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师:李东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教育部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辽宁馆主题演绎总策划,“辽海讲坛”主讲人。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关雎》,其中有这样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其中的“琴瑟友之”,“琴”指的就是古琴。《史记·孔子世家》中曾有“孔子学琴”的记载,说明古琴在古人的文化生活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传中国古代有四大古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每一件古琴背后都有一段特殊的故事。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发音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振聋发聩。传说,此琴最早由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人物俞伯牙弹奏,后来几经辗转传到了齐桓公的手里。
民间传说,齐桓公在一次巡视的途中救下一个孩子,这孩子舍命护着一把琴。齐桓公贤明,他见这孩子耳聪目明十分怜惜,怀里又抱着一把难得的好琴,于是把他收入宫中,悉心培养,赐名“号钟”。数年之后,号钟长大,琴技精湛。有一天,齐桓公正在整肃军队,想要出征鲁国。忽然听到琴声震动、响亮激昂,他情不自禁地吹起牛角应和,更感觉精神振奋,这琴声正来自号钟的弹奏。于是齐桓公命人以牛角配合古琴演奏,为军队出征壮行,激发将士斗志,军队士气倍增。从此“号钟”名声远播, “号钟”这一名琴便流传下来。
“绕梁”据传是楚庄王十分喜爱的一架古琴,其特点是音色优美、余音不断。据说楚庄王得到这架琴之后整日陶醉其中,竟然有一次连续七天不上朝,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
楚庄王自觉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能忍痛割爱,将这架古琴碎为数段,“绕梁”从此成为绝响。
“绿绮”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弹奏过的古琴,司马相如以诗赋闻名天下,梁王请他作赋,以“绿绮”回赠。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意思是用桐木和梓木打造的精妙乐器。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让这把古琴名噪一时。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把琴,蔡邕曾经在大火中抢救出一段上好的梧桐木,并根据木头的长短和形状制成一把七弦琴,这把古琴声音不凡。由于古琴的尾端还留有烧焦的痕迹,于是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其悦耳的音色和背后的故事闻名四海。
栏目主持人:李振村
古时,文人墨客把弹琴作为一种雅好。古人弹琴前,会焚香、沐浴、更衣、净手。焚香可以使人达到静气凝神的状态,点上檀香、龙延香等,以求能心无旁骛,天人合一,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沐浴、更衣、净手在安静洁净的环境中弹琴,以求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水准。琴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说白了就是现在所说的仪式感。
古琴有三千年的历史,之中更有很深厚的学问。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古琴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尚书》中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由此可见,古琴最初为五根弦。周代时,文王加一弦,武王加一弦。到东汉、三国时期,古琴七根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且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在我们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古琴有四张,我们今天来分别介绍一下:
其一叫“绿绮”琴,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张琴。
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写的很是精妙,梁王看了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于他。司马相如确实是一代才子,不但赋写的好,琴也弹得绝妙。后来还以琴为媒,博得才女卓文君的芳心,二人夫妻恩爱,也流传为佳话。
相传“绿绮”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其二是“焦尾”琴,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相传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
其三是“号钟”琴,“号钟”是传说中周代的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相传,齐桓公路过一村庄,看一卖艺的小乞丐被很多孩童欺负,便救下小乞丐。原来小乞丐父母双亡只留下此琴,他想父亲操琴卖艺,无奈他没学过只好乱弹。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喜好操琴,再看那孩子目聪灵秀,甚是怜爱。就把孩子带回去叫来乐师教他弹琴,并给他取名“号钟”。经过苦学勤练,在桓公正要征讨鲁国前一天,号钟在牛角号的伴奏下弹出的旋律雄浑悲壮激昂亢奋,千军万马人人个个只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雄心万丈,士气倍增。果然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大胜而归。
从此“号钟”名声远播,人们为了纪念音乐演奏家号钟,也为纪念伯乐齐桓公,便把此琴命名为“号钟”,“号钟”这一名琴便流传了下来,也留下了音乐中“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
最后是“绕梁”琴,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这堪称是一把有魔力的琴,自从得到“绕梁”之后,楚庄王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甚至连续七天都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这让他的王妃很是焦虑,劝规他说:“您现在天天沉醉于音乐中,难道忘记了,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你天天弹琴,七日都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听后决定痛改前非,但是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于是命人用铁如意去把琴捶碎为数段。至此,一代名琴“绕梁”终于成为绝响了。
各位朋友,如果四大名琴在世,您喜欢哪一张琴呢?
