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格外需要阅读?
很喜欢一句话:
“有人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
有人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
有人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
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感谢还有书籍——
能辟出一方净土,让我们静下来,观世界、拓认知、破我执;
不确定的世界里,至少还有文字——
能扫除浮躁、重建内心,为你我带来再度出发的力量。
第28个423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樊登知识进化论年度演讲刚刚落幕。
编辑部趁热打铁整理了直播精华版,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你。
以下是演讲全文,Enjoy~
大家好,我是樊登,欢迎收听2023帆书“知识进化论”年度演讲。从2019年开始,我们就倡导把4月23号这天当作一个年度知识盘点的时间。
今年的演讲在书香作伴的深圳龙华,主题依旧是“答案,在书里”。
演讲会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我会和大家看看我们从过去十年400+本好书中精选的10本年度书籍。
其次,我会盘点一下去年的4月23号到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过的书。
最后,我会做个简单预告,看看下个知识年度咱们会读哪些书。
很多朋友都知道,今年是樊登读书10周年,也是我们品牌焕新,更名“帆书”的第1年。
因为人生如海,好书是帆,好书的力量就是像风帆一样,催人奋进。
过往10年,我讲了400多本书,我们每年选出了一本,作为年度书籍。
今天首先,我会和大家一起看看以十年为单位,我们有哪些成长、进化。
以下是我的年度十年之书1、2013年度书籍——《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的时候。”
这本书算是为帆书吸粉最多的一本书,我培养儿子嘟嘟就是用它的法子。
它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方法:情感引导。
教育一个孩子最有效的时间,是在TA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TA做错事时。
因为只有在做对事时,孩子头脑当中才能分泌足够多的、能促进学习的激素——多巴胺。
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孩子做对事的机会,跟TA说这样做是对的、为什么对、爸爸妈妈很开心,这就叫情感引导。
它将决定着孩子头脑的弹性和健康程度,也会帮助提高孩子的情商,让TA能够自己去解决TA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2、2014年度书籍——《第3选择》
“生命不是网球赛,只能有一方赢球,双方共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本书的核心精髓就是告诉我们:
任何合作谈判,都不是只有你赢我输,或者我赢你输这两种选择。
我们应该找到第三种选择——我们共赢。
大家都知道双赢是件很重要的事,但却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总觉得“凭什么”?
而这本书,帮我们把双赢做成了一系列工具:
第一步叫“我看到我自己”,就是想清楚我做事的目的。
冷静下来,不被情绪冲昏头脑。
第二步叫“我看到你”,把他人视为人来协商,而不是简单看作是一个标签、一个东西。
不要在打交道前就给对方下定义,比如那人根本没法谈、那人不讲理。
第三步叫“我和你一起创造”。
双方共同创造,开动脑筋、激发创意,你会发现我们很容易达成各式各样的第3选择。
3、2015年度书籍——《联盟》
“企业更像是一个球队,而不是一个家庭。”
这本书是我们一本里程碑式的书籍。
它的核心讲的是什么呢?——企业和员工之间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员工和公司的目标是高度统一的。
今天很多年轻人都在不断地跟老板博弈,希望能在工作中更多地摸鱼。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双输,企业不好,你的生活也不会好。
一个企业不应该成为一个家庭,而是一个球队。
成为家庭的结果就是相互抱怨、相互指责,但又不会随便开人。
球队意味着每个加入这个企业的人,都在努力地为它做贡献。
只有这个企业获得超人的业绩,你才能在职场当中获得足够的提升。
一个公司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未必是工资,而是TA离开时成了更厉害的人。
4、2016年度书籍——《刻意练习》
“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
这本书,现在销量已经过了300万册,是非常现象级的一本书。
它对每个热爱学习、希望进步、渴望成为大师的人来讲,都很重要。
刻意练习的核心,不是简单的1万小时理论。
如果你只是简单重复做一份工作,就算做1万小时,也未必能成为专家。
真正能使你成为专家的刻意练习方法,叫 3F 原则:
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 it(纠正)。
focus,你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要解决的问题上;
feedback,你需要找到一个教练不断地给你反馈;
fix it,你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性训练。
这样,才能慢慢成为你所在行业的高手。
5、2017年度书籍——《思考,快与慢》
“如果不懂思考快与慢,我们很可能生活在惯性当中。”
这本书可以说是“心理学史上的《老人与海》”。
它认为我们的大脑有两套思维体系,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把它们叫作系统1和系统2。
什么叫系统1?就是靠直觉反应快速思考。
系统2呢?它需要你逻辑、论证、推演。
我们每个人一天大概要做3万个决定,绝大部分都是由系统1决定的,也就是惯性。
比如买房子、买股票,常常追涨杀跌,原因在哪?
