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旅人情报站】公众号,未经授权禁止“抄袭文章”转载至其它平台。
大家好啊,我是小编大大的小透明。二月份过来也有几天了,距离十四号的情人节也没有多少天了,游戏中也会出相关的活动,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活动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和礼包吧。
01
活动爆料
同心日活动开启大概是2月13号。
首先是地图的变化,遇境的绿色的草地都变成的偏粉红色的草地,显得非常的浪漫,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和自己的对象或者小伙伴一起拍照。
遇境码头的样貌也变了(还能挂机收集烛火),码头边的栅栏都挂上了粉红色的情人节彩灯,感恩季的先祖还是留了下来陪伴我们一起过节,同时先祖的背后还多了一道白色的两个落地柱子上面都是粉白色的花的拱门(这个是可以兑换的哦)。
同时我们也能在感恩季先祖那里兑换花环头饰,和他背后的那个白色拱门。
花环头饰的粉白相间的那种,价格为15颗爱心,价格可以接受,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兑换一手。
白色拱门的价格为100根白色蜡烛。说实话白色拱门小编感觉没什么太大的用处,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大家兑换的时候要慎重考虑(蜡烛多或者执意兑换的当我没说)。
嘴叼花面具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这个面具小编也感觉非常的好看,也非常的有喜感,兑换价格也只需要15颗爱心,大家可以入手一波。
复刻的三个礼包:双人秋千,双人跷跷板,双人小船。
价格都是128。秋千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入手一个,后两个如果有好伙伴的话可以选择性的入手。
新增礼包:爱心烟花法杖(价格大概是98),白色蝴蝶结领带(价格大概是30)。
爱心烟花法杖,放出来的烟花是心形的(目前还是单一颜色和形状)。感觉好像和20心的烟花杖没啥区别呢。
白色蝴蝶结领带就是纯白色的一个很大的蝴蝶结,小编觉得不是很好看,大家购买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买就行。
小编推荐大家在买礼包前可以先去感恩季先祖的旁边或者办公室楼顶(节日活动)领取魔法体验一下再考虑入不入手。
02
END
以上便是本篇的全部内容了。小编觉得礼包整体还是偏贵的,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也要三思,还有蜡烛和爱心兑换的物品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选择兑换。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自己有帮助的小伙伴不妨点个赞再走,小编先谢过大家了,咱们下期再见。
新京报讯(记者李玉坤)6月24日,乌国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复兴医院去世,享年83岁。6月30日上午,乌国庆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乌国庆历任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大要案处处长、助理巡视员、巡视员,生前是公安部首席特邀刑侦专家,国家处置爆炸恐怖袭击事件咨询组专家。
刑侦专家乌国庆。资料图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刑侦专家,乌国庆从上世纪60年始参与侦破了几乎所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特大案件和疑难案件,包括吉林省吉林市博物馆特大纵火案、张君等人系列持枪杀人抢劫案、河北省石家庄市“3·16”系列爆炸案、辽宁省大连市“5·7”空难案、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陕西省横山县“7·16”爆炸案、周克华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等,被国内外同行赞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乌国庆被国内外同行赞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资料图
在2011年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乌国庆的致敬辞是,“走近你的世界,就像翻开一部共和国的刑侦档案”,“你或许并不与犯罪分子直接搏斗,但你的存在就是对犯罪分子极大的震慑”!
