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清高,既然你要脸,既然你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别怪我下手脏了!——杨角风
最近老谋子的《满江红》热播,虽然故事有点荒谬,但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对该片的剧情,我(杨角风)就不做太多评价了,总体来讲还算引人入胜,值得一看。
但片中人物的演技,确实让我眼前一亮,既能发挥各自的特色,又没有显得那么突兀,至少笑点还是挺密集的。尤其是小岳岳,更是让我刮目相看,没想到他的演技也是突飞猛进,能跟老戏骨们同台飙戏了。
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既不是《满江红》影片的剧情,也不是里面演员们的演技,而且片中没有出场,却又无处不在的主角——岳飞!
杨角风谈满江红:岳飞被秦桧坑害的原因背后,藏着赵构不能行人事的秘密!
一、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无法释怀,且时不时就会被拎出来讨论一番的,就有岳飞的死!
岳飞的死确实冤,每每被人们提起,胸中仍然会浮起一股愤怒之气,久久难以释怀。而提到岳飞的惨死,有一个人物却怎么都绕不开,这也是《满江红》中所有人行为逻辑的着力点——秦桧。
也不是没有人去问过秦桧,比如岳飞被打入大牢之后,韩世忠就冲进了相府质问秦桧:
“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
对于罗列罪名来讲,秦桧可谓是老手了,真要说,那也是几句话说不清的。比如干涉立储啊,犯上抗命啊,反对议和啊,坐拥重兵啊,等等,总而言之一句话,这岳飞欲行不轨。但是,要秦桧拿出具体的证据来,他又沉默了,确实,以上这些罪行都不能单独证明岳飞的不臣之心,但秦桧有办法,留下了一句: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秦桧的意思是说,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跟岳飞的手下大将张宪策划帮岳飞重夺兵权,这不是有意谋反嘛。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此事,整个事情也不够明朗,但是这件事或许有吧?
毕竟当时秦桧大权在握,就算是韩世忠为岳飞抱不平,也是无济于事,徒增烦恼罢了。而这个“莫须有”的罪名,能不能让韩世忠信服,能不能让天下人信服,这不知道,但是岳飞“服了”就行了。
二、
如果熟读历史的话,大家就会发现,历史上评价一个人物往往简单明了,好人,坏人,忠臣,奸臣!
在这种观念下,只要听到赵高啊,严嵩啊,魏忠贤啊,还有这个秦桧,得……妥妥的奸臣。有臣,就得有君,君代表天子,天子呢,大概率是不会犯错的。就算有错,那也是被蒙蔽了,被蛊惑了,要么是因为女子狐媚圣上,祸国殃民,要么是奸臣蛊惑圣上,残害忠良。
若是有人不满皇帝的统治,想起兵造反的话,也不敢直接讲皇上昏庸无能,自己要替天行道。而往往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把皇上身边的小人清除掉,天下就太平了。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杨角风)在解读《大明王朝1566》时,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皇上不会错,作为臣子的,要想指出皇上的某种行为是错误的,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出天象异常的地方。
于是周云逸就出来借助天象来抨击当今皇帝昏庸,关键是他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都无懈可击。这等于是给嘉靖帝出了一道难题,同样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在《雍正王朝》中还有雍正帝,当时是孙嘉诚借助天象抨击年羹尧,他还不敢抨击皇上昏庸。
一般遇到这种问题,很难做,要么皇上下罪己诏,承认自己有错。要么就想办法干掉给皇帝出难题的人,但是,若是明着干掉对方,难免会落下昏君的骂名,咋办?
这时候,皇上就需要一个帮他干脏活的人了……
三、
所以,秦桧的角色,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冯保,就是《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
皇上都是借助他们几个的手,除掉了敢借助天象来压制皇权的人,亦或者政见不合者。
当然,问题到了岳飞头上,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岳飞虽然有挑战皇权的能力,却没有半点不臣的念头。所以,当朝廷表现出一丝丝怀疑他的态度时,岳飞便立刻上书请求离职,回家赋闲。也正是因为他性格使然,以及近乎“洁癖”的忠臣思想,也导致皇上和秦桧敢冲他下手。
这倒让我想起了近代战争,不管是伊拉克啊,还是阿富汗啊,亦或者利比亚。当美国怀疑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你最好真的有,不然他就敢出兵!