就是大脑习惯了跟从系统1,而不做系统 2 深入的思考。
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能更理性,决策更准确,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我们谈恋爱、结婚、养育孩子、创业,全都是系统1和系统2之间的博弈。
6、2018年度书籍——《思辨与立场》
“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反省的外显化。”
什么叫《思辨与立场》?就是人要具备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是跟别人抬杠、别人说什么都不要轻易同意。
它最重要的批判对象是我们自己。
人最容易被自己“”,每天看起来在思考,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见。
思维的公正性、勇敢性、科学性,无一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需要用到的东西。
如果你具备了足够的批判性思维,你会发现:
我们所有的烦恼,几乎都因为我们在某方面有错误的思维。
思维方式调整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就会跟着调整,烦恼也就解决了。
而当你的思维方式提高到一定境界、某一程度时,连死亡都无法伤害你。
7、2019年度书籍——《低风险创业》
“成功的创业不是善于冒险,而是善于控制风险。”
每个创业背后,都有着大量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优秀的创业者不是善于冒险的人,而是善于控制风险的人。
低风险创业的核心逻辑是谦虚、对于未知的敬畏。
创业的发心也很重要,它不是来自于想挣钱的欲望,而是来自于爱、来自于你渴望为这个世界做出一些改变。
当你希望能够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无论大小,这可能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业机会。
而如果你总想着赚钱,你就很容易去了解别人是怎么赚钱的,并且去模仿。
这,这往往是创业中风险最大的时机。
每一个成功的创业,都是一个原创。
8、2020年度书籍——《自驱型成长》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理性决策的中心,而压力是它最大的敌人。”
这是一本关于脑科学的书。
一个人自驱力的本质来自前额叶皮质。
它相当于大脑的领航员,让我们发展出语言、逻辑、推理能力,得以理智地控制和约束自己。
而压力一大,前额叶皮质就很容易掉线。
家长的谩骂、殴打、唠叨、威胁,都会给孩子的大脑带来极大压力和损伤。
这会导致TA学习专注度不高,喜欢做小动作,记不住老师讲的东西等等。
用爱呵护好孩子的大脑,不要给TA施加过大的压力。
TA的前额叶皮质才能充分发展,进而发展出自驱力,自己管控自己。
9、2021年度书籍——《解惑》
“人生中大量的痛苦来自我们总想用汇聚性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发散性问题。”
人生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1、汇聚性问题。它是指存在标准答案,并且大家能努力找到统一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比如造桌子、汽车。
2、发散性问题。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比如对孩子该宽松还是严格,公司该追求效率还是公平?
我们人生中大量的痛苦,就是总想用汇聚性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发散性问题。
总想定一个标准来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就是越做越错。
这本书告诉我们,解决发散性问题最有效的工具,
是让自己的认知上升一个层次,让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当你跟过去不在同一个层次了,那些问题也不复存在了。
10、2022年度书籍——《瓦尔登湖》
“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命的途径。”
这本书其实呼应了这几年来大家心中的焦虑情绪。
事实上,梭罗想要表达的东西不止于隐居。
他希望能够让人们意识到,人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选择。
就像这句话里边讲的,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命的路径。
今天,之所以大家内卷、压力大、不开心,是因为我们度量成功的标准实在太过单一。
导致所有人都只能朝一个方向去前进,大家活得越来越像。
但你想想看,从圆心到周长有多少条半径?——可能是无数条。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去年一整个知识年度,我们讲了52本书。有关注家庭、关注内在成长的,有回顾人类历史、探索宇宙的。
今天演讲的第二部分,我们将以“自己”为起点,向内探索再向外延展。
从四个维度帮大家进行一个回顾和解读。
01 我,和我自己
读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我和我自己的关系。
如果我们自己不接受自己,不爱自己,甚至讨厌自己,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到处都是困扰。
所有问题,到最后都是自己的问题。
过去一年,我们讲了很多心理自助书。
它们所解决的,就是我们和自己的问题。
1、《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当你具备做一件事的技能时,才能正确评估自己做这件事时的表现。”
这个书名是个非常扎心的事实,而且非常容易得罪人。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因为你做这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和评判这件事情所需要的是同一个能力。
就像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答题,怎么能知道自己答的对不对?
