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诗词双绝
词: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词:与苏词一样,苏诗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热爱美食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总结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继《苏轼——叙述一种》《苏东坡传》后,作家、四川省眉山市作协主席刘小川推出新著《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讲述“我的邻居”苏东坡之全才全能、身心灵动、好吃好玩与好学,重现千古文人的低沸点人生。刘小川以其标志性的语言,摘选出苏东坡闪烁天真智慧之火的生命瞬间,创造性地提出“低沸点欣悦”等概念,从自我出发,理解苏东坡和他的快意一生。第四届天府书展的新书首发式上,刘小川和东坡文化讲师团讲师杨惠展开对谈。他们谈到,苏东坡身上那巨大的生命热情,是一种永在当下的能量,是能够长久点燃我们的思想火种。
作为苏东坡“老乡”眉山人,刘小川自幼生长在三苏祠附近,深受 “三苏”文脉气息熏陶,对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也形成独有特色。三十年来,刘小川潜心钻研哲学经典,也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他在序中所言,“三十年来我拜读海德格尔,可能获得了一些异质性思维,避免了单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质性尴尬。我学着从原初出发看待事物,切入生活的激流,宏观与微观的把握并举。”
编辑余凯认为,这本书用300篇小故事方式去写大人物传记,既具有短篇叙述的可读性,同时也有长篇叙述的体量。“符合现代人阅读的习惯,通过每天积累一个故事去阅读完苏东坡的一生,也有其意义。”
“为人、为官、为艺术,苏轼皆随意。这随意却始终伴随着逆境中的修炼写透,这本书大家能读到苏东坡的热爱和生命感悟。苏东坡以民为本,热爱生活,中国历史长河非常强大的文人。”刘小川说:“苏轼通判杭州三年,虽有新法之苦,却不是愁眉苦脸过日子。此人先天快乐,后天快乐,要让他不快乐,除非阻断他的呼吸。而本文写作的冲动就是想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如果苏轼是生产快乐的仙者,那刘小川便是解密快乐的智者。
书中记录了不少细节。比如乌台诗案,苏轼入狱,更有小人不间断地在宋神宗面前唱戏,污蔑滋事。神宗头疼不已,终于想出一个主意,派一小太监潜至乌台,观察苏轼动静。几天后太监回宫报告:苏轼夜里睡觉,大抵鼾声如雷。皇帝一拍大腿:看来苏子瞻心中坦荡,并未藏奸嘛。之后又有王安石进言,神宗才免了苏轼一死,将其贬至黄州,不得签书公事。谁知黯然离场的苏轼在黄州安顿下来后,念佛,钓鱼,采药,尝百草,攀峭壁,垦荒地,与渔夫、樵夫打成一片,更发明了数不清的美味佳肴。刘小川在此写道:“他顶住了压力,现在却要拆掉‘千斤顶’,让通身的感觉朝着自然与人事细腻敞开。伟人的转身,真是叫人叹为观止。”正如卷首引语: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多年来研读苏东坡,我对他的理解一直也在加深。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找到了新的解读和表达方式。这次力求用简练语言,进行精准发力表达和精准投送。”刘小川期待,书中篇目之间互相勾连,又彼此独立,争取用“一个字顶三个字,充满言外之意”的高效率表达方式来传递古人神韵。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许旸
如果让我们自己介绍自己
你会怎么说呢?古人会怎么说呢?
是不是很好奇?
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了很多诗词?
一起来看看吧~
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关汉卿这番自我介绍可谓是极其生动、诙谐、夸张,狂放高傲的个性一览无余,更可见他的顽强与乐观。
世事规矩,从未束缚这位才子的心灵。在戏词风月之间,关汉卿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王勃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先是谦虚地说自己年龄小,地位卑微。然后就感慨自己胸怀大志,有终军、宗悫那样的抱负、才略,可惜怀才不遇,命途多舛……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太白乃是狂人,以楚狂接舆自比,连孔夫子都不放在眼里,就喜欢游山玩水,求仙访道。真乃狂士本色~
杜甫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没想到吧?一代诗圣杜甫年轻时竟也如此狂傲!称赞自己读书万卷,下笔如有神助~
李商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说自己活着一天,便要深情一天,至死不渝,而他的幽怨,就如滔滔不尽的江水。
苏轼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东坡先生淡看今古,超然旷达,甚至以此自许,认为世上没有几人能像他那样“白首忘机”。
辛弃疾
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稼轩此词绝对霸气,他不恨见不到疏狂的古人,只恨古人不能见到自己的疏狂。最后慨叹世上知己太少,寥寥二三人而已。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大约是最为“狂放”的自我介绍——我是天上掌管山水的仙官,老天爷给我一副疏狂秉性,天生的脾气大不好惹。
恐怕也是最“仙”的工作履历——所谓王侯贵胄,也决计挪不开他放在诗酒上的一双眼;就算是给他玉楼金阙,他也懒得去住,只想在洛阳插支梅花,醉卧城中。
东方朔
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这段对自己能力的描述半真半假,却又一本正经、妙趣横生。恐怕没有人知道,东方朔究竟读的是哪几本诗书和兵书,能够正正好好凑成两个“二十二”。不过东方朔本人显然信誓旦旦,甚至要特意追加一句:我一共读了四十四万字(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
虽然此事无从考,可东方朔对自己文武能力的自信,即便隔着千年风尘,依然熠熠夺目。
屈原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大诗人原来这么可爱!觉得自己名字好听、有内涵,并且认为自己有很多内在的美德和外在的才能,果然是自信满满,内外兼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