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这种蜗牛是“毒王”,不能摸更不能吃!

梅雨季节

一些南方的朋友

出门时经常会见到这种大蜗牛

它叫做非洲大蜗牛

特点就是个头大

喜欢在雨后出现

最近正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

但请注意

下雨后在路边看到的话

千万别碰!

非洲大蜗牛

潜藏在这个平平无奇的名字之下的

却是全球百大恶性入侵物种之一

并且已经在全球

众多热带和带地区肆虐

在我国

它们在福建、广东、广西、

云南、海南等地

悄悄地扩张着“领地”

非洲大蜗牛和本土蜗牛体型对比

别看长得憨憨的

其实把它们叫成“毒王”

一点都不夸张

首先,它喜欢生活在

各种鼠类生活的地方

经常误食鼠类粪便

所以,身上带着各种各样的细菌

用手去摸一下

轻一点可能引起皮炎

让你的皮肤肿胀瘙痒

甚至长出水疱

严重一点

直接入侵免疫系统

出现发烧等症状

其次,它还是

各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其中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

这种寄生虫一旦吃进嘴里

就会寄生在

你的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

让你持续不断地发热、头痛

最后导致嗜酸性脑膜炎

哪怕不入口

只是用手摸一下

都有可能中招

如果及时发现

线虫引起的脑膜炎

还能通过驱虫和抗炎治疗痊愈

一旦延误

严重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如果遇到非洲大蜗牛

请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牢记以下两点:

如果不小心摸到了它们

同样牢记两点:

请大家一定注意

也要提醒亲朋好友

管住自己的手和嘴

不能摸更不能吃!

转自:人民日报

来源: 江苏警方

地球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适应性极强,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

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世界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蜗牛。在春天或夏天,当有小雨的时候,人们会在树下、角落里和草地上发现蜗牛。

蜗牛最大的特点是背部有一个螺旋壳,用来保护身体、头部、脚和内脏。它的头上有两对触角。蜗牛对各种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动物地理学的理想对象。这种群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多样性保护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土壤、植被多样,气候条件也多种多样,非常适合蜗牛生长繁殖。

名副其实的“御宅族”

生活在陆地上的软体动物通常称为蜗牛,因为它们的呼吸器官不同于水生动物,鳃完全消失,形成肺样组织,更适合在陆地上呼吸。因此,在分类学上把蜗牛归于贝类中的肺螺类。

蜗牛属软体动物、腹足纲,柄眼目。我国有软体动物20多万种,陆生软体动物2万至3万种,陆生软体动物7000至8000种。蜗牛移动缓慢。它们生活在山区、平原、丘陵、森林、灌木、菜园和农田中。只有最干燥的沙漠和最寒冷的极地地区还没有发现。其广泛分布的原因尚待研究。

蜗牛的贝壳不够美丽,但足够精致和多样,让人有足够的理由对其欣赏和研究。蜗牛的贝壳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纵向的生长线,这些生长线代表了壳口以前的位置,尽管使用“生长线”这个名称,当时却代表了生长暂时停止的时间。因为蜗牛的生长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是沿螺旋方向间歇性的生长。蜗牛对环境条件很敏感,在温度适宜、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要比贫乏条件下生长得快。在蜗牛的一生中,生命早期的生长也快些。缓慢的生长导致生长线会挤在一起,并且一年中产生的生长线数量也少。

蜗牛的一生都详细记录在贝壳上。贝壳反映了它生命中的各项日常活动和生存的独特环境,也是蜗牛一生都不曾离开的居所。自然界中蜗牛的贝壳多为右旋。右旋,是指从贝壳的顶端观察,沿壳顶至壳口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叫做左旋。一般而言,螺旋的方向随种类不同而不同,在相同物种内非常稳定。螺层的数目在不同种类中常常不同,可以用来区别种类,不过螺层的数目是随着蜗牛的年龄逐渐增加的,成年的蜗牛螺层数比幼年的要多。用螺层数来区别种类,必须要弄清是不是成熟个体才行。大多数蜗牛成体的壳口会反卷过来,也有一些不会这样。

