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份“防猝死套餐”引起热议
这种“防猝死套餐”来自网友总结
由辅酶Q10、鱼油、
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组成
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套餐内容”
网传“防猝死套餐”管用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松接受采访时表示,把这几样凑在一起命名为“防猝死套餐”,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正确。因为猝死是疾病的一种,而保健食品本身不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临床作用,可以食用但只能作为保健辅助。
此外,辅酶Q10对保护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作用,鱼油某种程度上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血管硬化,叶黄素保护眼睛,维生素D3对钙的吸收和预防感染疾病方面有作用,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这种“防猝死套餐”的混合搭配也是不具备科学依据的,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需求情况有所侧重,不能把一堆东西都攒到一起胡乱吃,也不能浅显地认为“吃得全就是吃得好”。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发微博称,这个配方“铁定没有真的防猝死的作用”。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主治医师许超发微博表示,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是“虚假的防猝死套餐”。
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则表示,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如果你有熬夜、吃夜宵、酗酒、抽烟、不运动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套餐里面必须加一个靠谱的急诊科医生,否则VIP套餐也救不了你了。
真正有效的“防猝死方法”是这些
吴松研究员表示,构成猝死的因素多种多样,可能源于疾病也可能源于先天性原因,在人群中为个例,建议大众不要过于恐慌,应日常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保证睡眠、减少熬夜,如感到过度疲倦,或观察到一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许超医生则表示,真正的“防猝死套餐”是:健康且规律的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戒烟戒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久坐,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长期情绪紧张、激动),不要过于劳累。
专家们的这些健康建议,也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
2023年8月,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宋现涛、邢浩然等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年人群猝死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其中常见的原因有: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饱餐、饮酒、大量吸烟、寒冷。
其中,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根据研究和专家们的建议,这里整理出一套真正有效的“防猝死方法”,供大家参考。
别再熬夜
有些人白天干不完工作,夜里接着干。但熬夜的伤害往往是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的,已经有太多熬夜猝死的悲剧发生,足以引起重视了!
别吃太饱
过度饱食很伤“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姜醒华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
戒掉烟酒
很多人一边吃着降压药、降糖药,一边参加各种酒局、烟雾缭绕。实际上,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
别太劳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防癌不要过度劳累。很多癌症患者都特别劳累、工作压力很大,睡眠不好、熬夜,还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重度抽烟。
别再久坐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一动不动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的健康问题,是造成癌症、失能和死亡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远离久坐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
遇事冷静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2015年发文表示,很多心脏病发作是因为剧烈的情绪变动。比如暴跳如雷会造成血压变化,也导致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快速增加,而引起心脏病发。
减少抑郁
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引发猝死的一种诱因。尤其是抑郁,它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运动适量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李金花2020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表示,运动要量力而行,很多平时不参加锻炼的人,在长时间跑步之后,体内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就会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引起生命危险。
在运动中,如果突然出现胸闷、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则不能再强行运动,要慢慢地放慢运动的步伐,继续往前慢走几分钟,缓冲一下再坐下休息。
盲目跟风不可取
野生“防猝死套餐”的悄然走红,凸显当前人们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防猝死”,噱头不小、水分极大,看似源自国外处方、效果神乎其神,实则是将保健食品与药物治疗、预防疾病混为一谈,有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之嫌。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虽可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并非适合全民食用,更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根据最新发布的《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保健食品按功能可分为补充膳食营养物质、维持或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三类,其中定位为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的,必须有“权威性科学共识”“保健功能涉及的风险因素能够独立影响疾病发生”等依据。显然,野生的“防猝死套餐”并不存在相应的科学依据,盲目跟风不可取,误以为吃了套餐,就能随便熬夜、随便作,甚至因此延误病情和治疗,无异于“掩耳盗铃”。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总体发病人群的增加,我国心脏骤停发生率较10年前有上升趋势,目前为10万分之97.1,可以说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主动学习健康知识,适当吃一些保健食品,本无可厚非。然而诚如一位医生所说,“预防猝死的重点不在于吃保健品,而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不能替代适量运动、平衡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产生的健康作用。预防猝死需要的是加强对疾病本身的认识,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乱投医”不仅容易被收割智商税,还可能事与愿违,对身体造成损害。
综合:央视网、南方日报、健康时报、江苏新闻
来源: 广州新闻电台
来源:广州日报
熬最深的夜,加最狠的班
烤最辣的串,喝最烈的酒
......
