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公元228年春,按照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谋略,依“声东击西”之计,由祁山出兵北伐,本意是夺雍凉之地,为蜀汉北进中原,再次打开一个军事突破口。
但是,在进攻祁山之时,诸葛亮却断然不用魏延等骁勇善战之将,而是让身下参军马谡领衔诸军,并驻守军事重镇街亭。(街亭是北伐的前线大本营,地位十分重要,应该屯兵聚守)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可知道。
虽然马谡空有饱读兵书,但是应对战事并未正确布置攻击阵位,反而放弃占据能够抵挡魏军的城镇,直接登上后山,想要以逸待劳,却把四方防线全部暴露给魏军。
随着军中水源被切断,魏军一鼓作气登山进攻,蜀汉大军大败,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功亏一篑,只得连忙撤回汉中整军纳粮。
其实,到这里便会产生一个令所有人费解的问题。马谡作为诸葛亮的随身参军(诸葛亮钦定谋士继承人),对于诸葛亮用兵计策之道,应该是多有见识学习,兵法韬略更是有被传授。
那么,为何马谡还会犯水源这类的兵家大忌?要知道,就算是普通人都明白粮草和水源是维系军队稳定的关键,马谡随身诸葛亮多时,不可能连这种最基本的军事大局观都没有。
同时,马谡作为具有优势力量的防守方,还能轻易被魏军截断水源,这也实在难以符合军事常理。
那么,关于街亭之战,蜀汉军队的失手,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就简单来给大家梳理一番!
首先,部分主流说法就是,虽然马谡是诸葛亮谋士接班人,也得到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但是却受制于没有军功,也就是说在军中没有实际地位。(蜀汉军中许多人觉得马谡一个跟着诸葛亮吃软饭的人)
正是因为马谡没有军功,则无法在蜀汉军队体系内树立威望,所以马谡才想着通过北伐之战证明自己的才干。
马谡(影视形象)
所以,为了能够拿到更多军功,马谡不仅不参照诸葛亮的预先部署,而且还抛弃了传统的防守方式,便想着转变为冒险的主动攻击方式,通过地利优势对魏军展开包围进攻。
按理来说,马谡这个计策并不是没有实施的空间(参考项羽当年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但是这十分考验对于武将和士兵的配合程度,以及整个战局走势主动权需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有胜利的机会。
其实,马谡的意图就是,在魏军长途奔袭作战立足未稳之前,将优势兵力提前布置到伏击阵位,等到魏军出现,一鼓作气击溃,然后再进城对军队进行补给。
如果战事顺利进行,便可以有效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也能保证街亭粮仓不被侵占,超额完成诸葛亮交代的防守任务。
同时,马谡麾下配备的兵马可不是几千人马,而是接近两万精锐的山地军。试想一下 这样一支虎狼之师,从山上强攻而下,就算是不能完全胜利,至少可以让魏军忌惮而急行军后撤,然后继续攻击前进,对于魏军的防守作战任务也是能够圆满完成。
然后,因为蜀汉军队和曹魏军队在实力上的差异,如果马谡指挥军队击败曹魏援军,势必会对整个战局产生影响,个人的荣耀功绩自然是首屈一指的。
马谡要的就是这个!
从军事角度而言,这样的战略部署虽然冒险,并不无道理,但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赌赢了军功耀眼,赌输了牢狱之灾甚至人头落地。
在兵法韬略上,即为“以动制静”之意图!马谡个人认为,只要占据有利地形的情况下,可以在以击溃敌军为目的时,投入全部的作战力量攻击。
这样来看,马谡屯兵后山,放弃街亭城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然后,还有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说法。就是说马谡在应对魏军时,慌乱之间对于战略部署做出了错误决断。
从地理位置来看,虽然街亭是位于山谷之间,地形险要,但是底部却有一个6公里宽的通道,地形十分平坦,对于魏军的骑兵来说是绝佳进攻之地。
不过,对于向来倾向于山地战的蜀汉步军来说,完全削弱了蜀汉步军团的作战能力。
同时,为抵挡魏军骑兵的进攻锋芒,便需要在平地通道上设置路障,阻挡魏军骑兵,从而给蜀汉军队进攻争取时间。
但是,没等马谡将路障布置完毕,张郃率领的魏军就已经赶到街亭,导致马谡根本没有时间备战,更打破了原有的战略部署。
虽然说,马谡制定战略部署的方式,师从诸葛亮,算得上是上乘之作。但是,一旦发生突发战事,马谡却不能随机应对,这一点和战斗经验丰富的蜀将王平相比较,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正是因为马谡第一次指挥作战,所以遇事十分谨慎,不听从王平的建议坚守城镇,反而是让大军登山,本意是想保存军事力量,但是在情急之下,唯独忽视了水源问题。
从个人理解来说,便是马谡的预先排兵布阵、地形运用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确实非同一般。但是,面对战事的态势易传,却不能及时有效做出应对计策,导致出现兵家大忌 这也足以说明马谡的战斗心理素质非常弱小。
