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8 月 6 日消息,由墨界游戏打造的大型长篇叙事幻想题材动作扮演游戏《凡应》公布 PV,计划登录 PC 端、主机端、移动端等多个平台。
IT之家查询得知,艺画开天于 2020 年成立了子公司武汉墨界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广州设立分公司;于 2021 年成立广州游戏自研团队一线成员均来自网易、腾讯等国内游戏大厂。
《凡应》游戏简介:
净海人生来只知道前进,在这个世界里,沙海的洪流自北向南不断奔涌,陆地稍纵即逝,人们只能生活在名为“隆舶”的生物脊背上,遵循“不进则坠”的古老神谕。
在游戏中,你将扮演主角傀人,探索广袤的净海世界,与那些传奇人物一起,寻找自己的命运。种种自然生态在你面前呈现,勾勒出这世界的独特与奇妙;无数奇观冒险等你亲身体验,揭开被历史掩埋的纷争和隐秘。
伴随游戏剧情的推进,各方势力逐一登场,千百年的暗流涌动即将迎来变局,豪夺还是守护,欲望还是信念,聆听内心最真实的召唤,这一切的抉择终将交由你手。
踏上征途的凡星,我们等待你的到来。
作者:许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人人都痛恨,但究竟利率多高才为“”,人们并无一致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将“年利率36%”作为民法上有效无效的分界线。10月21日正式施行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非法放贷意见》”)第二条进一步将“年利率36%”作为刑法上有罪无罪的分界线。至此,关于利率的数额也已尘埃落定。不过,近日围绕着利率计算方式却又衍生出别样的声音,其主张利率计算不应按照长期沿用的“年化收益率”(Annual percentage Rate,APR),而要使用“内部收益率”(InternalRate of Return,IRR),即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作为投资界在计算投资潜在回报率时的评估方法,“内部收益率”必须使用多个折算率才能得到结果。虽然该计算方式的主张者认为它更能体现借款人的实际贷款成本,但如此复杂的公式不免启人疑窦:贷款人的潜在投资回报和借款人的实际成本是否真的等同?它又是否符合立法者、司法者的规制原意?
我国年利率36%的来龙去脉
要想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归根溯源,探寻年利率36%的由来。我国对于民间利率的管制由来已久。195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城市借贷超过几分为的解答》(法办字第4095号),明确“私人借贷利率一般不应超过三分”。按照民间习惯,这里的“三分”,通常就是指借款的实际成本除以借款本金,即综合年化利率。
1984年,为应对民间借贷激增的局面,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1984〕法办字第112号)中规定,有息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从而将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锚定在一起。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进一步明确:“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作为该规定的延续,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及打击行为的通知》指出:“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
2004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发生浮动后,司法实践对于“四倍”基数是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最低限操作,还是基于“商业银行”同类贷款利率上限操作,衍生诸多争议。大多数法院表现出了管制从严的思路,一律采用人民银行同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作为基数。例如,《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浙高法[2009]297号)第20条规定,约定的利率超过借贷行为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法院一般不予保护。
正是考虑到金融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在2015年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18号),将“四倍利率规则”改为“24%—36%两线三区利率限制”。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在发布该规定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在制定这则司法解释的时候,我们研究过从古到今利率的变化,特别是1990年以来10多年央行利率颁布的整个利率的线索。我们研究后发现,央行颁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变化比较大,最低是百分之二点几,最高是百分之十二点几,中间较多的是5%-8%,最后我们选了中间的6%,又参照传统四倍的含义,得出24%这样一个数字。”
