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2日,总书记来到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总书记登上东泓炮台遗址,了解北洋海军威海卫基地防务情况和威海卫保卫战、刘公岛保卫战历史。随后,来到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参观甲午战争史实展。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让我们一起“跟着总书记学历史”,登上威海刘公岛,回顾历史,发愤图强。
视频加载中...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打败了晚清时期的中国,收割了发展帝国主义第一桶金,走上列强殖民道路。128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强势崛起后,日本却似乎没了当年的优越感。日本经济学家发出一声感叹:“现在的日本,就像当时的晚清”。
最近,一位名为原田泰的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学教授,在接受韩媒采访时表示,日本正在重现晚清时期中国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场景。这位日本人显然还是个中国通,他还列举了大清战争的失败,以及被欧洲超越的历史来解释称,当时的晚清虽然知道要改革,但是依旧什么都没做,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灭亡。
原田泰教授以此来点出日本现状说,如今,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掉落到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准,但日本政府也依旧什么都没做,任由国家衰落下去。
这位原田教授,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任教前,他曾担任过日本政府众多职位,有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审议委员、日本经济企划厅以及财务省官员,还曾推行过“安倍经济学”。现在日本人口中常说的“失去的30年”,或者就是由原田泰1999年发表的《日本失去的10年》一书演变而来的。
实际上,“日本像晚清”的说法,原田泰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提出。如今,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日本政府在方方面面所做的工作,都比其他西方国家落后,更谈不上跟中国相比,所以,原田泰再次提出这一观点,他说,日本的数字化严重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疫情期间,其他国家给民众发补贴,都能掌握这些民众因为疫情损失了多少,再给予补贴,但是日本政府完全做不到这一点。并且,日本的核酸检测也严重不足,即便日本政府知道这事很重要,但它们就是选择得过且过,不想努力改变。
作为前安倍政府的经济高参的原田泰点出,日本政府之所以习惯得过且过,还是因为在推进改革的路上充满了各种阻力,即便日本早在2000年代推行政务数字化,但到今天看来,依旧没有进步,他说,日本再这样下去,迟早会掉出G7,并且在未来彻底脱离发达国家行列。
在我们的记忆里,历史上的日本盛产中国通,但现在,像原田泰这样对中国的晚清历史了若指掌的学者恐怕不多,是啊,经济学家更关注现实利益,就像中国的经济学家,人人都跟在美国人屁股后面做学问,谁愿意抱着一个腐朽、没落的晚清研究来研究去?怎么研究那都是一种国家的死法而已。
但是,原田泰对晚清中国的反思,倒是很明确地显示了日本现实社会的一种颓废和失败的情绪,他的话,反正作为中国人,我是听了很高兴的,我希望日本不但像晚清,最好现在直接像甲午海战之后的清朝,再来一场大革命,然后整个君主立宪政体就哏屁登天算了。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虽然原田泰说日本像晚清,但现在的日本还没到大清末年的那种混乱和没落,更没有走到被八国联军瓜分和在甲午海战的打击下一撅不振的地步,所以,这时候日本出了一个清醒的原田泰,我觉得也不是好事,如果日本的经济学家人人都是原田泰,那军国主义就更有资格死灰复燃。
我在之前的节目中一直有一个观点,我们这个世界,中、美、俄,是3个顶级国家,坐在金字塔尖上,本来在俄乌战争之前,许多国家以为俄罗斯已经没资格坐在塔尖上了,现在看来,俄罗斯用一场战争,和它的资源霸权,稳固了作为塔尖国家的地位优势。中、美、俄以下,世界上其它国家,莫论大小穷富,都是这3个国家后面跟着的小弟,分属3支世系,日本就是美国屁股后面那个,最有钱又最能忍,脏活累活抢着干的小弟。
我们为什么这么讨厌日本?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同样作为二战战败国家,又是二战元凶国家,德国、意大利早就回归正常国家了,而日本在亚洲一直被大部分亚洲国家民众所讨厌,原因就是,二战后日本的体制没有被颠覆,作为二战顶级战犯的日本天皇,在美国的庇护下逃过了历史审判,东条英机成了替罪羊,美国当年没有把天皇废掉,没有把大日本帝国这个君主立宪体制推翻,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制衡中国。
历史的恩仇扣子没有解开,就让现在的日本,一直掉在一个大泥潭里,日本政客为什么都要参拜?那不只是去拜鬼,而是去拜天皇制,但也因此,现在的日本政府天生就背着沉重的道义谴责,假如当年的日本天皇像溥仪一样被清算,现在的日本哪会过得哪儿哪儿都这么变态?