出生在少数民族农村,13岁仍不识汉字
1936年12月5日,乌国庆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旗。
在自述中,乌国庆说,他出生在内蒙古农村的一个少数民族家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13岁,却连汉字都不认识一个。
“是党组织把我送到承德卫校学习,后来又送我到上海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深造,一步步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司法鉴定科学的研究生。从此,奠定了我从事刑侦工作的业务基础。”这是2011年,乌国庆荣获第四届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终身成就奖后,在一次全国公安机关的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乌国庆求学期间的影像。资料图
乌国庆当时说,几十年来,他一直怀着回馈党恩、回报社会的信念,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守在侦查破案的岗位上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个证据。数十年来,他参与了近百起重特大案件的侦办工作,没有一起案件因他的过失导致事实认定错误,没有一起案件因为他的过失导致案件定性错误。
破案不靠“第六感”,靠仔细勘查现场
破获那么多大案、要案,很多人猜测乌国庆有特殊的“第六感”。乌国庆说,破案并没有什么捷径,他在每起案件中研究犯罪特点,总结犯罪规律,才有了所谓的“第六感”。
现任公安部国际合作局东盟处处长的仵建民1998年大学毕业来到公安部工作。那时候,乌国庆其实已经退休返聘,和仵建民差不多大的人,都尊敬地称乌国庆为“乌老”。
乌国庆在勘查现场。资料图
仵建民经常跟随乌老出现场。他现在仍清楚地记得,虽然当时乌老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每次都去现场,还会亲自去筛筛子寻找证据。
“那时候技术侦查手段不太多,要想破案,必须要从现场一点一滴的发现构建起来,因为爆炸的装置碎屑都在废墟里,筛筛子可以发现细小的证据。”仵建民说,“我刚开始办案的时候,我都怀疑,公安部的专家到了当地,会自己上手筛筛子。”
2005年12月,河南鄢陵县一辆停放在路边准备发车的长途客车发生爆炸,11人死亡。事件发生在市中心,影响很大。并且初步勘验后,一些专家倾向认定为意外事故。乌国庆被公安部指派为刑侦专家参与案件侦破,他组织民警将现场所有残留物都收集起来,用水洗、用筛子筛,仔细辨认了每一个细小物品,经过三天三夜的工作,终于发现一个细小的石英钟零件,并据此找到一批物证,查明了犯罪嫌疑人。
乌国庆在勘查现场。资料图
热爱破案,返聘工资几百块钱
乌国庆1997年3月退休,随后就被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返聘,每当有大要案件的时候,都会参与侦破。
“我印象中,那时候返聘的这个费用很低的,只有几百块钱,我现在说出来,可能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仵建民说,乌老肯回来工作,不在意工资,是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仵建民回忆,他刚参加工作时,甚至没有觉得乌老已经退休,因为乌老对自己的要求就不像退休人员,“每天早上比我们还早到办公室,坚持研究每一起案件”。
乌国庆1997年3月退休,随后就被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回聘。资料图
乌国庆还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案例做成课件,共享给全国的刑警。
“乌老PPT都是自己做的,有的年轻人可能都没有他做得好。因为后来眼睛看不见了,把字打得特别特别大。他去现场一定会收集很多照片,都是他自己拍的。不去部里上班以后,他还坚持在家整理以前的一些案件。因为案例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案件,讲起来很生动,很有说服力。 ”公安部刑侦局刑侦基础工作处调研员程伟说。
“有些人到人间来,是带着使命来的。乌老就是带着侦查破案的使命, 打击犯罪的使命, 为民众来伸张正义的使命。”仵建民动情地说。
高温排查爆炸坑中暑,去部里都是骑自行车
程伟也跟乌国庆去过很多现场。
“有些现场很艰苦,我们年轻人体力可能还跟得上,对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讲,是很大考验。关键是,乌老每次去现场肯定要亲自去看。”程伟说。
2007年7月,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发生爆炸事件,造成多人伤亡。“现场有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乌老完全可以站在旁边指挥技术员进行勘查,但是他不放心,一定要在坑里。七月的东北山区,很潮湿,高温将近40度。虽然拿着水不停地往脸上滴灌,但乌老还是中暑了。大家赶紧把他抬到车上,他好一点后,还要下去接着干。”程伟说。
