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书友都碰到过毛笔分叉的情况,究竟毛笔分叉是怎么回事,遇到毛笔分叉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处理,今天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网络上一些前辈们的处理方法来说说毛笔分叉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一、新入手的毛笔,或者是之前洗净悬挂晾干的毛笔,在正式蘸墨汁书写前,应该先把毛笔放入清水中彻底打湿。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湿的的笔毛有能力将墨汁均匀地导入上来,因为有的墨汁可能比较浓,或者胶比较重,如果是干透的毛笔,直接蘸墨汁,可能导致墨汁在笔毫外边形成一层保护膜,而导致笔头中间的毛没有蘸墨,从而形成空心,这样写字很可能就会导致毛笔分叉。
另外,既然湿笔入墨有导入墨汁的功效,同理,蘸墨前被充分打湿的毛笔在清洗时也会更容易把笔根的墨汁导出,从而更容易把毛笔洗干净。
二、蘸墨汁的时候应该适量,蘸墨多肯定是很难分叉的,但是多了有时候并不利于书写,但是蘸墨少又极有可能导致毛笔分叉,所以蘸墨的多少也是毛笔是否会分叉的一个因素,应该适量蘸墨。
三、墨汁太浓或者墨汁胶重,也会导致毛笔开叉。比如一得阁的精致墨汁或者云头艳墨汁,这些都是比较浓的墨汁,用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兑水,墨汁太浓,会导致笔毛不能顺利聚拢,如果适量掺水,稀释墨汁,就会大大改善聚拢性。从而使得毛笔有良好的聚锋效果。
墨汁太浓稠可能导致毛笔容易分叉
四、没有及时舔笔与调锋也是导致毛笔分叉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说,当写完一个或者几个笔画的时候,笔锋已经明显有小的分叉了,但是你却仍然用这种状态下的笔写字,没有及时舔笔至尖的状态,那么这样也极有可能会导致毛笔开叉,当然有些高手懂得在书写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锋向来杜绝毛笔的分叉,这就关乎个人的书写功底和用笔的技巧了。
五、洗笔不干净,导致毛笔笔头的根部墨块结痂,这也会导致毛笔分叉或者说聚锋效果不好。笔头根部洗不干净的话,建议大家按照下边这个图中的方法来洗笔,左手窝成一个小窝,右手拿笔在水下冲洗,有时候甚至可以轻轻用笔去按手心,挤出笔头根部的残余墨汁。洗完后,用纸巾将多余的水分,尤其是根部的水分吸干净。
六、我想再次强调一下,不要用小号的毛笔写太大的字,相信很多初学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初学时,手老是发抖,这时候如果把笔按得深点,会觉得更好掌握毛笔,但是,这样对毛笔来说则是非常有害的,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弹簧在适当的范围内拉伸是会恢复原形的,但是过度拉伸,超过了弹簧的拉伸极限,则会导致弹簧再也弹不回去,毛笔的笔头也是如此,如果你都在用笔的根部接触纸面了,可像而知,就是弹性再好的毛笔,也很难回到当初的状态。
以上讲的都是如何预防毛笔分叉,最后我们来看看毛笔分叉的解决办法。
对于已经分叉的毛笔,通常我们可以打一个鸡蛋在碗中,然后把已经洗干净的分叉的毛笔放入到鸡蛋清中,像蘸墨一样均匀地让蛋清浸入笔毛中,再来回舔笔,直至毛笔的笔头呈现如发笔之前的锥形,笔锋回到尖的状态,悬挂起来,置于阴凉处,待蛋清干后,很大程度上能修复开叉的情况。
