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张辽八百人打败孙权十万大军,真的吗?实际上是七千打一千

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很多人说张辽以八百人击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并有了“孙十万”的名号。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夸大的。孙权确实吃了败仗,但说张辽以八百人击败十万吴军,是不合事实的。

当年是建安二十年,孙权带了十万大军来攻打合肥。合肥守将是张辽、李典、乐进等人,守军只有七千人。

当时曹操正带领大军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相距几千里,曹操一时半会是不能来支援的。以七千人抵抗十万人的猛攻,自然是很困难的。

曹操之前送来了一封信,让大家在关键时刻打开。大家打开信函。曹操在信里说,如果孙权来攻打,让张辽、李典带兵出城作战,乐进留守。

孙权十万大军正在外面,我方才几千人,去外面不是送死吗?大家都对曹操的建议心存疑虑。

但张辽却支持曹操的建议。他说,我们才几千人,是很难守住城池的。必须趁着现在孙权大军立足未稳,出去打一仗,鼓舞我方士气,挫敌锐气。这样,才有可能守住城池。

李典也支持张辽的看法。最后决定,由他们两人带兵出战。他们从七千士兵中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队。张辽、李典就带着这八百人出城作战了。

孙权大军还没完全到齐,正在列阵、安营。他们知道城中兵少,没料到会被袭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张辽等人在孙权大军中纵横驰骋,杀伤很多。不过孙权发现张辽人少,就把他们重重包围起来了。张辽等也是厉害,竟又从孙权大军的包围中突了出去,全身而退。

张辽、李典这八百人,给了孙权十万大军一个下马威!孙权军队士气很受影响。而合肥守军却一扫之前的恐慌之气,士气大振。

之后十几天里,孙权指挥军队攻城,却都被张辽、李典等击退了。此时,孙权军队中出现传染病,只好退兵了。

孙权作为主帅,主动担任了断后的任务。他和吕蒙、甘宁、凌统、蒋钦等带领一千人,留在逍遥津北岸。而主力部队已经先撤退了。

张辽远远望见敌军在撤退,而孙权等还在后面。他当机立断,带领城中守军出战。

孙权的断后部队很多被包围住了,陷入苦战之中。孙权急忙派人追回主力部队,不过部队已经走远了,暂时联系不上。只有贺齐带领三千人还在逍遥津南岸。但是桥梁已经被魏军切断,援军不能过来。

孙权等陷入包围中,他多次遇险。吴军拼死作战,伤亡惨重。凌统、徐盛等将领都是身上挂彩,大将陈武阵亡了。凌统所领亲兵三百人,全部战死。但在诸将的拼死作战之下,孙权还是逃了出去。

这就是逍遥津之战的过程。单论这场战役的话,张辽是带领七千人攻击孙权的一千断后部队。孙权断后部队几乎全军覆灭,本人也差点被生擒。张辽战果辉煌,不过他的投入兵力是多于孙权的。

而所谓的八百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发生在之前的合肥城下。虽然张辽等人作战很英勇,但不能说击败了吴军。因为张辽打了一会,就主动撤退了。说张辽八百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是有夸大的。

全网独家,八百破十万,张辽凭什么赢得合肥之战

在开始本文前,先得说说,古代所谓的军阵到底是什么?中事科学院的专家刘庆认为:“阵法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战斗队形。”刘庆的这种说法过于片面,阵法可不仅仅是战斗队形,更应该说是战斗部署,甚至可以说是作战体系。

那么什么是阵地?所谓阵地就是为进行战斗,兵力兵器所占领的位置。

结合以上两点,可知所谓防御体系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由多个阵地及附属部分所构成的防御战斗部署。做为一个防御体系来说,有两个关键词是最基本的,就是正面和纵深,即使加入空军或其他作战要素,也不过是增加一个维度或增加多个维度而已,不会改变正面和纵深这两个基本属性。在这个基础上很明显,进攻战斗可用两个分语来表述:击破防御正面,击穿防御纵深;反之防御战斗就是抗击敌方对正面及纵深的突击行动。

