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馆藏。视觉中国供图
三星堆遗址2021年发掘现场,3号坑出土高70多厘米青铜尊。视觉中国供图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金面具(左)。红星新闻 王明平/摄
最近的“顶流”可能非三星堆莫属。冷门的考古吸引了大众聚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等联合为C位出道的“堆堆”推出了电音神曲《我怎么这么好看》;央视频连续10天推出《三星堆大发掘》不间断直播大赏,原来考古也是可以“追番”的。
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众星拱月”,古蜀国文明便是“满天星斗”时代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三星堆遗址,称得上“横空出世”,却从来不是没有故事。史书对古蜀国的记载,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互为印证,正在为我们拼凑出一幅古蜀国历史的悠悠图景。
随着遗址的再度发掘和出土文物的接连“上新”,三星堆考古再次举世瞩目,为我们留下三星堆的古蜀国,也有望借此进一步揭开神秘面纱。
对于古蜀国历史,李白在《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追忆。其实早在蚕丛之前,巴蜀大地就已经鸿蒙初开,升腾文明之光。华夏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也早已翻越巴山,趟过蜀水,在巴蜀先民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互动中,阔步展开。
蚕丛鱼凫,开国茫然
古蜀国历史久远,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言“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有“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之说。在上古神话谱系中,盘古开天辟地后有天皇、地皇、人皇相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是为最原始意义的“三皇”。
人皇时期,在黄河上游活动的羌氐等民族,沿着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向南迁徙。其中一支部落在今天四川松潘县的岷江森林河谷中,发现了桑树和野蚕。他们观察到野蚕蚕茧可以溶解抽丝,柔韧性和舒适度远胜动物皮毛和植物麻布,遂捡拾野蚕蚕茧抽丝制作衣物,成为华夏民族中最早的制丝部落。据《说文解字》,“蜀,葵(桑)中蚕也”,蜀即野蚕之意,盛产野蚕之山为蜀山,这一部落遂被称为蜀山氏。随着文明的扩散,蜀山氏的制丝技术逐步传播到相邻的西陵氏等部落。
黄帝时期,西陵氏、蜀山氏与中原文明发生深度关联。据《史记》《世本》,黄帝曾迎娶西陵部落女子为正妃,是为嫘祖,二人育有玄嚣与昌意二子。嫘祖将母族的剥茧抽丝技术传播到中原,帮助黄帝带领中原部落联盟制作衣冠,由此开创华夏衣冠文明。
借助黄帝与嫘祖的联姻,四川与中原亲上加亲。经嫘祖介绍,中原得知抽茧制丝技术最早源于蜀山氏。也许是为了学习更完整的制丝技术,黄帝还为儿子昌意娶蜀山氏名为“昌仆”的女子为妻。黄帝驾崩后,昌意与昌仆的儿子高阳继承部落联盟首领,是为帝颛顼。颛顼即位后,“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蜀山氏加入中原部落联盟。
蜀山氏制丝主要依靠捡拾野蚕蚕茧,收获量较小且不稳定,不易扩大生产规模。野蚕生性孤独,在桑树上各据一叶,以保证食物充足。故扬雄《方言》曰“一,蜀也,南楚谓之独”;《尔雅》云,“独者,蜀”,唐朝孔颖达注疏言,“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要将习惯独居的野蚕强制聚集一起,需使用器皿。蜀地盛产竹子,但原始石刀只能砍竹,不能将竹子劈成篾片。经过从尧舜到禹夏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技术摸索,中原终于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进入青铜时代。根据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的推测,蜀山氏的一支从中原学习引进青铜技术,制作青铜刀具,将竹子劈成篾片、制成细眼竹筐,用以强制聚集饲养野蚕,并将其逐步驯化成家蚕。
《说文解字》言,“丛,聚也”。掌握了聚集饲养家蚕技术的蜀山氏支脉,被称为蚕丛氏。家蚕吐丝稳定量大,蚕丛氏可以较大规模地剥茧抽丝制作丝绸,并将丝绸输入中原开展贸易。三星堆遗址最新出土的丝绸制品残留物,印证了蚕丛氏养蚕缫丝技术的发达。
比三星堆4号祭祀坑所处的殷商晚期更早一些,大致为殷商中期,古蜀国历史从蜀山氏发展到蚕丛氏阶段,统治中心从岷江上游茂汶盆地迁徙到成都平原。依靠丝绸贸易积聚的经济实力,蚕丛氏的青铜冶炼技术得到大幅提升,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创造了足以与殷商媲美的青铜文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大型青铜器,证明了古蜀国青铜技术的高超和青铜文明的发达。据《华阳国志》,蚕丛氏“其目纵”,以“纵目”即眼角上斜为形象特征。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纵目人面具,正是古蜀国蚕丛氏时期的考古印证。