再次发开来,然后饱蘸墨汁书写,如果还是分叉,就意味着这支毛笔可能的确没有救了。对于这样的笔,只能洗干净了用来当个小刷子用,拿来清理剃须刀或者是键盘啥的还是可以的。
第10課 讀懂小圈
一 讀懂小圈
現在是什麼情況?二級課程講筆勢,很多同學讀帖看大圈越來越熟,就這麼大半年時間,一個字包括幾個筆勢,一眼就看出來了。
但讀小圈卻遇到困難,王羲之在小圈處做了什麼動作,沒看懂。如上次的思考題,《蘭亭序》中這個「係」字,左邊是立人勢,大家都知道。
但一豎怎樣收筆,很多人就糊塗了。這個字筆勢沒幾個,但節點就一大堆,讀帖時如果沒讀懂,臨寫起來就是大問題。今天就要補充講講怎樣讀懂小圈。
用筆中的常見問題
筆鋒一用,經常遇到的就有兩個問題,
一是筆心會彎,
二是筆鋒會扁。
當然還會有絞鋒、破鋒等等問題,那是較少發生的,發生了也有辦法糾正。但經常出現的就是筆心彎和筆鋒扁這兩大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筆心不會彎,筆鋒不會扁,那寫字就容易多了,好像用鉛筆、鋼筆、圓珠筆,沒有用筆問題。
毛筆筆心會彎和筆鋒會扁,是缺點也是優點,硬筆線條單一沒有變化,毛筆線條就時時在變。我們不怕筆心彎和筆鋒扁,只要會糾正就可以,筆心彎了可以直,筆鋒鋪開後可以恢復聚鋒,這就是用筆技巧的重點。節點就是因為你用筆而產生的。
二 糾正的方法
筆心彎,筆鋒扁,有些人就習慣重新點墨,在硯台上掭筆,這樣理鋒把筆心弄直,把毫毛聚集成一個尖。這不是好方法,你不可能寫一筆就去硯台上弄一次。正確的方法是在運筆中用技法調整,這樣才可以連續書寫。
2.1 筆心直和彎的變化
我在第七課中講到,書寫時筆心在直和彎這兩種狀態中交替變換。筆心怎麼會由直變彎呢?客觀原因是尖鋒和紙面有摩擦力,運筆時這個力拖住尖鋒,導致筆心彎曲。
筆心直立用尖鋒書寫,「九用」中稱為趯鋒,趯鋒時筆心彎曲原因就是這一種。另一個原因是你特意給筆心壓力,「九用」稱為蹲鋒,這是存心要筆心彎,用側鋒取分數時你就要做這個動作。壓得重彎的多,取三分筆比一分筆就要多彎一些。還記得《玉堂禁經》這句話嗎?
■四曰蹲鋒,
■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
往下蹲,就產生一個節。往下壓要慢,太重太快筆鋒就容易開叉。
真書中最粗的筆畫往往是一捺,尖鋒入紙從第一折一分筆開始,到第二折達到三分,這時候筆心最彎。
「永」字八法怕你死命往下壓,想出個辦法就是戰行。本來是一波三折,現在變成了一波五折、六折、七折,一段一段往前寫,一段一段往下壓,節節加勁。
但捺筆最後從三分筆急速地要收出尖鋒,那就要使用我們講過的按鋒和揭筆這兩招。關鍵是箭頭所指的這個節點,往後回一回。搖腕向後回,其實是使彎曲的筆心直一直,你能回到正鋒五號位當然是最理想了。筆鋒一直立就等於重新開始,寫那最後的尾巴就十拿九穩。
王羲之《二謝帖》「左」字
又如挫筆,你看王羲之《二謝帖》這個「左」字,第一橫奮力一挫,好大的力量,用足三分筆。此時筆心必然很彎,手腕在右,只要手腕向左搖動,筆心就可以豎立起來。挫筆就是這樣收尾的。
再次提醒各位溫習一下運筆的四個方向,前後左右,不是你自己手腕的方向。
筆心彎曲的方向總是和毛筆行進的方向相同,也就是彎向前,只要你搖腕向後,筆心就可以直起來。
簡言之:
■行筆方向,前和後對立,左和右對立。
■筆心向前彎曲,搖腕向後可以使它直。
■一次來回沒直,可以兩次來回。
2.2 筆鋒聚和鋪的變化
聚鋒就是有一個尖,毫毛聚集。鋪鋒就是筆鋒扁成油畫筆那樣,毫毛鋪平。注意聚鋒時候,筆心可能是直的,也可能是彎的,像左邊這個圖,聚鋒,但筆心是彎的。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把鋪成扁平狀的筆鋒回到聚鋒狀態?