其实,造成马谡被魏军大败的并非是水源,而是马谡在面对强敌时的贪生怕死。在蜀汉军队被魏军夹击时,他却毅然选择抛弃这些为他效命沙场的将士,导致军中群龙无首,军心大乱,军队损失惨重,这也是马谡在街亭战败后被处死的一大根本原因。
街亭之战时,蜀汉军队面对的可不是曹魏普通军队,而是张郃率领的主力野战部队,是硬碰硬的对决,也是消耗战的对决,而在城中背靠水源粮草坚守,才是马谡唯一的不二之选。
但是,马谡就要当出头鸟,就要证明自己不是靠着诸葛亮吃软饭的人,就要证明自己的兵法才干,就要证明自己的统御兵马能力,就要用战略全局和士兵的生命,来给自己的前途铺路,却阴差阳错铺了一条死路。
对于诸葛亮来说,用人不明,用人不察,用人不当,挥泪斩马谡也不过是给众军、众民一个交代罢了!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马谡在街亭排兵布阵时,引经据典,一连引用了两个兵法,不愧是熟读兵书的谋士。在主帅大营里,纸上谈兵,照搬照抄兵书,虽也重要,但不至于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在征战沙场中,未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似小事,却会功败垂成,误国误民。
一到街亭,一见地形,特别是与王平安营扎寨的地点相左时,马谡饱读兵书,熟记兵法就一展无遗,动不动就驳得王平无言以对,只能借诸葛亮的话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马谡反驳王平在孤山上驻扎而被围困的担心,即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毋庸置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是兵法中的一条重要法则,借地利冲击围困的敌军,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这条法则,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围困者不是特别多的情况。马谡将兵驻扎在街亭的南山上,并被围困而大败;而黄忠也是将兵驻扎在定军山上,也被围困反大胜。九年之间,事过境迁,不同的人,同样的方式,却是完全相反的结局。街亭之战,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是马谡盲目自负地忽略了街亭的实地情况,更是马谡轻敌自恃地无视魏军的十万力量。定军山之战,是实战韬略的典范,是黄忠因地制宜地利用了定军山的地形优势,也是黄忠身先士卒地爆发汉军的万人潜能。
众所周知,万事万物的成功失败都逃不过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原因如下。
其一,228年并非219年。
219年,定军山开战前,刘备先是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营鹿角,使夏侯渊分兵守东南围,先占据优势;后来调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郃,还火烧夏侯渊救张郃的援兵,再扩大优势。所以,黄忠顺应天时,打赢定军山之战只是时间长短之别。228年,街亭之战前,马谡不仅没有占到丝毫的天时,只是比魏军早到街亭而已;还抛弃现成的防守据点,私自屯兵于山上。因此,马谡不应天时,失街亭也是早晚之差。
其二,街亭不同定军山。
汉中定军山,位于阳平关的东南面,北部是夏侯渊大军,西侧有陈式保护粮道,南部是大山,且水源充足,是名符其实的战略高地,进可攻、退可守,长久对峙,军心丝毫不乱。另外,定军山的位置威胁张郃侧翼,迫使夏侯渊派兵出来挑战。广魏街亭,地处西秦岭北麓,是五路总口,即西接天水郡,西北连南安郡,东北靠广魏郡,西南接关中,东南托安定郡且北环渭水。南山是孤山,南面扼谷口,北,东,西三面陡峭,山上无水源,只有山下才有渭水穿过。因此,街亭是战略要地,街亭南山反是战略凶地,不宜长呆,更不能久守。
其三,马谡有别黄忠。
定军山之战,黄忠在山上扎营,居高临下,不应的魏军的搦战。待魏军人困马乏,在山顶坐镇指挥,摇旗为号,从而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而黄忠亲率蜀军从山下俯冲而下,势如破竹冲击围困的魏军,趁势斩杀夏侯渊。街亭之战,马谡在山上驻扎,居高临下,反被断水围困,军心不稳。另外,马谡是参军,是谋士,而非武将,个人的战斗力及威信力远不如黄忠,且未能身先士卒去跟张郃拼命,从而人心涣散,以致战败。
总而言之,定军山之战,反客为主,占据主动,把握节奏,步步逼敌,战与不战皆在我;街亭之战,自寻死路,弃水上山,占尽被动,时机不利,被围死地,打与不打皆不在我,只是怎么打得看对手的心情。定军山之胜,街亭之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笔者按:事过境迁,指事情已经过去,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改变了。马谡,本是一个在主帅身边参谋军事的参军,第一次成为独自出外带兵作战的主将,在街亭之战时将重兵驻扎在山上而被断水围困而大败,却未能重现九年前黄忠定军山之战时上山扎营被围山而大胜的辉煌。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