武王伐纣时,蚕丛氏曾带领大军前往牧野助战,势力拓展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西周时期,深度联合起来的黄河流域各诸侯国,团结在周天子的旗帜下,阔步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综合实力更上一台阶。曾经在青铜时代和殷商文明同场竞技的巴蜀大地,与中原逐渐拉开差距,被视为蛮荒之地,“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甚至没有资格参加中原各国会盟;“君长莫同书轨”,度量衡规制、政治制度、文化亦是自成体系。
平王东迁,周朝进入东周时代后,“周失纲纪”,对包括古蜀国在内的各诸侯国控制力减弱,蚕丛氏开始称王。但不久,以柏灌鸟为族名的氏族短暂取代了蚕丛氏的统治地位,三星堆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出土的鸟型器物,反映了柏灌氏的崛起。之后,善于驯化水鸟帮助捕鱼的鱼凫氏壮大,他们喜好渔猎,战斗力强悍,打败柏灌氏,成为新的蜀王。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土的鱼图纹饰和鱼鸟造型器物,印证了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
开明治水,望帝禅让
鱼凫氏的王位后来传到杜宇手中,他“教民务农”,带领蜀人发展农耕。杜宇身世相当传奇,据三国蜀汉来敏《本蜀论》,杜宇“从天下,女子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蜀王本纪》亦言杜宇“从天堕”。有学者推测,“女子利”是鱼凫氏女王,杜宇“从天下”且懂农耕,应该是由中原华夏而来。鱼凫女王利看中杜宇所掌农耕技术进而爱慕其人,遂与他结为夫妻,并将王位让给杜宇。
杜宇成为古蜀国国王后,“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将都城迁移到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一带)或瞿上(今成都市双流区一带)。这一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密布,适宜农耕。郫都区北郊的杜鹃城,相传就是杜宇时期古蜀国都城遗址。有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可能纵贯从蚕丛到杜宇的古蜀国历史。
战国七雄相继称王后,杜宇更进一步直接称帝,“号曰望帝”。随着蜀国农耕生产的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杜宇“自以功德高诸王”,在成都平原大加挞伐,极力扩大统治范围,“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囊括成都平原、川西盆地、汉中平原以及贵州、云南大部分地区。
杜宇统治后期,成都平原洪水漫堤,相国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开明治水见效后,杜宇将全部国务都交给他打理,后又效仿尧舜禹禅让之事,“遂禅位于开明”。开明即位,“号曰丛帝”。
杜宇退位后到西山隐居,时值早春二月,杜鹃声声哀鸣,苦苦挽留不欲杜宇离去。蜀地百姓“悲子鹃鸟鸣”,听闻杜鹃鸣叫,心生悲戚,“鸣而思望帝”,怀念故君杜宇。后来杜宇成为杜鹃别名,唐朝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北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等诗词,即引用此义。
《蜀王本纪》对开明治水有更详细的记载,同时揭示了杜宇禅让的另外隐情。据此书,开明是楚国人,原名鳖灵。按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鳖灵从井出”,精通水性,通晓水利,去世后“其尸亡去”,尸身无故不见,“荆人求之不得”。原来,鳖灵尸身沿长江逆流而上,来到正在饱受洪水围城之苦的蜀国都城郫邑后,竟然复活,并“与望帝相见”。望帝杜宇见鳖灵不但会逆水上行,而且能死而复生,惊为天人,遂委任为相国。
人死不能复生。据历史学家推测,事情真相应是:鳖灵可能因事被楚人定罪,判处死刑。“尸”在古语中不一定是尸体、尸骸,而是受监禁不能自由行动之人。鳖灵被定下死罪,故称其为“尸”。所谓“其尸亡去”,应是鳖灵逃奔蜀国,楚人通缉而不得。鳖灵一介亡命,入蜀投奔望帝得到重用,故云死而复生。
当时,岷江上游来水大涨,“望帝不能治”,遂“使鳖灵决玉山”,授予他治水全权。鳖灵组织百姓,经过数年艰辛努力,终于治水成功。中国古代方术中,象牙魔力可以殴杀水神。三星堆最新出土一百多根象牙,可以想见当时蜀人用象牙镇杀水中精怪的场景。
鳖灵在治水前线辛苦操劳、过家门而不入时,杜宇却在后方“与其妻通”。事后,杜宇良心发现,自认“德薄不如鳖灵”,就“委国授之而去”,将帝位禅让给鳖灵,“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后,“号曰开明帝”,其被后世称为开明王朝。
