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波罗的海三国,为何总爱跟俄罗斯过不去?

在网上,有人总爱把历来高调反俄罗斯,而且近些年对中国也不太友好(在涉疆问题、台湾问题上去猛踩红线)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戏称为“波罗的海三傻”。

似乎,它们为了反俄 ,总是那么的无所顾忌,一副很豁得出去的架势,哪怕很多时候,自己才是真正输的那一方。

比如,早在俄乌开战之初,上述三国率先“自断”了俄罗斯的天然气,宁可挨冻,也要彰显自己的“支持自由、反抗”的立场。

再后来,兵荒马乱之际,这三国议会议长又“勇敢”地选择了“组团”共同访问乌克兰,在基辅与乌克兰议会议长鲁斯兰·斯特凡丘克签署联合宣言,呼呼给予乌克兰欧盟候选国地位,并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等等。

他们三位,可算是“特别军事行动”后,最早到访乌克兰的外国政要。

会谈现场

一时间,可把乌克兰政坛给感动坏了....直到乌克兰媒体爆出他们另外的一通操作...

原来,虽然这三国禁用了俄罗斯的天然气,但却购买了更多的俄罗斯电力——整个3月份,波罗的海三国从俄罗斯购进今年1月份两倍体量的电力。

这就尴尬了——按照司机总统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指示”,支持乌克兰,就必须“患难与共”,你们光断气,不断电,我们很不满意啊。

所以呢,你说它们是“三傻”,细品品,一些时候,倒也不是特别的缺心眼。

这就好比,波罗的海三国——我们要制裁俄罗斯的面包;但我们不制裁俄罗斯的馒头。

面包不买啦,但要多多买馒头!

立陶宛民族舞蹈,别看他们跳得欢实,该国可是欧洲自杀率最高的地区

不过,虽说这次三国的“表现”,令乌克兰很不满意,但要论跟苏联元素“划清界限”和参加政治军事方面的反俄活动,它们向来还是很认真的。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直被认为是“去俄化”最猛烈的国家,也同时是融入西方程度最深的前苏联国家。

这三国紧抱西方,顺利地加入了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和北约。每年,北约都会选时机,大摇大摆地在波罗的海三国周边进行各种军演,对此地的增兵部署也在一直不断推进。

顶着新冠疫情,去年北约19国还是开展了波罗的海联合军演,在俄罗斯家门口炫耀了数日

这让北约能直接在莫斯科以西800公里的地方驻军,搞得俄罗斯西部的一大段边界,已经跟“裸奔”差不多了。

而且,如果乌克兰一旦加入北约,除了白俄罗斯能帮忙做了个缓冲外(白俄的老卢还是很给力的),俄罗斯西部,几乎都要完全“裸奔”了——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如今普京着急要将乌克兰“去军事化”的主要缘由。

接着,咱们就捋一捋波罗的海三国跟苏联/俄罗斯的前生今世,从这里面,你能品出很多味道。

历史上,即便三国有着被俄罗斯族长期控制的历史,但无论俄罗斯人怎么折腾,都很难将这三地成功“俄化”,他们一直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族群、信仰和文化。

波罗的海三国国旗,很有相似之处

甚至,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在当地人眼中,对方很多时候,还会被看作“侵略者”和“占领军”。

从民族上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这三国,属于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族群。

爱沙尼亚民族服饰,跟日耳曼人有几分相似

根据最新的DNA测序,虽然他们打心底里鄙视斯拉夫人,曾经的纳粹德国也觉得他们比斯拉夫人更接近于“高贵的日耳曼人”。

但测序结果却是相当打脸的,除了带有一部分日耳曼血统外,他们和斯拉夫人其实在一个基因组里!