面对有清晰可度量标准的东西,比如跑步速度、身高,我们往往能相对客观地评价。
但当一件事没有标准时,我们就容易变得特别自信。
比如绝大部分人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善良,容易在“道德高地”指责别人。
如果一个人始终处在一种无知的自信中,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很难让他发生任何变化。
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反思,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比别人强很多。
每个人都用道德要求自己,用法律要求别人。
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标志。
2、《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完美,但你今天的选择才决定着未来的人生。”
这本书帮助很多人走出了内心中的苦痛。
从前我们讲过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书,它确实会对生活带来影响,但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这一点,会习惯性觉得现在的生活,都是爸爸妈妈过去留下的问题。
然后,就停滞不前了。
但这本书告诉你,我们的人生不取决于原生家庭,而取决于当下的选择。
萨特用一句话概括存在主义,叫作“去创造”。
我们没必要羡慕任何一个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带着伤痛在前行。
继续向前走,去创造你新的人生,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3、《5%的改变》
“生活是一个系统,用5%的扰动就能打破惯性和困局。”
我们的脑海里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不行”“你做得太糟糕了”“你太懒了”“你长得太难看了”。
但当你试图“使劲”去改变这一切时,往往会事与愿违。
因为自我批评几乎耗尽了你所有的心力,让你没力气去做真正的行动。
“5%的改变”代表的不是微习惯,而是一种扰动。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很难进行指标的改变、全方位的颠覆。
想要生活变得不同,你需要一些要素的扰动:
比如上班换条领带、认识一个新朋友等等。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
所有的改变,第一步是要接纳自己。
通过骂自己、批评自己来进行改变,是几乎做不到的一件事。
而针对你想要改变的事做出一个小小的微调,就有可能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
4、《欲望的博弈》
“当欲望来临的时候,如果专注于当下,就能有效克服成瘾性。”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我们经常会涉及的命题——正念。
什么叫正念?能够集中注意力,专注在当下的环境,就叫作正念。
这本书是教我们如何用正念来解决“成瘾性人格”的,比如网瘾、酒瘾、烟瘾。
要从欲望的控制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直面它,而不是刻意地抵抗它。
你不需要使劲抵抗,不需要调动毅力,只需要安安静静地观察。
它是一个客人,来了又走了,仅此而已。
这么反复多次以后,你会发现欲望不会再成为主宰你的力量。
5、《自造》
“比寻找温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盏灯火。”
这本书来自陶勇医生,它温暖了很多人。
他在工作中受了伤,我们可能认为他在心灵层面也经受了极大的考验。
但我发现他比我们很多人都阳光、快乐、积极,一直在反过来安慰别人。
他说:
“我以前只是救治别人的眼睛,而我现在可以通过我的努力,用我的文字,我做的理论研究,再利用我的影响力,传播出去,医治人们的心灵。”
一个想要做出贡献的人,永远都有做出贡献的方法和工具。
所以在这儿,希望大家能够一起点亮一片星海,把祝福送给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
02 我,和我的事业
这个主题里每一本书,都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事业。
如果你通过上一篇的内容,能够让自己的心绪得到调整、心情得到好转,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足够的能量投入到事业当中。
1、《纳瓦尔宝典》
“没有人比你更善于成为你自己。”
纳瓦尔说,钱是欠条。钱的本质,就是这个社会打给你的欠条。
假如你真的想得到很多钱,就需要为世界做很多贡献。
而赚钱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叫做成为你自己。
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慢慢你就变成了一个跟周围的人都差不多的人,这时你的可替代性就变得越来越高。
所有人、企业、职业生涯的成长,几乎都是一条幂次曲线。
前半段很有可能你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拐,但是它一旦拐弯就会很快。
活成你自己,就是能够坚持做长期的事,不断地努力、尝试,等待随机性的发生。
第二步叫做把自己产品化。
什么意思?如果你一直用时间来换金钱,哪怕很贵,你也没有产品化。
产品化就是找到杠杆效应,把自己的能力放大。
比如,我一开始是讲课,现在把讲课的内容变成了一个软件,人人都可以收听,这就叫产品化。
2、《升维》
“不确定性引发敬畏之心。”