经过开明及其继任者带领百姓在成都平原持续不断的治水活动,古蜀国农业经济更上一层楼,“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成都平原“地称天府”,即是从此而来。开明王朝传至第九世时,迁都至今天成都市新都区一带,又占据秦岭脚下的“褒、汉之地”,与秦国持续摩擦。
兄弟阋墙,秦并巴蜀
由于地近相邻,古蜀国与秦国交往较多,亦不免冲突。秦立国之初,国力微弱,开明之子卢帝曾主动进攻秦国,攻打到当时的秦都雍城城下。秦国在关中平原站稳脚跟后,两国逐渐形成对峙之势。秦厉公二年(前475),蜀国主动“来贿(秦)”,求和,关系暂时缓和。
随着秦蜀同时向秦岭南麓的“褒、汉之地”拓展,两国矛盾再次尖锐起来,围绕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一带)展开激烈争夺。南郑本属于蜀国,是其北部门户,亦是秦国向西南扩展的重要阻碍。
秦国率先攻取南郑,并于秦厉公二十六年(前451)在南郑修建城池;十年后,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反”,被蜀国夺回;秦惠公十三年(前387),秦“伐蜀,取南郑”;但就在同年,惠公去世,秦国国君易位无暇外顾,蜀国又再夺南郑。
此后,秦国致力于变法图强,调转兵锋东向与六国争霸。蜀国亦把主要矛头对准楚国,曾于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伐楚”,夺取兹方(今湖北省松滋市、宜都市或房县境内)。蜀国对楚国的进攻,为后来秦国通过并吞巴蜀、迂回包抄楚国的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启迪。
由于秦蜀暂时调整进攻方向,两国关系再次缓和。秦惠文王即位时,蜀国曾派使臣专程到咸阳朝贺。据《华阳国志》,蜀王有次在秦岭山谷中打猎,与惠王不期而遇。惠王赠送蜀王“金一笥”,惠王回赠“珍玩之物”。不料惠王将珍玩带回咸阳后,“物化为土”。惠王被蜀王的障眼法欺骗,“怒”。群臣劝道,“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此乃天意昭示蜀国将成为大秦领土,惠王听后“喜”。为麻痹蜀国,惠王又利用“蜀王好色”的软肋,“许嫁五女于蜀”。这些记载虽带有明显的传说色彩,但透露出秦国君臣并吞蜀国的野心。
秦国欲攻伐蜀国,难在秦岭山高,蜀道艰难,无路可走。据《括地志》,惠王“刻石为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哄骗蜀王此牛能够排泄黄金,源源不绝。惠王表示愿将此牛送给蜀国,示永结同好之意。贪婪的蜀王竟然听信惠王信口雌黄。为将石牛运回,蜀王下令“堑山堙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削平山谷,在群山环绕中硬是开凿出一条从咸阳到成都的道路。蜀国通过此道将石牛“致之成都”,秦国“遂寻道伐之”,此路“因号曰石牛道”。
据《华阳国志》,此事还有后续。蜀王“遣五丁迎石牛”后,发现石牛并无排泄黄金的特异功能,“怒,遣还之”。以农立国的蜀人不但将石牛遣返秦国,还嘲笑祖上为周天子养马放牧的秦人是“东方牧犊儿”。秦人笑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嘲笑秦人的蜀王不会料到,老秦劲卒的笑声和秦军铁骑的马蹄声很快便会响彻石牛道。而给秦国提供战机的,正是蜀王本人。蜀王曾分封其弟葭萌到汉中为侯,号称苴侯。葭萌不知何故,不与蜀王亲善,反倒与巴国交好。蜀王怒,于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出兵讨伐葭萌。弟弟葭萌不敌兄长,只得投奔巴国。蜀国进兵到巴国索人,巴国无力对抗,只有“求救于秦”。
惠文王“欲发兵以伐蜀”,但又怕千里奔袭,“道狭难至”,无法速战速决,容易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淖。正当惠文王未下决断时,“韩又来侵”,韩国从东面做出攻秦态势。惠文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而“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境地,故“犹豫未能决”。名将司马错请伐蜀,认为“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国相张仪反对,认为“不如伐韩”。惠文王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司马错策略,下决心起兵伐蜀。
是年秋天,惠文王派司马错、张仪、都尉墨率兵从石牛道伐蜀,在葭萌关(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一带)大败蜀军。蜀王逃至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一带),兵败被杀。蜀国国相、太子率领残余力量“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蜀国王子泮带领部分族人逃亡越南北部,建立安阳国,后为西汉藩属南越国所灭。安阳国王室后裔又进入柬埔寨建立扶南国,最终灭于真腊之手。