其实呢,日本天皇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岂是1000个溥仪能比得上的?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但这种崛起是历史的变量,因为它本来没有资格崛起,而中国的崛起才是一个定量,中国有名正言顺的资格,作为二战中犯下史无前例行的国家体制,现在的日本仍沿续那个体制,那个王室,这个体制道理上是必须要被历史埋葬的,我想,原田泰所表述的,不过是这种被历史埋葬的必然趋势的显现。
我国的帝皇时代,曾在位的皇帝数量众多,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年号。若遇国家,多个并存时期,每个也都会有自己的年号。
如此复杂的时期,若是没有一个共同的纪年标准,是无法弄清楚真实年代的,于是我国古代诞生了一项完整有序记录历史时间的伟大发明——干支纪年法和干支纪日法。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用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对,可以循环得出六十个干支名称。
干支的配对都是单对单,双对双的,比如甲乙丙丁中,甲丙是单数,乙丁是双数;子丑寅卯中,子寅是单数,丑卯是双数,那么甲对应的就是子、寅,称为甲子、甲寅;乙对应的就是丑、卯,称为乙丑、乙卯。以此类推,可以得出剩下的56个。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迟在商朝就已经开始用干支纪日了,从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中,已经发现了完整的六十干支表。
不过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出土资料记载,最早的记录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72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都有详细完备的记录,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时间最长的文字记载。
干支纪日的出现是因为古代历法使用的是阴历,一年中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不像现在的阳历一样规律、简单、统一,用年月日来表示历史上的日期,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当时的年月,所以就形成了以60为周期的干支序数。
由于干支纪日法烦琐、复杂,而古人们又喜欢用二月乙丑,三月甲申等方式记录日期,因而早期时,对古文献或历史典籍中的日期,很少有推演准确的。
直到20世纪20、30年代,陈垣著的《二十史朔闰表》出版,“朔”指的是每年的农历初一,书中给出了自汉高祖元年以来,两千多年的每月朔日的干支名。可以让学者在对照古代日期时避免出错,故而成为了研究历史时必不可少的日期推演工具。
比如二月乙丑在今天是几号?据《朔闰表》17页记载其朔日为甲寅。天干地支对照表中可以看到甲寅为51,乙丑为2。
接下来我们用公式演算:日数=所求日干支序数(不够减先加60)-(朔日干支序数-1),即(60+2)-(51-1)=12,得出二月乙丑为二月十二日。
干支纪年法的使用比干支纪日要晚许多,萌芽于西汉初期,使用于西汉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
干支纪年法和干支纪日一样,用的是60个天干地支的组合,每一年按照顺序取一个干支名称,循环使用。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为换年时期,这样就不会因为王朝更迭,年号变换,失掉真实年份。
由于在干支表中甲子是第一个,所以人们常用一甲子来形容60年。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有阴历的台历上看到用干支纪年标注的名称,比如2020年,就是庚子年。
在《二十史朔闺表》的上栏列有各年的干支名号,如果知道了年号和其干支,就可以从表中查出其年份。
例如《元史·太祖本纪》中的:“岁乙丑,帝征西夏。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从《二十史朔闰表》142页,可查出乙丑是公元1205年;丙寅是公元1206年。
在中国近代史中,但凡大事件,用的也都是干支纪年,如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11年的“辛亥革命”等。
古人对大自然和动物的崇拜,诞生了十二生肖。据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先秦时期就有相对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十二生肖也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年也可以用与干支纪年相同的方式来表达。
随着历史的发展,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出现,致使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了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到了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本文编辑:葡萄糖先生
校对:凛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