这本书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确定性让人作恶,概率令人,不确定性让人保持敬畏之心。
当我们能够确定地看到一个结果时,往往就产生了零和博弈——
我能够使坏、用关系、找捷径,就能获得这次胜利。
因此,确定性的事情让人容易作恶。
而只要知道一件事有概率,就会有人跃跃欲试。然而,久赌必输。
这就是“概率令人”。
而如果我们了解不确定性,知道未来的路还长,明天发生什么事还不知道,才能对所做的事保持敬畏之心、更愿意跟外界释放善意。
这样,反而更容易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3、《投资的常识》
“投资就像滚雪球,越早开始越好。”
我很少讲投资的书,原因是我怕误导大家,投资这件事永远都充满风险。
但投资的常识是,它一定是从“攒钱”开始的。
怎么攒钱呢?书中给了很多可供参考的选择。
当你手中有了一点钱以后,就需要发挥复利的作用,让它像滚雪球一样慢慢滚动起来。
投资不能追涨杀跌,要控制好内心的贪婪和恐惧,不能有的心态。
把股市当成赌场,你就难免成为韭菜。
如果你想做高风险投资,就要有穿越周期的能力,能掌控风险,而不是过度使用杠杆,让自己变得被动。
这本书没法帮大家选股票买基金,但它可以让我们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帮助大家在股票、基金、债券市场更加冷静理智。
4、《像绅士淑女一样服务》
“服务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而是通过努力,用专业获得认可。”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于,它对于员工的尊重。
它讲的其实不是服务,而是领导力。
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是最大程度激发人的善意。
要把员工当成绅士淑女,而不是服务人员。
让员工体会到老板不只在意生意,也在意TA的家庭、在意TA的孩子、在意TA幸不幸福。
只有一个员工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内在的自尊体系得到了足够的调动。
TA才能够像绅士淑女一样,为他人提供足够好的服务。
03 我,和我的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建设单元,需要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
尽管过去10年,讲了很多关于家庭的书。
但这一年,我们依旧找到很多进步空间。
我们来看看关于家庭的书都有哪些。
1、《家庭的觉醒》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这本书是位资深书友推荐的,说让自己醍醐灌顶。
它讲出了一个质朴的道理:
如果一个家里,所有成年人都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是改变孩子,这是一个蒙昧的家庭。
而当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到来,是为了我们的改变,才是一个觉醒的家庭。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会遇到特别多的新事物和新挑战,不断变化、成长。
如果父母是刚性、停滞的,就会和TA产生大量的摩擦。
只有父母知道,自己也是要学习和进步的,那么和孩子的矛盾就会变少。
今天的很多父母,不断跟孩子强调学习重要,孩子却看不到父母改变。
当父母管好自己的事、不放弃自身的成长、把自己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自身能力变强,修养变高,孩子自然就会跟上来。
而如果你总抢方向盘,他们就不踩油门了。
教育不在于板起脸训话,而是在日常的一举一动。
我们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才是教育本身。
2、《儿童自然法则》
“学习和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
这本书作者真正地践行蒙台梭利精神,建立了一些幼儿园。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混龄上课,老师不会吼孩子,只会做引导。
课程和环境完全符合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天性,可以随意探索,随意提问。
结果呢?当充分发挥好奇心后,这些孩子比起被逼着学习的同龄孩子,学到更多内容。
而现实里,大人总爱干涉孩子、实行填鸭式教育,似乎我们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是错的。
但这时,你跟孩子就成了相互控制的关系。
孩子的头脑要健康发育,需要爱的滋养。
而且他们自己探索、学习,往往会成熟很多,效率高很多。
我们几乎教不了孩子,他们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大人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给孩子构建一个更适合TA学习的环境。
3、《不抢跑也能超越》
“学习不是短跑,是马拉松,不必急于抢跑。”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但是很多家长都把它当成了百米竞技。
幼儿园就逼着孩子学习,甚至用情绪绑架,打骂控制,零食和奖励贿赂。
但,如果孩子起跑就特别快,大概率会后劲儿不足。
因为被迫的孩子,花了太多精力在不喜欢的事上,生命和好奇心被过早透支。
事实上,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
TA的好奇心、探索欲,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的爱,都是不能破坏的。