战争能不能被教授?法国元帅福煦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没有战争或不能亲历战争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学习战争。1815年后的普鲁士军队将近半个世纪没打过大仗,可在普奥和普法战争中他们却一举获胜,就是得益于对战史和战例的研究,从而出现了沙恩霍斯特、格奈泽瑙、克劳塞维茨等一批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就说:“史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最具说服力,尤其是在军事艺术中更是这样。”本章下面的两节就是试图通过战例分析,对防御、进攻战斗的各个阶段分阶段进行讲述。

防御战斗可大概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前哨战,出击,抗击,反击和反冲击,追击(退却)。

前哨战很容易理解,即在防御体系之前的侦察、警戒地域发生的战斗。一般发生在双方的侦察分队或警戒分队之间,前文提到过的长平之战中赵军裨将赵茄被秦军斥候斩杀就是发生在双方前哨战时。本节对这个问题就不加以阐述了。

一,出击

出击是指在敌方展开攻击行动前或敌方冲击受挫后展开的进攻行动。一般在敌方集结、展开攻击队形前或敌方对前沿冲击受挫后,抓住敌方立足未稳、队形混乱、孤立突出、指挥失调等有利战机而进行。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在防御战斗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更应该说是指挥官对战场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把握而出现的先制性或反制性行动。

1997年前,魏国名将张辽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出击战斗的经典战例。

张辽破吴--合肥之役(第一阶段)

在逼迫刘备分得荆州三郡后,踌躇满志的孙权移兵攻打合肥。前一年孙权先拿下了庐江,擒获了朱光及人口数万,这一年又分得荆州三郡,运势大吉,应该说孙权是带着一个成功人士的自信来到合肥的,只是在合肥城下魏国“五子良将”的老大张辽给他好好补了一下军事学的基础课程。

守合肥的是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七千士卒。孙权方面据说是十万人,这个说法出自《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魏国人的说法自然有夸大的嫌疑,孙权是从荆州战场转移到淮扬战场的,在荆州对抗刘备、关羽时吕蒙所统领兵马不过两万人,鲁肃为一万人,孙权在陆口为诸军节度亦应有两至三万人,鲁肃为东吴常年对抗关羽的军区司令,没有参加合肥之役;又合肥之役,凌统为右部督,左部督应为吕蒙,以此计算左右两部各为两万人,加上孙权自己的亲卫部队,东吴军应在五到六万人左右。不过比起曹操留下的七千人也不少了,兵力对比高达7-9:1。

大家都知道,曹操留下张、乐、李三人守合肥的同时留下了一封信,信上说:“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啥意思,张辽已经解释过了,在吴军合围前先干他们,干完了再守,方可激励士气,确保防御安全。战术设计当然没有问题,只是你想先下手为强,也得看吴人给不给你这个机会。合肥之战可绝不是出城先列阵再打,要这样张辽的八百人还不够吴军塞牙缝,只有使用袭击战法。

话说第二天一大早,张辽招募了八百敢死之士后就蹲在敌楼开始看风景了,他也愁啊,东吴阵营里吕蒙、甘宁等一干猛人的厉害他去年就已经领教过了。庐江经营数年,被这帮家伙一鼓而破,那会他带着援军才走到半道呢,这帮家伙不可小觑。这帮能征惯战之辈会露出破绽让我张某人出击吗?说实话,张辽自己也不是很相信,昨晚的那番话不过是激励士气,安定军心罢了。既受国恩,有死而已,张文远越想越愁。

此时,吴军按照围城的部署,各部兵马开始移动了。站在敌楼的张辽瞬时石化了,张大嘴半响合不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城下数里外的东吴军乱哄哄的象个菜市场,各部围城的部队都急着开拔,那样子好像谁先占了进攻出发阵地谁就登上了合肥城头立了头功一样;结果弄得警戒、掩护部队被甩在后面,挡了个严严实实,无法就位。天赐良机,张辽一路小跑下城一路想着:要是吕蒙指挥哪会有这等场景。

此时,吴军按照围城的部署,各部兵马开始移动了。站在敌楼的张辽瞬时石化了,张大嘴半响合不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城下数里外的东吴军乱哄哄的象个菜市场,各部围城的部队都急着开拔,那样子好像谁先占了进攻出发阵地谁就登上了合肥城头立了头功一样;结果弄得警戒、掩护部队被甩在后面,挡了个严严实实,无法就位。天赐良机,张辽一路小跑下城一路想着:要是吕蒙指挥哪会有这等场景。