而且,“三傻”之“大傻”——反俄急先锋,立陶宛人的基因中,斯拉夫人血统占比最高。

不过,这也难怪,立陶宛曾经和西斯拉夫人——波兰王国组成过波兰-立陶宛邦联;后来又被东斯拉夫的沙俄帝国征服,当地人想不“斯拉夫”,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从中世纪到近代,波罗的海三国虽然地方偏远,但位置关键,一直被众列强垂涎。自中世纪开始,波兰、普鲁士、俄罗斯帝国,都曾深度卷入对其的争夺之中。

17末世纪的北方大战后,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下,原属瑞典王国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不得不宣布效忠沙皇。

北方大前版图

一百年后的18世纪末,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后,波兰-立陶宛联邦被从地图上抹掉。

同西乌克兰一起,立陶宛也最终成为了沙俄帝国的一部分。

跟其在他被征服地区一样,沙俄统治者致力于在此地大量移入俄罗斯族、普及俄语和东正教,试图将三国全盘俄罗斯化。

然而,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基辅罗斯兄弟民族不同,这里的“俄化”程度并不算很深。

历来,当地人都自认为本民族属于和瑞典、芬兰相近的北欧人,跟斯拉夫人没有什么亲切感;

宗教方面,立陶宛受波兰影响,笃信天主教,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则主要信奉信义会~一个教新教的分支。

很显然,双方并没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基础,算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那种强行组合。

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三国于同一天宣布了独立,并在西方的支持下,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前面也说过了,在被沙俄统治的两个多世纪里,三地曾被搞过“民族大换血”。因此,独立后的三国境内,都拥有着一定比例的俄罗斯族和亲俄民众,他们跟主导亲西方的民族主义政府,总是格格不入,一直在暗中和苏联保持联系,试图建立亲苏。

到了二战开打之初,苏联一面跟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一面大搞“东方战线”,趁机疯狂地向西拓展边界,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形成了一个广袤的战略缓冲带。

1939年,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胁迫着签订了双边互助条约,允许苏联在境内建立军事基地。

1940年,趁着二战的扩大,欧洲各国无暇北顾的时候,苏联先是指责三国现政府正在和西方勾结,要秘密进攻苏联,随即又以“保障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对海三国进行了军事占领。

很快,在苏联的“关照”下,三国成立了亲苏政府,而后新政府们又主动“高票通过了”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提案,麻溜的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就这样,苏联以自己的钢铁洪流为筹码,行云流水般的对波罗的海三国完成了——军事占领、改朝换代、直接收入囊中这一系列操作。

1940年,斯大林的照片已经挂上了波罗的海三国议会,各国国旗和国徽也印上了镰刀斧头

随后,苏联在这三个新的加盟共和国搞起了土改,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了贫苦农民;在城市地区推行“八小时工作制”;落实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和选举权等等(这之前,此地大多数高校,不招颁发正式文凭的女生;只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女性才能参与投票选举)。

几番社会主义改造下来,一些民众,特别是底层人士,逐渐认可了苏联。

但这时候,三国的民间,尤其是中上层的有产者们,对苏联仍旧充满了不服,并不断试图向西方求援。

于是,莫斯科方面决定上大招。

在纳粹德军进入巴黎的同一天,1940年6月14日,苏联开始了代号为“六月遣送”的集体流放——三国右翼政党的成员及其家属,有据可查的1918年-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期间发表过反苏言论的这知识分子及其家属、波罗的海三国大量暴力机构(军警队伍)成员共计42375人,全部被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

除了流放外,苏联还处决了一批极端顽固的“敌对分子”。

此外,一些“资本家”的财产也被充公、企业被没收、黄金储备被运到了莫斯科。

这些简单粗暴的举措,严重伤害了三国民众,也为随后一些人的投靠纳粹行为埋下了伏笔。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军政、知识、文化界遭到的“清洗”,也仅仅是个开始而已。

苏联人还没坐稳,德国人,很快就杀了进来。

1941年夏,打头阵的波罗的海地区在开战之初就被德国占领。

德军进驻后,又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犹太人、民族主义人士和左翼亲苏分子大开杀戒。

这方面,此时的苏联和德国不谋而合——消灭一国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是可以走捷径的,即——尽可能地消灭对方的精英阶层,再对其余的愚蒙大众施以”同化教育”,时间一长,对方就成了自己人了。

只不过,要说当年苏联人的“镇压”,是流放为主,处决为辅;而德国人可没那么耐心,则正好相反,除了被抓进集中营的,更多的,都遭到了就地处决。

即便如此,三地的不少亲德人士,仍旧对纳粹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些青年们还积极加入了武装党卫队,想借助纳粹德国力量来“解放祖国”。

咱们就拿爱沙尼亚举例。

据统计,在苏德战争初期,大约有55000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而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期间,竟然有72000人入伍党卫军。

