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游平海古城,也能给人这样的感觉。到过了这里,也就了解了岭南文化。又或者说,想了解岭南文化,最好的去处就是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东海村,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最初的用途是军事防御。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明太祖平定天下后,行长久之治,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安邦抚民,保一方水土平安。

古城城墙周长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各种军事设施相互响应,古城建成后,立即使匪患四起之地转身一变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镇海关隘。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又在平海城前沿相继建筑了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等,古城变成为壁垒森严的“镇海关”,扼守海疆要塞,辐射辽阔的岭南大地,给予百姓安居乐业享太平。

清代在对古城加固的同时,还对古城原有建筑设施修葺一新。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对古城全面进行了修葺。其目的则不再是用于军事防御,而是为了保存文化。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接力修葺,古城的原貌得以保存。

古城1991年2月成为广东省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并向社会公布。古城现在是广东省5旅游景区和全国5旅游景区。

城内有惠东现存最早的石桥,位于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石桥头村村口、建于清朝,4桥墩5孔眼,石桥桥面宽1.4米,长约30米。石桥数十米处有一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正月十日立的石碑,碑文依稀可辨:“昔明朝上古先人,建造桥梁五度,今经年深久远,惨遭洪水伤颓,沙压桥梁,路坎成坑。为方便村民进出,村中贤达出面筹集资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住之桥”。石碑记载了石桥的年岁,也昭示着石桥的“行由品”,石碑的背后铭刻了建桥捐资者的姓名及捐资额。

石桥历经230多年风雨的侵蚀,除河中一个桥墩部分坍塌外,其余桥墩及桥身均完好无损。可见建造者的精益求精。

古城还保留了古十字古街原貌,即"十字古街"。一排排、一座座,展示着古代民居的风貌。和谐共生,互依互助。

古城建筑无不表达和沉淀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就此,古城便不愧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走进这座岭南文化的“活化石”里,你还会发现她蕴藏的文化里,不但有岭南文化的威武不屈,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也有萦绕在古城乡亲彼此之间的沁人心脾的脉脉温情。既有自强不息的古城人民的创造,也有古城人民对大自然的无比尊重和天人合一的宣誓。

城内有七口古井,按照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依次命名。七星井深约8米,均用规格石块砌成,十分坚固。井径全是圆形,井台有方有圆。七口水井水质随气候变化,雨季水淡,冬旱水咸,轮换交替,保证城里人一年四季喝到好水。

七星井不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的风貌,也体现出了古城人民的生活智慧。这一文化的影响特别长远和深刻,城内富有神话色彩的“师泉”古井就是明证。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风起乘风东渡收复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驻军发现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闻讯立即下命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也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现位于平海村天后宫。

除了古城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外,古城传承至今的人文同样体现出岭南文化独特的品质。比如平海古城的独特语言。

人们把平海话称“军声”。它是一种以北方语平海古城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汇纳功能。这一功能的直接好处就是“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

至于古城创造的文艺,更是琳琅满目,赏心悦目。诞生于古城的鲤鱼追春、蛟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出水芙蓉、八仙过海、水淹金山、醒狮、金龙表演等朵朵艺术奇葩,给予生活全方位的渲染和教化,看一次听一回就让人无法忘却。

于是,在平海古城,你总是能随处可见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见到也不会像这里这般普遍的社会安详、人的安详大气象。

在平海古城,上空总会飘荡着丝丝青云直上的烟云,空气中随处都弥漫着焚香的烟味,一路可见形形的各姓氏各宗族的祠堂,香火正旺。

在烟雾缭绕,烛光摇曳的神庙里,佛像前,慈眉鹤发的耄耋老者,端坐在祭凳上念念有词地颂着经,身旁塑料编制的提篮里放置着香和蜡烛,显然是来烧香拜佛的。你走到他们身后咫尺处,他们也全然不觉。

于是,你仿佛读懂了什么是信仰,也看到了信仰的功能。它让人一生到老心无杂念,活出内涵,活出慈祥。

一瞥之间,你就明白了信仰不是挂在嘴边说的口头禅,信仰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和定力。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要见一面,你就会忘不掉,也只要打个照面,你就会打心底里对他(她)肃然起敬。

人是要有点信仰的。无论你信马列,还是信仰释儒道,还是信神,都行。因为,人不能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必须是真信仰,而不是“伪信仰”“假信徒”。时下,最让人看不起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的“伪信徒”“假员”,他们嘴里喊的比谁都好,调子比谁都高。看上去道貌岸然,肚子里却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一肚子的坏水。这种人,我们要警惕和甄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去一趟平海古城,真的能够收获“方”——如何识别人有没有信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座城。文化由人创造,目的也是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平海古城这方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值得你走进,值得你拥有,也值得广泛传颂。