秦灭蜀之战相当顺利,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当年十月就平定蜀国全境。司马错、张仪乘胜直取巴国、苴地,“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惠文王灭巴蜀后,封其子通为蜀侯,任命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共同治理蜀地。为压制当地土著,惠文王还迁移秦国一万余家百姓到蜀国。但在最初30年时间里,蜀地局势极不稳定。
秦并蜀仅5年,周赧王四年(前311),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立,蜀相陈庄叛变,杀蜀侯通。第二年,即秦武王元年(前310),武王派司马错、甘茂、张仪入蜀平乱,斩杀陈庄,通子恽继立为蜀侯。秦昭襄王前期,蜀地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昭襄王六年(前301),蜀侯恽被秦国王后陷害,昭襄王不明真相,派司马错入蜀冤杀恽及其臣僚27人。昭襄王虽立恽子绾为蜀侯,但又在16年后因疑其谋反,“复诛之”。
但也有学者认为,蜀候通、恽、绾并非秦国宗室,而是蜀王子孙。秦国灭蜀后,为怀柔蜀人,故仍立古蜀国王室为蜀王。
蜀地屡屡与秦国产生摩擦,表面上是人事原因,实质上却反映出秦国在蜀地实行的分封制已经不能适应治理需求。为理顺蜀地体制,昭襄王诛杀蜀侯绾后,在蜀地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废蜀国为蜀郡,任命张若为蜀郡守,蜀地局势最终稳定下来。吞并蜀地,是秦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领土扩展,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史载,“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张若之后,李冰接任蜀郡郡守。大致在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在开明治水的基础上开始主持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设施,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大量土地被改造成肥沃良田,如《河渠书》所言,“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在这些水利工程的滋养下,蜀地“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华阳国志》赞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蜀地由此成为秦军东向、剑指六国的战略后勤基地,最终助力秦国一统天下。
古蜀国文明是“满天星斗”时代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
有学者将华夏文明早期在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等地的众多文化遗存比喻为“满天星斗”。四川成都新津区宝墩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青羊区金沙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古蜀国文明是“满天星斗”时代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经过对其他地区文化的整合和自身的重组,在发展过程中逐步领先四方并形成辐射效应后,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地带,是为“众星拱月”。嫘祖、昌仆为中原衣冠文明提供的蚕桑技术支持,成都平原为秦国横扫六合提供的后勤助力,无不是蜀地文明对“众星拱月”时代的重要贡献。
从蜀女嫘祖昌仆出嫁黄帝父子,到华夏杜宇入蜀教民农耕;从楚人开明赴蜀平治水患,到巴蜀归秦四海一统,巴山蜀水的历史发展与中原江南交织交融,文明进展与黄河长江交相辉映。以三星堆遗址为核心的古蜀国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多元一体历史格局。(吴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曲苏伟/摄
她是江南水乡,却也拥有北国的辽阔与豪放;
她是千年古城,却是首个“中国宜居城市”;
她是深藏不露的小吃王国,单单官方记录的特色小吃就有141个!
@戴福年/摄
台州 · 临海。此地人才辈出,自古就有“小邹鲁”之称。自宋至清的千余年间,临海一直都是台州府治所在。
@李红/摄
虽冠以“临海”之名,小城却一眼望不见海。自临海市东行,沿灵江,入椒江,直至入海口,海岸的轮廓方才清晰起来。如此看来,到临海看海,确实是个美丽的误会。
如果说山锻造了临海人的脊梁,那海给予的就是浩淼的家国情怀。临海,虽不见海,临海人却继承了东吴大帝以海为名的气魄。
@朱云雷/摄
一座桃渚镇,不仅集结了各种奇崛的地势,更用一部勠力同心的抗倭史为古城注入了一股子与烟雨江南格格不入的硬气。