“无与伦比”的身体结构

蜗牛的全身分为三部分:头、脚和内脏。它的头有两个触角,足部很肥大,适于爬行,内脏总是藏在壳里。

蜗牛爬行的地方总会有痕迹。这是蜗牛脚腺分泌的粘液。保持足部湿润,避免在爬行过程中受损。如果你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上,你可以看到它的腹足动物以波浪状移动。

蜗牛的触角很特别。它们通常在壳里收缩。当它们爬行时,触角会伸展并缓慢移动。这时,触角就像牛角一样,也许这就是人们叫它蜗牛的原因。蜗牛头顶的一对触角上有两个小黑点,那就是蜗牛的眼睛。当蜗牛在壳里时,它仍然可以探测到外部的运动。这是因为当光线进入外壳时,它通过外壳内壁反射到眼睛上,这样它就能知道外部的运动。

现代医学中的胃窥镜就是依据此原理发明的。蜗牛的触角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走路时如果触碰到障碍物,就会改变行进的方向。蜗牛的视力很差,研究表明,蜗牛在微弱的光线下能看6厘米,在强光下只能看到4~5毫米。

让人难以置信,蜗牛的牙齿虽然小得难以用肉眼看清,但数量之多排名世界第一。蜗牛的口腔内有135排牙齿,每排一百余颗,形成其独特的器官——赤舌。蜗牛的齿舌就像一把锉刀,摄取食物,开掘隧道。法国人蓬热这样描写了蜗牛,“泥土穿过它们的身体,它们穿过泥土。”

它们不挑食胃口好能够摄取多种蔬菜、瓜果、腐殖质甚至厨余垃圾,能从石灰质岩石上摄取钙质。在极其适宜的环境条件中,还有捕食其他蜗牛的肉食性蜗牛物种。

马拉松式的爱情

蜗牛是异体受精的雌雄同体动物,生殖系统可分为雄性部分和雌性部分。两部分以生殖腔为共同开口。和卵一般不同时成熟,所以不能自体受精。蜗牛的交配时节从春季开始,一直到秋季。在人为的环境中,如果温度适宜,也可以进行交配。蜗牛交配的时间很长,大约需要2~3个小时,有时可达4小时。交配后数日,受精卵由生殖孔产出。卵一般产入地下数毫米的土中或落叶朽木上,每次产卵30~50枚,每年可产卵数次。

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软体动物除蜗牛等腹足类外,其他类群的身体都是左右对称的,而蜗牛的头部和足表现出明显的两侧对称,内脏团和壳呈现螺旋状的扭转。这种不对称是怎样起源的呢?经古生物学家研究,距今约5.5亿年的下寒武纪的蜗牛化石,身体左右对称。

这说明蜗牛祖先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心、肾等器官左右排列,背部具壳,腹面的足用于爬行。当遇到敌害时,就可将身体缩入壳内。随着活动能力增强,腹足发达,蜗牛贝壳体积也慢慢增大,成为圆锥形。但是这样的贝壳不利于爬行,难以保持身体平衡。在演化过程中,贝壳逐渐向后倾斜,然而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影响,外套腔、肛门等被压在足与壳之间,于是,身体的内脏团发生了适应的变化,沿着纵轴发生扭转,肛门移到体前方,内脏团呈螺旋形。贝壳的容积不变,但表面积减小,阻力也减小。这些变化有利于蜗牛的活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整个扭转过程从寒武纪开始,经历了千万年直到奥陶纪末期才完成。

耐力非凡的隐忍生活

蜗牛的生活能力很强,对待冷、热、干旱、饥饿都毫无怯色。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当环境不适应时,许多蜗牛会进行冬眠和夏眠。与其他的陆生动物相比,蜗牛对环境和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水分不足或气候过冷时,蜗牛开始进入休眠,为了适应生活环境,而产生一系列适应机制,形成如盖膜、盖膜腔。休眠也能减少蜗牛被捕食的可能。

当天气变冷,蜗牛就会进入冬眠期。

这时它们会聚集起来爬到洞穴、石缝或钻到地下隐居起来。蜗牛会把身体完全缩进贝壳里,在壳口分泌一种白色的盖膜,随后将身体进一步缩入壳内,软体部分与盖膜之间形成可以隔绝冷空气的盖膜腔,得以安然过冬。同样,蜗牛也有夏眠的习性。在很多很热的地方,如非洲,植物都很少,但也有蜗牛生活。夏眠的蜗牛会产生较薄的膜厣,膜厣较薄,或分泌一层黏液附着与灌木石壁或其它植物上。热带地区蜗牛种类通常贝壳较厚,休眠时壳口常形成很厚而且钙化程度很高的厣。