有人就会讲了,若是当初秦桧不在皇上面前诬陷岳飞,如果皇上不那么昏庸,而撤掉那些投降派或求和派。是不是岳飞就能一鼓作气,直捣黄龙,一举干掉金国,收复失地?
对,都怪秦桧,所以必须让他跪在岳飞墓前面,被世人唾骂!最近看了一篇报道,说啊,自从《满江红》热映之后,旅游到岳飞墓的人都在排队抽秦桧跪像,有位大妈更厉害,直接脱了鞋,拿鞋抽秦桧的脸。
刚才也提到了,因为中国的这种忠臣和奸臣理论,导致跪在岳飞墓前面的只能是秦桧,而不能是赵构: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四、
当然,就算秦桧这个大奸臣要害岳飞,没有皇上赵构的默许,也是很难达成的!
那么,作为皇上,岳飞又是名将,杀得金军丢盔弃甲,他为什么要自断手臂,指使或者纵容秦桧陷害岳飞,并致其于死地呢?
有人说啊,这是赵家人的遗传病,自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之后,对于武将那叫一个忌惮。毕竟在宋朝之前的五代王朝,不过短短五十多年,竟然就有了六姓十三君。
而岳飞呢,本身性子就急,在高宗皇帝赵构看来着实有点桀骜不驯。一旦一个兵权大握的将领情绪不够稳定之后,当皇帝的都会忌惮。
比如岳飞年轻的时候因为急着跟金军战斗,就有不服从指挥的情况,但念其年轻,皇上没有说啥。等到了绍兴七年,岳飞都当上太尉了,因为高宗皇帝答应给他增兵而未兑现的事,就气得直接辞职不干了,说要给去世多时的母亲守孝。结果高宗皇帝派人去请他回来,岳飞硬是不肯回,连他的手下都觉得岳飞难道要反?
在本身皇上就忌惮的前提下,岳飞又一个劲主战,明显没有揣摩透圣意。这一点上秦桧就跟高宗皇帝达成了一致意见,岳飞一个劲叫嚣战争,是不是想拥兵自重?
再加上,本身金国提出的议和条件中,就有一条要求干掉岳飞。这一点跟秦桧的诉求不谋而合,作为议和推动者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借助皇帝除掉岳飞的机会。
事实上,拥兵自重这种事,刘光世、韩世忠都得笑死,刘家军,韩家军,不都这么叫嘛。
五、
可是另一个问题就产生了,赵构不是傻子,若是金国如此忌惮岳飞的话,他更应该保护岳飞才对,哪有明明手里有对方忌惮的牌,却选择撕掉的?
有人说,咳,其实是岳飞太能打了,赵构怕的是他真能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其实“迎回二圣”的说法本就是赵构自己提出来的,岳飞他们不过是当成一个口号在喊而已。不过后来赵构也发现,这种说法不好,存在漏洞,容易被金人利用。比如,他们会利用手中的宋钦宗来否定赵构即位的合法性,所以后来口号改成了“奉邀天眷以归故国”。
之所以这个观点流传甚广,在明朝时有人借此事指桑骂槐,暗指土木堡之变。在现代呢,则是受到了金庸的影响,他将这个观点写进了《射雕英雄传》里。
其实在赵构之前,还真没发生过类似的迎回二圣,自己就得下台的情况,况且当时宋徽宗已经死了。
只要兵权牢牢握在手里,不管是哥哥回来,还是老爹回来,该是你的,他们根本就夺不去。况且远在金国的宋钦宗,有一次也托人给高宗皇帝带过话:
“但求一太乙观主足尔,它无敢望也。”
当哥哥的就想回故土,不想死在他乡,即使回来当个道士,也心满意足,至于其他想法,想都不敢想。
而且岳飞都当上大元帅了,怎么可能会表露出这种意思,若这点政治觉悟都没有的话,也就不会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陷害了。
六、
也有人说,岳飞被杀,既不是“迎回二圣”的原因,也不是怕他兵变的原因,而是因为党争!