显而易见,基于立法史解释,《非法放贷意见》中的36%年利率与央行基准贷款利率的计算方式应当一致,而根据《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银发〔1999〕77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129号),相关利率即借款期限内利息数额与本金额的比例,与“年化收益率”(APR)计算方式一致。
问题到此其实已经解答完毕,但仍余一个疑团难以索解,那就是杜万华专委虽然回应了24%的理由,却没有说明36%从何而来?正所谓“礼失求诸野”,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向域外寻求答案。
利率上限的域外经验
利率的管制源远流长,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规制路径。第一种路径和中国类似,即由政府事前公布客观合法的利率上限,以美国为例,从1661年马萨诸塞州起,各州陆续规定了利率天花板(interest rate ceiling)。第二种进路是由法院根据“公平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加以事后控制,以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典型。第三种进路介于两者之间,即政府规定一定的利率上限,但其可以根据交易类型、个案情景予以动态调整。
由于美国与我国对利息管制相似,我们有必要看一看美国的立法经验。在美国建国之初,各州均把贷款利率的上限定在8%(APR),这使得合法的贷款公司只把钱借给企业,因为向个人放贷无利可图。为了将地下放贷活动合法化,1916年《统一小贷法》(TheUniform Small Loan Law)颁布实施,允许贷款公司收取24%~42%的年化利率。到了1943年,有34个州采用了《统一小贷法》,其利息天花板普遍在36%到42%之间。到了21世纪,公众开始进一步要求限制利率上限,为此,35个州的法定利率上限设定在36%(APR)或以下。例如,在2019年9月通过的加州《公平信贷获取法》(Fair Access toCredit Act)中,对于2500美元至10000美元的消费者贷款,明确禁止收取超过36%(APR)的利息。
在美国联邦层面,36%的年化收益率亦被日益接受。2006年,《军事借贷法》(Military Lending Act)出台,规定向军人及其抚养人员发放的消费贷款年利率不得超过36%。2007年,美国政府关键部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指南,敦促贷款公司以低于36%的利率提供贷款,其认为36%(APR)足以令借贷两方达到双赢。迄今,美国三个联邦机构和国会均将36%(APR)视为利率的公平基准。正因如此,2019年5月,美国伊利诺伊州参议员迪克·德宾(Dick Durbin)提出《保护消费者免收不合理贷款利率法案》(Protecting Consumers From Unreasonable Credit Rates Act),主张36%(APR)应成为抵押、汽车贷款和发薪日贷款的统一利率上限。
美国法律史的梳理表明,36%(APR)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市场驱动和政策导向的平衡结果。但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们,将24%到36%的利息一刀切地定为“自然债务”,而不考虑借款的金额与场景,未必是妥当之举。
在规则上明确“年化收益率”的适用
法律是历史的产物。当我们对某一个法律条文理解存在分歧时,既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应恣意曲解,而应回到立法的过程和目的之中,发现其真实含义。如此,究竟是“年化收益率36%”还是“内部收益率36%”?答案不言自明。不论是我国法律,还是域外立法,均将APR36%,即综合年化成本的36%作为利率管制的上限。
为了澄清可能的误解,统一司法和执法的尺度,在未来,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方式,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非法放贷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年利率36%”即“年化收益率36%”。但在另一方面,严格意义上的“年化收益率”没有将服务费、手续费等其他成本计算在内,可能造成对用户的欺诈,并突破36%的红线。
为此,我们建议借鉴2014年英国 “发薪日贷款成本上限”(the price cap on high-cost short-term credit)和澳大利亚《消费信贷保护法修正案2012》(Consumer Credit LegislationAmendment Enhancements Act 2012),对利息和评估借款人资质的费用、月度费用和违约费用设定不同上限。在当前没有具体细则的情形,可以按照《非法放贷意见》第5条的规定,将介绍费、咨询费、管理费、违约金等从本金中预先扣除的期初金额,一并纳入计算。从而得出如下结算公式:年化收益率APR=(期初费用+总还款额-合同约定贷款本金)/借款年限/合同约定贷款本金 100%。事实上,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利率管制目的看,只有作为借款成本统一标准的“综合年化利率”才是监管对象,用于衡量金融机构投资收益的“内部收益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监管考量目标。