乌国庆在勘查现场。资料图
2012年7月,公安部刑侦局在四川组织侦办苏湘渝持枪杀人抢劫系列案件,邀请乌老“出山”。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刘忠义说,那次天气也异常炎热,考虑到乌老年纪大身体差,建议乌老多休息,关键时刻再帮着研究研究、出出点子,但乌老哪也不去,谢绝一切特殊照顾,全程参与案件研究,坚持和大家一块翻山越岭,实地踏勘现场。
“乌老在70多岁的高龄,每次到部里来,从不提前打招呼,拒绝车接车送,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刘忠义说,“最近几年生病期间,我多次询问是否需要组织照顾,都说不需要,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家人、保姆陪同打车上医院。受病患折磨,即便心脏疼得厉害,也从不和我们提及。”
破案后马上返回,唯一“奢侈”是泡澡
在公安部刑侦局涉枪案件侦查处处长柳佳看来,乌国庆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本身的生活习惯很好,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方面越简单越好”。
“乌老到各地去破案,去了就研究案件,研究完了以后马上就走,从来不游山玩水。一方面因为他的档期非常满,另外一个是他也不会提这种要求。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地方添麻烦。”柳佳说。
办案中的乌国庆。资料图
程伟回忆,乌老唯一的奢望就是破案后洗澡搓泥。“我们在案发现场,有些尸体散发出的腐臭味儿都钻进毛孔里了。乌老和我们都有个习惯,案子破完以后一定要洗个澡,互相搓搓泥。但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他一般也不跟当地说,因为他觉得要给人添麻烦”。
刘忠义也觉得乌老固执到不通人情世故的程度。
“记得2005年的某天,他到黑龙江出差,去的时候是夏天,天气比较热,穿的还是短袖,不料天气突然转凉,考虑到他的身体,我给他买了件260元的夹克衫,他反复索要,问我多少钱,直到把钱给我才罢休。后来我到部刑侦局工作后,每次出差回来,都会抽空去看看他,买点水果,也会习惯性地带上。2017年后,乌老身体不太好,视力下降得厉害,他才不再看了。”刘忠义说。
桃李天下,培养众多刑侦人才
乌国庆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先后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以及多省份的警察学院聘为研究生导师。仅2001到2002年,他为33期侦破爆炸案件培训班授课,就培训了4500名技术骨干;2005年上半年的侦破命案培训班,培训基层民警7500多人。
讲话中的乌国庆。资料图
当年,乌国庆曾受委托,从全国挑选刑侦人才培养对象。现任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刘忠义就是当时乌国庆选拔的培养对象之一。
刘忠义回忆了当时被乌老选中的前因后果。
“2004年,我在黑龙江省厅刑侦总队工作,乌老过来协助指导侦办一起命案积案,当时吉林发生一起一家7口被杀案,案件的性质还存在较大争议,他从那边参与研究案件后直接过来,用随身携带的电脑给我们看了看现场情况,我仗着年轻敢说,认为犯罪的动机是侵财。工作结束后,乌老又赶回吉林,10多天后案件破获了,犯罪的动机的确是侵财。乌老专程从吉林赶到黑龙江,问我当时认定的依据。那几年,只要全国有大的案件,乌老就带着我,有意识地培养我、锻炼我。”
2008年,乌国庆又推荐刘忠义到部里工作。
“乌老说国家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跟乌老工作的几年来,他无私的家国情怀早已深深感染了我。随后,到公安部刑侦局当了一名副巡视员。报到后的第二天,乌老又连着3天把多年来工作所得,尤其是侦办爆炸案件方面的心得给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刘忠义说,在他走上公安部刑侦局局领导岗位后,乌老仍然十分关心他的成长,告诫他要廉洁自律,千万不能搞,坚决守住底线。
回忆往事,刘忠义几度哽咽。
乌国庆接受嘉奖。资料图
链接:乌国庆破获的大要案件
一、1998年某地爆炸杀人案
1998年6月,某地发生一起爆炸杀人案,由于这种案件在当地是首次发生,侦查技术人员对现场勘查、技术检验和分析判断缺乏实践经验,对案情分析特别是引爆方式有争议。而引爆方式问题关系着对犯罪嫌疑人的刻画和侦查方向、范围的确定。
乌国庆到达现场后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冒着酷暑高温,连续三天三夜在爆炸现场和殡仪馆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查,对提取的大大小小的爆炸残留物,逐一在立体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比对,最后在玉米籽大小的残片上发现了电池盒的标识,由此断定是遥控爆炸。据此乌国庆提出指导性意见,很快破案。