关于党争啊,其实延伸到最后,已经没有好坏和善恶之分了。双方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对是错,根本就不再客观去评价,而变成了,只要是你这一派的就是错的,我们就是对的。
其实放眼到当今世界,也是一样的,只要是司机的都是错的,只要是大帝的,都是对的。一旦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那就是美帝在搞鬼,目的是让世界动荡,让人们别想过好日子……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又跟你讲科学,你跟他讲科学,他又开始讲品德了……
总而言之,就像有些人争论一样,争到最后只剩下骂了,还是怎么难听,怎么来!
但是“党争”的这种争论,还跟小孩子吵架不同,往往争到最后都冲对方的私人生活着手,甚至扣上“无父无君、弃国弃家”的大帽子。对,《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最后说不过海瑞,也给他扣了这么一个帽子。
这样就变成了,你只要不同意我的主张,那你肯定就是个道德沦丧,弃国弃家的禽兽!而一旦你被定性为了禽兽,那么你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
像王安石辛辛苦苦变法,好不容易有点成效,结果司马光上台,一条不剩,全给废了。王安石气得吐血也没用,毕竟当初你主持变法的时候,就某条法律有不同意见的,也被你赶走了嘛。
七、
秦桧之所以陷害岳飞,归根结底还是政治主张不同,一个主和,一个主战,且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一方考虑问题。
秦桧很善于揣摩圣意,当前的形势下,他们认为主和更符合南宋的国情。但是,主和是不得人心的,毕竟放着大量的失地不去收复,从理法上讲,实在是说不过去。
但是主和派是获得了皇帝,也就是赵构的支持的,他也必须得通过朝堂辩论做出主和这条政令下达的。要想让本就处于劣势的主和派获胜,那就得冲主战派下手,无疑,选择干掉岳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高宗皇帝之所以做出议和的决定,自然有他的考虑,他能稳住半壁江山,就证明他也并不昏庸。自然也明白除掉岳飞“自毁长城”的后果,但他还是选择这样干了。
主要还是他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强大的北宋都干不过金国,如今只剩半壁江山,且百业待兴,此消彼长,岳家军真能直捣黄龙吗?
另一方面,南宋朝廷最开始对军队的掌控力并不强,谁能保证不会再出现一次淮西兵变?
第三方面,就算岳飞是冤枉的,是没有任何不臣之心的,那么他的手下呢,会不会也学自己的祖宗玩一出“黄袍加身”?
当然,我(杨角风)猜测,高宗赵构其实还有一个难言之隐,这个难言之隐导致他不可能,也不愿意去迎回“二圣”!
八、
那就是,赵构无子,而且南渡之后,他的身体受伤,失去了生殖能力,难听一点,就是没办法再行人事了!
刚才也提到了,明朝时期,关于岳飞之死的讨论中,才有了赵构有“迎回二圣”的顾虑。其实,赵构确实是有顾虑的,这种顾虑并非我们前面提到的自己皇位被夺走的顾虑,而是自己百年之后的皇位继承问题。
很多人讲,岳飞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妄议储君,劝高宗皇帝立赵瑗为太子这事,犯了大忌。事实上,人家金人很坏的,故意放出要送钦宗儿子回宋的消息,那可是正统的皇太子,高宗皇帝再不立自己的太子,恐怕要坏事。
可是,赵构他没儿子啊,赵瑗,也就是后来即位的宋孝宗,是赵构的养子,绍兴二年才弄到皇宫来养着的。绍兴三十年才正式确立为皇子,又过了好几年才被立为太子,岳飞提的实在是有点早了。
但是岳飞这么一提,反而让赵构心思重了,大家看,明朝时,因为有土木堡之变。所以世人评价当初的宋高宗赵构,实在是太精明了,人家就没迎回皇帝,避免了皇位被夺的风险。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真正导致朱祁钰皇位被夺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朱祁钰没有子嗣。这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朱祁钰临危待命,辛辛苦苦八年时间,将大明从土木堡之变中恢复过来,到头来却给他人做了嫁衣。
对啊,为什么朱祁镇还能联合其他人发动“夺门之变”,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此!
