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解、颂:一路迤逦
太叔出郊田猎,
驾乘驷马前行。
缰绳在手如丝组,
骖马奔腾如战舞。
深入野草深处,
燃起烈火熊熊。
赤膊上阵搏猛虎,
擒得猛兽献公府。
太叔切莫大意,
小心大虫伤汝。
太叔出郊田猎,
驾乘四匹黄马。
两匹服马头高昂,
骖马两匹成雁行。
深入野草深处,
烈火已然熊熊。
扬手看百步穿杨,
执缰控战车纵横。
时而勒紧战马,
时而纵马驰骋。
太叔出郊田猎,
驾乘杂色骏马。
两匹服马齐头进,
骖马两匹左右行。
深入野草深处,
烈火熊熊旺盛。
战马缓步态从容,
箭响呼啸终成空。
打开箭筒收箭,
整理弓袋装弓。
《大叔于田》——神勇威猛共叔段与上一首《叔于田》不同,这首《大叔于田》则完全是正面描摹狩猎场景。旌旗猎猎,烈火熊熊,一个雄健的男子时而驾车狂奔,时而飞矢如蝗,时而赤手空拳与猛兽肉搏,恢弘的场面,惊险的镜头,让人血脉贲张。
这个男人正是亿万国人心中的乱臣贼子——共叔段。
学过《郑伯克段于鄢》的都知道共叔段这个名字。对这样一个谋反的贼子怎么会给予如此正面的描写呢?这算是一个谜题。
其实关于郑庄公对待共叔段的做法,自古以来就有质疑之声,郑庄公作为哥哥一步步导演了弟弟的反叛。弟弟的谋反计划从无到有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中,但他从来没有加以阻止,属下密报的时候,他只是一再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昵,厚将崩。”他正是用这种让弟弟自我毁灭的方式除掉自己的心腹之患。
读了这首《大叔于田》我似乎也能理解郑庄公的心理了。作为家中的长子,因为“寤生”(也就是难产,先出脚后出头)的缘故被自己的母亲所厌烦,从小缺乏母爱。而自己的弟弟偏偏又生得英俊潇洒雄健刚毅。如果不是因为父亲郑武公力挺的缘故,自己早就被废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长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阴暗的心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名正言顺地除掉自己弟弟的最好办法无疑是让他“多行不义”了。但共叔段难道真的只是“自毙”吗?我分明看到了背后郑庄公一只巨大的推手。
于是,再读《大叔于田》竟然隐隐有了惊悚的感觉在。
壹点号一路迤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典故:“多行不义必自毙”“其乐融融”、“处心积虑”、“言不由衷”、“冒天下之大不韪”、“暗箭伤人”
比起后世鼎鼎有名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郑庄公的名声并不是很大,由于他所在的郑国称霸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影响不大,因此被称为“小霸”,郑庄公死后郑国陷于内乱并没继续扩大影响,因此被后来者“齐恒公”居上,郑国也渐渐失去霸主地位。
但是郑庄公其人,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在他治下的郑国攘外安内,使郑国其内国富力强,路不拾遗;其外东征西讨,使得郑国称霸与诸侯,一时之间,各国唯郑是瞻,不可谓不是一代枭雄。
人物介绍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郑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57年,即位时才14岁,但他一开始便展现出一代政治家所具备的素质:过人的智谋与坚忍的性格,认为他是“很厉害的人”。
当时的大背景是西周结束,东周开始。自周平王迁都洛邑,王室逐渐衰落,春秋时期开始。(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进入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郑国为周王室宗亲,到了郑庄公那一代,亲姨妈还是周幽王的王后,这样和周平王既是堂弟又是表弟。郑武公父亲为郑恒公,妻子是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寤生,小儿子共叔段。
主要事迹
郑庄公比较出名的事迹大概就是杀弟囚母了,尤其因为此事被记载于被儒家所重的《春秋左传》之中,即《郑伯克段于鄢》并成为后世名篇,因此他被后世定性为狡诈老谋之人。
此篇是《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由左丘明所作。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书中的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使之骄纵,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后来又因此怨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有了“多行不义必自毙”“黄泉掘母”“其乐融融”等成语。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公兄弟二人为王位而反目成仇的过程,短短一文浓缩了四十年的时间,从郑武公与武姜成婚开始直到庄公继位的第22年,段被赶出郑国而停止。
其实这件事就是一个偏心的母亲想把大儿子赶下去扶持小儿子上位,结果被老谋深算的大儿子反杀的故事。这个大儿子即郑庄公寤生,14岁即位,隐忍22年,最终反杀成功。少年有为,如此心智、手段,不得不说很了不得了。比之后世少年康熙智擒鳌拜也不遑多让了,只是他对付不是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的一代奸臣,而是自己的至亲血肉,自己的生身之母与同胞之弟,不知他心中亦有何挣扎。
原文写他母亲厌恶的原因是他“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因为生产时难产受到惊吓,因此不喜欢这个大儿子。
《东周列国志》中还写到了“原及生次子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姜氏心中偏爱此子”,小儿子一表人才,武艺高强,因此偏爱。
红楼梦中神采俊逸的贾宝玉和形容猥琐的贾环站在一起,贾政对宝玉的嫌恶都会减少几分,可见小孩子长得得人意些更讨大人喜欢是正常的。
俗话说“皇家爱长子,民间爱幺儿”,这位武姜身在王室,却也不免人性之常。可是这个武姜有点过分偏心了,在王位继承上,竟然想废长立幼,由自己喜好来,以至于“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幸亏郑庄公还有个公道的老爹,不愿废长立幼,立他为世子了,后来郑武公死后,14岁的郑武公即位,开展了自己宏图大业的一生,而这第一战则是自己的权力保卫战,对手他的母亲及虎视眈眈的弟弟。
庄公即位后,母亲武姜首先为小儿子要东西了。《左传》写的比较简单:“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他母亲要给小儿子要制邑这块地。
《东周》中写的详细点“姜氏夫人见共叔无权,心中怏怏”(武姜看小儿子没权,心里不高兴了),于是跟庄公说:“汝承父位,享地数百里,使同胞之弟,容身蕞尔,于心何忍?”庄公曰:“惟母所欲。”姜氏曰:“何不以制邑封之”?