本文源自蓝鲸财经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乌,欢迎回到脑洞乌托邦。
点击此处可观看完整视频
蝴蝶效应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之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Lorenz)用电脑进行天气模拟时,发现如果将输入的数据进行微调,得出的计算结果差别会非常大。他将这个概念形象的表述为蝴蝶效应。
大自然所蕴含的威力是远远超出你我想象的。一个强雷暴系统的能量相当于一枚250万吨当量的核弹,一场台风从海洋中所吸收的能量相当于10亿吨TNT。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启动大自然威利的钥匙,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那么就有可能制造出操控风雨雷电,甚至整个地球的秘密武器。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堪称比核弹还要厉害的气象武器HAARP。
H-A-A-R-P,HAARP计划中文翻译是 高频主动式激光研究计划(HIGH FREQUENCY ACTIVE AURORAL RESEARCH PROGRAM),因为其缩写和英文单词HARP(竖琴),所以此计划也被称为是恶魔的“竖琴“。
它属于一种气候武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人为的控制,改变地球物理场,从而达到呼风唤雨的效果,来诱发地震,洪水,干旱。在战争中,可以烧毁目标区域的臭氧层,使敌军暴露在宇宙射线之下,瓦解和消灭敌军的所有生物力量。关于HAARP的原理和威力,我们稍后再详细说,先来聊聊它的起源。
HAARP是一个由美国空军,海军和国防部联合部署的项目。于1993年开始建设,落户于美国阿拉斯加(Alaska)半岛的加科纳,占地33英亩, 约13公顷。整套设施由180根直插云霄的相控阵天线阵列组成。
目前很多人普遍认为HAARP技术最初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伯纳德.伊斯特兰博士Bernard Eastlund发明的,尽管HAARP项目的最初承建商美国阿科石油公司(ARCO,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一再声称该项目与伯纳德博士无关。伯纳德.伊斯特兰博士出生于1938年,于1956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物理学,7年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阿科石油公司聘请伯纳德博士作为首席顾问,帮忙解决他们的一大难题。阿科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拥有30万亿立方米的地下天然气,但是却找不到经济适用的方法来开采这些天然气。他们希望伯纳德博士能够开发一套系统,帮助他们精准定位,并且开采天然气。这就成为了传说中HAARP技术被开发的初衷。后来,伯纳德博士提出,可以将他的发明更近一步,制造一个超大型的无线电发射机,利用阿拉斯加的天然气供电,让这个超大型的无线电发射机向指定区域的上空发射电磁波,让电离层结构改变,从而达到控制天气的目的。伯纳德博士的想法也成功引起了美国五角大楼的注意。
1985年,伯纳德博士针对他的技术申请了专利。1987年专利获批(专利号US4686605A)。因为伯纳德当时供职于阿科石油公司,所以虽然他是技术的发明者,但专利的所有者是却是阿科石油公司。
这项技术在当年一度被列为机密,后来于1991年被解密。1989年,阿科石油公司无故解雇了伯纳德博士。神奇的是,第二年,阿科石油公司就获得了五角大楼的HAARP项目建造许可。被踢出局的伯纳德博士声称HAARP工程就是基于他的发明,从此成了此项目的吹哨人。
伯纳德博士说他的发明是20世纪30年代,特斯拉技术的延伸。特斯拉(N.Tesla)最著名的可能就是他的特斯拉线圈和人造闪电,因此特斯拉也被称为“闪电之父”。但实际上他在人造地震方面也颇有研究。中年时期,他非常痴迷于非线性问题,也就是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的研究。特斯拉曾经说过,“若把物体的振动频率和地球的谐振频率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造成地动山摇、地面升降。
1898年,特斯拉在纽约曼哈顿的实验室里进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实验。他将一个小的像闹钟一样的振荡器,安装到一根铁栏杆上。精准调整震动频率。随后实验室里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共振起来。振荡器产生的震动随着铁栏杆往下传递,周围的楼房开始晃动,门嘎嘎作响。所有人都以为发生了地震,冲出屋外,直到特斯拉意识到不对,立刻停止了实验,一切才恢复平静。后来科学家估计说,如果特斯拉的振荡器持续震动一个小时,纽约布鲁克林大桥恐怕都要被震碎了(Brooklyn Bridge)。
20世纪30年代,特斯拉还做过一场类似的实验。在实验室中打了一个洞,往井内埋下钢套。将井口堵好,并向井内输入不同频率的振动。当调到特定的频率时,地面就会发生共振,甚至造成房屋的倒塌。这就是著名的特斯拉效应,也是气象武器的关键。
在95年出版的卡牌中也有关于气象武器的暗示。一张叫做气象卫星(weather satellite)的卡牌中,描述栏这样写着:真正的气象卫星不仅仅报道天气,而且操控和改变天气。在另一张叫做地震投影仪(Earthquake projector)的卡牌中这样说道,这种设备可以增强任何攻击的威力,摧毁任何地方。