一旦为了这点抢跑优势破坏了它们,青春期后一定会反弹,且力度超乎想象。
人生那么漫长,你无法知道孩子将来靠什么胜出,不必这么早替TA作出决定。
让孩子体会快乐的童年,有时间去发展身心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事。
4、《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不来自外在,而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爱。”
所有人都知道安全感重要,但是怎么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家长自己都缺乏安全感,那他大概率很难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解决自己的安全感问题。
孩子最重视的,是父母的态度,家里有没有欢笑,父母如何面对困难等等。
当我们内心不够安全,才容易对孩子大喊大叫。
改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
我们能平和地处理生活中的矛盾,才能给孩子营造稳定的环境。
保持内心和情绪的稳定,跟孩子一起更乐观地看待问题。
在痛苦和困难中,依旧能找到乐趣和希望,这才是给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方法。
04 我,和这个世界
这部分过去叫“纯粹求知的乐趣”,前三部分偏实用,这部分更趋向知识。
你的观点和态度,受你的知识量的影响;
你的知识量,又决定着你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态度。
在这一部分的书当中,我最希望能跟大家回顾的是这么几本。
1、《中国儒学三千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本书中每个名字都是历史上闪亮的名字。
儒学源于殷周,孔子是当时的集大成者。
他去世后,儒家迎来了杨朱和墨子的挑战,孟子重新拨正了它的发展方向,得称“亚圣”。
再后来就是荀子,他为儒学批判性地吸收了百家思想。
秦朝的焚书坑儒,是儒学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
直到汉朝,才又迎来了儒家的黄金岁月。
当时但凡引用儒学经典,谁都不能反对,儒学几乎成了僵死的教条。
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援道入儒”、“儒佛融合”。
到了隋唐,儒学再度官学化。宋朝则出现了理学转向,朱熹集结了四书。
可惜他的思想后来也被僵化了,成了八股文的来源。
再接下来,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出现和发展。
一直到今天,儒学的生命力还是非常旺盛的。
我们讲《论语》《孟子》,就是希望儒学能跟当代生活结合,对我们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修炼。
2、《荒野上的大师》
“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辟出一线光明。”
中国原本没有田野考察,甚至很多外国人只让中国学者负责案头工作。
因为他们认为,过去的文人学者,有长指甲,脚不能沾地,没法做科考。
但丁文江不信邪,他作为中国田野考察第一人,一回国就和学生们走到田野中去。
还有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赵元任、陈寅恪、梁启超和王国维。
他们都竭尽全力,为疲弱的国家挖掘凝聚力和生命力。
很多人不理解赵元任抗战时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事实上,当所有人说一样的语言时,才更容易产生民族认同。
包括当时的殷墟考古,也是一剂文化“强心针”,给国人注入力量和自豪感。
还有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虽为公子小姐,却没有富家子弟的习气。
因日本人一句“只有我们有唐代建筑”,就去河北、山西,为中国找唐代建筑。
最后,在五台山找到了唐朝时期的建筑——佛光寺。
这些“荒野上的大师”,让我们每个后辈学人都能受到鼓舞。
3、《奇观》
“我们是一个个渺小个体,也是一个个宇宙奇迹。”
这本书讲了宇宙的八大奇观,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月球和我们的关系。
月球原来是从地球上被撞飞出去的。
没有它的诞生,地球就不会有一个薄薄的地壳,就不会有磁场,就无法抵御太阳风暴。
这次撞击还导致地轴严重倾斜,地球飞速自转,四季也因此形成。
全靠月亮的引力制衡、磁场保护,地球才能孕育生命、稳定转动。
同时,书里还提到人类如何测算宇宙寿命、提到引力波。
我常劝大家多读这种书。
因为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和烦恼,恰恰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的事情。
把眼光放远,看看浪漫宇宙,看看让我们显得如此渺小的世界,生活反而会更好。
4、《规模》
“是规模,让我们找到生命体、城市、公司的共同点。”
这是昨晚刚刚上线的书,绝对是一本“纯粹求知”的书。
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是鼩鼱,而且不会再有比它更小的哺乳动物,为什么?
因为数学决定了最小哺乳动物的规模只有这么大。
如果再小,就无法发展出心脏的第一个分叉,不可能成为哺乳动物。
而这是来自哺乳动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也叫作空间填充,以及终端一致性。
空间填充,指体内的大量“管子”,为了填充在有限的身体中,必须用最有效率的方式。
而什么是终端一致性?