九、
作为一名皇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时刻摆在面前,那就是得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
当初北宋宰相韩琦,就曾经劝阻无子的宋仁宗立嗣,他说了一句:
“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
皇帝有子嗣,则天下定,反之,则天下乱。只要皇帝有子嗣,那么皇族宗亲就不会有非分之想,他们能安定,天下就不会大乱。
而作为臣子们,知道皇帝有子嗣,未来皇位也会传给他,那么必然会尽心辅佐,君臣一心。因为他们清楚,把皇帝老子辅佐好了,到了他儿子那一代,一样可以身居高位,至少念及功劳,也不会差到哪里。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皇上没有子嗣后,大臣们是惶恐不安的。这也意味着,他们不能确定,下一任皇帝还能够庇佑自己的子孙后代,自己还能继续享受荣宠。
朱祁钰虽然只有二十多岁,貌似子嗣问题不用那么着急,但是他身体坏了,且身患重病。这对于其他臣子来讲,就得打自己的小算盘了,他们必须得保证自己的小团体利益得到保证。
这样一来,还不如自己扶持一个有资格当皇帝的人,这样自己的荣华富贵还能得到保证。这也是“夺门之变”能顺利达成的原因所在,因为没有人会为一个病重,且没有子嗣的皇帝卖命!就连曾经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的于谦,也是选择了按兵不动,默许了这次。
老皇帝重新上位,在这法理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合情合理,大臣们无话可说。赵构当时身体本就受到创伤,他能活到八十多岁,还真是修来的福气。可是,一旦他生病了,或者出现了什么大的变故,他又怎么保证“夺门之变”不会提前几百年发生呢?
所以,秦桧是奸臣,这毋庸置疑,而赵构也好不到哪里去,没必要洗白。自私就是自私,他们俩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说到底,还是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赵构还能生出儿子,如果宋钦宗和宋徽宗能早点去世,恢复中原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我想赵构,也不会默许秦桧陷害岳飞了吧!
把中华五千年历史写成故事给你看,了解“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少年英雄。
都说国家的皇帝一个人的,国家的兴亡跟百姓无关。
这话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对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是"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生来就是被人治的。
但在古代,改朝换代所伴随的暴力与屠戮,往往真正的受害者皆是百姓,真正保护平民的仁义之师还没有出现。
虽然说少有正义的战争,但是在遭遇异族侵略的时候,遇到了凶残的异族征服者,即便不是为了忠君之事,很多老百姓还是要奋起抵抗的。不为皇帝,只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的亲人不受侮辱。
在明朝灭亡的时候,对手是历史上最残暴的军队之一,嘉定十日、扬州三屠,惨绝人寰,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苍天哭号。
面对如此狼性的敌人,所有敢于起来抵抗的,都是英雄。
在人杰地灵的江南大地,曾经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跟残暴的敌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江苏昆山人,明末抗清英雄,而夏完淳则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民族英雄,跟小英雄雨来一样。
有区别的是,雨来是个劳动人民的孩子,而夏完淳则是士大夫家的孩子,既然如此,他就很有文化,还是神童一枚。
我们知道,士大夫家的孩子一般很早就会订婚,那叫娃娃亲。
在他六七岁时,到岳父钱彦林去,吃饭的时候,他竟然发问:
"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
岳父竟一时语塞,一个小屁孩,竟然关心国家大事,还敢向大人发问,好像是很懂行的样子,这孩子太正能量了。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他生活的环境不一样。
在他三岁时,父亲就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熟读爱国诗篇,了解历代爱国英雄事迹。
小孩子如此懂事,在当地引起轰动。
名士陈继儒在《夏童子赞》里是这样夸他的:"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得天独厚的环境,让他从小就嫉恶如仇,忧国忧民。
夏允彝是明朝进士,深受皇恩,但他的仕途很短暂,只当过五年福建长乐县令,但政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县长,受到大明领导人崇祯的亲自接见。
士为知己者死,从此他的命就不是自己的了,交给了大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皇帝老儿上吊,北京沦于敌手;南明弘光也因为碌碌昏庸而迅速崩溃。