當筆鋒成為扁平形狀,你光靠前後搖腕,是改變不了扁形的。
這時候只要向左右方向運動,筆鋒就可以回到聚鋒狀態。這個左右,未必是正左方、正右方,左前方、左後方、右前方、右後方都可以收攏毫毛的。
這樣我們得到一個結論:當你運筆向前導致筆心彎曲,只要向後搖腕就可以使筆心直。當你運筆向前導致筆鋒扁平,只要向左右方向搖腕就可以聚鋒。
三 撥鐙法的好處
撥鐙法包括推拖撚拽四個動作,「推拖撚拽」不大好懂,如果我們把它講的通俗一點,那恰好是前后左右四個動作。在大圈中,「推拖撚拽」寫出來就是十字勢,一個十字形。如果我們把它縮小到一個節點之中,前后可以糾正筆心彎曲,左右可以糾正筆鋒扁平,那不是正好用來收筆或者轉折嗎。
「永」字八法
如「永」字八法中的橫和豎兩筆組成的曲尺勢,這個關節點上,一前一後可以把筆心收直,然後一左一右等於一豎藏鋒起筆。「永」字八法的橫筆張旭規定是用尖鋒寫的,沒有鋪鋒的問題,這是給你練習用的,將來自己發揮也可以用側鋒寫。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的「永」字,橫筆就是鋪鋒寫的,那一左一右就把扁鋒都收為聚鋒了。在轉折處用撥鐙法畫十字,就很容易扶直筆心和聚鋒。
「永」字八法
又如「永」字中間的努,寫到尾巴是一挫,這時候筆鋒又扁,筆心又彎,怎麼辦呢?只要先向右前方側〔注意這是線條的前後左右,不是你自己〕,就可以解決扁平的問題,筆毛馬上聚集了。然後回上去,這一回筆心就取直了。最後再來一次右左,就順利趯出了。我用虛線畫的這四筆,就是「永」字怎樣趯,其實它也是個「推拖撚拽」撥鐙法。我經常說的畫十字,就是這方法。這種節點非常有用,也非常有效。
王羲之《蘭亭序》
扁鋒不是壞事,利用它的扁橫橫向入紙就很鋒利。上次講到這個「暫」字,「車」字中間一豎的收筆處,挫筆兩次,這是前後動作,可以收直筆心,但扁鋒收不了。沒關係,飛出以後下一筆扁鋒水平向右劃過去,這一下起筆就很尖,很細,而且立即聚鋒,然後加節點往七號位寫撇。這個字還有一處,豎筆下來向左平劃,同樣是聚鋒的動作。
張即之《杜甫詩》
傳為張即之《杜甫詩》的「外」字,一努挫下來,筆鋒扁了怎麼辦?沒關係,先向後直一直筆心,然後飛出以扁鋒水平劃入紙,起筆寫下一個點。這樣用筆是不是很巧妙?