说时迟那时快,张辽率领八百精锐一阵风般杀出合肥,直扑吴军。史籍没有明载,我们不知道张辽这八百人是什么样的兵力构成,是怎么结阵的。

现在的电影上看到的古代战阵的画面,无论是美国的大片还是国产的制作,肯定不会真实出现在以前那个年代。那种一拥而上,接战后就展开混战的画面看着气势庞大,却并不实用,如果当时的战争就是那样进行的话,也没有必要训练军队了,直接找个几万身强力壮的人发给兵器就可以去打仗了。任你武功高强,在战场上脱离了自己的军阵后,其存活的机率几乎为零,就好比现在的坦克,单个坦克在战场上的存活时间只是2分钟,而一直在己方的作战体系内行动其存活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张辽想要袭击成功并全身而退,就必须始终保持其战斗阵型,不能让吴军冲散,分割,一旦阵型被割裂就意味着全军覆没。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推测出他的阵型和战法,我个人认为,其步兵方阵为空心方阵,由25*8的长戟兵构成方阵最前列,由三个28、26、24、22人组成四列剑盾兵构成方阵的左右后三个边,最内层是200弓弩手,李典居方阵中央指挥方阵防御,张辽亲身率领一百重骑兵或突前主导进攻或分成两翼掩护。阵型看起来是方阵,实际上使用的是锥形阵的突击战法,毕竟杀出城去不是去防守而是去破袭。

首先接战的是好不容易刚刚到位的警戒、掩护部队,嗯,刚刚到位的这支吴军倒了八辈子血霉,还没来得及展开队形就遭了当头一棒,数十名士卒被杀,两个尉官授首,直接被“张旋风”给冲散了。我们虽然是事后推测,但东吴军的警戒、掩护部队在张辽出击前没有到位却是铁一般的事实,要是到位了拉开了阵势,哪有被张辽轻易穿透的道理。

初战告捷,八百壮士士气大振。东吴后面的部队根本没想到张辽胆子这么壮,居然敢先发制人,防御工事都没有设置,什么鹿角、拒马、壕沟统统没有,仅仅修了点垒墙之类的玩意儿,本来就是啊,对东吴子弟来说我们是来砍人的,谁也没想过会先被人砍,要弄防御工事干什么呀?土墙、木栅加上无准备的士兵,这些哪挡得住嗷嗷直叫、一心要吃人的张老虎,只在刹那间,营垒就被冲破。

要说张辽冲击的目的性非常之强,其目标就是孙权,这么大的麾盖,目标太明显了。估计张辽对当年关羽在白马的那次“斩首行动”羡慕不已,一直就想仿效,这不,机会来了。呵呵,刚才只是笑谈,张辽搞突袭自然要选择价值最大的那个目标,不用想自然是孙权。用现在的话说,很有点特种作战的味道。

远远望见张辽杀过来了,孙权的脑子就短路了,这剧情不对啊,我带了好几万人来砍你,你张辽应该窝在城里才是啊,怎么就敢带了不足千人就杀过来了呢,而且转眼就快杀到我面前了。脑子短路的人腿脚是不灵活的,幸亏周围的侍卫们反应还算快,七手八脚、连拉带扯地把孙权弄到了边上的小高地上,亲卫队迅速摆出长戟兵在前的抗骑兵冲击方阵。

现在张辽得瑟了,在高地下耀武扬威。只是此时张辽的做派却让人纳闷,你在东吴军阵正中心就打算赖着不走了么?难道就不怕被人家给包饺子?正当作者刚有此疑问,东吴的中军及后队就在令旗指挥下把正得瑟的张辽军团重重包围了。

难道张辽脑子真的进水了吗?很有可能,只不过他后来又大发神威带着部队冲出了包围圈而已。

然而可能性更大的是,他是故意的。

如果张辽是脑子进了水,那战后小兵们肯定还是会把他奉若神明的,太厉害了啊,重围之中几进几出如若无人之境,然而乐进、李典肯定不服,特别是乐进,这也是个杀人如麻、久经战阵、惯于先登陷阵的主,一样是同行中的高手,凭什么服你张辽啊?你都把部队带进绝境去了,只不过运气好再加东吴人太菜,被你来了个绝地大反击罢了,差点就全军覆没了。但《三国志》上后面说了“诸将咸服”,乐进也服了,可见不是张辽脑子秀逗了。

