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老子,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据《史记》记载:老君,又称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谥号“聃”。道教史称太上老君。
据《魏书•释老志》等正史记载:“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即道教为老子所创。又载老子“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教。
《山海经》(西次三经2.57)记载:“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gui)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qi)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磐 (qing)。其下多积蛇。” 【译文】再往西一百九十里,是座騩山,山上遍布美玉而没有石头。天神耆童居住在这里,他发出的声音常常像是敲钟击磬的响声。山下到处是一堆一堆的蛇。耆童降生下来就是70-80岁,这应算是关于老子最早的记载了。
老子后来创立道教就是为了-但不限于-记载创始人——老子的行踪轨迹以及人生主张等以便留传于后世,此后相继诞生的佛教、教、伊斯兰教都莫不如此。
道经记载,《太平广记》引《神仙传》: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大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
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帝喾时为录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周)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
大家可以算算这寿命至少都要在8000年以上,那你还认为老子是我们地球上诞生的吗?
那么什么叫着“渡化”呢?这是大乘佛教修行的宗旨:渡人渡己。意思是不光要自己修成正果(得渡),也要帮助他人修成正果。至于“渡化有缘人”,这也是佛教渡化他人的态度,不接受、反感抵制佛法的人,要么机缘不成熟,要么就是无缘,很难渡化;反之,接受佛教、愿与佛教接触之人,很容易渡化,即为“有缘人”。
原来在地球上创造生命(试验成功)以后,为了激励地球社会的向上发展,永生星球就为地球上的能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死后都用生物基因复制技术再生到备用的星球上,即为得到永生。此星球又被称为“天国”、“极乐世界”等,这不是成“神”了,而是根据人死后一生的记录,经过大电脑进行“最后的审判”而得出的科学的优选。
老子、耶和华都是来地球指导社会发展的创造者们中的灵魂人物,创造者们的寿命上限在1000岁,到时也要重新复制各自独有的DNA。如果你今天看到老子的话,可能看上去只有40来岁,但盘腿打坐时仍能看到身体周围的晕光(说明身体细胞电磁场频率很高,超过了普通人红外线的频率,达到了可见光的频率),而且身体能够随意念在悬空中飘到需要的位置等等超人能力。——参见[1]《海奥华预言》
这里所谓“创造者们”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上古时期来地球活动的祖外星科学家或“来自天上的人们”,被古人称为具有大能的“神仙”。
道教把宇宙(其实是上古创世史)的形成过程分作几个阶段,《太上老君开天经》讲得非常清楚,“三皇五帝,道在帝王之家,伏羲氏首出,此时民风淳朴,大道畅行,唯贤任用,道之整也。
五帝接续道统,心法一脉相传。
三代(夏商周)以后,周厉王、周幽王之世,大道废弛(注:这也就是老子下凡布道的缘故),
战国时期,礼乐崩坏。道转红阳。老君东化孔子问道。西化尼佛求真。宏通妙道,玄之又玄。”
道家《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较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说:
“周武王(公元前1046-前1043)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
周昭王(公元前995-前977)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
另有道经《太平广记》记载,引《神仙传》:
(周)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
孔子所处年代为公元前(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就算公元前500年吧,据史料记载周文王时期是公元前1046年,那也是相差546岁。
时间拉回东周列国时期的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我打引号意思是谦虚的说法。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17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二)老子渡化黄帝
再说说黄帝,其实黄帝也是一开始来地球创造生命的科学家中的一员。《淮南子•说林训》曝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黄帝造出女男性别(繁殖器官),上骈造出耳朵眼睛(传感器),桑林造出胳膊手掌(执行机构),女娲所以能多般转变创造化育。”这是距今13300年前的事。
打那以后,又过了8500多年了,即公元前2717年,少典妻子附宝:孕二十五月,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生黄帝。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黄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
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是为“黄(帝)老(子)道”。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
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
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
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即当时的老子)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
“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老子)给了他(黄帝)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女娲的“特派专员”)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中国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
“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大臣们说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
金龙戴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群臣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着:“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才有资格呢!”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帝王,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是年为公元前2599年,黄帝118岁。距今已有4620年了。
(三)老子与孔子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参见[3]
孔子问礼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再授孔丘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春秋战国后期的中华大地上,诸侯割据,面临重新统一洗牌。加上大洪水以后,创造者们又将部分少数民族从世界其它各地拣选,移居到长江南方的“蛮夷之地”也已有约2千多年的安顿史了。
孔子求道于老子,方得知上天赋予为人的使命,于是在纷乱的战国时期,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宣扬克己隐忍,复兴周礼,以稳定天下,但毕竟人各有志,不能强求结果。这一时期老子见到的孔子和关令尹喜都是渡化的对象,使他们也成为《黄帝内经》中所定义的“真人”。孔子享年72岁,此时距今已有2500年之久。
(一)先说老子,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据《史记》记载:老君,又称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谥号“聃”。道教史称太上老君。
据《魏书•释老志》等正史记载:“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即道教为老子所创。又载老子“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教。
《山海经》(西次三经2.57)记载:“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gui)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qi)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磐 (qing)。其下多积蛇。” 【译文】再往西一百九十里,是座騩山,山上遍布美玉而没有石头。天神耆童居住在这里,他发出的声音常常像是敲钟击磬的响声。山下到处是一堆一堆的蛇。耆童降生下来就是70-80岁,这应算是关于老子最早的记载了。
老子后来创立道教就是为了-但不限于-记载创始人——老子的行踪轨迹以及人生主张等以便留传于后世,此后相继诞生的佛教、教、伊斯兰教都莫不如此。
道经记载,《太平广记》引《神仙传》: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大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
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帝喾时为录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周)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
大家可以算算这寿命至少都要在8000年以上,那你还认为老子是我们地球上诞生的吗?