王羲之《喪亂貼》
王羲之《喪亂貼》中的「墓」字,箭頭所指處怎樣寫的?它明顯分了兩層。上面一層是橫筆挫,然後向後回,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動作會把筆心直一直。
然後他向右前方出來,我們看見這次不是挫,尾巴不是斷筆,有個尖端,這個動作會聚一聚毫毛,然後換面向下畫圓弧。現在有些人寫字太性急,忘記「筆筆斷而后起」,王羲之不慌不忙,節節加勁,每一節非常細緻清晰。
王羲之《喪亂帖》
其他如「頓」字右旁這一橫一豎的節點,處理方式和「墓」字完全一樣。
現在講講王羲之《蘭亭序》中的立人勢,這是上次的思考題。王羲之怎樣寫立人勢,我建議把《蘭亭序》中的立人勢都找出來比較。
這個「仰」字,一豎收筆是簡單的一挫,兩面換起筆,行筆右左右,弧度很小近於直線。下來後,收尾回搶。注意一橫中線左右左,一豎中線右左右,是基本格式。你看這個字有三個豎,中間的豎也是右左右。最後這個豎筆,收尾是撥鐙法,寫了個十字形。
這個「俯」字豎筆用了弧線,右左右很明顯,最後的挫筆是斜的,這時筆鋒應該有點扁,沒有其他的調鋒動作,飛上去以後以扁鋒橫入紙。
這個字豎筆收尾有兩個斷筆,也就是挫了兩次。第一次挫應該是右邊短的,這是一根弧線,還是右左右。回上去後再次下来挫,這次是折線,左右。挫完以後飛出,這個字右旁第一筆入紙,我想也是扁鋒入紙,如刀那樣削入的,拖得很長,把筆鋒聚起來後换面寫向背勢。
這個「仰」字豎筆開始也是右左右,行筆以後開始加力下蹲,所以後半段很肥。挫了以後收筆以弧線在右邊轉上,所以右邊也形成了弧線。這可以歸入頓筆收尾,只是這頓筆節點相當大。
這一個,上次請各位思考的。這一豎還是右左右,頓筆收尾之後,還加了一個動作往下拉出,所以我們看見一個小小的尖。
這個「作」字,一豎寫成裹,很細。尾巴箭頭所指處有一個尖,這就是出口。所以也是頓筆收,方向逆時針。總的手腕動作是右左右左,第二個右非常短,但沒有這個右就轉不了身。
這個豎筆收法我們很熟悉,是用撥鐙法四個動作寫成的。這些節點上的動作,用筆的方法,我以前都講過。張旭的「九用」,已經足以解釋和寫出這些節點。希望各位多多練習,謝謝。
觀看演示視頻:
视频加载中...
(候我們寫一橫的收尾,用兩個動作。比如說你這個一橫寫過來,現在筆心彎的。向後豎起来,然後......你看現在扁的,筆心是直了,但筆鋒是扁的。然後我用這個角出去,這麽一下子,就把那個筆尖聚鋒了。
那實際來做一下。看,這麼過來,一挫。向後收,然後用這個角寫出去。上面實際上是個挫,下面用扁的鋒這兒出去,那麼上下之間有個缺口。這跟以前講的揭筆不一樣,揭筆是來到這兒,侧,然後平推。那麼這兒是沒有缺口的,沒有缺口。
那剛才王羲之寫的那一個兩層的,他是這麼過來,一挫一收,然後出來,你看這個地方尖了,上面有個缺口,兩層。來到這兒,然後寫下去,轉下去。這個地方就是兩層的。這兒是尖的,不是挫。實際上就是這一種寫法。)
本節要點:
■行筆向前筆心彎曲,向後可扶直。
■筆鋒扁平,左右搖腕可以聚鋒。
■撥鐙法包括了前後左右四個動作。
複習思考:
■一橫挫筆,寫完後收筆向後,為什麼向七號位搶出,而不是向四號位搶出?
■王羲之這個「多」字箭頭所指處,很明顯也是分兩層的。這節點上王羲之做了什麼動作?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毛笔分叉是不是第一反映就是我买的毛笔不好?