那只剩下后一种可能,张辽是故意的。为什么张辽非要把自己处于一危险境地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战争的目的说起。战争行动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那么出击作战的作战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打乱敌方的进攻部署。张辽此次作战不是去杀人放火,也不是去斩首孙权,就是为了达成破坏东吴军的进攻部署这一目的。

那么,破坏敌方进攻部署应该打哪呢?有两个,一呢把敌方准备进攻的部队打个稀巴烂,敌方自然就没法进攻了,不过张辽显然没打算用鸡蛋去碰石头。二呢把敌方指挥中心打个稀巴烂,敌方自然也没法进攻了。东吴军指挥中心在哪?孙权处。所以目标是孙权,但不是去斩首孙权,当然啦顺便能达成这个附带效果的话张辽也不会拒绝,只不过现在不行了,孙权已经躲进长戟方阵里去了。

当张辽刚逼近,孙权被手忙脚乱弄上小高地那会,整个东吴军失去了指挥,在那个时候张辽军团返身再杀出去那是易如反掌。如果这时候就回去,是最安全的,从作战行动本身来说也不失为成功。可是不能走,走了以后会有更大的危险,作战目的没有达成呀。被狠狠抽了一巴掌的孙权很容易从暂时的混乱中恢复过来,恼羞成怒的孙权会干啥?报复呗,挽回刚才失去的面子。此时东吴军的攻击部署并没有被打乱,合肥城很可能会遭到比预计更凶猛的进攻,说不定还有追兵会紧紧盯住尚未回城的张辽军团,尾随而至,战局将不可设想。

经过刚才的厮杀,张辽已经对东吴军的战力有了大致的判断,不过如此,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去完成他的计划--把东吴军的二梯队吸过来,如果能把一梯队也吸过来那是最好不过。吸引敌军,破坏敌军的部署,并战而破之,这才是张辽此次出击要干的。刚才只是把你孙权抽疼了,现在要把你打服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震撼效果,你孙权才会老实。

所以张辽在小高地下来回驰骋,嚣张之极,一副欠扁的架势。

忍无可忍,勿须再忍。孙权敏锐地抓住了“战机”,指挥他的二梯队--后军包围了张辽,一定要把姓张的千刀万剐方解心头之恨。于是东吴后军蜂拥而至。

在之前包围这一章就讲过,包围不是把敌人围起来就完事了,你要么压缩他的防御圈,要么分割他的防御圈。现在的张辽看起来象是砧板上的一块肉,却是块刺猬肉,从哪边咬都不好下口。用长戟兵打头,扛得住张辽的重骑兵,却防不了方阵里面的弓箭手;用剑盾兵打头,防得住弓箭却扛不住重骑兵冲击;张辽军团最容易被弓箭手攻击的弓箭手有最内圈的剑盾兵替他们挡箭雨,另一容易攻击的长戟兵前又有身穿重甲、马披马铠的重骑兵挡着。东吴后军是急着赶过来的,其又是按二梯队战斗队形配置兵力的,主要就是剑盾兵和弓箭手,中军的长戟兵和他们挤在一起,在包围张辽的最开始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围攻部署,使得一时间战斗队形极为混乱。几个回合下来,东吴军连连吃亏,孙权意识到这样不行,必须调整围攻部署,得让后军的剑盾弓箭对付张辽方阵后部的剑盾弓箭,让中军的长戟夹杂剑盾对付张辽的重骑。

张辽可不会让你孙权调整部署,已经占够便宜了,此时再不走就走不掉了。方阵里的李典也是心领神会,指挥200弓箭手对重骑兵正前方一轮齐射,总共就25人宽的正面,200支箭的箭雨还是相当密集的,当箭射出的同时,100重骑兵顺势突击,转眼间被弓箭射的鬼哭狼嚎的东吴长戟兵就被砸开了个口子。