那么什么叫着“渡化”呢?这是大乘佛教修行的宗旨:渡人渡己。意思是不光要自己修成正果(得渡),也要帮助他人修成正果。至于“渡化有缘人”,这也是佛教渡化他人的态度,不接受、反感抵制佛法的人,要么机缘不成熟,要么就是无缘,很难渡化;反之,接受佛教、愿与佛教接触之人,很容易渡化,即为“有缘人”。
原来在地球上创造生命(试验成功)以后,为了激励地球社会的向上发展,永生星球就为地球上的能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死后都用生物基因复制技术再生到备用的星球上,即为得到永生。此星球又被称为“天国”、“极乐世界”等,这不是成“神”了,而是根据人死后一生的记录,经过大电脑进行“最后的审判”而得出的科学的优选。
老子、耶和华都是来地球指导社会发展的创造者们中的灵魂人物,创造者们的寿命上限在1000岁,到时也要重新复制各自独有的DNA。如果你今天看到老子的话,可能看上去只有40来岁,但盘腿打坐时仍能看到身体周围的晕光(说明身体细胞电磁场频率很高,超过了普通人红外线的频率,达到了可见光的频率),而且身体能够随意念在悬空中飘到需要的位置等等超人能力。——参见[1]《海奥华预言》
这里所谓“创造者们”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上古时期来地球活动的祖外星科学家或“来自天上的人们”,被古人称为具有大能的“神仙”。
道教把宇宙(其实是上古创世史)的形成过程分作几个阶段,《太上老君开天经》讲得非常清楚,“三皇五帝,道在帝王之家,伏羲氏首出,此时民风淳朴,大道畅行,唯贤任用,道之整也。
五帝接续道统,心法一脉相传。
三代(夏商周)以后,周厉王、周幽王之世,大道废弛(注:这也就是老子下凡布道的缘故),
战国时期,礼乐崩坏。道转红阳。老君东化孔子问道。西化尼佛求真。宏通妙道,玄之又玄。”
道家《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较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说:
“周武王(公元前1046-前1043)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
周昭王(公元前995-前977)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
另有道经《太平广记》记载,引《神仙传》:
(周)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
孔子所处年代为公元前(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就算公元前500年吧,据史料记载周文王时期是公元前1046年,那也是相差546岁。
时间拉回东周列国时期的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我打引号意思是谦虚的说法。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17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二)老子渡化黄帝
再说说黄帝,其实黄帝也是一开始来地球创造生命的科学家中的一员。《淮南子•说林训》曝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黄帝造出女男性别(繁殖器官),上骈造出耳朵眼睛(传感器),桑林造出胳膊手掌(执行机构),女娲所以能多般转变创造化育。”这是距今13300年前的事。
打那以后,又过了8500多年了,即公元前2717年,少典妻子附宝:孕二十五月,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生黄帝。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黄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
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是为“黄(帝)老(子)道”。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
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
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
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即当时的老子)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
“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老子)给了他(黄帝)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女娲的“特派专员”)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中国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
“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大臣们说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