年轻人总说“肝”不动了~~
近日
“防猝死套餐”在网上悄然火了
引起关注,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这种“防猝死套餐”来自网友总结
由辅酶Q10、鱼油、
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组成
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套餐内容”
“防猝死套餐”靠谱吗?
哪些人容易猝死?
预防猝死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一起来看
网传“防猝死套餐”管用吗?
这两天网上热传“防猝死套餐”
真的有用吗?
早在2019年,主持人吴昕在某综艺节目中的生活习惯也引发热议。在医生面前,吴昕说:“我每天都要吃好多保养品。”
“先喝一个美白的,再喝一个葡萄籽,再吃一个葡萄籽。再吃一包钙铁,还有锌、蜂胶,补气的,补铁的,童颜丸、鱼油、蔓越莓,阿胶……”
细数完自己的养生清单后,她却遭到医生的提醒:“你有没有想过,吃这么多会造成肝损伤?”
像吴昕这样的人吃多种保健药品
以为既养颜又养生,
谁知却可能对身体造成另一种伤害。
多名专家表示,
网传的“防猝死套餐”并不能预防猝死。
因为猝死多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保健食品的作用只是保健辅助,
并不具备治疗的临床作用。
另外,服用过量的保健品
还会对心脏、肝脏、肾脏等产生损伤。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猝死多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以往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而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也有年轻化发展趋势。”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彪介绍。
李彪表示,多半的年轻患者并没有基础疾病,但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再加上喜欢熬夜、吃煎炸类不健康食物或长期大量吸烟、喝酒,这些都会加速猝死的发生。这就是为什么“防猝死套餐”吸引了大批网友关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松表示,猝死是疾病的一种,而保健食品本身不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临床作用。此外,保健品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这种“防猝死套餐”是不具备科学依据的。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需求情况有所侧重,不能把一堆东西都攒到一起胡乱吃,也不能浅显地认为“吃得全就是吃得好”。
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则表示,“如果你有熬夜、吃夜宵、酗酒、抽烟、不运动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套餐’里面必须加一个靠谱的急诊科医生,否则VIP套餐也救不了你了。”当心!乱吃保健药品或“伤肝”
当心!滥用保健药品或“伤肝”!
药物性肝损伤就是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的肝组织损伤。因滥用药品和保健品而引发的肝损伤屡见不鲜:
2018年4月江苏南京一位27岁研究生小张(化名),疑因混吃感冒药引发肝肾功能衰竭,不治身亡
2022年7月浙江杭州一名53岁男子每天8颗维生素吃出肝衰竭;
2022年9月浙江杭州一位28岁程序员网购生发丸吃成肝损伤。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主任张述耀介绍,保健品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功能,辅助维持身体健康,弥补身体所缺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保健品不是药物,更不能替代药品进行治疗或预防疾病,因此几种保健品组成所谓的‘防猝死套餐’,并不能预防猝死。”
“保健品可以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不能替代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滥用保健品的危害远超大家想象。”张述耀说。
以维生素为例:
过量服用维生素A,会增加胎儿出生缺陷、肝异常、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过量服用维生素D,会导致血钙上升、软组织钙化,可能会出现过度口渴、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
张述耀提醒,有些人还会乱用蛋、长期喝药酒、吃“增强免疫力”保健品、过度补钙等,这些看似对身体会有益处,实则过量服用后,一定程度会对肝脏、肾脏,甚至心脏产生损伤。
真正有效的“防猝死方法”是这些
2023年8月,
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宋现涛、邢浩然等
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
青年人群猝死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其中常见的原因有:
1. 过度劳累
2. 精神刺激
3. 饱餐
4. 饮酒
5. 大量吸烟
6. 寒冷
其中,
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
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根据研究和专家们的建议,
这里整理出一套有效的“防猝死方法”,
供大家参考。
别再熬夜
有些人白天干不完工作,夜里接着干。但熬夜的伤害往往是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的,已经有太多熬夜猝死的悲剧发生,足以引起重视了!