以上双方都把自己的老板当做解放者,将对方的后台视为侵略者,在波罗的海沿岸上演着同胞相残的历史悲剧。

这段悲催的过往,爱沙尼亚电影《1944》,曾经非常生动地演绎过——无论给谁打仗,似乎都难逃任人摆布,充当炮灰的命运。

战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又开启了新的报复行动。

斯大林签署了对波罗的海地区“不忠诚人口”进行集体流放的命令。截至到1953年,他老人家去世时,苏德战争前后,苏联共向中亚和西伯利亚流放了大约五十万波罗的海公民,相当于三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逐步纠正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大部分波罗的海三国流放人员被允许返回家园。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

只是,九死一生回到老家的人们往往发现,工作没了、房子和财产也被充公,苏联占领前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的民族感情,再次受到了无法弥合的严重伤害。

同时,他们对苏联的相关经济、资源分配政策,也长期心怀不满——为了平衡国内发展,苏联每年会对一些发展较差的加盟国进行大量财政支持,并安排发达地区进行帮扶(比如,中亚的几个“斯坦”,他们当年也是最不愿意接受苏联解体的地区)。

这下子,经济相对要发达多了的波罗的海三国,就非常不乐意了——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补贴其他的加盟共和国。

所以,在各种旧仇新怨的交织下,三国虽然表面上臣服于苏联大家庭,但心底里已经结下了世代无法化解的梁子。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同一面红旗下,宗教分歧被淡化,民族矛盾也貌似趋于弥合。虽然和大部分苏联人并不是同宗同源的兄弟民族,但波罗的海三国人们,多数都能熟练掌握俄语,小学生戴红领巾,中学生入团,大人们争取入党,举国庆祝十月革命、卫国战争胜利日...更能享受到拎包入住的赫鲁晓夫楼、免费医疗和教育等一系列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福利。

1950年代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表面的假象而已。

随着八十年末,在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对苏共和苏联政体的“自我否定”下,整个苏东地区顿时陷入了思想混乱之中。

这时,波罗的海三国首先坐不住了,自下而上的要求脱离苏联。

这就是,“波罗的海之路”。

1989年8月23日,三国国合进行了一次活动,有200多万人手牵手,横跨了三国领土,汇集成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场景相当震撼。

“波罗的海之路”堪称推到苏联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波罗的海之路”现场

在西方世界,“波罗的海之路”收获了大量声援和力挺。

然而,莫斯科方面只回应了激烈的言辞,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措来主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最终,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发布声明,脱离苏联独立,它也是首个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于1991年8月19日宣布独立;拉脱维亚1991年8月22日宣布独立。

现在看来,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就是苏联彻底崩盘的催化剂。

然而,即便独立属于多数民众的愿望,也是大势所趋,但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整个苏联时代,除了定居于此的俄罗斯族外,也曾培育出了一些心向苏联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红色”波罗的海人。

比如,下图这位土生土长的拉脱维亚人,苏联内务部长鲍利斯·卡尔洛维奇·普戈。

鲍利斯·卡尔洛维奇·普戈(1937年~1991年8月22日)

这大叔性格刚烈,“八一九”失败后,与老伴在家中双双开枪自杀,殉了苏联。

普戈在遗言中写到:“我太信任他人了,我一生都老老实实....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我们国家的未来”。

普戈夫妇的墓地

要说普戈部长是害怕被“清算”,畏罪自杀的,好似也并不能解释得了全部。

毕竟,跟他同级别的克格勃最后的掌门人,克留奇科夫也就关了三年而已,出来后还能继续享受老干部待遇;国防部长亚佐夫,也是1994年重获自由,并恢复了老干部待遇和苏联时期的一切荣誉。

2004年11月,普京总统还亲自为他庆祝81岁生日,并现场授勋;2014年,普京再次授予91岁的亚佐夫勋章。

2020年2月25日,亚佐夫平安终老于莫斯科,享年96岁。俄罗斯国防部就此还发布了非常正式的新闻讣告。

授勋现场

所以,作为“红色波罗的海人”,普戈的选择,更像是在“殉国”,主动殉了苏联和自己的理想信仰。

只是,如今的这番苏联兄弟阋于墙的情形,又会让当年“殉”了苏联的普戈部长的在天之灵,情何以堪。

波罗的海三国,为何总爱跟俄罗斯过不去?