一般来说,蜗牛的寿命为5年左右,在食物欠缺的情况下可以存活很久。曾有资料表明,在英国博物馆,1846年3月25日,研究者从埃及采回两个蜗牛活体标本,存放在标本室中。到1850年3月15日,取出来研究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一个在壳口有新形成的黏液膜。研究者把它取出来,放在温水中,不久便将身体从壳中钻出,到第二天还取食了生菜叶。将近4年的时间,没有食物和水分,但却一直生存着,除了一些昆虫,很少有动物具有这样的能力。

“一叶知秋”的晴雨表

蜗牛对空气湿度非常敏感,可以影响到它们肌肉的伸展。在潮湿的夜晚,特别是雨后,我们经常看到活跃的蜗牛。大多数蜗牛在雨前就已经出动了。当树上和草地上有一大群蜗牛时,就可以断定可能要下雨了。实验表明,蜗牛不仅对室外空气湿度非常敏感,而且对玻璃罩等密封环境的湿度也非常敏感。因此,蜗牛晴雨表是名副其实的。

小身材大智慧

蜗牛每天都能回到自己隐藏的地方,这是种回家的习性。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记录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荒芜的花园里,有两只蜗牛,一只生病,行动困难,另一只强壮的离开了同伴,越过高墙到另外一个食物丰富的花园。它并没有遗弃它的伙伴,自己跑去觅食。不久它回到了同伴的身边,并带领自己的伙伴一起到那个食物丰富的地方。原来它是为了避免同伴多走路。它能清晰地记住回去的路程,看来小蜗牛具有大智慧。

蜗牛是害虫吗?

大多数蜗牛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其所栖息的生物、非生物环境息息相关,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极少数种类能在短期内形成灾害。初孵幼螺只取食叶内,残留表皮,待个体稍大可用齿舌将幼叶刮食成小孔洞。也可将细小叶柄吃断,同时在伤口处还分泌黏液污染叶片。被危害的伤口常诱发软腐病,并引起多种霉菌寄生,使叶片、植株腐烂坏死。蜗牛很喜欢吃蔬菜、果树的嫩芽、作物的根、叶,所以蜗牛是一种农业害虫。

蜗牛中的极少数物种对人类经济活动有害,但是,目前蜗牛中的大部分种类却面临着灭顶之灾。这一方面来自于各种人为的和自然流变的原因,另外也来自于对这一类群缺乏研究和重视。理论上,我国蜗牛种类面临危险的最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均一化,包括人工环境替换原始环境、迅速发生的工业污染、入侵种(如褐云玛瑙螺)加入后的蜗牛群落均一化等,加上自然界一些随机事件(如洪水、森林火灾、连续的冷冬或连续的大旱)。蜗牛的迁移能力很差,选择次适栖息地的能力有限,从目前不多的实例来推测,一旦上述情况发生,则蜗牛的种群乃至物种的灭绝将很快发生。人类对蜗牛的深入研究和保护迫在眉睫。

观察蜗牛日记400字

观察蜗牛日记400字

篇一:观察蜗牛日记400字

今天回家,我在家门口看见了一只蜗牛,我高兴极了,就把它带了回家,饲养了起来。

在养他的时候,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层粘液,还有蜗牛的触角只要一碰就会缩回去,如果蜗牛在没有水的暗处,蜗牛就会把头缩回去,而且只要把蜗牛放在水里,它的头也会缩回去,如果蜗牛碰到了什么东西,也会把头给缩进去。

听老师说,这好像是生物应有的应激性。

蜗牛受到刺激的时候,就会缩进壳里,他那柔软的身体,不一会儿,能看见的就所剩无几了。我还发现,蜗牛有两对触角,还有嘴巴,而且我敢肯定,他是有视觉的,因为他能看见食物,并且吃掉它。我的蜗牛在几天内竟然吃掉了好几片树叶,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还不知道蜗牛这么能吃呢!