夏允彝联系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起兵抗清,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当过新郎官之后,告别新婚妻子,跟父亲一道加入反清队伍。
兵败之后,夏允彝平静自杀殉国,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在此之前有汉奸劝降,夏允彝说,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
临终之前,他告诉儿子,要继承遗志,将抗清进行到底。
九月十七日夏允彝独自赴死,临终作绝命诗:
"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
后从容自投松江塘,塘水太浅,尚不及腰,夏允彝猛力埋首水中,生生呛肺而死,死时后背的衣服都是干的。
夏允彝死后,他的好友陈子龙,他同时也是夏完淳的授业恩师,后来也效仿夏允彝投水而死。
顺利逃走的夏完淳亲眼目睹父亲死殉,又听闻老师的死讯,怒发冲冠,遂下定了抗清到底的决心。
不久后,夏完淳被俘,他的岳父钱彦林也一道被捕,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有点彷徨。
夏完淳在一边厉声斥责道:
"看您老,成什么样子!将来如何跟我爹和子龙先生九泉相见?不如慷慨就义,也成全您一世英名。"钱彦林这才振作起来。
1647年9月,夏完淳和自己的三十多名战友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
行刑时,他立而不跪,视死如归。
看着这位乳臭未干、眉清目秀的少年,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不淡定了,哆哆嗦嗦。
在临刑前,夏完淳做出了一个流传千古、大快人心的举动——大汉奸洪承畴前去劝降:"你胎毛未退,分明是受人,如果归顺大清,还能受到重用。识时务者为俊杰,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皇帝走了,人民若都去殉葬,国家岂不早就绝种。"
有师爷提醒夏完淳,堂上老爷正是洪承畴,夏完淳怒斥道:洪承畴早已死了,皇帝亲自给他主持追悼会,全国人民都向他学习,他分明是个冒牌货!
“堂上定是伪类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杰,他在松山、杏山与北虏(清朝)勇战,血溅章渠,先皇帝(崇祯帝)闻之震悼,亲自作诗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杀身殉国,以效仿先烈英举。”
我也上有老母,下有17岁的娇妻,谁人能不恋生畏死?但是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大明王朝,我不会吝啬一死,你就死这条心吧,狗贼!
“洪亨九先生死于大明国事已久,天子曾临祠亲祭,泪洒龙颜,群臣呜咽。汝等何样逆贼丑类,敢托忠烈先生大名,穿虏服虏帽冒允堂堂洪先生,真狗贼耳!”
在痛痛快快地戏弄了洪承畴一顿后,夏完淳留下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诗《别云间》,便傲然就义。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眼看这位白衣少年,容颜俊美,却铁骨铮铮,就连见惯世面的行刑刽子手也为之叹息,手中的钢刀也连连颤抖,最后咬牙闭眼才敢落刀。
自古以来,我们华夏儿女有为民请命者,有仗义执言者,有在黑暗中呐喊者,让人民觉醒不再彷徨者,有杀身取义成仁者,有不惜抛洒鲜血向昏君挑战者,他们的层出不穷,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夏完淳,华夏之完人也!中华因为有你们这样的英雄而伟大!我们的历史,会永远将你铭记!
古往今来,我们的少年英雄层出不穷,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儿童想要强大自我,一定要掌握“我们的历史”。
首先,从小阅尽天下事,相对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将来一定能够拥有超高的眼界和格局。
其次,我们的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孩子可以从中总结规律,拥有为人处事的决断力,不会遇事则慌。
被历史故事“喂大”的孩子,别的不说,满肚子会有写不完用不尽的素材和典故,旁征博引,长大后语文和文综成绩根本就不发愁。
读历史的孩子,一定会有着高贵的心灵和朴素的共情能力,看尽人类历史长河的风霜雨雪,会心胸豁达,会洞察人心,会悲天悯人。
历史与现实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孩子应该多培养一些历史思维。直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都没有正常开学,每天只上几节网课,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些“我们的历史”,通过阅读历史文化故事,让他们了解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实在是大有裨益。
《我们的历史》就是一套适合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小朋友阅读的历史故事书籍,中国古代所有的大小历史事件,一共两千多个知识点,全部收入其中。想给你的孩子以历史的启蒙,成为博古通今的历史小达人,点击下方链接了解一下吧!