在网上,有人总爱把历来高调反俄罗斯,而且近些年对中国也不太友好(在涉疆问题、台湾问题上去猛踩红线)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戏称为“波罗的海三傻”。

似乎,它们为了反俄 ,总是那么的无所顾忌,一副很豁得出去的架势,哪怕很多时候,自己才是真正输的那一方。

比如,早在俄乌开战之初,上述三国率先“自断”了俄罗斯的天然气,宁可挨冻,也要彰显自己的“支持自由、反抗”的立场。

再后来,兵荒马乱之际,这三国议会议长又“勇敢”地选择了“组团”共同访问乌克兰,在基辅与乌克兰议会议长鲁斯兰·斯特凡丘克签署联合宣言,呼呼给予乌克兰欧盟候选国地位,并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等等。

他们三位,可算是“特别军事行动”后,最早到访乌克兰的外国政要。

会谈现场

一时间,可把乌克兰政坛给感动坏了....直到乌克兰媒体爆出他们另外的一通操作...

原来,虽然这三国禁用了俄罗斯的天然气,但却购买了更多的俄罗斯电力——整个3月份,波罗的海三国从俄罗斯购进今年1月份两倍体量的电力。

这就尴尬了——按照司机总统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指示”,支持乌克兰,就必须“患难与共”,你们光断气,不断电,我们很不满意啊。

所以呢,你说它们是“三傻”,细品品,一些时候,倒也不是特别的缺心眼。

这就好比,波罗的海三国——我们要制裁俄罗斯的面包;但我们不制裁俄罗斯的馒头。

面包不买啦,但要多多买馒头!

立陶宛民族舞蹈,别看他们跳得欢实,该国可是欧洲自杀率最高的地区

不过,虽说这次三国的“表现”,令乌克兰很不满意,但要论跟苏联元素“划清界限”和参加政治军事方面的反俄活动,它们向来还是很认真的。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直被认为是“去俄化”最猛烈的国家,也同时是融入西方程度最深的前苏联国家。

这三国紧抱西方,顺利地加入了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和北约。每年,北约都会选时机,大摇大摆地在波罗的海三国周边进行各种军演,对此地的增兵部署也在一直不断推进。

顶着新冠疫情,去年北约19国还是开展了波罗的海联合军演,在俄罗斯家门口炫耀了数日

这让北约能直接在莫斯科以西800公里的地方驻军,搞得俄罗斯西部的一大段边界,已经跟“裸奔”差不多了。

而且,如果乌克兰一旦加入北约,除了白俄罗斯能帮忙做了个缓冲外(白俄的老卢还是很给力的),俄罗斯西部,几乎都要完全“裸奔”了——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如今普京着急要将乌克兰“去军事化”的主要缘由。

接着,咱们就捋一捋波罗的海三国跟苏联/俄罗斯的前生今世,从这里面,你能品出很多味道。

历史上,即便三国有着被俄罗斯族长期控制的历史,但无论俄罗斯人怎么折腾,都很难将这三地成功“俄化”,他们一直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族群、信仰和文化。

波罗的海三国国旗,很有相似之处

甚至,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在当地人眼中,对方很多时候,还会被看作“侵略者”和“占领军”。

从民族上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这三国,属于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族群。

爱沙尼亚民族服饰,跟日耳曼人有几分相似

根据最新的DNA测序,虽然他们打心底里鄙视斯拉夫人,曾经的纳粹德国也觉得他们比斯拉夫人更接近于“高贵的日耳曼人”。

但测序结果却是相当打脸的,除了带有一部分日耳曼血统外,他们和斯拉夫人其实在一个基因组里!