别吃太饱
过度饱食很伤“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姜醒华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
戒掉烟酒
很多人一边吃着降压药、降糖药,一边参加各种酒局、烟雾缭绕。实际上,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
别太劳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防癌不要过度劳累。很多癌症患者都特别劳累、工作压力很大,睡眠不好、熬夜,还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重度抽烟。
别再久坐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一动不动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的健康问题,是造成癌症、失能和死亡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远离久坐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
遇事冷静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2015年发文表示,很多心脏病发作是因为剧烈的情绪变动。比如暴跳如雷会造成血压变化,也导致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快速增加,而引起心脏病发。
减少抑郁
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引发猝死的一种诱因。尤其是抑郁,它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运动适量
运动要量力而行,很多平时不参加锻炼的人,在长时间跑步之后,体内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就会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引起生命危险。
在运动中,如果突然出现胸闷、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则不能再强行运动,要慢慢地放慢运动的步伐,继续往前慢走几分钟,缓冲一下再坐下休息。
大部分患者猝死前会有征兆
这些抢救方法要知道!
“防猝死套餐”的盛传,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人们对预防猝死、维持生命健康的重视。
李彪介绍,一般有几类人容易出现猝死——即有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冠心病的人,以及得过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此外,还有长期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和工作压力大的人,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以及长期服用心血管疾病药物,但突然间停药的人。
其实,大部分人在猝死前都会有一些征兆。李彪举例,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心前区间断性或持续性的闷痛、紧缩压迫感,向左上臂、下颌、颈、背、肩部或左前臂尺侧放射,伴有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窒息感,甚至晕厥。
如果有人出现猝死,
作为旁人该怎么抢救呢?
李彪表示,
要根据两种不同情况
来选择相对应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情况是患者虽然出现了症状,但人还是清醒的,且症状不是太严重。那么,第一时间就要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相当于一个小的抢救医院,原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要比自己走路或坐车去医院安全得多。”另外,本就有冠心病的人,出现了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且血压高压在90mmHg以上,就可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
第二种情况是患者已经神志不清,若判断其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就要持续性地做心肺复苏,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
大脑皮层耐受缺氧时间仅为4分钟
随后脑部等重要脏器
就会因缺氧而发生坏死
心脏骤停大于4-6分钟
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心脏骤停大于10分钟将发生脑死亡
……
心脏骤停后,
留给人们的抢救“时间窗口”只有4分钟,
必须在这个“时间窗口”内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
突发猝死心跳骤停时
我们应该如何急救?
“救命神器”AED你会使用吗?
赶快一起来学习↓
(注: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医疗设备。)
AED施救步骤
两人施救,一人在患者右侧进行心肺复苏,方法为用手掌根部,置于双连线的中点位置,快速、用力、持续按压,边从1念到30。另一人携带AED到达后,在患者另一侧放置AED并大声报“AED到”,同时进行开机操作准备。第一人继续进行按压。
1.打开机器的电源开关,一切操作都会配有语音提示,多数型号AED可选择中英双语。
2.打开盖子,取出电极片。让患者仰面平躺,按要求正确粘贴电极片。(前侧位或者前后位。)
3.AED在心律分析之前要求离开患者一段距离,仪器将提示“正在分析”病人的心率,确定是不是室颤状态。如果需要除颤,AED会提示自动充电(一般是5-15秒),并提示充电完成,电击按钮会有闪烁。
4.点击电击按钮之前,先让周围人群离远点。根据提示按下电击按钮进行除颤。
5.如果未提示电击及给予电击后,应立即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注意:每2分钟,机器会自动分析心律,按提示音重复操作。整个过程不能将电极片撕下。
最后提醒,
别再相信什么“防猝死套餐”
健康作息、重视体检
不要熬夜!!!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自健康有约、南方+、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部分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见习记者:
近日
一份“防猝死套餐”引起热议
这种“防猝死套餐”来自网友总结
由辅酶Q10、鱼油、
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组成
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套餐内容”
网传“防猝死套餐”管用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松接受采访时表示,把这几样凑在一起命名为“防猝死套餐”,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正确。因为猝死是疾病的一种,而保健食品本身不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临床作用,可以食用但只能作为保健辅助。