二、宁夏银川特大爆炸袭警案件
1999年4月20日,宁夏银川发生特大爆炸袭警案件,4名警察被炸死,其中1名民警被炸伤后,又被捅了21刀致死。
案发当日,乌国庆正在长春讲课,按照安排他辗转北京、西安,连夜赶到银川,立即投入现场复查工作。乌国庆亲自与当地侦査、技术人员用筛子筛选爆炸废墟,搜寻爆炸残留物等痕迹物证。经过连续2天的工作,发现了案犯在现场试爆雷管的残留脚线等重要物证,并对案件性质、犯罪分子的动机、目的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分析意见。破案后证明,乌国庆对案件性质、的引爆方式、炸药量等方面的分析意见准确无误。
三、石家庄特大爆炸案件
2001年3月16日,石家庄市市区发生一起特大爆炸案件,致使108人死亡,38人受伤,案件发生后,公安部立即派人赶赴石家庄组织现场勘查和案件侦破工作。案发当日,乌国庆等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赶到案发现场。
乌国庆会同其他专家和当地公安机关侦查技术人员负责现场勘查工作,由于爆炸范围大、现场分散而且比较混乱,乌国庆几天几夜没有休息。一个被炸的居民楼仅剩下一道承重墙而且中间裂了个大缝,随时可能倒塌,但乌国庆不顾危险攀爬到楼上,勘查现场,收集证据。最后,仅用一个星期案件就侦破了,其中乌国庆同志功不可没。
四、2002年某地爆炸案件
2002年8月,某地发生一起爆炸事件,炸毁了一栋三层楼房,7人死亡,22人受伤。
乌国庆到达现场后,会同当地公安机关侦查技术人员全面复查了现场,进行了认真分析,最后对案件性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定不是一起刑事案件,而是一起事故。是住在该楼内的一名路盗(专门高速公路上的来往车辆)从高速公路上来的三袋氯酸盐类烟火剂,在特殊环境中,铝粉发生热分解反应,温度升高,导致炸药自爆造成的。
五、沈阳爆炸持枪杀人抢劫银行案
2003年1月18日,沈阳市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爆炸持枪杀人抢劫银行巨款案件,4人死亡,5人受伤,200多万元现金被抢。
公安部刑侦局派乌国庆赶赴现场,乌国庆与专案组昼夜奋战在一线,根据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情况,组织分析了和炸药成分,对构成进行了准确描述,刻画了作案团伙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活动区域,为最终确定侦查方向、划定侦查范围奠定基础。
六、河南、陕西连环杀人案
2003年,在河南、陕西交界区域发生了几十条人命的系列杀人案。
乌国庆随公安部工作组赶至现场,对案件现场逐个进行复查,走访群众、研究物证、分析案情,提出了并案侦查的意见,运用逻辑推理方式,确定了作案人数,犯罪嫌疑人的居住范围和形象特征。由于制定的侦查方向明确,案件很快侦破,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特征与乌国庆的分析完全吻合。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见习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宽待俘虏是一项政治工作。
随着官方首次公开中印边防军队在喀喇昆仑地区冲突的现场视频,中印边界冲突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面对兵力数倍于解放军的外军侵略行径,中国的边防战士们毫不胆怯,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身影,也再次让人动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烈士纪念碑上,自此多了四个崭新的名字。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
而当时冲突的一些细节,也随着相关报道而曝光。
比如,就像此前流传的,冲突的确发生在夜间,印军后来也确实被打得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冲突现场
而在慌乱的逃窜中,大量印方越线和伤亡人员没跟上主力部队,就这么被遗弃在了战场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俘。
如果这些印军伤员得不到及时援助,长期暴露在天寒地冻的高原环境下,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这些伤员进行救治,并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让这些印军幸免于难。
但部分网友痛心于解放军战士的牺牲,难免就会质疑了,这样真的值吗?
