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历史上周文王为什么被商纣王囚禁,《封神演义》里的描述不可信

因为《封神演义》的传播,周文王姬昌被囚羑里之事众所周知,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这一事件背后有着不少疑团。

1.为何被囚?

姬昌之所以被囚禁,《封神演义》的说法是,商纣王想要将姬昌在内的四镇大诸侯统统杀掉,但因为大臣们的求情而决定放他一马。

岂料,有奸臣费仲、尤浑从中作梗,姬昌再次陷入生命危机,最后虽然因为非凡的占卜术而免于一死,但却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在了羑里。

真实故事当然没有这么一波三折。根据《史记》记载,姬昌被囚禁,仅仅只是因为奸臣的谗言,这个人也并非费仲或尤浑,而是崇侯虎。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即周文王_图

《史记·殷本纪》里说,姬昌因为九侯、鄂侯被纣王残忍杀害一事而私下里为两人叹息,结果这事被崇侯虎知道了,于是他向纣王打了小报告。结果,纣王将姬昌囚禁了起来。

君王被关,周人自然坐立不安,于是赶紧搜集美女与珍奇宝物献给纣王。纣王大喜,当场拍板放了姬昌。

简而言之,纣王因为听信小人谗言而囚禁了姬昌,后来又因为收受财物而放了他。然而,真相便是如此吗?

2.可疑之处

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纣王是一个毫无政治才干又贪恋美人财物的十足昏君,这是历史上的一贯认知——他与夏桀一道成为了昏君的代名词。

对于纣王的荒淫残暴,《史记》里有着充分的描述,诸如宠信妲己、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等,但这些要么是说生活上的奢侈,要么是指国家治理上的严刑峻法,这些内容并不能说明纣王政治无能。

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即商纣王_图

况且,司马迁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纣王的另一面,“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左传》里则称他 “百克而卒无后 ”,虽然最终失败,但之前却是百战百胜。

显然,排除道德判断,纣王无疑是一个文武双全、才能出众的君王,一如后来的隋炀帝杨广——虽然在司马迁的手里,这些特征反而成了他傲慢自大、刚愎自用的证据。

但无论如何他并不是一个缺乏才干的人,这样的人会仅因为谗言和财色的缘故,便犯下低级的政治错误,肆意摆弄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首领吗?

纣王的荒淫无度_图

另一方面,刚刚将姬昌无罪释放后,纣王还立刻封其为西伯,意思是西方诸侯之长——所以西伯侯的叫法纯属无厘头。同时,又授予对方弓矢斧钺,这相当于后来的尚方宝剑,于是姬昌可以凭借商王的名义来征伐西方的诸侯。

纣王怎么敢授予前一刻还要置之死地的西伯姬昌这么大的权力?如何解释纣王通过种种行为表达出来的对周人倍加信任的表象呢?

3.季历之死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就要上溯到另外一个事情——即文丁杀季历一事。文丁是商纣王的祖父,季历是姬昌的父亲,文丁杀季历也就是前商王杀了前周王国首领。

我们知道,周人是一个古老的部落,据《史记》记载,他们的始祖后稷乃是尧舜时期的人。无论后稷是否有其人,起码在周人自己看来,周乃是与陶唐虞夏一样古老的部族。虽然如此,周部落的真正发展壮大还要等到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族群的统称_图

因为受到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从旧有的居住地豳迁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在此,周人有了较为安稳的生存环境,可以大力发展农业,部落的实力逐渐得以积蓄壮大。

与此同时,商王朝的日子却逐渐难过起来,一方面是长时间的稳定统治带来的内部腐化,另一方面是周边各部落的不断反叛,其中尤以西北的戎狄和东面的夷方最为凶猛。

在这种局面下,商王开始扶持周人作为他征讨西方反叛势力的得力助手,就如同后来周扶持秦一般。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在武乙三年,商王“命周公亶父 , 赐以岐邑”,这其实就是承认古公亶对周原占领的合法性。

古公亶死后,季历即位,仍旧保持与商的亲密关系,并在武乙三十四年前往朝歌觐见商王。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此次会面中,武乙对季历大加赏赐,“赐地三十里 , 玉十珏 , 马八匹 。”

这次朝觐后的次年,季历便对西落鬼戎展开征讨。西落鬼戎在哪呢?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该部落活动范围在山西西部,即吕梁山和黄河之间。

这一地点距离周人所居的岐山有几百公里,其间还有黄河之险,无疑,这是一场艰难的远征。不过,周人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竹书纪年》_图

在同一年,外出狩猎的武乙死于一场离奇的天雷之中,颇类似后来的昭王南巡不归一事,于是有人推测,武乙恐怕也是死在征讨其他部落的战争中。武乙死后,文丁即位。季历又在他的支持下,先后讨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

这些部落同西落鬼戎一样,都活动在山西境内,他们都是对商王朝产生很大威胁的戎狄。特别是余无之戎,就在山西屯留一带,与商朝国都朝歌仅仅隔了一座太行山,可谓心腹大患。

所以,当季历在文丁四年攻灭了余无之戎时,文丁立刻封其为牧师,这当然不是个神职或者饲养场厂长之类的职务,而是诸侯之长的意思,跟后来姬昌的西伯类似。

文丁十一年,季历讨伐翳徒之戎,再次取胜,进而来朝歌献捷。但这一次,文丁非但没有给他任何奖赏,反而干脆利落地将其杀了。取得大捷反而被杀,这是为什么?

