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厕所所长
《海子诗歌鉴赏》的公选课上,我问大家除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外,还有没有读过海子其它的作品,有同学说读过海子的《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我把这首诗念了一遍,随口又问了一句,这首诗多次提到了“远方”,我们也经常说“诗和远方”,你们觉得“远方”意味着什么?本来以为会遇到上课一如既往的冷场,没想到大家竟然讨论开了。有的同学说远方意味着自由,有人说远方是不能实现的理想,也有人说远方是日常生活以外的地方,还有一些奇奇怪怪充满想象力的答案,也都言之成理。我突然间觉得,似乎“远方”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了。为了稍微了解一下它的起源,我在某天早上拉屎的时候百度了一下,于是看到了这么一个权威的解释:
百度百科:“诗和远方”词条
解释当中说得很清楚:
“诗和远方”指理想的生活,出自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话因触动了很多70后、80后的心灵成为网络著名鸡汤文。
不知道谁是这个词条的编辑,“名句”和“鸡汤文”这两个词,真有春秋笔法,把我们现在使用及误用“诗和远方”时的那种往复盘旋,袅袅上升的绿茶味拿捏得分毫不差。它或因对现实生活中琐碎和尘劳的超越而备受赞誉,或者被诟病为不切实际和好高骛远而饱受反讽,但不管怎么说,“诗和远方”毕竟不是高晓松老师的发明,早在80年代,比他还大了五岁的海子,就已经把“远方”这个意向和自己的诗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远方”的字面意思是“远处、远地”,《周礼·夏官·怀方氏》说“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论语·学而》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用的都是这个意思。由于在我们文化的起源阶段,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因此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说者来说,这个“远处”和“远地”与“近处”和“此地”对立,指涉一个不在近前、时间和空间都相对遥远的地方。时间和空间的遥远会导致信息的滞后,于是,“远方”又进一步被加入了“偏远”的意思,所以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轼,即便自负与苏辙并称“二陆”(《沁园春·孤馆青灯》),也会在《上刘侍读书》中说自己是“远方之鄙人,游于京师……”
但是,除了“远处”的基本含义之外,“远方”还有第二层易被忽略的意思。唐代李翰《<河中鹳鹊楼集>序》:“吴兴姚系、长乐冯曾、清河崔邠,鸿笔佳什,声闻远方。”是说姚系、冯曾和崔邠的文章声名远播,名动四方,这里的“远方”,如果只解为“遥远的地方”就不够了,其中还有宏大的愿景或希冀的意味。我不清楚海子是否仔细研究过“远方”这一词语的含义,但从其作品来看,这第二层意思,正与他的史诗(或曰“大诗”)理想相合。
海子似乎特别钟情于远方,在西川编的《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所收录的作品中,至少有九十多次直接出现了“远方”。白淑清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海子诗歌意象系统研究》中说:
“远方”意象从空间层面来说,它的指向是此在世界的彼处;从时间维度来讲,它则指向未来。
其实,海子诗中的“远方”意象,不仅指向未来,还会指向不可追寻的过去和被过去与未来撕裂的现在。我们因此将之分为三类,简称之为“向往”、“消逝”和“归来”。它们出现于海子不同时期的诗歌中,但并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发展,而是回环交缠,萦绕着海子短暂的一生。
1.向往——作为未来的远方
用“远方”指涉“世界的彼处”和“未来”,是海子诗作中最常见的用法。在《海子诗全集》里出现了九十多次“远方”意象中,有五十余次都采用了这种指涉。
1984年6月,海子在《海上》中写道:
穷苦的渔夫
肉疙瘩像一卷笨拙的绳索
在波浪上展开
想抓住远方
闪闪发亮的东西
这个“远方”即是白淑清所说的空间层面的远方,是海上的渔夫想抓住但又无法抓住的那些“闪闪发亮的东西”存在的地方,渔夫是否真的能够抓住不得而知,事实上,海子在下文给了我们答案:
其实那只是太阳的假笑
他抓住的只是几块会腐烂的木板:
房屋、船和棺材
可以看出,此时此地“想抓住”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彼时彼地来实现,因此,这里的远方是空间上的远方的同时,也是时间上的远方。
作于1983年的《东方山脉》(这首诗后来另有一个版本,收在海子自己印的诗集《小站》中)的结尾中也提到了“远方”:
把我的诗篇
在哭泣后反抗的夜里
传往远方吧
让孩子们有一本自己的历史画
让我去拥抱世界
作者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如历史绵延不绝,但“我的诗篇”究竟能不能“声闻远方”仍需时间的检验,远方在这里依然指向未来,还是时间上的远方。
作于1986年的《云朵》也是这个用法:
神秘的村庄
忧伤的村庄
你生了几个儿子
有哪些闺女已嫁到远方
在西藏音信不通的小村庄里,寂静无声,似乎无人居住。也许你偶然遇到一个老乡,你想问他有几个儿女,但他听不懂你的话,所以你只能问,但是得不到回答。你有几个儿女?不知道。哪些闺女已经出嫁了呢?不知道。她们嫁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总之她们不在村子里,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嫁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除了短诗以外,海子的长诗中也屡次提到“远方”。完稿于1984年的《河流》中他写道:
在一片空地之上
诞生了语言和红润的花草,溪水流连
也有第一对有情有义的人儿
长饮之后
去远方
第一对有情有意的人儿去了哪里呢?不知道,反正离开了语言诞生的空地,去了别的地方,一个时间和空间上都遥不可及的地方。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倾听受难的水/水落在远方”(《给母亲(组诗)》);看见天鹅飞过“远方的桥梁”(《天鹅》);在想念爱人的时候,也“想起远方嫁给岩石的海鸟”(《河流·北方·爱》)。他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祖国(或以梦为马)》),任秋天的灯燃起大火,“凛然神采坐在远方”(《秋日山谷》)。他还写了好几篇故事一样的诗,有人在远方筑城(《传说·深思的中国门》),主人公的妹子嫁到了远方的平原上(《木船》),还有起伏不尽的山峦,伸向远方(《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在这些诗歌中,“远方”都出现在一种遥不可及的召唤中,像黑暗中一个耀眼的光点,令人向往,但又无法到达。我们也可以说海子这里的远方是一个“年轻的远方”,它与“此时”和“此地”相对,存蓄于青年人常有的憧憬中,作为一个被向往的未来,结实的存在着。
2.消逝——作为过去的远方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海子诗中的远方也含有这种因素。当一个人望向未来,见其缈不可期时,他势必反观同样不可回归的过去,试图寻找某种精神上的安慰。在作于1986年的《春天(断片)》中,海子直接把“远方”和寂寞的母亲相连:
远方寂寞的母亲
也只有依靠我这
负伤的身体。母亲
望着猎户消匿的北方
似乎暗示着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同年完成的长诗《河流》出现了“父亲”的形象:
黄昏时分,一群父亲的影子走向树
绳索像是他们坐过的姿势,在远方则是留恋,回忆起往事
并明确地说“在远方则是留恋,回忆起往事”。在另一首充满想象力的长诗《但是水、水》中,海子以水的诞生和流转借喻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联想到父亲和母亲:
本是一股水。分头驶往东方和南方。嘴唇
干裂的秦岭,痛苦贫困的母亲
使我在森林中行走如风。母亲和父亲落难在远方的平原
这里的父亲和母亲显然不是海子自己的父母,而是那个历史中的“远方”,必须以史诗书写的文明诞生的地方。
既然“远方”可以喻指文明诞生的地方,那海子自己,也就必然地来自远方:“那时我在远方/那时我自由而贫穷(《远方》)”。远方有他的亲人:“在人类的遭遇中/在远方亲人的手中/为什么有这样简朴/而单一的粮食(《粮食两节》)”,也有他对爱情的回忆:“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光芒四射的四姐妹/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在他的诗剧中,主人公们“出生在远方”,他们从远方来,理应“回到远方去”(《太阳·弑》)。在他写的故事里,一个叫“血儿”的姑娘“分不清家乡和远方”,她“就像一个精灵……在遥远的山上,她就像任何远方,遥远得没有内容。但没有人不爱她。就像没有人不热爱远方……”(《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儿女》)。这所有的一切又可以归结为海子在《太阳·土地篇》中的说法:
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家乡
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海子诗中“远方”意象的第二个含义:作为过去的远方。一个已经逝去,只能回望,不可追寻的远方。与上一节类似的,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远方是一个“年长的远方”。它同样处于“现在”或“此时”的对立面,正如稍微上了年纪的人总爱回味过去一样,海子藉由这个“远方”回望仿佛幸福的过去,沉浸于对消逝生命的哀伤中。