1
宽待印度战俘非首次
这不是中国解放军第一次宽待印军俘虏。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作战部队无一人被俘,反观印军作战部队,整场仗打下来,多达3968名印军成为我方战俘,其中包括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另有校官26名、尉官29名。
这些印军很多都是在解放军进攻时四散逃跑,钻进深山中躲藏,然后被解放军搜出来的,印军被俘时,大多往往连头也不敢抬,见到解放军比见到自己长官还要老实。
因为早在开打前,“成为中国战俘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被杀头活埋,要么被充当苦力”类似观点就被灌输到了他们的脑袋里。
▲被俘虏的印军,左下角为投降的达尔维准将
但是真当他们被解放军俘虏后,才发现,别说杀头活埋,战俘收容所里就连一起侮辱殴打事件都没发生过。
每当在树上或者岩洞等地发现快要冻死的印度官兵时,解放军总会想尽办法将其抬回营地救治。
▲得到救治后的印军向军医表示由衷的感谢
到了收容所,中国参战部队对印俘切实做到不杀、不打、 不骂、不侮辱、不捆绑、不搜身等“六不”纪律。
印度第7旅旅长达拉维是众多战俘中的级别最高军官,他被俘前戴的金表和钻石戒指,直到回国了都还在身上,这让他直赞解放军是“一支文明的军队”。
而在物质生活方面,更是包吃包住,与我军同级别战士享受几乎相同的待遇。
蛋粉、牛羊肉、绿豆等主副食品供应充足,每隔一段时间还配发新的御寒衣物(印俘军官较士兵的生活待遇略高)。
到了印度的重大节日比如国庆日,部队还会改善战俘伙食。
▲正在吃饭的印军战俘,显得很开心
同时为了安抚战俘情绪,更是会时不时地安排一些业余活动,包括体育比赛,以及放映电影,这可是当年中国很多普通老百姓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电影内容五花八门,有宣传中国宽待战俘政策的《战上海》、《战火中的青春》,也有边界问题真相教育的《中缅签定边界条约》、《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等。
▲当时的影片,如今只能找到零星几条报道
而在印度一些传统节日来临时,甚至还会为他们准备了过节用品,比如灯节时举行礼仪需要用的蜡烛,洒红节需要用的红颜料,让印度战俘欢度节日,这让一众印军喜出望外。
那些身居要位的军官,待遇就更不用说了。
在战俘遣返前一个月,中国特地安排了达拉维在内的26名印度将校军官,组成旅游团,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杭州、无锡等多个城市,参观游览了一番。
当时一名叫提瓦力印度中校战俘,后来回忆起那段经历,“我们在北京游览了长城、十三陵,观看戏剧、杂技和南亚风情的歌舞演出,受邀观看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和焰火表演,其中达尔维(印度准将)还被安排坐在观礼台上。”
▲印度军官战俘们参观布达拉宫,
中间的就是达拉维准将
日久见人心,时间一长,这些印俘逐渐意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非是印度官方宣传那般,这才放下警惕。
以至于一些印度俘虏按照收容所的规定外出劳动,别误会,这可不是为中队劳动,而是为他们自己打水、扛米、运粮,完成后都开始居然向收容所管理部门提出薪酬待遇的问题。
▲真把打仗当成打工了?
当然,中国的宽待政策也是卓有成效,不少归国后的印度士兵表示支持中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主张。
包括提瓦力在内的多名印度军官归国后也提出,1962年战争是一场新德里自取其辱的不正义战争,印度军人为此流的血不值得。
而准将达尔维回国后,更是写了一本叫做《喜马拉雅的失策》书,抨击了印度政府,强调印中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相处。
还有一名叫车隆的印度士兵,在战斗溃败时被上司丢在深山里,靠吃草皮苦撑了三天。解放军某部连长李荣汉在搜山时发现了昏死过去的车隆,把他背出深山,在山脚下拦住一辆中用吉普车,从车上下来的是54军副军长韦统泰,车隆睁开眼看到中国将军吓了一跳,韦统泰下令马上把他送到后方医院抢救。
车隆最终被救活,随后被遣返回印度,有记者问他在中国的感受如何,他激动地说:“我乐意一辈子当中国的俘虏!以前我恨他们,那是以前”。
这效果,难道不比单调乏味的宣传单要好?