比如指不论多大的哺乳类动物,他们的毛细血管的粗细是一样。
人和大象的是一样的,输送到终端的能量,决定你就需要这么多的毛细血管。
根据这么一个规模的法则,形成了这个世界上种种的生物。
同理,一栋大楼也是由大量管线组成,有水管、电线、网络等等,它们也要符合终端一致性。
一座城市、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个生命体。
所有的生命都在终端一致性的条件下追求高效率,导致的结果就是:
他们会呈现出一个最具效率的生命方向,朝这个方向去生长。
本次演讲的第三部分,是个小彩蛋。我会带大家一起来简单看看,下一个知识年度会有哪些书。
1、《洪业》
这本书是清朝的开国史,从努尔哈赤一直讲到康熙。
一个从森林当中走出来的女真人的部落,怎么样建立了近300年的基业?
很多人都非常期待这本书。
2、《漫威》
这本书讲述了漫威公司从破产到成为全球知名IP巨鳄的故事。
如果你是漫威粉,那你将读到一部全面的漫威发展史;
如果你是管理者,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漫威的故事一定值得你学习。
3、《隔代养育》
爷爷奶奶也需要终身成长。
这本书会给老人养育孙辈的方法,也会告诉我们:
怎么样能去配合父母做好孩子的养育工作,不要在这个过程中与父母产生冲突。
4、《好好恋爱》
这本书讲的是恋爱,但结了婚也可以读。
它有个观点非常有意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容易吸引到什么样的人。”
所以想经营好一段感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读书是一个选择,我选择了以读书为伴。
如果你把读书当做消遣,很有可能读书没法帮到你太多。
但是如果你把书中的一点一滴用到生活当中,我相信你的生活一定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还是那句话:
尽管我们在生活有很多的烦恼,但是我们要相信,答案在书里。
谢谢大家,我们明年见!
1
2022年12月23日 9:00
我爸爸凌晨走了,很安详,没有经受太多痛苦。
感谢还在为他努力找治疗方法的朋友们,也感谢关心他的亲人们。
是我们选择没有做有创抢救,他不喜欢痛苦。爸爸昨天昏迷时还在空中比划做数学题。
我叫醒他,他说“这是个贝叶斯分布。”
疫情期间,丧事从简。
这也符合他一贯特立独行简朴自在的风格。
2
2022年12月21日 18:00
提醒大家,一定要关注老人的血氧饱和度。
老年人由于抵抗力弱,所以新冠时反而有可能不发高烧,家人会以为没事。但病毒侵入肺部,就会造成呼吸能力下降,虽然没有出现憋气的症状,血氧含量也会下降。
老人嗜睡、糊涂、易摔跤。这同样也是呼吸衰竭。昨天给我爸测血氧,只有88,赶紧送医,今天只要不带吸氧装置就很快下到60多。非常危险!
之前老人从未说过喘不上来气,意识清楚,食欲很好。只是昼夜颠倒、随时瞌睡。
医生说低血氧时间稍长就会脏器功能衰竭,而很多家属只是以为老人睡着了。
这次病毒确实可怕,大家一定当心!
3
2022年12月23日 23:02
哭了一天,每次都觉得没有眼泪了。
可是只要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个回忆,眼泪就又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
爸爸的遗像是从两年前的一张家庭聚会照片中裁出来的,那时候他刚刚来北京和我们住,开心而阳光。
爸爸这一生,从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过完八十大寿,他说:“我现在只能跟你们去北京住了,你们同意吗?”我说:“当然没问题,你就应该跟我们住啊!”他看我们全家都欢迎他,才放心。
到了北京,我们带他去吃尽量贵的饭,他还偷偷带着钱,想要结账。每住一段时间,他就往我手里塞5000块钱。我说不用,现在谁用现金啊?他总是摆摆手,说也是钱。
过一两个月,他会有点局促地提出想去银行。他知道大家笑他把每个月的工资取出来存成定期。
我们经常说“你多挣那点利息,根本不够汽车的油钱。”还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你儿子一个小时值多少钱你知道不?你让他给你开车去取8000块钱的利息?”