此外,辅酶Q10对保护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作用,鱼油某种程度上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血管硬化,叶黄素保护眼睛,维生素D3对钙的吸收和预防感染疾病方面有作用,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这种“防猝死套餐”的混合搭配也是不具备科学依据的,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需求情况有所侧重,不能把一堆东西都攒到一起胡乱吃,也不能浅显地认为“吃得全就是吃得好”。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发微博称,这个配方“铁定没有真的防猝死的作用”。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主治医师许超发微博表示,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是“虚假的防猝死套餐”。
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则表示,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如果你有熬夜、吃夜宵、酗酒、抽烟、不运动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套餐里面必须加一个靠谱的急诊科医生,否则VIP套餐也救不了你了。
真正有效的“防猝死方法”是这些
吴松研究员表示,构成猝死的因素多种多样,可能源于疾病也可能源于先天性原因,在人群中为个例,建议大众不要过于恐慌,应日常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保证睡眠、减少熬夜,如感到过度疲倦,或观察到一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许超医生则表示,真正的“防猝死套餐”是:健康且规律的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戒烟戒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久坐,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长期情绪紧张、激动),不要过于劳累。
专家们的这些健康建议,也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
2023年8月,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宋现涛、邢浩然等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年人群猝死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其中常见的原因有: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饱餐、饮酒、大量吸烟、寒冷。
其中,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根据研究和专家们的建议,这里整理出一套真正有效的“防猝死方法”,供大家参考。
别再熬夜
有些人白天干不完工作,夜里接着干。但熬夜的伤害往往是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的,已经有太多熬夜猝死的悲剧发生,足以引起重视了!
别吃太饱
过度饱食很伤“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姜醒华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
戒掉烟酒
很多人一边吃着降压药、降糖药,一边参加各种酒局、烟雾缭绕。实际上,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
别太劳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防癌不要过度劳累。很多癌症患者都特别劳累、工作压力很大,睡眠不好、熬夜,还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重度抽烟。
别再久坐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一动不动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的健康问题,是造成癌症、失能和死亡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远离久坐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
遇事冷静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2015年发文表示,很多心脏病发作是因为剧烈的情绪变动。比如暴跳如雷会造成血压变化,也导致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快速增加,而引起心脏病发。
减少抑郁
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引发猝死的一种诱因。尤其是抑郁,它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运动适量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李金花2020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表示,运动要量力而行,很多平时不参加锻炼的人,在长时间跑步之后,体内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就会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引起生命危险。
在运动中,如果突然出现胸闷、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则不能再强行运动,要慢慢地放慢运动的步伐,继续往前慢走几分钟,缓冲一下再坐下休息。
盲目跟风不可取
野生“防猝死套餐”的悄然走红,凸显当前人们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防猝死”,噱头不小、水分极大,看似源自国外处方、效果神乎其神,实则是将保健食品与药物治疗、预防疾病混为一谈,有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之嫌。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虽可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并非适合全民食用,更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根据最新发布的《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保健食品按功能可分为补充膳食营养物质、维持或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三类,其中定位为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的,必须有“权威性科学共识”“保健功能涉及的风险因素能够独立影响疾病发生”等依据。显然,野生的“防猝死套餐”并不存在相应的科学依据,盲目跟风不可取,误以为吃了套餐,就能随便熬夜、随便作,甚至因此延误病情和治疗,无异于“掩耳盗铃”。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总体发病人群的增加,我国心脏骤停发生率较10年前有上升趋势,目前为10万分之97.1,可以说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主动学习健康知识,适当吃一些保健食品,本无可厚非。然而诚如一位医生所说,“预防猝死的重点不在于吃保健品,而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不能替代适量运动、平衡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产生的健康作用。预防猝死需要的是加强对疾病本身的认识,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乱投医”不仅容易被收割智商税,还可能事与愿违,对身体造成损害。
综合:央视网、南方日报、健康时报、江苏新闻
来源: 广州新闻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