金龙戴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群臣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着:“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才有资格呢!”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帝王,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是年为公元前2599年,黄帝118岁。距今已有4620年了。
(三)老子与孔子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参见[3]
孔子问礼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再授孔丘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春秋战国后期的中华大地上,诸侯割据,面临重新统一洗牌。加上大洪水以后,创造者们又将部分少数民族从世界其它各地拣选,移居到长江南方的“蛮夷之地”也已有约2千多年的安顿史了。
孔子求道于老子,方得知上天赋予为人的使命,于是在纷乱的战国时期,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宣扬克己隐忍,复兴周礼,以稳定天下,但毕竟人各有志,不能强求结果。这一时期老子见到的孔子和关令尹喜都是渡化的对象,使他们也成为《黄帝内经》中所定义的“真人”。孔子享年72岁,此时距今已有2500年之久。
1.《史上最强赘婿》 作者: 沉默的糕点
沈浪的前世因为一场实验事故毁容了,虽有着高尚的灵魂却失去了英俊的面容,他救人无数名扬海外,却始终孑然一身。这次穿越重生,他成了大炎王朝徐家的美男赘婿,脑海里还多了一个电脑画面,金手指也比较厉害,有。这么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白脸重生后,被赶出徐家府门,有着英俊外貌的沈浪发誓要找一个更厉害的下家,于是他开始了史上最强赘婿之路。本书九月份开始更新,有着不俗的成绩,作者时常爆发,很多读者都劝作者别太拼,要注意身体,这么和谐的画面真是不多见。
2.《带着仓库去大明》 作者: 迪巴拉爵士
本书就是那种死灰复燃的代表作,原本应该扑街的作品结果越写越好,可惜了书名,让很多读者告退。本书讲述了现代人方醒穿越到永乐年间,成为方鸿渐的独子,随他而来的还有一个大仓库,别人穿越都想着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他却只想悠闲自在的活着。他的重生,为这生机勃勃的大明增添了浓厚的色彩。本书刚完结不久,作者笔下鲜活的生命和人物一直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本书稍显慢热,挺过开篇后,作者就不断渐入佳境,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大明画卷,有创意有剧情,很不错。
3.《系统让我去算命》 作者: 牧三河
各种各样的系统文很多,但是系统加上算命风水题材的小说还是比较少见的。彪悍的人生,从一场车祸开始,男主角车祸后得到了“天师培养系统”,准备把他打造成至尊天师。系统给他一双能看到过去未来的天机眼,于是他用来帮美女算命,靠着系统,他在算命之路上越走越远……本书就是那种很爽的都市爽文,主角算命一卦千金,用平安福替人逆天改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中的很多剧情都很燃,无敌逆天的系统很强大,搭配着老司机作者诙谐的文风,总能让人感觉到欢乐。
4.《之文豪崛起》 作者: 王梓钧
本书简介就是现代人周赫煊穿越到时期,靠着文抄公,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成为大文豪的故事。笔杆子不如枪杆子,手无缚鸡之力的周贺煊,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为起步,打出了名声,开始游走在上层社会……本书已完本,作者把文娱题材的故事搬到了,多了一丝沉重,少了一份幽默。作者考据了大量的资料,关于军阀,还有各位文学大家,人物还原程度很高,语言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穿插其中,画面感很强,能带读者进入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5.《我的女友是恶女》 作者: 海底漫步者
本书讲述了北秀之魂穿到日本中学生北原秀次的身上,他重生后的目标就是学习,考名校,创业,结婚生子,这就是他的人生轨迹。这次死后重生,还获得了金手指,能提高他的各种技能,如语言,文字,剑术,等,也能提高他的敏捷度和智力,于是靠着系统开始了欢乐的留学之旅。本书主线不是很明朗,但是日常和福泽一家的生活很是温馨欢乐。这就是一本有着怀旧气息的日常校园生活流小说,以家长里短的温馨气息为主,也介绍了不少日本独特的人文环境,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底很不错,让人过目不忘。
6.《神豪无极限》 作者: 偷名
书中系统万万千,你见过“壕无人性”系统吗?男主角穿越平行空间,获得“壕无人性”系统,于是每天都在考虑如何花钱完成任务的路上。对于这本书,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花钱的系统,花完有奖励,花不完就惩罚,于是他请全酒吧喝酒,一掷千金打赏主播……看了本书,我只想说,还有这样的系统吗?请给我来一打,当花钱成为麻烦的时候,你选择怎么花钱?本书就是以这样的一个主题来吸引读者,很有新意,各种斗富打脸剧情也很爽,小说剧情流畅,爽点十足,适合打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