“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画图里,千岩玉界中。”正是文天祥当年落难,途径桃渚,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
今天也不走远,就带大家走走停停,花上半天光阴,一览桃渚镇的奇山秀水~
见证一段烽烟历史
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抗倭古城之一
@张勤/摄
桃渚古城距离临海市区稍远,三面环山,当地百姓围垦海涂,于悬渚处广植桃树。春暖时节,桃花映红半边天,桃渚之名由此而来。一座城堡就是一个村落,因人居住在城里,名曰城里村。
明嘉靖年间倭寇作乱,临海儿郎加入了鼎鼎大名的“戚家军”,在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带领下,取得“桃渚大捷”,掀开了“九战九捷”的序幕,用血汗筑起了一座江南雄城,巩固了江山的战略要塞。
@王小清/摄
作为浙江沿海41所卫所中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千户所,桃渚古城并不大,却存留着完整的城墙和城门。“江南长城”之称的石头城墙包围古城,进入后是瓮城,「瓮中捉鳖」教科书般的存在。城墙上,古炮台时刻凝望着远方,赫赫庄严。
值得一提的是,城墙上的砖石都是明朝的原砖原石。它们把时间的光芒收敛在斑驳的城台上、雕琢在古朴的窗棂上,用一种沧桑的、憔悴的美丽锁住了那段厚重的过往。
@金孝木/摄
岁月淘去战争的滚滚硝烟,却淘不尽戚南塘坐镇海门卫运筹帷幄、荡平倭患的传奇史话。古城依山而建,居高临下,透过敌台的瞭望窗,依稀能看到当年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
古城内只有一条长370米的主街道贯穿东、西城门,依旧沿袭着明清时的格局。穿行巷陌之间,仿佛走进了一段古老岁月:青石铺就的小巷、饱经风霜的老屋、长满青苔的墙垣、甚至是墙面上的语录都在轻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林敏/摄
古镇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承载着种种过往,又成就着美好未来。和平年代,窝在群山怀抱的桃渚俨然成了一方世外桃源。整个古城没有酒店,也没小饭馆,平常人很少,走路时甚至可以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中国最美的田园风光
走走古城之外的绝美人间
@林霞/摄
↑武坑峰林距离桃渚城南不过2.5公里,“二山八洞十二峰三十六奇岩”是8000万年前,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这里处处奇峰怪石林立,洞窟熔岩遍布,规模之大,发育之完美,造型之典型,景观之奇特,为国内外所罕见,素有“小雁荡”之称。
@韩绍忠/摄
这里山不高却峰奇,路不陡而崖峻,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赶一个清晨,在薄雾之中眺望武坑,光影朦胧,如梦如幻。
@曲苏伟/摄
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桃渚,最深的感怀和最美的意境大约都在高处。爬上百余米高的石柱峰,极目远眺,之间迢迢桃江把田畦割裂包围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十三个渚,随季节更替着五彩的色调,↑桃江十三渚因而得名。
@朱云雷/摄
渚,意为\"水中的陆地\"。这里的江渚星罗棋布,大的面积80多亩,小的仅半亩,被当代诗人舒婷赞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伴着阵阵的清香,看对面连绵青山,俯底下田畦凝碧,仿佛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桃渚古城外的大堪头村有一片面积分布达5平方公里的珊瑚岩,人称↑“桃渚大火山”。火山爆发所喷溢出的大量熔岩,形成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熔岩柱状体,构成了“万柱山、千柱峰”的壮观景象。
只见1500多万根六边形岩柱排列井然有序,从横断面看,就像旱田有规则的龟裂,裂线清晰,仿佛传递着8000万年前的地球密码,世界上仅有夏威夷和爱尔兰的同类石柱林能与之媲美。
商业化不染的江南风情
怎么也吃不腻的美味
关于桃渚的吃食,牵连起的不仅是舌尖的味道,还有古城临海里的记忆。一碗面、一张饼、一块糕、一道家常菜……都是内心最好的慰藉。临海这个好吃的古城,需要你空腹前往!
桃渚是农渔大镇,千百年来,依海而居的勤劳桃渚人以捕鱼为生。在桃渚,↑白蟹早已成了当地人舌尖上不可或缺的一味。由于现下正值禁渔期,也只能等下次再续前缘了~
沙蒜,其实就是海葵。沙蒜的美味是浸润着咸鲜的海水长出来的。众多烧法中,↑沙蒜豆面可以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爽滑软脆的沙蒜吸饱了浓郁的汤汁,吃过的人都会觉得沙蒜天生就该这么烧!
↑盐水匆,匆是桃渚人对藤壶的称呼,表面像小火山的丑八怪,却是所见不多的美味海鲜。她的做法很简单,一般都是盐水氽汤鲜吃就可以了。
台州人喜欢吃红糖馒头,其中桃渚的↑红糖小花卷是当地的特色。面粉加红糖水揉成面团,再做成花卷形状,加以黑芝麻点缀,香喷喷的红糖芝麻小花卷个头迷你,两口一个!