他知道自己的利息是小钱,但对他来说就是大事。所以经常拿好了包随时等着我送他去银行。
我很高兴带着他去过好多次银行,那时候我就想,万一有一天他走了,我不会因为总拒绝他而内疚。
我爸这辈子很简单,就是读书、教课、攒钱。他没有特别的本事,只会存定期。全是省吃俭用的工资和课时费。但他读书是真厉害。全家人都知道我爸学习好。
他上的是尊徳中学,后来我上学的时候改名叫三中。高中三年,数学平均成绩100分。全校的人都叫他数学大王。
1958年高中毕业保送,因为成份不好,只能保送西北农学院。
他说不想去,但又不敢。比他差的同学成分好的都保送交大了。
我爸上的是农机系,有着苏联建造的宏伟大楼。我奶奶去学校看我爸,很高兴,觉得我爸当了大官。每个月的助学金自己吃饭买书,还能给家里寄回很重要的一笔支持养活弟弟妹妹。
我爸爸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那时候还都没长大。那时师资力量不够,我爸上到大二,就被抽调出来当了数学老师。直接给他们自己的同学上数学课。那一年他才18岁,这是他很得意的事。但后来工作时才发现这导致了他没有文凭。
我出生的时候他还在西农工作。妈妈带着我和姐姐经常要坐火车去探亲。80年代西农的水利系并入了陕西机械学院,我爸爸跟着水利系回到西安。我们一家才团聚。
他又到西北大学进修了数学专业学位,才能顺利评职称。我记得他当了很多年助教,很多年讲师,但是副教授到教授却很快。
每天看到他都是趴在桌前工作,主要是要发表论文。我爸说他一生最得意的是三篇文章。一篇在西农,手算出了一个苏联卡脖子的农业刀具的曲面方程。一篇定向爆破的概率问题,还有以前好像也类似。让他讲师、副教授、教授三连跳。
他那时候跟我说:“一定要读个博士,一个烂脏本科,只能当助教。你要是个博士,毕业就是讲师!”
我当年不以为意,但后来大学毕业还是读了博士,当了讲师。可惜没有像他一样在学校里老老实实文评职称。
我爸绝对是学校里的另类老师,他甚至不认识校长。虽然做过硕士导师,但不允许学生来家里拜访。上课清晰明确,板书漂亮。据我所知他一辈子没有送过礼。
我姐姐高考的时候,我妈让他去招生办打听一下子弟的招生优惠,他都不去。他只凭本事算题,文,教课。
我上大学那年,我爸和我妈离婚,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独居生活。中间2016年送走了我爷爷,那段时间他很痛苦,我知道他最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叔叔、姑姑们都很好,但我爸领导队伍的特点是不讲情怀,只会算数。所以搞得团队有点乱。好在大家都知道我爸就是这么个人,也都能包容原谅。
那时候我每次回西安讲课就去看他。我给他在学校里买了一套房子,姐姐装修好让他住,他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至少住上了正厅级。
我每次看他都坐不了多久,带他到门口吃一碗羊肉泡馍。然后他一定要送我上出租车才自己走回去。
新冠疫情以后,西安封控的时候我们都意识到他不能再一个人住了。但他把来北京的时间一推再推,今天说有个定期要到期了,明天说有一笔国债必须赎出来。我知道他是一个人惯了,很怕和很多人生活在一起。后来终于成行,他也很快融入了北京的家。
嘟嘟很有礼貌,我岳父母可以陪他说话照顾他,家里有阿姨,出门有车。天气暖和的时候他拄着拐杖在小区里散步。还是有自己的规律,星期一,转一区。星期二,转二区……星期五休息,星期六星期天随机转。
这两年,除了这个寒冷又残酷的冬天,他每天的生活都是美好的,规律的。吃饭、做题、打桌上足球、散步、听手机。
我想他是满意在北京的生活的,至少他没有闹着要回去。只有在住院的晚上,他带着头戴式呼吸机跟我说他想回西安。
我说你现在不能回,血氧含量上不去,回去了没有办法。
他哭了。觉得自己成了我们的累赘。
所以他今天早上就走了,不再给我们添任何负担。一共才在医院住了三晚!
朋友们都说,老人对我们太好了。
他肯定想不到,他的离开会成为新闻,让那么多人知道。他也想不到朋友们为他布置了满是鲜花的灵堂,还有很多人帮他供奉了排位。
我猜,他如果看着我们的话,可能会说:弄这干啥!都是白花钱!希望爸爸此刻没有沉重的肉体,快乐轻安!