只是,只有张辽带了几十个重骑兵突了出去。这咋回事?步兵方阵压根就没跟进。肯定不跟进嘛,你重骑兵跑那么快,步兵方阵还得等弓箭手再往后一轮齐射,压制方阵后方的威胁,然后收弓箭,再跟紧方阵冲击的步伐前进,哪里会跟骑兵一起跑啊。这时有的心理素质差的小兵着急了:“将军你不要我们了啊,你跟李典有仇想公报私仇也不能让我们小兵垫背啊。”

这就给了陈寿一个树立先进典型的机会,他写到:“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舍己为人的大英雄啊,这形象太伟岸了,不过几百年后有个叫张须陀同样舍己为人的就是这么战死的。张辽和他本家张须陀可不是一回事,人家遭遇的情况是计划外的,张辽这是计划内的,你们不喊我也会杀回来。不杀回来原本的大胜仗就会变成大败仗,孙权军的气焰会更嚣张,这可不行。张辽带着部队直接兜转马头又是一个冲锋。

杀回来就简单了,从屁股后面突进去不用再面对马儿们最害怕的长枪阵,刚才从正面突得依靠弓箭兵的火力支援才能达成奇袭效果,现在被冲散的东吴军压根就来不及再次结阵来扛他。等到张辽和大部队会合第二次兜转马头时,张辽惊奇地发现他的正面没人了。

玩了一上午,张辽的毛都没捞到一根,自己这倒是伤兵满营,就算孙权有心再战,弟兄们也不干了,二梯队玩残了,光靠一梯队怎么攻城?

还是休息吧。

孙权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张辽如何只用800人,就完胜孙权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直接让身处曹营的关羽充当先登军,就是敢死队。

关羽二话没说,带着张辽撒丫子就冲,一路畅通无阻,如入无人之境,于万军丛中刺颜良于马下,顺带枭首而还。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这操作把张辽给看傻了。还能这样?!活了几十年,头一次看见这么玩的!心想,有生之年我也得玩一次!

可是张辽等了十多年,还是没等到这次机会。在他快要放弃念头,颐养天年的时候。

机会来了!

上图_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

一、合肥的战略意义

孙权想要合肥这块地很久了。为什么呢?合肥东挽江淮丘陵张八陵,西抱大别山余脉皖西山地,南濒长江,北枕淮河,可以说是要冲之地。合肥北面就是寿春,可以说只要占据了合肥,寿春则手到擒来。

有了寿春就可以构筑淮河防线。

思考淮河防线有什么意义,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没有淮河防线会如何?

那孙权就只有长江防线,长江看似是天险,但荆州的存在实则让长江防线不堪一击。可以说只要荆州在魏蜀两家任何一家里,合肥都是必争之地。要么打荆州,要么打合肥,这么比起来,还是合肥现实点。

第一次攻打合肥是紧挨着赤壁之战结束,曹操还在华容道被踢皮球的时候。孙权带兵打了百余天,久攻不下心里着急,甚至都想自己披挂上阵。结果这一仗让一个叫蒋济的散发假情报,说曹操派人来增援了,增援人数和孙权军一样。这孙权一寻思,敌强我弱,敌勇我疲,敌饱我饥这怎么打?下令撤兵。

结果回去才知道这是假情报了,心里那个气啊。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场战役是孙权离攻陷合肥最近的一场,这一仗往后,他的合肥地狱开始了。

上图_ 合肥地理位置

二、战前准备

建安215年8月。

此时的曹操正在远征张鲁,只留下张辽,李典和乐进哥仨守城,守军七千人。

孙权一见这阵仗,复仇的机会来了!

这次据统计,他总共带了十万兵马,将领包括但不限于吕蒙、陈武、甘宁、徐盛、凌统等等,基本上把能打的将领全叫来了,誓要一举拿下合肥。

曹操这边临走前给了护军薛悌一个密函,上面写着:“贼至乃发。”听说孙权要来,薛悌拆开一看。"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张辽则认为“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

李典,乐进都不说话,都看着他。为什么呢?因为这哥仨关系不好。

这主意是张辽出的,那立功的不也是你了?