《专家说非遗》是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由兰州文理学院非遗智库协同甘肃广电总台都市调频广播、甘肃博琳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一档文化访谈节目,讲述甘肃非遗故事,传播丝路文化。
刘忠教授 云洁 李学峰老师
本期的《专家说非遗》,我们邀请了兰州文理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省级重点人才项目学术带头人,兰州文理学院非遗智库副主任刘忠教授和青年古琴人李学峰老师做客直播间为听众朋友们讲述古琴艺术。
刘忠教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诗经·小雅
中国的乐器中只有琴和瑟是雅乐器,其它都是俗乐器。因为,最早琴瑟是用于与天地沟通的乐器,不是给俗人享用的乐器,对它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嵇康说: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而琴之一字,一说出好像耳边就已经想起了悦耳的琴音。
说起古琴的历史渊源,不可谓不悠久!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就有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伯牙、孔子等人。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琴棋书画"琴排首位,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
圣贤孔子非常喜欢古琴,现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谱《幽兰》相传即为孔子所创。
孔子周游列国时,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君主采用他的政治主张,因此孔子得不到重用,当孔子从卫国返回到自己的故乡鲁国时,途中经过一个山谷,他看到美丽的兰花独自绽放在幽深的山谷里,他联想到自己空怀远大理想而得不到理解任用,就像这兰花一样被埋没在山谷里。
(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于是,孔子停下来,缓缓抚琴,一边唱,一边弹,创作了这首《幽兰》
(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古琴的形制
仲尼式(孔子字“仲尼”)
“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创制。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后以自己理想研制琴式,规划制度,后人称孔子创制的琴式为“仲尼式”,仲尼式在腰项处各呈方折凹入,造型简洁朴素,声音清雅纯正。
伏羲式古琴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中国古文化中的许多发明创造,多数与他有关。据说琴便是由伏羲发明的。《琴书》、《长笛赋》中都有“伏羲削桐为琴”、“昔疱羲作琴”的记载。“伏羲式”琴造型圆浑古朴,项腰各有半月形弯入,音色宽宏。
蕉叶式古琴
“蕉叶式”,琴体造型形似蕉叶,相传为闽人刘伯温所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
落霞式古琴
云霞那奇异的形态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曰:“落霞乍续断,晚浪时回复。”古代文人观赏晚霞之丰富变化,突发灵感,并以此为参照造琴形。落霞式显著的造型特点是在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状曲线。另外“落霞”是古代名琴之一,汉郭宪《洞冥记》卷三中有句曰:“握凤管之箫,抚落霞之琴。
蔡邕焦尾琴
有个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讨来做成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
古琴的弹奏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出音、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
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半者则清脆明亮。
古琴和古筝的区别
1、古琴和古筝的区别,首先在外形上,很简单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筝的通用筝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但是一般情况下各个院校主要运用的古筝和演出团体用的都是21根弦。
2、古琴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距今有四千年历史。而古筝又称“秦筝”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两千年的历史。
3、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能使人静心放松,是高雅的象征。在孔子推崇的“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就是其中的必修课。而古筝音量较大,音色相对明亮华丽悦耳。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十大古曲也是古琴曲居多,而古筝曲却很少。
古琴的象征意义
人为万物之灵,古代圣贤在研制古琴时,方天法地,中取自身,将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古琴之中,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浓缩。
古琴来源于自然,是古人与自然相通的一件乐器。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120---125厘米),象征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宽约四寸到六寸,象征四季和六合(天,地,东,南,西,北),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古琴从上到下分琴头、琴颈、琴肩、琴腰、琴尾、雁足,像一位高士顶天立地,与六合为伍、与四季同游。在古琴的身上体现了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古琴合而为一的符号。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德音之为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古琴最早是五根弦,按照宫、商、角、徵、羽定弦,代表五行,也对应五脏、五色、五方,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了一个低音,变成现在的七弦琴。
三弦为宫音,为长夏音,属土、主化,通于五脏中的后天之本-----脾、对应黄色和信,为中;
四弦为商音,属金、主收,通于肺、对应白色和义,西方;
五弦为角音,属木、主生,通于肝,对应青色和仁,东方;
六弦为徵音,为夏音,属火,通于心,对应红色和礼,南方;
七弦为冬音,属水,主藏,通于肾,对应黑色和智,北方;一弦和二弦对应六弦和七弦。