樊登,1976年3月 出生于陕西西安,樊登读书会创始人,首席内容官。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主持过《12演播室》、《实话实说》等栏目。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材料系工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硕士学位。
樊正复(1941年-2022年12月23日),早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著有《高等数学讲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著作,发表《结构函数递推公式的证明及其在爆破网路可靠性计算中的应用》(1996年)、《格式爆破网路的可靠性计算》(1993年)、《万能拉拨机的凸轮设计》(1989年)等学术论文。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吕心泉 吴霜
2020-08-16 13:47
“原来是做新闻,做节目,然后做大学老师,出去讲课,现在过的还是这样的生活。只不过可能被人认识的多了一点。”在上海书展主舞台,樊登以“疫情后的阅读重建”为主题进行分享,吸引了现场许多观众驻足聆听。
“君子不器”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前央视节目主持人、MBA讲师,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7年前,他成为国内最大的知识服务社群“樊登读书会”的创办人,踏上了内容商业化的征途。对于身份的转变,樊登认为一切水到渠成。“君子不器,是我一直的价值观。就是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樊登小时候看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读书是一种消遣。工作以后,他慢慢养成了读书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不会的事,就找本书来看看。这时候,读书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近年来,他创办读书会,每天给无数人讲书,荐书,樊登开始挑战自我,读自己没读过的书。
“因为我带着很多人一起读书,所以我如果只停留在自己的趣味上,很快就会显得封闭。”社科人文、历史哲学、科学经济学,不同领域的书,樊登都有涉猎,很多书读完,还需要了解背后的原理。每读一本书,樊登都会做记录。从今年1月1号开始,他已经读了60本书。
挑战认知的边界 批判性思维带来启发
此次,樊登作为“云上领读人”,分享了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作为一本综合了科学、历史和哲学的入门书籍,樊登认为这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底层逻辑,展示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书中探讨了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樊登看来,科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新的认知体系,如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跃迁。
挑战认知的边界,是樊登在如今的阅读中不断尝试突破的:“很多书就是得讲,它不是诗歌与文学作品,所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科学是唯物的,可能你不提炼出来,不讲明白,他根本不知道这书在说什么。”
“我们如果具备批判性思维,应该去想,这个人说的怎么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那我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才能够带来启发,才能够带来进步。”
专业读书人 做的是老师的工作
樊登不同意外界对于“听书”是碎片化阅读的质疑。“我们读一本书是50分钟,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相当于一所学校,是4千万人一起上的,中国最大的夜校。”
“很多人把我们称为知识付费,其实本质上我们做的是教育。这个行业非常难做,它对内容的要求非常高。”樊登认为,“讲书人”是老师的工作,这是一份古老的职业,这根本不是一份新的职业。
樊登认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无限量的复制,能够实现边际成本很低的传播。“读书没有听音乐、打游戏那么好玩,在推广中具备很高的门槛。但是我们能够做到接近4千万用户的规模,我觉得也还算可以。”
有人担心,“听书”会不会让人更不去看书了,樊登以特蕾莎修女的话回应,“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们,那就去做吧。否则就请搭把手。”
读书,是理解焦虑的工具
在樊登的职业生涯中,也曾经感受到极大的苦闷,觉得做节目没有期望,担心还不起房贷,常常焦虑惶恐,无所适从。他通过读书来排解压力,《论语》中的一句“君子谋道不谋食”,让他豁然开朗,他开始大量阅读,参加和组织了各种读书活动。
走过焦虑期的樊登总结,焦虑的核心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这些困惑与迷茫,前人都经历过,并且将应对之道写入书中,所以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读书会改善你的生活方式,改善你生活的状态,这个我觉得是毫无疑问的。”因为阅读,樊登从一个焦虑的职场人,变成一个从容的创业者,是读书改变了樊登的命运。但是樊登并不赞成以激进的方式,刻意渲染“知识焦虑”的情绪。
“如果你是因为焦虑才读书,那么你越读书就会越焦虑,因为你知道的越多,你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越多。读书,是一个让你理解焦虑的工具,当你理解焦虑,你能够跟焦虑和谐相处,你知道它的原理,这时候你才能够放松,才能够跟焦虑也好,跟痛苦也好,跟欲望也好,和谐相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吕心泉 实习生:吴霜 实习编辑:叶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