而且,“三傻”之“大傻”——反俄急先锋,立陶宛人的基因中,斯拉夫人血统占比最高。

不过,这也难怪,立陶宛曾经和西斯拉夫人——波兰王国组成过波兰-立陶宛邦联;后来又被东斯拉夫的沙俄帝国征服,当地人想不“斯拉夫”,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从中世纪到近代,波罗的海三国虽然地方偏远,但位置关键,一直被众列强垂涎。自中世纪开始,波兰、普鲁士、俄罗斯帝国,都曾深度卷入对其的争夺之中。

17末世纪的北方大战后,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下,原属瑞典王国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不得不宣布效忠沙皇。

北方大前版图

一百年后的18世纪末,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后,波兰-立陶宛联邦被从地图上抹掉。

同西乌克兰一起,立陶宛也最终成为了沙俄帝国的一部分。

跟其在他被征服地区一样,沙俄统治者致力于在此地大量移入俄罗斯族、普及俄语和东正教,试图将三国全盘俄罗斯化。

然而,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基辅罗斯兄弟民族不同,这里的“俄化”程度并不算很深。

历来,当地人都自认为本民族属于和瑞典、芬兰相近的北欧人,跟斯拉夫人没有什么亲切感;

宗教方面,立陶宛受波兰影响,笃信天主教,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则主要信奉信义会~一个教新教的分支。

很显然,双方并没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基础,算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那种强行组合。

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三国于同一天宣布了独立,并在西方的支持下,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前面也说过了,在被沙俄统治的两个多世纪里,三地曾被搞过“民族大换血”。因此,独立后的三国境内,都拥有着一定比例的俄罗斯族和亲俄民众,他们跟主导亲西方的民族主义政府,总是格格不入,一直在暗中和苏联保持联系,试图建立亲苏。

到了二战开打之初,苏联一面跟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一面大搞“东方战线”,趁机疯狂地向西拓展边界,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形成了一个广袤的战略缓冲带。

1939年,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胁迫着签订了双边互助条约,允许苏联在境内建立军事基地。

1940年,趁着二战的扩大,欧洲各国无暇北顾的时候,苏联先是指责三国现政府正在和西方勾结,要秘密进攻苏联,随即又以“保障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对海三国进行了军事占领。

很快,在苏联的“关照”下,三国成立了亲苏政府,而后新政府们又主动“高票通过了”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提案,麻溜的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就这样,苏联以自己的钢铁洪流为筹码,行云流水般的对波罗的海三国完成了——军事占领、改朝换代、直接收入囊中这一系列操作。

1940年,斯大林的照片已经挂上了波罗的海三国议会,各国国旗和国徽也印上了镰刀斧头

随后,苏联在这三个新的加盟共和国搞起了土改,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了贫苦农民;在城市地区推行“八小时工作制”;落实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和选举权等等(这之前,此地大多数高校,不招颁发正式文凭的女生;只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女性才能参与投票选举)。

几番社会主义改造下来,一些民众,特别是底层人士,逐渐认可了苏联。

但这时候,三国的民间,尤其是中上层的有产者们,对苏联仍旧充满了不服,并不断试图向西方求援。

于是,莫斯科方面决定上大招。

在纳粹德军进入巴黎的同一天,1940年6月14日,苏联开始了代号为“六月遣送”的集体流放——三国右翼政党的成员及其家属,有据可查的1918年-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期间发表过反苏言论的这知识分子及其家属、波罗的海三国大量暴力机构(军警队伍)成员共计42375人,全部被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

除了流放外,苏联还处决了一批极端顽固的“敌对分子”。

此外,一些“资本家”的财产也被充公、企业被没收、黄金储备被运到了莫斯科。

这些简单粗暴的举措,严重伤害了三国民众,也为随后一些人的投靠纳粹行为埋下了伏笔。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军政、知识、文化界遭到的“清洗”,也仅仅是个开始而已。

苏联人还没坐稳,德国人,很快就杀了进来。

1941年夏,打头阵的波罗的海地区在开战之初就被德国占领。

德军进驻后,又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犹太人、民族主义人士和左翼亲苏分子大开杀戒。

这方面,此时的苏联和德国不谋而合——消灭一国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是可以走捷径的,即——尽可能地消灭对方的精英阶层,再对其余的愚蒙大众施以”同化教育”,时间一长,对方就成了自己人了。

只不过,要说当年苏联人的“镇压”,是流放为主,处决为辅;而德国人可没那么耐心,则正好相反,除了被抓进集中营的,更多的,都遭到了就地处决。

即便如此,三地的不少亲德人士,仍旧对纳粹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些青年们还积极加入了武装党卫队,想借助纳粹德国力量来“解放祖国”。

咱们就拿爱沙尼亚举例。

据统计,在苏德战争初期,大约有55000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而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期间,竟然有72000人入伍党卫军。