↑蛤蜊咸菜汤是一道地道的台州渔家菜。选用当地农家土咸菜,和新鲜的蛤蜊一起煲汤。 蛤蜊汤比较清淡,适当加入咸菜,再放点肉末,咸菜的微酸把蛤蜊的鲜美衬托得淋漓尽致。
来源:新华号 诗画浙江文旅资讯
QKA游戏旗下大作《捕鱼大冒险》全新版本今日隆重上线,精致的画面、炫酷的特效,加上全新交互玩法,将带给玩家超爽的捕鱼体验。
【全新鱼种,个性十足】
游戏继续沿用3D卡通萌鱼画风,致力于打造逼真绚丽的海底世界。新版本新增冰冻鱼、独角鱼、海豹和黑鲨等全新鱼种。每个鱼种都有着不同的奖励标准,渔友们成功捕捉到这些特种鱼便能获得丰富的奖励。
【群主渔场,您的专属渔场】
群主渔场是本次版本推出的全新玩法。玩家们可以创建并经营属于自己的渔场,吸引其他的玩家来你的渔场捕鱼,渔场主直接承担渔场内所有输赢,玩家和渔场主直接结算。而且渔场主还可不定时发放龙珠红包,福利超满,再也不用担心boss太少赚不来龙珠啦。
【花样小游戏,给你更多乐趣】
相比其他捕鱼类游戏单一的捕鱼模式,《捕鱼大冒险》全新版本带给大家更多花样玩法,让玩家在捕鱼的同时也能转换一下口味,放松心情。
在“捕鱼麻将”里,玩家捕获鱼类达到一定点数即可获得一张麻将牌,五张牌凑成胡牌牌型即可胡牌,给你带来一边捕鱼一边打麻将的新奇体验。
《捕鱼大冒险》全新篇章,耀世开启!还原经典捕鱼玩法,万倍炮台,感受金币爆屏刺激,轻松一炮成土豪!赶紧下载体验吧。更多精彩资料请关注官网以及【捕鱼大冒险3D】公众号。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集
八尺门海堤(右下)和八尺门大桥(左上)。
一道500米宽、十多米深的海峡,曾隔开了福建第二大岛东山岛和大陆。千百年来,岛上居民只能“靠天过海”,生活艰难。
1960年,出于战备和发展经济的考量,在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的力推下,全县军民齐上阵,一道“移山填海”的八尺门海堤工程让天堑变通途,同海堤上兴修的“南方红旗渠”向东渠一道,让东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然而,近年来由于海堤切断自然水体,无序养殖等原因,八尺门海域水质不断恶化、泥沙淤积。曾经的“致富堤”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越发显著。当地群众说“再不打通海堤,东山就将成为半岛”。
2010年,出于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等多方面考量,东山正式提出拆除八尺门海堤,逐步恢复海域生态。历经十余年坎坷,海堤终于基本明确拆除时间。历经了一甲子,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八尺门海堤即将“功成身退”。一条海堤的故事,折射的是60年的历史巨变。
从“伤心渡”到“致富堤”
在台湾海峡南翼的“海上明珠”福建东山岛,一湾平均宽度500米、深十几米的八尺门海峡,扼守东山与大陆交通的咽喉。历朝历代以来,这里水深浪急,渡船成了维系东山与大陆的唯一交通方式。
一块上书“陈平渡”的石碑静静地立在过去的八尺门渡口。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率五十八姓氏将士开拓闽南、部将陈平进驻东山岛,涉海结草为庐,拓荒孤岛,造福于民。后人感念先祖开基之劳,将此渡口命名为“陈平渡”。
清初,郑成功曾屯兵东山筹划收复台湾,为杜绝郑军与外界联系,清廷在渡口筑八尺高的界墙炮台并驻兵把守,此地遂改名“八尺门”。
千百年来,八尺门成了东山人进出岛的必经之地,位于八尺门旁的杏陈镇后林村见证了其间的种种“悲欢离合”。78岁的村民林自田回忆说:“八尺门虽然与陆地的最近距离不过五六百米,可是这片海域水深浪高。新中国成立前不时发生翻船事故。1948年,这里曾发生过‘九尸十命’的惨剧,一个腹中的胎儿,还未来得及降临人世,就随母亲被大海吞没。”
“因为进出岛交通不便,也导致了东山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土生土长的东山人、福建省谷文昌精神研究会会长黄石麟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山不少村庄极度贫困,群众住的是茅草屋,常常食不果腹,孩童衣不蔽体。不少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岛。
新中国成立后,东山因扼守台湾海峡南缘的战略位置,成为了边防前线。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前的1953年7月16日凌晨,一万多人的军队对东山岛发起了突击作战。
“那天天刚蒙蒙亮,军队就在八尺门附近空投了大量伞兵,妄图切断八尺门的交通,阻断增援部队入岛,攻占东山。在八尺门渡口,因解放军靠有限的木船渡海,加上要躲避飞机轰炸扫射,部队进岛速度不快。”林自田回忆说。在当地公安部队和民兵浴血奋战几天几夜后,军队最终未能得逞。
林自田回忆,东山保卫战发生时,“东山人更加急切地呼吁,尽快修通一座连接大陆与东山的‘通衢’,让东山人早点过上好日子”。
1959年盛夏的一天,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来到八尺门渡口。跳下吉普车,谷文昌看到岛上的居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渡船,摇楫前进的渔船在风浪中颠簸,不禁眉头紧锁。来到一户农家,年过六旬的老翁告诉谷文昌:自己的儿子出海打鱼遇上台风再没回来。儿媳生下孙子不久后,搭船到对岸去割草打柴,遇上大风,船翻了,人也没了……
听到此,谷文昌动情地拉着老翁的手说:“大爷,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让您受苦了!”