莆田平海:一个以海命名的地方

有人说,一个地方之所以美好、吸引人,不光是因其秀美的风景,还有历史赋予它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枕山襟海、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平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她的美,不仅在她天生丽质的山水,更在她浸淫在骨子里的浓浓的文化底蕴。

这是一个以海命名的地方。我就出生在这个小镇,因为她的美,让我一直以生长在这里而自豪并幸福着。

平海,位于莆田三大湾平海湾突出部,东南两面临海,距莆田市区43公里。平海湾处于兴化湾与湄洲湾之间,是莆田三湾之一。平海村有其独特的文化,而这文化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平海成为倭寇频繁侵犯、洗劫的地方。曾经在宋代繁华昌荣一时的平海港口、卫城,经过几番血雨腥风的洗礼,几近沦为废墟。多灾难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精神信仰的土壤。虽然岁月无情,平海历经战火洗礼,但几番风雨飘摇几番浮沉,如今的平海,依然是一个经济文化双盛的滨海乡镇。

关于平海地名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盛唐以前,这里台风频发,怒海啸天,故取名“南啸”。公元1367年,朱元璋亲帅水师北上攻打温州城,途经平海湾附近海面时,遇台风袭击,惊慌失措之际见一女子脚踩祥云从天而降,以神灯引航,引舟入澳,大军靠湾登岸后见女子飞进海边的天后宫,方明白是妈祖娘娘施救,又见湾内海阔滩平,一派平和,朱元璋大喜,遂赐名“平海”。

平海古城,地势独特,背倚朝阳山面向平海湾,三面临海。临进平海,可见一条大道分为三叉,往北可登朝阳山,往南可看平海湾,中间一条路贯穿平海村,将村子一分为二。

到平海,一定要看山。朝阳山脚,有城隍庙、进士坊。朝阳山上一年四季,绿意葱茏。翡翠般的绿树浓荫,无法掩映住红砖绿瓦、飞檐翘角,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寺庙——“玉霄宫”。玉霄宫是平海村众多庙宇里海拔最高的一座,显示了“玉皇至尊”在十方三界的崇高地位。平海古卫城城墙遗址就位于朝阳山之顶。这里原为平海卫城一部分,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我国东南沿海古代重要国防工程之一。据载,明初,朱元璋重视海防建设,洪武二十年(1387),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巡访沿海,在海防要害之地设置卫所,兴筑平海、莆禧卫城等重要国防工程。平海卫城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卫城以朝阳山为依托,周长806.7多丈,广1.4丈,高2.4丈,开设4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城北地势峻,故不置门”,“筑台以了海洋”,并有5600多名官兵驻扎防守。至今,平海人还保留着东门、西门,并将大南门、小南门改名为东至、西至。平海卫城成为福建陆海兼防的较为完整的海防体系重要的一环,从明代以至当代,一直是海防要地,在防御倭寇的侵犯上发挥重要作用。上世纪60年代,卫城被拆毁,昔日保家卫民的城墙沦为只剩下一段段断墙残垣的遗址,它们静默于田埂中,虽被荒草淹没,被长势逼人的剑麻遮蔽,但青石筑就的城基依稀可辨。平海古卫城城墙遗址,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历史遗痕,每一段城墙都有一段难忘的历史,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它是平海人民对抗倭寇、强盗的血泪史,也是平海历史的特殊记载方式。刀光剑影已渐趋暗淡,千百年的硝烟已化作似有若无的风,消逝在岁月中,晒着今天的阳光,读着过去的历史,追昔抚今,时光流逝,令人感慨万千。

往中间和南边走,沿街可见两边长龙一样排开的卖海鲜的鱼摊子。往南走。平海村东南方,有烟波浩渺的平海湾,一眼望不到头。站在海边,放眼望去,大浪奔涌,海风袭来,顿生天高海阔之感。白天,举目远眺,天蓝得可爱,海温柔辽阔,海天一色,波光粼粼,舟楫片片,海鸥点点,渔民们或撒网捕鱼,或吊养牡蛎,一派繁忙的景象,侧身眺望,一条笔直的水泥堤路长长地横跨大海,奔向远方,而那些静默的建筑物,带着历史的痕迹,依山傍水。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在这个海滨小镇拉上了帷幕,海以成熟裸女的姿势沉睡,晚风习习,夹带海水微咸的腥味和凉意吹拂着脸庞,平静的海面倒映两岸阑珊的灯火,偶尔有只渔船飘过海面,点缀着“渔舟唱晚”的诗情画意。