那么这个堪称碾压核弹的气象武器,工作原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在说HAARP的工作原理之前,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是电离层。我们的地球从地表往上可以将大气层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大气层再往上还有磁层和等离子层。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肯定就是对流层,它的变化直接影响气候和我们的生存环境。但是,距离地面60到1000千米范围内的电离层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太阳和宇宙深处辐射到地球来的各种射线,都被电离层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反射和吸收,否则的话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将不复存在。地球圈层作为一个整体,电离层就好像包裹在外面的一层薄薄的泡沫。如果电离层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平流层和对流层,甚至造成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气候灾难,比如说干旱,洪水等等。与此同时,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对人类的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电离层也被称为“一面反射电波的镜子”,无线电波借助于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的多次反射而传播,实现了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如果我们能够选择性地干扰构成电离层的一部分带电粒子,理论上就可以轻松增强或阻挡远程无线电信号,这不管在战争中还是,商业上都至关重要。
了解了电离层,咱们还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相控阵。咱们都知道普通雷达就是利用天线将电磁波辐射至大气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向前传递的波束。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物体后,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来,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对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得知目标物体的距离,方向和移动速度。
但是传统雷达有一个先天的缺点就是只能瞄准一个方向进行扫描,要实现全方位的扫描的话就要靠机械地转动雷达天线来实现。相控阵雷达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它的天线阵面中有多个阵元,每一个阵元可以理解成一个小小的雷达。每个阵元所产生的电磁波都会互相干涉。通过控制各阵元的电流相位,来改变电磁波的扫描方向。比如说一串阵列中,所有阵元的如果初始相位是相同的,那么发射出的电磁波强度分布是这样的。如果稍微调整一下相位,就可以快速精准地控制电磁波的扫描方向。简单来说就是传统雷达的天线会动,而相控阵雷达天线不同就是不需要转动就可以快速扫描天空。
HAARP的研发就是利用了相控阵天线的原理。Haarp的主体就犹如一个10多公顷的巨大发射阵面,通过调整每个天线发射电磁波的相位,来破坏指定地域上空的电离层结构。它的发射装置可以将强大的无线电波聚焦为一束比核爆的能量都大的强波,精准有力地射向电离层的某一点,影响甚至撕开电离层,给敌方区域带来毁灭性打击。
那么具体来说,HAARP有哪些潜在性的危害呢?
首先,也是我刚才反复强调的,目标区域的臭氧层和电离层一旦被破坏,宇宙中的各种有害射线,便可长驱直入,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杀死目标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第二,它可以呼风唤雨,甚至制造人工地震。刚才我们提到地球的大气圈层作为一个整体,电离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对流层和平流层,从而扰乱大气环流。如果能够用超级计算机对这些变化进行模拟和计算,理论上就可以准确控制目标区域的降雨,导致洪水或者干旱。但是此项技术需要精准掌握大气层的详细数据,还需要完善的运算模型和超强大的运算能力,目前只停留于理论之上。不过,这也是外界猜测的HAARP的主要功能之一。另外,天然地震能引起电离层和磁层的变化,反之由HAARP激发起电离层和磁层的变化,理论上也可能会导致天然地震。更是有很多阴谋论者认为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就和HAARP研发脱不了关系。
第三,也是最神奇的一点,传说HAARP可以利用低频和超低频电磁波对人进行意识控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控。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大脑会辐射不同低频或者超低频电磁波。比如说,人在深睡时,频率在0.5 ~ 4 HZ赫兹之间,做梦时频率在4~7赫兹之间,空闲时,频率在7~13赫兹之间,集中精力时,频率在17~30赫兹之间。如果将特定频率的低频电磁波施加在被控制者周围,就能使其昏昏欲睡,头疼脑胀,或者精神高涨。