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象蜗牛这种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而像平常的椅子、凳子那些,没有生命的叫做非生物,而且我还发现,蜗牛爬行的速度很慢。

我们要保护动物,不能伤害动物,因为在生物里面少了那一种动物都不行,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不能伤害动物。让我们为人和动物能够和平相处出一份力。

篇二:观察蜗牛日记400字

最近,科学课要求我们观察小动物,我买了两只蜗牛,一大一小。大蜗牛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而是更像一个大海螺。小蜗牛还稍微像一点,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眼睛长在那对长触角上,壳圆圆的。

这几天,我就经常盯着蜗牛看。我发现蜗牛比较懒,特别是大蜗牛,经常会一动不动地趴在盒子里,也会倒挂在盒盖上,纹丝不动。有一次,我观察了大半个小时,那一只大蜗牛就是不肯动一动,我实在着急了,就放了两片菜叶子进去吸引它们。可它们就是不理我!

小蜗牛的体壳很薄,身体徐徐动着,它的触角可以伸缩。用手轻轻摸一下,小蜗牛会马上缩到它的壳里。我目不转睛的观察着小蜗牛,看它是否吃我给它们准备的叶子,发现它们碰了一下叶子就离开了,我又生气又失望。过了一会儿,我又忍不住想看一下小蜗牛,我一看叶子少了一个大洞。不久,这几片白菜叶全被那两只蜗牛吃光了。

蜗牛通常是晚上出来活动,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它常常慢慢地爬到白菜叶子上,伸出触角轻轻地先尝一尝味道,再慢慢地开始美餐。

篇三:观察蜗牛日记400字

星期五,我们有科学课。星期四晚上,我在家里的小花园洒了很多水,我想洒过水的地方明天一定会有蜗牛。星期五我很早醒来,到我们家的小花园里仔细看了看,瞧了瞧,没发现蜗牛。

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为什么没蜗牛呢?我只好跟爸爸到小姨家去捉蜗牛,找了个遍,小姨家的花园里也没有,这可急坏了我。到了学校,金湛看见我没带蜗牛,便热心的给我送上了4只蜗牛。有了蜗牛我又开心又激动,我很感激他。

蜗牛爬的时候总爱把眼睛伸得老长老长,这是为什么呢?蜗牛的脖子为什么会缩伸缩短呢?只要仔细观察就会知道。

我有个秘诀能唤醒沉睡的蜗牛,就是把蜗牛放到水里去,让它在水里两分钟,它就会醒来。蜗牛身上有3个孔,分别是拉便孔、哺育的孔,还有一个孔我不知道。蜗牛有两只眼睛和一对触角,两只眼睛长在触角上。一般的蜗牛长1厘米,高5毫米,背着一个硬硬的壳。蜗牛没有脚是用身子一扭一扭爬行的,它爬起来非常非常慢,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银白色的线。

蜗牛的嘴巴会一点一点地动,一点一点地啃青菜叶,在放大镜下还能看到蜗牛的心脏上下跳动呢。

篇四:观察蜗牛日记400字

蜗牛是一种软体甲壳类小生物。它爬行的很慢,背着一个大大的“房子”,呈螺旋状,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左旋的非常少见。

我把十几只蜗牛装在塑料碗里,拿出最大的一只放到另一个碗里,找来放大镜,开始观察。

听说把蜗牛放进水里,就可以使它探出头来。恰巧,这只蜗牛被我吓得把头缩进去了,我打了一些水,往里面倒。不一会儿,蜗牛就乖乖地探出头来,并伸出两个长长的触角。

我仔细地用放大镜观察它。发现,蜗牛的下腹部有很多点点,这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我又继续观察,发现蜗牛的壳上还有一个小洞,这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于是,我带着这两个疑问来到妈妈面前询问。妈妈回答说:“蜗牛腹部下面的小点是它的腹足,蜗牛就是依靠这些腹足爬行的,壳上的洞是蜗牛的气孔呀!”“噢!”我恍然大悟。

爷爷告诉我,蜗牛通常是晚上出来活动。因为它害怕白天直射的阳光,喜欢栖息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所以一般太阳下山后才出来。它慢慢地爬到青菜叶子上,伸出触角轻轻地尝一尝味道,再慢慢地开始美餐。

通过观察,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蜗牛的小知识。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