到平海,不仅要看山看海,也要游览名胜古迹,才不虚此行。平海湾金色的沙滩上岩石奇形怪状,有“南啸归帆”之称,为古代莆田沿海十景之一。这里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平海天后宫。天后宫位于平海古卫城南门外,俗称“娘妈宫”,创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天后宫是平海现存文物价值最高且历史意义很大的一处古迹建筑。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分灵庙,也是研究平海地方史,沿海军事以及研究闽台关系、妈祖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庙宇的基本结构是清初靖海侯施琅重建的。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柱子,每一尊雕像,似乎都在诉说当年那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它们都在千年的守望里,见证着千载风云。

虽然,古城的历史像奔驰而过的列车渐行渐远,古城的一些遗迹也被时光的流水渐渐湮没,但历史的印记清晰可辨。行走在溢满古城遗韵的古迹中,用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犹如置身于历史中,穿梭在时光隧道中,聆听着千年时光的悠然诉说。

来源:湄洲日报 作者:肖海英 编辑:吴薇

我国三代主力舰的不同命运——百年海军梦终成真

有句话叫做“舰运即国运”,意思就是一支海军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甚至可以说,海军强即国家兴,海军弱则国家危。100多年来,我国三个时期主力舰的曲折经历,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这个道理。

自1840年西F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大清国门后,我国的有识之士就一直在想方设法挽救国家危亡。随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我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开始崭露头角,而其领衔者就是身为旗舰的“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及其姊妹舰镇远舰,是大清花费280多万两白银从德国采购的萨克森级改进型铁甲舰。其满载排水量超过7000吨,配备4门305毫米克虏伯后膛装主炮,于1885年正式成军服役,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舰”。此时的北洋水师就如同正处于“同光中兴”时代的大清一样,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然而1894年甲午战争的硝烟,无情地终结了这一切美好的愿望,裹足不前的北洋水师被后起之秀的日本海军打得全军覆没。尽管定远舰始终冲锋在前、奋勇杀敌,依然逃脱不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结局。在最后时刻,遭受重创已无法行动的定远舰为了不被日军俘获,毅然选择了悲壮的自毁沉没,真是可悲可叹。

建设海军强国的梦想被打得粉碎,我国也从此陷入了更为苦难的黑暗史。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知不觉就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日本海军早就成为让我们望尘莫及的巨无霸,拥有包括航母、战列舰、重型巡洋舰在内的总吨位150万吨的庞大舰队。而同时期的海军舰艇,总吨位只有6万多吨,其中担任第一舰队旗舰的“平海号”巡洋舰,满载排水量2383吨,已经算是最大最先进的主力战舰之一了。

而且,平海舰还是日本为我们设计的,上面的配套设备也大多来自日本。平海舰从1931年开始建造,1936年服役。在其建造后期,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全面侵华战争一触即发,日本拒绝出售舰载火炮等关键装备,只好转而向德国采购,总算将平海舰完工。

这种级别的军舰在当时的世界海军中根本就不入流,技术性能又完全被敌人所掌握,注定了其必然悲剧的命运。刚刚参军不久的平海舰很快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1937年的江阴阻击战,由于遭到日本海军飞机的轮番空袭,没有招架之力的海军第一舰队,包括平海舰在内,全部都被悉数击沉。

具有离奇意味的是,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沉没的平海舰又被日本打捞修复,并编入日本海军服役。不得不说,这种做法颇有日本忍术“秽土转生”的意味。只是,这次平海舰遇到了更强大的对手。在1944年的莱特湾海战中,平海舰再次被美军飞机击沉,画上了生涯的最终句号。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到了2019年12月17日。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正式加入海军作战序列,从此翻开了我国海军发展史崭新的一页。与依赖国外进口的两个前辈不同,山东舰由我国独立设计制造,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生产全体系海军装备的能力。

在山东舰的背后,站立的是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工业化国家,我国新下水军舰吨位已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每年新增一个中等海军强国的舰队绝非虚言。而山东舰也只是国产航母的初试啼声,更大更先进的电磁弹射航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当中,而且规模相当可观。昔日先辈们梦寐以求的海军强国梦想,如今被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了现实。

作者:刻雨无痕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