如果共振频率完全相同,就能产生心灵感应,甚至植入意识。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就是因为他们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两个大脑的脑电波更容易产生共振来传递信息。
但是在现实中发射低频电磁波是非常有难度的。传统电磁波发射理论中,天线的长度要和波长成正比。
频率越低的电磁波,波长就越高。那么低频和超低频电磁波的发射天线要长达几千千米。这显然不现实。而HAARP技术就克服了这一困难。它可以在电离层形成水平方向的电喷流,作为虚拟天线,使之辐射出具有极强能量的低频电磁波。
这项功能在斯坦福大学一篇关于HAARP的实验论文中也可以找到,至于会不会被用于脑控,见仁见智吧。
除此之外,还有资料提到在战争中,HAARP可以通过改变电离层结构来破坏敌方通讯。甚至像科幻电影中一般设置等离子天然屏障,改变飞机,导弹的飞行轨道。在HBO一部关于HAARP的介绍影片中也提到,为了确保附近的飞机安全,HAARP基地还专门设置了预警雷达,当有飞机飞入定义区域内时,整个系统将会自动关闭。也从侧面说明HAARP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确实会影响飞行的安全。
自从部分科学家指出了HAARP存在的潜在威胁之后,围绕着它产生的阴谋论就层出不穷。2015年8月,由于经费的短缺,HAARP设施的管理权和控制权被转交给了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Fairbanks University)。
2016年,两名武装分子,迈克尔.曼塞尔(Michael Mancil)和詹姆斯.德莱顿(James Dryden)购买了大量的和,准备一举捣毁整个HAARP基地。二人于2016年10月被捕。HAARP基地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经常会受到一些威胁邮件,并且澄清说HAARP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基地,根本不像大家所说的,是个恐怖的地球武器。
事实上,在研究这类所谓“气象武器”的国家并非只有美国一个。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就制造了一个与HAARP非常相似的电离层加热设施,名为Sura。目前位于俄罗斯的瓦西里苏尔斯克小镇(Vasilsursk,Russia)。外表看来这套设施已经有一定沧桑感了,但是还是能够正常运作的。2018年,中国科学家和俄罗斯科学家联手,利用SURA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电离层实验。中国科学家则利用 中国地震电磁探测试验卫星(CSES)来检测实验对地球轨道及大气干扰的影响。
气象战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1943年,美军就利用人工造雾的方法,制制造了一条长5公里、高1.6公里的雾层。浓雾为美军的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掩护。
1949年,美军在佛罗里达的空军基地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McKinley Climate Laboratory)对各种气候和天气条件进行模拟。麦金莱实验室不仅测试环境武器的战场效果,还训练特种部队在各种复杂的天气条件下的作战能力。1967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式批准了代号“波普艾计划”的气象战的行动计划。
“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开发的气象武器,在越战中,开始用于对"胡志明小道"的绞杀。"胡志明小道"是越南著名的补给长廊。1971年,美军共出动了2.6万架次的飞机,在越南上空投放了大量的降雨催化弹,向云层里倾泻成吨的碘化银,造成每小时降雨量高达80毫米的特大暴雨,人为的延长了雨季。在实施人工增雨之前,"胡志明小道"一周可通行9000辆卡车,运送约3万5千吨的战备物资。而在美国的人工增雨后,一周通行卡车不足900辆,运送物资不到2000吨,直接断了北越军队的战争保障力。
1970年,美苏两国在古巴展开了“干旱之战”。当时,美国科学家发现,在实施人工增雨之后,周围地区的降雨量会骤减。美军就在古巴的周边国家实施人工增雨。导致周边国家发生洪灾,而古巴却出现了持续的干旱。
特斯拉曾经说过,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闹钟振荡器,“我可以用它将地球劈成两半,但我永远不会这么做”。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核武器,反物质,生化武器,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分分钟毁灭地球。如今我们更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控制科技这把双刃剑。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一般,懂得控制力量,才不会走火入魔。也许今天我们已经成功开发了可以瞬间毁灭文明的人造地球武器,但是希望这个答案人类永远也不会知道。
点击此处可观看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