3.归来——作为现在的远方
既然海子诗中的“远方”可以指向可望而不可即的过去或者未来,那么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就必然存在着一个被这两种张力撕裂的“现在”。可能早在1986年,隐隐觉察到自己渴望的“远方”或会成为不可追逐的幻梦时,海子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喜马拉雅》中有这样的句子:
高原悬在天空
天空向我滚来
我丢失了一切
面前只有大海
我是在我自己的远方
我在故乡的海底——
走过世界最高的地方
这时他只走过青海湖,来到西藏,还没有去过能望见喜马拉雅山脉的萨迦。但他在这样一个远方,一个远离他生活和出生地的地方,突然间感觉到自己“丢失了一切”。这种感觉表面上看可能来源于他的失恋,但从内心深处来说,其实是他发现“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自己追寻的“远方”已经不可实现。于是,“远方”不论作为过去还是未来,都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注定只是一些破碎的幻梦——他突然间醒悟——我是在我自己的远方。它“奇怪又空荡”(《龙》);它“如树的手指怀孕花果”(《献给韩波:诗歌的烈士》);它“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九月》);它就是现在就是过去就是未来——我在故乡的海底——走过世界最高的地方。
此后,这一“作为现在的远方”在海子的诗作中又数次出现,他在1988年为初恋女友B的生日写诗,说“你坐在近处 坐在远方”(《生日》),正是藉由这“远方”的不可实现性,把自己跟B的爱情从“远方”拉到“近处”,重新复活。1989年的初雪时,他在昌平的住所非常明确地写出“远方就是这样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遥远的路程·十四行献给89年的初雪》)。一个苍茫的佛晓,他恍惚间看见“黎明/穿过这些山峰,坐落/在这些粗笨的远方和近处”(《佛晓》)。在模仿古希腊悲剧所写的诗句《太阳·弑》中,一个名为“疯子头人”的角色问道:“你既然是从远方来,为什么不回到远方去呢?”
这里我们已经有答案了,因为远方已经逝去,我们无法回归。
于是,海子诗中的“远方”意象终于因其“不可实现”统摄在一起。它可以指向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无法追寻;它可以指向未来,但未来太过虚无,无法实现;它也可以指向现在,但现在正处于被无法实现的未来和不可追寻的过去所撕裂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因此海子一次又一次痛苦地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他自己成了那一个远方“无头的人”(《太阳·弥赛亚》)。但他又坚信“诗和远方一样”(《我所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没有远方就没有诗,没有诗,也就没有海子了。
1989年3月25日早上,海子离开了在北京昌平的寓所,随身带着《圣经》、《瓦尔登湖》、《康拉德小说选》和《孤筏重洋》四本书。下楼的时候,他对一个同事说:“我要出远门了。”
3月26日下午五点半,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
奔向远方,你去而不返,是哪辆马车
参考文献
[1]林尹注. 周礼今注今译[M].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
[2]苏轼, 孔凡礼. 苏轼文集[M]. 中华书局, 1986.
[3]海德格尔著, 郜元宝. 雅典娜思想译丛 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白淑清. 海子诗歌意象系统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張玉芳. 略論唐詩中的行旅活動與觀照心態[J]. 2002.
[6]李楠.论海子诗歌中的“远方”意象[J].大众文艺,2012(13):168-169.
[7]万孝献.神性天空下不同的远方——海子、迟子建文学比较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05):66-71.
[8]陈国平. 诗歌共时体的构建[D].清华大学,2015.
[9]吴爱珍. 歌唱然后死亡[D].西北师范大学,2017.
[10]黄金丹. “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人类的大地—海子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