“回到县委,谷文昌老书记马上给省委写报告,呼吁修建八尺门海堤,并提出了三个迫在眉睫的原因:解除群众出行之苦、发展海岛经济、有利战备国防。报告提交后,省委很快批准,并拨款200万元。”黄石麟说。
林自田清楚地记得:“1960年刚过完年,在当地人一阵热闹的鞭炮声中,八尺门海堤动工了。一听说要修堤,全县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全都报名参加了。每天在八尺门,从早到晚都是整齐划一的口号声,大家干劲十足。”
谷文昌提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村村建打石队。石匠出身的谷文昌看到当地的工匠不太在行,便手把手地教。为了不影响工期,还特意从家乡河南林县请来了石匠。钢钎、铁锤、竹杆、麻绳、铁丝、独轮车……“工地上热火朝天,虽然用的全是农耕社会原始的工具,但大家依然干得起劲。”林自田回忆说。
八尺门水深流急。木船太小,便几只钉在一起,载着石块按桩号往海里填,几船石块下海,溅起一圈水花,有如精卫填海!两道小堤填出来了!接着抛沙,抛一层,然后用小石头盖一层,再一边填石、一边填土,要求填得“大一点、厚一点、牢一点”,以确保质量。
一组数据揭示了八尺门海堤兴建背后的不易:海堤建造于最为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在谷文昌的带领下,东山人民勒紧裤带,扛石填土,一共投入46.8万工,完成砂、土、石45.8万立方米(其中石14.1万立方米)。建造这一“卧海巨龙”,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花了173万元,结余27万元。
1961年6月,八尺门海堤胜利竣工,一条底宽110米,堤面宽13米,大堤高出水面5米,全长569米的海堤有如飞虹,横跨海峡,蔚为壮观。
“那时候,我才不满20岁。海堤贯通的那一天,全县人民跟过年一样全部涌到八尺门,一些一辈子没出过岛的老阿公、老阿婆在儿孙的搀扶下,走上崭新的海堤抹着眼泪说,‘这辈子都想不到可以走到对岸’。”林自田至今难以忘记那天的画面:“祖祖辈辈东山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我们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从此以后,东山才迎来了大发展!”
八尺门海堤贯通几年后,一座高21米、长4公里的雄伟引水工程“向东渠”从海堤上跨过,清澈的泉水滚滚流入东山,彻底解决了生产生活缺水的瓶颈。这条海堤,如把利剑斩断了东山的贫穷,也成为东山腾飞的基础。四面八方的大小车辆,在海堤上往来穿梭;人员流动、物资流通、信息交汇。
“近年来,东山5次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全域旅游红红火火,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东山的巨变,八尺门海堤是‘大功臣’。”东山县委书记洪泰伟说。
在“陈平渡”石碑的不远处,一块“海上飞桥、人间奇迹”的石碑挺立着,无言地叙说着“伤心渡”变为“致富堤”的故事。黄石麟说:“海堤修好后,有人问谷文昌老书记‘你是怎么想到修海堤的?你的胆量可够大啊!’他淡淡一笑‘党是伟大的,人民是伟大的,我自己能算得上什么’?”
海峡淤积、水质变差,群众期盼“拆堤还海”
一甲子光阴流逝。如今,八尺门海堤两侧因常年水流被阻断而不断淤积,加之早年的无序养殖,水质逐步变差,海堤拆除工程已提上日程。
“修建海堤的时候,谷文昌老书记曾提出在海堤中央修建一个涵洞,确保两侧的海水可以贯通。但是,受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所限,最终这一设想没有实现,八尺门海堤为实体堤坝,没有涵洞。从此,八尺门两侧海水的自然交换被阻断了整整60年。”黄石麟说。
八尺门海堤西侧2公里是近年新修的东山特大桥。从这里开始,海峡的水面渐渐缩小。近日,记者在退潮时来到海边,看到桥下已经显露出厚厚的淤泥,两岸附近的水流几乎停滞,逐渐露出了滩涂。退潮到最低水位的时候,桥下水面只剩下50米宽,桥外最窄的水面只剩下了十几米的“小沟”,难以想象60年前这里即便是退潮时,水面也能宽达数百米的景象。
在海堤旁养鱼的72岁后林村渔民林双喜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大人在八尺门用一根十多米的竹竿往下放,竹竿放完了还没碰到海底;现在只剩下了3米。我家渔排下面的水算深的,也不超过5米。”
多位养殖户说,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箱养殖的兴起,八尺门海域因水深浪小而受到青睐。短短数年间,海面上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网箱。“那时候就是先到先得,谁围了这块海域,就是谁家的养殖基地。”后林村老人会会长林合强说,网箱养殖的饲料常年沉积在海底,一层叠一层,越来越高,水质逐年恶化,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八尺门海域的水质就不如从前了。
如今,八尺门海堤西侧已经长满了杂草。海堤南部码头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饵料和贝壳,高温之下散发出一阵阵腥臭。海堤两侧的水体呈墨绿色,几乎静止。并不宽阔的水面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几十个渔排,四周散落着白色的泡沫浮球。
尤其让海堤附近养殖户欲哭无泪的是,每到天气变化的时候,水底的污泥就会起变化,养殖的鱼虾很容易缺氧死亡。村民曾英顺今年62岁,他的虾池和滩涂养殖地就在桥附近。一个多月前,他投放的50多万只虾苗全部因为缺氧死光,还死了一部分螃蟹,亏损了2万多元。
不少养殖户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始附近村民在这片海域养殖。一开始水质较好、水也很深,可以养石斑等名贵的鱼种。现在不敢养殖名贵的,只能养一些小杂鱼。遇到好的年景赚点钱,大多数时候都只能保本甚至亏损。
东山县磁窑村支书曾亚聪告诉记者,海堤修筑初期长度为620米,但随后两岸群众不停地围垦海堤附近海域用于养殖,现在八尺门海堤在海上部分只剩下了420米。原来两岸还是土地或沙滩,天蓝水清沙美,如今已经是又厚又臭的淤泥:“桥下的淤泥每年都在增加,大概每年增加10公分。水深养鱼、潮水养鱼。现在八尺门这里水又不深,又没有潮水,还能怎么养鱼?”