以上双方都把自己的老板当做解放者,将对方的后台视为侵略者,在波罗的海沿岸上演着同胞相残的历史悲剧。

这段悲催的过往,爱沙尼亚电影《1944》,曾经非常生动地演绎过——无论给谁打仗,似乎都难逃任人摆布,充当炮灰的命运。

战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又开启了新的报复行动。

斯大林签署了对波罗的海地区“不忠诚人口”进行集体流放的命令。截至到1953年,他老人家去世时,苏德战争前后,苏联共向中亚和西伯利亚流放了大约五十万波罗的海公民,相当于三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逐步纠正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大部分波罗的海三国流放人员被允许返回家园。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

只是,九死一生回到老家的人们往往发现,工作没了、房子和财产也被充公,苏联占领前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的民族感情,再次受到了无法弥合的严重伤害。

同时,他们对苏联的相关经济、资源分配政策,也长期心怀不满——为了平衡国内发展,苏联每年会对一些发展较差的加盟国进行大量财政支持,并安排发达地区进行帮扶(比如,中亚的几个“斯坦”,他们当年也是最不愿意接受苏联解体的地区)。

这下子,经济相对要发达多了的波罗的海三国,就非常不乐意了——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补贴其他的加盟共和国。

所以,在各种旧仇新怨的交织下,三国虽然表面上臣服于苏联大家庭,但心底里已经结下了世代无法化解的梁子。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同一面红旗下,宗教分歧被淡化,民族矛盾也貌似趋于弥合。虽然和大部分苏联人并不是同宗同源的兄弟民族,但波罗的海三国人们,多数都能熟练掌握俄语,小学生戴红领巾,中学生入团,大人们争取入党,举国庆祝十月革命、卫国战争胜利日...更能享受到拎包入住的赫鲁晓夫楼、免费医疗和教育等一系列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福利。

1950年代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表面的假象而已。

随着八十年末,在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对苏共和苏联政体的“自我否定”下,整个苏东地区顿时陷入了思想混乱之中。

这时,波罗的海三国首先坐不住了,自下而上的要求脱离苏联。

这就是,“波罗的海之路”。

1989年8月23日,三国国合进行了一次活动,有200多万人手牵手,横跨了三国领土,汇集成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场景相当震撼。

“波罗的海之路”堪称推到苏联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波罗的海之路”现场

在西方世界,“波罗的海之路”收获了大量声援和力挺。

然而,莫斯科方面只回应了激烈的言辞,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措来主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最终,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发布声明,脱离苏联独立,它也是首个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于1991年8月19日宣布独立;拉脱维亚1991年8月22日宣布独立。

现在看来,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就是苏联彻底崩盘的催化剂。

然而,即便独立属于多数民众的愿望,也是大势所趋,但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整个苏联时代,除了定居于此的俄罗斯族外,也曾培育出了一些心向苏联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红色”波罗的海人。

比如,下图这位土生土长的拉脱维亚人,苏联内务部长鲍利斯·卡尔洛维奇·普戈。

鲍利斯·卡尔洛维奇·普戈(1937年~1991年8月22日)

这大叔性格刚烈,“八一九”失败后,与老伴在家中双双开枪自杀,殉了苏联。

普戈在遗言中写到:“我太信任他人了,我一生都老老实实....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我们国家的未来”。

普戈夫妇的墓地

要说普戈部长是害怕被“清算”,畏罪自杀的,好似也并不能解释得了全部。

毕竟,跟他同级别的克格勃最后的掌门人,克留奇科夫也就关了三年而已,出来后还能继续享受老干部待遇;国防部长亚佐夫,也是1994年重获自由,并恢复了老干部待遇和苏联时期的一切荣誉。

2004年11月,普京总统还亲自为他庆祝81岁生日,并现场授勋;2014年,普京再次授予91岁的亚佐夫勋章。

2020年2月25日,亚佐夫平安终老于莫斯科,享年96岁。俄罗斯国防部就此还发布了非常正式的新闻讣告。

授勋现场

所以,作为“红色波罗的海人”,普戈的选择,更像是在“殉国”,主动殉了苏联和自己的理想信仰。

只是,如今的这番苏联兄弟阋于墙的情形,又会让当年“殉”了苏联的普戈部长的在天之灵,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