉求。
“项目最早期,拍立淘是一个试验型产品。”拍立淘产品负责人郑舒尹说,那时大部分手机的摄像头像素不高,加上网速、流量费用等问题,网购时人们还是习惯用文字进行检索。但产品在扫一扫内上线后,用户规模指数级增长,使用频率远高于扫码,扫码框已经装不下如此大量而明确的搜索需求。
2015年,拍立淘作为除文字、语音外的第三种搜索媒介在搜索框生根。也就是今天,手淘首页右上角的“小相机”按钮,目前每天承接近数千万图片搜索请求。
万物识别诞生 淘宝在为10年后储粮
没有什么购物APP比淘宝更适用于图片搜索。
今年上半年,拍立淘继续升级识别能力,推出万物识别,涉及汽车、宠物、花草等多个类目,准确率均在90%以上。
相对于文字输入式交互,摄像头入口的门槛非常低,用户甚至不需要识字,就可以完成一次图像到信息的全链路连接,这也是拍立淘拥有相当规模的外国和老年用户的原因。
在潘攀带领的拍立淘算法团队打磨下,拍立淘的识别准确率大大提升,在商品识别领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同时,拍立淘的图像识别技术还被内置到小米、华为、OPPO、三星等手机,为其用户提供实时商品识别购买服务。
在今年9月造物节上,淘宝与微软合作推出的混合现实科技产品“淘宝买啊”吸引大量关注,其底层就包括了图像识别和搜索技术。
而这次淘宝拍立淘的图像识别能力植入扫一扫,再次引起了业内关注,不少人敏锐的嗅到一丝气息,淘宝已经开始后手机时代布局:摄像头入口智能升级,将购物场景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实现万物皆可扫,为即将到来的智能穿戴设备时代到来做好技术储备。
据悉,扫一扫万物识别功能上线短短两周,体验用户已经超过千万。未来,扫一扫和拍立淘的功能将会逐渐同步,体验归一,最终融合为一个智能摄像头超级入口,解决用户基于摄像头的一切需求。
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推出二维码,初衷不过是为了解决条形码数据容量不足、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彼时,中国互联网还未起步。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阿里和腾讯这两大巨头将搭载着这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在移动支付和移动社交领域搅动互联网半壁江山。
2011年,二维码开始作为连接线上线下的枢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时至今日,主流APP几乎全部开设扫码入口,有些更是在扫码基础上进行了变体升级,例如火爆一时的AR扫,以及百度、QQ浏览器推出的识图百科。
近年,图像识别技术飞速发展,二维码也面临被取代的命运。扫LOGO,扫新品包装,扫海报、特定手势,各种图像识别需求五花八门。淘宝扫一扫顺势推出AR buy+入口,通过扫连接现实与虚拟场景,为品牌提供AR互动营销手段。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造就一批巨人。2011年,4G时代伊始,淘宝率先扔掉PC机,将阵地转移到手机,开始了淘宝最黄金的发展时期。而现在,淘宝已经在为10年后的道路储备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