上图_ 乐进(?-218年),字文谦

这时候张辽急了,都不去我去!硬着性子就往外冲。李典可是被曹操指名道姓要出战的。他这个时候也只能跟着去了。

这场战争张辽能赢并不是没有理由,张辽的优势就在于机动性,突击的诀窍就是人要少,人越少趁大军反应不过来的时候跑的几率就越大。突击这东西说白了就两个结果,要么一个子不丢,要么全死。

这点张辽可早就摸得透透的了,于是决定把机动性往死了提,七千人只招八百,加餐犒劳士兵。

上图_ 三国地图

三、突击

第二天早上七点,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吴军刚刚吃完早餐,距离合肥还有百里地,军马尽皆缓步慢行,诸多将领给孙权介绍进攻方案,谋臣给孙权指点得到合肥之后的计划。这个时候,远处突然出现了一个黑点,慢慢地,黑点越来越大。

一个叫陈武的武将走到阵前,细细观察。

人的视野最多看清五百米外的东西,马每分钟能跑六百五十米。也就是说,在一分钟不到的功夫里,陈武经历了小黑点变大张辽的过程。

陈武反应不及,被张辽一戟刺于马下。此时孙权军容不整,上下一通懵逼,张辽大吼一声:“我乃张辽张文远!”挺戟纵马,杀入阵中,带着随从八百,在万军丛中左冲右突,如履平地。这个时候吴军大乱,四散奔逃,被潘璋砍了俩才停住,徐盛不仅被捅了,家伙都打没了。

“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

张辽小队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直捣孙权麾盖。把孙权吓得隔老远抓起一把大戟来护身,保镖慌忙过去拦张辽。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看着张辽过不来了,孙权这才安定下来,细细一看,才明白过来这是张辽带小队前来突袭。

张辽一看孙反应过来了,一寻思八百人在十万人阵中也确实不太好,扭头就往外冲,趁着外围的吴军还没反应过来,带着几十人一举突围。

余下的几百人一起喊:“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张辽眉头一皱,把马一扭,突入阵中,救出余下几百人。然后班师回营。

这一顿打完后,吴军别说攻合肥了,直到回营才缓过来。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

之后吴军就在大营里呆了十多天,找了个理由回去了。

上图_ 甘宁(?—215年存疑),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

四、威震逍遥津

孙权被羞辱后,总想给自己找回点面子,证明自己也是有领导能力的。

于是孙权让大军先回去,自己留下几千精锐,以及甘宁,蒋钦,吕蒙,凌统等将在逍遥津处断后。

东吴实施的是分兵制,这几千人都是这些将军私人的精锐,可以说留在逍遥津的就是东吴的最强部队。

结果这个消息不幸的让张辽看到了,张辽一看孙权这阵势,吩咐了李典一些事后,就带着上次的八百人直插逍遥津。

张辽这次又把吴军杀的东倒西歪,四散奔逃。甘宁,蒋钦,吕蒙赶紧过去挡住张辽,由凌统护送孙权撤退。

上图_ 吕蒙(179年—220年)

与此同时,孙权死里逃生来到逍遥津的桥边,只要过了桥就安全了。

但是,还记得张辽吩咐了李典这事不?没错,李典把桥拆到了一个马跳不过去的程度,然后埋伏到了周围。

“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撤,丈余无板。”

曹军一见孙权立马冲出来了,孙权只能在桥上干着急,这个时候身后的部将赶紧说:“主公,你先后退几步蓄个力,然后死命抽马往前冲。”

孙权照做后还真跳过去了,也得亏孙权穿着跟将士一样的衣服才幸免于难,不然我估计曹军就是渡河也得把他逮回来。

到了晚上张辽,李典开庆功宴的时候,张辽问吴军的降兵:“我打仗的时候看见一个紫胡子将军,大长胳膊小短腿,骑马和射箭都挺好,他谁呀?”

降兵说道“紫胡子?那好像是我们的孙老板......”

全军叹恨。

上图_ 三国荆州版图

这次逍遥津之战,基本上把孙权部下所有的精英部曲都打光了。从孙权的角度看,他也只能把心思放在荆州上。

作者:羊男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寿 《三国志》

[2]渤海小吏《关羽震华夏(2)张辽八百破十万》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