再对比去年中印边界冲突,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激烈惨壮程度明显要远胜于前者,对待印度战俘尚且如此,对待印度战俘态度,更不必说。
更重要的是,是否采取宽待战俘政策从来也就不是依据我军伤亡来进行决策的。
既然如此,那又是什么支持了我军的宽待战俘政策?
2
为什么要宽待俘虏?
众所周知,死亡和俘虏是战争的两大悲剧。
从收容、管理、遣返等战俘安置流程的每一个细节都时刻牵动着全人类的眼球,稍有不慎,就会招致他人议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
战俘工作做得相当成功
因此,对所有国家而言,打赢了仗并不代表战争就结束了,随后面临的双方战俘安置等后续工作同样不可忽视。
中国对战俘安置工作的重视,还要远胜其他国家,几乎已经提高到了国家军事战略层面。
在党和军队早期历史文献中,宽待俘虏的相关政策就已经频繁露脸。
1928年2月,工农红军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俘虏政策,“不打骂俘虏,不搜腰包,受伤者给予治疗,愿留的收编入伍,愿走的发给路费”。
到了1937年10月,更是将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并指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做了定性,宽待俘虏属于政治工作范畴。
▲来看看这句话
政治的这个定义,用在这里就非常契合,至少明确了宽待俘虏的两大目标:瓦解敌人和团结朋友。
瓦解敌军的第一层含义就是,瓦解敌方战斗意志。
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上的战争怪胎日本神风特攻队,正是以其悍不畏死的自杀式袭击而著名,给不少目睹实景的盟军海军士兵留下心理创伤。
但事实上,军队中真正不怕死的战士的却是少之又少。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成为敌人的俘虏,非但不会受到折磨,竟然好吃好喝供着,过段时间后还能安全回家和家人幸福团圆,那么又会有多少士兵愿意在绝境之中,同敌军死斗到底呢?
这个问题在一些实行志愿兵制度的西方国家可能还要更加突出点。
正是如此,在进行军队宣传时,军队宣传都会选择将敌军刻画成丝毫不讲人道的残忍刽子手,而沦为战俘就意味着死亡和无止境的折磨。
日本二战即将战败之际,就出现过类似宣传,比如“如果这场战争失败,所有的日本男人会被阉掉”,“所有的女人都将成为美军的私人用品”。
▲号称最后投降的日本士兵,小野田宽郎
而各国对待战俘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选择性投降”,即哪支军队对战俘好,就向哪支军队投降。
二战快结束时,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远在东线战区同苏联作战的德军,不远千里奔赴到西线,甚至一边抵抗苏军的追赶,一边向西边的美军方向撤退。
为的就是向美军等盟军投降(他们并不知道后来的莱茵大营)。
▲世界头号俯冲轰炸机王牌鲁德尔
比如德国空军王牌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作为唯一一名获得过钻石金橡叶佩剑骑士铁十字勋章,并击毁过519辆坦克的德军战斗英雄,被苏联方面称为“苏联人民最大之敌”,斯大林悬赏10万卢布要他的人头。
在德国即将战败之际,因为惧怕被苏联俘虏后遭到报复。1945年5月8日,鲁德尔率领自己的部队,驾驶3架Ju87式轰炸机和4架Fw190战斗机从东线飞向西逃跑,降落在美军占领的机场,集体成为美军俘虏,一年后被释放。
▲《兄弟连》中,德军将领向美军投降场面
整个二战以来,拒绝签署日内瓦公约的苏联对待战俘的方式就一直饱受争议,枪毙、酷刑、送到“西伯利亚挖土豆”等等屡见不鲜。
德军深知,向苏联投降很可能死路一条,倒不如拼命往西边的盟军方向逃跑。
当敌军面临绝境,选择了投降而非鱼死网破,那么就意味着,我军面临伤亡的几率,将极大地降低。
每一条战士的性命可都是宝贵无比,如果这次为了泄愤而选择了以极端手段处理敌军俘虏,那以后谁还敢投降?