庄公以“先王遗命,不许分封”拒绝了,武姜又说要京城这块地,庄公没说话,她就生气了。
(“庄公默然不语。姜氏作色曰:“再若不允,惟有逐之他国,使其别图仕进,以餬口耳!”庄公连声曰:“不敢,不敢。””)
光看文字就挺窒息的,武姜是咄咄逼人,寤生的步步后退,隐忍不发,跟樊胜美她妈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没办法,第二天庄公就把京城分给段了。
郑国大夫祭足就说了,京城不能给段啊,这个地方地广民众,怎么能分给共叔段呢,天无二日,民无二君啊,不行啊。庄公也只能无奈地说这是母亲的命令,不敢违抗。
结果武姜还是跟段密谋,你这个兄弟不讲情义啊,当了王了,自己的弟弟啥都没有,这个京城还是我再三要的呢,他给了可是心里不愿意,你可要自己招兵买马,暗中准备啊,一有机会你就来,我给你做内应。
《东周》中这样描述“汝若代了寤生之位,我死无憾矣!”看来对小儿子是真爱了,心疼庄公一秒。
有这样一个强劲内应,共叔段在国内声势愈壮,“逐日出城训练士卒,并收二鄙之众,一齐造入军册。又假出猎为由,袭取鄢及廪延”。
对此庄公只是微笑,并不说话,直到上卿公子吕劝庄公早做打算杀了段庄公,他一下抬头观看了。这个抬头很灵性了,一下子感觉出他心中早有打算,但是大堂广众,庄公说的是“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乎”?
等到公子吕私下再见,他才说出实情,庄公心中早有成算,段虽然心思国人皆知,但是毕竟没有行动,再加上姜氏从中阻挠,名声不好听,现在置之事外,等他恃宠而骄,肆无忌惮之后再一击即中,自己也不至于背上不孝不义的名声,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庄公假装离国去周朝,又拦截并伪造姜氏与段的密信,得到了他们的具体计划,引蛇出洞,段最终事败出逃。
此一事中便可见庄公的心思深远,足智多谋,从即位到最终事成,前后共22年。这22年中隐而不发,徐徐图之,最后一击即中,对政治、人心都深有洞见,确实为一代枭雄。
后人有人赞叹庄公养成段恶,以塞姜氏之口,堵住众人悠悠之口,真千古奸雄。奸雄这两个字历史长河之中最出名的要算曹操了,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庄公与之应该算是同一类人,但我更愿称之为枭雄。
奸雄、枭雄,一字之差,然味道却不同了。
然要是枭雄首先得要有聪明才智,有能力、有手段,但是他们与传统的英雄不同之处在于身上的邪气,或者说亦正亦邪之处。传统的道德大义在他们那儿并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在他们身上自有一种不羁行事之原则,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宏图伟业,什么都不重要,有时可以达到不择手段。
这种亦正亦邪之处造就了他们最为迷人之处。
《左传》评价"兄不友、弟不恭"的伦常失序是事件的起因。后世评论多以此为据,而忽视兄弟二人的母亲武姜的政治力量。清华简第六辑《郑武夫人规孺子》,塑造出颇具政治谋略的武姜,综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借助历史重演解释理论分析可知,她与庄公多年秘而不宣的政治角力,是郑伯克段叙述中的内隐的政治背景。庄公借助边父、祭仲等人的长久筹谋,因势利导,驱逐共叔段、拘禁武姜,避免郑国内乱,为国家兴盛谋求发展空间。
庄公克段这件事可以算是他一生杀伐决断、智谋过人的开始,赢得了这场权力保卫战,他便开始了国内国外的一系列伟业。
参考文献:
([1]张懿奕.历史解释与历史重演——重塑《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形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01):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