而2019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也通报称,诏安湾水质超标严重,已由2016年的二类降至2019年的劣四类。
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三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东生长期研究海洋动力与环境,对八尺门海堤造成的淤积和污染问题也十分关注。他说:“八尺门海堤切断了诏安湾与东山湾的水体交换,导致了‘两湾’海洋动力强度下降,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减弱,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
洪泰伟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八尺门海堤的交通功能日渐弱化。进入21世纪后,东山陆续新建了八尺门跨海大桥和大产大桥,完全满足了东山岛与陆地的往来需求。为恢复被截断的东山湾、诏安湾两大海湾的自然属性,更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漳州市决定将八尺门海堤打开,这座为东山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海堤即将“功成身退”。
老海堤即将“功成身退”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于2014年编制了《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八尺门退堤还海工程的研究结论显示,实施退堤还海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八尺门海堤两边海水不能互通和海底淤积等问题,有效改善两湾的海洋生态环境。
于东生曾参与过此前的厦门市集杏、高集等海堤的开口工程。他分析说,参照相关的研究数据,八尺门海域贯通后,预测每天将有3000万立方米的海水由东山湾进入诏安湾,分别约占“两湾”纳潮量的2.28%和4.42%。
“由于诏安湾和东山湾潮水存在落差,一旦海堤开口,新鲜的海水就将源源不断地流入八尺门海域。这有助于‘两湾’之间的水体交换,极大地改善海湾环境质量。巨大的潮汐量也将把海底沉积多年的淤泥逐步冲走,让八尺门海域渐渐回到过去的状态。”于东生说。
记者了解到,漳州市、东山县两级将八尺门海域贯通工程列为重点项目工程,并于2012年启动前期工程。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施工、监理招投标;项目二三期护岸工程正在加紧推进,已累计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
当地政府和群众期待,随着海域贯通,海洋环境逐步改善后,也有利于将东山县打造成海峡西岸的国际旅游海岛,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发展。
然而,由于涉及引水工程改造和养殖清退、等问题,八尺门海域贯通工程的主体——海堤拆堤的工作不断延后。目前除了一些前期铺垫工作外,海域工程仍未进入主体实施阶段。
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何伟湃说,东山岛内供水主要依赖岛外引水,目前仅能通过一个引水渡槽调引,而其中一节渡槽曾在2014年试水过程中掉落,因此建在八尺门海堤上的向东渠仍是重要的备用引水渡槽。为确保岛内饮水安全,东山县决定在第二水源项目建成后再正式启动海堤拆除工作,因此推迟了拆除海堤的时间。目前预计第二水源项目将于2021年6月底完工。届时,海堤就将正式开始拆除。
洪泰伟说,拆除海堤外,海域贯通还需进行两岸防波堤加固、桥墩防护、虾池拆除、养殖清退、航道清淤等工程,经专家测算还需投入七八亿元。“海域贯通工程是公益项目,投入巨大但短期内几乎没有经济效益。但是,出于东山长期发展的需要,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让这片海域重归碧海蓝天,鸟飞鱼跃,还百姓以更好的生态。”
“当年建设八尺门海堤,是为了东山发展得更快,如今还堤于海,也是为了更好的碧水蓝天。”黄石麟说。
“我们对八尺门海堤有很深的感情,”林自田告诉记者。陪伴了东山人60年的海堤即将被拆除的消息传出后,勾起了不少东山人的回忆。前来和海堤拍照合影的人络绎不绝。
后林村老村干部林静雄说:“60年前,八尺门海堤带动了东山经济的腾飞。没有海堤,就没有东山的今天。现在,海堤的使命完成了,它的消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记者 陈弘毅 林超 张华迎)
责任编辑: 尹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