对于中国历史比较熟悉的人,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四个字:功高盖主,同时浮现出白起、韩信、岳飞等人的画面。虽然商周关系与并非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下的君臣关系,但道理一样。

殷商甲骨文_图

商人最开始扶持周人去征讨它背部的戎狄,其实打的是一石二鸟、两败俱伤的注意,然而,没成想却让周人做大了。

于是,过去的戎狄虽然被消灭了,但一个强大的周部落却取而代之,相比过去分散的诸戎,一个统一的周部落在背后虎视眈眈无疑具有更大的威胁。这当然不是商人乐意看到的。

怎么办?文丁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杀人,因此他便趁着献捷的机会把季历给杀了。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便会明了,纣王之所以囚禁姬昌,道理显然与文丁杀季历一样,都是因为周人的强大而引发了商人自身的不安。

而对于这一点,其实《史记·周本纪》早已点明,崇侯虎所谓的谗言讲的就是这件事:“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4.放虎归山?

既然对周人有所忌惮,纣王为什么最终还是放虎归山了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纣王释放西伯姬昌的条件除了所谓美女珠宝外,更重要的还有修建灵台祭祀商人祖先与割地——“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司马迁虽然把西伯献地与请废除炮烙之刑联系起来,以此赞颂姬昌的仁德,但这只不过是后人的美化而已。

不过,献地也并非真正原因。

之前提到在商朝后期,除了西北的戎狄外,东部兴起的夷方也屡屡不服商的统治。

商时期全图_图

纣王主政时,目前明确可知的,他一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征讨东夷的战争,分别是在九年、十五年、二十年。这些大规模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商朝的国力,乃至于《左传》甚至把征讨东夷视作商朝灭亡的根本因素—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正因为商朝面临东部夷方的巨大威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一旦杀掉姬昌,周人及其亲近部落几乎可以肯定会反叛——纣王最后没有杀掉姬昌而是释放了他。

同时为了稳住对方,他不但不吝封赏——封其为西伯,赐给弓矢斧钺,还特意把崇侯虎抛出来当作替罪羊,明确对姬昌说:“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可惜,周文王并不是吃素的,他明面上臣服于商王以迷惑对方,暗地里加紧布局实施翦商计划,终于到了武王手里,一切大功告成。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朝开国君主——文王姬昌

姬昌

周朝奠基者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本名

姬昌

别称

周文王、西伯昌

所处时代

商末周初

民族族群

华夏族

热点关注

解读姬昌真的如他所言的寿终正寝吗?不,他是被姜子牙坑死的

姬昌一直一来对于自己算卦的本领是充满自信的,而费仲尤浑这马屁也算拍着了,于是,他便给费仲尤浑算了一卦,说他们两个死于冰冻而死,又说纣王死于自焚。这下,费仲尤浑就不高兴了,问姬昌,那你给自己算卦了吗?...

人物生平

父死继位

姬昌之父季历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周国势力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季历死后,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昌。

勤政爱才

《唐语林·卷二·文学》载:“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渔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

文王求贤

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发布“有亡荒阅”的律令,规定奴隶逃亡就搜逋,谁的奴隶归谁,不准藏匿逃亡奴隶。于是诸侯叛纣而往归姬昌。

《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

姬昌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善施仁德

商纣王发明了名为炮烙的酷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死于非命,但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却笑个不停,所以商纣就一直强逼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姬昌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的咬牙切齿。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牢狱之灾

姬昌受封为三公,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丹江汉水流域),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

周文王

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

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给弓矢(shǐ)斧钺(yuè),使姬昌得专征大权。

断讼称王

《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此时姬昌也还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无疑也有着秉承这一制高点的意义。诸侯纷纷拥载,于是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崇尚中道

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篇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

清华简:《保训》

“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从《保训》简里,可以进一步了解商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解周文王的对商策略、了解周人的治国理念,还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

病逝岐周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功绩成就

开疆拓土

周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今河南沁阳北),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五年攻灭黎(即“耆”,今山西省长治县境)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迁都丰京

周文王六年,周灭崇(今西安市户县境内),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

丰京遗址公园

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演化周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

周文王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6]。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世影响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为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而《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历来就有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说。《史记》也认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当然,也有人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中记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质疑,认为卦爻为周文王推演,而辞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实,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个从雏形到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多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色才有可能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断,周文王在《周易》成书的过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戴进·渭滨垂钓图

周文王的临终遗言《保训》,“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中”是上古时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这种信仰和观念来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阳崇拜。《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观人法”――这是一套记载最完备、最系统、最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既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周文王教导太师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六征观人法”,对于后世识别人才、考察人才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劭、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影响。孔子非常推崇周王朝的开拓者文王、武王,判断是非曲直往往以文武之道为标准。他曾说过“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评判人、鉴别人的观点,集中反映在《论语》、《孔子家语》中。

后世纪念

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内。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周文王陵

周陵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方将其作为周代陵墓,但学术界则认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来,历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习俗,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期间,、宋美龄夫妇前来谒拜周陵,设祭植树,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树,周陵似乎已成定论,名副其实。但考古界、历史界却认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树,没有任何地面标志,历史上从未被人盗掘。但是,咸阳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一带。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