“古琴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是古琴最高的地方。古琴底板上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叫做”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龙池凤沼是空的更代表中国文化里的有容乃大。
古琴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第29届大会关于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议,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4月正式发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评估工作。我国于2001年开始参加名录申报。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4年8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第11次会议审议批准,我国加入了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共有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被列入《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项目被列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中国是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
我们国家是从2006年开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当时的文化部即现在的文旅部于2006年(共计518项)、2008年(共计510项)和2011年(共计191项)、2014年(共计153项)确定并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甘肃目前与古琴相关的省级非遗项目有两项。于2017年被确定并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是由甘肃颐真古琴研究院和白银市群众艺术馆申报的传统音乐类的“甘肃古琴艺术”;天水市秦州区文化馆申报的传统技艺类的“天水古琴制作技艺”。
但由于诸多原因,古琴的传承在全国还是有一定的困境的。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一,对历代名琴的保护;二,对在世古琴名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保护;三,对前辈古琴名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保护;四,对古琴曲的收集整理;五,对古琴文献的收集整理;六,对现代古琴曲的开发研究。
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非遗的名称问题,“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在我国翻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但在日本、韩国翻译为“非物质文化财”。其实,根据“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语义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我们认为翻译为“非物质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财”更为准确!大家要知道“遗产”强调的是逝去者的主体、主权,强调过时性而不是共时性,是静止观不是发展观!你对文化遗产只有继承权。所以,2020年非遗司要求江西、陕甘、宁等地申报“红色音乐文化”项目时,有很多人质疑“红色音乐文化”能成为非遗项目吗!因为遗产一定是祖先创造的,后来人创作的能叫遗产吗!
同样,很多人对非遗工作中提出的大众实践、大众传播;见人、见物、见生活等传承精神也不理解,认为“非遗”就应该“老”“少”“独”“绝”,甚至把一些违背伦理原则的宰杀祭祀、针钎穿刺祈福仪式当成了非遗的内容。所以,2019年8月文旅部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培训时,教科文组织培训师拉胡尔.高斯瓦米就一再强调你们要用国际视野理解《公约》精神,不要死抠翻译的文字;要注重“社区参与、伦理原则”“非遗与可持续发展” 。
其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大力提倡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因此,“非遗进校园活动”较普遍地开展,比如西藏的一所小学将非遗项目中的藏族舞蹈引入校园代替广播操,场面非常欢快健康,既锻炼了身体、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又保护了传统文化,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于一些不加甄别,将具有宗教色彩、内容粗鄙的原生态项目直接引入进校园,尤其中小学校园的行为是值得商榷的。如将道教斋醮音乐仪式引入校园由学生表演就很不妥当。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百姓表演,唱词内容粗俗、表演形式粗糙、格调不高的民间音乐,在校园表演、传承也很不合适。我们说“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培植和保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多元性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要为人民呈现的是根植在这一沃土上的艺术之花,而不是花下之土。所以,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应当是学者的全面了解与研究、博物馆式的全面收集与整理、有所选择的进校园、上舞台。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需要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深入民间、深入一线生活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养,由此,才能再创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再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之高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保护“非遗”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传承,应该遵循如下标准:
1、必须是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传承历史(两代以上)的文化体系;
2、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
3、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4、必须要注重伦理原则;
5、传承的原则是原汁原味其道,精益求精其技;
6、要重视和强调“社区参与、大众实践、非遗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