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是书法初学者反映的毛笔分叉,而这种情况极大可能是没有注意调锋,而是过于关注笔锋是否聚拢。当然这个的前提是排除毛笔保养的原因造成的分叉,这边我之前有发布毛笔该怎么保养:/d/file/gt/2023-09/e5idd4gfruf
笔位的应用,不同的书家,其习惯动作各不相同,书法面目形态各异。
当然,书家不单纯只用一种笔位,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会交替使用。
但是,每个书家对笔位的使用却有自己的主旋律,或以一分笔为主,兼用二分笔或三种笔;
或以二分笔为主,兼用一分笔或三种笔;
或以三分笔为主,兼用一分笔或二种笔;这样,形成了自己的用锋习惯,写出自家的面目。
知道了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在临帖学习时能很快掌握书家的用锋习惯,会迅速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
三分笔,看似简单,却隐藏着用笔的技巧!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所以说,很多初学者使用毛笔时所说的分叉,极有可能是在用小笔写大字,或者过于毛笔形变而忽略调锋导致的。
先说用小笔写大字的问题,比如用我们家成竹堂的毛笔《棕竹羊兼毫》大号写15厘米左右的颜体字,这就很难不分叉了。而且分叉还会挺严重。
实际上,棕竹羊兼毫大号最大写10厘米左右的字就差不多了,有的顾客甚至反馈说,棕竹羊兼毫写7-8厘米最合适。总得来说,大笔可作小字,小笔不可作大字,或者说少作大字。
频繁使用三分以上,或者说通过与纸面接触来磨损笔头腰部及以上部位,可能导致笔头腰力减弱。当然有的时候,也需要去多使用多磨损,才会觉得,现在用了十来次,感觉腰部力量正好。
一般用到了两分笔或者三分笔就很容易发生上图中这样的形变,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看到笔锋没有聚在一起,就会认定这个毛笔质量可真差,写一笔就开叉。于是默默地上淘宝去给人卖家一个差评,还郑重其事附上一个图。嗯,就是这么气急败坏且认真负责地提醒警告后来购笔者。
其实,这样的细微的分叉,完全可以通过蘸墨舔笔来完成。
另外还可以通过在空中调锋或者纸面调锋来完成。
有时候你需要在触纸的一刹那,完成这个逆锋的动作,有时候则是在空中,或者说在入纸前完成笔锋调整的动作,比如说捻管。
很多初学书法的书友都有这样的问题发生。
几乎写一笔要刮一次毛笔才能让笔锋持续保持中锋状态。古人讲“顺其自然”,初学者看到教程上的笔法示意图,弯弯扭扭的箭头示范可能可能非常蒙圈,想不通。
我本人初学书法时也想不通,拿横画来说,明明结尾顿笔就能达到两头粗、中间细的效果,为什么还要回锋?
后面我查了相关资料,其实回锋就是为了调锋,上一笔结束的时候,把笔锋调会中锋的自然状态,才能适合下一笔的书写。
再比如说竖画,垂露竖需要回锋,因为垂露竖快到结尾的时候需要按压毛笔,而悬针竖不需要,悬针竖的结尾缓缓拖出,笔锋的自然弹性会使笔锋恢复到中锋状态……
那么,调锋该怎么练习呢?
一、画线练习:
如图,用毛笔画线。
开始画线之前注意:身正、肩平、臂开、足安,八个身法口诀;和指实、掌虚、腕竖、笔直八字执笔口诀。
中锋用笔,取悬腕法。
拉线过程中要保持匀速、慢。
力量保持一致、线条尽量相似,间距保持一致。
然后引一个“松”字诀,缓缓向右拉出,感受笔尖触碰纸上的感觉,然后由手腕到手臂慢慢放松,体验书写感受。
另外啰嗦一句,写字之前不管新笔老笔,都要放水里泡开,用宣纸或卫生纸擦去多余水分再蘸墨。
二、画圈练习:
如图,由纸中间开始,逐步加大,直至画满整张面。
1、标准同画线,保持匀速、力量均匀,间距适中
2、先用枕腕法,随着圈的增大逐步悬腕
3、整个过程全部用中锋。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调锋问题。
如图,在绕圈的过程中,毛笔笔锋就会绞在一起,此时,就需要用手指配合笔杆,以细微的力量把笔杆往相反方向转动,使笔回到中锋状态。
这个技法叫做:捻管,也叫转笔(这里懂的请不要抬杠,这么说为了让初学者更容易明白)。动作非常细微,在旁边的人如果不注意观察,几乎是看不到的。
刚学可能有些困难,需要手指的协调能力,慢慢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体会。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就像是开车行驶在曲折的路上,随时要调整方向盘,使得车轮和路保持一致。
学会这个方法,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笔锋一直处于中锋状态。
有一些没有掌握调锋的书友们,他们写一个笔画,去砚台里舔十分钟笔才写下一笔。就是没有学会在写字的过程中调整笔锋。
这个是颜体“横”画的写法,笔画里的箭头即是行笔示意,收笔时有个回锋。
因为行笔到此笔结尾需要顿笔、按笔,笔按下去之后即成扁笔,需要回锋,把笔锋调正,方便书写下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