瓦解敌军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教育改造,即化敌为友。
这一点,以解放战争为例是再适合不过了。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之时,我军总兵力127万,军430万,敌军兵力是我军的3倍之多 。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余万,而军人数下降为290余万,人民解放军在人数上首次超过敌军。
战争中,如此迅速的敌我兵力转变,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其中战俘的教育改造功不可没。
历时四年的解放战争中,共计俘获军458万人, 成功吸收与改造了300多万战俘。
也正是在解放战争中,我军的俘虏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
1946年9月5日,中央军委发布了俘虏工作的相关指示,指出要多开俘虏官兵座谈会,利用广播逐日发表俘虏官兵全体姓名,让俘虏写信回家,写信给其友人同学,选印及广播俘虏官兵座谈,书报上登载俘虏官兵报告平安的集体广告等等......
评价当时的俘虏工作,“全世界没有的,从不搜俘虏腰包这个规定起,一直到训练俘虏、争取俘虏,进行诉苦教育,使刚刚缴枪来的俘虏经过训练,经过诉苦,马上就掉转枪口打敌人。”
▲解放战争中的,华北军区的“遣送回籍证”
而人民军队中,更是出了不少本是俘虏兵,后来成为战斗英雄的例子。
比如上甘岭战场,打出我军军威的开国少将崔建功,原来是1935年在直罗镇被红军歼灭的东北军109师一员。
比如原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上将,来自辽沈战役被解放军俘虏的军,被俘虏时他才16岁,加入解放军后先后参加了四野南下的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全部五次战役,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徐惠滋上将早年照片
宽待俘虏的另一大目标,就是团结更多朋友。
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彼时刚成立的新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哪怕有着社会主义阵容的支持,在国际外交上,中国还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对于朝鲜战场的上以美国为主的“联合”战俘安置工作,中国显得尤为在意。
以至于,原本以为志愿军凶残成性地“联合”战俘们,直到了走进碧潼战俘营,才惊讶志愿军的战俘营里居然没有高墙铁网、这里没有岗楼碉堡,更没有密集巡查的守卫。
▲图:碧潼志愿军战俘营全景照片
不仅三餐管饱,每天都能吃上大米、白面、土豆、黄豆和肉等,享受志愿军的伙食标准。
志愿军还为战俘们配发了棉衣、棉帽、棉手套、棉被和毛毯,就连热炕都配备好了,帮助他们抵御严寒。
▲外国战俘正在准备圣诞节“火鸡”,
中国没有火鸡就用土鸡代替了
甚至平日里还能打打排球,玩玩扑克,跳个舞什么消遣下生活。
▲这姿态像不像春节在家的你?
但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最后居然还搞起了战俘奥运会。
来自十数个国家的战俘们齐聚一堂,放下手中的枪,在体育上一比高下的画面,你敢想,志愿军就敢做。
很快,战俘们就和俘管人员打成了一片,双方分别时,就像老友一般,依依不舍。
就连“联合”总司令李奇微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也承认:“我们发现,较之朝鲜人,他们(中人)是更文明的敌人。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
而这些被遣返回国或者回到队伍的俘虏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移动宣传牌,向更多人传递着事实的真相。
根据英国报纸的统计,在1952年的13天内,就有17个省20种地方性报纸刊登了俘虏的消息与照片。
其中一些,思想前进的战俘,甚至甘愿帮助我军。
一些美英俘虏自愿成立了“拥护和平委员会”,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战争政策。
这些宣传在敌国人民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激发了敌后人民的反战情绪,为志愿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可以说,要体现中队文明仁义之师的形象,宽待战俘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当然了,敌人若是不老实,该揍的使劲揍,该捆的照样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